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像钞卷十四

明胡居仁撰

张行成谓:「乾三奇,震坎艮各得其一,巽离兑各得其二,则十二画也。坤三偶,巽离兑各得其一,震坎艮各得其二,则二十四画也。阴阳之画共三十六以此。」不知坤偶止是一画,合之为二十四画,当一岁二十四气之数,

正易心法。如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卦象示人,本无文字,使人消息吉凶默会。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不行,易道复晦。六十四卦无穷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爻数三百八十有四,以闰求之,其数脗合。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皆粹语。如六子,则是乾坤破体,偏陂反侧不平之名。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便俱乱道。

易有九六,无七八。大衍之数亦止有九六动静之别,无九六七八之异。谓九变则八,六变则七,添出七八以言九六之变,由未知夫阴阳对待,阴阳相求之义耳。盖阴阳画画相为对待,卦爻止有此数。阳必求阴,故阳动则交易以阴,初非变阳而为阴,变九而为八也。阴必求阳,故阴动则交易以阳,初非变阴而为阳,变六而为七也。

易占非如世人祸福之占,乃圣人理义至命,毫忽不敢悖理之占。占得天理烂熟,真是脚轻手快,行得顺便,故曰:「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中两言几,一言于豫,以雷出地奋为象。一言于复,以雷在地中为象。出几吉之先见,即几即善,故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伏几尝知不善,非以有不善为几,盖以尝知不善为几。非徒以尝知不善为几,盖以未尝复行不善为几。几是人之夜半雷声,能开万户千门者。

吕叔简曰:易道浑身都是,满眼都是,盈六合都是。三百八十四爻,圣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来做题目。易是个活的,学者看做死底;易是个无方体底,学者看做有方体底。又曰:使千圣作易,人人另有三百八十四说,都不外那阴阳道理。

朱子曰:这个道理,虽人所固有,若非圣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晓得底,我说在这里,教你晓得;你不会做底,我做下样子在此,与你做。只是要扶持这个道理,教他常立在世间,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才一日无人维持,便倾倒了。少间脚拄天,头拄地,颠倒错乱,便都坏了。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随以震兑成体,震,动也。兑,说也。亦随其物性之动而说者,服且乘之耳。若强物性以不能而不堪,安得为之随?

每一卦皆可变为六十三卦,自是每一卦便与六十三卦俱合俱通,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之义。若谓某变自某卦来,滞而不达,执而不通,莫甚

不通。古今为一息,终不是成性。凡卦画,阳质刚,连亘中实,阴质柔,分断中虚。不可以一为一画,一为二画入算数。

象旨自上而视下,所见为险。自下而升上,所见为阻。乾在上,下交于坤而成艮坎震,非特坎陷为险,艮震亦皆险也。坤在下,上交于乾,而成巽离兑,非特离丽为阻,巽兑亦皆阻也。乾坤之知险阻,盖凡下交便知险,不敢容易行而下。凡上交便知阻,不敢容易进而上。此所以为易简,此所以为恒易恒简。恒易故恒知险,恒简故恒知阻。未有易简而不知险阻者,未有知险阻而不本于易简者。

六十四卦,一彖六爻之辞,字字皆象,皆寔有著落,不可推移,非可以己意悬空凌驾而语,旁引强索而证。

圣人以六十四卦为一身,三百八十四爻尽作身上事。六爻人人有用,用此

一卦六位,两卦十二位,而其交变则周流于十二位之间。程子谓易中只有反复往来上下,于此可见。此周易所以作。

羲画以生成自然次第为象,文序以正反往来为象。故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退藏于密」。退藏谓向里,密谓不可见闻。直是盛水不漏,无一息不充实,无一处不充塞。

变通者,趋时者也。刚柔互变而为往来不穷之通者,趋乎六爻所为之时者也。

一气流行,两物对待,原不缺一。河图,易之浑沦太极也。洛书,便是析河图而为八卦,析一六为乾、坎,析三八为震、艮,析二七为坤、兑,析四九为巽、离。系传: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九、六,天地相交之度;参伍,日月相交之数。

