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俟卷十八

翰林侍读乔莱撰䷾离下坎上

程传既济序卦:「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为卦水在火上,水火相交,各当其用,已济之时也。

莱按,上经首天地,至「泰」而天地始交;上经终水火,至「既济」而水火始交。方「泰」便「否」,方「既济」便「未济」,一治一乱也。「泰」至三而忧,「否」至五而喜。「既济」之五,无西邻之时;「未济」之五,有「君子之光」。治极则乱,乱极则治也。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隆山李氏曰:水火相逮,两相交接,既济之象。「既济」则亨矣。其所以致亨者,非独两两相应,以居位各正故也。初、三、五阳位,皆以九居之;二、四、六阴位,皆以六居之。六十四卦无如「既济」最正,故曰「利贞」。然物极则反,理之必然,故曰「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叶滂也。

莱按,「既济」矣,何以「亨小」?先儒曰:「小者且亨,况大者乎?」是殆不然。彖传曰:「初吉,柔得中也。」「柔得中」,亨之所以「小」也。不言九五之「刚得中」,何哉?曰:时之衰也,既治复乱,虽五之刚中,不如西邻之礿祭,而亨尚能大乎?

「利贞」,刚柔正而位当平声。也。

莱按:刚柔各当其位,惟「既济」一卦。利也,贞也,非利于贞也。何则?无戒词也。初吉,柔得中也。

莱按:坎、离一阳一阴,居二、五正位。凡重卦之遇坎、离者,大抵主坎之阳,离之阴。既、未济,坎、离之交也。既济彖传曰:「初吉,柔得中也。」未济

彖传曰:「未济,亨,柔得中也。」何皆主离之阴,而不主坎之阳也?曰:坎之阳在既济为五,不如西邻之时,是五有时不如二也;离之阴在未济为五,而曰「君子之光」,是阳有时不如阴也,皆时为之也。将天地男女之终,终于水火,而所以终者,又火司其令与?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莱按:「初吉终乱」,天运之循环也。然岂得尽委之于天乎?有人事焉,既济之后,习于宴安,不复忧勤振作,乱之所由生也。孔子曰:「终止则乱,咎人事也。」然人事之不修,即天道之不转。不然,刚柔正而位当极,六十四卦之盛矣,何遂止而乱耶?故曰「其道穷也」。穷则变,变则通,易不终于既济,而终于未济,此其义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莱按:水在火上,虽相交而成既济,然火燃则水乾,水决则火灭,亦有当防之义焉。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曰「思患」,未有患也;曰豫防,无可防也。然不思患,患即至矣;不豫防,防无及矣。持盈保满,岂圣人之过计欤?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东谷郑氏曰:「既济之始,以安静为贵。初阳爻不可过于有为也。曳其轮而不前,濡其尾而不济,于义则无咎矣。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叶九也。」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莱按:既、未济之得名,取义于坎之水也。而主两卦者,不在坎之阳,而在离之阴,两彖传「柔得中」是也。二离一阴也,卦之初吉由于二也。且既济之二将往而为未济之五,何云「丧其茀」也?古大人之未得位也,必先有不能行之时。二阴爻,妇之象也。妇须茀以行,丧之弗能行也。其不能行,曷故也?时未至也。「七日」,时之变也。得,得茀也。得茀则行矣,何以逐为?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叶斗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莱按:既济之三,未济之四也,故皆言「伐鬼方」。圣人于未济则美之,于既济则戒之,何哉?盖时当未济,贵振动以求济;时当既济,贵安静以保济。诚斋扬氏曰:「九三挟重刚之资,居炎上之极,此小人之好大喜功而不可用者也。人君入其说,勤兵于远,虽久而获胜,亦已惫矣。」如武帝承文、景之后而伐匈奴,太宗当贞观之隆而征高丽,皆此类也。若光武却臧宫、马武之请,善处既济者也。程子曰:「古人用力之甚者,伐鬼方也,故取以为义。鬼方者,夏曰獯鬻,商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魏曰突厥。」

