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玩辞卷九
宗项安世述。䷪夬,乾下兑上。
彖
凡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夬自乾上爻变,故卦辞专主上爻。诸家皆与孔氏不合,今直以孔彖释之。孔子曰:「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言上六扬于九五之侧,以临众阳,此君侧之恶人也。曰「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言上恃五之孚,叫号于上,终必自危,恶人之危,乃君道之光也。曰「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言上若保其私邑,以与阳战,则其势愈危,其所尚者乃所以自穷也。曰「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言上若去其私邑,往而从刚,使昔之五刚长而为六,则阳纯阴绝,其事乃终也。凡上爻皆称「邑」,以其无民也。升之「虚邑」,泰之「自邑」,晋之「伐邑」,谦之「征邑」,皆是物也。非上爻则皆称「邑人」,讼、比、无妄是也。「孚号」、「惕号」、「无号」,
姚小彭氏三「号」皆指上六,今从之。上六恃与五孚,而以其兑口叫号于上,此挟君以令下者也。二与五正对,闻其号而惕,故曰「惕号」。上虽号而三不应,故曰「无号」。方其「孚号」之时,为二者安得不惕?其危乃可以致光。遇惕固宜于「勿恤」,则在我初无损也。及其终也,必势穷力尽,无所号之,彼亦安能长久而不凶乎?光终长,其危乃光,与「中未光」相应。人君与小人比,故为「未光」。小人危,则君德明,是以「乃光」。光者,阳德也。「刚长乃终」,与「终有凶」相应。刚长未终,阴犹在上,刚长既终,则阴有凶矣。终者,上爻也。阳长为复,故曰「利有攸往,刚长也」。阳长至终为夬,故曰「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此又与复之刚长相应也。
戎
不利即戎,与「暮夜有戎」相应。二与五同德相辅,五方蔽于上,而与之孚,上六乘其未光,欲兴戎以惊二,故为「暮夜有戎」。二但守中「勿恤」,五必自光,上必自穷,其势不能为患也。凡军中夜惊,法当以「勿恤」处之,此亦善于决事者也。
大象
「禄恶积而喜决,决则及下」。德恶决而喜积,决则放逸而不为我居矣。是施禄者,以决为美,而居德者,以决为忌。居训为积,「居德」犹积德也。「施禄」,象兑之缺,「居德」,象乾之纯。
初二三四
夬,初至四皆大壮也。加九五一爻而成夬,故下四爻皆与大壮相似。初之「壮趾」,二之「以中」,三之「用壮」,四之「悔亡」,是也。初位卑而势远,遽前其趾,欲除君侧之恶。在壮之时,五方柔暗,故行必凶。此则刘蕡、孟昭图之事也。在夬之时,虽不至于凶,亦可为咎也。二与初正相反,在壮则能贞,在夬则能惧,其处健也,可谓得中矣。三有不中之失,又有得正之美,故在二卦,皆兼君子小人言之。今观「壮于𬱓,有凶」之下,加「君子」以别之,则上言小人,下言君子,明矣。九三与上六正应,若闻其号呼,不决于心,遽然发于面,勃然应之,则有凶之理,安知不如张奂之助王甫以诛陈蕃哉?此即大壮之「小人用壮」也。君子则不然,「其中夬夬」,剖决甚明,虽在众阳之中,独行遇应,外若相濡,中实有愠,则于君子之道终无所失。如陈寔听侯览而吊张让,何咎之有?此即大壮之「君子用罔」也。九四一爻,却与大壮不同。大壮之四,震体尚进,进则成夬,故曰「藩决不羸」。夬之四,兑体悦阴,而迫于二阳,不能自决进退之闲,故曰「臀无肤,其行次且」。若听二阳之牵,而同其「夬夬」,亦可合于大壮之「悔亡」,故曰「牵羊悔亡」。然羊非可牵之物也,强狠之人,方以不正为悦,谁能语之?故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夬以九五之正,以与上比,犹未为光,况九四之不正,其能明乎?四动成坎耳,故有聪之理。五与上易则成离,故有光之理。四必不能,故曰「不」。五将能之,故曰「未」也。苋陆,