昔程叔子座下有学者来问六十四卦,旁一人曰:「皆不须得,只乾、坤足矣。」程叔子曰:「要去谁分上使?」其人曰:「圣人分上使。」程叔子曰:「圣人分上一字也不须得。」

易知有亲章。本清曰:乾始含融洞彻,与天地万物莹然一体,无所间隔。方其幼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此易知有亲无所减也。及其长也,大人之学在明明德、亲民,此「易知有亲」无所增也。

易于八卦言天地,言雷风,言水火,言山泽,分之为八物,所谓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其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专以人道言也。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凡阳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凡阴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数,以当天地间万物之数。此亦是取象之辞。后世言天文者,亦以微星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为万物系命于天之数,盖有所自也。

圣人画卦已自脱了数,今欲以数配卦,俱不得。

质虽以气而成,然其体则一定而不可易;气虽行于质之内,然其用寔循环而不可穷。二者相须以成造化,有必不可混而为一者。

蓍占百姓与能,卦占圣人。君子寡过之学,有不可一日而远者。

易以神明之理设教,初不以鬼神能为祸福设教。赵汝梅辑闻云:「圣人立象倚数,使人因有象以悟无形之妙,即变易以求不易之方。」易雅云:「人心未动,则为吉为凶,未可必动则吉凶断矣。」君子恐惧,不睹不闻,致详于喜怒哀乐之未发,使此心凝然湛然,此圣人心筮之妙,是为筮蓍本旨。

焦京以纬乱易,何王以玄乱易。文序三十六卦,上下分之,两仪之象;三分之,三才与三极之象。由乾、坤至噬嗑、贲二十二卦,正反止十二卦。如卦之有初二两爻,以乾坤为主,乾坤合为泰、否,前小畜、履,后同人、大有,合三女以有事于乾;前师、比,后谦、豫,合三男以有事于坤。屯、蒙,震艮合坎以从乾;噬嗑、贲,震艮合离以从坤。需、讼,坎合乾;同人、大有,离合乾;师、比,坎合坤。谦、豫,艮震合坤。小畜、履,巽兑合乾;临、观,兑巽合坤。随、蛊,兑震艮巽初交。泰否之变,与噬嗑、贲,俱三阴三阳乾坤之分。由剥复至损益二十卦,正反止十二卦。如卦之有三四两爻,以乾阳一爻为主用事,先坤后乾,艮震为交。若以保泰,是故剥复,艮震于坤,无妄、大畜,震艮于乾,坎离分居于中。前颐、大过,艮震兑巽之合。后咸、恒,兑艮巽震再交。咸、恒、损、益之中,前遁、大壮,后蹇、解,主乾巽坎而艮震为合。前晋、明夷,后家人、暌,主坤与离,而巽兑为合。咸、损相反,恒益相反,俱三阴三阳乾坤之分。由夬姤至既未济二十二卦,正反止十二卦。如卦之有五上两爻,以坤阴一爻为主用事,先乾后坤,兑巽为交。若以倾否,是故夬、姤,兑巽于乾,萃、升,兑巽于坤,困、井、革、鼎,兑巽于坎于离,震艮巽兑分居于中。渐、归妹,巽艮震兑三交。丰、旅,震艮于离,涣、节,巽兑于坎。中孚,巽兑合而要终,小过,震艮合而要终,既未济坎离合而要终,俱三阴三阳。乾坤之分,

合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诸卦爻而命之曰人,此外别无所以为人。圣人亦可谓明白恳恻之至,而人犹区区以六尺之形骸为人,生不知所以来,死不知所以往,真谓大迷。

