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易酌卷十四
祁州刁包撰
序卦传
或谓序卦非圣人之书,或谓非易之蕴,此韩退之所谓坐井观天者也,得朱子之辨而始明。盖六十四卦之义,彖传言之详矣,至是复合而为一,或相因,或相反,都有妙义在,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触类而通其余,其唯程传乎?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无天地则万物何繇生?此乾坤所以为上经之首也,资始资生之义也。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天地虚而万物实,其中则为盈,盈有屯聚之义,故受之以屯。屯者,其气团聚包络,盈其中,未散其外也。凡物受生之始,类如斯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始生则必蒙昧,如在混沌中,故受之以
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蒙只还他蒙字,如比如剥皆然。子瞻所谓义尽于名者也。物稚弱,未到壮盛时,不有以养之,则生意索然矣,故受之以需。人之所需,莫亟于饮食,故曰:「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饮食者,人之大欲存焉。春秋公子宋以不食鼋之故而弑其君,华元之仆以不食羊之故而卖其主,甚于讼矣。诗曰:「乾糇以愆。」礼曰:「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皆此意。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讼者,胜负所繇分也。好胜而耻负,势必呼朋引类,合力以相攻,众于是乎起矣。
万二千五百人为师,言众也。众以情合,未有漠然无所亲附者,故比次之。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传曰:「物相比附则为聚。聚,畜也。又相亲比,则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畜意即在比字内看出。又曰:「夫物之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恶之分,是物畜然后有礼也。礼所以序其聚,使不乱也。」如此看固是。向来有说云:「比而无以畜之,则狥私情,灭公义矣。畜即畜君何尤之畜,节制之意也。节而制之,则止而不过,和而不流,礼所繇生也。人之履莫大于礼,故履次之。」此说亦通,姑存之。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凡事在规矩准绳中,无妄动,无过举,则理得而心安矣,故泰次之。礼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此之谓也。「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泰者,通达无碍之谓也。泰极则骄逸之心生,而通者塞矣,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否极则畏惧之心生,而塞者通矣,故受之以同人。同人者,所以转否而为泰也。与人同者,人亦同之。在下有天下归仁之理,在上有四海归心之道,所有不既多乎?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恃其有而侈然自大,则盈矣。盈者,天地神人之所忌也,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谦者,不自有其有也。不自有其有,则能保其所有而乐也,故受之以
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郑康成曰:喜乐而出,人必随从,是人随己也。看下「以喜随人」,则其说非矣。窃意豫悦之后,往往不能自持,轻易随人,故受之以随。朱氏曰:「以喜随人者,臣事君,子事父,妇事夫,弟子事师,皆乐于所事而后随也。」若然,则无事矣,又何以云「有事」云「蛊」乎?杂卦云:「豫,怠也。」又云:「随无故」,自是不好字样,盖一意容悦,而胸中漫无主张者也。唯诺如此,天下事安得不坏?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世道人心之坏,必于是乎征之,故曰
「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圣贤见其道德,豪杰见其功名,掀揭之业繇此生焉,故曰「可大」。韩注云:「可大之业,繇事而生。」张子云:「祸患之作,天之所以开英雄也。」即此意。
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项氏曰:临不训大,大者,以上临下,以大临小。凡称临者,皆大者之事也,故以大称之。若丰者,大也,则直训大也。是以六十四卦有二大而不相妨焉,须如此分别始得。山之可观者,无如泰山,水之可观者,无如东海,此物大然后可观之说也,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物无可观,望之者引而去矣,其能有合乎?唯可观,则向往仪型,悦而服之,是以有合。噬嗑者,啮其间而合之也。自朝廷家庭以至亲戚族党之间,直情而径行之,未有不相渎者。是故君臣之合也,则以弓旌贲之;宾主之合也,则以介绍贲之;夫妇之合也,则以六礼贲之。贲者,致敬尽礼而不敢苟也。
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外有文彩可著见,故曰饰。使一意著见,则其饰为粉饰,为涂饰,厚貌深情多,而赤心白意少,嘉会之德,澌灭无余,亨则尽矣,故受之以
