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述卷二十二元和惠栋撰

易微言上

易上经曰:「乾,元亨利、贞。」述曰:元,始也。乾初为道本,故曰元。六爻发挥,旁通于坤,故亨。利贞者,六爻皆正,成既济定也。

彖传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述云:资,取;统,本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元也。故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取始于乾元。策取始于乾,犹万物之生本乎天。

又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述云:乾坤相并俱生,合于一元,故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天地既分,阳升阴降,坤为顺,故顺承天。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述云: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长。外传曰:「震,雷长也,故曰元。」尚书召诰曰:「其维王位,在德元。」

公羊:「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云:「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疏又云:「春秋说云:王不上奉天文以立号,则道术无原,故先陈春,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后陈春矣。」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文选注引元命包曰:「元年者何?元宜为一,谓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何休注云: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春秋」以下皆元命包文。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疏云:「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吕氏春秋名类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一作「道」。与元同气。芒芒昧昧,广大之貌。天之威,无不敬也。非同气不协。故曰: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帝者同气,同元气也。王者同义,同仁义也。霸者同力,同武力也。勤者同居,则薄矣;同居于世。亡者同名,同名则觕矣。同名,不仁不义。觕,恶也。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精,微妙也。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又名类曰:「元者,吉之始也。」案,此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同义。

易通卦验曰:「天皇之先,与乾曜合元。」

庄子大宗师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司马彪云:「袭,入也。气母,元气之母也。」崔𬤥云:「取元气之本。」通典:魏侍中缪袭议曰:元者,一也,首也,气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仲尼作春秋以统三正。

春秋命历序曰:「元气正,则天地八卦孳也。」文选注一。

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所凑液也。」同上。

说题辞曰:「元清气以为天,浑沌无形体。」宋均注云:「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言气在易为元,在老为道,义不殊也。」文选注卅四。

说文无字下云:「奇字,无通于元者。」案,奇字,卫宏所撰古文奇字也。

老子道经曰:「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注云:「夫道者,一元之至理,有经术政教之道,有自然长生之道。」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曜,灭迹匿端,不可称道。董子繁露曰: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故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系上曰:原始反终,故人惟有终始也。而生死必应四时之变,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舍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后汉书班固传注及庄子释文。元即太极,太极生两仪,故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

又曰:「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又曰:「元典历始曰元。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孟康注云:「谓三统之微气也,当施育万物,故谓之德。」又曰:「元,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而九,三之以为法。」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何休公羊成八年注云:「王者,号也。德合元者称皇。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德合天者称帝,河洛受瑞,可放仁义。」合者称王,符瑞应,天下归往。疏云:谓元气是总三气之名。三气谓天、地、人。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三气谓酉、戌、亥。是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皇。皇者,美大之名。孔子曰至「明谥,皆春秋说文。宋氏云:宋均注。言皇之德象合元矣。逍遥犹勤动,行其德术,未有文字之教,其德盛明者,为其谥矣。天者,二仪分散以后之称。子仲。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帝。帝者,谛也,言审谛如天矣。当尔之时,河出图,洛出书,可以受而行之,则施于天下,故曰河洛受瑞可放耳。二仪既分,人乃生焉。人之行也,正直为本。」正直即中行。行合于仁义者谓之王。行合人道者,符瑞应之,而为天下所归往耳。是以王字通于三才,得为归往之义。

白虎通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

又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

淮南泰族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

易乾凿度曰:「易一元以为元纪。」郑注云:「天地之元,万物所纪。」

河图曰:「元气闿阳为天。」后汉方术传序云:「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注:「元气谓开辟阴阳之书也。」体元。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述云:乾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长。外传曰:「震雷长也,故曰元。易有三才,故举君子。初九,仁也。」元为体之长,君子体仁,故为人之长。又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述云: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疏云:「春秋元命包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变化之义,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体元建极,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又曰:「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述云:体元居正,故位乎天德。

又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述云: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则为王度。易说:「易六位正,王度见矣。」书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晋语:悼公言于诸大夫曰: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谷,善也。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无。

中庸: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声色,德之显者,故曰末也。诗曰:「德𬨎如毛。」「德𬨎如毛」,德之微者。故诗云:「民鲜克举。」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六经无有以「无」言道者,唯中庸引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及孔子闲居论「三无」,此以「无」言道也。说文「无」字下引王育说曰:「天阙西北为无。乾西北之卦,西北,乾元也。天不足西北,故言无。」又引古文奇字曰:「无通于元者。」若然,则「无」与「元」同义也。系上曰:「易有太极。」

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愚谓「太极」即乾之初九,又谓之「元」,故不可言「无」。无通于「元」,故「元」为道之本。三统历曰:「道据其一。」一即「元」也。知元之为道本,则后世先天无极之说,皆可不用也。

隐元年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云:「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则有形与无形,皆生乎元气而来,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刘𪩘周易义曰:「自无出有曰生。」文选六。

