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俟卷十五

翰林侍读乔莱撰䷲震下震上

程传:震,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鼎者,器也。震为长男,故取主器之义。震之为卦,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动而上者也。乾坤之交,一索而成震,其象为雷,其义为动。雷有震奋之象,动为惊惧之义。震:亨。

隆山李氏曰:震本坤体,乾以一阳交于下上二爻,阴气凝聚,阳气在内,蕴结而不得出,于是乎奋击而为雷。震之初动,物咸惧之,而不知其震动之威,乃所以震阴达阳,开其生育之门,故曰震,亨」。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本义:震来,当震之来时也。虩虩,恐惧惊顾之貌。震惊百里,以雷言。不丧匕鬯,以长子言也。平庵项氏曰:「传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震惊百里,极雷鸣所及之远也。」庸斋赵氏曰:棘木为匕,取赤心之义,长三尺。祭祀之先,烹牢于镬,实诸鼎而加幂焉。将荐,乃举幂以匕出之,升于俎上。鬯,说文:「鬯,以秬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彖曰:震,亨。

莱按:雷以动之,亨之道也。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本义:恐致福,恐惧以致福也。则,法也。董氏曰:「致福」云者,见君子常以危为安也。有则云者,见君子不以忽忘敬也。

莱按:圣人虑人于惊恐既远之后,遂忘戒惧,故于「笑言哑哑」之时,补出「有则」一段道理,使不得溺于宴安而自纵逸也。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建安丘氏曰:惊者,卒然遇之而动乎外;惧者,惕然畏之而变于中也。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本义曰:震惊百里,以雷言;不丧匕鬯,以长子言。语录曰:「震亨至不丧匕鬯,作一项看出可守宗庙社稷,又做一项看。震便自是亨。震来虩虩」,是恐惧顾虑,而后便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便也不丧匕鬯。文王语是解震亨了。孔子又自说长子事,须拆开方看得。又曰:震主器事,未必彖辞便有此意,看来只是传中方说。莱按:彖传「出可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正是释彖中「不丧匕鬯」之义。朱子谓「未必彖词便有此意」,非是。朱子虽如此说,而作本义时已变其说。泉峰龚氏曰:「语录不丧匕鬯之说,与本义小异,当以语录为正。」此又余所不解者矣。象曰:瀳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泸川毛氏曰:恐惧者,作于其心;修省者,见于行事。西山真氏曰:「诗云: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乡党所载孔子迅雷风烈必变,皆此意也。」中溪张氏曰:宣王,周盛世之君也,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景公,宋小国之君也,反身修德,荧惑亦为之退舍。此皆恐惧而能修省者也。

莱按:闻雷而惧,此以象言之也。君子凡当危惧之时,恐惧修省,则转祸而为福矣。

初九,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吉。

莱按:震全卦之义在初九一爻,乃震之所以为震者,故直用彖辞,而小象亦直用彖传。

象曰: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莱按:当忧患之来而可危也,宜择高远之处,人迹不可到者,跻而避之。乃人多不及避而及于祸者,贝为之累也。须丧其贝,虽亿之多,亦不恤焉,斯可免已。圣人惧人恋而不舍也,开示之曰:丧者未必丧也。天运循环,时无不移,事无不过。七日之期,丧可得也,安用逐为?如魏曹爽从天子出猎,司马懿闭城门为变,桓范劝其奉天子出幸讨懿,爽恋家室,不从,遂被难。驽马恋栈豆,懿早知其无能为矣。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莱按:初、四皆为雷,而初之雷威不可当也,二乘之,故「厉」。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莱按:三渐远于初,故「苏苏」。苏苏,忘其危也。忘其危,则有眚矣。圣人戒之曰:惟恐惧以避之,则无眚。大扺患难以避为主,故二欲其跻,三欲其行。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平声。也。

