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本义通释卷十一

元胡炳文撰

彖上传

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后凡言传者仿此。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利、贞」为四德以发明之,而此一节首释「元」义也。「大哉」,叹辞。「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以为始也。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故曰「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此释乾之「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始」,即元也。「终」,谓贞也。不终则旡始,不贞则无以为元也。此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则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而乘此六阳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也。通曰:天有十二时,阴阳各司其半,以成四时,故爻位亦以六而成。一爻有一爻之位,则各有一爻之时。「六位时成」,泛指易六虚言。「时乘六龙」,专指乾六画言。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时」字,故夫子首于乾彖发之。坤止说「行」,乾兼说「知行」。「太明」是「知」,「御天」是「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旡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利贞」之义也。通曰:以二气之分言,则变者万物之出机,元亨是也;化者万物之入机,利贞是也。以一气之运言,则变者其渐,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后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谓之各正,则命之禀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谓之保合,则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盖太和者,阴阳会合冲和之气,而乾元资始之理,固在其中矣。以渐而变,是之谓和。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圣人之「利贞」也。盖尝统而论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畅茂;利则向于实也,贞则实之成也。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旡端也。然而四者之间,生气流行,初无闲断,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其以圣人而言,则孔子之意,盖以此卦为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虽其文义有非文王之书者,然读者各以其意求之,则并行而不悖也。坤卦仿此。通曰:文王本从卜筮上说,夫子则从义理上说,故曰「大」曰「始」,以赞乾之元;曰「终」曰「始」,以见乾贞下起元。其释「元亨」而曰「终始」者,终贞也。不贞无以为元,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穷也。其释「利贞」又曰「首出」,首元也。非元无以为贞,此又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其在圣人,则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盖「乘六龙」是得天位,「御天」是行天道,「万国咸宁」是致太平也。彖传主义理,亦曷尝不可推之卜筮哉?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比大义差缓。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顺承天施,地之道也。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言「亨」也。「德合无疆」,谓配乾也。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言「利贞」也。马,乾之象,而以为地类者,牡,阴物,而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则顺而健矣。「柔顺利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则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阳大阴小,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故坤之德,常减于乾之半也。东北虽「丧朋」,然反之西南,则「终有庆」矣。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而且贞,地之德也。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以二体释卦名义。始交,谓震。难生,谓坎。动乎险中,大亨贞。以二体之德释卦辞。「动」,震之为也。「险」,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释「元亨利贞」,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昩,宜建侯而不宁。

以二体之象释卦辞。「雷」,震象。「雨」,坎象。天造,犹言天运。「草」,杂乱。「昩」,晦冥也。阴阳交而雷雨作,杂乱晦冥,塞乎两间。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统治,而未可遽谓安宁之时也。不取初九爻义者,取义多端,姑举其一也。通曰:彖传自屯以下,例分作两节,释卦名是一节,释卦辞是一节。或卦辞有未尽者,从而推广之,如乾、坤、文言是也。本义但分卦体、卦象、卦德、卦变,而彖之旨尽矣。惟「屯」曰「二体之象」,又曰「二体之德」,见卦象、卦德又因卦体而见之也。

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释卦名,有两义。通曰:卦象分上下,艮山下有坎水之险,是一义。卦德分内外,内险已不能安,外止又不能进,是一义。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以卦体释卦辞也。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谓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当其可也。「志应」者,二刚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应也。「以刚中」者,以刚而中,故能告而有节也。「渎」,筮者二三,则问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蒙以养正」,乃作圣之功,所以释「利贞」之义也。通曰:程传云「亨道即时中也」。本义谓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盖蒙岂无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时之中尔。本义谓如下文所指之事,盖谓五之志未与初应,而遽欲亨之,非时中也。再三渎而亦告之,非时中也。蒙宜养正,过此而后养之,非时中也。

