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杨氏易传卷十二
宋杨简撰䷡
乾下震上大壮,利贞。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阳为大,阴为小,君子为大,小人为小。大壮在天地则为四阳之长,阳气甚壮;在国则为君子,以类进,其势盛壮;在德则为得大道,刚健变化。孔子三十而立之后,有不可摇夺之壮也。天下之柔者不能壮,惟刚故壮。虽刚而不动,亦无由见其壮。下卦乾刚,上卦震动,天然义见,故曰「刚以动故壮」。其在德也亦然。能柔不能刚,非大德也。道心无体,神用无方,不可得而屈,不可得而穷,于是名之曰「刚」。应酬交错,变化云为,名之曰「动」。因其动而知其不可屈,不可穷,故又曰「壮」。是三者,名殊实同。其曰「利贞」者,利于正也。刚壮而不出于正,非道德之刚壮,乃气势之刚壮,忤人伤物,取祸之道也。君子之道虽长虽盛壮,苟其行有不正,则小人得以候其隙,执其短,君子反受害。德虽大而不出于正,纵心于规矩之外,世所谓道家者流间有之,而人心不服。孔子谓悖德悖礼,虽得之,君子所不贵,世所鄙贱。非大壮,非大正。孔子大正,故当世尊信,壮孰甚焉?圣人于是又阐明「正大」之道。「大」与正初非二物,皆道之虚名。道之异名,人自有二,道无二,道心无二,人心有二。正大之道,即易之道,即天地之道,即万物之道。此止曰「天地之情」,不曰万物之情,以万物之情有不正,故不言也。非天地万物之道果有异也,立言垂教之法当如是也。内心明通者,不于此而疑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君子体壮,以自胜为强,故非礼弗履,正将以行礼也。如古所称日莫人倦,齐庄整齐而不敢解惰,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斯言则正矣,殆非圣人之言也。礼者,人心之所自有,不可言敢行也。周礼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记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敢行之云,乃为伪也。易曰:「君子自强。」乃自强也,非强于外也。或疑君子取象必与象同,是不然。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亦未尝与象齐同,矧天人一道,不必执取象之说。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初居下,有趾之象;九有壮之象;阳实又有孚之象。方在下,未宜壮也,而遽于为决意前往,征,往也,其凶也宜。然此等人必巧黠圆变之士,盖愚质拙贞之人,其忠信可守而果决妄发,孚以致凶,是为孚信之穷,故象曰:「其孚穷也。」
九二,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用其壮,故九二不言壮,唯言「贞」。贞,正也,由正道而行尔,不置毫发己私焉,故「吉」。象曰「以中也」者,明其不作意,一无所借,斯见所谓正道也。中正非二道,二柔而中,有不用壮之象。君子势虽壮而不用其壮。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九三虽益进,势虽益壮,君子之心未尝以为意焉。唯小人则自嘉己势之壮而益肆益壮,是谓「小人用壮,君子用罔」。「罔」,无也,无则不必言用,对「小人用壮」为言,故言「君子用罔」,言君子之所用,异乎小人之用也。君子则用无,故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不复言用矣。如其用壮,虽贞正亦厉,如羝羊触藩,必羸其角,未有用狠力而能济者。九四奇画,横截其前,触藩羸角之象。以九居三阳,又乾体之极又过,有小人用壮之象。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四未得中,九阳用壮,本有悔,而四阴以柔居之,用壮不过,非行其私者也,故为贞正而吉,故「悔亡」。唯其如是,故能「藩决」而不羸,大车而壮其輹,益可通而无阻。九三用壮,其害如彼;九四济以柔,其吉如此,不特不羸而已,尚可以复往而进也。六五居前,耦而虚,有「藩决」之象。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阳壮有羊狠之象。势壮用壮,人情之常,使物用壮,殊为难也。今六柔顺,五得中道,丧羊之壮甚易。然者,道心中虚,无体无我,壮无从而生也,不劳遏抑,而自无壮之可用也,故最为「无悔」。位不当者亡。乐道亡势,虚中无我,虽居是位,如不居是位也。不以己当之也。有其我则当其往,当其位则居其势,居其势则用其壮矣,安能「丧羊于易」哉?大抵二、五之中,似有得道之象,此爻贞得其道者,以「丧羊于易」而知之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上六虽阴而居卦之极,壮之极,震之极,亦有「羝羊触藩」之象。虚气壮往则不能退,用壮者必不济,故「不能遂」。进退无所利,然能克难则吉。六柔体,有艰象,其曰「不详」者,极壮、极震极矣,故不审详也。触藩之患,在他卦则凶,在大壮则得时得势,故止于咎厉。咎者众,非咎。艰则不用其壮矣,故转「咎」为「吉不长」矣。䷢
