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易精蕴大义卷二
元解蒙撰上经二屯至履䷂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先儒曰:易为三才之书,其言道则三才之道也。天、地、人虽均为三才,惟人道杂而多端,无天地之纯全。故纯刚为乾,以尽天道;纯柔为坤,以尽地道。人事则不可以一卦尽。故自屯以后,无非明人事以配乾坤也。乾坤之后,付其用于六子,而六子之用,三男为先,此乾坤之后继以屯蒙也。况屯蒙、需、讼、师、比六卦皆有坎,防患之意深矣。坎为水,震为雷,水气上天则为云,降则为雨,而雷亦必上天而雨始下。今震下坎上,是雷未上而雨未下也。故雷雨为解,震上坎下也;云雷为屯,震下坎上也。夫气始交未畅则为屯,世方多难则为屯。「利贞,勿用有攸往」,处屯之道也;「利建侯」,济屯之道也。盖屯而求亨,唯至正为能正天下之不正,惟不欲速为能成功之速,惟多助为能克寡助。夫天下无事则诸侯为之守,天下有事则诸侯为之扞。屯言建侯,则有事之时,外足以扞之;比言建国亲侯,则无事之时,内足以守之也。然屯、豫皆言建侯,亦以其皆有一震体故欤?
蒙谓:大人之处患难也,虽有可通之道,而不可以失其正;虽非可为之时,而不可以无其助。明乎此,则可以亨屯而济难矣。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先儒曰:彖传大率先释卦名,又次释卦辞,次释卦义,有未尽者,从而推广之,此彖之定例也。其辞则杂取卦体、卦德、卦象、卦才四者互明之。动以雷言,满盈以雨言。建侯,「震」象;不宁,坎象。动乎险中,谓震将动,欲出乎险。阳有亨屯之道,而坎难在前,未遂亨也,宜守正以待之。然文王之彖曰:「勿用有攸往。」而夫子释之,乃言「动乎险中,宜建侯」。又若当有所往,何耶?盖所谓「勿用有攸往」,非终不往也,但未可以往,则不须轻进耳,岂终于不往而已哉!故止乎险中则蹇,动乎险中则亨。诚以动有亨之道,止则终于陷而已。
蒙谓考致难之由,明济难之道,吾尝即卦体而参时运,得之矣。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先儒曰:「大象之辞,有体其象者,有反其象者,有处其象者。体其象者,乾坤是也。反其象者,山附于地,剥。而上以厚下安宅是也。处其象者,屯之经纶是也。」措之天下为事业,蕴之吾心为经纶。当浑乱分离之时,而经纶无素,则致亨亦难矣。故致谋缔虑,屯结乎心,若云之未雨而欲雨,此则屯之象也。坎在震上为云,在震下为雨,而「利建侯」,即经纶之实事也。
蒙谓世方多难而未纾,正君子有为之日也。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先儒曰:屯以初为主,故以一爻尽屯之义。「利居贞,利建侯」,即彖辞「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之义也。蒙二震初亦然。五之与初二阳皆当位,而五不如二者,震动而坎陷也。刚柔始交而难生,则居屯者有不可动之势。天下方资于济屯之才,则济屯者为不可不动之时。以不可动之势而遇不可不动之时,此其所以「磐桓」也。初九以阳刚之才,济屯之难,居正而静不违势,建侯而动不违时,其于屯也,何不利之有?故虽磐桓而不失康屯之道,况以阳为大得民乎!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先儒曰:易有已正而它爻取以为邪者,有已凶而它爻得以为吉者,随时取义,故不同也。是爻取象,虽言男女婚姻之事,其余人事亦多法此。女子以贞为德,以字为功,若夫失德而有功,宁守正而不字。
蒙谓始虽迫于阳,吾则守其正;终而反于理,吾则从夫正。然则人处患难之际,而能不失其正,未有久而不亨者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先儒曰:此爻在二阴之间,林中象也。鹿,阳物也,指五。「无虞」,谓无应也。此卦初与五以阳刚之才,处屯之世,可以小得。余四爻皆阴,屯难之时,非柔能济,故二与四、上皆「乘马班如」,而三「即鹿无虞」也。
蒙谓:动而诱夫欲,故必至陷难。明以见其微,故不至于终难。为戒之意深矣。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先儒曰:求在彼而往在我。待初之求而后往,所以无不利,而又为明也。
蒙谓:始虽欲进而不能,以其才之弱;然终能求才以自辅,以其识之明。古之人有己之才不足而卒能济其君者,此其道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先儒曰:「屯之二、五言屯,与豫之二、五不言豫相对。」二、五,君臣之位也。君臣当同心于济屯,不可同心于逸豫,示戒之意精矣。
蒙谓君之泽不下流,则审己量力而行之可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先儒曰:二之「班如」,待正应也。四之「班如」,待求而往也。上之「班如」,无所待也。「泣血涟如」,徒自伤耳。自昔屯极之时,不变为治,即入为乱,只有两途而已。然阴柔之才不足有为,故有此象,与「坎」上六不能济险同。若「否」上九,则倾否而为泰矣。故易虽有可易之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蒙谓处难之极而无济难之才,终亦必亡而已矣。䷃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先儒曰:屯有君道,故利建侯。蒙有师道,故童蒙求我。天地定位,君师立焉。蒙谓当未发之时,而有可通之理,然必有以全吾道之尊,而尽教人之术,而后可也。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当未发之时,而有可通之机,然无往教之礼,而贵慕善之诚。
