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玩辞卷八
宋项安世述。䷤家人离下巽上
利女贞
女贞者,治家之本也。女不正,则家道乱矣,故彖辞惟「利女贞」三字。
严君
家人有严君焉,即男女之正,位乎内外者也。二人者正,则莫不正矣。
大象
五行之气,热极为风。人心之动化为风,心之狂疾亦谓之风。凡风皆自火出者也,故风火为家人之象。盖万物以火为内,天下以家为内,人之言行,以心为内。言行,风也。有物有恒,心主之也。人禽草木,皆火气在内则生,火气在外则死。故火至木上,则君子凝命焉。
六爻
初九始有家也。六二,妇也;九三,夫也。一家之制,备于下爻矣。上卦则推而广之,六四,卿大夫之家也;九五,天子之家也;上九,家道之终也。
六二
六二,既曰「无攸遂」矣,又曰「贞吉」,象恐后人误以「贞」为刚严,故释之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明妇人之贞,贞于顺巽而已,即上文「无攸遂,在中馈」是也。妇能守此而不变,则为家之吉矣。
嗃嗃嘻嘻
嗃嗃、嘻嘻,只是一意,非相反之辞也。称「家人」者,一卦之主,治家者也。妇子,为其所治者也。治家者过于严烈,虽暴而多悔,危而难安,然于家道未有所失,则不害其为治也,故「吉」。若治家失道,而强威严行之,如谷风之「有洸有溃」,小弁之「维其忍之」,使为妇为子者嘻叹怨毒,则终不可行,故吝。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谓此类也。「嘻嘻」二字,在诗之「噫嘻」,礼之「嘻其甚矣」,左氏传之「𫍻𫍻出出」,阳虎从者曰「嘻」,皆为叹惧之辞,未有训为笑乐者也。九三重刚,尚察而不得其中,故其象如此。若从或说,以为笑乐失节,则其终不止于吝矣,乃终乱之道也。
六四
四在高位,则既富矣。若以骄亢处之,则凶之道也。故六四以顺在位,则能保其富,而吉莫加焉。体柔而居巽之下,顺之至也。卫公子荆之居室,其知此者乎!
九五
王假有家。「王假有庙」,犹言王至于家、王至于庙也。古鼎彝之文,皆以君在庙为「假于庙」,舜格于艺祖是也。王在庙则尚敬,故诗曰:「肃肃在庙。」王在家则尚和,故曰「雝雝在宫」。家人之九五,王之在家者也。王者,天下之至尊,家者,天下之至亲。以至尊而行至亲之道,能使君民相爱如家人,则何忧之有?故曰:「勿恤,吉。」然而彖辞以严正为言,九五乃以相爱为义。彖以家人为主,言父母之治家人,如治天下,故其义主于严。九五以君位为主,言人君之视天下如视家人,故其义主于爱。又二、五正应,二以顺而从乎五,五以巽而交乎二,此正王与家人相答之象也。若治家之法,则始于初九之闲,终于上九之威,言之备矣,何必于二五言之?
