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章句证异卷一
内阁中书翟均廉撰。
上经
孔颖达谓篇题「经」字在孟喜前,以喜本分上下经也。陈皋据钩命决曾子问易何以称经,遂谓孔子分篇有上下经之号,不知繋辞传但称二篇,子夏传亦止分二篇,未有「经」字,说本颖达,纬书未足信也。田何易二经十翼为十二篇,施雠、孟喜、梁邱贺俱同。周王孙、服生、杨何、蔡渊、韩婴、王同九师说各二篇者,亦分上下经也。费直古文本无章句,惟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本汉艺文志。郑玄合彖、象于经,本魏志淳于俊。犹未缀入各爻先卦爻辞,次彖传,次象传。王弼则各爻以下联缀之,又附文言于乾、坤卦后,本吴仁杰、熊明来、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本晁说之。历唐至宋,张、程大儒及苏轼、郭忠孝、郭雍、杨时、朱震、张浚、赵彦肃、李衡诸人,悉从辅嗣。胡旦、胡瑗本董真卿、邵雍、吕大防、晁说之、程迥、李焘、吴仁杰、吕祖谦、税与权复出卦爻为经。朱子从祖谦本董楷合刻传义,以世次先程后朱,故析本义以从程传。明修大全从之。厥后刊本义者,不复更正,故彖、象、文言仍入正经,非朱子原本也。胡一桂、胡炳文、吴澄、熊良辅、梁寅悉从本义。王洙止载爻辞于经,卦辞别为一篇。郑厚止载经文,不复别列彖象。周燔、冯椅、赵汝梅、李过、方逢辰、董真卿入彖、象、文言于经,而稍变其次。详见于后。䷀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吴仁杰云:元亨上古易无卦名乾字,但有卦画。䷀费直亦然。郑玄始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于元亨上加卦名。廉案:郑玄未加时,如同人诸卦本如是耶?增而俊有耶?吴说不知所据,姑以俟考。李鼎祚。卦辞前分冠序卦。周燔。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传低一字。赵汝梅。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次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释彖处,次大象,次爻辞。蔡渊。卦辞,后列大象,次彖传、文言,别为一卷。传低一字。王洙于经中不载卦辞,别为一篇。初九,潜龙勿用。
吴仁杰云:爻辞上,古易及费直无初九字,止列爻画,初九则一,初六则一。郑玄省爻画,加初九字。朱子云:「六爻分画,似涉重复。」廉案:左传蔡墨称初九则曰「在乾之姤」,九二曰「其同人」,五曰「其大有」,六曰「其夬」,用九曰「其坤」。他如筮得坤五者,曰「坤之比」,得屯初者,曰「屯之比」,未尝称初九、九二也。然文言云:「初九曰潜龙勿用」,九二曰「见龙在田」,则孔子作十翼时已有之。王洙于上下经无卦辞,止列爻辞。叶梦得谓即汉艺文志古易十二篇之旧。周燔于爻辞前先列彖传,低一字。赵汝梅、李过、方逢辰于「潜龙勿用」下附爻象,次文言释爻处。蔡渊爻辞后附小象传,低一字。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许慎说文引作「夕惕若」。夤,籀文作「□」,敬也。晁说之曰:「厉」,许慎作「夤」。惠栋曰:「厉」上脱「夤」字,当依孟喜作「夕惕若夤」句,「厉无咎」句。郭京作「夕」一字句,「厉无咎」句。荀爽、虞翻、王弼「夕惕若厉」句。陆德明、孔颖达、郭雍、冯椅、徐在汉、毛奇龄从之。前汉书王莽传孙竦引易,后汉书谢夷吾传班固引易,蜀志先主传上书引易,皆以「夕惕若厉」句。邵子、朱震、朱子以「夕惕若」句,后儒多从之。廉案:吕𪸩录朱子语云:「厉无咎」句后有此例,如「频复厉无咎」是也。然考范人杰、曾祖道语录二,则朱子亦有时作「夕惕若厉」解。谨案:周易述义:「夕惕若」句。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许慎作「慷龙」,京房如字,见汉五行志。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吴仁杰云:古易及费直无用九字,止列覆卦之画。䷀郑康成去之,代以用九。朱子云:「未知所据。」廉案:象中与文言已云「用九」,吴说未是。王安石合用九、上九为一节,程子非之。吴仁杰
云:「都洁仍先儒之误,合此二节。」项安世云:「连亢龙读,其义始明。」毛奇龄亦谓此上九爻辞,世儒脱误。宋衷、刘𤩽诸儒,多主六爻皆变之说。宋衷、王弼以「见群龙」句、「无首吉」句。孔颖达、陆希声、石介、王安石、代渊、程子、房审权、郭雍、郑汝谐同。郭忠孝、朱子、俞琰俱云「见群龙无首」句。郑玄于「用九」节后附彖传,次象传。王弼分附象辞于各爻,惟乾卦仍郑玄本。周燔于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后,附小象,次文言。董真卿于「无首吉」后,次大象,次彖传,次小象,次文言。䷁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陆德明曰:「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毛居正曰:古「坤」字作「巛」,陆以「巛」为今字,误。归藏作「□」。归藏伪书,何楷曾引之,姑存其说。程子以「利」一字句,「牝马之贞」句。云:「利牝马之贞句,则坤便止三德。」郭忠孝、郑汝谐、王申子、徐在汉从之。朱子、黄宗炎云:不可将利字句。虞翻、王弼、干宝「利牝马之贞」句,「先迷后得主」。李鼎祚引卢氏「先迷」句,「后得主利」句。孔颖达引周氏「先迷后得主利」句。朱震引子夏传「先迷后得主」句。陆希声、王安石、程子、朱子以「先迷后得」句,「主利」句。陆云:「主利,主守也。」程云:「万物利主于坤。」朱云:「阴主利。」郑汝谐、王申子、胡炳文、陈仁锡诸人同。张子、苏轼、朱震「后得主」句,「利」句。郭雍、项安世、杨简、王宗传、俞琰、金贲亨、郑维岳、熊过、樊良枢、刘石闾、陆时位、查慎行、惠栋同言后则得主乃利也。梁寅、陆振奇「后得」句,「主利」句,姚舜臣、程竹山、张振渊同言居后则得而主于利也。张浚、吴澄、徐在汉「先迷后得主」句,「利」属下读。谨案:周易折中、周易述义「先迷后得主」句,「利」字属下两句读。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郑厚曰:直方句,大字衍文。又曰:不然,属下句。坤爻辞皆协霜字韵。项安世曰:「直方」二字,玩象辞、文言,郑说近是。大字句,非衍文,与既济小字同。吴澄曰:「直方句,大不习句,习,重也,言不有如此大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用六:利永贞。䷂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磐桓,马融作「盘桓」,旋也。荀爽、虞翻作「盘」,王弼作「磐」。陆德明曰:「磐,本亦作盘,又作盘。」吴澄曰:「盘,俗本作盘。」晁说之曰:古文作般,三字皆通。张载作「磐」,磐桓犹言柱石。毛奇龄云:「训磐石桓杙者非是。」廉案:宋儒如程子、苏轼、杨时、郭忠孝、郭雍、朱震、张浚、赵彦肃、朱子、晁公武、冯椅作「盘」,吕祖谦及梁寅作「磐」,皆训盘旋。张子外,其后惟郑汝谐及俞琰、吴澄、胡一桂、钱一本、陆时位作「磐」,训磐石。毛云训磐石非。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邅,许慎作「𫘰」,吕祖谦作「袒」,惠栋从之。荀爽作「邅」。「乘」,子夏传音绳,陆德明纯证反。「班」,郑玄作「般」。晁说之曰:「般,古文作班。」马融、虞翻作「班」。婚,冯椅曰:「当作昏。」媾,马融、郑玄作「冓」。晁说之曰:「冓,古文。」陆德明曰:「或作构者非。」字,虞翻、荀九家、徐邈、李鼎祚、陆希声、程子作「孕」字之字。耿南仲、沈该、朱子、项安世、赵汝梅、俞琰诸儒作「䈕而」字之字。