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述卷二十三元和惠栋撰
易微言下
道
系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越纽录:「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术者,天意也。」淮南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韩非子主道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解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郑长者曰:「体道,无为无见也。」汉书艺文志:「郑长者二篇,在道家。」管子四时曰:「道生天地。」
管子白心曰:「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注云:「多少皆足者,道也。」
正篇曰:「阴阳同度曰道。」
内业曰:「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注云:「虽无形声,常依序而成,故谓之道。」文选注引管子曰:「虚而无形谓之道。」
形势解曰:「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
韩非子扬权曰:「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又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又曰:「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又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是以生死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光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庄子天地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贾子新书道术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又道德说曰:「道疑而为德,神载于德。德者,道之泽也。道虽神,必载于德。」
阮籍通老子论曰:「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文选十一远虞注:「易曰:乾为远。」
老子德经曰:「玄德深矣,远矣。」玄
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说卦曰:震为玄黄。虞注云:「天玄地黄,震,天地之杂物,故为玄黄。」考工记曰:「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广雅曰:「乾、玄,天也。」
月令曰:「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蔡邕章句曰:玄,黑也。其堂尚玄。文选注八。
越语曰:「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韦昭注云:「谓鲁哀十六年九月。」
尔雅月名曰:「九月为玄。」
乾凿度曰:「乾渐九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渐九月,天谓之玄,故九月为玄。」夏小正传曰:「玄也者,黑也。」说文曰:「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汉书郊祀志:「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阴气在外,故外黑;阳气尚伏在地,故内赤也。」朱氏震曰:「坎,北方也。其色玄者,赤黑也。赤者,乾阳也;黑者,坤阴也。」栋谓:「乾御戌亥,戌亥之月,乾坤合居,故赤黑为玄。」章怀张衡传注云:「玄,深也。」
考工记钟氏曰:「三入为𫄸,五入为𮉪,七入为缁。」郑注云:染𫄸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𮉪。「𮉪」,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又再染以黑,乃成缁矣。凡玄色者,在𮉪、缁之间,其六入者与?贾疏云:「以𮉪入黑汁即为玄。」「六入为玄」,但无正文,故此注与士冠礼注皆云「玄则六入与?」更以此「玄入黑汁」,则名「七入为缁」矣。
文选注引钟会注:老子曰:「幽冥晦昧,故称为玄。」王弼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桓谭新论曰:「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牺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老子道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小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王弼注云:两者,谓始与母也,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同也。在首则谓之始,终则谓之母也。训畅令尽也。同谓之玄。玄,天也。玄之玄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众妙之门。」「徼」亦妙也,故曰「众妙」。又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王弼注云:「玄德者,皆有德不知其至,出于幽冥者也。」王弼注俱见文选注中。淮南原道曰:「舜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高注云:「玄,天也;驰,行也。」
又览冥曰:「夫物类之相感,玄妙深微。」案,阳在地下称「玄」。坤上六:「其血玄黄」,是妙古文「眇」。眇,小也,犹微也。阳在下,故言「深」。
太玄曰:「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张衡玄图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搆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御览一。老子道经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云:「玄,天也。言其节志精微,与天通也。」文选注:「精微今作玄妙。」神
系上曰:「神无方而易无体。」变化故无方,自微及著故无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故不测。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虞注云:「在阳称变,乾五之坤;在阴称化,坤二之乾。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故知神之所为。」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虞注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无为。谓其静也专。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机息矣。专故不敢动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动也。以阳变阴,通天下之故,谓发挥刚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又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谓易也。谓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从天西转,故「不疾而速」。是寂然不动,随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又曰:「鼓之舞之以尽神。」虞注云:「神,易也。阳息震为鼓,阴消巽为舞,故鼓之舞之以尽神。」系下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汉书赞曰:「易本隐以之显。」张揖曰:「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隐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类万物之情,是之显也。」
又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阳称精,阴为义,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姤复,故曰致用也。」