「蓍之德圆而神七」,七为阳、为奇,故为圆。阴阳不测,故为神。「卦之德方以知八」。八为阴、为偶,故为方。吉凶有定,故为知。

易有大极,是生两仪。这「有」字、「是」字最要体认到手,不然,总生不得两仪,而何有于四象?八卦无有不为仪象、卦爻之所役使者。

未分而一在五十之中,已分而一又在四十九之中。善学者于此悟入。

焦赣易林、卫元嵩、元包敢于弃置文王彖辞,而自支离其说,不胜杜撰,不胜画蛇添足,即坐舞文之诛。何过

无中爻离撰,则上下判为两截,全在三四处置联合得是,此所以有贵于人道。

淮南子:「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以能知诱者为知往,不知被祸为不知来。然则易之所谓「神以知来」,岂非「吉凶与民同患,惟义命之安,毋利欲之急」,固亦在于寻常日用之不可缺欤!

「知大始」,无一念不天,无一念不生作成物,无一念自能,无一念自功。

或曰:天地始判之初,未有人也,忽焉而人生其间,因分前为气化,后为形化。又如既以大极分阴阳,生五行而行四时,又以真精妙合成男女而化生人物。此等下语似失孔子系易之旨。源头如何得明?人分如何得尽?

易传先言「生生之谓易」,而后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又曰

「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此等去处,学者未明,如何谓之见道?

「显诸仁,藏诸用」,物物皆然。譬一株果树,生许多枝叶,开许多花,结许多果子,果中各各有仁,此便是「显诸仁」;其仁又完完全全各各藏一株果树在里面,此便是「藏诸用」。

揲法奇策。初必五,再与三必四。五一个四,并挂一也;四一个四也。偶策。初必九,再与三必八。九两个四,并挂一也;八两个四也。后人不明其义,遂以五、四为少为奇,九、八为多、为偶;三少为老阳,三多为老阴;两多一少为少阳,两少一多为少阴,殊谬。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龟山先生曰:正心到寂然不动处,方是极致。人言乾坤退处不用之地,非也。致役乎坤,战乎乾,岂曰退?亦岂不用之地乎?只是乾道全要显出一个离明为中,而巽、兑为辅;坤道全要显出一个坎陷为中而震、艮为辅。非离巽兑不足以成乾道,非坎震、艮不足以成坤道。天地之用,莫大乎水火风雷山泽,无水火风雷山泽,将不成其为天地云尔。

杨子安问伊川易从甚处起时方挥扇,先生以扇柄画地一下,曰:「从这里起。」子安无语。后子安举以告尹彦明,且曰:「当时悔不问此画从甚处起。」彦明以告,先生曰:「待他问时,只与默然得似个子安更喜欢也。」子安闻之遂服。顾叔时曰:「伊川若肯参禅,何必在大慧、中峰诸人之下?所谓能之而能不为者也。夫易者,交易也,变易也,两相与而后交,而后变。伊川居,子安侍,师弟子相与相求,易即从此起矣。画地一下,存乎人,存乎德行,脚跟点地,而后为踏寔。不然,是徒问也。得似个子安。仪成仪,象成象,爻成爻,卦成卦,真是到手,更何待骑驴觅驴?」

易有太极,千觔万两在有字人此身都是易,一日间有许多变易与交易,最怕无定主。若是有了太极,两分之有仪,四分之有象,八分之有卦。有到八卦,吉必趋,凶必避。复有混淆不定者,无之。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凡言「明」,多连「分」字说;凡言「混」,多连「互」字说。如大学首明明德,亦须「心意知物」四字分疏明白,「正诚致格」四字分贴明白。或混而不分,不明其于明明德乎何有?