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鹿」,王肃作「麓」,云:「山足。」虞翻作「鹿」,云:「山足称鹿。」郭京曰:「鹿,当作麓。」程迥同。晁说之曰:「鹿,古文。」孔颖达诸儒作「逐鹿之鹿」。「虞」,高诱作「欺虞之虞」,张子作「虞防之虞」。王弼诸儒俱作「虞官之虞」。「几」,郑玄作「机」,弩牙也。惠栋从之。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涟」,许慎作「㦁」,泣下也。惠栋从之。䷃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童」,字书作「僮」。「渎」,许慎作「黩」。崔憬曰:「渎,古黩字。」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王弼、孔颖达、胡瑗、苏轼、朱子「利用刑人」句,「用说桎梏」句,沈该、胡炳文、梁寅、张振渊同。言当痛惩而暂舍之,遂专用刑,以往则吝。程子「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二句联解。郭忠孝、郭雍、朱震、项安世、赵汝梅同程子。赵氏云:「刑之者,正脱去其昏蒙之桎梏,用刑以往则吝。」二郭氏、朱氏、项氏曰:「刑之初,正所以脱其桎梏也。过此以往,吝。」王安石用说「桎梏以往」句,杨时、王宗传、俞琰同,谓脱桎梏而听之以往也。杨万里云:「刑如刑于二女之刑,尧舜率天下而民从之,迷者觉,蔽者解,如械得释。」徐在汉亦谓如「仪刑文王」、「刑于寡妻」、「百辟其刑」之刑。黄炎宗同。谨案:周易折中取安石说,周易述义同万里说。「说」,徐邈音税,陆德明音吐活反。「吝」,许慎作「遴」。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包」,陆德明曰:「亦作苞。」吕祖谦作「苞」,云:「今作包。」郑玄曰:「苞当作彪,文也。」毛奇龄曰:郑训不可解,京房、陆绩、一行皆作「彪」,本晁说之。虞翻作「包」。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六四,困蒙,吝。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击」,马融、郑玄作「系」。晁说之曰:「荀爽、一行作系。」毛奇龄曰:「作系者,字形之误。」虞翻、王肃如字。「御」:陆德明云:「本又作卫。」䷄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郑玄读为「秀」,云:「阳气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归藏以「需」为「溽」。九师:「有孚光」句,「亨贞吉」句,惠栋从之。虞翻、孔颖达「有孚」句,「光亨贞吉」句,马融、郑玄、蜀才「有孚光亨贞吉」句。孚:陆德明曰:「本又作敷。」晁说之曰:「敷,古文。」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沙:郑玄作「沚」。惠栋曰:「沚,古文。」荀爽、虞翻如字。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寇:郑玄、王肃作「戎」。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黄宗炎曰:「血即洫字。」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窒:马融、郑玄作「咥」,读为「踬」。马训「止」,郑训「觉」,悔貌。中:马融丁仲反。李鼎祚依荀爽本「有孚」句,「窒惕中吉」句:陆德明「有孚窒」句,「惕中吉」句。朱震、苏轼、朱子、王宗传同。陆希声「有孚」句,「窒惕」句,「中吉」句。程子、郭雍、张浚、项安世、赵汝梅、吴澄、黄宗炎同。毛奇龄「惕中」句。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荀爽「归而逋其邑人」句,谓逃失邑中之阳人三百户。「无眚」句,谓君不争则百姓无害。王弼、孔颖达「归而逋其邑」句,「人三百户,无眚」句,言归窜其邑,惟狭小三百户,乃可免眚,与郑玄解同。沈该、惠栋从之。毛奇龄云:汉诸家易皆以「归而逋」句,今不从。廉案:汉易无有以「逋」字句者,毛氏不知何据。程子、杨时、朱子「归而逋」句,「其邑人三百户」句,「无眚」句,解与王、孔同。胡一桂、吴澄从之。张子:「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句,言邑人托以居安。朱震、赵彦肃、项安世、赵汝梅、俞琰、黄宗炎从之。苏轼「不克讼归」句,「而逋其邑人三百户」句,言亡其邑人三百户。郭忠孝、郭雍、张浚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句,言三百户非小邑,谓能弃其邑而逋也。王申子、刘石闾、钱铨、徐在汉、陆时位从之。谨案:周易折中云:「荀氏、项氏义亦可从。」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虞翻、王弼「贞厉」句,「终吉」句。杨时、赵汝梅同程子「贞」句,「厉终吉」句。朱子语录「贞」句,「厉」句,「终吉」句。吴澄「贞厉终吉」句。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虞翻「复即命渝」句,「安贞吉」句。孔颖达同程子,「复即命」句,「渝安贞」句。朱子「复即命」句,「渝」句,「安贞」句,「吉」句。九五:讼:元吉。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鞶」,王肃作「盘」,许慎、虞翻如字。「带」,陆德明作「□」。晁说之曰:「□,篆字。」吕祖谦云:「□,今作带。」「褫」,郑玄、荀爽、虞翻、翟玄、李鼎祚俱作「拖」,徒何反。荀、虞拖训夺。晁说之云:「拖,如拖绅之拖。」项安世云:「拖,三加之也。人因象言不足敬,皆以拖为褫,不知不足敬者,谓其受服可鄙。」惠栋云:「拖,夺也,俗作褫。」陆德明曰:「褫,本又作褫。」广韵引作:「以讼受服,终朝三褫之。」䷆坎下坤上师:贞,丈人吉,无咎。
丈人,崔憬引子夏传作「大人」,言王者之师。李鼎祚云:「王氏曲解大为丈。」程迥云:「子夏释于理为通。」吴澄云:「丈盖大之讹。」扬雄太玄众首拟师卦赞曰:「丈人摧挐」,则大人为丈,在汉已讹。然论语、庄子称丈人,皆老人无力扶杖之谓,当从崔说。冯椅、俞琰皆从子夏。毛奇龄云:「李说妄。」郑玄、陆绩、王弼作「丈人」。郑云:「能以法度长于人。」陆云:「圣人也。」王云:「庄严之称。」宋儒张子、程子、司马光、苏轼、朱震、朱子诸大儒俱作「丈人」。陆德明曰:「贞丈人句。」惠栋 从之。郑玄诸儒俱以「贞」句,「丈人吉」句。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律。郭忠孝读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之律。俞琰、吴澄、胡一桂从之。「否」,马融、郑玄、王肃方有反。陆德明:「音鄙,恶也。」晁氏曰:刘、荀、陆、一行作不。朱子曰是也。刘遵曰:否,古不字。王弼、孔颖达、胡瑗、郭雍「师出以律句,否臧凶」句,「否」读「鄙」,败也;「臧」,有功也。谓否臧皆凶。李鼎祚、程子、苏轼「师出以律句,否」句。杨时、沈该、吕祖谦、李简、郑汝谐、王宗传、王申子同读「可否」之「否」,「臧凶」句,谓不以律,虽臧亦凶。杜预「师出以律句,否臧」句。刘遵、张子、朱震、张浚、朱子、赵汝梅、俞琰、胡一桂、胡炳文、梁寅、张振渊、袁黄或读「可否」之「否」,「或」读「不」,否臧,谓不善,言失律也。俞琰、胡一桂言吹律而不善也。吴澄「师出句,以律否臧凶」句,「否」读「鄙」,谓师之初出,宜吹律以否臧之。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家易、王弼「在师中」句,「吉无咎」句。俞琰、赵汝梅、胡 炳文、惠栋同。孔颖达「在师中」句。程子、杨时、朱震、 郭雍、朱子同。