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此以卦德释卦名义。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体及两象释卦辞。通曰:凡五皆天位也。屯不足言,特于「需」发其义。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以卦德释卦名义。通曰:上下以分言,本不当讼。上刚,以势陵下也。下险,其情始不可测矣。以一人言,内险而外健;以二人言,已险而彼健也。「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以卦变、卦体、卦象释卦辞。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体释师贞之义。以,谓能左右之也。一阳在下之中,而五阴皆为所以也。能以众正,则王者之师矣。通曰:本义提出一「以」字,依春秋书法,谓能左右之

也。一阳而五阴皆为所以,阃外之事,将得专制之也。然以之归于正,则为王者之师;以之微有不正,则为霸者之术。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又以卦体、卦德释「丈人吉无咎」之义。刚中,谓九二;「应」,谓六五应之。行险,谓行危道;顺,谓顺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而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通曰:刚中而应,彖传凡五见,或五应二,或二应五。本义于他卦不明言之,而师独曰「刚中」,谓九二。「应」,谓六五应之。以在师之时,五之信任乎二,尤不可不专也。毒之一字,见得王者之师,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药之攻病,非有沈疴坚症,不轻用也。其指深矣。「比」,吉也。此三字疑衍文。「比」,辅也,下顺从也。此以卦体释卦名义。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亦以卦体释卦辞。「刚中」,谓五;「上下」,谓五阴。通曰:凡「应」字,多谓刚柔两爻相应,此则为上下五阴应乎五之刚,又一例也。师、比皆一阳五阴,师之应独重,谓五应二,将之任专也。比之应,则谓上下应五,君之分严也。其曰「上下应」者,五阴皆当应也。曰「其道穷」者,上以一阴独不能应也。「易穷则变」,乾「上九,穷之灾」,坤比上六,皆曰「其道穷」,皆不知变者。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以卦体释卦名义。「柔得位」,指六居四。「上下」,谓五阳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以卦德、卦体而言,阳犹可「亨」也。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尚往」,言畜之未极,其气犹上进也。通曰:曰「刚中而志行」,曰「施未行」,两「行」字相应,阳被畜而志犹可行;阴虽得位,而施未可行。本义:两「犹」字,专为阳言,亦扶阳抑阴之意也。「履」,柔履刚也。

以二体释卦名义。通曰:本义谓二体,见得是以兑体之柔,履乾体之刚,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刚也。

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以卦德释彖辞。通曰:说而应乎乾,亦是以下体之兑,应上体之乾。若蒙曰「志应」,师曰「刚中而应」,是刚柔两爻自相应比。小畜上下应,是一爻为主,而众爻应之。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又以卦体明之,指九五也。通曰:释彖已毕,又于此专指九五以推广其义,犹乾、坤文言也。履者,小畜之反。小畜曰「柔得位」,此则曰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言外之意可见。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以卦体释卦名义。柔谓六二,乾谓九五。同人曰,衍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以卦德、卦体释卦辞。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不然,则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通」?曰:必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然非明与健,不能大同也。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以卦体释卦名义。「柔」谓六五,上下谓五阳。通曰:同人以六居二,则曰「柔得位得中」。大有以六居五,则曰「柔得尊位」。大中上下之分严矣。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以卦德、卦体释卦辞。应天,指六五也。通曰:「文明以健」,自明而诚之事。「刚健而文明」,自诚而明之事,又若有圣贤之等焉。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言谦之必「亨」。通曰:下济为「谦」,光明为「亨」。卑为「谦」,上行为「亨」。彖传但言「谦之必亨」,而不言卦体,盖下济光明,自含艮、坤二体于其间也。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喻,君子之终也。「变」,谓倾坏。「流」,谓聚而归之。人能谦,则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过,此君子所以「有终」也。