上九
「有孚」,信之也。「威如」,畏之也。内外信畏而无违言,此治家长久之道,故于卦之终言之。然欲人之畏者,必以孚为本,故象有反身之戒。
上下二卦
家人上下二卦当对讲。初九刚而正,故以礼法防其家。六四柔而正,故以柔顺保其家。初九与四相对也。六二在内,而顺乎五;九五在外,而爱乎二,此二与五相对也。九三以暴行法,而人怨嗟;上九以身立法,而人敬信,此三与上相对也。大抵下卦皆主于刚明,虽六二之「顺以巽」,亦能「贞」于其事也。上卦皆主于柔巽,虽上九之「威如」,亦知自返也。
小象
家人六爻皆当据小象为证。其曰「志未变」,则可见「闲」字之义主于初。其曰「顺以巽」,则可见「贞」字之义主于顺。始未失而终失,则可见「嗃嗃」、「嘻嘻」之为一事。以顺在位为言,可见富家之义不主于财利;以交相爱为言,可见「王假」之义不主于尊严。以反身为言,可见「威如」之义不主于徒法。此数者若无象辞,则解者必皆失其本义矣。䷥睽兑下离上
二女同居
火泽合而成卦,不得谓之不同;火上泽下,不得谓之不异。故象曰「同而异」,彖曰「同居而不同行」。
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
睽与鼎皆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然在「睽」则为「小吉」,在鼎则为「元亨」者,爻位同而时事异也。
时用
睽之时用所以为大者,以其效言之也。百官分职而治之,则凡职皆治,是谓大治。万国分土而平之,则凡土皆平,是谓大平。若混而无分,众而无责,则皆不治矣。「睽」之有时而可用者,谓此类也。
大象
「睽」,非善事也,然有当「睽」者,同而异是也。「二女同居」,所谓同也;「其志不同行」,所谓异也。此亦人道之当然,初不为过。其在君子,则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皆同而异也。君子之睽如此,岂不善哉?同人于异之中而见其同,睽于同之中而得其异。同以接物,异以保己,惟君子全之。同象兑之说,异象离之明。初「悔亡」,五「悔亡」,
初以在下,不与世事而「悔亡」。五以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悔亡」。辞虽同,而义则异。初无咎
二无咎
初之「无咎」,以避咎也,免于恶人之见咎也。二之无咎,未失道也,于君子之道,无可咎也。亦是辞同而义异。
丧马
马者,人所乘以出行也。初无应于外,而不得上行,故为
丧马
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丧马勿逐自复往者不追也见恶人无咎来者不拒也此君子在下无应之时,处睽之道也。「见」,与迫斯可见之见同,非往见之见也。若往见,则违「勿逐」之戒矣。若二五正应,乃可往见。在初九则不可也。四为坎马而孤,有「丧马」之象。险而不正,有「恶人」之象。
初二三
初以正人无位而在下,本自与人无应,故虽在睽之时,而不涉于悔。二居中而有应,但时方睽乖,尚须委曲,未可直前尔。三有应而不正不中,故相睽最甚。以居睽之极,故有复合之理也。
初四
初以四为恶人,其见之也,以辟其为咎尔,非望其有所行也。四以初为善士,与之相遇,诚交而气合,则化孤而同化,厉而安己,不作咎,则人得上行矣。故曰:「交孚无咎,志行也。」四近君而初在下,四不正而初正,故其辞如此。
二五
二以五为主,而委曲以入之。巷虽曲而通诸道,「遇主于巷」,将以行道,非为邪也。五以二为宗而亲之,二五以中道相应,当睽之时,其闲也微而易合,如肤之柔,噬之则入矣。二方委曲以求入,五能往而应之,则君臣交通,岂独「无咎」,又将「有庆」矣。二五阴阳正应,故其辞如此。
三上