苋音丸,山羊也。「陆」,其所行之路也,犹「鸿渐于陆」之「陆」。「兑」为羊,而在上卦,有山羊之象。羊之行路,喜登高缘险,而山羊为尤甚。九四其险者,上六其高者也。五在三羊之中,独能自决而行于中路,比之四上,可以「无咎」。然犹未离兑类,故为「未光」。若往而成「乾」,则为在天之龙,不为在陆之羊,其道光矣。「飞龙在天」,乾之大有,故曰「光也」。
夬夬
夬夬者,重「夬」也。以九居三,以九居五,皆为重「夬」之象。当「夬」者,上六也。三应之,五比之,嫌其不能「夬」也,故皆以「夬夬」明之。三谓之「遇雨」,五谓之「苋陆」,皆与阴俱行者也。君比于阴,而能自决以保其中,仅可免咎而已,未可以为光大也。九三健极,有凶之理,故以「无咎」为幸。五居尊位大中,而止于「无咎」,为可惜耳。䷫姤巽下乾上
女壮
「姤」之一阴方长,已言「女壮」,圣人之意深矣。犹「坤」之初六,即言「坚冰」也。其势方兴,不至于尽灭诸阳不止也,是以「取女」者忌之。
勿用取女,天地相遇。
既曰「勿用取女,不可与长」,又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何也?曰:「勿取」以戒四,相遇以美五也。小人方壮,若引以为配,必至于灭刚。匹嫡并后,耦国贰政,乱之本也。故四虽正应,不可以取初,然与之同宇,则相遇之道不可绝矣。天高地下,其分严矣,而未尝不相遇也。君子之远小人至矣,而未尝不相遇也。故五居尊位,而可以遇初。遇与娶不同,遇则接之,如君之遇民,臣之遇主,其分未尝废也。娶则齐之,一与之齐,不可复制矣。故「姤」之六爻,喜遇而不喜应。遇则无咎,应则有凶也。
刚遇中正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此接上文言之也。天地相遇于午,则万物相见,故曰「品物咸章」。君子遇中正之位,则其道可行,故曰「天下大行」。以卦气言之,乾直四月,遇午为中正。以爻位言之,以九遇五,为中、为正。遇中正之位,即所谓「有陨自天」也。行中正之道,即所谓「包瓜含章」也。阴虽有恶,包之而不治。阳虽有美,含之而不发。在遇之时,所行如此,可谓中正之道矣。
大象
四方,天下也。施命以诰之,有风也。谓之有风,则非必常有也。四方之风,不可预料,与之相遇,而后知其为四方之风也。诰命之行亦然。有诰某国者,有诰某人者,详略诛赏,不可以一槩论也,是故谓之「遇」。
六爻
初与二遇,故「系于金柅」,为二所牵也。三不与初遇,故「其行次且」,未得牵也。二以近而遇初,故「包有鱼」。四以远而不遇,故「包无鱼」。「宾自外来而不相及」,指四言之也。「民在下而远」,指初言之也。九五遇天之命,非我求之,志之所存,本不在此,故曰「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舍字,去声,义与随之「志舍下也」同。郑风「舍命不渝」。毛氏曰:「舍,处也。」上九遇时之穷,非我之咎,故为「姤其角,吝,无咎」。凡称「遇」者,皆非我取之,故诸爻皆得「无咎」。独初与四负其正应,必遂其孚,而不安于所遇。四欲起而求初,初欲往而从四,所以「凶」也。四起则失位,故为「起凶」。初往则四见凶,故为「有攸往见凶」。当阴长之时,阳受其祸,故二「凶」字皆主四言之。