临川吴氏曰:所居之位不当,故宜行而去之。九四:震遂泥。莱按:四亦震之主也,雷也。雷出地奋者,何遂至于泥也?曰:居阴也,又溺于上下四阴而不能达也。犹之具刚断之才,有所沉溺而不能自振者。曰「泥」,惜之也;曰「遂」,讶之也。故孔子以「未光」讥之。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莱按:二乘初,五乘四。初,震之主,故「来厉」。四虽震之主,居阴,故「往来厉」。初之来,不可当也,故二避之而「亿丧贝」。四之往来不定也,五犹可为也,故「亿无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叶杭也。其事在中,大无丧平声。也。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索,叶落反。矍,俱䌸反。

莱按:三远于初,渐忘其危,故苏苏。上虽远于四,而阴柔才弱,迷其危而计无复之,故「索索」、「矍矍」。三勉其行,上戒其征,何哉?曰:居震之极也,极则将安往乎?凶之道也。然非震之不可避也,惜其不早耳。使能早为之戒,不于其躬,于其邻,则「无咎」矣。此圣人示人以远祸之道也。东谷郑氏曰:「婚媾有言」,羡文也。卦爻中无此义。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叶极也。

莱按:中有主则定,未有所得,故「索索」。䷳艮下艮上

程传:艮,序卦:「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阳居二阴之上,上止而下静,故为艮也。

莱按:杂卦曰:「震,起也;艮,止也。曷言乎起也?一索而得男,阳之始也,万物出乎震也。曷言乎止也?三索而得男,阳之终也,万物所成终而成始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程传: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行其庭,不见其人」,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得止之道,而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叶抗。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叶芒

莱按,艮,止也。孔子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可见圣贤无枯槁寂灭学问,「用则行,舍则藏」是也。「光明」二字最妙,不但时不当动而动者,道不光明,即时不当静而静者,道亦不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平甫项氏曰:「卦辞为艮其背,彖为艮其止。」晁说之氏曰:「彖亦当为艮其背,自王弼以前,无艮其止之说。」今按,古文背字为北,有讹为止字之理。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平甫项氏曰:「上下敌应,八纯卦皆然,而独于艮用为卦义者,他卦象虽相敌,情自相与,惟艮则上下二卦,阴阳各正其性,而无外求之情,故有不相与之义。」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平甫项氏曰:新安朱先生曰:艮其背,不获其身,止于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止于行也。安世按,彖辞揭「艮其背」于上,而总结之曰: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此三句皆自背言之也。夫背者,自视则不获其身;行于人之庭,则不见其人。盖或止或行,皆无所睹也。莱按:「是以」二字,从上下敌应,不相与来。盖已见因人而生,不见有人,则忘人并忘己矣。乃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之义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平甫项氏曰:「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皆有相往来之理。独两山并立,各止其所,不相往来。人之一身,至易止者背,至难止者心。能使心之所思,各止其位,不贰不杂,则可以言止矣。」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程传:初在下,趾之象。「艮其趾」,止于动之初也。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阴柔患其不固也,戒以「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中溪张氏曰:股动则腓动,股止则腓止,是动止之权不在腓也。九三居下体之上,为艮之主。二既不得以柔中之道拯三过刚之失,不得已随之,岂其心之所欲哉?曰「不快」。

莱按:二何以不自主也?曰:三,艮之主也。二处其下,为其所制,不自由也,故取此象。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本义:三止乎上,不肯退而听乎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夤,引贞反。

莱按:卦有六爻,三当其半,非可止之所也。三,艮之主,下卦之终,肆其刚而强止,止非其所,讵能安乎?此如告子之强制其心者,限分而为上下,则成相隔之形;夤列而为左右,则少相资之义。心居其间,无所依托,故其危至于薰心也。汴水赵氏曰:「限,限隔也,在身为膺。列,分解也。夤,夹脊肉,后为夤,前为心。」平甫项氏亦指列为裂。彭氏曰:言辅不言口,言身不言面,言夤不言心,言限不言腹,言腓不言股,言趾不言足,皆不获其身也。敌应而不相与,不见其人也。夤字从肉,不从夕,字书作𦟘。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六四,艮其身,无咎。

