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易俟卷一
翰林侍读乔莱撰䷀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莱按:「元亨利贞」,孔子彖传、文言可谓深切著明已,学易者何容更为诠释?而或者曰:「六十四卦之中,若屯、若临、若随、若无妄,皆曰元亨利贞,固不得以四德例之。」而他卦或言亨、或言元亨、或言贞、或言利贞,又难一例解也。程子曰:「惟乾坤有此四德,其余诸卦皆随事而变焉。」斯言是也。乾,天也;坤,地也。乾以资始为元,坤以资生为元;乾以刚健为贞,坤以柔顺为贞。是地之「元亨利贞」且不同于天之「元亨利贞」,又何得以他卦之「元亨利贞」比于乾之「元亨利贞」,而乾之「元亨利贞」下同于他卦之「元亨利贞」,一例而解之耶?其他卦之曰「亨」、曰「元亨」、曰「贞」、曰「利贞」、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贞吉」、「贞凶」、「贞厉」、「贞吝」之类,皆乾之「元亨利贞」散见于六十四卦之中,随事取义,万殊而一本者也。天之元,万物资始也,推之一人一事,各有始终也。天之亨,品物流形也,推之一人一事,各有通塞也。天之利,各正性命也,推之一人一事,各有利有不利也。天之贞,保合太和也,推之一人一事,各有贞有不贞也。又何疑于孔子之说耶?
汴水赵氏曰:「元亨利贞,以道则括三才之始终,以辞则统一书之纲领。元者,元也。亨者,通也。利者,利也;贞者,固也。此元气流行,始终自然之序。始而终,终而始,天之运行,地之发育,阴阳之消长,万物之生生化化,皆不出范围之外。宇宙自开辟以前至万古以后,一元亨利贞也;帝王自兴创之初至传授之际,一元亨利贞也。千岁有千岁之元亨利贞,一日一时有一日一时之元亨利贞。一事物,一语默,乃至不可胜穷之变,莫不皆然。天首三才,乾首诸卦,故于乾发之。散于诸卦,或无或有,或有而不备,或备而析言之,或比言而有,他辞皆随卦起义。乾则体元气始终之序,统会万事,该贯众理,以御诸卦之变。」按,赵氏之说与余合,附记于此。儒者学易,亦折衷于孔子之言而已。孔子所未言者,不敢凿也;孔子所已言者,不敢悖也。若乃舍孔子深切著明之说,另为占词以解,至谓不得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余小子不能无惑焉。朱子论易,专主卜筮。门人杨道夫问曰:「今之揲蓍,但见周公作爻词以后揲法,不知当初只有文王彖辞时,又如何揲?」朱子曰:「他又须别有法,今不可考耳。」按,此问足破文王教人卜筮之疑。 汴水赵氏曰:伏义作易,非专为筮。后人以三易掌于太卜,遂例视周易为占书。不知文王、周公之词,虽托诸象数,实主于人事。或勉之,或戒之,或开其迷蒙,或指其归宿,皆本人事以明吉凶,未尝倚于象数。故谓周易以筮则可,以为专于筮则不可言。秋山王氏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辞、变、象、占,孔子 之详矣。伊川易传止「尚其词」,康节数学止「尚其象」,汉上易说止「尚其变」,晦庵本义止「尚其占」。谓非说易不可,谓说之全则有所遗也。初九,潜龙,勿用。
莱按:伏羲仰观俯察,画一奇以象阳,即此爻也。大传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以人事言也。乾,天也,以天道言人事,故六爻皆圣人,皆天子,皆五帝三王之盛焉。象之以龙,虽有飞、潜、跃、见之殊,时也,位也,非德之不足也。初在下,潜龙之象,时当潜也,故曰「勿用」。二曰「君德」,明二之终为天子也。初曰「成德」,明初之已为圣人也。阳爻用九,阳数穷于九也;阴爻用六,阴数穷于六也。用九、用六之说纷纷矣。莱按:此参天两地之义,而七、八、九、六之数起焉。三其三,则九老阳也;三其两,则六老阴也。两其两,一其三,老阴变少阳也,故少阳曰「七」。两其三,一其两,老阳变少阴也,故少阴曰「八」。孔氏曰:「卦辞多文王后事。升卦六五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后事也。」故马融、陆绩等皆以为爻辞出于周公,是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之「见」,贤遍反。卦内见「龙」并同。