老子道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云:「无象,无声,无响,无所不通,无所不往。」又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云:「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又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河上注云:「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河上注云:「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

淮南说山曰:「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广大矣。」高诱注云:「未有天地生天地,故无形生有形也。」

孙绰游天台山赋曰:「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云:「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而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文选十一。

又曰:「忽即有而得玄。」注云:「王弼以凡有皆以无为本,无以有为功。将欲寤无,必资于有,故云即有而得玄也。」同前。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伯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详见本书。

王弼老子注云:「凡有皆始于无。」又曰:「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世说文学篇曰: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何劭为弼传曰:「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文章叙录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何晏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

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案,系辞言易有太极,不可言无。潜

乾初九曰:潜龙勿用。象曰: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中庸曰:「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释言曰:「潜,深也。潜,深测也。」郭注云:「测亦水深之别名。」

法言问神篇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案,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所谓知情天地,即神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所谓形不测也。天地神明不测,而心能测之,伏羲、文王、孔子是也。知情天地、形不测,人与事伦不足言矣。

又曰: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闻当作「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至诚如神。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大和,和同天人之际,天地位,万物育,使之而无间者也。此既济之功。能隐。

文言曰:

「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潜,阳隐初,故隐者也。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初隐二见,故隐而未见。

系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虞注云:「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故不动者也。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

又曰:「探啧索隐。」虞注云:「探,取;啧,初也。初隐未见,故探啧索隐,则幽赞神明而生蓍。」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隐必见,微必显,诚中形外,故君子慎独。

又曰:「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𫓧钺。」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案,不显谓隐也。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案,如毛犹微也。民鲜克举,言慎独者少。毛训「爱」为「隐」,谓隐微也。隐微之间,非人所能助,故「爱莫助之」。荀子曰:「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此之谓也。荀子,毛公之师也,故其说与荀同。郑笺不识圣人微言,训「爱」为「惜」,失之远矣。

表记曰:「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案,归乎君子,读归乎由成子之义,言人当以君子为法也。篇名表记,而先言隐而显,由内而达外也。君子从事于慎独之功,诚中形外,故隐而显。诚则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也。

汉书司马相如赞曰:「司马迁称春秋推见至隐。推见至隐,故乱臣贼子惧。易本隐以之显。」李奇注云:隐犹微也。

初九、初六,从下而生,自微及著。如初潜龙,隐也;九二见龙,则显矣。所谓「本隐以之显」也。初乾为积善,积善成德,故初为龙德而隐,二为龙德而正中。中庸言「夫微之显」,又云「知微之显」,系下云「知微之彰」,皆是义也。

扬子太玄曰:「玄者,神之魁也。魁,首也,犹言始。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玄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荀子劝学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说文云:「幽,隐也。从山中□□,微也。」老子德经曰:「道隐无名。」注云:「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文言初九曰:「不成名。」「爱」字义

烝民。诗曰:「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言隐微之际,己所独制,人莫能助也。」诗静女曰:「爱而不见。」韩诗曰:「爱,隐也。」释言曰:「爱,隐也。」毛韩义本此。郭氏不识字,改为「𫉁」。微系下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虞注云:「阳见初成震,故动之微。复初元吉,吉之先见者也。」「几」即「一」也,「一」古文作「壹」,说文「壹」从壶吉,即「吉之先见」之义。朱子据刘向传作「吉凶之先见」,失其义矣。

又曰:「君子知微知彰。」姚信注云:「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彰。」

又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虞注云:「几,微也。颜子知微,故殆庶几。孔子曰:回也,其庶几乎。」又曰:「夫易章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虞注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微者显之,谓从复成乾,是察来也。阐者幽之,谓从姤之坤,是章往也。

又曰:「其初难知。」侯果注云:「初则事微,故难知。」

又曰:「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荀注曰:「亹亹者,阴阳之微,可成可败也。」王弼曰:「亹亹,微妙之意也。」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易,隐微为乾坤之初爻。

又曰:「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诚则形,故不可揜。

又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荀子赋篇曰:「精微而无形。」

又曰:「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夫微之显,诚者天之道也;知微之显,诚之者人之道也。」

又曰:「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对本故言末。诗曰:「德𬨎如毛。」案,毛犹微也。

经解曰:「絜静精微,易教也。」案,絜静,坤也;精微,乾也。乾元絜静,坤元精微,故云易教也。

易乾凿度曰:「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

又云:「易气从下生。」郑注云:「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

又曰:「天气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体。」郑注云:「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著,至大寒为二著,至立春,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故曰三著而成体

也。正月则泰卦用事,故曰成体而郊也。」

淮南齐俗曰:「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吕览有始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高注云:「始,初也。天,阳也,虚而能施,故微以生万物;地,阴也,实而能受,故塞以成形兆也。」

