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玩辞困学记卷四
海宁张次仲撰䷋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说文:「否,方有反。从口从不,不亦声。」徐锴曰:「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按:卦名备鄙反,不通也。与「病痞」之痞同义。
彖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之匪人」,圣人以致「否」归咎于人,究乱本也。胡仲虎曰:以天地言,阴阳不交,生道绝矣,「匪人」也。以一身言,阳亢阴滞,元气竭矣,「匪人」也。以人心言,人欲为主于内,天理缘饰于外,失其所以为人矣,「匪人」也。「泰」之「小人」,犹然人也,匪人则非人矣。「否」时之「匪人」,则更不知其为何物矣。徐衷明曰:「人且非矣,何况君子之贞者乎?」「大往小来」,兜底翻转一世界矣。李衷一曰:「不利君子贞,是教君子不当自以为贞,而过于分别,以取祸也。大往小来,正明所以不利之故。见君子宜浑然包容,不自别白,方是御小人之妙法。」天地不交,则饥馑荐臻,草木零落,故曰「万物不通」。君臣不交,祸乱之本。春秋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君子道消,虽有邦,与无同矣。许大世界,若有一处两处君臣和恊,尚不谓天下无邦。君子到此,求尺寸措足之地,不可得矣。徐子与曰:「泰先言小往大来,而后言吉亨,是以天运推之人事。否先言匪人不利君子贞,而后言大往小来,是以人事参之天运。泰则归之天,否则责之人,欲取否塞之义。故云内至柔弱,外至刚强。若泰则云内健外顺,各随义为文。」
李子思曰:夫阴阳二气,对行乎天地间。或者谓阳一而阴二,故君子少,小人多;治世少,乱世多。然自有天地以来,阴阳二气分于四序,无一岁不得其平者,而君子小人治乱之运,则或不齐,岂幽阴之气独盛于人间,而天运不尔耶?是不然。天人有相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运,特在人所以制之者如何耳。否之世,虽则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而所以消小人长君子,亦必有道矣。唐凝庵曰:泰不独言时之泰,而极言保泰之道;否不独言时之否,而极言休否之道。犹医者不独言病,而必言治病之方也。
郎𫖮曰:卦气以十二辟卦直十二月,焦先生得之隐者,其源发自子夏传。子夏曰「极六位而反于坤之复,其数七」是也。乾四月卦,坤十月卦。自乾坤而外,上经泰、否、临、观、剥、复六卦,三十六画,而阴之多于阳者十二。下经遁、壮、夬、姤四卦二十四画,而阳之多于阴者十二。上经自泰正月,而临十二月,而复十一月,阳月顺数已往。自否七月,而观八月,而剥九月,阴月逆推未来。下经自遁六月,而姤五月,阴月顺数既往。自大壮二月,而夬三月,阳月逆数方来。此阴阳多寡顺逆自然之序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煎。君子辟难,必先俭德。一切近名之事,辞而勿为,虽不能逃法眼,却可逃肉眼。声名禄位之场,吾知免矣。故曰「不可荣以禄」。不可荣者,言人不得荣我,非戒其不可也。
化书云:「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老子曰:「俭乃德之宝。」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否之三阴皆有应义。当否之时,闭隔不通,故不以相应立论。三阴在下,连类而进,此时势不可遏矣。但初恶未形,圣人就中生一变计曰:君子小人无定,止在正不正之分耳。诚能幡然从正,则否之初犹然泰之初,泰之吉亨即在此矣。小人何苦而甘为小人耶?项平甫曰:「泰之初九,君子始以类进,君子难进,故圣人勉之以征。否之初六,小人始以类进,小人进则为邪,故圣人戒之以贞。」