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通曰:小畜与豫,皆以四为主。小畜刚中而志行,是释卦义「亨」字。此「刚应而志行」,是释卦名「豫」字。小畜一阴畜五阳,阳之志自行,故「亨」。豫则五阴皆应一阳,阳之志得行,故豫。皆扶阳之意也。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以卦德释卦辞。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极言之而赞其大也。通曰:颐、大过、解、革言时,坎、睽、蹇言时用,豫、随、遁、旅、姤言时义。凡十二卦,释彖之已言者。又复推广彖所未言者,于是极言以赞其大,欲人涵泳于言意之表,即如乾之文言是也。

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

以卦变、卦德释卦名义。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王肃本「时」作「之」,今当从之。释卦辞。言能如是,则天下之所从也。随时之义大矣。哉,

王肃本「时」字在「之」字下,今当从之。通曰:今本作「随时之义」,惟本义从王肃本作「随之时义」。必如此而后赞时之大者,凡十二卦。然曰「随时之义」,则「随」字重,「义」字轻;曰「随之时义」,则二字俱重,而所谓「随时之义」,自在其中矣。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以卦变、卦体、卦德释卦名义。盖如此则积弊而至于蛊矣。通曰:诸解以巽而止为治蛊之道,夫苟下卑巽而上苟止,岂所以治蛊哉?先儒云:通其变则为随,不能通其变则为蛊。盖刚来而下柔,刚柔之情交兼,此动而彼应,故曰「随」。刚上而柔下,上下不交,且下卑巽而上苟止,故曰蛊。蛊、随之相反以此。凡卦德当分内外先后,如随则我先动而彼说,归妹则先说而后动。归妹之凶,又与随反。蛊则内卑巽而外苟止,渐则内静止而外卑巽。渐之吉,又与蛊反。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释卦辞。治蛊至于「元亨」,则乱而复治之象也。乱之终,治之始,天运然也。通曰:诸卦皆言往有功,蛊独曰「往有事」。蛊者,事也。事虽已治,不可以无事视之也。前事过中而将坏,即当为自新之图;后事方始而尚新,即当致丁宁之意。乱之极而治之始,虽天运然也,亦人事致然也。临,刚浸而长。以卦体释卦名。说而顺,刚中而应。

又以卦德、卦体言卦之善。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通曰:临、无妄皆曰「元亨利贞」。临曰「刚中而应,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无妄曰「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本义于临曰:以卦德、卦体言卦之善。

当刚长之时,有此善,故其占如此。无妄亦曰: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当获大亨而利于正,乃天命之当然也。他卦但曰释卦名义释卦辞。此二卦又有所谓言卦之善者,何哉?盖二卦皆以刚为主,刚不如此,非刚之善也。兼之天道赋予,旡有不善,善字又从天道、天命而言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言虽天运之当然,然君子宜知所戒。通曰:观卦不取四阴为义,于临曰「八月有凶」,则观为八月卦,已见于此矣。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通曰:四阳为大壮四阴不曰小者之壮,而曰观,取二阳示四阴也。释彖且曰「大观」,壮以下之四阳为大,观以上之二阳为大。释卦名义,则以为「大观在上」。释卦辞以为「下观而化」。上下之分,严崇阳抑阴之意可见矣。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释卦辞。通曰:「盥而不荐」,与「神武而不杀」,朱子皆以为是圣人不犯手做底。盖盥则必「荐」,不荐是喻圣人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武则必杀,「不杀」是喻圣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故彼谓之「神武」,而此下文别以「神道」言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极言观之道也。「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颐中有物,曰「噬嗑」。以卦体释卦名义。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以卦名、卦体、卦德二象、卦变释卦辞。通曰:卦辞云「噬嗑,亨」,彖传加一「而」字,谓必「噬嗑」之而后「亨」也。此以卦名释卦辞。动不如雷,不能断狱;明不如电,不能察狱。不柔则失之暴,柔而不中则失之纵。甚言用狱之难也。「贲,亨」,「亨」字疑衍。