后汉书鲁恭传:「恭议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三正,三微也。」前书音义曰:「言阳气始施,万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荀子劝学曰:「春秋之微也。」案,春秋推见至隐,故云微。越语曰: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皇皇,著明也。常,象也。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困,穷也。匡,亏也。

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微谓晦夕朔旦,至谓二至。说文曰:「征,召也。从微省,壬为征。」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征之。

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所谓行于微而文达者也。

荀子强国篇曰:「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言积微从日始。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𬨎如毛。毛犹微也。民鲜克举。此之谓也。」

又解蔽篇曰:处一之危,其荣满侧。韦昭注晋语曰:「荣者,有色貌也。」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危谓戒惧。处心之危有形,故其荣满侧可知也。养心之微无形,故虽荣而未知。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此养一之荣也。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成相曰:「思之精,志乃荣,好而一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二为圣人。

又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伋。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言静思仁,如空石之人思射,则可谓微乎?假设问之词也。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未及善射好思,辟耳目之欲,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愚谓危如乾之九三,微如乾之初九。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至人即中庸之至诚。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愚谓火为浊明,水为内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兼犹尽也。纵欲尽情而不过制,犹纵心所欲不逾矩。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恭,谓乾乾夕惕也。乐,谓性与天道无所不适也。

说文曰:「危,在高而惧也。」

战国策:「苏子谓秦王曰:语曰:识乎微之为著者强。」大略篇曰:「雨水,汉故潜。汉溢为潜。自小至大。人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泽洽,荣也。杨注:谓德润身,行尽而声闻远。

董子繁露曰: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不见不闻,故曰独立。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此之谓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迎」读为「逆」。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扬子太玄曰:「思心乎一。」又云:「生神莫先乎一。夫一者,思之微也。」注云:「思始于内,故微也。」

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诏曰: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郎𫖮七事曰:「君子远览,防微虑萌。」

周书曰:「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

论语撰考谶曰:「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文选注四十三。淮南子修务曰:「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注云:「微,妙;论,叙也。」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汉书艺文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李奇注云:「隐微不显之言也。」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案,精微要妙与隐微不显义同。唐人不识字,更立一义。

又春秋家有左氏微、铎氏微、张氏微、虞氏微传。师古曰:「微谓释其微指。」

后汉方术传秦密曰:「董扶褒秋豪之善,贬纤介之恶。」谢承书曰:「李咸奏曰:春秋之义,贬纤介之恶,采毫末之善。」

法言问明篇曰:「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誖乎?聪明其至矣乎?宋咸云:言穷微乃聪明至极之美也。云识微字。敢问大聪明?咸曰:既知微义,复问大者。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眩眩,幽深也。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太玄曰:「一也者,思之微也。」老子道经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

孙子曰:「微乎微,微至于无形。言其微妙所不可见。神乎神,神至于无声。」

韩诗外传曰:「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诗曰:「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

慎子曰:夫德,清疑作「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注。

淮南本经曰:「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注云:「领,理也。」

范子计然曰:「见微知著。」文选四十二。

鹖冠子曰:「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曰:「远之近,显乎隐,大乎小,众乎少,莫不从微始。」

说苑敬慎篇曰: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纽而不折,廉而不缺,何为脆也?天下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而柔者克之;两仇争利,而弱者得焉。」

三统历曰:「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孟康注云:「谓三统之微气也,当施育万物,故谓之德。」赵岐孟子注云:「微,小也。」高诱吕览注云:「微,要眇睹未萌之萌也。」

说文曰:「尾,微也。易以下为尾,上为角。」

说文曰:微,隐行也。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

又曰:「□,妙也。从人从攴,岂省声。」然则「微妙」之微当作「□」。荀子致仕篇曰:「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隐微之地,故人莫能助。」中庸曰:「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𬨎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礼器曰:「礼有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案,「德产之致也精微」,所谓「德𬨎如毛」也。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故「民鲜克举之」也。君子慎其独,故「爱莫助之」也。管子白心曰:「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

荀子不苟曰:「操而得之则轻。」诗曰:「德𬨎如毛。」轻则独行,爱莫助之。庄子齐物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淮南原道曰:神托于秋豪之末。高注:「言微妙也。」而大与宇宙之总。高注:「宇宙,谕天地总,合也。」又曰:「贵虚者,以豪末为宅也。」高注:「虚者,情无所念虑也。以豪末为宅者,言精微也。」

倜真曰:「夫秋豪之末,沦于无间,而复归于大矣。」高诱注云:「秋豪微妙,故能入于无间。间,孔。言道无形,以豪末比道,犹复为大也。」

意林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五帝之戒。太公曰: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三微

易乾凿度曰:「天气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体。」郑注云:「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著,至大寒,为二著,至立春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故曰三著而成体也。正月则泰卦用事,故曰成体而郊也。」