坤下离上「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唯安康之世可进,故曰「康侯」。古诸侯皆仕于王朝,商纣之时,文王以西伯与九侯、鄂侯同为商朝之三公,崇侯虎亦同朝周,亦多用诸侯辅政。「离出地上」,言乎人臣知己德之不可不自明也。己德明而后可以进而辅其君也。己德不明则不能自治,何以启其君?何以治国?何以治天下?明而未顺,其明尚蔽。曰明曰顺,皆所以明晋之道矣。明矣,顺矣,而有丽非大明之君,则亦难于进。以明顺之臣,而又丽乎大明之君,故「柔进而上行」。「上行」者,其道行也,道行乎君也,故康侯用此晋卦卦象之义,而能致「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蒙君眷,礼也。马应有柔顺之象,昼日有大明之象。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人皆有明德,而自知者鲜。自知者己鲜,而能自昭而求无蔽者又鲜。何谓自知?人心自神,自明,自广大,自无所不通,唯因物有迁,意动而昏,孔子所以每每止绝学者之意。他日门弟子总而记之曰:「子绝四母意。」毋必,毋固,毋我,皆意之类,皆意之别名。孔子每每止绝学者四事,门弟子不胜其纪,故总而记于此。此万古学者之通患。箕子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孔子又曰:「天下何思何虑?」意象不作,而本神本明之性自无恙矣。变化云为,自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矣。孔子又曰:「主忠信。」忠信者,不诈伪而已矣。不诈不伪,实直无他,何意之有?何思虑之有?纯然本明,何假求索?六通四辟,何假计度?是谓自知,是谓知及之。此虽能自明,而未保其常明;虽变化云为无所不通,而与物交扰其间,不能无动,未尽仁者寂然不动之至,是犹有或蔽而不明之瑕,亦未可谓能全其明,故亦未可谓自昭之道。唯既明而常明,则进于三月不违,久全乎辉光日新之本德矣。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初六与九四为正应,故「晋如」。而九四离性炎上,不应乎初,故又有「摧如」之象,言其见摧抑也。一进一退,皆其外物,不足为意,但自行其正则吉,故曰「独行正也」。虽不见孚信,而初六未受命,无官守,无言责,甚宽裕也,故「无咎」。尤如已受命,有官守,有言责,则一不见信,即不得其职,即当去信。不得其职而不去,是恋固利禄,公论所不容,难乎免于人之咎议矣。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六二已进而得位矣,故曰「晋如」。而六五不应,故「愁如」。知六五之不应者,二阴有不相应之象,一阴一阳有相应之象。然而六二得中正之道,中正者无不获吉,故受大福于其王母。「介」,大也。六五阴而尊,又离体而明,有王母锡福之象。祖母曰「王母」,王者之母亦曰「王母」。大抵「王母」者,妇人居尊之名。古圣作爻辞,所以备天下之事变,故及此。
六三,众允,悔亡。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人臣事君竭力,至于过中,似不能无悔者。三有过中之象,而「坤」为众,群承耦比,有众允之象。众咸信之,故「悔亡」。上九正应,有志上行之象。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鼫鼠,陆德明云:「五技鼠也。」本草:「蝼蛄,一名鼫鼠。」许愤说文云:「鼫,五技鼠,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荀于曰:「鼫鼠五技而穷。」杨倞所注本说文。吾乡楼尚书亦注说文,曰:「异乎诗之硕鼠。」九,阳有进象;四,阴也,有不终进之象。居大臣之位,欲有所为以辅国安民者多矣,而终于不能有所为而姑止者亦多,固如鼫鼠。