三上,爻辞最为险怪。盖彼此皆不正,相疑之深者也。三为上所疑者也,故自见其舆之「曳」,其牛之「掣」,其人之天且「劓」。上,疑三者也,故见其「为豕负涂」,为鬼一车。然而二爻本是正应,「睽」极则当合,疑甚则当解。故三则曰「无初有终,遇刚也」。谓遇上九,在卦终也。上则曰「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谓遇六三,阴阳和也。此曰「舆」、曰「牛」、曰「人」,彼曰「豕」,曰「涂」,曰「鬼」,曰「车」,皆谓六三也。见牵舆之牛,而以为负涂之豕。见载人之舆,而以为载鬼之车。变「舆」言「车」,明以阴为阳,言疑之甚,其错乱至于如此也。上,离体也。三、五,离也。故皆以「见」字为言。
位不当也
「舆」与「牛」,载人者也,故以位言之,此指三也。「天且劓」,乘车之人也,此指六也,故以人言之。以六乘三,故曰「位不当也」。「天」,去发之刑。劓,去鼻之刑。发属心血,主火。鼻属肺气,主金。二以兑金值离火,金火相克,故发鼻受刑也。「掣曳」者,陷于坎而不能进。「天劓」者,挫于离而不得进也。天字或作「而」,谓去须发皆在首之刑,义不相远也。
噬肤
睽五言「噬」者,自二至上有噬嗑之象也。
豕鬼涂弧
兑之六三,自视则阴爻也,故称「舆」,称「牛」。自上视之,则五至三为「坎」,故称「豕」,称「涂」,称「鬼」,称「车」,称「寇」。「坎」为弓矢先张之弧,疑其「坎」也。「兑」为附决后脱之弧,说其「兑」也。䷦「蹇」,艮下坎上,
卦辞
西南坤也,东北艮也。「蹇」之六二,上往而得五,则坎变为「坤」,而蹇平矣,故曰「蹇利西南,往得中也」。若终止于「艮」而不上往,则永无出蹇之期,故曰「不利东北,其道穷也」。二往见九五之大人,则有平难之功,故曰「利见大人,往有功也」。二三四五上诸爻皆当位,则有粹然皆正之象,故曰「当位贞吉,以正邦也」。以蹇之时,而有得中之道,有平难之功,有正邦之化,故曰:「蹇之时用大矣哉。」
见险而能止
险而止为「蒙」,止于外也。见险而能止为智,止于内也。止于外者,阻而不得进也;止于内者,有所见而不妄进也。此「蒙」与「蹇」之所以分也。「屯」与「蹇」皆训难。屯者,动乎险中,经纶以济难者也。蹇者,止乎险中,崎岖以涉难者也。此屯与蹇之所以分也。
利见大人
济难者利建侯。「屯」之初九,自贵者也。处难而求济者。利见大人。蹇之上六,从贵者也。彖之「利见大人」,谓六二也。自二之五,故为「往有功」。上六之「利见大人」,则自为本爻言之。自上之五,故为「来硕」。
知矣哉
能止者,谓其识时之变而不妄进,非止而不进也,是以谓之「智」。若遂止于险而不求出,则是无能无知之人尔。故彖既以止为智,又以艮为穷,盖惧其昏然而终止也。三至五为「离」,从离向坎,故有见险之象。
蹇之用
凡行之跛蹇而不进者,曰「蹇」,言之吃讷而不利者,曰「蹇」。由是推之,「蹇」非不言不行也,言之艰,行之艰尔。若不言不行,则人不见其为「蹇」矣。「蹇」之所以称用者如此。
反身修德
反身象艮之「背」。「修德」象坎之「劳」。山上有湫,止而不流,水之「蹇」也。行有不得,反而自修,君子之蹇也。
往蹇来誉
初六远于险而先来,有知几之神,合于彖辞之所谓智,是以有「誉」。宜待也。郑康成作「宜待时也」。
六二九五
初、三、四上,皆有往有来,故辞皆一「蹇」而止。二守中节,专往向君而不回也,故为「蹇蹇」。蹇「蹇」者,不已之貌,虽吃而犹言,虽跛而犹行也。五,「蹇」之君也。君陷于险,故为「大蹇」。「大蹇」之时,非六二之所能济,而在中相应,其节当然,有不容已者,故曰「终无尤也」。又曰「以中节也」。九三
上六
九三,「艮」之主爻,二阴之所依也。其曰「来反」,内喜之也。犹言季子来归,喜之也。九三为内所依,故曰「内喜之」也。上六依内以济,故曰「志在内也」。
六四
上六
六四当位实也。上六以从贵也。「实」与「贵」,皆指阳言之。六四以九三为实,以九居三,非当位实乎?六四则连之而已。上九以九五为贵,以九居五,非贵乎?上九则从之而已。若但言当位,则六四亦当位也,故加「实」字以明之。
朋来
自二之五为「往」,故曰「往得中也」。又曰「往有功也」。自五观二为「来」,故曰「大蹇朋来」。彖指所往之处,曰「往得中也」,则为往五明矣。五指方来之朋,曰「以中节也」,则来者为二,明矣。
上六
