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图书质疑卷十八

休宁赵继序撰备卦大象图说

六十四卦备卦图

中备皆乾,䷁坤中备皆坤,䷂屯中备坤艮,

中备震坤,䷄需中备兑离,䷅讼中备离巽,

中备震坤,䷇比中备坤艮,䷈小畜中备兑离,

中备离巽,䷊泰中备兑震,䷋否中备艮巽,

同人中备巽乾,䷍大有中备乾兑,䷎谦中备坎震,

中备艮坎,䷐随中备艮巽,䷑蛊中备兑震,

中备震坤,䷓观中备坤艮,䷔噬嗑中备艮坎,

中备坎震,䷓剥中备皆坤,䷗复中备皆坤,

无妄中备艮巽,䷙大畜中备兑震,䷚颐中备皆坤,

大过中备皆乾,䷜坎中备震艮,䷝离中备巽兑,

中备巽乾,䷟恒中备乾兑,䷠遁中备巽乾,

大壮中备乾兑,䷢晋中备艮坎,䷣明夷中备坎震,

家人中备坎离,䷥暌中备离坎,䷦蹇中备坎离,

中备离坎,䷨损中备震坤,䷩益中备坤艮,

中备皆乾,䷫姤中备皆乾,䷬萃中备艮巽,

中备兑震,䷮困中备离巽,䷯井中备兑、离。

中备巽、乾。䷱鼎中备乾、兑。䷲震中备艮、坎。

中备坎、震。䷴渐中备坎、离。䷵归妹中备离、坎。

中备巽、兑。䷷旅中备巽、兑。䷸巽中备兑、离。

中备离、巽。䷺涣中备震、艮。䷻节中备震、艮。

中孚中备震、艮。䷽小过中备巽、兑。䷾既济中备坎、离。䷿未济中备离、坎。

按,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三至五为约象。先儒亦统谓之互体。尝考春秋左传所载卜筮,其占用互体,尚矣。而卦爻辞原有参取互体以立象者,岂非因重中自具变化之义乎?王辅嗣必欲尽破其说,非通论也。今更互卦为备卦,盖取大传非其中爻不备之旨。而传京氏之学者,亦有言曰:「一卦备四卦,谓之互也。」张抡曰:「易以初、上二爻为定体,以中四爻为变。繋辞谓之中爻,先儒谓之互体。所谓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八卦互成,刚柔相易之道,非此无见。」朱元升曰:尝求大传之辞,抑有可证焉。大传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又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且卦有六爻,夫子独取中爻二四、三、五以为言者,互卦之谓也。互卦取二三四为下互,是二与四为应。取三四五为上互,是三与五为应。夫子言「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举互卦之例以为言也。

备卦横图

吴澄曰:自昔言互体者,不过以六画之四画互二卦而已,未详其法象之精也。今以先天图观之,互体所成十六卦,皆隔八而得,缩四而一。图之左边起乾、夬,历八卦而至暌、归妹,又历八卦而至家人、既济,又历八卦而至颐、复。图之右边起姤、大过,历八卦而至未、未济、解,又历八卦而至渐、蹇,又历八卦而至剥、坤。左右各二卦互一卦,合六十四卦互体,只成十六卦。又合十六卦互体,只成四卦,乾坤、既济、未济也。周易始乾坤,终既济、未济,以此与?

李光地曰:「乾坤,体也。既、未济,用也。故以乾坤始之,既、未济终之。中间则左方六卦,剥、复、渐、归妹、解、蹇为阳卦,皆以震、艮为主,而统于乾、坤。右方六卦,姤、夬、大过、颐、暌、家人为阴卦,皆以巽、兑为主,而统于既、未济。故图之外一层者,六十四卦也。次内一层者,所互之十六卦也。又次内一层者,十六卦所互之四卦也。以其象限观之,则皆互乾坤者居前,互既、未济者居后。以其左右观之,则左方者,皆统于乾、坤;右方者,皆统于既、未济也。」六十四卦大象图䷀乾天行健。䷁坤「地势」。

