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俟卷十二

翰林侍读乔莱撰䷦艮下坎上

程传蹇,序卦:「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

蹇。」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莱按:坎配诸卦,凡十有四,大半以险难为义。蹇、解,反对之卦也。坎遇艮,止乎险也,曰「蹇」;坎遇震,动而出乎险也,曰「解」。当蹇之时,不据形胜,不能济也;不遇才贤,不克救也。西南,坤方地也,平易也;东北,艮方山也,险阻也。故「利西南,不利东北」也。九五刚中正而当天子之位,大人也。利见之以成济蹇之功,贞而吉矣。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莱按,屯曰难,蹇亦曰难。屯之难在造化,故居险贵其能动;蹇之难在世道,故见险贵其能止。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泉峰龚氏曰:蹇合东北艮坎成卦,西南其对方也。「利西南」而得中,出乎蹇之外也;「不利东北」而道穷,止乎蹇之地也。瞿唐来氏曰:「往得中」者,解下卦之坎,往而为蹇上卦之坎,当九五之位而得中也。「其道穷」者,解上卦之震,下而为蹇下卦之艮,止于险难而不行,故曰「其道穷」。

「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叶崩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莱按:卦有见险而止之义,以二体也,事外之人也,保身也;爻有往则有功之义,以二五也,事中之人也,救世也。瞿唐来氏曰:「往有功」之往,即往得中之往。九五当位,德足以属天下之心,势足以召天下之士,明信义于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其邦乃底定也。有此三者,方可济蹇,故赞其时用之大。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莱按:蹇之时,不贤者尤人而已,君子曰「反身」;贤者立功而已,君子曰「修德」。圣人道理如此。初六,往蹇,来誉。

莱按:初在下,不宜往也。艮体也,能不往也。周公诫之曰:往则遇险,来则得誉。曷誉乎?见几于早,君子许其智矣。隆山李氏曰:古人生居乱世,无官守言责者,类皆高蹈隐沦,以待天下之清,卒之声名俱高,传播万世,夫是之谓「往蹇,来誉」。与夫履富贵而蹈危机,以致名位俱仆,为后代之指笑者,有间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叶题。也。莱按:六十四卦之中,圣人设需之一卦,教人以待之义。盖时当险难,济之不能,犯之不可,唯静以待之,时无不移,事无不过,险可出,身可安也。初在下,于待尤宜。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莱按:见险能止,为事外者言之也。使六爻皆见险而止,谁与任天下之事者?诸爻戒其往,许其来,二不取往来之义,何哉?济蹇之臣,无所逃其责也。曰「王臣」,乃心王室者也;曰「蹇蹇」,备历多艰者也;曰「匪躬之故」,公而忘私,能致其身者也。曷为乎不言吉凶也?曰蹇难方深,阴爻才弱,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也。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叶贻也。

莱按:「终无尤」,坚良臣任事之心,杜后人责备之口也。朱子曰:事虽不济,亦无可尤。九三:往蹇,来反。

莱按:三近于坎,险在前也,艮之主也,乃见险而能止者,故有来反之义。曰「反」,既往而反也,非若初之未往也。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莱按:二为内卦之主,方「蹇蹇」求济,三阳爻有济蹇之才,反来就二,二之所深喜也。盖济蹇非一手足之力,故三欲其反,四欲其连。六四:往蹇,来连。

本义:连于九三,合力以济。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杨氏曰:「当位实」者,阴比于阳也。易之为义,以得阳为实,以失阳为虚。如翩翩不富,皆失实者,无阳故尔。九五:大蹇,朋来。

莱按:「大蹇」者,非常之蹇也。于五曰「大」者,当艰巨也。非常之蹇,非群策群力不能济也。五阳刚中正,下有匪躬之臣,上有来硕之助,并来反来连之三、四,皆合力以济者,可谓「朋来」者已。如肃宗之得李泌、郭子仪,德宗之得陆贽、李晟,蹇有不济者乎?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叶即也。

莱按:「中节」则合乎机宜,故「朋来」助之。否则举措乖方,朋必不来,来亦无益。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莱按:初之往,往而出也。上之往,往而处也。初在下,隐则可以致誉;上在上,见则可以匡时。故初以出为「蹇」,而上以处为「蹇」也。「来硕」,如李泌之至灵武,成硕大之功也。「利见大人」,从九五也。诸爻不言「吉」,而上言「吉」者,诸爻方在「蹇」中,上则居蹇之极,时将出于「蹇」矣。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莱按:身在事外,不欲与世相忘,以济世为志,故曰「志在内」。五,大人也。上利见之,故曰「从贵」。䷧坎下震上