莱按:下二爻为地,二,田之位也,有「见龙在田」之象。龙之见也,泽及于物,人孰不利见之耶?先儒有二利见五、五利见二之说。平甫项氏曰:非也。二曰天下文明,五曰圣人作而万物睹,皆人「利见」之也。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莱按:先儒谓诸爻称「龙」,三不称「龙」者,终于臣位也。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则三之「惕」有时而为四之「跃」也,岂终于臣位者?彖传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则三之为「龙」也,明矣。其不称「龙」者,重刚不中之爻,非天非田之位,时值危疑,道应忧惧,「乾」而又乾,夜以继日,龙之象,无此义也。故周公曰:「君子若曰君子指占者而言,则非余小子之所知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云峰胡氏曰:其位上下之交,其时进退之际。「跃」以或言,审于进也;「渊」以在言,安于退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莱按:圣人之德,天子之位,巍巍荡荡,过化存神,获际其时,斯人何幸,孰不利见之乎?蒙斋李氏曰:「乾之六爻,惟舜能备之。耕稼陶渔时,潜也;元德升闻时,见也;历试诸艰时,乾乾也;纳于大麓时,跃也。老而命禹,则不至于亢。」
上九,亢龙有悔。亢,苦浪反。
莱按:盈虚消息,有必至之天行;进退存亡,有可修之人事。曰「亢龙」,时也;曰「有悔」,有可悔之事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广平游氏曰:「乾以纯阳,阳极而亢;坤以纯阴,阴极而战。如其不变,则亢而灾,战而伤,不能免也。乾用九,则阳知其险而变,故无首吉。坤用六,则坤知其阻而变,故利永贞。」瞿唐来氏曰:凡卦初为足,上为首。上九,群龙之首也。不见其首,则阳变阴,刚变柔,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所以无悔而吉。此圣人开迁善之门也。居九而为九所用,我不能用九,故至于亢。居六而为六所用,我不能用六,故至于战。故乾坤发「用九」、「用六」之义。
彖曰:大哉乾元,叶萦,万物资始,乃统天。叶汀
莱按:「元亨利贞」,天之所以为天也。元首四德,故夫子传彖而赞其大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有形者也。有始之于无形之先者,形之所以著也,则乾之元也。虽曰亨、曰利、曰贞,各为一德,皆物之所资乎,而统之者元也,元之所以大也。若夫复之一阳,即贞下所起之元也。无复之一阳,则一岁之万物不能始。无乾之元,则万古之万物不能始。六合内外,千百世上下,皆天之所际,皆元之所际也,故曰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施,始豉反。卦内皆同。本义:此释乾之「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叶汀。
莱按,天所不违者,时也。圣人所乘者,亦时也。元而亨,而利,而贞,贞而复元,乾道之终始也。圣人大明其终始之故,于以知卦之六位,或潜或见,或惕或跃,或飞或亢,皆时为之也。体乾者,亦因时而已。曰「龙」,善变化也。曰「六龙」,兼六爻之用也。曰乘,控驭也。曰「御天」,覃敷天道也。朱子曰:「此圣人之元亨也。」东谷郑氏谓此节错简也,当在「乾道变化」之下。草庐吴氏谓:此节当在首出庶物之下。首出庶物节,圣人之元亨也。大明终始节,圣人之利贞也。二说皆有理,附记于此。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莱按,品物流形之后,由甲拆而畅遂,由畅遂而繁实,则乾道之变化也。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乾道以渐变物而至于化,性命所以各正也。性,物所受也;命,天所赋也。曰正,无弗充也。曰各正,无或遗也。岁功至此,庶其成矣。又将因发而观其存也,曰保合太和。朱子曰: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周子曰:太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其太和之谓与?曰合,凝而未分也。曰保,完而无害也。乾道之变化,至各正性命,则利也,而贞具焉。至保合太和,则贞也,而元寓焉。此天之所以为天也。泸川毛氏曰:变化之余,各正性命,收敛于冬也。敛之不固,则泄不以时。凡雨雪不应,水泉不收,愆阳伏阴,冬华春实,皆天地之沴气也。故敛之于冬者,万物之所以正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本义: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圣人之利贞也。