中溪张氏曰:「诸卦唯咸与艮以身取象,此近取诸身者也。艮四当心位,不言心而言身者,盖心不可见,而身者,心之区宇也。观其身之止,则知其心之止,又安有妄动之咎哉?」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平甫项氏曰:「恐人误以身为正面,故以躬解之。伛背为躬,躬者,见背而不见面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莱按:「辅」者,言之所由出也。「艮其辅」,止其言也。止其言,非不言也,贵有序也。五,君位也。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可不慎乎?言易致悔,「有序」故「悔亡」。云峰胡氏曰:「辅」,颊之两旁骨,背后可得而见者。「咸」言其面,故并见颊舌。「艮其皆」,故止言「辅」。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本义:「正」字羡文,叶韵可见。上九:敦艮,吉。

程传:以刚居上,为成艮之主,在艮之终,止之至坚笃者也。「敦」,「艮」也。人之止难于久,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上九能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平甫项氏曰:上九与三相类,皆一卦之主也。然九三当上下之交,时不可止而止,故「危」。上九当全卦之极,时可止而止,故「吉」。圣人于三谓之限,于上谓之终。终则时之所当止,限则人之所强止。

莱按:「震」、「艮」,反对之卦也。「震」之主在下,故初九重于九四。「艮」之主在上,故上九「吉」于九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云峰胡氏曰:「艮之在上体者,凡八,而皆吉。人可不自厚哉?厚于始,可不厚于终哉!」䷴艮下巽上

程传:「渐」。序卦:「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女归吉,利贞。

莱按:「渐」,进以渐也,主仕进言。仕进之道,若女之归,则吉也。女之归也,渐也。本义:自二至五,位皆得正,故又戒以「利贞」。夫既得正矣,又何戒焉?且彖传曰:「其位,刚得中也。」专主九五言,二、三、四何与哉?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莱按:归妹正言「女归」之道,渐以仕进为义,「女归」象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莱按:渐、归妹反对之卦也。归妹之二,进而为渐之五,曰「得位」,得尊位也,故「往」而「有功」。先儒谓归妹二、三、四、五皆不得位,反对为渐,则二、三、四、五皆得正位,是未达下文「刚得中」之义者。且二、三、四、五亦不得言

「进」。

进以正,可以正邦叶崩。也。

莱按:释「利贞」之义也。进不正者,多以立功名为解。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惟进以正,乃可正邦。其位,刚得中也。莱按:上言「进得位」矣,复言「其位刚得中」者,明「得位」之指九五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程传:人之进也,躁而不得其渐,故穷。渐之义,内止外巽,故其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莱按:木必以渐而高,贤德必以渐而居,俗必以渐而善。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莱按:鸿之为物也,往来有时,先后有序,进之有渐者,故六爻皆取以为象。「干」,水湄也。「于干」,象初之疏远也;「小子」,象初之卑下也。曷为乎厉也?初进小臣,无应于上,危道也。有言,何言也。未孚于众,致多口也。然时位如此,咎非自作,于义无之。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叶九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衎,苦旦反。莱按:二柔顺中正,上应九五,仕进之最吉者,有「鸿渐于磐」之象。磐,大石也。鸿渐于此,安之至也。「饮食衎衎」,可谓委蛇退食者己。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叶「剖」也。

莱按:孔子惧人以素餐为安也,补出斯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莱按:平高曰「陆」,艮体也,渐于陆也。三,刚而不中者,刚则躁于进,不中则比于邪。躁于进,象「夫征不复」也,知进而不知退也。比于邪,象「妇孕不育」也,附柔媚小人而不可告人也,其凶宜矣。此亦安所利乎?唯可用之御寇。何则?刚故也。云峰胡氏曰:雁群不乱,止则相保,「御寇」象也。渐、归妹反对之卦,故彖取「女归」之象,而三以四为「妇」,五以二为「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叶「斗」也;「利用御寇」,顺相保叶「剖」也。离,力智反。