「蹇」之五爻皆善,而未有得吉者,在蹇中也。上六独吉者,蹇之极也。蹇六爻皆不喜往,往则入蹇也。彖独喜往者,总一卦言之。往有出之象,上六将出,而亦不喜往者,坎在外也。外则向坎,故曰「往蹇」;内则向艮,与三相应,故曰「来硕」,艮之上爻为「硕」,剥之「硕果」是也。
吉利
上六以「来硕」为「吉」,「以见大人」为利。「硕」指九三,九三内卦之上爻,故曰「志在内也」。大人指九五,九五六爻之最贵,故曰「以从贵」也。象恐学者以硕大为一,故分而释之也。硕与「大」皆阳德,但「硕」则有厚实之象,故以属「艮」。大人则有尊贵之象,故以属五。当蹇之终,违险而从艮,则致吉之道也。上与五相易,亦为「艮」,故亦有利焉。
往来
上六之「往」,犹初六之来也。上六本无所往,特以不来为往尔。初六本无所来,特以不往为「来」尔。凡往皆「坎」,凡来皆「艮」也。「蹇」之六爻,皆以来艮为喜,独六二致其臣节,虽坎无尤也。䷧解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
蹇二往五,为坤之中爻,故曰「蹇,利西南,往得中也」。解初往四,为坤之初爻,坤为众,故曰「解,利西南,往得众也」。是故蹇五称「朋来」,解四称「朋至」,盖取诸此。蜀人杜煓曰:「解不言不利东北者,解以东震北坎成卦,非不利也。」无所往,
有攸往
「往」谓往外卦也,来谓来内卦也。当解之时,不正者无所可往,势必来复于下。六五退而居二,乃得黄矢,故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正者若有所往,事必夙成。上六动而不括,出而有获,故曰:「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是故「解利西南」,以初与四言之也。「无所往,其来复吉」,以二与五言之也;「有攸往,夙吉」,以三与上言之也。天地解,雷雨作,解。
天地闭则成冬,天地解则成春,云雷结则成屯,雷雨散则成解。甲拆赦宥,有开散之象,故「解」之六爻皆以开散而相易为象。过则释之,罪不可释则宽之。过与罪属「坎」,「坎」为法律,为徽𬙊。赦与宥属「震」,「震」为动出、为反生。
初四
四居震足之下,故为「拇」。「而」者,汝也。九之居四,未当其位,「解」汝之居而下居于初,则当位矣。四「解」则初至初,六至四,亦有当位之喜,故曰:「解而拇,朋至斯孚」。初六阴柔不正,本当有咎,以与九四相交,得正而后无咎,故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二五
九二去而居五,则君子有「解,吉也。六五来而居二,则小人有孚」而退也。天方厌乱,世难将解,故小人皆以反正为喜,心与君子相孚,不烦攻击,此所以为「解」之时欤?
三上
「解」之下五爻皆不正而求「解」者也。其有应者,则皆同心相解,而各得其正,故其志无不孚者,初四、二五是也。其无应者,滞于不正而不能「解」,故为吝为悖,则六三是也。然六三虽无应,而适值上爻之正,与之相敌,以正治不正,射而去之,而悖者亦「解」矣。「解」之诸爻,惟六三之辞最丑,以其独无解也。惟上六之辞最美,以其独正也。
九二:贞吉。六三:贞吝。
「解」自三至五为「坎」,「坎」为狐,九二历三爻而获五,故为「田获三狐」。二出而获五,五退而就二,皆中且正,「得黄矢」矣。因「解」而得黄矢,既得之后,不可复「解」,却以贞守为吉,故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六三未得中正而无应可解,当「解」而反贞者也,故曰「贞吝」。然「贞吝」者,犹愈于凶,言贞则吝,不贞则不吝,其过犹在可解之域,故曰「自我致戎,又谁咎也」?言当自勉,从上以解咎也。从上则为君子,故「可解」;执下则为小人,故「可丑」。
九四:斯孚,六五有孚。九四「解其位」,与初六相易,而初六欣然而从之,故曰「解而拇,朋至斯孚」。九二「解其位」,与六五相易,而六五亦欣然而从之,故曰「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解」之诸爻,凡阳爻皆称「解」,凡阴爻皆称「孚」。盖非君子不足以解难,而小人苟不心服,亦未足以言「解」,明其责皆在君子也。上六阴爻亦称「解」者,诸爻皆不正,惟上六独正。正人而在高位,非君子而何?䷨损兑下艮上