项安世「在师中句,吉」句,「无咎」句。吴澄「在师句,中吉」句,「锡」,郑玄作「赐」,毛奇龄云:「赐字形之误。」徐邈音赐。荀爽如字。六三:师或舆尸,凶。六四:师左次,无咎。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禽」,徐邈作「擒」。晁说之曰:「古文擒字。」郭京作「利执之」,云:「王、韩定本之字行书向下稍类言字,转写成误。」俞琰曰:「当依京作之字。」毛奇龄云:「郭说妄诞。」胡一桂曰:「作吉无咎似胜,言字之讹亦未见得。」按:荀爽、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及张子、程子、胡宏、王安石、苏轼、朱震、朱子俱作「言」。虞云:「震为言。」李云:「以臣伐君,假言田猎。」王安石、程子诸人云:「执言,奉辞也,犹言致讨之有辞。」朱:言:「语辞。」李简云:「执言,犹云执之。」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项安世、吴澄「有孚盈缶终来」句。项云:「九五之孚,既盈于六四之缶,必且自四而来及初。」吴云:「有孚者,盈满于缶之中,而终来孚于初。」虞翻、诸儒「终来有它吉」句,他本亦作「它」。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六三:比之匪人
王肃本作「比之匪人,凶。」吴澄同。六四:外比之,贞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驱」,郑玄作「敺」。虞翻、李鼎祚同。惠栋亦作「敺」。马融如字。「诫」,
虞翻、李鼎祚作「戒」。惠栋从「戒」。上六:比之无首,凶。䷈乾下巽上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畜」,陆德明曰:「本亦作蓄。」归藏作「□畜」。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九二:「牵复,吉。」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舆」,虞翻、李鼎祚作「车」,云:「坤为车。马君及俗儒皆以乾为车,非也。」惠栋作「𬛼」,云:「坤为大𬛼。车、𬛼同。」廉案:虞翻大畜卦作「舆」,大壮卦「大舆」作「大车」,大有卦「大车」作「大舆」。「舆辐」,子夏传本项安世,许慎本晁说之。虞翻、李鼎祚作「輹」。按说文:「辐,轮轑也。」不引易。「輹,车轴缚也。」引易。陆德明云:「辐,音福,本亦作輹,音服。马融、郑玄作辐。马云车下缚也,郑云舆下缚也,与轴相连,钩心之木。」晁说之曰:「当作輹。」郭雍、朱震、项安世、俞琰、吴澄、胡一桂、张振渊、陆时位同。项云:「辐,车轑也;輹,车轴转也。辐以利轮之转,輹以利轴之转。辐无说理,必轮破毂裂而后脱。輹则车不行即脱。今畜道止于不行,非有破裂,与大壮、大畜同,作輹为长。」吴云:「辐,音近而误。辐者,轮轑也,非可说。」陆云:「宜照古本篆文作輹。」胡炳文、熊朋来、季本谓当作「辐」,不与大畜同。言大畜阳能自止,暂脱而不欲行;小畜阴与阳争,止于阴而不得进也。毛奇龄云:辐、輹可相通,古文无定云。吴澄谓辐即輹,人多非之。郑注以「辐」为「伏莬」,则亦以辐为輹。惠栋作「腹」,谓腹,古文「腹」,故读为輹。案:春秋传史苏引「车脱其輹」。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荀爽:「去惕出句,惕,疾也。四当去初,疾出从五。」吴澄:「有孚句,血句,谓四与三不和,故伤。去惕出句,谓去其所而出外,以上合于九五。」虞翻:「诸儒俱以血去惕出句。」「血」,马融云:「当作恤,忧也。」李鼎祚同。晁说之曰:「血,古
文。」惠栋:「血读作恤,古文恤作血。」毛奇龄曰:「晁氏伪古本作恤,不通。」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挛」,子夏传作「恋」,思也。今本如字。马融:「如字,连也。」徐邈力转反。陆德明力专反。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德」,虞翻作「得」。李鼎祚同。按今李本如字。晁说之曰:「子夏、京房作得。」吴澄曰:「当从晁氏作得。」惠栋同。「几」,子夏传作「近」。晁说之曰:「京、刘、一行作近。」毛奇龄谓「一行作既误」,未知何据。孟喜、荀爽作「既」。吴澄云:「几音既。左传:庸可几乎?」几、既古字通。惠栋作「近」,云:「近读为既。」黄宗炎:「既雨句,既处句,尚德载妇句。」䷉兑下乾上履虎尾,不咥人,亨。
蒋悌生曰:脱一卦名「履」字。「履虎尾」三字是占辞,分一字作卦名,不成文理。咥,胡旦曰:当作□,音垤,啮坚声也。朱震曰:□,古字与咥通用。荀爽、李鼎祚作「不咥人,亨,利贞」。今李本脱「利贞」二字。惠栋曰:「王弼脱利贞二字,荀氏有之,今从古。」初九,素履,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能,虞翻作「而」。谨案:古「能」字作「耐」,堪取堪能之义。传书世异,亦有不安寸直作「而」字者。后来「能」字乃假借鳖三足为「能」,故今书多作「能」。视,惠栋作「眂」。视、「履」同。跛,陆德明曰:「依字作破。」惠栋作「□」。
九四,履虎尾,诉诉终吉。诉诉,马融、许慎作「虩虩」。朱彝尊谓说文引易作「履虎尾,虩虩,恐惧。」廉案:恐惧,疑许氏释经文,朱彝尊误为许氏引经文。晁说之曰:「诉、虩、虘,三字同音色。」廉案:陆德明曰:「诉诉,山革反,马本。虩虩,许逆反。」毛奇龄曰:诉诉、虩虩同字。履之诉诉,马融作「虩」,震言虩虩,荀爽作「诉」,对较便是。谨案:子夏传、虞翻如字。九五:夬履,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祥」,郑玄、荀爽本、晁说之、虞翻、李鼎祚作「详」。陆德明曰:祥,本亦作详。郑云:「履道之终,考正详备。」荀云:「详,审也。」虞云:「详,善也。乾为积善,故考详。」惠栋曰:「详,古文祥。」俞琰作「视履」句,「考祥其旋」句,作「详言自视所履,详审其旋」。黄震、潘士藻、徐在汉「考祥其旋」句,「祥」如字。黄云:「旋,旋踵、踵旋。」潘云:「考验其吉祥于一念旋转之间。」徐云:「考祥者,视也。其旋者,履也。」吴澄「考祥其旋」句作「祥祭之祥。祥,祥祭。旋,祥后复寝之时。言尚视所履于亲丧之终。」朱升作旁注,本之此说。毛奇龄谓升说不知所据,殆未阅澄书也。谨案:郑玄、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张子、程子、石介、王安石、苏轼、杨时、郭忠孝、郭雍、朱震、朱子诸儒俱作「视履考祥」句。䷊乾下坤上泰,小往大来,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茅」,郑玄音苗。茹,王肃音如。邹湛:「汝据反。」「汇」,傅氏云:「古伟字,美也。」古文作□。惠栋作「□」,董遇作「夤」,出也。刘向、郑玄、虞翻如字。汉书刘向传注:「郑玄,类也。」释文引郑云:「勤也。」廉按:吕祖谦谓郑作「夤」,训勤,误。郑玄本汉书注。郭璞、程子以「拔茅茹以其汇征」句。孔颖达:「拔茅茹句,以其汇句,征吉句。」杨时、郭雍、 朱子同。虞翻:「拔茅茹以其汇句。」徐在汉:「拔茅句,茹以其汇句。」吴 澄、胡炳文、俞琰同。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包」,郑玄作「苞」。陆德明曰:「包,本作苞。」吕祖谦云:「苞,今作包。」惠栋作「苞」。「荒」,郑玄、虞翻、翟玄、许慎、李鼎祚作「巟」。郑云:「荒,读为康,虚也。」虞云:「大川也。坎为大川。」廉案:说文:「巟,水广,从川,亡声。」引易「包巟,荒芜也。」与「巟」不同。陆德明曰:「荒,亦作巟。」惠栋从「巟」,字书作「蓅」。吴澄云:「当作巟。」考象义,当作「□」。谐声字从省,故去皿,传写讹「巟」,下去皿而上加草。包□,谓包里牲血以进,而达诚于天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吴澄「勿恤」句,「其孚于食有福」句。