因贰以济民行。或曰:「贰」即一正一反,「因」即一先一后。贰,相并之谓;因,相次之谓。

阳极于九,全用;阴中于六,半用,亦阳全阴半之义。谓阴极于六者非。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数中,无一策不可为虚一之一,无一策不可为挂一之一。合五十而为虚一,挂一之一非有余;分五十而为虚一,挂一之一非不足。一之外无复有四十九,而四十九之外无复有一。然而既已四十九,其虚一者自立于四十九之先,而初不杂于四十九之中。虽不杂于四十九之中,而未尝不流行于四十九之中。其不杂于四十九之中者,虚一之一;其流行于四十九之中者,挂一之一。即挂一之一为虚一之一,其失混;离挂一之一求虚一之一,其失支。若其日用于四十九之中,而不知有虚一、挂一之一,是为凡民。又或遗其四十有九之用,幻妄乎挂一之一,而高妙乎虚一之一,并所谓一者而亦虚之,以荡之于空,以灭之于无,而更谓我有独尊者存,是谓异端。

杂终于夬,虽云「君子道长,小人道忧」,实是君子之泽,永世不斩事业。文王出震成艮,纯亦不已。孔子战乾说兑,太和元气,流行四时,与天地参而四时同。

九卦首履,杂卦终夬。仲尼潜心文王一脉。

易开卷教人便做乾坤,做得乾坤,乾坤成列,而后有易可学,故曰「易行乎其中」。

乾以君之,以统临谓之君,先天所主在乾,乾以全体言。「帝出乎震」,以主宰谓之帝,后天所主在震,震以下画一阳为主言。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如启蒙卦变,以一卦为主,各具六十四卦。顺变将去,自初而终,自上而下,由乾以至于坤;逆变将来,自终而初,自下而上,由坤以至于乾。

阳全阴半,乾全坤半,阳兼阴以为道,乾兼坤以为道。曰「六位时乘」者,兼三才以成乾道,非专以天为乾道也。

「坎」离正对「既」「未」,匹配坤艮,斜倚谦「剥」,迤逦「震」东「兑」西。归妹随兮巽四乾六,姤反小畜要归五中。八八俱通,强名太极、大极、无极,

盈天地皆人道,所以谓之「三才」,又谓之「三极」。生,人道之来而伸,出幽而入明者;死,人道之往而屈,出明而入幽者。

太极全体如环无端,只从辟处说起,辟便唤做动,动便唤做生阳。总全体皆阳皆动,分半体有阴有静,阴不与阳对,静不与动对。如邵子复姤根窟咏,姤亦不与复对,窟亦不与根对。

坎是心精,离是心神,若以离言心,坎言肾,直养生家之小术谬说耳,圣人曾有是哉?

上经只有小畜履临观大过五卦,是巽兑为主。然圣人彖小畜曰:「刚中而志行」。彖履曰:「刚中正。」彖临曰:「刚浸而长。」彖观曰「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彖大过曰「刚过而中」。且以「大」名。凡以刚为主,居中得位之卦,皆居上经,其余皆居下经,此刚柔尊卑之大分也。

万事不离乎阴阳,只术人不识大义,以小用之耳。问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方达卿曰:「非知昼夜也,明阴阳之道也。人心之体,即是一阴一阳。心常惺惺,流行不息,便是知阴阳。知阴阳,便是通昼夜。」

龚深之曰:「流行于天地之间者,无不受命于阴阳,而从役于昼夜。」其微有消息,其著有盈虚,其分有幽明,其数有生死,随流转徙,未尝知其为昼夜也。故成然止,冥然行,惟昼夜之所驱耳。通乎昼夜之道者,则异此,虽与之来,而有所谓不来;虽与之往,而有所谓不往。故其体为神,其用为易。

方类定是聚,或是其类,而故涣之物群定是分,或非其群,而故合之,无有不失。聚所当聚,分所当分,无有不得,故曰「吉凶生」。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五行相生相克,乃有造化。单生单克,无造化矣。如木生火而不生于火则焚;金生水而不生于水则燥。如金克木而不克于木则厉,水克火而不克于火则寒。皆可见。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虽天地之化亦不能无过。范围之而不过者,圣人也。

