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查找
关于《易理阐真》
《易理阐真》是清代学者刘一明的作品,其道号为悟元子,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这本书著于《三易注略》之后,共六卷,其中前四卷名为《周易阐真》,后两卷名为《孔易阐真》。卷首列有图说一卷,共四十余篇。书中前半部分主要推演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之说,借易学来阐释丹家养生之术;后半部分则全系丹家之说。其注释宗旨与《三易注略》相同,以道家之言解易。《周易阐真》只释经文、卦爻辞,而不取十翼;《孔易阐真》则择释大象传及杂卦传,而不及一切经文。现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重刊本 。
刘一明在清乾隆年间修行于栖云山,深研易学兼通医术,认为易为“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著作包括《周易阐真》、《义理阐微》、《指南针序》、《象言破疑》等。
读者须知
该站依照古本,经过重新整理,只录入了前四卷《周易阐真》,后两卷《孔易阐真》,其余内容并未录入;整理时弃用了原本中的分卷,将该书整理为64页,一卦一页的形式方便检索阅读;将《孔易阐真》放在了《周易》原文之后;将悟元子的注解放在了最后,让分散的内容重新聚合在一起,读者能够对一个卦的整体有更全面的理解。
易理阐真
丹经之由,始于后汉魏伯阳真人。真人成道后,怜世之学人惑于旁门邪说,不知圣贤大道,每多空空一世,到老无成,遂准易道而作《参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阴阳真假、修持法则、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语多端,以性命、阴阳、刚柔谓之药物;以修持功夫次序谓之火候;以修持功夫不缺谓之煅炼;以勇猛精进谓之武火;以从容渐入谓之文火;以阴阳、刚柔、中正谓之结丹;以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以无声无臭、神化不测谓之脱丹。其寓意亦如周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说、修特性命之理。
《参同》一出,详明其备,大露天机矣。后之了道群真,皆祖《参同》譬象,各作丹经,发《参同》所末发,详而又详,明而又明,性命之理无余蕴矣。其如书愈多,而人愈感,后学之人不得真传,直以譬象为真实,或以坎离为心肾,或以震兑为肺肝,或以屯蒙为子午抽添,或以复姤为心肾气生,或以既济为心肾交合,甚至以阴阳为男女,以彼我为采战,以炼炼为炉火,以金丹为服食,以有为为搬运,以无为为空寂,皆认后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无形、无象之真,以一盲而引衆盲,埋没古人度世之婆心矣。
予自童子时,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缘,留心参学,所遇缁黄,皆不出上行议论,彼时亦以为然,不敢非之,后遇龛谷老人,即分邪正,复遇仙留丈人,群疑尽失,始知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易非卜筮之书,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
予不敢自私,爰于《三易注略》之后,体二师之旨,述伯阳之意,尽将丹法寓于周易图卦系辞之中,略譬象而就实义,去奥语而取常言,直指何者为药物,何者为火候,何者为进阳,何者为退阴,何者为下手,何者为止足,何者为煅炼,何者为温养,何者为结丹,何者为脱丹,何者为先天,何者为后天,何者为有为,何者为无为,何者为逆运,何者为顺行。其图像、卦象、爻象,细为分析,通部分作二股,一进阳,一运阴,承上起下,一气贯串,使学者易于阅看。
至于十翼,乃宣圣直言其理,学者自能推求,故余不及注,惟取大象传、杂卦传,略释数语,以备参考。其中重复语,亦如周易重复象,虽有重复语,并无重复意,书成之后,名曰《易理阐真》,乃阐其修持性命之真耳。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其远,则不御,以言其迩,则静而正;以言其天地之间,则备矣。所以,开物成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无所不包,无所不该,讵可就一事而论哉!然其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
阐真者,即阐其穷理之真,尽性之真、至命之真。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性命俱了,浑热天理,复见本来面目。在儒,则谓之明善复初;在道,则谓之还原返本。再加向上功夫,阴阳混化,无声无臭。在儒,则谓义精仁熟。至诚如神;在道,则为九还七返,形神俱妙。金丹之道尽,性命之功毕。
予之意如是,古来群真之意亦如是,即伯阳参同之意亦无不如是也。
时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春王正月元宵节,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杨芳灿序易理阐真
自秦焚典策,惟《易》以卜筮之书,仅得不毁。汉除挟书之律,《易经》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属,大多以灼揲占验为能,遂使圣神授受三古奥奇,或与风角鸟情视为小说家言,而《易》流为卜筮之书。逮后伯阳魏氏,始合三《易》,作《参同契》一书,扶羲、农、姬、孔之义蕴,衍河、洛图象之精深,人勰以天察之道而愈明,物性其情,验之身而益著。然其称物罕譬,寄寓窅深,后贤不察。又或以私意相揣,遂致异说蜂起,争以黄白吐纳为事,而《易》又流为炼度之书。
悟元道人者,金城栖云山之肥遁士也。其生平著述《三易注略》若干卷,余既序而传之矣。兹复出其《周易阐真》一编,索余为识其著书之由。盖道人以蚤年始学隐迹黄冠,神解超超,道心夙契。后遇龛谷老人,弥分邪正之源。又值仙留丈,尽抉元真之秘,以为丹道即易道也,圣道即仙道也。
《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于是述伯阳之遗义,参神圣之蕴奇,取其龙蛇铅汞之法,验以爻系图象之说,别其劣歧,归于宗主,其辞约、其义繁、其文浅、其指深,取类极迩,而见道甚远,其身心性命之功,殆不谬乎。吾儒之为之者,呜呼!若道人者,庶可与言易哉!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今以道人之书观之,元微杳邈,与道大适,不必标奇领异而已,得《易》之简能之妙。所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彼执金堤水防之言,务熊经鸟伸之术,其于伯阳氏之书,犹未尝升其堂而哜其胔也,何足以尽《易》之蕴乎!
昔唐道士王远知,著有《易总》,忽一日,雷电晦冥,似有神物取去。今道人此书,当敬慎护持,勿尽泄造化之秘藏,致烦丁甲也。
嘉庆 庚申夏 梁溪杨芳灿序 易理阐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