言戒以勿忧,若能孚于食已之实者而得其心,则必无来复易位之祸。虞翻、朱子诸儒俱作「勿恤其孚」句。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翩翩」,陆德明作「篇篇」。吕祖谦云:「篇篇,今本作偏,古文作偏偏。」子夏传、虞翻、宋衷、向秀如字。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帝乙,左传、史记。虞翻云:「是纣父。」子夏傅。京房、荀爽、乾凿度云:「是汤。」九家易、王昭素、张浚作,取象。九家易言:「五者帝位,震象称乙。」王云:「六五阴爻,交泰之主,故以名乙之主为象。张浚取谦下之义,舍甲之刚,用乙之柔。」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隍」,子夏传作「堭」,从陆德明说。孔颖达引及今本如字。惠栋从「堭」。姚信作「湟」。晁说之曰:古文作「皇」。按:郑玄本孔氏。诗韩奕正义、九家易、虞翻如字。䷋坤下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朱子云:「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误。」方逢辰曰:「之」字羡文。俞琰同,云:「彖传释卦乃加之字,后人因彖传而误加。」吴澄、朱升本刊去「之匪人」三字。毛奇龄云:「妄。」王中子:「不利句,天下事物皆不利也。君子贞句,君子宜贞,故以自守。」陆时位同。陆云:「依俞琰读。」廉案:琰以「不利君子贞」句,陆误、虞翻诸儒同。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说见泰卦。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荀爽、王昭素、游酢、杨时:「包承小人句,吉句,言君子包承平小人。」耿南仲、沈该、赵汝梅同。廉案:朱子谓龟山意欲解说从蔡京之失,不知此说非杨始。王弼诸儒「包承」句,「承」,吴澄、朱升云:当作脀。吴云:「脀、承古字通用。脀,牲之正体也,谓苞苴馈遗之事。」「包」,惠栋作「苞」,苞、羞同。六三:包羞。「羞」,吴澄、朱升作膳羞之「羞」。言「羞」者,腥、胾、炙、脍、醢、酱之属,包苴遗人而非正馔。毛奇龄曰:「考之左传敬仲诸语,升说甚合,惜承、脀二字尚须改,故不从。」谨案:荀爽训羞耻之「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畴」,郑玄作,古「寿」字。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荀爽、郑玄、陆绩、李鼎祚作「包」。朱子曰:「古易作包。」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离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郑玄、虞翻、李鼎祚作「庸」,王弼作「墉」。晁说之曰:「庸,古文。」惠栋从「庸」。黄宗炎曰:「庸,古文,与郭通用,即借用庸,后人加土以别之。」
九五: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乾下离上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车」,蜀才作「舆」。惠栋同。虞翻、李鼎祚作「𬛼」。虞云:「坤为大𬛼。」王肃作「车」。晁说之曰:「后汉时车始有居音,古则为舆字。」
九三: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京房、虞翻、干宝、姚信读香两反。京云:「献也。」干云:「宴也。」姚云:「祀也。」王弼、孔颖达、陆德明读许庚反,通也。张子、程子、王安石、薛温其、苏轼、吕大防、杨时、晁说之、张浚、沈该、赵彦肃、吕祖谦、郑汝谐、李简、王宗传、王申子及宋子夏传本即今本子夏传,乃宋人所引,与唐人引异者。苏濬、陆时位读如「王」,训通廉案:陆时位云:古本篆文原是亨字,公用亨于天子、王用亨于岐山、王用亨于西山俱同。惟王用享于帝方作「享」,未知何据。左传卜偃引作「享」,杜预训宴飨。胡一桂读许庚反,并引左传作「亨」,云:「卜偃已读亨,未知何据。」郭雍、朱震、朱子、吴澄、胡炳文、项安世、俞琰、梁寅读香两反。朱子云:古文无亨字,亨、烹字通用。亨字说文本是一字,故易多互用。项云:「但作享字解,不必改字。」谨案:后人如张振渊、洪启初多改作「享」者,非。毛奇龄云:「亨字古通用,解通者非是。」赵汝梅云:「篆又作□,云□近于亨,故后世有享、亨两字,其义训通,亦训献。此爻两义皆通。」九四:匪其彭,无咎。
「彭」,子夏传作「旁」,本释文。宋本如朱震引作「旁满勾微」。王安石、朱震同。朱云:「旁,盛 貌。」虞翻作「𡯁」,云:「或作彭。」作旁声字之误。足𡯁,体行不正。四失位折,震作,故𡯁。晁说之、惠栋同。王肃、姚信、王弼、干宝、徐邈作「彭」。王云:「壮也。」姚、王训「旁」。干云:「彭亨,骄满貌。」程子读如「行人彭彭」,「驷𫘪彭彭」之彭,盛多之貌。朱子音义未详。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祐」,虞翻、九家易、李鼎祚作「右」,惠栋同。䷎艮下坤上谦亨,君子有终。
「谦」,子夏传作「衔」,云:「谦也。」宋子夏本如字。晁说之曰:篆无衔字。班固艺文志引作「衔」。惠栋从衔。归藏作「兼」。左传庄叔引易及九家易、郑玄、荀爽、虞翻、刘表、姚信俱如字。惠栋补集郑氏易亦作「衔」。说苑引易作君子有终,吉。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吴澄、俞琰读「谦谦」句,「君子用涉大川吉」句。孔颖达诸儒「谦谦君子」句。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孔颖达「劳谦君子」句,句法与「谦谦君子」同。吴曰慎云:诸儒皆以君子有终句,据初爻,则此当劳谦君子句。荀爽诸儒俱以君子有终句,句法与彖辞同。六四:无不利,㧑谦。
「㧑」,郑玄读作「宣」。京房作「挥」,本晁说之语。朱震引京房如字,云:「上下皆通曰㧑谦。」宋本子夏传本朱震。马融、荀爽如字。马云:「离也。」荀云:「举也。」子夏云:「化也。」陆德明义与「麾」同。俞琰从之。谨案:周易述义云:「与麾同。」廉案:王弼、程子、苏轼、王锜、沈该、吕大临、胡一桂、吴澄作「指㧑之㧑」。杨时、朱子、赵汝梅、王申子、胡炳文、梁寅作「发㧑之㧑」。荀爽以「无不利」句,「㧑谦」句。郭雍、苏轼、王锜、朱子、赵汝梅、项安世、胡炳文、梁寅同。苏、王义与郭氏、朱子异。言「无不利」者,正以「㧑谦」也。王弼以「无不利㧑谦」句,孔颖达、张子、程子、杨时、朱震、吕大临、张浚、沈该、王宗传、王申子同。谨案:周易折中、周易述义从程子。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侵」,王廙作「寝」。毛奇龄曰:「廙误。」郭京作「征」,云:「谦顺之道,不合侵夺。」荀爽诸儒如字。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陆德明作「征国」,云:「或作征邑国者,非。」毛奇龄曰:「谬。」吕祖谦作「征国」,云:「今本有邑字。」虞翻、九家易、王弼、李鼎祚、郭京有「邑」字。䷏坤下震上豫利建侯行师。