后汉书鲁恭传:「恭议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云:「三正,三微也。」前书音义曰:「言阳气始施,万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陈宠传: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是时帝始改用冬初,孝章十月而已。元和二年,长水校尉贾宗上言,以为断狱不尽三冬,故阴气微弱,阳气发泄,招致灾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议。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易通卦验曰:「十一月广莫风至,则兰夜干生。」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仲冬一阳爻生,草木皆欲萌动,天以为正,周以为春。正、春,皆始也。十一月万物微而未著,天以为正,而周以为岁首。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二月二阳爻生,阳气上通。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十三月,今正月也,万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见,故曰人以为正。三微成著,以通三统。统者,统一岁之事。栋案,何休公羊注云:「统者,始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时行刑,则殷、周岁首皆当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孟冬当作季秋。趣狱刑,无留罪。明大刑毕在立冬也。秦为虐政,四时行刑,圣汉初兴,改从简易。萧何草律,季秋论,因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计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实颇有违。言萧何不论天地之正及殷、周之春,实乖正道。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革百载之失,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断狱,敬承天意,奉顺三微也。稽春秋之文,春秋于春每月书王,所以统三统,当月令之意。圣功美业,不宜中疑。书奏,帝纳之。白虎通述三微,与此略同。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承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革更于是,故统焉。」

汉书刘向传向疏曰:「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应劭曰:「二王之后,与己为三统也。」孟康曰:「天、地、人之始也。」知微之显。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又云:「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太史公史记赞曰:「易本隐以之显。」愚谓:隐者,乾初九也,至二则显矣,故云「隐以之显」。文言释九二云:「闲邪存其诚。」二阳不正,故曰闲邪存诚,谓慎独也。荀子曰:「不诚则不能独,独则形隐,犹曲也。」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孝经纬:「天道三微而成著。」皆是义也。唯天下至诚,谓九五也。其次致曲,谓九二也。唯天下至诚,诚者也。其次致曲,诚之者也。致曲,即孟子思诚。二升坤五,所谓及其成功,一也。乾善九五,坤善六二。乾二中而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二养正,三求中,兼之四也。以中庸言之,二、三,学知利行者也;四困知勉行者也;五生知安行者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则一也。几

虞书皋陶谟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注云:「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又曰:「安女止,惟几惟康。」注云:「念虑几微,以保其安。」又曰:「帝庸作歌曰:𠡠天之命,惟时惟几。」注云:「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

顾命:「王曰: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几者,吉之先见;非几,不善也。

系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郑注云:「机当为几。几,微也。」包咸注论语云:「几者,微也。」说文同。

又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虞注云:「几谓阳也。阳在复初称几。」王弼曰:「几者,去无入有。」易正义曰:「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时。」文言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述云:「至谓初。几者,动之微。知微知章,故可与几。」

尚书皋陶谟曰:「无教佚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伪孔氏注云:「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荀子云:「善日者王。」又云:「王者敬日。」与书义同。尚书大传曰:「在旋机玉衡,以齐七政。」玉衡,斗也。旋机者,何也?传曰:旋者,还也。机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旋机。是故旋机谓之北极。

说文曰:「几,微也,殆也,从□。」说文:「□,微也,从二幺,从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荀子人心之危,与几同义。

邵子击壤集诗云:「何者谓之机,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起头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人能知此义,何事不能知。」孝经钩命决曰:「道机合者称皇。」文选注一。

荀子解蔽篇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注云:「几,萌兆也,与机同。」虚。

咸彖传曰: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祭义曰:「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管子心术篇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又曰:「虚之与人也无闲,唯圣人得虚道。」注云:「虚能贯穿人形,故曰无闲。」又曰:「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又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注云:「有形生于无形也。」

贾子新书道术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万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韩非子外储说。郑长者有言曰:「夫虚静无为而无见也。」太史公自序曰:「虚者,道之常也。」荀子解蔽篇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臧,读为「藏」。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满读为「两」。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夫不以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独

易履初九,素履,素,始也。往无咎。象曰: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述曰:初微谓之独,震为行。使四变而己应之,故「独行愿」。疏云:「初为隐、为微,隐微于人为独。」

观初六曰:「童观。」马融注云:「童犹独也。」

复六四曰:「中行独复。」虞注云:「中谓初,震为行,初一阳爻,故称独。」

大过象曰:「君子以独立不惧。」虞注云:「君子谓乾,初阳伏巽中,体复一爻,潜龙之德,故称独立不惧。」疏云:「初为独。」晋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象曰:

「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虞注云:「失位,故摧如。动得位,故贞吉。」初动震为「行」,初一称「独」也。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谓之独。」郭注云:「蜀犹独也。」是「独」即「一」,故云「初一称独」。