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万物剥落,而不食之硕果孤存,物可终尽乎哉?是虚者盈之基,消者息之本,阳穷于上而还反于下,生生之元,从此始焉,故受之以复。复则天理见而人欲退听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有妄则私,私则狭,狭则物不能容;无妄则公,公则溥,溥则物不能外。有兼容并包之德,故受之以大畜。畜聚者广,则可以泽民利物而不匮,故受之以
颐。
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或以惠养,或以善养,皆养也。不养之于平时,而一旦创非常惧黎民,其可乎?不养则不可动,见养则可动也。故「受之以大过」。颐字就养人说。按程传曰:德既畜聚于己,然后可以优游涵泳而充养之矣。故大畜继以颐。有大涵养而后有大抱负,有大抱负而后有大设施。颐养还就己说。刘氏亦云:「养者,君子所以成已。动者,君子所以应物。」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大过之事,偶一为之耳,非所以为训也。故曰「物不可终过」。过则易陷,故受之以坎。坎次大过,所以危之也。繇经而及于权,故危之。陷则思丽,故受之以离。离次坎,所以安之也。繇权而归于经,故安之。圣人诲人之意深矣。右上篇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天地之生万物,夫妇生之也,此咸、恒所以为下经之首也。下经不言咸,犹上经不言乾坤也。为主,故不言受也。未有夫妇以前,天地之事;既有夫妇,则圣人之事。不然,万物纷纭,男女不分,恐天地亦罔识其上下,而人类灭矣。惟是有男女,则制为婚姻嫁娶之礼,而以倡随为义;有父子,则制为定省问侍之礼,而以慈孝为义。有君臣,则制为朝觐宴飨之礼,而以明良为义。推而至于辨等级、殊名号、异服色、利器用,莫不有因时制宜者焉,则上下之礼也。礼义错天下,然后天尊地卑,各安其位而不易。大矣哉,圣人之功乎!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
夫妇之道,如天地之无可易,如君臣之无所逃,百年偕老,其愿也,故受之以恒。虽然,夫妇之道可久也。物则不可久,物而久居其所,则有朽败之虞,故受之以遁。韩注云:「物之所居,不可以恒,宜其与世升降,有时而遁也。」便是功成身退意。
遁者,退也。
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
或退而逃名,或退而辞位,或退而谢事,皆退也。退则处其衰矣,衰则必盛,消息相因之理,故受之以大壮。大壮者,阳之壮盛也。壮盛恐其恃壮用罔,故受之以晋。易会云:「好刚者进以学,尚勇者进以义。」二语颇好。
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知进而不知退,则伤之者至矣,故受之以明夷。阎氏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明夷之伤,岂得不反于家人乎?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
齐家之难也,以汉高祖、唐太宗之贤而不免焉,况其他乎?穷于道者乖于家,所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也,故受之以睽。韩注云:「家人之义,惟严与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可作家箴。
「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和气致祥,乖气致殃,睽而乖,则家难作矣,故受之以「蹇」。项氏曰:「屯与蹇皆称难。屯者,行乎患难者也。蹇但有所阻而不得前耳,非患难之难也。」恐未然。窃意屯之难在世道,故「利用经纶」;「蹇」之难在家庭,故「利用解」。安得谓屯难?「蹇」非难乎?
「蹇」者,难也。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处难者,未有不多方求「解」者也。「解」者,散而去之之谓,如周成王惩毖多难,韩魏公调和两宫之类。难未甚则思「解」,既解则悠忽疏略之心生焉,故下又以「解」作「缓」。怠缓则废事,纵缓则生奸,能无失乎?故受之以损。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
损极则必亏,亏则利用益,益者,长而裕之也。益极则必盈,盈则利用决,决者,开而通之也。天道亏盈,如环无端,圣人因其势而利导之,故「益」次「损」,「夬」次「益」也。「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决者,去其隄防,释然莫之能间,故有所遇。遇则凑成一处,联络会合,故聚散则势分,聚则势合。「聚而上者谓之升」,积其势以高大也。凡物未有不积累于下,而能崇隆于上者也。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力久则竭,位高则巅,此升而不已者之所困也。「困乎上者必反下」,前此不得遂其进,势必退却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井旧不食,则污秽生焉。革者,除而去之也。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革乎故以再造乎新者,莫若鼎也。鼎者,宗庙之器,主之者震,震,长子也。冯氏曰:自乾坤四十有九卦而革去故,五十卦而鼎取新。震乃长男代父,易之序也。
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动极则宜反而归之于静,故「艮」次之。止极则宜引而掖之以行,故「渐」次之。
晋者,进也。晋必有所伤,为其一于进也。渐者,进也。渐必有所归,为其进而不骤进也。妹字义轻。
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
循序而进,得所归宿,学问乃逢渊源,功名乃有结果。德业盛大,故受之以
丰。
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穷大者必失其居」,谓失其所安也。如富贵之极,骄盈不留余地,是以溧泊流落,靡所止居,而至于旅寓也。旅则无容身之地,孤立而寡亲,欲不巽顺,得乎?