金柅
柅者,络丝之跗也。络丝之柱,以木石为跗,令其不动。今以金为之,愈坚重矣。丝为柔道,金柅所以牵之,故曰「柔道牵也」。
羸豕
羸豕之「羸」,犹「羸角」之「羸」也。「羸」即牵繋之义,形虽牵系,志则「蹢躅」,此所谓「女壮」也。易中「羸」字皆与「罹」通用,「羸其瓶」亦然。故郑康成作「蔂」,宋衷作「缧」,陆绩作「累」。然「羸」义自明,不烦改字也。
包
姤之三爻皆称「包」,凡称「包」者,皆以阳包阴也。蒙之「包蒙」,泰之「包荒」,否之「包承」、「包羞」、「包桑」,义亦同此。包,古苞苴字,后人加「草」以别之,故子夏传与虞翻本皆作「苞」字。
不利宾
初六方壮,宜速止之,不可使之及宾,使及九四,非阳道之利也。此即「有攸往,见凶」之意。
臀无肤其行次且
「益」之六二,即「损」之六五,故皆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姤」之九三,即「夬」之九四,故皆曰:「臀无肤,其行次且。」「夬」之九四志欲上同,而后迫于三,前阻于五。「姤」之九三志欲下行,而后迫于四,前阻于二。虽前后不同,若以反对观之,其实一也。其厉如此,而无大咎者,三与初非比非应,本不相及也。
九五
杞高而直,乾之象也。瓜在下而柔蔓,巽之象也。九五为乾之主,而包巽在内,此以杞包瓜也。以位言之,则为以上包下;以德言之,则为以君子而包小人。夫能包其下,而遇人以宽,能舍其刚,而遇己以中;无心于得尊位,而遇天命之自降,此所以为遇之九五也。故常谓九五之「有陨自天」,舜、禹之所遇也。上九之「姤其角」,孔、孟之所遇也。初六,秦民之遇沛公也,其繋之坚矣。九二,沛公之得秦民也,民已主汉,义不及楚矣。九三,项羽之争秦也,元以繋民而强争之,其能有遇乎?九四,子婴之无民也。无民而欲起,则足以速亡而已。䷬萃坤下兑上
萃亨
按释文:马、郑、陆、虞本并无亨字,独王肃本有之,王弼遂用其说,而孔子彖辞初不及此字也。
王假有庙
王至于庙中,则诸侯百官之众,九州之物,人心之精神,无不「萃」者,此「萃」之最盛者也。
用大牲吉
在「损」之时,则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在「萃」之时,则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易之随时如此。
致孝享也
古语谓享之丰者为致孝。诗曰:「苾芬孝祀。」论语以「致孝」对「菲饮食」,盖以厚对薄也。此以「萃」享亲,故曰「致孝享」也。
彖
「王假有庙」。九五也。五为王,上为宗庙。「利见大人,利贞」,六二也。二五皆正,二见五为大人。「用大牲吉」,九四也。故九四为大吉。「利有攸往」,初六、六三也。故二爻皆往无咎。
天地万物之情
天地之心,天地之情,
天地万物之所以感,所以久,所以聚,必有情焉。万变相生,感也;万古若一,久也;会万归一,聚也。知斯三者,而天地万物之理毕矣。天地之心,主于生物,而聚之以正。大人能以天地之心为心,则无往而不为仁;以天地之情为情,则无往而不为义矣。是以圣人表之,以示万世焉。
地上有水
泽上于地。
水与泽相近而不同。水火以气言,气者造化之本也,故坎、离主之。山泽以形言,形者造化之末也,故艮兑主之。水之气可以在地上,水之形不可以在地上,必置防以聚之,以待不时之用,乃有聚于地上之理,故为除器防戎之象。兑金在上为「治戎器」。以兑金临坤众为「戒不虞」。坤中有虞,则为坎,坤「无虞」也。坎为心,坤为腹,忧在心不在腹也。
泽上于地,
泽上于天
泽上于天,为夬。天非贮泽之所也,则决而已矣。泽上于地为「萃」。地则可聚矣。除戎器则众工萃焉,戒不虞则众民萃焉。聚之众者,莫若戎器与戎事也。初六
九四