程传:解,序卦:「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散也。」为卦震上坎下。震,动也;坎,险也。动于险外,出乎险也。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解音蟹。

莱按:蹇、解反对之卦。「解,利西南」者,难既解矣,故不言东北之不利,而但言西南之利也。当斯时也,使四方底定而无所往也,则来复其所,一切与之休息,吉也。如残孽未尽,而尚有所往也,宜早往早复,勿久为烦扰也。武王克殷,归马放牛,即斯义也。故革之上爻,亦垂征凶之戒。云峰胡氏曰:蹇言「不利东北」,解不言者,蹇方止于险中,故言利平易不利险阻。解已出险外,故但言平易之利,不言险阻之不利。大抵解之时,以平易为利,略有苛急,即非利;以安静为吉,久为烦扰,即非吉。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

隆山李氏曰:以画观之,四阴二阳,坎险在前,是为蹇;四阴二阳,坎险已过,是为解。则解者,蹇之反也。以卦观之,坎上震下为屯,坎下震上为解,则解者,屯之反也。屯者难之方兴;解则难之已散。蹇之止于险下,固不若屯之动于险中;屯之动于险中,又不若解之动于险外也。

解,利西南,往得众叶衷也。

程传:解难之道,利在广大平易,以宽易而往济解,则得众心之归也。

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进斋徐氏曰:「乃得中」,指二也。盖天下祸乱已散,来则复反于安静之域,不事烦扰,此以静而吉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建安丘氏曰:「大抵处时方平者易缓,除恶不尽者易滋。圣人于患难方平之际,既不欲人以多事自疲,又不欲人以无事自怠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时大矣哉!」

进斋徐氏曰:「雷雨作者,气之解也。百果草木皆甲拆者,形之解也。形随气而解,则屈者伸,郁者畅,生意流行,充周普徧,解之时其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莱按:大难既解之后,天下之有罪有过者多矣。赦之宥之,固以布维新之政,亦以安反侧之心也。时乃应尔,道亦宜然。若董卓之难既平,王允不赦,傕、汜所以乱也。安禄山之乱既定,肃宗六等定罪,藩镇之所以叛也。初六:无咎。

本义:难既解矣,以柔在下,上有正应,何咎之有?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叶九也。

中溪张氏曰:「居解之初,患难方散之时也。初才柔位卑,未能有为,幸而初、四相应,刚柔交际,以此处解,揆之于义,自无咎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莱按:蹇之往,解之二往而为蹇之五也。解之来,蹇之五来而为解之二也。两爻皆言得中,是蹇、解二卦,皆以坎一阳之往来为重,犹需、讼二卦,亦以坎一阳之往来为重也。难既解矣,惟以去小人为急务。二,刚中之才,上应六五,有去小人之权者。程子曰:田者,去害之事。狐者,邪媚之兽。三狐,指卦之三阴,时之小人也。田而获之,得中直之道,贞而吉也。卦中言君子,言公,皆指二也。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叶斗也。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莱按:「负且乘」者,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也。夫小人何由而乘君子之器哉?盖大难既解之后,有功者不必皆有德之人也,有位者不必皆有功之士也。譬唐肃、代时,安史之难既解,少陵诗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又曰「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是也。故斯义于解之三爻发之。「贞吝」,先儒谓虽以正得之,非也。若以正得之,不为「负且乘」矣。言虽拜爵公朝,自以为荣,然终可羞也。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叶九也?

莱按:「负且乘」,小人自以为荣,由君子观之,但觉其可丑而已。小则为寇,大则为戎,不曰寇而曰戎者,甚之也。用小人者,盍思斯义?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解,佳买反。象同。

程传:四,大臣也,下应初六。「拇」,在下而微者,谓初也。居上位而亲小人,则贤人正士远退矣。斥去小人,则君子之朋至而诚合矣。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东谷郑氏曰:四之所自处者不当,宜小人之所附丽也。必解去之,然后孚于其朋。朋,阳刚之类,谓二也。拇,在下之阴,谓初也。莱按:程子谓「拇」为初,郑氏谓「拇」为三,郑氏较胜。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建安丘氏曰:险难,小人之为也。小人情状最为不一,狐以言其蛊惑,隼以言其鸷害,拇以言其附丽,负且乘以言其僭窃也。盖生天下之难者,莫甚于小人。而人君能解天下之难者,莫大于君子。唯六五之君,得君子以为解难之助,此小人之所以心服而退听也。双湖胡氏曰:尝观卦体不吉,诸爻虽得位,以刚中