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
人之情判然不相入,则怨尤生焉。入而后说可知也。兑之所以次巽也。
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
人之情,怒则迫促而不裕,忧则郁结而不开。说者,怒与忧之反。心气和乐,则有发舒流畅之意,是以散也。涣之所以次兑也。涣者,离也。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凡人荡而无节则争,争则矛盾,故离。假令截然有限制于其间,何至是耶?故节者,所以合离而萃涣也。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节须发于中心,不独在外貌上简束,故曰「节而信之」。中孚,所以信其节也。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信近于义而已,若使自恃朴诚,必如其意而后已,则行之果而过于中矣,故受之以小过。有其信,即有其「善丧厥善」之有,言自矜负也。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韩注云:「行过乎恭,礼过乎俭,可以矫世励俗,有所济也。」此本小过,说亦有理。张子云:「能高于人而过之,然后可以济天下。」此专就过物取义,盖言才德度越寻常,乃克有济也。观归妹不取妹义,则济物不取小义为是。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至于既济,而天下事毕矣。圣人曰:未也,理本无极,道何有尽?既而归之以未,实终而反之于始也。然则易之济天下与来世也,其至矣乎!
周氏曰:按序例有数款,曰然后,曰而后,曰不可,曰不可以,曰不可不,曰必,曰必有,曰必有所,曰,莫若各有取义。约之不外一中,不问天道人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得中者顺之,随时从道以趋中而己,最得圣人序卦之旨。右下篇
杂卦传
序卦取流行之义,杂卦取对待之义。杂者,不拘卦序,分类而言之,两两相对也。或杂前卦于后卦,或杂后卦于前卦,杂也。或杂上经之卦于下经,或杂下经之卦于上经,杂也。两句之中,或以上卦先下卦,或以下卦先上卦,杂也。然就两句读之,必以类相从,无后先移易者。自乾至困三十卦,当上经三十卦之数,杂下经十二卦于其中。自咸至夬三十四卦,当下经三十四卦之数,杂上经十二卦于其中。恁地整齐,无上下参差者,以为不杂也,而有杂者在;以为杂也,而有不杂者存。圣人立言之妙如此。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乾健而实,故刚;坤顺而虚,故柔。亲比,则浑其尔我之闲,故乐。动众,则驱之锋镝之下,故忧。谨按:此篇分合照应,起伏段落,无法不备,乃圣人全副精神所注,为文章之鼻祖,读者不可以其终卷而忽之也。○乾、坤两卦,不与序卦一例,所谓首也。大过以下,尾也。细观枢纽自见。又乾卦自为首,与夬卦变乾暗应天无所不包故也。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本义:「以我临物,曰与。物来观我,曰求。」本韩注。窃意以上临下,必有以益乎下,故曰「与」。以下观上,必有以仰乎上,故曰「求」。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本义:「屯,震遇坎,震动故见,坎险不行也。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吴氏曰:「屯、蒙皆二阳之卦。屯九五见于上卦二阴之中而为主,其下一阳,则动于坎险之内而固守,故曰不失其居。」蒙九二杂于二阴之中而为主,其上一阳,则止于坎险之外而光明,故曰「著」。其义尤显。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震一阳动于下,故曰起。艮一阳静于上,故曰止。损者,自以为不足矣,而不知乃盛之始;益者,自以为有余矣,而不知乃衰之始。明乎盛衰倚伏之数,则损者可以自力,益者可以自警矣。
谨按:损、益、否、泰交,所谓枢纽也。除去乾、坤为首,皆在第十卦。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刚健难畜而能畜之,适当刚止之时也。故本义曰:「止健者,时有适然。」无妄宜福而反得祸,偶值意外之灾也。故本义曰:「无妄而灾自外至。」然则天下事尽其在我而己,时何可自恃,灾亦何可自沮乎?