徐衷明曰:「泰之初曰拔茅茹以其汇,否之初亦曰拔茅茹以其汇,见得今日也,新新簇簇一班气色,是他的世界了,只是官家别是一番人耳。
君子转移世道,只有联属善类一著。小人转移世道,亦只有援引恶党一著。𬴐兜入而四凶集,贾充去而群小忧。否泰之机全在于此。」
沈氏曰:「泰之志曰在外为天下也,焉有为天下而不为君子者乎?否之志曰在君未可知也。君子以之而获上治民,小人以之而容悦取宠,同行异情,顾所以收小人而还于君子者,非此无术矣。」
六二:苞承小人句,吉,大人否,亨。苞,石经从草。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阴柔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君子之象。「承」者,接待逊顺。「包」则又有一段含容忍耐之意。初恶未形,故不称小人。六二则直斥以「小人」,所谓「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包承」是小人深心处,亦是世道转关处。朋党未分,情面尚在,这便是吉的道路。但看吾辈作用如何耳。若沉沉默默,既不分青理白,乱小人之群,亦不同流合污,为小人之群所乱。从闭塞中斡旋出一条通路,此非俭德君子所及,故曰:「大人否亨。」盖于外君子中,做「休否大人」犹易;于内小人中,做「休否大人」甚难。私记。
陆君启曰:「九二曰包,君子之领袖也。德量同于覆载,其器宏。六二亦云包,小人之魁杰也,局面异于寻常,其术大。
君子牢笼小人,只是包荒,便可致泰。小人牢笼君子,只是包承,便可致否。然则逞意气,凭权藉,悻悻然见于锋锷,非徒不可为君子,并不能为小人。」私记
颜应雷曰:「司马光再相,首革免役,限五日报竣。时蔡京为京兆,五日之内悉变畿县免役,赴政事堂白光,光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忧不治?若京者,可为得包承之术矣。」
「包承小人」一句读,言包承之小人也。九五,休否大人。亦一句读,与「谦谦君子」、「劳谦君子」一例。
兽三为群,谓坤三阴。
六三,苞羞。苞,石经从草。
象曰:「苞羞」,位不当也。否过乎中,小人道消,君子来复之时也。从前伎俩俱无所用,故为「包羞」之象。使小人知畏不如知耻,非大人正己动物,其孰能之?象曰「位不当」,见得含垢忍耻,非其本心,特所处之位不当耳。否泰乘除,尚未有定,圣人不言吉凶,意深远矣。
九四,有命句。无咎读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三阴治世,众君子在波涛陷溺之中,莫保身命,忽然逢著九四,如大海之中,忽遇高阜,绝处逢生,死中得活。圣人系辞到此,且悲且喜,不觉失声大叫曰:「有命。」贤人君子,国之命也。君子有命,则社稷苍生亦有命。只要立得脚定,无过可摘,无衅可乘,同舟之人,俱蒙其福矣。命乱于泰之上六,而复治于否之九四,故天之有命,又赖人之无咎。否之思泰,如瞽者之不忘视,痿者之不忘起。今日幸而有命,又尽善尽美而无咎,乃得行其志。救否岂易易哉!私记。胡仲虎曰:「否泰之变,皆天也。然泰变为否易,故于内卦即言之。否变为泰难,故于外卦始言之。泰之三,必无咎而后有福。否之四,必无咎而后畴离祉。三四,乾坤交接之处,阴阳往来之会。君子当此,必自无过而后可福,而后可为畴类之福。」康流曰:「济时之念,易于从俗。求通之心,邻于欲速。无咎之中,君子所以急病让夷,推善引过,强毅绸缪,隐忍拯救者,俱在此矣。」李善长初见明高帝,稽首称臣曰:「有天有日矣。」即是「有命」之意。畴,类也。书:「九畴九类。」又众也,虞书:「亮采惠畴。」离,丽也。
九五,休否,大人句,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否以九五为主爻,休者,人依木息也。拨乱反正,因循不得,抢攘不得,如沉疴积痼,必休养元气,而后泰可渐还。邓汝极曰:「五刚中正,时否居休,与时遵养,与之优游。四凶在朝,见而弗垐;元恺在下,见之弗亟。微大人正位天德,变化阖辟,其孰能之?」嗟乎!「休否」之大人,即「否亨」之大人也。前日不能遵时养晦,今日能休天下之否乎?
