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易精蕴大义卷七
元解蒙撰下经三井至归妹䷯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先儒曰:坎者,天一之水也。见于诸卦者,皆诸水之流之失,故多以险喻。其在卦而得真性者,「井」是也。邑聚之地,井必在焉,则邑又资于井而后聚也。利物而不费,「无丧」也;功成而不居,「无得」也。邑可改,井不可改,体之常也。汲之无丧,不汲无得,德之定也。往者以井,来者亦以井,用之应也。唯常故定,能定而后能应。此三句言井之事。「汔至亦未繘井」,未及于用也;「羸其瓶,凶」,丧其用也。此二句言汲井之事。
蒙谓:圣人于井之道,既言得其常以致其用,又言失其常以丧其用,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先儒曰:「井之为物,体用备也。定而常应,应而常定,井之养物所以不穷欤!」盖「井」以静为德,以动为功也。故体欲其居,用欲其不居,居则其德有常,不居则其功不匮。德有常而功不匮,此「井」之所以为「井」也。
蒙谓:圣人既因井之象而言其德之常,又言井之用而欲其功之成。言其德之常,所以赞其才之善;欲其功之成,所以戒其败之亟。于此可见圣人之心矣。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蒙谓:观井之象,而知其津润之上行;法井之用,而推其德泽以下施。此君子及民之政,犹井养之不穷欤!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先儒曰:「六爻之义,井贵清,故冽则食,泥则不食;井贵全,故甃则食,谷则不食;井贵出,故收则食,幕则不食。」蒙谓:既无上出之功,必无济时之用,安取夫所谓井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先儒曰:井以三阳为泉,三阴为井,曰射、曰渫、曰冽,非泉乎?曰泥、曰瓮、曰收,非井乎?蒙谓虽有阳刚之德,而无济困之功,以其失于上而趋于下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先儒曰:泥而不食,自取之也;渫而不食,则在人矣。井何恻哉?行道之人为我恻也。爻但言「王明」而已,象言「求王明」者,井道无求,其曰「求」者,以不言求之也。故君子之求,异乎人之求。蒙谓志在乎立功,而心存乎报主,故虽求用之切,亦圣人之所与也。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先儒曰:三在内卦,渫井内以致其洁;四在外卦,甃井外以御其污。盖不渫则污者不洁,不甃则洁者易污,此内外交养之道也。
蒙谓:虽无济物之功,不废养人之用,亦圣人之所取也。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先儒曰:「二与五皆泉之洁者也。三居甃下,未汲之泉也,故曰不食。五居甃上,已汲之泉也,故曰食。」
蒙谓:德成于己而泽及乎民,井道之至善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先儒曰:井六爻纲领最好,初泥二谷,废井也。三则渫初之泥,四则甃二之谷,井道全矣。五井洌而泉寒;上井收而勿幕,功用及物,而井道大成矣。
蒙谓:博施而有常,大善而吉也。故圣人于井之上深赞之。䷰离下兑上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先儒曰:圣人之革,顺乎天,应乎人,亦必巳日然后乃孚焉。巳日乃孚,而不能有孚于未革之先者,天下之常情。巳日乃孚,而不能不孚于已革之后者,圣人之能事。
蒙谓人于变更之际,当人心而合天理,则弊革而事治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因卦象以察物情,而知其有相胜之理矣。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事有舍旧而图新,必人心之信从,合事之至当,斯乃无变更之悔矣。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阴阳代谢而岁功成,天命始终而圣人出,故夫子因革而极言以赞之。