正之君,几济之不足?蹇九五是也。卦体既吉,诸爻虽不得位,柔不中正之主,亦处之有余,解六五是也。以知卦有吉凶,实系卦体,而不专系六爻明矣。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东谷郑氏曰:释者多指公为上六,遂失其义。系辞极言藏器待时之美,安有难解之时,阴柔处上,能具兹美者乎?公之非上六也,明矣。隼飞翔于上,善为鸷害,指上之阴而言也。墉内外之限,在墉之上而未出乎外,指上之位而言也。公射而去之,则解道成矣。莱按:郑先生之说是也。解之极,动之终,藏者可勿藏矣,待者可勿待矣。「获之,无不利」,所谓动而不括,出而有获者也。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程传:至解终而未解者,悖乱之大者也。射之所以解之也,解则天下平矣。䷨兑下艮上

程传:损。序卦:「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童溪王氏曰:诸儒皆言损乾之九三,益坤之上六,此误于卦变之说,而曰自泰来也。夫「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艮重兑为损,岂坤重乾为泰,复由泰而为损耶?莱按:童溪之言是也。虽然,执变卦之说,谓自泰来者,非也。悟卦变之非,而曰不自泰来,则损彖传曰「损刚益柔」,益彖传曰「天施地生」,非对乾坤而言耶?虽以艮重兑为损,以巽重震为益,而泰否、损益有脉络联贯之义焉。何则?上篇首乾坤,下篇首咸恒。乾坤,天地也;咸恒,夫妇也。由乾坤而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历十卦,凡阳爻三十画,阴爻三十画而为泰否。由咸恒而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历十卦,凡阳爻三十画,阴爻三十画而为损益。泰否者,天地之合也。损益者,夫妇之变也。是泰否、损益乃二篇遥对之卦,六十四卦中之关键也。故损益之成卦,非从泰否而来,而损益之得名,则对泰否而发义也。其乾坤咸恒皆历阴阳六十画而为泰否损益者,以天道人事而言,乃六十年而甲子一周之义。又按,咸恒何以殊损益也?曰:「恒,长男长女也。咸,少男少女也。长男长女以道合也,合之久为益。少男少女以情合也,合之久为损也。」尧峰汪氏曰:「上下经虽卦数不同,而其卦往往遥对。咸恒与乾坤对,损益与否泰对,小过与颐对,中孚与大过对,既未济与坎离对。上经主天道,乾坤泰否、剥复坎离,皆天道之自然者也。下经主人事,咸恒、损益、夬姤既未济皆人事之必至者也。」又曰:「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咸恒者,一物之天地也。泰否者,乾坤之合,坎离则天地之所以泰否也。损益者,咸恒之变,既未济则男女之所损益也。」否泰必相循环,然后能立天地。使无水火,则天地几于浑沌而并无所谓泰否矣。孔子曰:「天地𬘡缊,万物化醇。」此言水火之在天者也。损益亦必相循环,然后能成男女。使无水火,男女几于冥顽,而并无所谓损益矣。孔子曰:「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此言水火之在人者也。天道相禅而不已,人事相因而不绝,则皆水火为之也。是故天地消息于水火之中,男女亦死生于水火之中。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莱按:杂卦曰:「损益,盛衰之始也。」则损民之事,国之衰也,可不慎乎?孚,信也。不得已而损民,民能信我之非厉己也。系辞曰:「定其交而后求」是也。如是则「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矣。然既不得已而取之,亦当不得已而用之。虽祭享大事,二簋可用,况他事乎?后世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哉?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叶杭