既已「休否」而「吉」矣,复缀以「其亡其亡」二句,此痛定思痛之语,见得幸而有今日,不绝如线者屡矣。读之令人于邑。
群邪充塞,非以正道当之,不能廓清底定。曰位,曰正,曰当,如江内金焦,河中砥柱,硈然植立于风波汹涌之中,休否作用,全在于此。故不言「位正中」,而言「位正当」,中义浑成,当有力量。私记。
苞桑即危如累卵之意。陆宣公请罢兵状有云:「邦国杌𣕕,若苞桑缀旒,幸而不殊」,是其证。苞,丛生也。丛生之桑,细而弱。
沈氏曰:「使否泰之循环,如易之六阴六阳,可以刻期而至,则人事可废。」而非然也。汉四百年而乱,唐与宋皆三百年而乱。汉之为唐,中几四百年。唐之为宋,乃仅五十三年。修短之数大殊而不可期,则其间人事得失何限?故必曰其亡其亡也,而后可以兴。
姚胤昌曰:「孔子不能休春秋之否,德在而位不在也。平王不能休东周之否,位在而德不在也。故象曰位正当。」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以天时,则「否」之运终;以人事,则「否」之道备。「否」乃可倾矣。然言倾否而不言否倾,倾之者人也。濯垢弃潘,倒囊而出,靡有遗余。朝廷之上,草泽之间,不见有一小人,所谓倾也。「先否后喜」,谓以否为先,悼往失而虑后图,以喜为后。毋矜功能,毋狃安肆,与「其亡」同意。象中「则」字,乘机遘会,有许大力量。颜应雷曰:圣人恐人履危处困,或以惊疑自阻,而无复见天日之想。又恐多凶多难,或以委靡无为,而失其厉气感奋之图。故于否之上九曰「何可长」,盖壮其刚阳之才,而决其倾否之喜。于屯之上六亦曰「何可长」,盖叹其阴柔之质,而悲其泣血之穷。
尹和靖曰:「易之道如日星,但患于理未精,失其机会。」问:所谓机会,岂非当泰时便可裁成辅相,当否时便可俭德避难否?曰:非也,易逆数也。若是其时,谁人不会如此做?正在未到泰之上六,便要知泰将极;未到否之上九,便知否欲倾。此谓机会。
朱康流曰:泰道已成,一小人乱之而有余;否道已成,众君子救之而不足。譬如嘉卉之生,风霜瘁之,一朝而摧百尺。雨露滋之,经岁不能数寸。易乱难治,气数然也。故泰之无平不陂,著戒于三;而否之否终则倾,著效于上。
赵氏曰:泰三阳在内,有君子同升之象。阴虽在外,而六五下应九二,有柔得尊位而能下贤之象,故六爻以相应为善。否则三阴在内,有小人方进之象。阳虽在外,而九五得位,有刚健中正以兴衰拨乱之象。故六爻惟三阳为善。各以爻义取,与成卦之体不同也。䷌离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说文:「同,合会也。从𠔼,从口。」徐铉曰:「同,爵名。书曰太保受同哜,故从口。」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论语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而不与人同,则异类矣。故以「同人」命卦,以明一体之义。六爻则以相攻相取,尽同人之变。以人同人,其难如此。
项平甫曰:同人以柔为主,然徒柔不能以同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虽得位得中,而必应乎乾,乃可同人。至于「利涉大川」,又曰「乾行」,明非柔之所能办也。凡卦以柔为主者,皆然。履六三、小畜六四、大有六五,皆柔为卦主,而其济也,必称乾。此乾之所以为大与?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同人者于野。野乃农圃之地,寂寞之乡,越陌度阡,于此求同,可谓搴芙蓉于木末矣。而曰「亨」,曰「利涉大川」者,何也?同人者,先自问其人之何如。若是依阿淟涊,奄然媚世之人,纵使众皆悦之,成都成市,不过逐臭附膻,一遇风波,涣然而散,如何行得通?如何济得险?今曰「乾行」,是铁石心肠,一团天理。任是死生患难,决不变其交情;任是流言谗间,决不渝其初念。真千古耐久朋。所以踽踽凉凉,在广漠无人之境,一片热肠与天下往来,恁么瞿塘天险,阻遏得他,故曰「亨」,曰「利涉大川」。私记。
明则识见高,健则力量大,中正则学问纯粹,无偏僻奇诡之行;应则痛痒相关,缓急有用,无孤介自守之癖。彖曰:「利君子贞。」贞,正也。此所谓正,非狂非狷,非乡愿,君子正也。凡胸怀郁结,求同而不得者,非此人孰能作之合而通其声气也哉?故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大师相遇,所谓能也。李宏甫曰:「太白以从永王璘论死,郭子仪以官爵赎之。白又坐事系浔阳狱,宋若思以三千兵劫而取之。」呜呼!世无同心之朋,贤人君子安所托命乎?私记。
「同人于野」,野乃农圃樵牧之地,非取其公,取其真也。私而真,则尾生、孝己之行,尚可动鬼神;公而伪,则假名节,假意气,见利则趋,见害则避,不必涉川,已自涣散矣。私记。
苏子瞻曰:「野者,无求之地也。立于无求之地,则凡求我者,皆诚同也。彼非诚同,而能求我于野哉?故天与火同,人物之能同于天者,盖寡矣。天非求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立于上而天下之同者自至焉。至者非我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是以得其诚同,而可以涉川也。苟不得其诚同,与之居安则合,与之涉川则溃矣。」