先儒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未若泽火相息而势不两存也。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未若不相得之不能两立也。此睽、革之分也。卦中兑无有取象于水者,此欲论相息之象,以水火为言耳。或曰:水遇火而涸,火遇水而灭,相灭而又相息,何也?曰:玩王氏「不合而后生变」之语,则得之矣。凡物之性,相灭则有变,无变亦无生也。夫事亦有然者,去故而后有取新之理,故曰灭息。灭而后生息,是谓之革。或曰:水在火上,则为既济,今泽居火上而为革,象同而义异,何也?曰:水之用也动,泽之体也静,置水于上,然火于下,然后成烹饪之功。泽无居火上之理,若在上则灭火矣。水火异体而相为用,二女同体而不相得,唯其不相得,故革;唯其相为用,故革而后生。物物之情,革之道也。此夫子释彖之辞,文王所未发也。顺天应人者,天与之,非我求之也,顺之而已;人之与,非我倡之也,应之而已。时未革,圣人不敢先;时当革,圣人不敢后。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先时。蒙谓圣人详言变更之道,观物情之相违,求事理之至当,乃天运人事一新之会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先儒曰:「治历明时,非谓历当革,盖四时改革中便有治历明时道理。君子观革之象,以治历言者,举事之大者耳。推日月星辰之变动,以明四时之序不易,而后历正矣。故治历必在明时。」
蒙谓:观燥湿之异宜,犹寒暑之异候,此治历明时所以取于革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先儒曰:遁之六二,在遁而必于遁,故执之用黄牛之革。革之初九,在革而未可革,故巩用黄牛之革。巩而固之,戒其轻也;戒之于初,全其革也。
蒙谓:当变革之初,而欲固之以中顺之道者,圣人之重改作也。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先儒曰:「巳日乃孚」,人君之革也,孚在革后也。「巳日乃革」,人臣之革也,孚在革先也。
蒙谓:圣人重改作而贵适时,故始而致其慎,终而与其进。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先儒曰:六二言「征吉无咎」,在「巳日乃革」之后;九三言「征凶贞厉」,在「革言三就」之先者,六二柔而不进,故圣人言之于后,以使其进。九三刚而躁进,故圣人折之于前,而使之止。言而信,不若未言而信,故五曰「未占有孚」,而三必「革言三就」而后信也。
蒙谓:事莫难于改作,故圣人恐其躁动以为革之害,而戒其重慎以审革之宜。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先儒曰:彖言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三、四、五皆曰「有孚」,则知变革之道,非人心之孚信不可为也。下三爻有谨重难革之意,故皆曰「革」。上三爻革道之善也,故四曰「改」,五、上曰「变」。惟革然后改,改然后变。武王革商为周之时,所谓革也;反商政,所谓改也;至于天下大治,所谓变也。
蒙谓革之得其当,而行之尽乎诚,则得人心之同然矣。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先儒曰:乾革九五皆称大人,而象有龙虎之异者,龙以德言,虎以威言。乾之大人,尧舜之事;革之大人,汤武之事。大人之为革也,革不以言而以道,故人之从革也,革不以迹而以心。是以其孚见于未占,不待巳日也。巳日乃孚,为革者之所同;未占有孚,乃圣人之所独。故夏人称商曰「徯我后」,殷人称周曰「我周王」,其「未占有孚」之谓乎!
蒙谓:圣人以道易天下,故其过化存神之妙如此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先儒曰:「天下之事,始则患乎难革,终则患乎难守。故卦辞首曰利贞」,终曰利居贞。盖天下之事,坏而不振则革,革而当则不可不贞,贞则不变矣。若不得已而革,革而又变,大易所深戒也。
蒙谓:君子小人各以类而化,则革道成矣。圣人谓其动凶而静吉也。䷱巽下离上鼎:元吉,亨。
先儒曰:圣人名卦必以道,独井、鼎以器者,道、器一也,由道可以见器,由器可以推道。易六十四卦,惟乾之四德不加一辞,其次兑曰「亨,利贞」,大有曰「元亨」,大壮曰「利贞」。今鼎曰「元吉,亨」,程子曰:「吉字羡。」「元亨」而已,与大有同,亦不加一辞,即鼎之德可以致「元亨」也。蒙谓:圣人法鼎之卦而知其大通者,由其才之善故也。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圣人即鼎之象而明其用,见于事天敬人者,有尽诚贵礼之异也。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顺礼以动而不蔽于私,执柔居尊而能应乎刚,是又即卦之才而明其德之善也。