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文神字下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妙万物者,引出万物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庄子外物曰:「圣人之所以𮪢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郭注云:「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又曰:「所存者神。」
大戴礼哀公问孔子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取舍者也。」
吕览君守曰:「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见其容,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为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
又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大戴礼劝学曰:「神莫大于化道。」
史记律书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精微故无形。成于有形。正义曰:天地既分,二仪已质,万物之形成于天地之间,神在其中。然后数形而成声。正义曰:数,谓天数也。声,谓五声也。言天数形则能成其五声也。故曰:「神使气,气就形。」形理如类有可类,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班,别也。义与辨同。类而可识。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正义曰:从有,万物形质也。未有,谓天地未形也。以得细若气,微若声。正义曰:气谓大易之气,声谓五声之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囚神而存之,故谓之神。虽妙必效。妙,微眇。效,犹见也。情核其华,道者明矣。华,荣华,有色貌也。道心之微,故曰荣道。非其圣心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情核其华,道者明,故成形之情。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日用而不知。及其去来,夫微之显,故有去来。故圣人畏而欲存之。诚不可掩,故畏而欲存之。唯欲存之,神之亦存。神其神,故神存。其欲存之者,故莫贵焉。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故莫贵焉。孟子曰:「所存者神。」管子曰:「神者,至贵也。」诗汜历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宋均注云: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戌亥之间,乾所据者。郎𫖮传。
墨子公输曰:「治干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问之。」不知神在心,故复问。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如乾之初九,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至诚无息。圣人存神索至,注云:存其精神,探幽索微。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而无间者也。
先知曰:先知其几于神乎?注云:神以知来,先知近于神。
扬雄解嘲曰:「爰清爰静,游神之庭。」
班固宾戏曰:「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以年岁。」师古曰:豪芒,喻纤微也。
管子心术曰:「去欲则宣,宣,通也。宣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
荀子不苟曰:「诚信生神。」注:中庸曰:至诚如神。
淮南泰族曰:「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故圣人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若性诸己,能以神化也。」
后汉书:「李固上疏曰:臣闻气之清者为神,人之清者为贤。」幽赞
乐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圣人作易,其始也幽赞于神明,其终也明赞于天地。幽赞一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贯三也。」幽明附
系辞曰:「知幽明之故。」幽,北方也,坎也。明,南方也,离也。尚书尧典:「宅南郊曰明都,宅朔方曰幽都。」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之幽之故也。」说卦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此幽明之故也。」妙
理微谓之妙。妙犹眇也。自广雅训「妙」为「好」,而其义始晦。
系下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虞注云:「几者,神妙也。颜子知几,故殆庶几。」案,「妙」,古文「眇」。「眇」,小也,犹「微」也。荀悦申鉴曰:「理微谓之妙。」章怀后汉书训「妙」为「美」,此俗训。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董遇本「妙」作「眇」。眇,小也。系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又曰:「知几其神乎?」虞注云:「至神,谓易隐初入微。」又云:「阳在复初称几,隐初入微,阴阳不测,故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师古汉书昭帝纪注曰:「眇,微也。」
中庸曰:「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朱子注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案:淮南精神曰:「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高诱注云:「言天无有垠外,而能为之外,谕极大也。无内言其小,小无内而能为之内,道尚微妙,故曰至贵。」又曰:「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高诱注云:「大贵谓无内之内,言道至微,能出入于无间。」
老子道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注云:「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钟会注云:「文选注:妙者,极之微也。」
庄子庚桑曰:「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淮南时则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高诱曰:「至,极也。阳尽午中,而微阴妙重渊矣。此阳阴争辨之际。」汉书张敞传:「敞上封事曰: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
扬雄解难曰:「抗辞幽说,闳意眇指。」师古曰:眇读为妙。曹大家幽通赋注云:眇,微也。
又曰:「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注同前。淮南齐俗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吕氏春秋谨听曰:「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高诱云:牟犹大也。贤者之道,磥落不凡,惟义所在,非不肖所及,故难知也。其仁爱物,本于中心,精妙幽微,亦非不肖所及,故难见也。
吕览用兵曰:「有巨有微。」高诱曰:巨,觕略。微,要妙。睹未萌之萌也。诚文言曰:「闲邪存其诚。」又曰:「修辞立其诚。」虞注云:乾为诚。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又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又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又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又曰:「不诚则不独。」大学言诚意而归之慎独,则诚犹独也。易乾凿度论易之义云:「移物致耀,至诚专密。」郑注云:「移,动也。天确尔至诚,故物得以自动;寂然专密,故物得以自耀也。」若然,则存诚犹慎独,独即至诚也。
