Skip to content
火泽睽
卦辞:小事吉。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睽:小事吉。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孔易阐真

大象: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睽者,彼此不合也。上离火,下兑泽,是上火下泽也。火性上炎,泽水下润,火在上而不能熏泽,泽在下而不能济火,火泽同处,而异其性,睽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修道者不可不同乎人,而亦不可过同乎人。不同,则惊愚骇俗,取人嫌疑;过同,则随风扬波,落于尘情。以是同中而有异焉。效泽之浸物,混俗和光,物来顺应,方圆不拘,而无物不同;法火之照物,邪正分明,应物不迷,内有主宰,而操守大异。外同而内不同,内异而外不异。故能大同乎人,而亦大异乎人。外同者,依世法也;内异者,修道法也。所谓“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者,是也。

悟元子注解

曳,以制反。掣,音彻。弧,音胡。说,音脱。

睽者,彼此相违之义。卦德上离明,下兑悦,悦生于内,明用于外,悦非所悦,明非所明,悦明不当,故谓睽。此阴阳相隔,和缓调理之卦,承上明夷而来。明夷者,真明有昧之义。真明有昧,假明即出,识神用事,顺其所欲,明于外而不明于内,性乱命摇,与道相隔,此睽之所由来也。然睽则睽矣,又有致合之道,特以明虽在外,若能虚其心,可以返明于内;欲虽起内,若能实其腹,可以扫欲于外。明返欲扫,神定情忘,则阴阳隔碍潜通,睽者亦可以致合,故小事吉也。

小事者,阴之事。人心用事已久,道心埋没,大事已去,今欲致合,必先去人心而后生道心,道心复后,大事方吉。正在睽中,求其人心不坏,其事足矣。安敢望其大事之吉乎?试就小事吉者论之。

初九,在睽之初,道心方去,人心方来,若能刚而守正,不为人心所惑,道心自复,有悔者可以悔亡,如丧马勿逐自复也。然必见恶人无咎者,恶人即人心,人心俱有五贼,足以败道。不见人心,不知五贼作祸,见人心而顺其所欲,渐次导引,五贼不得张狂,所以避害耳。此济睽于方睽之时也。

九二,当阴阳正睽之时,邪气盛而正气弱,道心未易相遇。然刚以柔用,从小道中进步,借人心生道心,如遇主于巷,本有咎者,即能无咎。此济睽于正盛之时也。

六三,愚而自用,顺其所欲,如舆曳而牛掣也。不悦于内而悦于外,未得于彼,早失于己,如天头而劓鼻也。如此之人,务外伤内,认假失真,到头一着,穷无所归,始悔自错,故无初有终也。但不能悔于初,而悔于终,悔之无益。此不睽而自致其睽也。

九四,阳在阴中,道心为人心所陷,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孤阳无依,是睽孤也。然道心虽微,若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交孚抱道之君子,彼此资益,人心日去,道心日增,久之人心化,道心存,阴阳混合,孤者可以不孤,有咎者可以无咎。此以尊交卑、能济其睽也。

六五,柔顺虚心,居二阳之中,既明其我家纯阴,又明其他家有阳,虚人心而求道心,本有悔者,而悔可以亡矣。

夫道心者,人心之宗厥,取道心之宗,点化人心之假,如噬肤之易,以是往而行道,有何睽之咎乎?此以虚求实、能济其睽也。

上九,处睽之极,道心埋没已久,人不反顾,是睽孤也。道心埋没,人心用事,习染成性,疑虑百出,如豕负涂,载鬼一车矣。若欲复道心,须先明人心,但明之贵于见之,见豕见鬼,实见的人心为害甚大。既能见的,即能明的,先不明而用心,如先张之弧也;后能明而复道心,如后说之弧也。无人心而不见道心,无道心而难知人心,借人心复道心。

人心虽罪之魁,亦功之首,匪寇而实婚媾也。人心既见,道心即复,于是虚人心,振道心,往而济睽,则阴阳和合,如遇其雨,洗去一切旧染之污,仍是当年圆成无亏之物,其吉为何如乎!此睽终必合,乘时而济睽也。

六爻俱有睽而致合之道,仅得免其阴阳不睽,而不能阴阳有济,故《彖》曰:“小事吉。”然小事能吉,大事即能吉,睽终而合,阴阳相通,至此而求,大事未有不致吉者。修道者,可不先求其小事之吉乎?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