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以卦变释卦辞。刚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理或然也。通曰:「柔来而文刚」,是以刚为主也。刚往文柔,必曰「分刚上而文柔」者,亦以刚为主也。故本义于柔文刚,则曰阳得阴助;于刚文柔而不曰阴得阳助。盖一阴下而为「离」,则阴为阳之助而明于内;一阳上而为「艮」,则阳为阴之主,而止于外。是知皆以刚为主,而彖传以阴为小者,此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又以卦德言之,止谓各得其分。通曰:上文以卦变言,则刚柔之交,可以见天文。此以卦德言,则文明各得其分,可以见人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极言贲道之大也。剥,剥也,柔变刚也。以卦体释卦名义。言柔进于阳,变刚为柔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以卦体、卦德释卦辞。通曰:凡卦画皆象也,皆当观也。于剥独言之者,为处变君子言也。消息盈虚四字,皆为阳言。复者,阳之息;姤者,阳之消;乾者,阳之盈;坤者,阳之虚。剥五阴而一阳,则阳之消而至于虚也。其变也大矣。然亦天行也。故剥曰「天行」,复亦曰「天行」。复,亨,刚反,刚反则亨。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以卦德而言,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阴阳消息,天运然也。利有攸往,刚长也。

以卦体而言,既生则渐长矣。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子论之详矣。而邵子之诗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至哉言也,学者宜尽心焉。通曰:「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于几息而复萌之时见之。」本义辞尚简要,未尝泛引古语。此则全引康节诗,殊有意也。朱子诗曰:「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识得无中含有处,许君亲见伏羲来。」学者有得于此诗,则可以知康节之诗矣。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以卦变、卦德、卦体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当获大亨而利于正,乃天命之当然也。其有不正,则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盖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通曰:本义谓自讼而来,二之刚来居初也。或谓外卦为乾,震之刚自乾来也,亦通。无妄释「元亨利贞」,与临同。命即道也,叶韵耳。无妄之往,程子以为无妄而又往,本义只顺上文本意解。正者,天之命,不正,故不可行也。盖无妄之往,与泰卦「包荒,得尚于中行」句相似,举首尾句而包中间也,不可泥文而失意。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以卦德释卦名义。通曰:诸卦艮德只一止字,此则有「笃实辉光」四字。盖大畜之所重者,在艮上一爻,卦名「畜」字已具艮止之义。此曰「笃实」,艮一阳之所以能畜也。曰「辉光」,阳能畜诸中而见诸外也。

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以卦变、卦体、卦德释卦辞。「不家食吉」,养贤也。亦取「尚贤」之象。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亦以卦体而言。通曰:卦有乾体者多曰「利涉大川」,健故也。

「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释卦辞。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极言养道而赞之。大过,大者过也。以卦体释卦名义。栋桡,本末弱也。

复以卦体释卦辞。本谓初,末谓上,弱谓阴柔。

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

又以卦体、卦德释卦辞。大过之时,大矣哉!大过之时,非有大过人之才不能济也,故叹其大。通曰:他卦多是释卦辞,后复引天地圣人而言之,是极言以赞其时之大。大过方释卦辞,遽曰「大过之时大矣哉」,故本义以大过人之才言之。所谓才者,指上文卦才而言也。盖大过之事甚大,无其时不可过,有其时,无其才,愈不可过。本义之意深矣。习坎,重险也。释卦名义。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以卦象释「有孚」之义,言内实而行有常也。通曰:水字当读「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两句,皆指水言。以水之内实行有常者,释卦辞「有孚」之义也。

「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以刚在中,「心孚」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

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极言之而赞其大也。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释卦名义。

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以卦体释卦辞。通曰:坎之刚中,九五分数多,故九五曰「坎不盈」,卦辞释「有孚」,亦曰「水流而不盈」。离之中正,六二分数多,故卦辞曰「畜牝牛」,而六二爻辞亦曰「黄离元吉」。周易本义通释卷十一,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