人生于寅,不是到寅会方生人。寅是天地交泰之会,人得天地正交之气以生,惟人配得天地一般长大,所以谓之三才。若万物,则皆天地之余气、偏气所生耳。「易与天地准」,又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人而不与天地准」,不与天地相似,皆失其所以为人者耳。

「安土敦乎仁」,稍有自择便安之意,便只知有巳,不知有人,岂不于仁为日薄了。

「继之者善也」,如金方在镕;「成之者性也」,如金已成器。金只是一个金,无两个金。但就金器言之,盘盂钗钏,大小巨细,大成其大,小成其小,各各不同。所以有个圣人,有个仁,有个智,有个百姓。圣人、仁智、百姓,本来同此善,同此性,只是所见不同,有见其全底,有见半边底,有全不见底。易筌。天人相接处为继,人所禀赋处为成。

百姓于仁智,性非有两,只是仁智常立在明亮处做世界,百姓常立在黑暗处做世界,若一成而不可变耳。

一故神。横渠云:「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所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最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成性稍有亏失,其于道义,便是闭杀了门也。易筌。德崇于知。圣人之知,日游于高明,而进进不已,故知崇而德与之俱崇。业广于礼。圣人之礼,日就于平易,而步步著寔,故礼卑而业以之益广。又曰:「存存,本原之功也。拟议,言动之功也。存存则拟议者自明,拟议则存存者益熟。非拟议则所谓观玩者,亦空言耳。」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圣人之所谓知来藏往,惟蓍德之圆神,卦德之方知耳。舍此言知言藏,言来言往,便都是野狐精之妖见,圣人所不道。

中爻杂物撰德,圣人明白言之于系传,汉儒妄以为互体耳。

邵子手探足蹑,可谓帖地之甚。唯曰弄丸余暇,闲往闲来,稍似戏侮不恭。

先天图坤复之际,以卦言即豫。万以忠曰:此知几之学也。坤,无之尽也。震,有之初也。羲图于有无交接处,略示其意,令人自神解耳。盖造化既有发育生长,必敛到极坤处,此几方见斡旋。吾人既有视听思虑,亦必敛到极静处,此几方露端倪。白沙诗云亥子中间得最真是也,是谓坤复之际。然此几贯彻宇宙,无一处不到,非必在坤复之际。过乎昼夜,无一息不运,非必在亥子中间。特借后天象数交接空隙处指示,令人于此寻求耳。

朱子曰:顷年见汪端明说沈元用问知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仔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也。

卦爻四则应而合四象之义,三则撰而合三才之义。明道先生欲著洛书,有志未就。

文王之心,已自不如伏羲宽阔,急要说出来;孔子之心,又不如文王宽阔,又急要说出道理来。所以本意寖失,都不顾元初圣人画易之旨,只认各人自说一的当道理,此本义所以作。东坡注易毕,谓人曰:「自有易以来无此书。」朱子亦援以为言。东坡禅学,宜有狂语,朱子未宜至此。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是一说。离南坎北,震东兑西,是一说;姤南复北,壮东观西,又是一说。此亦所谓「不可为典要」之义之一。

易何尝不是卜筮?伏羲画卦,首要天下万世之人俱卜俱筮,然后方成得一个人。何尝不是卜筮?只圣人之说易,有圣人之道四,执一废三,遂成儒者之偏见,并圣人所谓卜筮而俱失之耳。

后两变不挂则不得,朱子已明辨之矣。所以寔见与影见,不啻千里。

「天地设位,易行其中」。明道先生曰:「何不言人行其中?盖人亦物也。若言人行其中,则人只子鬼神上求矣。若言理言诚亦可,而特言易者,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也。」按,此数语最精。二氏只于鬼神上求,以为神行其中也。人不皆易,人直一物,与禽兽草木等耳。人乎,易乎!易乎,人乎!人其易,易其人。天地之位,其无虚设矣乎?