彖
「损」者,人情之所不乐,非事理之常也。损之而人情皆孚,事理元吉,则得损之宜者,必如是而后为「无咎」。居则可以贞守,动则「利有攸往」,此上九所谓「大得志也」。
曷之用
当损之时,何必多用?虽「二簋」之微,亦可用于大享之礼也。夫礼莫重于大享,物莫微于二簋。损至于大享,而用二簋,其损极矣。此而可用,孰不可者?然而其所以可,则有时矣,故曰「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一章之中,凡三言「时」字,明必有是时,而后可以行是事,故行之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也。苟非其时,虽一物不可阙也,况可用二簋乎?簋之象,外圆内方。损自泰,变乾三为圆于外,坤上为方于内,以此两爻成卦,故有用二簋之象。
惩忿窒欲
人之所当损者,惟忿与欲。九思之终曰「忿思难,见得思义」是也。少男多忿,少女多欲。惩者,遏而绝之,如泽之绝山。窒者,塞而不流,如山之塞泽也。
损下益上,损刚益柔,
下不可损也,取其道以补于上则可,故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明非取其财力,刚不可损也。减其太过,以归于中则可,故曰「损刚益柔有时」,明非乐于损刚也。损自泰变,「损」九三以补上六。九三者,极盛过中之阳,割之以补上六,乃得其中,此正可损之时也。初九
六四
古语止疾曰「已」,故有名病。已者,六四有过柔之疾,初九损刚以益之,任已疾之事者也。已疾者,以速往为善,故曰「已事遄往,无咎」。然又当斟酌,勿使过损,盖为人太急,亦有失已之咎,故曰「酌损之」。此爻当损下之初,故虑之如此。六四当受益之地,而称「损」者,损己之疾,所以受人之益也。四能损柔受刚,使得速施其益,则有喜而无咎矣,故曰「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初之遄往,志在于四,故曰「上合志也」。四能不吝其疾,自损以受之,使合志之臣得效其忠,岂非可喜之事哉?故曰「亦可喜也」。「亦」字亦初九也。九二
六五
损以有过与不及,故损一益一,以求中也。若九二、六五,则既中矣。二非有余,五非不足,一有增损,则反失其中矣。二当此时,守中则利,上往则凶,故爻曰:「利贞,征凶,弗损益之。」象曰:「中以为志也。」六五本无待于补,九二亦不补之,而九三之阳忽补其上。补自上来者,神天之降祐,龟筮之弗违,盖福禄之补,非损下补上之补也。故曰「或益之」。又曰「自上祐也」。六三
上九
六三、上九,成卦之爻也。六三损刚以补上,是「泰」之三阳损其一也。故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上九因六三之行而得其友,既已得友,则不可复损矣。故曰「弗损益之」。损因六三之损而得名,故爻辞极论损之精义。上九受损之补者也,故爻辞极论损之成效。六三不可以不损,六三一损,而初二、四、五、三上皆得成耦。六三不损,则三阴三阳皆成参杂,极天地男女之义,亦不过如此。此「损」之有孚而大善者也。上九不待于复损,而固已「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矣。其所以能然者,以得六三之臣,损其家而来补于国,此上之所以安坐而「大得志也」。三以得上为友,上以得三为臣。三在下,故为臣;在内,故为家。䷩益震下巽上
大象
以卦德言之,见善则迁,巽之随也;有过则改,震之惧也。以卦位言之,震出者而在内,巽入者而在外,位之迁改也。以卦象言之,震足下动,巽股随之,与恒之「立不易」方相反,此又象之迁改也。
损益