九四自观之上而下比于坤,独当三阴之「萃」,遂为成卦之主。无尊位而得众心,故必「大吉」而后可以「无咎」。如益之初九,在下而任厚事,亦必「元吉」而后可以「无咎」也。然自初六言之,则异于是。其不专于初,可谓「有孚不终」。其泛纳三阴,可谓「乃乱乃萃」。为初九者,法当怨慕,我若号啕而悲,彼虽相聚而笑,皆不当恤,但往从之,正应相求,不为过也。当萃之时,以能萃为美,上六无应而「赍咨」,犹且无咎,初六有应而「号啕」,又何咎哉?大抵萃聚之道,阳以溥为贵,阴以专为美。四之「志乱」,乃得「元吉」,五中不变,反为未光,皆贵其溥也。初六求四,虽号「无咎」,六二从五,以引为吉,皆美其专也。六二
九五
六二与九五正应,下为上所引,故「吉」。以中相引,故「无咎」。然而「萃」聚之时,为礼当厚,必如二五之交,信在其中,而后外可略也,故「孚乃利用礿」。凡此皆为臣道言之也。乃若君道,则异于是。九五居至尊之位,为「萃」之主,固当立贤无方,而其所「萃」,乃有定位,虽曰正应相从,守中不变,未为有咎,然此岂光大之道哉?必能不系其孚,而用「元永贞」之德,以显比于天下,乃可以亡私挟之悔矣。六二之「孚」,与九五之「孚」二字相应,古语谓所亲信为「孚」。春秋传曰:「夷伯者何?季氏之孚也。」六三
上六
六三之「嗟如」,与上六之「赍咨涕洟」相应。六三志欲求萃,而方值上六之「咨嗟」,两俱无应,无所利也。不若往比于四,与之相萃,虽非正应,不免「小吝」。然三本无应,非舍应而妄从。又四为卦主,众所当「萃」,以三附四,可成五巽上巽下顺,何咎之有?「赍咨」,兑口之叹也。「涕洟」,兑泽之流也。上六以无应之故,至于「赍咨涕洟」,若可羞矣。而圣人不以为咎者,盖以当萃之时,孤特无与,虽在上位,岂得自安?故「萃」之六爻,皆不嫌于求「萃」。然则为上计奈何?曰不安于上而萃于五,五、上交为「晋」,则五光而上安矣。故五曰「未光」,上曰「未安」,皆非决辞,明有可变之理也。
九四
上六
九四位不当而受三阴之萃,上六当位而无所萃,此所谓「顺天命也」,非人之所能为也。然四必「大吉」而后「无咎」,上虽未安而固无咎也,此则圣人之深意也欤!
中未变也
萃自观来,四上相变成「萃」,五在其中,独未尝变,是以六二不失其应,故曰「中未变也」。䷭升巽下坤上
萃升
升自临变,六三降而为初九。升者皆自初始,初六为成卦之爻,故曰「允升,大吉」。萃自观变,上九降而为四,凡萃者皆自四始,九四为成卦之爻,故曰「大吉,无咎」。「萃」与升皆刚中而应,萃刚中在上,其众必聚;升刚中在下,其势必升。故「萃」以五为「大人」,升以二为「大人」。聚者下之所乐,故「利见大人」。升者上之所忌,故劝以「用见大人,勿恤」,言上三阴勿以阳升为忧,阳来朋阴,乃阴类之庆也。「用见大人,勿恤」,戒阴也。「南征吉」,勉阳也。
大亨
初六以柔升而遇三阴在上之时,下卦以巽入而值上三爻之顺,九二刚中而得六五之应,升之卦德有此三者,所以大亨而无阻也。「南征礿享」,
「南征」者,言二之升五也。「坤」之中爻为「离」,南方之卦也。「明夷」之九三,以坤在上,为「南狩」。春秋传:晋与楚战,筮之遇复,亦以坤在上,为「南征」。「礿」,夏祭也,即「南征」之义。「萃」之六二,「坤」之中爻也。「既济」之六二,「离」之中爻也。故皆称「礿」。「既济」九五爻辞,正指六二言之。
志行也
下之升于上者,其志在于出暗而求明也。升则明,不升则暗矣。「征」者,升也。「南」者,明也。故曰:「南征吉。志行也。」言九二之志在于上行也。九二升至六五,乃得离明之位,故六五曰:「大得志也。」正与此「志」字相应。「志」者,九二之志,非六五之「志」也。
大象
顺德,「坤」也。「积小以高大」,「巽」也。「坤」为顺,「巽」为高。物之高必以积,其所积必以顺。非顺不可积,非积不能高也。木之始生,伏于地中,积而不已,其高干云,其大蔽日,未有见其忤者,顺而至之也。