郝仲舆曰:「城郭宫室,林莽幽谷,不见天日,谬生同异。适平原旷野,天宇空洞,则籓篱蔀屋之见尽彻,觉形骸藐小,物我偕适。以此阅世,羊肠三峡,化为康庄。故曰:在我既无篱棘,于人安有冰炭?」
纂言云:「野谓人目所望见,地连天际处。」
平甫曰:「易中卦辞,有利涉大川者八卦,非乾则巽。盖北方属水,乾行涉之。海居东南,巽木涉之。需、讼、同人、大畜四卦,皆以乾行为象者也。蛊、益、涣、中孚四卦,皆以巽木为象者也。」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辩物。不曰天下有火,不曰火在天下,而曰天与火者,盖天与火合,则以无所不覆之体,兼无所不照之用,物物皆在其照临之中矣,故曰同人。
程正叔曰:「类族辩物,谓于其族类中辩其何物。麟类必仁,枭类必恶,不知其人,视其友族类,则物辩矣。」吴因之曰:「惟类族辩物,则零碎。」看来各以其品类自相会聚,此是零碎同处。总看来,人各安其分,物各止其所,再无僭乱乖争,再无渎扰侵害,穆穆熙熙,又是大段同处。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刚在下,上无系应,切近于二,阴阳相求,「同人于门」之象。象加一「出」字,心胸更觉旷然。
王汝中曰:「时常处家,与亲邻相燕昵,与妻奴佃仆相酬酢,以习心对习事,因循隐约,固有密制其命而不觉者。才出门,精神意思便觉不同。男子以天地四方为志,非闭门独坐可了此生也。」
胡仲虎曰:「同人与随之初,皆易涉于私。随必出门而后有功,同人必出门而后无咎。」
邱行可曰:两户为门,阴画耦,门象。同人随之初九、节之九二,皆前遇耦,故曰门。一扇为户,阳画奇,户象。节初九,亦前遇奇,故曰户。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句。道也。
此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者也。「宗」指五而言,「乾」乃六十四卦阳爻之祖,离之中爻乃乾中爻所变,是二者,「乾」之裔,五者,乾之宗也。其在人事,则道义之主盟,二与相应,可谓得所依归矣。何以有「吝」?声气应求之味,非庸俗所知。或嗤其逐臭慕膻,或疑其植交树党,伏莽乘墉,皆吝中事也。象申以「道」之一字,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虽吝亦何伤哉?私记此卦以二为主,以五为用。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字书「岁」从步从戌,石经作「岁」。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刚而不中,上无正应,见二五之同,不胜媢嫉,而伏莽升高,无所不至。对五而言,三在五之下,故曰「伏」。「伏戎于莽」,以伺五之隙。对二而言,三在二之上,故曰「升」。「升其高陵」,以窥二之动。然以三求二,则理既不正;以三攻五,则势又不敌。是以「三岁不兴」。卦惟三四不言「同人」,二与五相同,而三四有争夺之象,非同者也。三与五隔三爻,故曰「三岁」。象言「敌刚」,恐人误以为攻二也。李子思曰:天下之理,萃则必争。卦以相同为义,而三则「伏戎」,四则「乘墉」,五则「师克」。呜呼!出而与人同,至易至简之事,而乃如此。故易中必知险,简中必知阻。不学易者,殆不可以涉世也。
胡庭芳曰:凡卦爻数,自初数之,至上为六。或以一爻为一岁同人「三岁不兴」,坎「三岁不得」,丰「三岁不觌」,既济「三年克之」,未济「三年有赏于大国」。或以一爻为一月:临「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为一日:复「七日来复」。或以一爻为一人:需「不速之客三人来」,损「三人行则损一人」。或以一爻为一物:讼「鞶带三褫」,晋「昼日三接」,师「王三锡命」,比「王用三驱」,暌「载鬼一车」,解「田获三狐」,损「二簋可用亨」,萃「一握为笑」,革「言三就」,旅「一矢亡」,巽「田获三品」之类。莽,草生广野曰莽。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夫攻之不克,而后乘墉,既曰「乘墉」,无有不克,而曰「弗克」,非力不足,「义弗克」也。义者,二五相与之义。四竭其伎俩,不能离间,故曰「弗克」。既弗克矣,更有何吉?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则」即「义」也。朋友义合,薰莸不同器,如法度之不可淆乱,所谓「则」也。「义弗克」,便是「则」。困则困而亲者自亲,疏者自疏,不相攻击,彼此相安,便是「反则」,便是「吉」。四与五邻,又在三上,故曰「乘墉」。私记。郑申甫曰:「凡卦言不克者,皆阳居阴位。惟其阳,故有讼、有攻。惟其阴,故不克讼。不克攻,讼之九二、九四,同人之九四,皆是物也,可例见矣。」
邹黍回曰:九三以刚居刚,与离同体,不虞六二之不从己,惟忌九五之能得二,故专以敌五为心。究其不兴也,为势屈。九四以刚居柔,与乾为体,故不敢敌五,专以攻二为事。谓二折而入于我,五自莫能争也。究其不克也,为理屈。或以三四两爻为求同于二者,非也。伏莽乘墉,岂求同之事?三四介二五之中,盖忌其同而造谋启衅,以离间之者也。三恶五之亲二,故有犯上之心。四忌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金百炼而愈劲,水万折而必东。若无伏戎乘墉,一番大险阻,不见六二臭味之真,亦不见九五力量之大。使六二不蒙于宗之吝,亦何以答五「号啕」大师之情哉?私记。