雷从地出,风自天行。从地出,宜有收敛之时,故雷有时。自天行,无不运旋之时,故风无时。

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体。此生成四七之数,四营成易本此。或曰:「易中利字,多为占者设。盖是活人方有利不利,若是卦画,何利不利之有?」此只认卦画为死画,画自画,人自人,故其言如此。

但说以阳居阴,以阴居阳,故其象占如此。此则止是一爻死杀的道理,岂「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之谓哉!

阴半阳全,阴静只见得一半,阳动乃见得全体。如人立时,是阴静,只见面前一半覆转身来,是阳动,便前后都无不见也。人不到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原初仍是屯,要终仍是未济。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以雷风火水山泽言神耳,岂渺茫不可知之神乎?

班固孔子晚而好易,此非知孔子者。孔子祖伏羲,信而好古,自志学时己然,岂待晚而后好?

胡云峰曰:履以兑一阴蹑于乾三阳之后,履之为礼也。谦以艮一阳抑于坤三阴之下,谦之所以制礼也。阴为小,说而应乾,安其为小也。所以履继小畜之后。阳为大,劳而能谦,忘其为大也。所以谦继大有之后。小则安,大则忘。九卦言处忧患之道,首履、谦以此。易筌。圣人谕道,极其要妙。至于践履处,不过一礼。后人才见到玄妙处,便流荡而不法。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所知者,通昼夜之道耳。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穷神知化,德之盛,须自到那神化地位方知。不然,总是臆见推测,济甚事?「损,

损己。益,益人。」胡云峰曰:「古者富厚之资,宁使在民,而不在己。俭薄之用,宁使在己,而不在人。」

释氏惊天动地,说许多神化,直吾圣人之家常茶饭耳。且夫不测不可知之之谓神,可测可知,则岂谓之神乎?甚矣,其言神化之诞也。

不节之嗟,履尾之凶,一人之损,灭顶之涉,赍咨之涕洟。呜呼!非深于说者,亦安能为其所为乎?

项平甫以天道、人事、易象三者合言易,不知易象是甚?天道、人事是甚?

毫厘虽小,积而不已,命数乘之,

单有一片阳气发生,而无一片阴气收敛,但开花不结果,便亦不成其为太极。周子「主静立极」之意盖如此。于主静下注「无欲」二字,此必后人不得其意,为之画蛇添足也。

「果以剥硕,极以静立」,静是剥功,剥是静功。

满眼是画,如何说无画?易言义言命,义命并言。陈思献曰:「一听于命而放诞不知反,亦可谓不知义之甚矣。」

程子曰:「自孔子赞易之后,更无人会读易。」先儒不见于书者,有则不可知;见于书者,皆未尽。如王辅嗣、韩康伯只以老、庄解之,是何道理?

卦有六十四,反对止于三十六,乾卦一爻之策数也。爻有三百八十四,反对止于二百一十有六,全乾六爻之策数也。坎于艮、震,屯蒙在上经,蹇、解在下经;离于艮、震,噬嗑、贲在上经,丰、旅在下经。学者俱要思得之。

动自初至上则止,故震反为艮,艮反为震,动只一理。入自初至上则说,故入反为说,说反为入,说入一理。

复「出入无疾」,刚动于内。「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亦以刚动于内。豫五「贞疾不死」,亦以震体。

积善之家。合一家累世之人而无不善,然后谓之积善之家。以其善一家者善一世,然后谓之善世。乾坤,阴阳刚柔之正,管领十二卦。剥、复,阳刚消长之际,管领十二卦;夬、姤,阴柔消长之际,管领十二卦。是为合六十四卦而成三画统体之卦。