下三爻
下三爻皆方升之人,上三爻皆受其升者。凡阳之升,皆非阴之所乐,惟九二与六五以中相孚,乃能不以外物相责望。「乃」者,难辞也。以九二之孚,而仅得「无咎」,其难可知矣。九三虽与上六正应,然亦乘其空虚消尽之时而入之,始无所疑。使当其富实之时,能无疑乎?惟初六一爻,与六四合志而相允。且不独四也,凡上三阴皆与之合,故其升也,上皆允之。所以在六爻之中,独为「大吉」也。观此可见升道之难。太玄以干上准之,知此义矣。
上三爻
随上六兑为西,故曰「西山」,在周之西境也。升六四。坤为国,周国于岐,故曰「岐山」,指国内之地言之也。「亨」,古文「享」字,说具随卦。由初视四,其势远绝,故如「升山」,自下干上,疑若不顺。然致其诚意以感通之,乃顺以事上,非干上也。故有福而「无咎」。此舜尚见帝之时也。既已至四,其势平矣。故二之升五,正如升阶。二五相交而正,故曰「贞吉」。此尧让舜之时也。既已至五,无所复升,惟有默升此道而已,故曰「冥升」。九三自巳向申,盈变为虚;上六从申入亥,虚变为冥,此乾居西北之时也,故曰「贞」。自物言之,消而不息,谓之不富;自道言之,贞复为元。坤之上六,乾实居之,何不利之有?故曰「利不息之贞」。
晋:众允,悔亡。升:允升,大吉。
晋至于六三,然后众允而「悔亡」。升之初六,即「允升」而「大吉」者。升坤在上,下升而上允之,则其升也,可以大吉而无疑。晋坤在下为众,已进而众允之,则其进也,免于媢嫉之悔而已。
孚乃利用礿
萃与升相反,而「孚乃利用礿」,皆在下卦之中爻,何哉?盖礿所以亨上也。六二求萃于上,九二亦求升于上,故其义皆同。然有小异者,「萃」之六二,自下萃上,上喜而引之,固已「吉」而「无咎」矣。而又于其时,义当用大牲,惟二之事五,可以不用,故于「无咎」之下,别明此义也。「升」之九二,自下升上,非上之所乐,必如二五之孚,有喜而无忌,乃可用情于五,而「无咎」也。苟上下之闲,未能以情相与,而强干之,岂所谓「巽而顺」乎?故此句在「无咎」之上,为本爻之主义也。「孚」者,五用情于二;礿者,二用情于五也。
王用亨于岐山
此象须详玩乃明。初六卦主为王,巽为洁斋。六四地在上为山。王洁斋以升山,故曰「亨于岐山」。王指初,山指四也。䷮困坎下兑上。
彖
困自否变,上九降二,而为二阴所揜,所以成困,故曰「困,刚揜也」,以成卦言也。虽当坎险,不失兑说,故曰「亨」。以重卦言也。贞,大人吉,无咎。方在困之时,以刚得中,能以贞胜,以九二言也。否之六三,升上成兑,兑口在上,而居穷地,尚口乃穷,以上六言也。
不失其所亨
当困之时,君子则不失其所亨,大人则能致「吉」而无咎。君子之亨,颜子、曾子之困也。大人之吉,无咎,舜、文王、周公、孔子之困也。惟大人为能因污隆而起变化,故否之时,君子避难,而大人不害其为亨与吉也。
贞大人吉无咎
「师贞丈人吉无咎」,谓九二也。「困贞大人吉无咎」,亦谓九二也。圣人恐人谓困之大人,不指九二,故不言刚中正,但言刚中,明非九五也。卦辞特置「贞」字于「大人」之上,明能坚固元刚,以胜天下之变,如师之御众克敌,是以谓之贞,非以居位得正为贞也。此即大传所谓「贞夫一」者也。师贞于法律,故称「丈人」。困则贞于道,故称「大人」。
致命遂志
泽无水则悴,君子无时则踬。时命在天者也。委而致之,非我所能与也。志于仁,志于道,在我者也。虽困而必遂焉,非命所能制也。「致命」象险,「遂志」象说。
下三爻
初六在坎之下,故为「入于幽谷」,即坎之初爻「入于坎窞」也。九二在坎之中,故为「困于酒食」,即需之九五「需于酒食」也。六三在坎之上,进则困于九四之「石」,退则据于九二之「蒺藜」,动而入巽,则为大过之「棺椁」,不复与上六相见。三者无一可居,此即坎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也。