屯「云雷」。䷃蒙山「下出泉」。

需「云上于天」。䷅讼「天与水违行」。

师「地中有水」。䷇比「地上有水」。

小畜「风行天上」。䷉履「上天下泽」。

泰「天地交」。䷋否「天地不交」。

同人「天与火」。䷍大有「火在天上」。

谦地中有山䷏豫雷出地奋。

随泽中有雷。䷑蛊山下有风。

临泽上有地。䷓观风行地上

噬嗑雷电。䷕贲山下有火

剥山附于地䷗复雷在地中

无妄天下雷行䷙大畜天在山中。

颐山下有雷䷛大过泽灭木,

坎水瀳至,䷝离明两作。

右上经

咸山上有泽䷟恒雷风

遁天下有山䷡大壮雷在天上

晋「明出地上」。䷣明夷明入地中。

家人风自火出䷥暌上火下泽

蹇山上有水䷧解雷雨作。

损山下有泽䷩益风雷。

夬泽上于天。䷫姤天下有风

萃泽上于地䷭升地中生木

困泽无水䷯井木上有水

革泽中有火䷱鼎木上有火䷲震瀳雷。䷳艮兼山。

渐山上有木䷵归妹泽中有雷

丰雷电皆至。䷷旅山上有火,䷸巽随风。䷹兑丽泽。

涣风行水上䷻节泽上有水

中孚泽上有风䷽小过山上有雷

既济水在火上。䷿未济火在水上。

右下经

吴仁杰曰:夫子未赞易以前,史墨对赵简子曰:「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汉上朱氏曰:「观此,则雷在天上大壮之类,有卦则有此象矣。如曰君子以非礼弗履,则孔子所繋也。」仁杰案:象传六十三卦,始于「地势坤」,终于「火在水上未济」,皆有卦名,独「乾」曰天行健者,字画「乾」一作□,岂本作□而传写之误,遂以为「健」耶?乾坤其名也,健顺其性也。乾健坤顺,当一体言之。此曰「天行健」,则坤当云「地势顺」矣。六十四卦,岂容乾独异于诸卦也哉?

按,大象皆取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独「巽」之象,于「大过」、于「升」、于「井」、于「鼎」、于渐言「木」,在天为风,以气言;在地为木,以质言也。「坎」之象,于「屯」、于「需」言「云」,云者,水之所升也;于「蒙」言「泉」,泉者,水之原也;于「解」言「雨」,雨者,水之所降也。「离」之象,于本卦言「明」,于「晋」、于「明夷」言「明」,明者,火之用也,故日为大明;于「噬嗑」、于丰言「雷」,电者,火之丽于天也。「兑」之象,于「革」言「水」,「泽」,为水之所钟也。易之成象也,由微而著,雷风为无象之象,水火为有象之象,山泽为有形之象。易之成数也,由倍而加,一生二,为两仪;二生四,为四象;四生八,为八卦。象数之见于大传者,昭昭矣。自京氏易以五行配八卦,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坤、艮为土,坎为水,离为火,以其参差不类也。又谓水、火属气,故主一;金、土、木属形,故主二。今以卜筮所用者,皆其遗法也。而诸儒注易,竞引其说,支离甚矣。八卦中惟坎水、离火得其本象,若乾为天,天无不冒矣。大传于「乾」之十四象有曰「为金」,取其坚也。岂乾独属金乎?夫金生于土者也,谓「乾属金」,将谓天生于土,有是理乎?「坤为地」,土固地之质也。「艮为山,为径路」者,可属土矣。「兑为泽,为刚卤」者,独非土乎?「巽为木」,有其象矣。「震为木」,何所取诸?将以「为苍莨竹」,「为萑苇」者谓之木,则「乾为木果」,「坎为坚多心」,「离为科上槁」,「艮为果蓏」,「为坚多节」者,独非木乎?且「乾为冰」,冰亦水也。「震为大涂」,大涂亦土也。「离为戈兵」,戈兵亦金也。即八卦广象求之,而其说固已不胜龃龉矣。夫言易者,舍雷、风、水、火、山、泽之象,而旁引五行之象,舍「两仪」、「四象」、「八卦」之数,而曲纽五行之数,岂非自丰其蔀乎?假使易之象数果有五行,则文、周之繋辞,孔子之十翼,何不先尽其言,而乃待后人之张皇补缀乎?况五行本于洪范,洪范之言五行者,以其行于日用,而为民生之不可阙,故列九畴之一,犹之禹谟以水、火、金、木、土、谷为六府也。左传宋子罕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国语史伯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其证矣。非指五行为天地生物之原也。苟溯其原而言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天为日月,阴阳之有象者也。在地为水火,阴阳之有形者也。天运于外,地处于中,有地即有土,万物莫不生于其间。木为土之华,金为土之凝,二者皆土之所生,不得并列于土与水火也。秦汉以降,五行盛传,百家众技悉从而傅会其义,遂至生克制化,滋蔓多端,异同不一。有在此为金而在彼为木者,有在彼为水而在此为火者。举世涂耳目、塞心思而莫之悟,究之则皆无稽之言,不足取信。故谓阴阳为成变化、行鬼神、生万物则可,谓五行成变化、行鬼神、生万物则其理其象断不可通,反不若道家之言天地日月,天竺之言地水火风,秦西之言水火土气,犹不至以天地所生之物而跻于天地生物之本也。兹特就易之象数辨之,其他不悉及也。

李光地曰:「诸家以五行为说,今即八卦之象求之,则惟坎水、离火、巽木、坤土合于本象耳。金者乾之一象,而不足以尽乾也。苍筤竹者震之一象,而不足以尽震也。艮山之为土犹可假借,兑则绝无为金之义也。况易之为书,不言五行,而说卦解释图体,亦与五行邈不相涉,则疑文王之意不出乎此也。」周易图书质疑卷十八。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