「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惟其用刚而不过,是以能告而有节,非善待问者不能也。不告者,已达其蒙也。盖引而不发之意,乃所以深告之也。
蒙谓圣人,虽言蒙有可发之机,然必教以道德,则人向善矣。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先儒曰:坎不言水而言泉,泉始达,有蒙亨之义。始出之泉甚清,犹人生之初,性无不善也。蒙而未知所通,必体坎之刚中,以果决其行而达之。蒙而未有所害,必体艮之静止,养育其德而成之。果行育德,不可偏举。果决之中,不可无涵养之功;涵养之中,不可无果决之勇。万折必东趋而注诸海,果行以之;盈科而进,不舍昼夜,育德以之。
蒙谓必行而有渐,吾因卦象而知君子之学矣。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先儒曰:「刑法、桎梏,皆坎象也。象不独谓物生之稚,凡昏迷者是也。
蒙谓欲开其善心,必禁其非心,然亦痛惩而暂舍之可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先儒曰:建侯,长子也;克家,次子也;童蒙,少子也。取象之义精矣。蒙谓有容物之量,而无遗善之心,所以能成治蒙之功而获乎上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先儒曰:诸爻皆言「蒙」,而三不言蒙,人欲盛而天理灭,失其蒙矣。屯六二近初之阳,而正应在五,「震」动而上,故能舍初而归五。「蒙」六三近二之阳而正应在上,「坎」陷而下,故竟舍上而就二。此「蒙」之女所以不若屯之女也。易凡言金皆阳爻,
「蒙」谓无能守之节,有外慕之心,女德之不良者也。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先儒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六四之谓乎!
蒙谓既不能以自明,又不资人以为明,无由发其蒙矣。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先儒曰:五居尊位而下求,不挟贵也。以童蒙自居,不挟长也,不挟贤也。苟有所挟,则在所不吉矣。童稚之时,天理浑然,纯一未发,养正作圣,此其时也。六五虽君而阴柔,「童蒙」也;九二虽臣而阳刚,「发蒙」也。以人言之,其太甲、成王之于伊、周乎!
蒙谓以未发之天,尽下贤之道,皆「蒙」之至善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先儒曰:「发蒙」于初,谓其未达也。「包蒙」于二,异其向善也。「击蒙」于终,以防其乱也。「发蒙」所以说桎梏,「击蒙」又特「御寇」而已。则知「发蒙」者,乃圣人之本心,而「击蒙」者,圣人之大不获已也。
蒙谓以刚居上,而不过为暴,刚不至于为蒙之害,而有以去蒙之害也。䷄乾下坎上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先儒曰:卦取涉川象凡八:需、讼、同人、蛊、大畜、益、涣、中孚。大槩取象于乾、坎、震、巽。「光亨」,阳德也。易六十四卦,惟此言「光亨」。
蒙谓人能充实而光辉,则需得其道,而涉险无难矣。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夫惟恒易而知险,故不轻进以陷险,乃需道之至善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尽需之善,惟以天德而居天位者当之。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履乎险而不陷于险,则终能济险矣。
先儒曰:乾三阳进迫乎坎,遇险而能需者也。坎一阳居中守正,处险而能需者也。遇险而需,则不陷险;处险而需,又能出险矣。德与位并,而后可以言需。位乎天位,则有其位矣;正中,则有其德矣。无位而需,无济险之势;无德而需,无济险之质。有位有德,所以终能济险而有功。
蒙谓不躁进以冒险,而能尽诚以济险,非德称其位者不足以当之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先儒曰:君子观云上于天之象,知物之所需在雨,故亦当发政施仁,下膏泽于民,以应民之需也。然身安而后可动,存我所以厚苍生,故必饮食以养其生,非曰事口腹也;宴乐以和其神,非曰耽游豫也。
蒙谓有所待而无所为,需道之至善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先儒曰:进不犯难,退不失常,故无咎。
蒙谓:不冒险而守常,所以能需而无过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蒙谓:唯其近于险,故必有所伤。以其处之善,故能免于伤。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至寇,敬慎不败也。
先儒曰:坎为盗,近则有言,迫则致寇,其势然也。此爻本不善,圣人教人转凶为吉,而曰「敬慎不败也」。「敬慎」二字,程传未尝合言之,今始合之。敬有寅畏自持之实,慎有戒惧勿忘之心。如此则能处外患矣,何败之有?