凡物以下为本,故损下则谓之损,益下则谓之益,而上之损益皆不与焉。草木之根,墙屋之基,人之气血,皆然。凡称损益盈虚者,皆以下言也。山下有泽,损山,非不实也,上实而下虚,故其卦为「损」;风雷,益。风,非不散也,外散而内盈,故其卦为益,皆主下卦言之也。山吸泽之气,亦损下也。风助雷之威,亦益下也。
彖
以利言之,损上益下,则民情悦。以道言之,自上下下,则君道光。以六爻言之,上下以中正相合,故「利有攸往」。以二卦言之,震巽皆木也。自震向巽,东流入海,故「利涉大川」。以卦德言之,动而能巽,则其进无疆。以卦变言之,天施阳于地,则其生无方。益自否变,损天之九四,以益地之初六也。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明非揠苖以助长也。天地之裕,万物日进时行,巽而不迫,而其进自莫能御也,曷尝干时而强进哉?系辞曰:「益,长裕而不设。」即此义也。
初九
六二
初九为成益之主,即损之上九也。二卦因二爻而成,故损之上九为「大得志」,而益之初九为「用大作」。特初九在下,难于厚事,不若损上九之易尔。六二为受益之主,即损之六五也。六五因上九而受益,故为「自上祐」。六二因九四为初九而受益,故云「自外来」。特六二在下,宜于求福,非若六五之安受其福也。
初二三四
初九动于卦下,而为益之主,故为在下而作大事,起田渔而揖让,七十里而征伐,非尽善尽美,不可当也。六二以中正而受众益,故可用享帝。享帝者,吉礼之最盛,此凫鹥、既醉之事也。六三居危疑之地,而当受益之时,故于凶事为宜,此伊、周、威、文之事也。必「有孚」而后可以事君,曹操处此,则不可复入朝矣。六四自损以益下,与初互迁而成益,故「利用为依迁国」,此公刘、古公之事也。迹若损民而志在益下,观盘庚三篇,可见损、益之宝矣。六二有外来之益,故曰「或益之」。六三守固有之益,故曰「益之,永贞吉,元吉」。损之六五曰「元吉」,以其履刚而在上也。益之六二曰「永贞吉」,以其履柔而在下也。初九在下而曰「元吉」,亦以刚居刚,为成卦之主也。九五本自「元吉」,故曰「勿问元吉」,初九待「元吉」而后「无咎」,故曰「元吉无咎」,犹损之彖辞也。
中行告公
二之「弗违」,三四之「告」,五之「问」,皆主卜筮言之。凡卜筮而得辞曰「告」,如「初筮告」是也。筮迁国,告公曰「从」,许其迁也,即「龟从、筮从」也。筮凶事,告公曰「用圭」,许其事君也。公之朝王,用圭以为信。古之封国者,必锡以圭,至其入觐,则执而来,以合于王之冒圭,所谓辑瑞也。「凶事」,若伊、周、威、文之事,非有诚心以事君者,神其许之乎?故「有孚中行」而后告之。公者,命筮之主人也,三与四皆公位,故称「公」。享帝者,天子之事也,故称「王」。二非王也,故用两「吉」字,在二为「永贞吉」,在王则「享帝吉」也。易不可以占险,凶事、迁国皆非常事,三四皆不得中,故必中行而后告之。「中行」者,向五而行泰,九二爻辞可见。凡称「中行」者,皆指五也。三事尤大,故于「无咎」之下,别言「有孚中行」,欲其诚心以向于中行也。苟为不然,将不得事君矣。其戒之之严如此。
凶事
六三、上九两爻不正,皆当有凶。三在下当益,故为「用凶事」以益君。上在上当损,故为自凶而莫益也。
为依
姚小彭氏曰:凡迁国必有依也。周之迁也依晋、郑邢卫之迁也依齐,得其所依也。许之迁也依楚,蔡之迁也依吴失其所依也
有孚
九五与二,皆以中正相应,故五以「有孚惠心」,而二亦以「有孚惠我德」。孚皆其所自有,非勉之之辞。此尧舜遇民信之事也。六三之「有孚中行」,则勉之者也。上亦可以孚五,而不勉之者,上巽极性躁,非能下者也。三动而进,故可勉也。
上九
益之下三爻皆受益者也,上三爻皆自损以益人者也。益人者,人亦益之。六四迁于初,而初亦迁以依之。九五孚于二,而二亦孚以顺之。故诸爻无无益者,独上九一爻无益之者,故曰「偏辞也」。言在益之时,独不受益也。「或击之」,小象恐人以为六三,故以「自外来」释之,言上动则坎来也。莫益之一句,乃指六三。初与四、二与五皆以正相交,故能为益;三与上以不正相交,故不能为益。故系辞谓上九为「无交」,而六三之益称固有之,明上亦不能益三也。周易玩辞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