莱按:三与初、二,皆下卦之「艮」也。三、上征而不返,曰「离群丑」。五以二为「妇」,正也;三以四为「妇」,邪也。曰「失其道」。「御寇」所以自保,曰「顺相保」。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莱按:「鸿」,水鸟,栖于木,非所安也。桷,平柯也,得平柯则安矣。犹之四,高位也,以六居之,处非其据,惟「巽」顺尚可无咎。故小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周公象也,孔子意也。」不有孔子小象,何以知「或得其桷」之为巽顺哉?读易者求象而不求意,亦惑已。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莱按:「陵」,高阜也,象五之居尊位也。下应六二,为三、四所隔,「妇三岁不孕」之象。三以四为妇,五以二为妇。三、四不正也,故孕而不敢育。二、五正也,故不孕而终莫之胜。此如李泌为元载、卢杞所隔,终当复合,将二之「饮食衎衎」,其亦有所待与?同人二、五同具斯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叶韵也。莱按:小象「得所愿」,是贤人君子为奸邪所隔,非人君之所愿也。呜呼!渐专言仕进之卦也。初始进而厉,三躁进而凶,四非据而危,仕进之途亦多故已。惟六二一爻,柔顺中正,有其德也。上应九五,有其遭也。「渐」之最吉者,己尚为三、四所隔,致五有「妇三岁不孕」之象,可慨也。此高洁之士绝尘而奔,望风而远,凌于霄汉之外也。上之「鸿渐于逵」是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程传:安定胡公以陆为逵。逵,云路也。尔雅:九达谓之逵,无阻蔽之义也。上九在至高之位,出乎位之外,如鸿飞云路,超乎事之外者也。贤达高致,可用为仪则而吉也。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叶舜也。䷵兑下震上

程传:归妹序卦:「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为卦震上兑下,以少女从长男也。男动而女说,又以说而动,皆男说女、女从男之义。

先儒谓易中论夫妇之卦有四:咸、恒、渐、归妹是也。莱按:渐之女,归象也,非论夫妇之义。咸、恒则夫妇之义也。而彖传发感通恒久之理,诸爻亦各自发义。归妹

彖传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杂卦曰:「归妹,女之终也。」是六十四卦之中,专论夫妇之义者,归妹一卦而已。故六爻不论阴阳、内外、上下,皆从女归发义。归妹:征凶,无攸利。

本义:妇人谓嫁曰归。妹,少女也。兑以少女而从震之长男,又以说而动,皆非正也。故卦为归妹。而卦之诸爻,自二至五,皆不得正,三、五又皆以柔乘刚,「征凶」而无所利也。云峰胡氏曰:彖辞唯临与井言「凶」,否与剥言「不利」。归妹既曰「征凶」,又「无攸利」,六十四卦中,不吉之甚者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本义:「归者,女之终;生育者,人之始。」

先儒谓少女而从长男,多用王辅嗣娣媵之说。莱按,孔子曰「天地之大义」,岂专为妇媵言之乎?谓夫妇也。六五曰:「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则妹称君,而娣为媵矣。平甫项氏谓宋帝呼后为妹,亦其证也。