诗思齐曰:「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朱子曰:「言文王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虽无厌射,亦常有所守焉。其纯亦不已如是。」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仪,宜也。爱,隐也。」正义云:「毛以为德𬨎如毛,民寡能举行之者。我以人之此言实得其宜,乃图谋之。观谁能行德,维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其德深远而隐,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无人助,独行之耳。」栋谓:「德𬨎如毛」,言微也。「民鲜克举」,言慎独者少。唯仲山甫能慎独,故「克举之」。隐微之中,神明独运,非人所能助,故云「爱莫助之」。荀子曰:「能积微者速成。」引此诗为证。又曰:「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栋谓:「德𬨎如毛,故操而得之则轻。爱莫助之,故云轻则独行。行而不舍,则至诚也,故云则济矣。」毛公用师说,故训「爱」为「隐」。郑氏不明古义,改训为「惜」。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康成大儒,犹未免也。

礼器曰:「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郑注:「内心,用心于内,其德在内。」德产之致也精微,郑注:「致,致密也。」卢注:「天地之德,所生至精至微也。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则象天。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郑注云:「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实于内,显见于外。」

大学、中庸皆言慎独。荀子曰:「不诚则不能独。」大学释诚意,则言慎独。「不诚则不能独」,此大学义疏也。诚,实也。独,中外一也。大学曰:「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诚则形。」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皆独之效也。故曰:「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初疑桀、纣之民从暴语,及观王莽、魏阉时,而其言始验。

荀子不苟篇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即正心先诚意之义。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天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诚则欺,安能独?不独则不形,诚则形。不形,信不由中,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韩非子扬权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淮南缪称曰:「独专之意,乐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也。始乎叔季,归乎伯孟,必此积也。自少至长,不身遁,斯亦不遁人,遁,隐。故若行独梁,一木之水桥。不为无人,不竞其容。故使人信己者易,而蒙衣自信者难。」

庄子庚桑曰:「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注云: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法言修身篇曰:「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司马光曰:「生而知之,独运明智,极深研几,非常人所能逮。」

问神篇曰:「龙蟠于泥,螈其肆矣。」龙蟠于泥,独也,以况君子。肆,恣也。螈其肆,不慎独也,以况小人间居为不善也。螈哉!螈哉!恶睹龙之志也欤?确乎不拔,潜龙之志。孝至篇曰:「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之谓伪。」注云:「道不可须臾离,所以君子慎其独。」

韩非子扬权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注云:「道以独为容。」案:「独道之容」即「独」也。大戴礼武王践祚带之铭云:「火灭修容。」刘子新论云:「颜回不以夜浴改容。」所谓「独道之容」。

扬子太玄曰:「阴不极则阳不生,乱不极则德不形。君子修德以俟时,不先时而起,不后时而缩。动止微章,不失其法者,其唯君子乎!」注云:「君子谓阳也。修德于黄泉,候春而兴。」案:修德于黄泉即独也。君子慎独,有隐德者必阳报,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老子道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而不改。」河上公注云:「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案:独即一也。道独行,故君子慎独;道不改,故不可须臾离。淮南原道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蜀、独同义。

尔雅释山:「独者,蜀。」注云:「蜀亦孤独。」方言:「一,蜀也。南楚谓之独。」管子云:「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半农人。」云「抱蜀」即老子「抱一」。始恒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象曰:

「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虞注云:「乾为始,故曰始求深也。」

乾彖传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荀注云:「谓分为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也。」

系上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舍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乾凿度曰:「乾渐九月。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渐九月也。」

又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

又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郑注云:「形,见也。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案,太始生于戌仲。「太素者,质之始也。」

周书:「周祝曰:天为古,地为久,察彼万物,名于始。」

尔雅释诂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倜、落、权、舆,始也。」

老子道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注云:「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吴起,曾申弟子,传左氏春秋。

吕览召类曰:「元者,吉之始也。」

扬雄羽猎赋云:「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徂落于外。」注:「尔雅曰:权舆,始也。」

昏义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郑注云:「始犹根也,本犹干也。」素乾凿度曰:「太素者,质之始也。」郑注云:「地质之所本始也。」又云:「太素,有质始形也。」案,太素生于亥仲。

文选注:方言曰:「素,本也。」

履初九曰:「素履往无咎。」述云:初为履始,故云「素」。疏云:

乾凿度曰:「太索者,质之始。」郑注尚书大传云:「素犹始也。」初为履始,故云素。素亦始也。

象上传曰: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述云:「初微谓之独。」张衡灵宪注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冥茎,一作涬。盖乃道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体同色。坤屯不分。」原注云:坤屯音浑沌。御览一。深

恒:初六,浚恒,贞凶。象曰:

「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虞注云:浚,深也。庄九年公羊传曰:「浚之者何?深之也。」初下称浚,故曰「浚恒」。乾初为渊,故「深」矣。失位变之正,乾为始,故曰始求深也。乾为始,亦据初。初为始、为元。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故乾为始也。系上曰:「无有远近幽深。」虞注云:「远谓天,近谓地,深谓阳,幽谓阴。」又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又曰:「钩深致远。」虞注云:「初深,故曰钩深。致远谓乾。」又曰:「精义入神。」姚信注云:「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