杨敬仲曰:六二以一柔弱之君子,而能抗九三、九四两刚强之小人,一则阴消而使之不兴,一则深媿而使之自反者,中正而已矣。人臣苟中正矣,何强之不若?何弱之不振?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卓去病曰:九五刚健中正,非情欲爱憎所能牵,亦非是非议论所可狥。其不能遽同而相遇者,辅嗣所谓执刚用直,众未乐从,近隔二阳,未获厥志也。群哗众咻,一国若狂,此非大有主张,堂堂断断,必不能使众心恊一,公论和同。故曰「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二、五为三、四间隔,结郁之念不能自吐,故取象「号啕」。及其相遇,欢畅之情亦非可言喻,故取象「后笑」。夫二、五同心同德,物犹间之,君臣朋友以间而离者,可胜言哉!师莫大于君心,而兵革为小;克莫难于小人,而敌国为易。象以相遇归之相克,盖谗谄声色,非大惩创,无以破淟涊之情,而杜离间之隙,故曰「乾行」,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此词是就既遇后追论之,若此
「先」字最可味。夫人之同,不是临期作合,其先必有默相契者,故物不得而间之也。九五至正之性,物不能挠,故变正为直。
朱康流曰:卦以二体为二人,则君子相与,无小人以间之,故涉险而自通。爻以六位为六人,则君子不能自通,而间以小人,故用威而始克。唐凝庵曰:二柔不能胜三、四之刚强,以同五;五刚中正,能胜三、四之不中不正者,以同二。象以「同人于野」,归之「乾行」者,以此。
胡仲虎曰:五刚中正,而有应于六二,故「先号啕而后笑」。旅上九刚不中正,而无应于九二,故「先笑而后号啕」。号,呼啕,哭声。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上虽乾体,而居卦上,于二之得位、得中,既有所不应,于三、四之相攻相敌,又有所不屑,不过与一二孤洁之士相与耳。以其无所苟同,则可以无悔;以其莫与共立,则志犹未得。曰志未得,圣人之志可知矣。志未得,与通天下之志反。
尔雅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丘行可曰:同人六爻以六二一阴为卦主,上下五阳皆欲同之。有应而同者,五是也。有比而同者,初是也。有远而无与同者,上是也。有争而不能同者,三、四是也。同人之道难矣哉!䷍乾下离上「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王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体无二阴,以分其应,薄海内外,靡所不纳,大有之义也。同人以六居二,曰「柔得位得中」。大有以六居五,则曰「柔得尊位大中」。易以上卦为尊,以阳爻为大。「大中」者,居阳爻之中也。「大有」者,五阳皆为所有也。此专主六五一爻,论人君之位。下则兼上下两体,论人君之德。德者,乾为刚健,离为文明。「应乎天」,谓应乎乾也。柔而不明,则有谗不见,有贼不知。明而不健,则知善不举,知恶不去。应天时行,则健不过刚明不好察。有如是之德,天下虽大,如人一身,元气贯彻,更无一毫阻隔,是以「元亨」。制作尽善之谓元,治化四达之谓「亨」。翼于屯、临、随、无妄、升等卦,皆训「大亨」,此独训「元亨」,盖深庆之也。
同人、大有皆主离之一阴而言。辅嗣有言: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盖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钱塞庵曰:比以一阳统五阴,爻象不如大有吉。比坎险在外,无文明之德。坤众在内,无天行之健。比受师继乱,宜用刚。大有受同人继治,宜用柔也。胡庭芳曰:易以阳为大,凡卦称大者,皆以阳得名。大有以一阴统五阳,大畜以二阴畜四阳,大过四阳盛于中,大壮四阳壮于下,皆名之曰「大」。
郝仲舆曰:一阴五阳之卦,凡六,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惟大有柔得五位,余皆不得位,故大有独归此卦。程传:凡卦德自有其义者,如「比,吉,谦,亨」是也。有因其卦义便为训戒者,如「师,贞,丈人吉」,「同人于野,亨」是也。有以其卦才而言者,「大有,元亨」是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陆北沙曰:「火在天上,非丽于木之火,乃天地阳明之气也。阳气萌于子,极于午。午者,天之位也。火临午位,时当正夏,品物咸亨,大有之象。」晦庵曰:「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则衅孽萌于其间矣。天命有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诸家多以「无交害」为无上下之交,所以有害。本义从程传,谓居下无应,而未涉于害。二说合诸爻词,俱觉未安,俱非定论。大抵读易如摸象,不过得其一支半节,但须揆诸理而当,反诸心而安,考诸圣言而不甚乖谬,方可以管见备一斑。不然,存疑可也。私记初传曰「大有」,上传曰「大有」,独于本末见「大有」焉。始不垂戒,终难考祥。
