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亨。苦节不可贞。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九二:不出门庭,凶。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六四:安节,亨。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孔易阐真
大象: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节者,有限也。上坎水,下兑泽,是泽上有水也。泽容水有限,太过则溢,节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人之一行一止,以立德为本,不得任性而行,是谓节。但有随机应变之道,若执一节而终,其行不通,反伤于德,此节之不可不辨别也。以是制数度,议德行焉。制者,裁取也;议者,辩论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而为四时、八节、七十二候,各有界限,此数度也。人秉阴阳五行之气数而生,即有此五行之德,行而不失其德,即德行也。君子裁取阴阳五行、盈虚消长之数度,议论仁义礼智信之德行,使人知宜仁即仁,宜义即义,宜礼即礼,宜智即智,宜信即信。又议论其五德一气、阴阳互用、不偏不倚。凡此者,盖欲人体天地之德为德,四时之行为行也。性命之学,火候工程,全是造化数度。合其数度,能修天德,即是德行;失其数度,有违天德,即是德丧。丧德之行,行而无节,以假为真,以非为是,纵能固守一节,亦是着空执象,终无益于性命。制之议之,君子开物成务之心深矣哉!
悟元子注解
节者,有限而不可过之义。卦德上坎陷,下兑悦,险中能悦,悦以御险,故谓节。此逆中行顺,变通守道之卦,承上兑卦而来。兑者,悦而达外,能悦道而行道者也。但顺处能悦,逆处不能悦,悦之不真,终难出险,而不得悦。故修真乐道之士,不以艰难动其心,不以危厄移其志,境险而心不险,时险而道不险,乐天知命,随地而安,借险养悦,悦以御险,境遇在彼,造命在我,阴阳不能限,造化不能拘,逆之顺之,而不失其所守,此节之所以有亨道也。
但节虽能亨,若不知通权达变,固执一节,反为节困,名曰“苦节”。节至于苦,不险而自致险,独受劳碌,有损无益。不但不为节,而且失其节。非险中之悦,乃悦以行险,是以不可贞也。
夫君子修道立德,非礼不动,非道不立,非义不行。一步一趋,循规蹈矩;一言一语,随时顺理。其体常静,如泽之无波无浪;其用则动,如水之可此可彼。静而不至于失心,动而不至于迷性,动静有常,因事制宜,不拘一节。时当塞而塞,遇险而能处险;时当通而通,出险而不致险,与时偕行,皆以无心处之。故能超出乎阴阳之外,不为阴阳所拘。
盖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能役有心,不能役无心。节不以心而以时,是谓随时之节。节而随时,如竹之节,节节有限,节节能通,有何不亨乎?
初九,在节之初,刚而守正,先能辨别其是非而后行,是不出户庭之节。不出户庭,能谨慎于始,自无咎于终。此刚而能正之节也。
九二,刚为柔牵,仅能节内,不能节外,穷居独处,孤寂守静,是谓不出门庭之节。不出门庭,节而不通,不凶亦凶。此刚而固执之节也。
六三,不中不正,务外失内,不知有节,欲求其悦,反致不悦,嗟若之伤,自取之耳,与人无咎。此柔而不知有节也。
六四,柔顺得正,借刚济柔,不能节者亦能节,是谓安然之节。节到于安,出于自然,不由勉强。此柔而借人以节也。
九五,居于险地,内有主宰,苦中能甘。能甘于险,则凡不险之处,无不能节。又可知往而有尚,顺之逆之,方且节节相通,进于至中至正,神化不测之地矣。此刚而变通之节也。
上六,在节之终,柔而不刚,是谓苦节。节至于苦,苦中无甘,节于此而不能达于彼,如忘物忘形,止念灰心,存神入定之类。虽云有节,行险侥幸,无益于性命,乃节道中之凶事。但在于节,执一而终,不为人情世事所累,又得悔亡,所谓“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者。此柔而不通之节也。
六爻惟三爻不知有节,其余五爻皆有节道,或太过,或不及,是非不等。求其节之能谨于始者,其惟初九;节之中正,不贞而亨者,其惟九五乎?修道者,可不先辨其节之之所以为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