论语:「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矣。」何晏注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之。」后汉陈忠传:「自顺帝即位,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更相文饰,隐匿盗贼。忠上疏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隄溃蚁孔,气泄针芒。扬雄语。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书曰:小不可不杀。康诰。诗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大雅。盖所以崇本绝末,钩深之虑也。」栋案,虑之初,故曰钩深。此与仲翔义合。老子道经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德经曰:「玄德深矣,远矣。」

庄子天地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穷其原而后能物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缮性曰: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系下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虞注云:「潜,藏也。龙潜而蛇藏。阴息初,巽为蛇;阳息初,震为龙。十月坤成,十一月复生,遘巽在下,龙蛇俱蛰。初坤为身,故龙蛇之蛰以存身。」庄子言存身之义通于易。天下曰:「以深为根。」注云:「理根为太初之极,不可谓之浅也。」

释言曰:潜,深也。初为深。易「潜龙勿用」亦在初。

太玄曰:「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初。

易上经曰:「初九,潜龙勿用。」述云:易气从下生,故以下爻为始。乾为龙,潜藏在下,故曰「潜龙」。其初难知,故称「勿用」。太衍之数虚一不用,谓此爻也。又曰:「初六,履霜,坚冰至。」

系上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系下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虞注云:「小善谓复初,小恶谓遘初。」

公羊隐五年传云:「初者何?始也。」

参同契曰:「元精云布,因气托初。」

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郑注云:「元气之所本始。太易既是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又曰:「太初之气,寒温始生也。」案,太初生于酉仲。

京房杂试对。后汉律历志曰:「宓牺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大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

淮南倜真曰:「圣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初。」高诱注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孟子曰:「性无不善,而情欲害之,故圣人能反其性于初。」本

易大过「栋桡」。彖传曰:「栋桡,本末弱也。」虞注云:「初上阴柔,本末弱,故栋桡也。」

系下曰:「复,德之本也。」虞注云:「复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又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侯果注云:「本末,初上也。」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诗简兮曰:「执辔如组。」毛传曰:「组,织组也。御众有文章,言能治众,动于近,成于远也。」正义曰:「御者执辔于此,使马骋于彼。织组者总纰于此,而成文于彼。皆动于近,成于远。」吕览先己曰:「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因之困,谋失于胸,令困于彼。」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高诱曰:「胸犹内,彼亦外也。」

大戴礼保傅曰:「易曰:正其本,万物理。」本谓初。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虞夏书

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以贯之之道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郑注云:「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致知在格物。仓颉篇曰:「格,量度之也。」栋案,此谓知所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栋案,此谓知所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子曰:「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木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栋案,物有本木,事有终始,格物之事也;知所先后,致知之事也。此谓知本,物格知止之事也。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曰:「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仲舒对策曰:「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闲者。」

吕览孝行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詹何曰:身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故曰必务本。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犹求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众,多也,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孝为行之本,故圣人贵之。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纪,犹贯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一术,孝术。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所重,而后及所轻。所重,谓其亲。所轻,谓他人。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孝于亲以及人之亲,则是笃谨孝道,厚慎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先王以孝治天下。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加,施也。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此孝经义疏也。圣治章曰:「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注:「本,谓孝也。」吕览执一曰:「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何,隐者。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穷,亦极也。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

老子德经曰:「善建者不拔。」文言初九曰:「确乎其不可拔。」屯初九曰:「利建侯。」虞仲翔引老子为证。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淮南道应曰:「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徐干修本篇曰:「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宽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瞆,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易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其斯之谓欤!

法言吾子曰:「请问本。」曰:「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以乐喻本,坚树在始,故云确乎。

法言先知曰:「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吴秘注云:「规矩先自方圆,准绳先自平直,然后能为器。器出于是,大器者也。管子不知礼,安能以礼正国哉?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治而后治人者也。五霸假之也,故器小。此王霸之辨也。」以大学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也,所谓先自治也;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人也。先诚意、正心、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以贯之之道也。庄子天地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关尹、老聃之学

坤。文言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晋语曰:「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韦昭云:「至,深也。」

系辞上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又曰:「易其至矣乎!」

襄二十九年春秋传曰:「季札观乐,见舞韶乐者,曰:德至矣哉云云。」大学曰:「在止于至善。」

表记曰:「道有至,至道以王。」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顷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贾谊新书修政语曰: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注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曰:「子曰:中庸具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荀子君道曰:「至道大形,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支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

司马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要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老子道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河上公注云:「妙,要也。人常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妙。」

庄子大宗师曰:「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司马彪注云:「挈,要也。得天地要也。」约

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又:「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安国注云:「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云:「博,广;详,悉也。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章指言:「广寻道意,详说其事,要约至义,还反于朴,说之美者也。」

荀子王霸曰:「人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后汉范升曰:「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极