项平甫曰:「大有」与同人反对,「大有」之初九,即同人之上九,皆远于柔者也。故同人六爻,独上九为不得志;大有六爻,独初九为「无交」。「无交害」,「大有」之初如此;「艰则无咎」,「大有」自初至终,皆当如此。
别传曰:日道交初,谓之天首,交中谓之天尾。初原始可谓之首,在下又谓之尾。凡日行交道,或自内而外,或自外而内,正当其交处,则有陵揜之害。而初不当内外之交,故曰「无交害」。惟三正当内外之交,阴亢阳,月掩日,每在此,故曰「小人害」。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大有」之世,上下皆应,而任天下之重者,九二而已。九二以刚居柔,柔则其虚足以受,刚则其健足以行。吕伯恭曰:「大臣之位,百责所萃,震撼击撞,欲其镇定;辛甘燥湿,欲其调剂;盘错棼结,欲其解纾;黯暗污浊,欲其茹纳。故为大臣者,如大车之载,而后仅得无咎,仅可不败。」甚矣,处「大有」之难也。「积」字从四阳取象。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三,公位也。居下体之上,乘极刚之势,而承柔顺之主,勋名一时莫过焉。盖桓文之俦也。
「大有」之世,天子威令方行,无有不奉贡之理。此所谓「亨」者,乃是以嘉谋嘉猷入告耳。若非九三之蕴藉,则亦无可告矣。故曰「小人弗克」。象申言「小人害」,谓非徒弗克,且以丰亨豫大蛊惑君心,圣人忧盛危明若此。弱侯曰:「凡卦九三多具二义,以其处上下之交故也。」九四,匪其彭,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晢也。晢,石经从折,字书云当从析。
彭,盛貌。「其」指四。「大有」之世,治极物丰,满盛极矣。四以刚居柔,下率诸阳,上事柔主,调和燮理,不知费几许心力,而群臣百姓皆以为「大有」者,五之有,非四之有。若不知有四者,四仅仅得「无咎」而已。此与后世伴食宰相何异?夫子推原所以,发出一段善则归君,无智名勇功妙用,而曰「明辨晢」。吴因之曰:「君臣尊卑之分,盈虚消息之理,人人多晓得,只是自家才望日隆,勋猷日著,不觉心满,便把这一段见解迷昩了。」明辩晢者,当局不迷也。以阳居阴,故「匪其彭」。居离之初,故「明辩晢」。私记。诗「行人彭彭」,「出车彭彭」,「驷𫘪彭彭」,「四牡彭彭」,皆取人马强盛之意。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此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者也。初「艰」、二「载」、三「亨」、四「匪彭」,皆孚也,皆威也,皆五之吉也。周公就大有之世,形容君臣一德一心之气象如此,而不言其所以。象词始阐发其故,以见六五柔中之德。蔡介夫曰:「厥孚交如,谓上孚下,下孚上,两相孚也,不专指六五。象传则推本六五之信,有以发上下之志。盖据见在,则上下相孚;推本原,则上发其志。
曰威如,有法制森严,防奸摘伏之意。」夫子特发明之,曰「易而无备」,谓六五以柔德而处群刚之间,有威不用,惟行简易,无备之甚也。物感其德,翻更畏威,威如之吉也。盖备生于不足,不足之形见于外,则威削。故曰:「居不为垣墙,人不敢毁伤;行不为周备,人莫能犯害。」
王辅嗣曰:「不私于物,物亦公焉。不疑于物,物亦诚焉。既公且信,何难何备?」
朱康流曰:无备本于发志,信未足以发天下之志,诚不可无备。后世师其意而得之者,汉光武之帻坐迎笑,轻骑按行,其信已著于天下也。师其意而失之者,晋李特破蜀,李流劝其聚兵自守,特曰:大事甫定,但当安民,何更逆加疑忌?卒为罗尚所袭,其信未著于蜀也。然则信以发志,要在平生,不在一时矣。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祐从示。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六五言大有之德,上九言大有之福。六五者,一卦之主也。上居卦终,故于此言卦主之盛。「吉无不利」,卦爻中时有之,独此称「天祐」,则向来格天应天可知矣。思若启而行若翼,曰「吉」,推则准而动则化曰「无不利」。自乾坤而下,柔道之善,莫过于此。此犹师之上六,师事至此而终。其言「大君」,盖指六五。小畜上九,畜道至此而成。称月与妇,亦指六四。皆非谓上爻也。
来矣鲜曰:此爻止言天祐,若系辞履信思顺,又别发未尽之意。如公用射隼,止言解悖,若成器而动,又未尽之意也。言各不同,旧注拘于系辞者,非也。
大有一卦,皆于五取义。初为远臣,二为大臣,三、四为近臣。上为天位,五则汉之文帝、宋之仁宗也。明主在上,无一败治之小人,无一害治之匪德。士生斯世,缊袍华于佩玉,饮冰甘于列鼎矣。䷎艮下坤上
谦,亨,君子有终。说文:「谦,敬也。从言,兼声。」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艮阳在坤之下,天道下济也。刚画在上,阳气发见于外,有光明之义。坤居艮上,「地道卑而上行」也。此就卦体释亨,而卦名之义已具。下备言天地神人之道,以绝人骄傲之习,令人惕然戒惧。嗟乎!以此坊民,而富贵骄人,贫贱骄人者,比肩接踵,如之何能以功名终也?