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平声。也;「无攸利」,柔乘刚也。进斋徐氏曰:「位不当,则紊男女内外之正;柔乘刚,则悖夫妇唱随之理。所以征凶而无攸利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本义:雷动泽随,归妹之象。君子观其合之不正,知其终之有敝也。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莱按:兑为妾,初又在下,无应,娣之象也,不足以有行也。朱子曰:阳刚在女子为贤正之德,乃女之贱而才者,犹跛之能履也。往而相助其夫,必有宜家之庆,吉之道也。兑为毁折,故初言足之跛,而二言目之眇也。隆山李氏曰:「古者诸侯一娶九女,嫡夫人及左右媵,皆以侄娣从。圣人制礼,必以侄娣兖媵者,所以广国嗣,使所自出者一同,而无他异也。」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莱按:初以贱为娣,事之常也。才而承助其夫,故「征」而「吉」也。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莱按:初、二在下,女之贱者也。初,阳也,贱而才者;二,又中也,才而贤者。故初言「跛能履」,二言「眇能视」。何以「利幽人之贞」也?幽人不得志于时,而抱道栖真者,女子象之。此何义也?凡女子之言贞者,不变节之义也。二其「柏舟」、「黄鹄」之流与?履,所以行也,视,所以明也。能行,故相其夫而吉;能明,故烛于礼而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莱按:四言「待」,三言「须」,何以分得失也?曰:四守正而不轻从人者,故「待」。三失德而人莫之取者,故「须」。何以知其失德也?程子曰:「六居三,位不正也。柔乘刚,行不顺也。悦之主动,非礼也。」又曰:「三在下卦之上,本非贱者,以失德之故,反归为娣,亦可丑已。」汉上朱氏曰:「天官书须,女之贱者,非待之义也。」莱谓:女不贱而为娣,讥失德也。若贱而为娣,何足怪乎?从程子,是。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平声。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莱按:九四阳爻,又上体也。女之贵而贤者,无应,故「愆期」。曰「迟归」,有所择也;曰「有时」,获佳偶也。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叶「抗」。也。

莱按:渐、归妹,反对之卦也。男子之仕也,宜渐;女子之归也,宜待。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莱按:泰五曰「帝乙归妹」,归妹之五亦曰「帝乙归妹」,其义何以别焉?曰:泰之五,象也;归妹之五,实指其事以垂训也。盖归妹,天地之大义,自天子至于庶人,其义一也。惟帝乙之归妹也,正婚姻之礼,明男女之分,贵而能下也,富而能俭也,盈而能谦也,可为万世则矣。「月几望」,女之最盛者,「吉」何如之?来氏曰:震东兑西,有日月相望之象。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叶杭。也。

莱按:贵而有中德,故能如是。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刲,若圭反。

莱按:上何以「无攸利」也?孔子曰:「上六无实」,是上之无攸利,因无实也。上何以「无实」也?曰:阴为虚,阳为实。凡易之言实者,皆阳也。归妹六爻,初、三、五,阳位也;九居二,九居四,阳爻也。是一卦之中,阴居阴位者,上六一爻而已。爻位之中,已具「无实」之义,故曰「上六无实」也。阳在女为贤,为才,上无之,此周公「系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之象也。程子曰:「筐篚之实,妇职所供也。古者房中之俎,菹歜之类,后夫人职之。诸侯之祭,亲割牲取血以祭,卿大夫亦然。女承事筐篚而无实,则无以祭。」妇不能承祭祀,致夫亦不能承祭祀,而刲羊无血也。承祭祀,妇职之最重者,不能承祭祀,则当离绝矣,何所往而利哉?又按爻词虽士女并论,而重在女。士之不能承祭,由女之不能承祭也。故小象言女不言士。士对女而泛论,非爻之中有可指以为士者。来氏指兑为女,震为士,不知上六震体也,兑何与焉?先儒执所应以解,谓上为女,三为士。夫三反归之娣也,谓之士可乎?况其释三爻也,又以三为妇,四为夫。彼愆期之女,固不可为夫,而三亦不应倏为男、倏为女也。先儒之释九二也,以六五为配,谓女贤而配不良。其释六五也,曰「下应九二,为下嫁之象」。是二、五两爻又倏为男、倏为女也。惟其影响,是以错乱。不知归妹六爻皆指女而言,皆指女之归而言,故杂卦曰:「归妹,女之终也。」合而论之,五女之贵而贤者,初女之贱而才者;四女之贞而吉者;二女之不吉而贞者;三女之失德而贱者;上女之无德而不终者。女归之义,备于此矣。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易俟卷十五。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