先儒曰:凡卦莫非象,而鼎独言象者,他卦皆虚象,鼎是实象,井非实象乎井,言井之用,若鼎则有形而又有其用,是以鼎独以象言也。然圣人尚象以制器,非独口体奉也,故以享上帝、养圣贤。蒙谓:圣人即卦象而明其用之殊,又原卦才而言其德之善,盖圣人尚象以制器,而器无非道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先儒曰:木上有火,非鼎也,鼎之用也。木上有水,非井也,井之功也。语井而不及功,语鼎而不及用,非观象之意也。离丽于上,所以正其位;巽申于下,所以凝其命。正位凝命,主器者之事也。革以改命,鼎以凝命,知革而不知鼎,天下之乱滋矣。蒙谓:圣人即鼎之用以为象,而取端正安重之势,以为正行谨言之法也。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蒙谓:事有因败而成功,人或因贱以致贵,此鼎之初六,始未善而终善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蒙谓:有济困之才,而审去就之宜,守中正之道,斯无邪媚之惑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蒙谓:以三之时,虽未得君以行道,以三之才,终能获上以致和。盖君子之怀才不偶,未有久而不亨者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象曰:「覆公𫗧」,信何如也。
先儒曰:四之折足,亦初之颠趾。然初利而四凶者,初未有实而四有实故也。
蒙谓:当大任而用小人,其取败也必矣。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先儒曰:位中,故取黄色;爻偶,故取耳象。惟中虚,故能受实。蒙谓:六五居中而应刚,所少者正而固耳,故或又因其才而为之戒焉。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先儒曰:六五爻柔,故尚以金。上九体刚,故尚以玉。蒙谓在上体刚而用柔,乃居成功而善处者也,故圣人深美之。䷲震下震上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七鬯。
蒙谓阳生于下而始奋,故能致其亨。人存于中而知惧,故能保其安。然不失其诚敬之心,又处震之大方也。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先儒曰:惊者,卒然遇之于外,心无主者也。惧者,惕然修之于内,心有主者也。方震雷之威,远者惊,迩者惧,而于临事之顷,精神对越,不失常度,斯为不失其祀主矣。此卦纯以君出子在为言,则震之体全而用显,故曰「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不杂言君父共国时也。蒙谓动而奋者,吾知其理之必通。惧而修者,吾知其事之终善。然必存其诚敬之心,而后能任其保守之重也。
象曰:瀳雷震,君以恐惧修省。
先儒曰:恐生于惧,见于貌。修其所未为,省其所已为。恐惧作于心,修省见于事,皆瀳而不一之意。震之雷,人皆恐惧也,君子则以修省继之。恐惧者,忧其变之来,初震象。修省者,思其变之弭,瀳震象。君子以恐惧修省,此心无时而不存,圣人特因雷震发之耳。蒙谓畏天威而思已过,君子之事也。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蒙谓当震之来,而知处震之道,斯能保其安矣。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蒙谓巽避而远去者,始而度其势之危;中正以守者,终而知其理之复。盖避远以自守,处震之大方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蒙谓人能因震惧而去其不正以就正,斯无不正矣。此圣人之戒也。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蒙谓居震动之时而失震动之势者,由其不正以陷重阴之间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蒙谓以阴柔而为动之主,故无时而不危。以中德而处震之时,故虽危而无失。盖五之所失在于正,五之所善在于中。能由中以求正,则可自守矣。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贞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先儒曰:圣人处震有三:一曰先事而致虑,二曰因时而达变,三曰退处而得中。何谓先事而致虑?初曰「恐致福」,上曰「畏邻戒」是也。何谓因时而达变?三之「苏苏」,四之「遂泥」是也。何谓退处而得中?二之「震来厉」,度其必丧,故戒以「勿逐」。五以「往来厉」,度其无丧有事,故美之曰「其事在中」。震之六爻,圣人所以示人处变之道至矣。
蒙谓以阴柔居动极,故圣人危其行;因震惧而知戒,故圣人善其守。然与诸处震者则异矣。䷳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先儒曰:「背者,目所不见之地;庭者,与物交接之地。今于目所不见而身且不获,是静而能定也。与物交接而人且不见,是动而亦定也。如是则物我两忘,外欲不得以为吾累,可无咎矣。」文公之言,非造于安止之地者不能也。程子通上下言之,若论学,若用功,正当操存戒惧于未然。凡动生于欲,欲生于见。背者,人所不见。止于所不见,则无心目之牵。至切者身,而内欲不萌,是内不溺于己也。至近者人,而外欲不摇,是外不牵于人也。如此而止,然后无毫发之私也。善乎!明道先生之言曰:「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也。」尽之矣。