君子专指九三。尊者三,居下卦之上。卑者三,居上卦之下。以谦居尊,而道光,以谦居卑而德不可逾,此非庸人所能,君子之终也。自其行无不得言,则曰亨。自其成就言,则曰有终。子瞻曰:「凡事不于其终观之,则争而得,谦而失者,盖有之矣。惟要之究极,然后知谦之必胜也。」
杨用修曰:君子有终,言其久也。谦之道,众人不能久,而君子能终之也。夫少之事长,贱之事贵,不肖之事贤,烛至起,食至起,射则三揖,酒则百拜,磬折匐伏,翼拱墙负,谁不知之?谁不行之?一临利害,巧为趋避。语有之曰: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又曰:饥马在廐,漠然无声。投刍其傍,争心乃起。由是言之,小人恶能谦哉?惟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曰:「君子有终。」
朱元晦曰: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此发彖传未尽之意。
王文成公训子书曰:「人生千罪万恶,只是一傲。子不孝,臣不忠,弟不悌,象不仁,丹朱不肖,都为傲字结果了一生。傲之反为谦,谦非迹象上做工夫,须中心退让,刚狠戻气,销融殆尽。忠信孝友,皆从此出。」尧舜之圣,不过允恭克让,而天下服矣。
焦弱侯曰:凡一阳统五阴之卦,彖传皆指出一刚字。复曰「刚反」,师曰「刚中」,豫曰「刚应」,比曰「刚中」,剥曰「柔变刚」。惟谦不然,谦不贵刚也。
冯奇之曰:「一阳五阴之卦,其立象也,一阳在上下者,为剥复,象阳气之消长也。在中者,为师比,象众之所归也。至于三、四在二体之际,当六画之中,故以其自上而退处于下为谦,自下而奋出于上者,为豫。此观画立象之本旨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石经作「褒」,搏毛切。六书正讹别作「褒裒」,并非。
苏君禹曰:褒多益寡,是就心源理欲上剂量。谦是天理用事,盈是人欲用事。去一分人欲,便增一分天理,褒之固所以为益也。「称物平施」,从自己心上平,非从物上平也。人而盈满,则有低昂,有轻重,视物我若相悬绝。心平则无所不平,岂为燥湿轻重哉?