象曰:三年克之,惫叶「避」也。惫,蒲拜反。

莱按:三年克之,或尚有扬扬得志者,孔子以「惫」讥之,其旨远矣。

六四,𦈡有衣袽,终日戒。

先儒谓:𦈡,新缯也;袽,敝衣也。勿以新缯而忘敝袽,犹勿以既济而忘未济之难也。莱按:爻之义,本多疑而多惧;卦之义,贵思患而豫防。戒曰:「终日」,戒之至也,无怠时也。雷氏曰: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𦈡」也,「衣袽」也,皆御寒之具也,亦有备无患之义。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叶义也。莱按:易中「疑」字,皆于四发之,曰「有所疑」,非虚疑也,故「终日戒」。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

梅边熊氏曰:「西邻虽指六二,以反对而论,正未济之六五也。既济则时已过,未济则时方来。时已过,虽杀牛亦无福之可邀;时方来,虽薄祭亦可致福。时乎,时乎,圣人不能违也。」沈元雅曰:「商居东,东邻也;周居西,西邻也。」朱子曰:「当文王与纣之事」是也。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叶离也。

莱按:阳而不如阴,五而不如二,非时之为,何以有此?「吉大来」者,「既济」之二,将为「未济」之五矣。上六,濡其首,厉。

诚斋杨氏曰:「上六以柔懦之资,怀亢满之志,居治安之极,如已济大川,自谓没世无风涛之虞矣。迨时移局换,险难复生,求载而无宿舟,求涉而无善游,褰裳冯河,濡至于首,何厉如之?」中溪张氏曰:「上六濡首,终止则乱之义也。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叶期也。䷿坎下离上

程传:未济,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为卦离上坎下,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故为未济。云峰胡氏曰:上经首乾、坤,乾坤之后六卦,皆主坎之一阳。下经终既济、未济,济因坎水取义而亨,又皆主离之一阴。天地终始,皆水火相为用也。三阳失位,故未济。三阴应三阳,而阴又得中,所以未济终于济也。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传:鱼乞反。本义:许讫反。

莱按:未济何以亨也?既济「初吉终乱」,则未济乱当复治,而离之一阴为卦之主,有致亨之道也。隆山李氏曰:坎为水,为穴,为隐伏。物之穴居隐伏,往来水间者,狐也。故取「小狐汔济,濡其尾」之象。汔,几也。几济而「濡其尾」,则未济也,故「无攸利」。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

本义指六五言。云峰胡氏曰:乾、坤之后,为坎者六,至既济、未济,虽因坎取义,然皆曰「柔得中也」,则又专指离而言。坎之与离,终始可相有,而不可相无如此。

小狐汔济,未出中也。

程传据二而言也。朱子曰:未出险中,不独九二一爻,指全卦也。莱按:九二阳爻,非狐也,亦无指全卦为狐之理,小狐专指初也。既济之乱在终,则未济之难在初,过此未必不济也。初爻词亦曰「濡其尾」,则彖中小狐指初明矣。

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

朱子曰:「不续终」,是首济而尾濡,不能济,不相接续去,故曰「不续终」也。狐尾大,「濡其尾」,则济不得矣。

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莱按:不当位,故未济。刚柔应,非终于不济也。汴水赵氏曰:圣人于卦中,片善寸长,无一弃者,因诸爻皆不正,故爻中三言「贞吉」,戒之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火就燥,居之沮洳之方则熄;水流湿,居之高垲之方则涸。君子观未济之象,慎辨其物,各居其方,不特水火然也,凡其所居,各得交济之道,毋若火在水上,不相为用,而成未济之难也。集汴水赵氏、白云郭氏初六,濡其尾,吝。

莱按:未济之义,在初六一爻,何则?二不出而求济者三,未济而可济者四,「伐鬼方」而受赏则济矣。故未济之义在初,而「濡其尾」之词见于彖也。时方多难,阴柔才弱,不量力以求济,自致败亡,亦可羞已,故曰「濡其尾,吝」。云峰胡氏曰:既济之「濡其尾」,可济而不轻济也。未济之「濡其尾」,不可济而妄济也。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朱子曰:「极」字未详。莱谓:「知」读作「智」,其义自通。王式丹曰:六十四卦小象,独「极」字不可叶。九二:曳其轮,贞吉。