谨按:此两卦之后交萃、升,与大壮两卦之后交大有、同人,所谓对待之合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
水聚而下不往也,木升而上不来也。谦则有欿然卑下之心,不敢以尊重自拟,故曰轻。豫则有侈然丰大之心,恒至以偷惰自安,故曰怠。苏氏曰:「轻者锐于有为;怠者安于无事。」非也。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颐中有物曰噬嗑,故言食。本义云:「白受采,受采则有色矣,白则无色也。」此亦绘事后素之意。兑见而巽伏也。
兑一阴居上,故曰见。巽一阴居下,故曰「伏」。
谨按:自此至困下经六卦,与后自离至讼上经六卦,所谓错综之合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意在于随,而己漫不事事,故曰「无故」。蛊者,如人家房屋颓坏,须要整顿修饰起来,肯付之不理乎?项氏曰:「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剥,烂也;复,反也。
剥烂者,一阳消于上也。复反者,一阳生于下也。一阳自上而下,有刻不容停者焉。或曰:如果之烂坠于下,可种而生,恐迟。晋,昼也;明夷,诛也。
明出地上,如日在天,故曰昼。明入地中,如日食既,故曰诛。诛者,夷伤之意。井通,而困相遇也。
往来井井,故其道通。困者,刚柔相遇,而刚见揜也,其能通乎?自乾至此三十卦,杂下经十二卦。震也,艮也,损也,益也,萃也,升也,兑也,巽也,晋也,明夷也,井也,困也。
谨按: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所谓界限分也。自坤卦至此,皆两卦为一卦,故亦为十五卦,与咸以下同。咸,速也;恒,久也。谨按:自此至讼卦,唯小过、离、坎各为一卦,其余皆两卦为一卦,故云「十五卦」。咸无心,故感之神。神则速,一刻而千里也。恒立心,故守之固,固则久,百年而一日也。涣,离也;节,止也。
涣则收摄不住,故离;节则范围不过,故止。或曰:离,风散水也;止,泽潴水也。解,缓也;蹇,难也。
难既解,则宽舒而无迫促之象,故缓。时方蹇,则艰险而无平易之地,故难。睽,外也;家人,内也;暌,疏也。疏则异室,故外。家人,亲也,亲则同堂,故内。否、泰,反其类也。
君子小人各从其类。否则小人进而君子退,阴胜阳也;泰则君子进而小人退,阳胜阴也。阴阳迭为胜负,相反故也。
谨按:此与损、益交合。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壮不可恃,量力而止,则无冒进之嫌。遁不可待,见几而退,则无濡滞之失。宜止而止,宜退而退,无徘徊观望之心,故曰「则」。
谨按:此与大畜两卦对待。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大有者,民胞物与,不亦众乎?同人者,声应气求,不亦亲乎?此泛爱众而亲仁之意。
谨按:此与萃、升对待。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即革命之革,历数所由告终,故曰「去故」。鼎即「定鼎」之鼎,基业所由创始,故曰「取新」。或曰:「去故」者,革以火镕金也。「取新」者,鼎以木钻火也。
小过,过也;中孚,信也。
过虽小,小亦过也。见以为小而忽之,则过陷于恶矣。孚必中,中斯信也。袭于其外而貌之,则信流于伪矣。改过存诚,可忽乎?丰,多故,亲寡旅也。本义云:「既明且动,其故多矣。」杨氏云:「昔华封祝尧,而尧曰:辞以丰,则多故耳。」韩注云:「高者惧危,满者戒盈,丰大者多忧故也。」三说俱一意。窃意作「旧故」之「故」亦通。丰盛之时,宾客盈,故曰「多故」。羁旅之时,亲戚背畔,故曰「寡亲」。此为世态炎凉言也。项氏曰:卦名皆在句上,旅独在下者,取韵协也。或曰作旅寡亲,正与上「新」信韵叶。信音伸,未知孰是?离上而坎下也。火曰炎上,离为火,故上。水曰润下,坎为水,故下。谨按:自此至讼,与下经六卦错综相合。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一阴畜五阳,势不侔也,故曰寡。一阴履五阳,位不安也,故曰不处。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需必有所待,待则观望切,故不进。讼必有所争,争则戈矛起,故不亲。本义云: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诬,未详何义。蔡氏依例改正之。大过,颠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刚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以反对之义推之,似确不可易。胡氏曰:以中四爻互体言也,又别是一理。窃意易之道,阴阳而己矣。阴阳之道,奇偶而已矣。杂卦之义,两两反对,偶也。若始终一律,是有偶而无奇矣。是故既合上下两经错综之,而以两句为偶。末又合两句错综之,而以八卦为奇。奇而偶,偶而奇,变化无穷,正所谓一阴一阳之道也。且卦之序也,不外相因、相反二义。杂卦义取相反,今以末八卦推之,却亦相因。如大过继之以姤,颠则宜遇也。渐继之以颐,行则宜正也。既济继之以归妹,定则宜归也。未济继之以夬,穷则宜决也。然则序卦相因也,而未始不相反。杂卦相反也,而未始不相因。交易、变易之义,益于斯可见矣。此亦一说,姑存之。谨按:至此暗分界限,以下为结尾。又自上下经皆十八卦之说例之,自恒卦至此,为十五卦,与前自坤以下相同,所谓小段落也。大过,颠也,
颠者,颠倒其常也。先儒所云反经合道是也。或曰:「本末柔,故颠也。」
谨按:此卦与颐卦相钩连。姤,遇也,柔遇刚也。
姤以一阴遇五刚,而不以为嫌,可谓遭逢之不偶矣。谨按:此卦与夬卦相钩连。渐,女归待男行也。
渐,长女归少男,故有待而行也。守十年乃字之贞者也。伊尹之待于有莘,孔明之待于南阳,其得渐之义乎?