盖尝统而论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畅茂;利则向于实也;贞则实之成也。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间,生气流行,初无间断,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莱按:雷曰瀳,风曰随,水曰瀳,明曰两,山曰兼,泽曰丽,皆重之义也。天地不取重义者,无两天地也。然天曰行,地曰势,寒暑昼夜、南北高深,亦有重之义焉。法天之健,自强不息,乃至诚无息地位,非圣人其孰能之?又按,文王彖辞,一卦之义也;周公爻辞,一爻之义也。上下两卦之象阙焉,故孔子系之以辞。先儒移置卦之后,彖之前,良是。但今本沿习已久,不敢立异。
「潜龙勿用」,阳在下叶浒也。
双湖胡氏曰:小象于乾之初,曰「阳在下也」,于坤之初,曰「阴始凝也」。阴阳之称始,此即太极所生两仪之一也。阴阳之名一立,而六十四卦之中,动静、健顺、刚柔、奇偶、小大、尊卑、变化、进退、往来之称,亦由是而著矣。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汴水赵氏曰:「九二有君人之德,当纳麓宅揆之时,德泽之施,普博无间,犹阳气昔潜而今发,垄亩之间,并兴稼穑,利天下,而不言所利。
终日乾乾,反复道叶斗也。」
莱按:「终日乾乾」,非徒怵惕于是非得丧之场也,实欲反复于立身处位之道,以进德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叶九也。
平甫项氏曰:儒者谓在渊为藏,非经意也。龙之得水,犹人之得时,何谓藏乎?初九之藏在地下,非在渊也。或跃矣,而在渊焉,羽翼已成,审处己密,如是而进,则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叶走也。
莱按:造如再造之造。大人至此,危乱者造而为治安,朴略者造而为文明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紫岩张氏曰:「盈者,天道所亏,地道所变,鬼神所害,人道所恶,安能久哉?」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本义:言阳刚不可为物先,故六阳皆变而吉。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本义: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莱按:在天为「元」者,在人为仁也。元首亨、利贞,仁首义、礼、智。所贵君子之体之也,体有诸躬也。元足以长乎善,君子足以长乎人也。君子之道,繁而有节,质而多仪者,莫礼若也。嘉之所会,万物洁齐,灿然可观也,并育不害也。合之于礼,吉凶宾嘉之重,有秩然之度数也。食饮进反之微,有油然之节制也。利者,义之反也,曰「和」,何哉?利于己则害义,利于物则和义,君子小人之殊也。坤之义曰方,乾之义曰和,圣人贤人之别也。文王曰「贞」,孔子更曰「固」,何哉?曰不正不可言事也,不固不可言干也。贞兼夫正而固也。君子之建大功,垂大业,盖本诸此也。西山真氏曰:「四德之说,世言天与人二,今以此条观之,则人与天未尝不一也。盖在天为元亨利贞,而在人为仁义礼智。元亨利贞,理也;生长收藏,气也,有理则有气。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情也。有性则有情,天人之道,曷尝有二邪?」然天无心而人有欲,天惟其无心也,故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又元,通复循环,未尝闲断。于穆之命,终古常新。人惟其有欲也,故恻隐之发,而残忍夺之;辞逊之发,而贪冒杂之;羞恶之发,而苟且间之;是非之发,而昏妄贼之。于是乎与天不相似矣。学者当知天有此德,吾亦有此德。屏物欲,养性情,则通体皆仁,随触而应,即天之春,物物欣欲也。动容周旋,莫不中礼,即天之夏,物物嘉美也。吾之及于物者,足以养欲给求,即天之秋,万宝得遂其性也。吾之守于内者,足以根本万事,即天之冬,万物所由以出也。人与天,其果二乎哉?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汴水赵氏曰:「元、亨、利、贞,至于君子行之,而后有德之名。」范谔昌以彖既释「元、亨、利、贞」,文言又释之,疑其重复。赵氏曰:易周万变,而卦止六十四。乾首诸卦,而彖止四言。辞虽至约,理则无穷,安得不反复屡致其说?前章通而为一,此章析而为四,后章两而为二。易,变易也。元亨利贞,散于诸卦,其变不一,故圣人极其变以为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乐,音洛。