列子:黄帝曰:「机发于踵。」注:郭象曰:「常在极上起。」

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一。

一在易为太极,在爻为初。凡物皆有对,一者至善,不参以恶,参以恶则二矣。又为独,独者,至诚也,不诚则不能独。独者隐也,爱莫助之,故称独。一则贯,二则乱,故云其为物不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恒六五象传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虞注云:「一谓初。」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曰:「天地𬘡缊,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左传襄廿一年:「臧武仲曰: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庄,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将谓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案,兹,此也。壹即一念。释名言、允出皆在于此,故云由己壹也。

诗曹风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大戴礼引此诗云:「君子其结于一也。」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则诚而已矣。」

又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者,诚也。」

又曰:「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荀子曰:「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孟子曰:「梁襄王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云:「孟子谓仁政为一也。」又曰:「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贪杀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不嗜杀人,仁也,仁即一也,故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礼器曰:「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郑注:「致之言至也,一谓诚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也。」郑注:「三百、三千,皆由诚也。」

正义曰: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诚也。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若损大益小,揜显大微,皆失至诚也。

孟子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

乾凿度曰:「易变而为一。」郑注云:「一主北方,气渐生之始,此即太初之气所生也。」

又曰:「易始于一。」郑注云:「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

春秋元命包曰:「阳数起于一,成于三。」又曰:「元年者何?元宜为一,谓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文选注。

扬子太玄曰:「生神莫先乎一。」注云:「玄始于一,玄道生神,故生神无先一也。」

扬子太玄曰:「常初一,戴神墨,履灵武,以一耦万,终不稷。测曰:戴神墨,体一形也。」案,稷,侧也。「一,中也。以一耦万,故不偏侧。」

老子道经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德经曰:「道生一。」王弼注云:「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又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淮南注云:一谓道也;三者,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流通,万物乃生。愚谓:一,太一,天也;二,阴阳也。太一分为两仪,故一生二。二与一为三,故二生三。三合然后生,故三生万物。

说文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又丙部云:「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又甘部云:「从口含一。一,道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后汉书郅恽曰:「含元包一。」又曰:「始于一而三之。」又曰:「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家语本命解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吕览论人曰:「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注云:「天,身也。一,道也。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达也。际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曰:「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无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又曰:「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文子「敌」作「适」,后人训为主一者无他适,失之。

春秋无命包曰:「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春秋保乾图曰:「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

韩非子扬权曰:「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执一而静。」又曰:「道无双,故曰一。」荀子劝学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又解蔽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言一而后精,后出古文云「惟精惟一」,先精后一,非古义也。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王,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古曰:「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班固述律历志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张晏曰:「数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

老子道经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抱,守也。」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王弼注云:「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也。」文选注。

吕览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精微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从听,听从。先圣择择,读为「释」。两法一,择,弃也。法,用也。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天,身。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管子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庄子天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然庄子之所以屡称「无」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难,而犹上不资于无,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注云: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于自尔一也。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谓复于初。

缮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𬤥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天下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注云:「使物各得其根,抱一而已,无饰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又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又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司马彪注云:「无外不可一,无内不可分,故谓之一也。」

说文「甘」字下云: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老子德经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注云:「一者,数之始,物之极也。各是一物,所以为生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宁、贞。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清,轻清上升也。宁,安贞也。神亦乾也;谷亦坤也。万物资始于乾元,资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春秋元命包曰:「常一不易,玉衡正爻。」选注九。

文子曰:「一也者,无适之道也。」案,「适」读为「敌」。一者,道之本,故云「无适」。论语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适」皆读为「敌」。后儒有「主一无适」之语,读「适」如字,训为之,殊非古义。淮南诠言曰:「一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义与文子同。

「一」亦作「壹」,古「壹」字从「壶」。吉,一之初几也。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以此见性之初,有善而无恶。恶者,善之反,不与善对,故云「无敌」,亦曰「独」。君子慎独,无恶于志也。「恶」读如字。几有善而无恶,周子言「几善恶」,非也。

鬼谷子阴符曰:「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又曰:「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鹖冠子曰:「有一而有气。」陆佃注云:「一者,无气之始。」六韬: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几,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致一。」

易林补遗引京房占变一爻动则变,乱动则不变。补遗所据当在火珠林。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系辞曰:「言致一也。」又「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左传占卦皆一爻变。贯

离骚经曰:「贯薜荔之落蕊。」王逸注云:「贯,累也。」左传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以盈其贯」,是其贯将满,所谓「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也。韩非子曰:「是其贯将满也。」贯皆有积义。道积于一论语:子谓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释诂云:「贯,习也。」习者重习,亦有积义。荀子曰:「服习积贯。」又曰:「贯日而治。」详之。一贯

「一贯」之道,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宋儒谓唯颜子、曾子、子贡得闻「一贯」,非也。「吾道一以贯之」,自本达末,原始及终,老子所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下云「言有宗,事有君」,即「一」也。「忠」即「一」也,「恕而行之」,即「一以贯之」也。韦昭注周语「帅意能忠」曰:「循己之意,恕而行之为忠。」