夫其才智不足以当天下之重任,则不可以居大臣之位。大臣者,当以道事君,使天下之民无一不被尧舜之泽,乃称其职。今也欲为而不能,欲进而不得,以其所居之位不当如是也,故象曰「位不当也」。若是者,虽贞正而非好邪,然亦危厉于本职有阙,祸将及之矣,有危乱之道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六有懦柔之象,五有动静之象。五,阳也,人君阴柔而懦,有悔之道,而终于能进而有为,故「悔亡」。夫柔懦而欲其所为,必多疑。二忧虑,故勉而进之曰「失得勿恤」,言不必以失得为忧也。「恤」,忧也。但「往吉无不利」,亦诱进之言也。夫其所为,其间曲折万状,其得其失不可必也,而遽使之勿忧,必曰「往,吉,无不利」者,何也?易,占筮之书也,圣人因以通之,使归于道。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因事变情理之不同,故随宜以启告之。一爻之辞,岂能周尽曲折万变之理?诗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易凡言有庆有喜,喜小庆大,君之所及者大也。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角者,上穷之象。天下事不可穷也,上穷不已,维可用于改过。「伐邑」,自攻治其己也。自攻治己过,则穷治不解为吉。虽攻已太急,亦恐乱而不堪。然大体则吉,虽为贞正,亦异乎蒙之养正矣,故吝。吝者,小痹。象言「维用伐邑」,自治己之外,皆不可用,则其道亦未光大。䷣
离下坤上明夷,利艰贞。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夷,伤也。明德见伤,夷之卦也。上坤下离,明入地中,是为「明夷」。内虽文明,外则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知文王之蒙难而已,不知即大易之道也。「明夷」之时,利于克艰而不失贞正;悔其明,谨而不敢发也。惟尚乎艰,不言乎退,义有未可去者。居乎内难之中,其志常正,箕子以之。人知箕子居难而已,不知即大易之道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众之道,当隐晦己德,询谋从众,唯其中不失其明,是非贤否不可乱,莅众之道也,非明夷之道也。而圣人乃云者,所以明不一之义也。「明入地中」,亦有用晦而明之义也。其义不同,其为大易之道无二也。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明德见伤,引而去也。「垂其翼」,隐其去迹,使不见其飞也。居内难之中而遽去,不可速也。「三日不食」,义当速也,故曰「义不食」也。君子初未尝置己意于其间,苟彰彰然著其引去之迹,是谓「有攸往」,是谓「不垂其翼,主人将有言」矣。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夷于左股」,言伤不至甚,左不如右力尚全,右股可以行也。居内难之中,引去宜速,左股既伤,用拯壮马以佐其速,则吉。六二之所以虽伤而不甚,不失其吉者,「顺以则」也,不失其道也。凡二五多有得道之象,道心行乎患难之中,其行其止,其久其速,自不失其则,自柔顺而不忤。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大抵内卦之极多有变,明德之见夷伤,今乃变而「南狩」。南者,亨通之地。离南方之卦。「得其大首」,汤、武之得桀、纣也。旧染汗俗,「不可疾贞」,故周之治商,顽民知其深染,不可速化,宽以教之,历三纪而始变。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者,不在乎位也,在乎道也。道可以大行于天下矣。此圣人之志也,此圣人之大得也。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坤为腹,四阴邪不中正,有入左腹之象。九三奇画为阻,有门庭之象。明德遭夷伤而退,至四已出门庭而在外卦矣。夫其伤明德者,小人也。而小人之徒如六四者,乃致其巧,乃深入「明夷」之左腹,深得其心。彼明德者多醇正,往往虽已遭出逐,未悟其奸,往往多堕其计中而不知。曰「获心意」,言其入之巧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箕子居大臣之位,故有六五之象。箕子不死又不去,居难而不失其贞。居难而失其贞者,畏难,故曰明不可息也,一息则入于不正矣。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上六,坤卦之极,有后入于地之象,故圣人发此义。「初明后晦」,亦明夷之变类之也。惟圣罔念作狂。禹戒舜以「无若丹朱傲」。舜告禹以「惟精惟一」。益曰「儆戒无虞」,又曰「无怠无荒」。凡是深知圣狂之分,其端甚微。禹告舜曰:「安汝止。」舜告禹曰:「惟精惟一。」此心常安,则常无所不照。一不安于止,微动其意,则如云气忽与日月昏晦。古人所以兢兢业业者,以此。䷤