蒙谓:既由我以致寇,岂不由我以远害?圣人示人之意切矣。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先儒曰:以内卦观之,固厄于险;以外卦观之,又迫于险。故乾之于坎,远之则无咎,近之则致寇。坎之于乾,敬之则终吉,抗之则伤血。是知「乾」遇「坎」则当须「坎」,遇「乾」亦不能为陷也。需三、四,乾、坎之会也。圣人于三以敬告人,敬则不陷于「坎」。四以顺告人,顺则不忤于「乾」。二者交尽,处「需」之要也。
「蒙」谓既伤于险,则必失其安。苟非四之柔顺,其至于凶咎乎?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需于酒食」,以中正也。先儒曰:坎为酒食,彖象之辞,五尽之矣。
蒙谓位不可进,而德无以加,则养己以待时而已耳。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先儒曰:三阳,君子也。其进也,四以险而伤,上以敬而吉。乾知险而需,所以为君子谋。阴知敬而避,所以为中人戒。蒙谓阴非在上之物,阳必有进之势,然卒能善其终者,以其执柔而能顺故也。䷅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先儒曰:见险而止则为蒙。见险而不止则为讼。需之「利涉」,险在前也;「讼不利涉」,险在后也。
蒙谓讼非和平之道,故虽为讼有其实,不免忧始而虑终。虽听讼得其人,犹戒涉险以冒患,圣人之情见矣。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先儒曰:彖传论卦变自讼始。泰、否、随、蛊、噬嗑、贲、无妄、大畜、咸、恒、遁、晋、睽、蹇、解、升、鼎、渐、涣十九卦,多夫子所取也。圣人爱人,不专于人情和顺之日,而每寓于拂戾乖争之余。夫人情之违逆,宜所绝也,而为详其本末,酌其利害,必欲诱而归于优柔驯扰之域,不唯见圣人之存心忠厚,而又见圣人深得止讼之道也。故圣人虽以讼名卦,大要欲人之无讼。
蒙谓原致讼之由,而知成讼之主,然后戒其审所尚而择所处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先儒曰:天一生水,其本同也。然其终也,天上而水下,天左旋而水右注,其行相违,讼之象也。夫人之讼,皆始合而终竞,始之不谨,终必至讼,故君子必于始焉谋之。彖以终讼为戒,象以止讼为义,互相发也。蒙谓:观二体有相违之象,防其隙于终,谨其虑于始,则可以无讼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辨明也。先儒曰:「讼六爻而四爻吉,非讼之吉也,无讼之吉也。」蒙谓:以其才弱而居初,故虽小伤而无害。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先儒曰:「讼之为卦,敌刚相讼,在它卦则为应。」
蒙谓:刚而犯上必取祸,故当速避而俭处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先儒曰:「处讼之时,人以健讼为难,而三以不争为胜。夫分所当安,则食旧德而不求于外;职所当为,则或从王事而不居其功。以此从上,岂不异于讼上者乎?」蒙谓:分则守其常而不变,功则归于上而不居,所以虽危而能安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先儒曰:「四之不克讼,而圣人与之以吉者,无他,开其自新之路,而勉其自守之志也。知义不克反而即理,非迷而不复者。」蒙谓:唯其体刚而用柔,故始虽欲讼,而终能自克也。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先儒曰:此爻义具象意。
蒙谓:以阳刚居尊而治讼,则听不偏而断合于理矣。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先儒曰:二、四不克讼而无眚获吉,上九讼胜而禠夺者,此圣人示戒之深意,欲转人心而归于无讼也。使胜者不敢狂于得志而蒙耻辱,不胜者知惩而有所劝矣。或者,未必之辞也。
蒙谓以刚居上而健讼,圣人所深戒也。䷆坎下坤上师,贞,丈人吉,无咎。先儒曰:讼之后继以师者,大则兵,小则刑。古者兵刑一体也。坎为法制,坤为众,以律制众,师之义也。师止言贞者,盖兵非生育之事,不得言元;以毒天下,不得言亨利。要师之道,一贞足矣。贞者,出师之本。丈人者,统师之主。吉,战胜也。无咎,理胜也。寂寥数语,而用兵行师之法备于此矣。