易始屯终未济,是以圣人战兢惕厉,没身未已。

一偶一奇,变化无穷,而一奇常为之主,此诚意所以必先致知。一奇常恐与一偶截然分而为二,此致知所以必在格物。

阳动,动阴以生;阴静,静阳以成。阳自为动,孤阳不生之动耳;阴自为静,孤阴不成之静耳。世儒之言动静,有不为孤阳孤阴之动静者,鲜矣。

豫言知几之早,复言省过之速。

上下经皆列不相反对之卦二,而后以坎、离终,明四卦之变毕,而后坎、离之用终。

震、艮与巽、兑,相合于上经者一,相合于下经者三。乾、坤与坎、离,相合于上经者三,相合于下经者一。乾、坤、坎、离为上经之主,震、巽、艮、兑为下经之主也。大过小过,震、艮、巽、兑之肖坎者。颐中孚,震、艮、巽、兑之肖离者。明震、艮、巽、兑之体,亦未尝外于坎、离,故上下经之终,各以二卦附坎、离。

震起东方,反为艮,止于东北。巽起东南,反为兑,止于西。阳全阴半,此造化不易之定体也。

既出震后,都是坤阴用事于外,乃乾阳则全体为主于内者。

才动则坤之用行,才静则乾之体立。震、兑,动静之门也。无极,易也。无极而太极,易有太极也。大极本无极,故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三百八十四爻不过刚柔两画。系辞之称乾坤,凡易之刚爻皆乾也,凡易之柔爻皆坤也。

四月纯阳,而曰小满,十月纯阴,而曰阳生。阴阳互根,原非绝而后生者。

易何古今易只在画?自皇羲以来,原未曾动,何待改正?夏商以前,占惟观象,想与龟卜相似。钟氏芳曰:日烜以克湿,雨润以制亢,雷奋而阴慝解,风鼓而阳郁宣,皆至神之用也。说者乃谓阴囚阳则奋而为雷,阳薄阴则旋而为风,是则皆戻气矣。

雷以震阴,故有时。风以达阳,故无时。

「忧悔吝者存乎介」,天下万事俱始自纤介。

劈头从太极分来,便有动静两端,便有乾坤两元,便是三才。非既动而后静,先乾而后坤,亦非先有天地而后有人。「太极生两仪」,两言仪,从人为义,劈头就从人说。

「齐小大者存乎卦」,卦有大小,义无小大。

智配贞而曰「事之干」,如冬之藏,乃知聪明外炫者,皆非智,而多足以杀身,亦如冬令而不蛰藏之故。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四十有九之用,无非一也,最可以明格物之旨。末有万本惟一,一亡而万尽隳矣,又何物之可言乎?故圣人要终而特揭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合之一格,虚一之一;分之万格,挂一之一。

分阴阳用刚柔者,仁义也。以人而分天用地也。」

家人、暌、巽、兑于离,蹇、解、震、艮于坎,皆咸恒二体分于离坎之交。家人俱变为解,暌俱变为蹇。

尹焞语录:「明道先生云:圣人用意深处,全在系辞。许书乃皆格言。观易须识时,然后见逐爻之间,尝包涵数意。圣人尝取其重者为之辞,亦有易中言之己多,取其未尝言者,亦不必重事。又有且言其时,不及其爻之材,皆临时参考,须先看卦,乃看得系辞。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行,庶物露生。」此说坤二、震三、巽四,接连一段学问。

万以忠曰:「一部易,随时随事,刚柔莫为典要,然总是中和。中者,知也,中节也。和又只是中,中在何处讨?岂是卦爻中间一画?又只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耳。是一部易全在我。故程门以看喜怒哀乐未发为相传旨诀。此伊川先生解易之随也。」

王氏曰:闰,天之余数也。其法以日为度,日行十二月中,不匝十二度,故置闰以归其余。日,阳也。阳,有余物也。不尽用而归之于终,故常余。闰,阳之余也。夫惟有余为不可穷,故历家以置闰成岁,物以之生,而大衍归奇象闰耳。扐成卦。通于其说者,则知有余之不可穷,为天道矣。易像钞卷十四。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