谨按:此卦与归妹相钩连。颐,养正也。
以理养心,以善养人,养贤养民,养之正者也。否则以小害大,恶乎正?吴氏曰:「颐上九为主,而下养九三,以上养下,所以为正也。」既济,定也。
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一定而不可易者也。
谨按:此卦与未济相钩连。合观此八卦,上下两经,前后钩连,颠扑不破,所谓以分为合也。归妹,女之终也。
少女归长男,则从一而终矣。王躅曰:「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知终终之者也。」或曰:「女未嫁之称,既嫁为归,则女道终矣。」
谨按:此卦与下卦文法相对,合而分也。未济,男之穷也。
三阴三阳皆失位,失位则穷矣。独言男而不及女者,男统女也。
夬,决也,刚决阴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夬以五阳决一阴,决尽则为乾矣。此终则有始之义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天下何患不太平?潘氏曰:「治天下有道,亲贤远奸,明而已矣。」孔明曰:「亲君子,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亲小人,远君子,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孔子繋易,而以君子、小人二语结之,旨深哉!」谨按:此卦变而为乾,首尾合一也。
自咸至此三十四卦,杂上经十二卦。需也,讼也,小畜也,履也,否也,泰也,大有也,同人也,坎也,离也,大过也,颐也。
谨按:大过以下八卦不反对,本义以为未详。尝反复推求,夫乃知杂卦之妙也。易之有序卦也,学之始也。博文约礼,有序而不可杂也。易之有杂卦也,学之成也。变化从心,虽杂而不失序也。序卦,分也。杂卦合也。由分可以得合,既合,其中仍分也。何以合而分也?首以乾坤,乾、坤一大男女也,而万事万物无不在其中矣。终之以男女,男女一小乾坤也,而类聚群分,不能外乎是矣。此起止之合也。然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其界限未尝不分。自师、比八卦,而以下经之损、益交合之,自咸、恒八卦,而以上经之否、泰交合之,此枢纽之合也。损、益后历大畜、无妄,而合之以萃、升,否、泰后历大壮、遁,而合之以大有、同人,此对待之合也。列震、艮于前,而以兑、巽等六卦分足三十卦之数,留大过、颐于后,而以离、坎等六卦合居三十四卦之中,此错综之合也。至大过以下,则以分为合矣。易者,教人寡过之书也。女过莫如遇,以女遇男,其过大矣,故特书曰「柔遇刚」也。女之无过莫若归,归而待男以行,职司中馈,以供颐养,道之正也。宜室宜家,如水火之既济,守之定也。故曰「归妹,女之终也」。女道于此终,妇道于此始,而女过寡矣。男子之事,六十四卦言之己尽,所不能保其无过者,穷耳。维穷何病?穷者,天之所以玉汝于成也。试观耕莘钓渭,版筑鱼盐,磨炼出多少圣贤豪杰,祗是穷于身而不穷于心,穷于遇而不穷于学。又必刚克而果决,则君子道长,小人道忧,而修齐平治,一以贯之,何有过之不可寡哉?又按:不曰「小人道消」,而曰「道忧」,则圣人为天下后世思深虑远,恐其决小人之后,自谓高枕无忧,不为戒备,如唐之五王,不旋踵而身受其毒,故不曰消而曰忧也。圣人之一字不苟如此,真是韦编三绝之后,融会贯通,而复以细心密理出之,故有头有尾,有关键有钩连,合而有分,分而实合,玲珑贯串,带锁钩连,至精至妙,无以复加。学者得其法而通之,以之为学,以之为文,以之治身心家国天下而无不宜。大哉孔子,其真万世师也!己易酌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