莱按:以他卦言之,二刚中之才,正应在五,宜出而济难者,「曳其轮」何哉?曰:二、五不应也。曷言不应也?曰:水之性不可上,火之性不可下,于上下之不交,知二五之不应也。既、未济之时,离用事,「坎」不用事,「坎」之一阳虽在既济为五,且不如东邻之时,况在未济为二,可出而有为乎?使其冒险,势将覆辙,惟不可出而不出,贞也,吉也。轮,坎象,行于陆者,非济川具也,曳之是已。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本义:「九居二,本非正,以中故得正也。」云峰胡氏曰:「程子云正有不中,中无不正。此曰以中故得正,易之大义也。」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莱按,先儒谓既征凶矣,何又利涉?疑遗一「不」字。是殆不然。三居坎极,将出乎险,川可涉已,特未涉耳。故六爻独于三表出「未济」二字,过此则近于济矣。虽然,惧其躁也,曰「征凶」,戒之也;又惧其怠也,曰「利涉大川」,勉之也。

彖曰:「未济,征凶」,位不当平声。也。

临川吴氏曰:「未济诸爻,位皆不当,而象传特于六三言之者,阴柔居险极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莱按,险已过矣,将济之时也。五曰「贞吉」,四曰「贞吉」,济险,君臣不正,不能济也。五曰「无悔」,四曰「悔亡」,未济之先,致兹险难,有可悔之事也。「鬼方」至难伐者,震用伐之,临事而惧也。三年受赏,则挞伐之功成,而未济者济矣。又按,未济之难,由叛乱梗治,疆场未靖,故曰「伐鬼方」。既济之乱,由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故曰「伐鬼方」。未济伐鬼方,所以戡乱也。既济伐鬼方,所以召乱也。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叶杭也。

莱按:四之「志」,何志也?曰:志在求济而已。「伐鬼方」而受赏,则未济者济已,故曰「志行」。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莱按:五与四,君臣同心以求济者,故皆曰「贞吉」,曰「悔亡」、曰「无悔」也。文明之主,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君子之光也。曰「君子」,位之尊,德之备也。然光岂由外饰乎?中有孚诚,故「吉」。先儒谓五之孚,孚二也。此拘二五之应也,殆不然已。二「曳其轮」而不出者,五曷为孚之?且二,「坎」之一阳也;五,「离」之一阴也。二五孚,则水火交矣,非卦义矣。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童溪王氏曰:「晖」者,光之发也。

莱按:否之二、困之二,君子之失志者,曰「大人」。「否亨」,曰「大人吉」,尊之以「大人」,示不敢亵也。观之五、未济之五,大人之得志者,曰「君子无咎」,曰「君子之光」,俾知所重也。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莱按:既济至终而乱,未济至终而治矣。上之「孚」,即五之孚。盖祸乱既平,纷扰不事,内有孚诚,君臣燕衎,此「有孚于饮酒」之义也,「无咎」也。虽然,不可不节也。祸乱之作,不在忧勤之时,而在宴安之后。使沉湎于酒,流连荒亡,则有濡首之象。首且濡,身胥溺矣。「有孚」之谓,何至于失?是以知既济之濡首,由于忧患;未济之濡首,由于安乐。安乐之害,甚于忧患,故圣人戒之。如唐庄宗平梁之后,亦由未济而济者卒躭于逸乐,丧于伶官之手,为天下笑,非濡首之证欤?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叶即也。

莱按:六十四卦终于此卦,三百八十四爻终于此爻。周公垂「饮酒濡首」之戒,俾勿荒于逸乐也。孔子拈出「节」字,节则不过,不过则中矣。既、未济上爻皆取卦义者。

瞿唐来氏曰: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自乾、坤历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乾坤变矣。故坤综乾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乾、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无水火则乾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乾坤之水火可交。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乾、坤。必乾、坤历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乾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自咸、恒历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可交。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历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要之,天道之体,虽以否、泰为主,而未必无人道;人道之用,虽以损、益为主,而未必无天道。上下经之篇义蕴畜其妙至此。若以卦爻言之,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凡八;下经阳爻一百有六,阴爻九十有八,阳多于阴者亦八。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八焉,是卦爻之阴阳均平也。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孔子赞其「至精」、至变、至神,厥有由矣。易俟卷十八。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