臀困于株木
此卦爻辞以困为首字者,谓本爻也。困上加「别」字者,皆指应爻言之。初六加「臀」,谓九四也。凡兑之初爻皆称「臀」。夬之九四,姤之九三,皆兑之正反也。初六与九四为正应,欲借以拯困,而九四巽木方颠,为兑金所毁折,故为「臀困于株木」之象。初六柔暗,深入坎下,而不得阳明之助,是以「不觌」,不明,必待其终也。初六之「三岁」,即九四之「有终」也。凡卦以三爻为终,三爻既终,即与四遇,故虽不觌而不言「凶」。
九二
九二在下,未得行道,而酒食以自娱,此所谓「困」也。「朱绂方来」,君道将应,此所谓「亨」也。「利用亨祀」,诚以感神,中以达上,此所谓「贞,大人吉」也。循此而行,万一不利,虽凶亦无可咎,此所谓「无咎」也。九二成卦之主,故爻辞与卦辞相通。凶如孔子之畏文王之囚,纵使不免,亦何咎之有?
不见其妻凶
按:系辞谓六三将死,故不得见其妻,非谓妻死而不见也。小象所以谓之「不祥」,诸儒以崔杼一时之占,遂误其说,特未考系辞尔。六三坎体为夫,上九兑体为妻。坎为宫,谓宅兆也。
九四
「困」上加「来徐徐」一句,小象解之曰:「志在下」,明此句指初六也。下两句小象不解。安世按:「困于金车」者,四兑为金,人所乘为车,以九乘四,不得其正,不可以有行也,故为「困于金车,吝」。象所谓「虽不当位」,即解此句也。「有终」者,终与初遇,象所谓「有与也」,即解此句也。三与四皆不当位,三「凶」而四「有终」者,三乘刚而在险之极,故「凶」。四居柔而主说,故始虽徐徐,终则「有与」,但以不当位为吝而已。
九五
「困」上加「劓」,则「二」字,指九二也。二方见揜于二阴之中,上为三所劓,下为初所则,故曰「劓刖」。五有贤臣而未得其用,故曰「困于赤绂」。言臣道未应也。「乃徐有说」,犹九四之徐徐而有终也。初在卦之始,以得上卦为有终。二在坎之中,以得兑为有说。二称「享祀」,享主天,祀主人,下自中而达上也。五称「祭祀」,祭地而祀天,言上下皆受其福也。二五本非正应,特以中相得,故二之象曰:「中有庆也。」五之象曰:「以中直也。」
绂
程子易传曰:「以绂言者,义主于行也。」盖困塞不行,以得行为亨。故六爻多以行取义。初言臀,二五言蔽膝,四言「车」,皆行具也。色之赤黄者为朱。「朱」,君绂也。赤,臣绂也。二五无应,而以中相应,故以君臣言之。至三上无应,则直
谓之不见其妻云
「志在下也」,「志未得也」。
志皆所谓应。四志在初而未得,故「来徐徐」。五志在二而未得,故「乃徐有说」。
上六
六三非所当牵而牵之,故为「困于葛藟」。九五非所当乘而乘之,故为「困于臲卼」。此小象所谓未当也。所处如此,徒用兑口御人,以动而生悔为辞,不肯决然舍去,则又可悔之甚也。「有」,读当作「又」,说在豫六三。此彖所谓「尚口乃穷也」。若能断「葛藟」而不牵,辞「臲卼」而不居,行而去之,吉孰加焉?上六徒动而不去,则成讼,故自谓「动悔」。若去而之初,则为渐之「吉」。吉在于必行,而不在于徒动,故曰
吉行也
䷯井,巽下坎上
彖
「改邑不改井」,言其体也,九五之「刚中」似之。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言其用也,水木之上下不穷似之。「汔至亦未繘井」,言下入之时也,九三之「不食」似之。「羸其瓶」,言上出之时也,九二之「瓮敝漏」似之。上二句属井,下二句属汲者,故凡井之得失,备于此矣。或曰:「彖文当云巽乎木而上水,井。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养而不穷也。」今按,「巽乎水」作「巽乎木」,范谔昌:「言:说也。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往者自往,井未尝丧。来者自来,井未尝得。人有往来,井一而己,