毛奇龄曰:「公羊传: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阳豫卦。宋氏云:夏、商之卦名。王氏易辨云:旧易豫上原有阳字,如习坎类,而周易删之,然不可考。愚按:晋语公子重耳时筮得之,时已称豫。」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马融作「扴」,云:「触小石声。」古文。郑玄作「砎」。郑云:「谓磨砎。」古八反。虞翻诸儒如字。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盱,子夏传作「纡」。今本如字。陆绩同,本晁说之。案:陆德明、李鼎祚引陆说甚多,独不引此,不知晁氏何据。京房作「污」。姚信作「旴」,云:「日始出,引诗旴日始旦。」郑玄、王肃、王弼、向秀诸儒作「盱」。郑云:「夸也。」肃云:「大也。」向云:「睢旴,小人喜悦之貌。」说文云:「盱,张目貌。」朱子语录。吴澄「盱豫」句,「悔迟有悔」句,言悔迟则有悔矣。王弼诸儒「盱豫悔」句。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由,马融作「犹」。犹豫,疑也。郑玄、虞翻作「由」。郑云:「用也。」虞云:「自从也。」簪,京房、蜀才作「撍」。蜀才训从郑氏。阴宏道曰:张揖古今字诂康作撍。埤苍云:「撍,疾也。」与簪同。陆希声曰:撍,今捷字。晁说之曰:撍、簪同音一字。王洙曰:即诗「不寁」。寁字祖感反。项安世曰:「簪」字或为「撍」,或为「寁」,或为子甘反,或为子感反。惠栋云:王弼因京氏撍字又讹为「簪」。马融作「臧」。荀爽作「宗」,古文作贷。虞翻作「戠」,云:「旧读作撍、作宗。依李鼎祚本。」云:「戠,聚会也。」释文:「本作丛合。」惠栋周易述引作「丛合」。董真卿周易会通引虞作「戠」,误。惠栋曰:戠犹埴也。书赤埴文。郑氏作「戠」。众阴若水土相黏著,故云「朋盍戠」。子夏传、郑玄、王肃、王弼、徐邈及唐、宋儒作「簪」。王肃音祖感反,徐邈音侧林反。子夏、王弼云:「疾也」,郑云:「速也。」王安石本王氏训「疾」。石介、胡瑗作簪缨解,簪居首,犹九四居臣位之极。程子益以虞翻之说云:「簪,聚也,取聚发也。」按:后儒多释簪发者始此。晁说之从疾,云:「古冠服无簪。」朱子两取虞、郑之说,云:「聚也。」项安世、冯椅、胡炳文亦训速。刘牧又云:「簪,所以固冠而总发。」苏轼云:「簪,固结也。盍,何不也。」说与诸家又异。谨案:周易述义训「括发」。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冥,郑玄读为「鸣」,王廙亡定反,陆德明觅经反。惠栋云:冥读为「瞑」。「瞑」,古「眠」字。䷐震下兑上「随」:「元亨利贞,无咎。」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官」,蜀才作「馆」,九家作「官」。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王弼、孔颖达「拘系之乃从维」句,陆希声、王安石、杨时、苏轼言「拘系之」覆乃维也。虞翻诸儒「拘系之」句。「亨」,王弼、孔颖达、陆德明许庚反,通也。陆希声、苏轼、二程子、杨时、郭忠孝、
朱震、吕祖谦、王宗传、赵汝梅、王申子、李简、苏濬、陆时位同。京房本晁说之、虞翻、陆绩、一行云「许两反」。陆云「祭也」。朱子、项安世、胡炳文、龙仁夫、吴澄、俞琰、张振渊同。䷴巽下艮上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归藏作蜀。案左传卜徒父、医和引作「蛊」。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马融、虞翻、王肃、周宏正有子考句,王弼、诸儒有子句。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兑下坤上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初九:「咸临,贞吉。」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六四:「至临,无咎。」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上六:「敦临,吉,无咎。」䷓坤下巽上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马融、虞翻、王弼读平声,孔颖达、李鼎祚、朱震、项安世、王宗传、吴澄、俞琰同。项、吴并云:卦内「惟观天下」之观去声,郑玄、王肃、徐邈读去声,陆德明、胡瑗、程子、苏轼、朱子、郑刚中、冯椅、赵汝梅、龙仁夫同王肃。惟大观平声。徐云:「惟观天下之观平声。」按王宗传引徐云:「惟此一字去声。」程子并去声。朱子:「卦名去声,六爻皆平声。自上示下曰观,去声,自下观上曰观,平声。」赵云:「惟卦名及大观去声,余并平声。」龙云:「并去声,两音无此例。」按郑氏云:「艮为宫阙」,以观字为天子宗庙之象,故程传有楼观之说。赵汝梅云:「不音观瞻之观,而音观阙之观。」苏轼、郑刚中、冯椅俱同此说。谨案:周易述义正取宫庙之象。毛奇龄曰:「古无四声,后人分平去者非。」「荐」,陆德明曰:「本又作荐,同笺练反。」马融、虞翻、王弼「观盥而不荐」句。孔颖达、李鼎祚、朱震、王宗传、吴澄同。言可观者盥,至荐则不复可观也。吴云:旧以卦名为句,非也。王肃作「观盥而不观荐」。一本释文引王作「观盥而不观荐」。惠栋从之。又一本释文引王作「观盥而观荐」。周易会通引此同朱彝尊,毛奇龄从之。毛云:爻中皆观荐之文,则「不」字本观字之误。胡瑗、苏轼、张子、程子、朱子、吕祖谦诸儒俱作「观」句,「盥而不荐」句。廉案:胡、程、张诸儒解与马、虞同,与朱子异。谨案:周易述义:「盥而不荐」句,郭京作「观亨。观盥而不盥荐」,云脱「观亨」二字。廉案:易正举无此字。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六二:「𬮭观,利女贞。」陆德明曰:「𬮭」,本亦作「窥」。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陆德明曰:「如字,或音官唤反。余见彖辞。」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震下离上噬嗑:「亨,利用狱。」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趾」,陆德明本一作「止」,云:「本亦趾。」吕祖谦云:
「趾」,今本作「止」。晁说之曰:「止,古文。」谨案:「校」,本亦有作「校」者,明末避熹宗讳,省作校。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𤯟,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胏」,子夏传、荀爽、董遇作「脯」。徐音甫。宋本子夏传如字。许慎作「□」,从肉,仕声,食所遗也。朱子曰:与胾通。马融、郑玄、陆绩如字。马、陆云:「有骨谓之胏。」郑云:「篑也。」陆德明曰:「脯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上九:何校灭耳,凶。
「何」,陆德明曰:「何,何可反,又音何。本亦作荷,音同。」王肃云:荷,担。毛奇龄云:古本亦作荷。赵汝梅曰:与荷同。晁说之曰:「何」,古文。荀爽、郑玄如字。䷕离下艮上「贲」:亨,小利有攸往。
「贲」,王肃扶文反,云:「有文饰,黄白色。」李轨府瓦分反,徐邈甫寄反,陆德明彼伪反。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郭京作「贲亨,不利有攸往」,云:「定本不字草书势如
小字,爻、彖皆误。」俞琰云:「当从不字,云:贲既亨矣,而又加进,则文灭质,故不利。」冯椅改作「亨小」句。郑玄、荀爽、虞翻诸儒俱作「小利有攸往」句。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趾」,陆德明云:「一本作止。」晁说之曰:「止,古文。」惠栋从「止」。郑玄、虞翻作「趾」。「车」,郑玄、张璠作「舆」。陆德明曰:「汉时始有居音。」晁说之曰:「车,古文。」虞翻、王肃作「车」。六二:贲其须