乾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虚无感动,清静炤哲,移物致耀,至诚专密。」汉书孔光传:光对策曰: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榧谌辞。」谌,诚也。谌辞,至诚之辞也。言有诚道,天辅之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而已。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上述其师子思之语。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韩诗外传曰:「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又曰:「勇士一呼,而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吕览精通曰:「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属,连也。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之;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心在利民。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精诚通洞于民,使之然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厉五兵,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非闻将见攻也,神先告之,令其志意愁戚不乐。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德也者,万民之宰也。宰,主也。月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形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所谓诚乎此而谕乎彼。养由基射虎中石,矢乃饮羽,诚乎虎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包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研砥也。顺乎理,诚乎牛也。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庄子渔父曰:孔子愀然曰:问渔父。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真即诚也。诚者天之道,故真亦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吕览具备曰: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又诚,乃合于情;当作「精」。精有又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中孚信及豚鱼,吕梁忠信亦尔,又况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以诚说则信著之,以诚治则化行之。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淮南泰族曰:「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于陵,螣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又曰:圣主在上位,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人,无轶民,无劳役,无冤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辨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内顺而外宁矣。班固幽通赋曰:「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曹大家注云:言人参于天地,有生之最神灵也。诚能致其精诚,则通于神灵,感物动气而入微者矣。养流睇而猿号兮,李虎发而石开。养由基、李广。非精诚其焉通兮,苟无实其孰信?操末技犹必然兮,矧耽躭躬于道真。师古曰:躬,亲也。射者微技,犹能精诚感于猿石,况立身种德,亲躭大道而不倦者乎?仁附
子曰:「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此语合于易理。仁乃乾之初生之道也,故未见蹈仁而死。极其变,如求仁得仁,杀身成仁,乃全而归之之义,不可言死。礼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中甲子卦气起中孚,大玄准之为中。
大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周公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极,中也。虞周皆既济之世,赞化育之功同也。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案冬至复加坎,坎为亟心。亟,古文极,中也。然则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也。董子繁露曰: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郤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如董子之言,则天地之心兼二至也。象:至日闭关兼二至。系上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荀爽注云:易谓坎离,阳位成于五,五为上中;阴位成于二,二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案,易简即天地之中也。
成十三年左传: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明道程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荀爽对策曰: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制礼。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又曰:立天下之大本。
周语曰: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也。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天、地、人。平之以六,六律成于十二律吕。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十一月曰黄钟,乾初九也。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黄钟初九,六律之首,故以六律正色为黄钟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九德,九功之德,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也。十一月阳伏于下,物始萌,于五声为宫,含元处中,所以徧养六气、九德之本。
三统历曰: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朔不得中,是为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天者,中也。三合然后生,故云不得中不生。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孟子曰:「汤执中善。」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虞注云:「初乾为积善。」
系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又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虞注云:复以自知。
中庸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一善谓乾初,即复初也。复初为中行,故云择乎中庸,得一善,与系辞相发明。大戴礼劝学曰:「积善成德。」案,初为善,三为成德。故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汉议郎元宾碑云:「乾之积善。」谓乾三也。阳成于三,积善成德,至三而成。
晋语:宁庄子曰:善,德之建也。积善成德,故为德之建。纯
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中庸曰:「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朱子曰:「纯,纯一不杂也。」周易述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