吴因之曰:益寡无工夫,工夫只在褒多上。褒多工夫又须理会个大源头。君子进修之心无有底止,觉得前边有许多深远境界,自家学问浑不济事,虽欲矜夸不得。若止是人己上起见,则一点骄心如何制缚得定?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本是谦卦,又居卦下,故曰「谦谦」。「涉川」贵于持重,不贵急速。用谦道以涉川,只是居后而不争先,自然万无一失。「利涉」者,其才其时利于涉耳。「用涉」者,用此以涉,然后「吉」也。曰:「牧」者,我念最高,愤骄难下,须降伏驯扰,如牧牛羊方可,非他人所能为。故曰「自」。卦有两君子,初爻在下之君子也。九三在上之君子也。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之意。
朱康流曰:人皆知谦者之能退,而不知谦者之能进。今日辞尊而就卑,此谦谦之志也。他日让易而就艰,让简而就剧,亦此谦谦之志也。故利涉大川。自牧者,养其志以有为也。
焦弱侯曰:「谦谦」初六居下卦之下也。乾乾、「夬夬」,皆九三重刚也。「坎坎」六三居重险之间也。「蹇蹇」六二以险居险也。皆有所取。
来矣鲜曰:凡易中有此象,而无此事、无此理者,于此爻「涉大川」见之。盖金车玉铉之类也。就文衍理,不过说能谦险亦可济耳。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苏子瞻曰:雄鸣则雌应,故易以阴阳倡和,寄之于鸣。谦之所以为「谦」者,三也。其谦也以劳,故闻其风、被其泽者,莫不相从于谦。六二其邻也,上六其配也,故皆和之而鸣于谦。六二以阴处内卦之中,鸣以言其和,于三贞以见其出于性也。按,旧注以谦有闻,则非鸣谦,乃谦鸣矣。若传谓见于声音,则以声音笑貌为恭俭矣。
九三,
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谦以九三为成卦之主,故以彖词「君子」属之。王辅嗣曰:「履得其位,众阴所宗,上承下接,劳谦匪懈,是以吉也。」
艮为劳卦,上下五阴,九三以一阳硈然其中,是主持世界之人,非劳而何?象提出「万民」,见「劳谦」如三,不独朝廷铭功,同事仰重,即万民之蚩蚩,亦无不服。人道恶盈好谦如此。「民」,谓上下五阴。
六四,无不利,㧑谦。一句读。
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
杨敬仲曰:「凡事有则,不可过,不可不及。六柔四柔,坤体又柔又不中,有过乎谦之象。故圣人教之㧑去其谦。又恐其疑也,曰无不利㧑谦,曰不违则,言虽去其谦,不至于违则也。
上承谦德之君,非谦则傲,傲者违承上之则;下乘勋劳之臣,非谦则忌,忌者违乘下之则。六四㧑谦而不违则者,大臣事君之谦,非循墙巽床之谓也。」事顺乎则,苟值当为则,虽露齿裂龈,指天画地,而不违失乎谦之则也。不违则,故「无不利」。「用行师」,「用侵伐」,皆㧑去其谦之意。㧑,裂也,从手为声。诗:「麾之以肱。」书:「右秉白旄以麾。」麾亦通作㧑。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范文子让,其下皆让。自有劳谦之君子,而百寮雍穆。为人君者,亦不以富贵骄人,惟好问好察,率领臣邻以狥公家之事而已。语曰:「朝有变色之言,则野有争斗之事。」当此都俞之世,万民皆服,而其下复有不服,此真治世之顽民,声罪致讨,宁复烦兵革哉?既言「利用侵伐」,又曰「无不利」,甚言谦道之益,有不啻口出之意。
诸爻皆言谦,六五并无谦之名,但不知有四海之富而已。富者,骄盈之象;不富者,去骄去盈之象。阳称富,小畜九五曰:「富以其邻。」阴称不富,泰六四曰:「不富以其邻。」五居尊位而无应,故有征不服之象。
何闽儒曰:「以退逊为谦,在下位则可治国平天下者不然,苟非好大喜功,即四征九伐,不碍其为谦也。初非济川之位,五非伐国之人,而爻词云云者,极言谦之能有为也。若王莽之谦恭,徒足亡国杀身而已。」内卦言「谦」之体,外卦言「谦」之用,行师者多在外也。「利用侵伐」,「利用行师」,正「用涉大川」之处。
周礼云:「贼贤害民则伐之,负固不服则侵之。」以谦顺而侵伐,乃褒益之大端,天道、地道、人道所必然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上与九三相应,故亦曰「鸣谦」。然二曰「中心得」,上曰「志未得」者,何也?九三勋劳大臣,二居其下,所谓中心悦而诚服者也,故曰「中心得」。上居三之上,无功而处尊荣之地,实有不自安之心,故曰「志未得」。「志未得」,正「谦」之真切处也。即此不自安之心,以用行师,亦无不可。周公曰「利」,夫子曰「可」。利不利,以时势论也。可不可,以道理论也。利而不可,圣人不敢也;可而不利,圣人不为也。佳兵不祥,善战不怒。征苖之师,谆谆于「谦受益、满招损」之语,谦之可以行师,非圣人孰能知之?孰能言之哉?私记。
五居君位,故曰「征不服」。上为人臣,故曰「征邑国」。古者诸侯各自为国,其大夫各有采邑。采邑不顺者,伐之,如堕费、堕郈之类是也。来矣鲜曰:「凡易中言邑国者,皆坤土也。」升曰升虚邑,晋曰维用伐邑,泰曰自邑告命,师曰开国承家,复曰以其国君凶。
王辅嗣曰: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动之所起,兴于利者也。未有居众人之所恶,而为动者所害,处不竞之地,而为争者所夺。是以六爻虽有失位、无应、乘刚,而皆无凶咎悔吝者,以谦为主也。
夫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逊;勇力盖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周易玩辞,困学记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