须,王弼作「颐下曰须」之「须」。孔颖达、侯果、程子、杨时、朱震、张浚、沈该、吕祖谦、林栗、项安世、王宗传、王申子、胡炳文、吴澄、蒋悌生、何楷同。胡瑗、刘牧作「须待之须」。鲜于侁、郭忠孝、郭雍、郑汝谐、赵彦肃、赵汝梅、俞琰、唐鹤征、张振渊、杨廷筠引测言、陆时位同。晁说之作「须女」之「须」,云:「今文作嬬,云与归妹六三同,贱女也。梁寅两从颐下曰须。须,待也。」谨案:周易述义同王弼。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皤,荀爽作「波」。郑玄、陆绩作「燔」。郑音「烦」,云:「四将应初,进退未决,故燔如。」毛奇龄称其义与下卦离火关会。朱彝尊引郑作「蹯」,误。许慎、董遇、王弼、陆德明、李鼎祚诸儒作「皤」。许云:「老人白也。」董云:「音盘,马馵足横行曰皤。」朱彝尊引董作「盘」者,误。陆德明曰:「蒲禾反。」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黄颖作「世于邱园」。「戋戋」,子夏传作「残残」,今本如字。马融、荀爽、虞翻、薛、虞诸儒作「戋戋」。廉案:马、虞:「委积貌。」黄颖云:「猥积貌。」薛云:「礼之多貌。」孔颖达亦云:「众多。」至宋儒苏轼、王安石、程子、朱子始有残小之释。上九:白贲,无咎。䷖坤下艮上剥。不利有攸往。
「剥」,归藏作「仆」。案:左传蔡墨引作「剥」。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蔑」,荀爽作「灭」。马融、郑玄如字。刘牧读「剥床以足蔑」句。俞琰同,云:「剥床而先以床足,灭于下之象。」虞翻诸儒读「剥床以足」句,贞。谨案:周易述义:「贞与桢同,床干也。」石介但云「贞」非「元亨利贞」之「贞」,未能宣发其义。窃谓贞者,事之干也;桢者,床之干也。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辨」,晁说之曰:古文作分,今文作「辨」。马融、郑玄诸儒俱作「辨」。徐邈音「办具」之「办」,王肃否勉反,郑玄符勉反。郑曰:「足上称辨,谓近膝之下,诎则相近,信则相远,辨,分也。」虞云:「指间称辨。」薛虞云:「膝下也。」黄颖云:「床箦也。」崔憬曰:「当在笫足之间,是床梐也。」程子曰:「床之干也。」惠栋云:辨本作□,古文作乎。栋云:说文:□,象兽指瓜,分,别也,读若辨,辨亦别也。古文当书辨章、辨秧,皆作乎。俞琰「剥床以辨蔑」句。六三:剥之无咎。
京房、刘歆、荀爽、一行皆本晁说之。陆德明、李鼎祚作「剥无咎」。晁说之、项安世、吕祖谦、俞琰同。陆云:「作剥之无咎者非。」毛奇龄云:「陆说大谬。」项云:「之字因小象之字而误增,小象设问,犹云剥之所以无咎,爻辞无问答。」俞云:「之」字衍。张子、程子、苏轼、朱子诸儒有「之」字。程子诸儒读「剥之无咎」句,言处剥之时而无咎。杨时、朱子、吴澄读「剥之」句,「无咎」句。吴云:「剥之犹比之、损之、益之。」廉案:时本注疏经中有「之」字,王注、孔疏原文无「之」字。六四:剥床以肤,凶。
肤,京房作「簠」,谓祭器。毛奇龄云:「不可解。」虞翻、诸儒如字。虞云:「辨上称肤」,崔憬谓荐席,陆希声云「茵席」,王弼、孔颖达谓「人之肤体」,朱、程同。谨案:周易述义谓床箦。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贯,徐邈音官,穿也。吕氏音训引作「音宦」,陆德明古观反。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得舆,京房作「德舆」,荀爽、虞翻、董遇、李鼎祚作「德车」。虞云:「乾为君子、为德。坤为车,乾在坤,故以德为车。」晁说之曰:「车,古文。」惠栋曰:「德车,本或德𬛼,坤为大𬛼。」孔颖达、侯果作「得舆」。䷗震下坤上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朋,京房作「崩」,见释文及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云:「自上下者为崩。」颜师古注:「今易作朋。」毛奇龄云:京误。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祇,王肃、陆绩作「禔」。王云:「时支反。」陆云:「安也。」九家作「□」,音支。广雅:「多也。」晁说之云:「古文作多。」毛奇龄谓九家作多训,未知何据。马融、郑玄、韩伯作「祇」。马云:「之是反,辞也,郑云:病也,音匙。」本晁说之。韩云:「祁支反,大也。」侯果、孔颖达、王宗传同。陆希声作「祇,适也。」京房、刘向、一行作祇,安也,本晁说之。张子作「祗」,承也,受也。又作「神祇」之祇,云:「示也,效也,见也。」程子:「祇与底通,至也,与坎祇既平同。又音抵,抵也,适也。」朱子训从程子音从马融。朱子:祇又与「只」同。本义训「扺」。语录又训「至」、训「多」,云:「如多见其不知量,多祇也,与只同。」李简:「祇与抵通,从马音。」俞琰:祇与砥通。吴澄作「袛」,适也,抵也,至也,从衣从氐,与祇敬不同。谨案:祇、祗、缇、袛、祇,今多不辨。祇,说文云:「地祇,巨支反。」玉篇盖以训「祇」,说文、玉篇训敬,旨移切。书「祇承于帝」是也。缇,玉篇训适,之移切,又音岐。袛,说文:「袛,裯短衣。都兮切。」祇,玉篇释「祇」为「谷始熟,竹尸切」,无秪字。广韵作「祇」,亦无「适」训。五字音义各不相同。窃谓如从陆希声训「适」,则易文「祇」字可与祗、缇、祇及「禔」通,但不可作「袛」。史记韩长孺传「禔取辱」,徐广曰:「亦作祇。」是禔、祇通也。前汉窦婴传「缇加怼」,颜师古曰:「字从衣,音支,训适。」是缇、祇通也。诗「亦祗以异」,郑笺训「适」。左传「祗见疏」,服虔训「适」。是祗、祇通也。前汉邹阳传「祇怨结」,师古音支,训适。是祇、祇通也。如从韩侯训大,则但可作「祇」,不可作祗、缇、禔。如从张子训「承」,则「祇」可作「祗」;如从朱子训「多」,则「祇」可兼作「㩼」。左传「祇见疏」,孔氏音晋、宋杜本皆作「多」,谓古人多、祇同音。晁氏亦谓古文易用多,盖多、㩼字形相类,祇、多古音相同也。如从京、刘、一行、陆绩训安,则「祇」当作「禔」。「祇」之训安,字书无明文。据说文:「禔,安福也。」引易「祇既平」为证。如程子音「扺」、训「抵」、训「至」,又与「底」同。吴澄又以「祇」训「适」、训「扺」、训「至」。考宋以前字韵诸书,祇、缇、祗、袛俱无上声,并无「至」训。惟马易作「之是反」,亦不训「至」。古人训至者,惟「砥」字。玉篇「之是反,致也,至也,均也,平也」,亦未闻与「祇」通。况砥从「厂」,亦不从广。若朱子又谓同,只古人亦无言及,不知何所据也。六二,休复,吉。六三,频复,厉,无咎。
「频」,陆德明曰:「亦作𫫾。𫫾,眉也。」郑玄作「卑」。晁说之曰:「卑,古文频字,今文作颦。」毛奇龄曰:「卑,省文。」廉案:今释文引郑作「颦」。又案:玉篇于「颦」字下引易文。马融作「频,忧频也」。虞翻、王弼、侯果、孔颖达作「频蹙之频」。张子、沈该、项安世、俞琰从之。王昭素作「频数之频」。苏轼、程子、杨万里、郭雍、朱子诸儒从之。朱震、张浚、吴澄作「水厓曰频」之「频」,云:「频,危也。」谨案:周易述义同昭素。惠栋云:「古作□。」用朱震说。六四,中行独复。六五,敦复,无悔。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灾」,郑玄作「灾」。陆德明作「灾」,云:「灾,正字也;灾,或字也。灾,籀文。」晁说之曰:「古文作□。」䷘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朱子曰:「史记作无望。」廉案:春申君传作「毋望」。索隐曰:「与周易无妄卦义殊。」然马融、郑玄、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其说颇与史记正义释「毋望」相同,故易注毛奇龄以「妄」、「望」为声通字也。归藏作「毋亡」。初九:无妄往,吉。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礼记坊记引易:「不耕获,不菑畬,凶。」孔颖达云:「无功得物是其凶。」惠栋增「凶」字,云:「旧脱凶字,故卦义不明。坊记,七十子所传,当是其实。」陆德明曰:「或依注作不耕而获,非。下句亦然。」晁说之曰:「畬或作□,或作畬。」说文作畬。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九四:可贞,无咎。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黄宗炎曰:无妄行句。䷙乾下艮上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归藏易作「□畜」。初九:有厉,利己。