莱按:易,与论语「丘不与易也」「易」字同。易者,移风易俗之义。龙而见曰「善世」,龙而隐曰「不易乎世」。名者,实之宾也。初德成而名不成,何哉?曰:未有功业表见于时,鲜有知者,故「不成乎名」。不易乎世,则遁世矣。甘贫乐道,何有于闷?不成乎名,甚且不见是矣。知希我贵,又何有于闷?时当乐也,乐则行之;道可忧也,忧则违之。违,谓非得志行道之初心也。乐行忧违,亦既无所固执矣。虽然,有不易者焉。曰「确」,择之明也;曰「不可拔」,守之坚也。此之谓龙德而隐。汴水赵氏曰:此章文法与大传中诸爻问答绝同,当是门人纪录之辞。汉儒合彖、象于经之时,止及一爻二爻者,仍著本篇。乾、坤六爻皆备,故取附于卦。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行,下孟反。莱按:「见龙在田」,言其德之及物也。文言曰:「庸言庸行,闲邪存诚。何哉?曰:天下无无体之用也。」「庸言信,庸行谨」,心之下也。邪无可闲而闲之,诚不待存而存之,功之密也。推是而及于物也。善在一世而不伐其能,德被天下而并忘其惠,非圣人能之乎?曰「龙德」,又曰「君德」,明功之由于德,德之堪其位也。五曰「大人」,二亦曰「大人」,是五之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皆由二之信庸言、谨庸行,闲邪存诚之所致也。故中庸之道,至于参天地。卦例二五曰「中」,九五曰「正中」。二言「正中」,遂有不潜未跃之说。按孔子赞乾之大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则中正乃乾所固有,不必九五始言中正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几,坚溪反。
莱按:二君德已具,进至于三,复何为哉?唯「进德修业」而已。「忠」,主于心者;「信」,见于言者。「修辞」,训诰是也。「立其诚」,华于外者,实于中也。「德」曰「进」,不自止也。「业」曰「居」,有诸己也。「知至至之」四句,由体而用也。「几」,动之微;「义」,事之宜也。至,至于五也。知其可至而至于五,则可与言进退之几。终,终于三也。知其当终而终于三,则可与存上下之义。至于五,上位也。纵居上位,乃安行时位之常,何有于骄?终于三,下位也,虽在下位,乃安守分义之正,何为而忧?此舜、禹、益、伊尹、周公之事。至于五,则为舜、禹;终于三,则为益、伊尹、周公。而「厉」之一字,周公所独也。何则?舜、禹、益尚已放太甲于桐,伊尹不以为嫌,复归于亳,太甲不以为怨。若成王则疑周公矣。于以慨世运之降,而圣人之渐难为也。此周公系此爻而知其厉也。此说余参之汴水赵氏、东谷郑氏而悟者。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离,力智反。莱按:改革之际,虽圣人亦有难白之隐,此夫子所以原其心也。跃,上也,进也;渊,下也,退也。无常无恒,形容一「或」字,踪迹虽异,位地纵殊,然非为邪以离群也。推其进德修业之功,明其及时行道之欲,咎之所以无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叶浒,则各从其类也。本义:作,起也。物,犹人也。睹,释利见之意也。「本乎天」者,谓动物。「本乎地」者,谓植物。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也,故兴起于上,则人皆见之。临川吴氏曰:「鹤鸣而子和,雄鸣而雌应,一鸡鸣而众鸡皆鸣,同声相应也。日,火之精,而取火于日。月,水之精,而取水于月。磁石,铁之母,而可以引铁,同气相求也。湿者下地,故水之流趋之。燥者乾物,故火之然就之。龙兴则致云,云从龙也。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凡此六者,皆同类相感召,圣人与人亦同类,故作于上而万物咸睹之。」又曰:先以「声」、气、水、火、云、风六句为比,而后言圣人作则人利见之。又以动植之亲上亲下,喻利见者之亲圣人亦然。谆谆言之,而人以「各从其类」一句,总结上文九句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进斋徐氏曰:爻辞但言有悔,而夫子以动释之,盖吉、凶、悔、吝生乎动也。
「潜龙勿用」,下叶「浒」也。莱按:以爻位言也。
「见龙在田」,时舍叶「暑」也。舍,去声。
莱按:
「见龙在田」,既曰「德施普也」,又曰「天下文明」,兹言「时舍」,何也?平甫项氏曰:「舍」非用舍之舍,去声读。东谷郑氏曰:龙在渊,在天之物也。田岂龙之所安哉?时舍者,非久安之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
莱按:上一节言道,此一节言事,由体达用之义也。三之位,非无事之位也,故曰「行事」。「或跃在渊」,自试也。
汴水赵氏曰:凡飞者必先跃,所以作其飞冲之势。今鸟雏习飞,必跳跃于巢,以自试其羽翰。四之跃,亦犹是也。
「飞龙在天」,上治叶持也。
莱按:上治,治之最上者也。熙熙皞皞,荡荡平平,其斯时之谓欤?
「亢龙有悔」,穷之灾叶兹也。
莱按:此专以位言,不言其致灾之故。
「乾元用九」,天下治叶持也。隆山李氏曰:四德独举一元,何也?元亨利贞,同出于元,如循环然。乾道之终,则一元复用矣。
莱按:乾元,天德之首也。上言天德不可为首,此用九而冠以乾元也。「大哉乾元」,何施不可,而曰用者,善其用也。洪范传「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其用九之义与?而天下无不治矣。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莱按:阳气潜藏,冬令也。以龙而言,在湫谷也。使此时而在天在田,为雷为雨,害滋大矣。人事亦如是也,故曰「勿用」。阳在下也,以德言;「下也」,以位言,此以时言。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叶芒。
莱按:「德」,施普也,著其功也;「时」,舍也,明其位也;「天下文明」,被其化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叶杭。
莱按:「反复道」,进德也;「行事」,建功也。此一节,乘时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莱按:进无咎,可革也;「自试」,欲革也。此一节乃革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莱按:大人造,美其制作之盛也;上治,著其荡平之化也。此一节喜其位之配乎德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莱按:盈不可久,有必亢之道也;穷之灾也,处已亢之地也。此一节明致亢之由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本义:刚而能柔,天之法也。
莱按:天德不可为首,用九之故也。天下治也,用九之效也。「乃见天则」,用九之道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义:始则必亨,理势然也。利贞者,性情也。
本义: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平甫项氏曰:始而亨者,乾之事业;利而贞者,乾之性情也。性情指本体言之。利者,散而为万;贞者,合而为一。已散而复合,已万而复一,虽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其所谓虚一者,未尝动也。
莱按:利而「贞」,贞而复为「元」,性也,而情寓焉。散而为万物,曰「性命」;合而为利贞,曰「性情」。易于复「见天之心」,于剥、于复、于蛊「见天之行」,于临「见天之道」,于无妄「见天之命」,于咸、于恒、于大壮、于萃「见天之情」,于乾「见天之性情」。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义:「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
莱按: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一章,分「元、亨、利、贞」而四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分元、亨、利、贞而二之,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合元、亨、利、贞而一之。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莱按:此章合卦爻而言,夫子彖传、文言反复赞美不足,至是复叹曰:「大哉乾乎!」历数其德而赞之,曰「刚」,其体也;曰「健」,其行也;曰「中」,无过不及也;曰「正」,不偏倚也;曰「纯」,有阳无阴也;曰「粹」,有善无恶也;曰「精」,神妙中凝,色象外绝也。