开封耿氏曰:「贵以贱为木,高以下为基。故益下则下与上俱益,损下则下与上俱损。」

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进斋徐氏曰:「卦辞曰损有孚,彖辞曰损而有孚,加一而字,其义晓然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莱按:孔子惧后世误认二簋可用享,而享祀之不丰也,故补出「二簋应有时」。因「时」之一字,推原损益成卦之由,亦有时也。损刚者,损乾之三而为兑;益柔者,益坤之上而为艮也。有时者,乾、坤历六十画而为泰、否、咸、恒历六十画而为损、益,非时为之耶?推之一切,损益盈虚,皆时也。故益曰「与时偕行」,损曰「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本义: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莱按:初在下,民之象也。损下益上之时,当已已之事,速往益上,无咎之道也。然在上者,当斟酌而损之,勿浚削也。曰「已事遄往」,示为下者,急公之义也。曰「酌损之」,示为上者恤下之仁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莱按:下有急公之义,则志合乎君;上有恤下之仁,则志合乎民,故曰「合志」。「尚」指上九,盖上以弗「损益之」为大得志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莱按:损下益上之时,为臣者但知剥民以奉君,非贞也,故有「利贞」之戒。若剥民,奉君以往,凶之道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惟弗损于民,乃所以有益于国也。言利之臣戒诸。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损其友。莱按:系辞之释兹爻也,曷言乎天地𬘡缊,万物化醇也?泰、否者,天地之交也。曷言乎男女搆精,万物化生也?损、益者,咸、恒之变也。曷为乎见于损之三也?损三则为兑,益上则为艮,兑、艮相合,男女搆精,尽天地交感之义,成万物化育之功,故曰「得其友」也。平甫项氏曰:六三不可以不损也。六三损,则初、二、四、五、三、上,皆得成耦,极天地男女之义,不过如此。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叶义也。莱按:三,兑之主;上,艮之主。少男少女,夫妇之道,贵于专一。若三人行,则疑于所主矣,故系辞以致一之说释之。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莱按:疾,过也。四,大臣之位,当损下之时,以柔居柔,非能有所匡救者。四之过,四之疾也。初之损,损己以益上也;二之损,弗损于民,以益国也;三之损,损阳以益阴也。四曷损乎?所贵损其疾而已。程子曰:人之损过,惟患不速,速则不至于深过,为可喜也。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叶戏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莱按:损之五、益之二,皆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何哉?「十朋之龟」,大宝也。大宝何象焉?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也。益之二在下,而受上非常之益,禅代以前事也。损之五在上,而受下非常之益,「践阼」以后事也。曰「或」,不期而至也。曰「弗克违」,受之,非得已也。益之二,臣位也,故以「永贞」戒之。损之五,君位也,故以「元吉」庆之。然皆天为之也,故益二曰「享帝」,损五曰「上祐」。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叶避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莱按:二曰「弗损益之」,勉之也。上曰「弗损益之」,幸之也。上居损之极,极则当变,时移事易,损下者将变而为益下也。「弗损益之」,所谓惠而不费者,「无咎」也,「贞」也,「吉」也,「利有攸往」也。彖之义备于爻矣。东谷郑氏曰:「得臣无家」者,施益则得民之归,非有远近内外之间也。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莱按:君子以益下为志,二有此志者,上则行其志矣,故曰「大得志」。䷩震下巽上

程传:益,序卦:「损而不己必益,故受之以益。」盛衰损益如循环,损极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继损也。隆山李氏曰:益者,损卦之反也。损卦兑在下,本乾体,天下富实之象也。乾阳在下,损乾之九三,以益坤于上,则是损下之阳,以益上之阴也。益卦巽在上,本乾体,朝廷富贵之象也。乾阳在上,损乾之九四,以益坤于下,则是损上之实,以益下之虚者也。下实而上虚,则损下以益上;上实而下虚,则损上而益下。上下相交,更为损益,其道一也。而损下益上则谓之损,损上益下则谓之益,何也?古之圣贤,富厚之资,宁使在民而不在己;俭薄之用,宁使在己而不在民。盖肥己瘠人者,民贫而己无所寄;己虽瘠而天下肥者,民乐而吾亦无忧。故损下以自益,君子以为损;自损以益下,君子以为益也。平甫项氏曰:山吸泽之气,亦损下也。风助雷之威,亦益下也。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程传:「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故「利有攸往」。益之道,可以济险难,「利涉大川」也。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莱按:损之义,损三以益上也。益之义,损四以益初也。益之四,损之三也。益之初,损之上也。损上卦之四,益下卦之初,曰损上益下也。以上卦之下,下,而为下卦之下,曰自上下下也。平甫项氏曰:「以利言之,损上益下,则民情悦。以道言之,自上下下,则君道光。」