巳,姚信作「纪」。王弼诸儒作「已止之已」。九二:舆说輹。
舆,虞翻作「车」,云:「萃坤为车。」陆德明曰:「或作𬛼。」惠栋从「𬛼」。輹,虞翻作「腹」,云:「坤为腹。或作輹。」李鼎祚、惠栋同。朱震本经作「辐」,注云:「当作輹。」郑汝谐本亦作「辐」,注:「与小畜字同训异。」陆德明曰:「輹,或作辐,一作复,一作畐。」卢氏、王弼作「舆说輹」。熊朋来曰:「輹与小畜辐不同。」张彦陵说同。余说见小畜卦。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逐,郑玄作「逐」。逐,两马走也。晁说之曰:「王昭素谓当作逐逐。」陆德明曰:「逐,如字,一音胄。」按虞翻及汉书五行志引作「良马逐曰」。刘表作「曰」,犹言也。王弼、孔颖达、吕大临、游酢、杨时、郭雍、张浚、沈该、项安世、赵汝梅、王宗传诸儒从「曰」。朱震曰:「古文作粤。」郑玄、虞翻作「日」。李鼎祚、陆希声、程子、苏轼、晁说之、朱子、赵彦肃、郑汝谐、王申子、李简、吴澄、胡炳文、梁寅、张振渊从「日」。俞琰作「吉」,云:「以噬嗑九四准之,疑是吉字。」谨案:周易述义从「曰」。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童」,许慎作「僮」。廉案:说文释「犝」字云:犝,无角牛也,古通用僮。广苍作「犝」。刘表、虞翻作「童」。刘云:「妄也。」晁说之曰:「童,古文。」毛奇龄曰:「犝、僮皆通。牿,许慎作告。」廉案:说文释「告」字云:「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也。」引易「童牛之告」为证。告,古奥切。其释牿字则云:「牛马牢也。」引书「牿牛马」为证,古屋切。虞翻、九家、李鼎祚作「告」。虞云:「绳缚小木,横著牛角。」项安世云:「当作告,无牛。」惠栋从「告」。陆绩作「角」。俞琰云:「当从陆作角。」郑玄、刘表、侯果诸儒作「牿」。刘云:「牿之言角也。」郑云:「持木以就足,是施牿。」见周官大司寇疏。晁氏谓郑作角者,非。侯果即以周官封人「设其楅衡」为解。谨案:说文牛角横木之告,与牛马牢之牿,字义俱异。虞翻字义从告,郑玄及刘牧、郭忠孝、赵汝梅、焦竑、杨廷筠字义从牿。如侯果以楅衡释牿,宋儒石介、王安石、苏轼、程子、杨时、朱震、朱子诸儒从之,是皆以告义训牿字,毛以说文为误。六五:「豮豕之牙,吉。」
豮,孔颖达训同尔雅「坟,大防」之「坟」,云:「坟,隄防之义。古字假借,虽豕傍土边之异,其义则同。」廉案:王弼、孔颖达谓「豮其牙」,犹言止其牙也。又引褚氏云:「豮,徐也。」苏轼、陆佃训同尔雅「豕子猪□豮」之豮。来知德、杨廷筠、徐在汉、查慎行同。虞翻以「剧豕」为「豮豕」。崔憬同刘表:「豕去势曰豮。」陆希声、刘牧、程子、吕大临、游酢、郭忠孝、郭雍、朱震、陈皋、朱子、项安世同。谨案:周易述义同苏轼。牙,郑玄读为「互」。王昭素曰:「牙当为刃。」胡瑗、王逢、陆佃谓非齿牙之牙,云:「海岱之间,以杙系豕谓之牙。」项安世、来知德、杨廷筠、徐在汉、查慎行、毛奇龄皆同。刘翔读崇牙之牙,义同。胡瑗、虞翻、王弼作「齿牙」之「牙」,崔憬、孔颖达、陆希声、刘牧、二程子、苏轼、吕大临、游酢、郭忠孝、郭雍、朱震、陈皋、王宗传、张浚、郑汝谐、沈该、赵彦肃、朱子、赵汝梅、王申子、李简、俞琰、吴澄、梁寅同。谨案:周易述义同。胡瑗。上九,何天之衢亨。
何,胡瑗云:「经文多何字。」程子云:「因象有何字,故误加爻中。」王申子同。郑玄、虞翻、梁武帝读「负荷」之「荷」。郑云:「艮为手,乾为首,首肩之间荷物处。」虞云:「当也。」陆希声、王宗传、张浚、吴澄、徐在汉、毛奇龄、查慎行同。吴云:「与何校及何天之休」、何天之龙同。毛云:「何、荷通。」按扬雄美新、王延寿灵光殿赋引俱作「荷天衢」。王炎曰:「当作行。」俞琰从之。李简曰:何,或云语词,或音荷,或为衍,或作向,义皆未安。季本改作「向」。毛云:「妄。」王弼:「如字。」孔颖达、郭京、张子、苏轼、陈皋、吕大临、游酢、朱子、郑汝谐、项安世、赵汝梅诸儒同。王云「语词」,陈云:「讶之也」,项云:「惊喜而问也」,赵云:「惊大之词。」郑云:「爻辞有何字,象辞无。」胡瑗读「天之衢亨」句。程子、王 申子同。王弼读「何天之衢亨」五字句。孔颖达、朱震、朱子、胡炳文同。毛奇龄云:「无此辞例。」廉案:杨时、耿南仲亦已「衢亨」联读。虞翻、陆希声、张子诸儒「何天之衢」句,「亨」句。谨案:周易折中云:「解荷义亦可从。」周易述义:「何,如字读,何天之衢亨句。」䷚震下艮上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朵,京房作「揣」。毛居正曰:「揣作垛者误。」晁说之曰:「刘亦作揣,揣颐,多辨也。」毛奇龄曰:「揣疑垂之讹。」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颠,王肃、王弼诸儒俱作颠倒之「颠」。项安世读颠覆之「颠」,谓倾覆已养,可养而不能自养。陆时位作山颠之「颠」,云:「癫与□方是倒义。」颠无倒训,顶也,山颠也。上九艮山之象,木养于上,则违常经。「拂」,子夏作「弗」,辅弼也。晁说之曰:「刘一行作弗,弗,古弼字。」薛、虞、王肃诸儒俱训拂逆之拂。吴澄、朱升训拂拭之拂,「拂经」言摩拂其吭。吴云:「举手摩拭其上。」毛奇龄同。经、王肃、虞翻诸儒俱训经常之「经」。苏轼、赵汝梅、吴澄训经历之「经」,言历五以求养于上。毛奇龄训熊经之「经」,吭也。去声。谨案:周易述义:「经,颈也。」王肃、王弼、孔颖达「颠颐」句,「拂
经于邱」句,言拂常于五也。惠栋同。石介、王安石、程子作「颠颐」句,「拂经」句,「于邱颐」句,「征凶」句。杨时、朱震、郭雍、郑、 张浚、沈该、朱子、汝谐、王宗传、项安世、李简、俞琰、梁寅同。苏轼、张子「颠颐」句,「拂经于邱颐」句,「征凶」句。游酢、黄干、赵汝梅、王 申子、吴澄、胡一桂同。谨案:周易述义「颠颐」句,「拂经于邱颐」句,言拂其颈以颐于高。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虞翻「拂颐」句,「贞凶」句。苏轼、郭雍、张浚、朱震、朱子、赵汝汉、 梅、胡炳文、胡一桂、张振渊、徐在、毛奇龄、查慎行、惠栋同苏氏。朱子云「虽正亦凶」,郭云「以动为贞则凶」。王弼、孔颖达「拂颐贞」句,言「违自养之贞凶」句。刘 牧、胡瑗、张子、程子、扬时、郑汝谐、王宗传、项安世、陈友文、李简、俞琰、梁寅、王申子、陆时位同。沈该作「征凶」,言乖颐之正,拂颐也。上本颐主为应,是以征凶。谨案:周易述义「拂颐」句。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颠,见六二。逐逐,子夏传作「攸攸」,今本如字。志林云「攸」当为「逐」。苏林音「迪」,荀爽作「悠悠」,许慎、刘表作「跾跾」,刘云「远也」。说文:跾,式六反。项安世从跾。晁说之曰:「汉书序传作浟浟,音涤。」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巽下兑上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过」,王肃音戈,王弼音「相过」之「过」,徐邈古卧反。孔颖达谓「过越」之「过」,非「经过」之「过」。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枯」,郑玄音姑,谓无姑。「山榆」,虞翻诸儒如字。「梯」,郑玄作「荑」,音夷,木更生也,山榆之实,京房本汉书五行志,虞翻、王弼诸儒如字。虞云「稚也」。杨叶未舒称「稊」,王云「杨之秀也」,孔颖达云「杨柳之穗」,程云「根也」,吕大临、杨时、朱震、沈该、李简从王训,朱子、杨万里、项安世、王申子、俞琰、胡炳文、吴澄从程训。郭雍曰:「草不荣而实曰秀。」秀主草言。杨既言华,又不得谓不荣也。说文:「稚,幼木也。」后世作「稚」、「蕛」皆同音。如虞翻言,则可为秭。郑玄谓「山榆之实」,益非矣。