蒙谓人能无欲以乱其心,则不逐于物而安所止矣。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安于义理之正,而不失其时措之宜,此所以笃实而光辉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安于理而不交于物,所以内外两忘也。
先儒曰:凡物不得其所则不止。阳上阴下,各得其所,则止矣。凡物不得其行则止,其止乃自止。山本静,故为止之至。止万物者,莫若「艮」。又曰:「艮者,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此「艮」所以有时止时行之义。「震」则阳动于下,「坎」则阳陷于中,「艮」则阳著于上,阴不得而掩之,故「光明」。「艮其背」,止也;「行其庭」,行也。其行其止,不见人己,唯见义理之当止,所谓止其所也。「所」者,止之地也。得其所止而不止,固为不知止;不得其所止而止,又岂止其所之义哉!有止之时,有止之所。止之时,如夫子之仕止久速当其可是也;止之所,如大学仁敬孝慈,各得其分是也。释彖自「艮止也」以下言止之时,自「艮其止」以下言止之所。蒙谓:体常以尽变,故未尝胶于一定之中,人能随处而皆安,故能得夫两忘之道。观此,斯得其所止矣。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先儒曰:「位者,所止也。不出其位者,止于所止也。不出其位,身止也;思不出其位,心止也。」
蒙谓:观诸象而知其止之坚,存诸心而安夫理之正,吾于艮之象而得止之道矣。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先儒曰:「止于暂而不能久,未善止也,故曰利永贞。」蒙谓:止于初而守之固,斯无妄动矣。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先儒曰:六爻皆言艮,艮其止也。然下三爻皆不得其止者,止道未成也。人之知止,或忽于初而误于终。观人不观于其暂,而观于其久。故初未知所止,二不安其止,三止于危。是以初则戒二不快,三薰心,自四以上得其所止矣,故宜上而不宜下。
蒙谓:人之行止系于上,则己之志不得行矣。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先儒曰:易言凶至于灭鼻者,其行过也;言厉至于熏心者,其止殆也。蒙谓:行止不能随时而执一,故其危至于此也。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先儒曰:卦之六爻,唯咸、艮备取诸身。然咸言其拇、其腓、其脢、其辅,而不言心者,言咸所以感,心实感之,而感无容心也。艮言其趾、其腓、其限、其辅,而亦不及心者,言艮所以止,心实止之,而止则无心矣。咸、艮相为动静,而不出一心之微,是以圣人取诸粗,以明无体之妙,欲人不求诸它而已矣。
蒙谓:「居大臣之位,而不能正天下之止,故圣人虽言其无害,而实病其无才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先儒曰:「艮其辅可,咸其辅不可。」人所见于外,不过言行二者,在下以腓趾象其行,在上以辅颊象其言,所以明艮之义则一也。蒙谓:主天下之止,而不能止天下之止,故圣人独取其止于中而已。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先儒曰:「易爻取厚象者三:敦临、敦复、敦艮是也。」盖以阳刚居止之极,「敦艮」笃实于止者也。尝即震、艮二卦论之,震主于动,艮主于止。盖动由下而进,止于上而终。故震之六爻唯初最吉,艮之六爻唯上最吉。圣人之深意也。又即咸、艮二卦论之,咸、艮皆就人身取象,而咸六爻皆未尽善,艮六爻各尽善者,盖感物而动者,未免于凶悔;知止能静者,未有不能安者也。若艮之上九,则又不累于刚而独言吉也。
蒙谓:以刚实而居止之极,非安其所止者不能也。䷴艮下巽上渐:女归吉,利贞。
先儒曰:以渐而进者,唯「女归」为得其义。媒妁问之,卜筮决之,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莫不有渐。迨其归也,母诏之房中,父命之阼阶,诸母戒之两阶之间,三月庙见而后成妇,其有渐也如此,所以吉也。蒙谓:人之进为当有序,圣人即其事之大者,以明其进以正也。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先儒曰:「渐、升、晋,皆进也,而义则异。」蒙谓:释卦名之义,以言人道之常,因卦才之善,以明进为之序。其要在于中正而顺理,则其进莫御矣。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先儒曰:「巽木在山上为渐,在地中为升。山上之木取其高,地中之木取其下。高者要其质之所托,下者原其生之所自。二卦所以不同。」居贤德,先有所止也;「善风俗」,巽入之也。