未有功也
是以凶也。」
几至而未至者,特未而已,犹可勉而至也。一羸其瓶,绠断瓶碎,无可为矣。
木上有水
说者谓运以辘轳,举以桔槔,为木上有水,或以木为井干,此皆汲者之事,非井之本象也。凡大象皆据自然,无用人为者。草木之液,自下而升,上出其杪,往来而不息者,自然之井也。「劳民劝相」,下养其上,上助其下,相养而不穷者,人事之井也。
劳民劝相
「劳民」者,「坎」也,「劝相」者,「巽」也。千亩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劳之也。「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劝相之也。皆养而不穷之象。晁公武氏曰:劝之以言,相之以力。
初二
初与二,爻辞皆具两象。初在最下,而上无应,既如井中之泥水,而人不食,然泥犹有禽也。又如旧井之无水而禽不居,则并禽无之矣,故象曰「下」、曰「时舍」。二亦在下之中,而上无应,既如井旁泉穴,止能下射泥中之鲋,又如敝漏之瓮,不能载水以上出,故象以「无与」解之。明二爻皆无应,但初无水,二有水为异尔。水属阳,故卦内阳爻皆为水,阴爻皆不为水。谷者,井中之泉穴,已离于泥,而未至于渫者也。渫且不食,而况于谷乎?况于井泥乎?三爻皆在下故也。谓之「时舍」,明非初之罪,时止在此尔。至三而渫,至四而甃,即此井也。井未尝变,变者时也。
三四五上
三四在井之中,而皆得其正,阳为渫泉,阴为甃土,皆井之事也。五与上在井之上,而皆得其正,阳为「寒冽」而「见食」,阴为井口而「勿幕」,皆井之功也。三在下,故「不食」。五在上,故「食」。甃与收皆阴也。四未及物,故「自修」。上已及物,故「勿幕」。九三
上九
九三阳而能正,故为「井渫」。未得中位,故为「不食」。上与之有应,故为之「心恻」。上比于五,其力可以汲三,故「可用汲」。五在坎中,自三至五为「离」,愿其为「离」,不愿其为坎也,故为「求王明」。求王明者,非为私也,将以兼善天下也,故为「并受其福」。上九在上,当井口之成,「勿幕」足矣。又曰:「有孚元吉」者,推贤扬善,出于恻怛之诚心,则井渫见汲,而天下并受其福矣。在上者,必如是而后为大成,故曰「元吉在上,大成也」。收者,井口之名也。今俗闲谓之「收口」。
无禽
初之「禽」,即二之「鲋」也。常处泥中,得水则活,故旧井无之。沙随程迥曰:「字书鲋作蚹,蜗牛也。污渠中多有之。」今按,巽为虫,则蜗牛近是。
九三小象
上六之「心恻」,非为私应也。行者皆恻,吾安得不恻?此以明好贤之公心也。九三之「求王明」,非为富贵也。将使上下皆受其福,此以明慕君之本心也。象之发明爻意,大率如此。行恻
有孚
上六之「有孚」,即九三之「心恻」也。人之相与,苟非中心恻怛,何以见其有孚?外虽相与,而中无恻怛之念者多矣。第五伦所谓「一夜十起,退而安寝」者是也。九三爻言「心恻」,象言「行恻」者,奇宝横道而不收,则行路之人皆叹息之矣。况在上而为之应者,能不动心乎?故象以行言之,所以深明其当然也。
泥甃
泥与甃皆阴也。初六不正而在下,故不能自修而为泥。六四正而在上,故能自修而为甃。甃所以御泥而护泉者也,有闲邪存诚之功,故为修井之象,
中正也
井卦三阴皆为土,初之「井泥」,四之「井甃」,上之「井收」是也。三阳皆为水,二之「射漏」,三之「井渫」,五之「寒冽」是也。二中而不正,其水旁射而入于泥。三正而不中,故其水虽清而不食。五既正又中,是以清且食也。周易玩辞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