即诗之「柔荑」亦无秭义,独伊川训「根」。然「梯」字之释,终不可明。杨慎曰:夏小正:「正月柳秭。」戴德云:「发孚也。盖即唐诗所谓柳线也。秭本不训根,柳亦不自下而荣。」毛居正曰:「梯」作「稊」,误。云梯,木根再生稚条也,音题,又他兮切,阶梯也。稊音题,稊稗之稊。程子又云:「郑作荑,与稊同。」毛奇龄亦云:「与荑同,训从夏小正。」谓程子训根,非是。惠栋云:「梯、荑古文通。」赵汝梅从「柔荑」之「荑」,云:「说文无稊字。荑,初生草。别有蕛,苵也。」徐错云:「似稗。」则孟子「荑稗」当作「蕛」。秦文简率,字多假借也。易中「生稊」当释如「柔荑」,汉赵炳「禁树生荑」是也。九三:「栋桡,凶。」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华,晁说之曰:「郑玄作荑。徐邈音华,陆德明如字。吴澄:华,古花字。」廉案:花,南北朝以前,「花」字不见于书。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则花字应始于是。士夫,郭京作「少夫」,谓定本「少」字蛊「伤」类于「士」字,象同。虞翻作「士夫」。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坎下坎上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坎,京房、刘表作「欿」。陆德明曰:「本亦作埳。」归藏作「荦」。郭京、徐勋曰:「脱卦名坎字。」云:「说卦诸言坎卦皆无习字。毛云京误。」王洙、俞琰从之。晁说之曰:「例诸今文则脱,古文则不脱。古文以其卦为名也。」叶少蕴云:「传经者阙。」蒋悌生云:「伏羲只名坎卦,文王系彖辞,然后谓之习坎。」若不加「坎」字,似以「习坎」为卦名。任一正本作「坎,习坎。」郭雍曰:「或以卦画误为习字。」郭云:卦名下无重言卦名者,故离不言「离」重巽不言「巽重巽」。或云坎卦六画漫灭,正如「习」字,传写者之误。然彖、象皆已先言「习坎」,则此说非是,不可穿凿。刘表诸儒如字,表曰:「水流不休,故曰习。」孔颖达谓特加「习」字。「习」,重习、便习二义。胡瑗:「君子必当预习。」程子云:「独坎加习,见其重险。」薛温其云:「坎以习为用,故名异他卦。」陈皋云:「圣人慎重其事,故加习。」朱震云:「加习,然后尽险之象。」项安世云:「重卦之序,坎在六十卦之先,故加习以起后例。」李简、胡炳文从其说。郑汝谐谓「文王在忧患中演,故坎言习」。李舜臣从其说。赵汝梅云:「八卦诚无复名,至重卦则有之。八卦既重,则义随以异。」愚案:文、周深意,特加「习」字,固矣。然孔子作序卦、杂卦,如噬嗑、中孚,皆仍卦名之旧,于坎又何以特去「习」字乎?故朱子谓「不必深求」也。赵汝梅、吴澄「维心句亨」句,赵云:「水流而心自止,有以维之。」吴云:「中心之实,人系恋之而不能解。」虞翻诸儒「维心亨」句。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险,古文,郑玄、向秀作「检」。郑云:「木在手曰检。」晁说之曰:「按象数当作检。」毛奇龄云:「郑说较似有理,但须改经,故不从。」虞翻如字。枕,九家作「玷」,古文。薛、虞作,沈直林反。干宝作「桉」,安也,本晁说之。案:李氏集解引干如字,郑玄、虞翻、陆绩、王弼如字。郑云:「木在首曰枕。」虞云:「止也。」陆云:「枕拟险害之貌。」王云:「枕枝而不安之谓。」徐邈:针鸩反,王肃针甚反。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樽,郑玄作「尊」,见礼记礼器注。郑玄、王弼、孔颖达、陆德明「樽酒簋贰」句,「用缶」句。郑以「副」训「贰」,王、孔以「二」训「贰」。程子、苏轼、郭雍、杨时、朱震、郑汝谐、沈该、赵汝梅、赵彦肃、王宗传、冯椅、李简、黄震、王申子、梁寅、何楷、姜宝、徐在汉、杨廷筠、陆时位、毛奇龄、查慎行同程子诸人训「二」,朱震、赵汝梅训「副」。查云:「小象贰字联读,不当舍经文而从晁说。」虞翻及京房、张弧、一行、陆希声本晁说之。李鼎祚读「樽酒簋」句,「贰用缶」句。晁说之、朱子、吕祖谦、姚小彭、项安世、吴澄、胡一桂、胡炳文、潘梦旗、张若雨、张振渊、惠栋同。虞云:「贰,副也。」朱子云:「益也。」俞琰作「樽酒二簋」句,「贰用缶」句。谨案:周易折中「樽酒簋贰」句,训从副。周易述义句同,训从二缶。冯椅、张汝训、林栗为
击缶之缶,乐器。虞翻诸儒如字。「纳」,京房本晁说之。虞翻作「内」。虞云:「坎为内。」崔憬、李鼎祚、一行本晁说之。惠栋从之。「约」,虞翻、王弼为俭约之约。孔颖达、王昭素同。朱震为要约
之约。沈该、赵汝梅、赵彦肃、王宗传、吴澄、俞琰、梁寅同。「牖」,陆绩作「诱」。毛奇龄云:「声误。」崔憬内约,句。自牖,终无咎。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祇」,京房、许慎、虞翻、李鼎祚作「禔」。许云:「安福也。市支切。」虞云:「安也。」惠栋从之。郑玄云:「当作坻,小丘也。」毛奇龄云:「祇、禔通用。郑作坻,又一义。」王弼、诸儒作「祗」。王云:「辞也。」苏轼、朱震、何楷训「适」。赵汝梅训大。程子、朱子解作「抵」。郑汝谐、王申子、李简、梁寅、胡炳文同。说见复卦。毛居正曰:祇作「缇」,误,从示从氏,音支,又音祁;从衣从氐,音低,短衣也。王宗传、俞琰与「无祇悔」同。王训大,俞训适。
上六: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系」,诸本或作「系」,或作「系」。「置」,子夏作「湜」,今本如字。刘表作「示」,言众议于九棘之下。张璠作「置」,姚信作「寔置」也。本晁说之。释文本作「置」。虞翻、诸儒如字。䷝离下
离上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离」,本或作「离」。李鼎祚引虞翻本多作「离」。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错」,马融七路反,郑玄、徐邈七各反。杨慎曰:「错,古易作舄,字画相类,故误作错。」陆时位从舄,云:考古今篆文,当为舄,履类也。置履下不畏泥湿,故曰舄。初九孤踪芳躅,不受泥污,故有舄象。六二:黄离,元吉。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昃」,王嗣宗作「仄」。晁说之曰:仄,古文。许慎作「□」,或作「□」。九家、荀爽作「昃」。王弼、诸儒如字。「鼓」,郑玄作「击」。惠栋从击。晁说之曰:古文作「鞁」。九家、王弼如字。「耋」,京房作「绖」,蜀才作「咥」。毛奇龄云:「绖、咥俱声误。」马融、九家、王肃诸儒如字。马云七十曰耋,王云八十曰耋。「嗟」,荀爽、李鼎祚作「差」,「戚嗟若」同。晁说之曰:「差,古文。」惠栋从差。九家、王肃如字。郑玄、薛、虞及古文本无凶字。晁说之曰:「无凶字者合象数。」惠栋去「凶」字,九家有「凶」字。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突」,荀爽作「□」,李鼎祚、惠栋同王肃、许慎作「突」。荀爽「突如」句,「其来如」句,「焚如」句,「死如」句,「弃如」句。赵汝梅、 惠栋同吴澄、王申子「突如」句,「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句。王云:「圣人于五如字中,特着一其字,其意可见。」小彖合两句作一句。王弼诸儒「突如其来如」句,下二字句。「弃」,石经作「弃」。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沱」,荀爽作「池」。陆德明曰:「沱,一作沲。」荀爽如字。「若」,陆德明曰:「古文本皆□,惠栋从□。戚,子夏传作嘁,子六反,苦惭也。今本如字。」晁说之曰:「戚,古文。」九家如字。「嗟」,荀爽、李鼎祚作「差」,惠栋同虞翻如字。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汉书陈汤传、刘向引作「获非其丑」。周易章句证异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