此赞乾之卦,而天与圣人可各备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本义:「旁通,犹言曲尽。」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本义:言圣人「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如天之云行雨施,而天下平也。中溪张氏曰:彖言「云行雨施」,而以「品物流形」继之,则云雨为乾之云雨。此言「云行雨施」,而以「天下平」继之,则圣人之功即乾,而云雨乃圣人之德泽乎!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莱按:初何言成德也?曰:「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则初固圣人也。何言行而未成也?曰:成者,德也;未成者,行也。隐也,故弗用也。周公爻词唯三称「君子」,此章二亦称「君子」,初亦称「君子」,以德言也。故二曰「君德」,初曰「成德」。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莱按:二曰庸言庸行,闲邪存诚,此以德性言也,未及学问也。古无帝王而不圣贤者,无圣贤而不学问者,此追述其学聚问辨之功也。聚己辨己,无以居之,不有诸己也。何以居之?曰宽,优裕自得也。无以行之,不能及人也。何以行之?曰仁,惠泽咸周也。二、三皆言德业,二复申言者,明君德所由成也。汉祖、唐宗有九五功名,无二三学问。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莱按:九阳爻,三阳位,曰「重刚」。卦以二五为中,故三四皆曰「不中」。在下卦之上而不在天,在上卦之下而不在田。逼于上则疑易生,绝于下则忌易起,此其所以「危」也。此一节发挥一「厉」字。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莱按:上下皆乾,四居上卦之下,下卦之上,曰「重刚」。三不在天,不在天而人之位可安也,故曰「知终」。终之四则皆不在焉,此其疑也。或曰:圣人有天下而不与者,曷疑也?曰:舜、禹有天下者,益不有天下者,而皆避尧、舜、禹之子,是舜、禹疑其不有天下,而益且疑其有天下也,此四之所以疑也。此一节发挥一「或」字。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莱按:「后天而奉天时」,是后天之事,专指天时言也。天时曷言乎后天也?曰日月之往来,四时之代谢,以象告也。大人治历明时,对时育物,后而奉之也。若先天不违,其不违者何事哉?曰乾之大人,当与中庸「至诚至圣」参看。羲、农、黄帝、尧、舜、禹、汤当之。天未以象告,而羲、农、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为,即先天事也。推而溯之,如书契之兴,衣裳之制,水土稼穑之利,礼乐甲兵之防,迨网罟、舟楫、弧矢、杵臼之类,至纤细,己亦行之,千万世而无弊,皆天之所不违也,其即先天之事与?邵子曰:「尧以前,先天也;尧以后,后天也。」殆不然已。文言「同声相应」一节,止发挥「利见」二字,其德盛化神之妙,全从此节发出,极巍巍荡荡之至矣。先儒引回纥见一大人而还之占,以证斯爻,恐非其类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丧,息浪反。
本义:所以动而有悔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本义:知其理势如是,而处之以道,则不至于有悔矣,固非计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圣人乎,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也。
瞿唐来氏曰:「初九,隐而未见二句,释一潜字,而言君子者再,盖必君子而后能安于潜也。上九,亢之为言三句,释一亢字,而言圣人者再,盖必圣人而后能不至于亢也。」莱按:「贵而无位」一段,止言时位之亢,此节发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以明悔由自致,结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以括全易之义。易俟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