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忠行恕,谓之一贯。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终身行之,以絜矩之道平天下,所谓「一以贯之」也。大学言平天下而云明明德,中庸言至诚尽性而可以赞化育,皆所谓「一以贯之」者也。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大学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荀子曰:「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右申忠恕之义。

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注:「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即中庸之「明善」。致知在格物。苍颉篇:「格,量度之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下之动贞夫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不明俊德而欲亲九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不亲九族而欲平章百姓,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释致知。右申一贯之道。

尧典之「克明俊德」,大学之「欲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万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以贯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贯之义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贯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学所陈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刘熙曰:「虑,旅也。旅,众也。一致百虑,虑及众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虑。」韩伯注云:「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与?」一以贯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与予一以贯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孝经: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孝经疏: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荀子不苟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耶?是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百王,谓尧、舜、禹、汤,后王,谓文、武。端,无端,朝服也。推礼义之统,统,本。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约要。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大学絜矩义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非相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又曰:以浅持博,以古持今,注云:「当作以今持古,以一持万」云云。是大儒者也。

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无为而群理都举。记,书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论一贯,与宋儒同,与孔子异。道家以一为终,故庄子曰:「得其一而万事毕。」圣人以一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儒与道之别也。

后汉书范升传:升奏曰:「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绝学无忧。」绝末学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说文士字下云:「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案,一,道也。一以贯之,故推十得合一也。法言吾子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此论语义疏,即颜子之一贯也。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淮南倜真曰:「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高诱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连千枝万叶,以少正多也。」子易上经曰:「乾,初九,潜龙勿用。」马融曰: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曰潜龙。

明夷六五曰:「其子之明夷,利贞。象曰:其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述曰:其读曰亥。坤终于亥,乾出于子,故明不可息。参同契曰:「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广雅释天曰:「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八月酉仲为太初,属雄;九月戌仲为太始,属雌。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

说文包字下云:「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孟康曰:「元气起于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又曰:「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虞注易曰:「阴阳合德,谓天地杂,保太和,日月战。」

又曰:「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苏林曰:「子之西,亥之东,其中间也。」案,子半犹子仲也。

易纬稽览图曰:「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郑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为一日。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

乾凿度曰:「中孚为阳,贞于十一月子藏。」

系上曰:「坤以简能。」虞注云:「阴藏为简。简,阅也。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又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又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虞注云:阳动入巽,巽为退伏,坤为闭户,故藏密。谓齐于巽,以神明其德。

又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虞注云:「乾神知来,坤知藏往。」来谓洗心,往谓藏密也。说卦曰:「坤以藏之。」

汉书翼奉对曰: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性,五行。历甲己之数。观情以律情,六情。律,十二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故曰:显诸仁,藏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易之用在坎「离」,而其本在震巽。

说卦曰:「齐乎巽。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虞注云:「巽阳藏室,故絜齐。」

列子黄帝曰:「圣人藏于天。」注:「郭象曰:不𬮭性分之外,故曰藏也。」

乾凿度曰:「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无门,藏神无内也。神在内,故藏神无内。有内不可言藏。」「内」,易正义作「穴」。郑注云:「效易无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效」,古文「佼」。郑氏云:佼,易也。

韩诗外传曰:子夏读诗已毕,夫子问曰:尔亦何大于诗矣?子夏对曰: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尚书大传作「论书事」,为是。弟子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以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诗已矣。」然子已见其表,未见其里。显诸仁,见其表也;藏诸用,故未见其里也。颜渊曰: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藏神无内,可谓精微。

老子德经曰:「道者,万物之奥。」注云:「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文选注引苍颉篇曰:「奥,藏也。」

复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荀注云:「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说卦曰:「坎为亟心。」

乾凿度曰:「易历曰:阳纪天心。」「阳」当作「𠃓」。

参同契曰:「天符有进退,诎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

诗桑柔曰:「君子实维,秉心无竞。」郑笺云:「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其执心不强于善,而好以力争。春秋传师旷曰:臣不心竞而力争。」

大学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又曰:「所谓修身云云。」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赵岐孟子尽心篇章指曰:「尽心者,人之有心,为精气主,思虑可否,然后行之,犹人法天。天之执持纲维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论语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仲舒对策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

说苑辨物曰:「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

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闻」当作「问」。曰:潜天而天,乾元。潜地而地,坤元。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心之潜即神也,天地神明而不测,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是与天地合德者也。故曰犹将测之,人与事伦不足言矣,伏羲、文王、孔子其人也。

庄子庚桑曰:「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司马彪注云:「心为神灵之台也。」养心,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大学释诚意而归于慎独,故荀子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此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中庸「诚则形」之义也。荀子所言,见不苟篇。七十子之徒所传之大义,与宋儒旨趣不同。孟子言存心,故云「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言慎独,故云「养心莫善于诚」。或据孟子以駮荀子之非,是駮大学也。周易述卷二十二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