然皆非一日可成,渐之义也。居贤德而后善风俗,乃正己而正人之意。彖所谓进以正,可以正邦也。蒙谓明物理而知其高下之有因,观人事而知其进止之有序,此圣人因渐之象,而示人明德新民之方也。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先儒曰:以卦义言,女之归以渐;以卦变言,阴之进以渐。象言「木渐」,爻言「鸿渐」,初之进也亦以渐。蒙谓唯其阴柔无据而居初,故其进为不躁而有渐。然此岂众人所能识哉!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蒙谓:既进于所安,利在得中以行道,故圣人于渐之二深明之。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先儒曰:卦辞女归吉,以两体论,巽女有归艮男之象。九三夫妇凶,以应否论,当相应之位为正,不当相应之位为邪。
蒙谓:「圣人以三之所处宜安履于平地,故戒其失理而苟合,而勉其守正以闲邪。」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先儒曰:「进于上体之巽,故取木象。」
蒙谓:进非据而能得其所安者,由四之居正而处卑也。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先儒曰:渐卦三四相比,以情合也。惟非夫而孕,所以不育。二五相应,以理合也。特为三、四所间,故久而不孕也。以情苟合者必凶,以理相求者终吉。蒙谓:居尊位而在渐时,故其君臣之相与,虽或间于始,然必通于终。盖中正之道,有必亨之理,以不正而敌中正,一时之为耳,久其能胜乎?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先儒曰:渐六爻主乎进而有得失。初之进,虽未得位而安,二、四得位而不安矣。三,急于求合,故凶。四,安于平地,故无咎。二、五中正相应,皆吉。上进处高洁,不累于位者也,故曰「吉」。
蒙谓虽位进极而不失其渐,贤达之高致者也,故圣人深取焉。䷵兑下震上归妹:征凶,无攸利。
蒙谓:人既不能以道制其欲,无自而可矣,故圣人甚言之。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因感交之情同,见天人之理一。盖一与二为对,生之本也。
「说以动」,所归妺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夫唯情肆而益荡,故合之失其正,而处之非其道也。
先儒曰:凡先释卦名者,易之通例也。天地生物,男女生息,其义则同,故咸、恒与此彖皆兼天地万物言之。家人与归妹之彖皆曰「天地之大义」者,家人言位之正,归妹言情之交。正以名分,交以致和。阳外阴内,位也。「说以动」,情也。「位不当」,言其始也,合之不以正,所以「征凶」。「柔乘刚」,言其终也,处之又不尽其道,所以「无攸利」也。
蒙谓即天道以明人事,而知其相感之情同;因卦德以考爻象,而知其相求之义乖。故圣人之赞易,始而明其情之不可无,终则言其义之不可有,示人之意精矣。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蒙谓阳动于上,而阴说随之,故君子知其不正之合,而思为可久之道也。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蒙谓有贤德而无正应,虽不足以遂其行,犹可以助乎正。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先儒曰:不言归妹者,蒙初爻之文也。初承嫡能守其常,二守贞不变其常,必曰「跛」曰「眇」者,示不足之戒也。蒙谓:有贤德而配不良,虽难以及乎远,犹足以善其身。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蒙谓:失德而无应,故有所待而失所归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蒙谓:有贤德而无嘉偶,故宁失时而不轻售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先儒曰:卦与泰相似,惟易三、四二爻耳。故此与泰卦五爻同,故彖亦言「天地交」,而此爻取象同。中四爻皆失位,二、五虽失位,然皆正应,五为妹主,能谦降无华,故「吉」。二执娣礼,能自贬守静,故「利」。初、上虽当位,然初吉上凶,初有承嫡之美,上有失职之嫌,各系所处何如耳。
蒙谓:唯谦降以从礼,不事饰以悦人,乃以贵下贱之道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先儒曰:在六爻,应不以正,皆在所弃。其所美者,常而已。初九从人以守常,二安分以守常,九四待时以守常,六五谦逊以守常,唯六三、上六二爻失常为不善。蒙谓:以阴柔居上而无应,乃妇女之无终者也,故其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