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叶腔

莱按:指二五也。益以兴利,君臣皆有中正之德,何往而不利,是可庆也。利涉大川,木道乃行。叶杭

莱按:中孚

「利涉大川」,曰「乘木舟虚」,益「利涉大川」,曰「木道乃行」,巽为木也。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

莱按:以二体言,动而巽也。动则不懈,巽则善入,德业所以日进也。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隆山李氏曰:天施地生,指乾坤初体而言也。乾施一阳以益于下,而为震。坤以一阴上应于乾之生育,而为巽。上施下生,二者相济,无所不被,故曰其益无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叶杭

莱按:彖传莫详于益,而未尽也。又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损三言时,又于益申言之,时之义大矣哉!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本义:风雷之势,交相助益,迁善改过,益之大者。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进斋徐氏曰:「初刚在下,为动之主,益之时,受上之益者也。宜用之为大有作兴之事。」然位卑志刚,力小任重,则有所不堪。唯处之当,用之审,大善而吉,乃可「无咎」。苟轻用败事,无益有害,皆为有咎也。冯氏曰:「元者,震初九之象也。益之爻用享帝,用凶事,用迁国,皆大有作为之卦,故曰益以兴利是也。」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叶时也。

本义:下本不当任厚事,故不如是不足以塞咎也。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莱按:二,臣道也。爻辞与损五同。二非王也,享帝之吉,何以称焉?盖在下而受上非常之益,其舜禹禅代之象乎?损、益以反对为义,益之二、上而为损之五,非禅代之义耶?故「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两爻同也。损五「弗克违」而「元吉」者,君道也;益二「弗克违」而「永贞吉」者,戒以终守臣道也。迨享帝而吉,则天与之矣,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也。益二曰「享帝」,损五曰「上祐」,皆天与之义,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之义。曰「或益之」,不期而得也。孔子曰「自外来」,若宋太祖即位之诏,出诸袖中,非自外来也。王莽符命岂弗克违者?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叶离也。

本义:「或者,众无定主之辞。」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莱按:三多凶,故取「益用凶事」之象。「凶事」者,遗大投艰、除残戡乱之类。古者命将出师而凿凶门,此其义也。「凶事」何以益也?除残戡乱,益之大者,遗大投艰,亦有增益其所不能之义。「无咎」,与师之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参看天下事,不信不中,未有能济者。「有孚中行」,则可告成功于公而用圭矣。用圭,受封爵之赏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莱按:三多凶,故曰「固有」。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莱按:三、四皆不中,故有「中行」之戒。四,大臣之位,以益下之事告之于公,惟「中行」是以从也。从者何事也?曰:迁国也。曷言乎迁国也?云峰胡氏曰:四自上而迁于初,初自下而迁于四。坤为国,有迁国之象焉。夫迁国所以益民也。太王之去邠,盘庚之去亳,皆益民之大者。故周公于益,四发迁国之义。平甫项氏曰:「迁国必有依也。周之迁也,依晋、郑、邢、卫之迁也,依齐,得其所依也。许之迁也,依楚;蔡之迁也,依吴,失其所依也。」蔡氏曰:依,依五也。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叶芝也。

莱按:以益民为志,公之所以从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隆山李氏曰:刚中有孚象。惠心者,非可人给而家养之也。圣人之仁,如一气之春,举斯加彼,使欲富寿安佚之心,皆遂所欲也。我之所惠以心,则人之感惠以为德矣。莱按:曰「有孚益下」者,贵有其诚也。曰「惠心益下」者,不徒有其政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叶「芝」也。

莱按:损、益凡五言志,损初曰「上合志」,二曰「中以为志」,上曰「大得志」;益四曰「益志」,五曰「大得志」。是益下者,君子之志也。损下者,岂君子之志哉?故益以益下为得志,损以弗损于下为得志。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莱按:上下之心相应也。五有孚于下,故下亦有孚于五。若上九者,居益之极,极则当变,是上无益下之心,而求益于下者无厌,下之所以莫益也。抚我则后,虐我则雠,非唯「莫益」,而且「或击之」也。东谷郑氏曰:「巽极而居之,以刚在上而下系于动,是之谓立心勿恒。」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叶「离」。也。

东谷郑氏曰:「身不安而动,心不易而语,交不定而求,皆偏也。偏者,知责人而不知自责也。剥下者,自谓下之莫己,何也?击自外来,非其意之所及者。」易俟卷十二。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