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卦辞唯言「利女贞」,深明家道之乱多由女祸,此万世之通患,治家者不可不念,不可不谨。谨之之道,莫尚乎礼。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女不可游庭,出必拥面,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男女之正,天地之大义也。男阳为天,女阴为地,斯义岂不昭然?而或者歉然,自以为不足以与此者,邪僻之习锢之也。人心即天地之心,晦昧者以思虑为己之心,故纷纷扰扰,如云翳日,如尘积鉴。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箕子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好恶思虑不作,而本心无体,清明在躬。其谓男女正为天地之大义,亦何愧?父母一家之君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家之不正,而欲求天下之正,是无源而欲求流也,无根本而欲求枝叶也。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风自火出,风化。自言行出,言行又自心出。言有物,非无实之言;行有常,非设饰之行。诚心善道,则言自有物,行自有恒。诚心之足以化人,初不在谆谆告语,切切检防。其家之长上敬恭者,其子弟必不多傲;其长上宽厚者,其子弟必不多急;长上儒雅,子弟亦儒雅;长上武勇,子弟亦武勇。以至字画相似,气貌略同,神化心传,诚有不令而行之妙。
初九,闲有家,悔亡。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治家之道,当防闲其初,及其心志未变,而闲之以礼,使邪僻之意无由而兴,而悔可亡矣。不曰「无悔」而曰「悔亡」者,以治家之难,难乎无悔,故止曰「悔亡」。以帝尧大圣而不能免丹朱之朋淫,以周公之大圣而不能免管、蔡之兴辞,然则难乎言无悔矣!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六二居内卦之中,妻道也。妻道不可遂事,未嫁从父,已嫁从夫,礼也。妻道惟在中治饮食之事耳,故曰「在中馈」。妻道虽柔顺,不可失正,非一于柔从而不问邪正也,故曰「贞吉」。「顺以巽」者,妻道之正也,为夫则制义,为妻则顺正,一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嗃嗃」,过于严也,故有悔,亦危厉,然终吉。若妇子嘻嘻然不肃敬,则终吝。悔生于大过,吝生于不足。九三重刚过中,有过严之象。
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六与四皆阴柔而又巽体,柔顺之至也。顺则和,和则富。谚云:「十人十心,无财市针;十人一心,有财市金。」此语屡验。书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假,大也。王者,大有其家之道,以天下为一家者也。或者往往忧虑一人之智力,安能抚爱天下如一家?虽竭库,胡能周之?于是不敢作此念,不能尽假大之道,故圣人释之曰:「勿忧恤也,假大之道自吉。」孔子又从而详释之曰:「交相爱也,惟君民交相爱之心如一家尔。言其心也,不言其人,人衣而食,如家人也。」书曰:「不自满假。」诗曰:「假以溢我。」又曰:「假哉皇考。」皆取大义。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九三重刚,故有过严之象。上当六位,非重刚也,况居巽,故上九之刚,唯有「威如」之象。虽不用威而如威者,德威也。德威无他,唯诚心于善而已矣。善心诚实,人自信服。「孚」,信也。家道难乎其齐,以「嘻嘻」为吝,故以「威如」为「吉」。夫不用威而如威其初,未见其齐一信服之效,久斯见矣,故曰「终吉」。「威如」之道,非用威于外,反身修德,人自信服。杨氏易传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