蒙谓兵以义动,而任得其人,则无敌于天下矣。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先儒曰:众正可王,赞五;刚中而应,赞二;行险而顺,赞两。体。事险而理顺也。王者之兵,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故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然不刚则不能制众,不中则不能怀众,有刚中之才,而上之信任不专,亦不能成功。此所以贵于刚中而应也。「圣人之兵以顺动,而犹毒天下」,盖用兵终非吉事,虽以顺动,亦不免毒,此圣人特笔以示戒。蒙谓兴兵以仁,故可以服天下之心;任将以才,故可以顺民心之欲。所谓「说以犯难,民忘死」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先儒曰:水在地上,其势散,故先王法之以建万国,亲诸侯。水在地中,其势聚,故君子法之以容民畜众。坤之博厚,有容畜之象;水之弥漫,有民众之象。彖备言行师之道,象复言兵农合一之意。「地中有水」,乃古者寓兵于农之意也。水聚于地中,亦为聚众之象。君子观其象,则容保其民,畜聚其众,此最见圣人用兵之仁。平时抚摩教育之有素,非若后世劫之使从,而驱之使战也。当其无事,则为民而耕;有事,则为兵而战,是兵者畜于民之中。容民则比闾族党之类以居民也;畜众则伍两军旅之类以为兵也。不谓之师而谓之畜众者,养民即所以养兵。如此则人无养兵之费,国无坐蠹之患矣。
蒙谓:「藏不测于至静,伏至险于大顺,此古起兵于农之意也。」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先儒曰:「卦首言贞,爻先言律,二者皆行师所当先也。」蒙谓:「兵师之兴,圣人所慎也。故师之始,因以为法为戒焉。」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先儒曰:二为统师之主,故彖辞所言二备之。其以阳刚任上事,以中正一众志,即所谓丈人者也。「中」即贞也。二之材与卦合,故「吉无咎」,即文王系卦之义也。行师之道,专命则不忠,故言其「承天宠」;多杀则不仁,故欲其「怀万邦」。
蒙谓:以统御之才,而承委任之重,则可以威不轨而一众志矣。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先儒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六三以之。」
蒙谓唯其才弱而志刚,故必妄动而犯难。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先儒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六四以之。」
蒙谓度其才之不足,则敛师而退焉,圣人之所与也。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先儒曰:九二在爻为长子,在卦为丈人,犹蒙九二在爻为子道,在卦为师道。易之取象无常也。初,师之始,故纪其出;上,师之终,故纪其还。六爻之中,论出师、驻师、将兵、将将,与夫奉辞伐罪,旋师班赏,无所不载。后世兵书之繁,殆不如师六爻之略。况王者之师,又与权谋奇计、诡道取胜者相去为甚远也。蒙谓行师固在于当罪,任将又在于择人。知此则可以动大众而威天下矣。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先儒曰:师出而严其律,师终则正其功,尤于始终之际而加重焉,盖欲小人无自而入也。夫小人之由入者,常自不以律始。惟不以律,然后能以奇而胜。彼其以奇而胜者,必诈力之有余,而正道之不足者也。苟因一胜之功,而以为诸侯、大夫,则乱自兹始矣。圣人之师,其始不求苟胜,则其终可以正功矣。圣人言小人之乱邦,而加以「必」之一字,不其严乎!
蒙谓:当兴师之终,而论功行赏也,必序群贤以定乱,毋任小人以召乱。圣人垂戒之意严矣。䷇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先儒曰:「先王制民,居则为比、闾、族、党、州、乡,故比象在内。出则为伍、两、卒、旅、军、师,故师象在外。」吾于师、「比」,见兵农为一。当天下有事,出则权专于将,更无牵制之患。天下无事,入则权归于君,而无不掉之虞。「萃」与「比」,下体坤顺同,上体水泽不相远,惟九四一爻有分权之象,故「元永贞」言于五。「比」下无分权者,故「元永贞」言于卦。
蒙谓:「比之道不可苟,而求比之志不可缓也。」
彖曰:比,吉也,此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先儒曰:「无长人之仁,虽比而不亲;无可久之德,虽比而必离;无正固之守,虽比而不周。」盖以刚中居尊位,有体元居正之象;刚健不息,有永久之象;以刚居阳,有得正之象。彖言「元永贞」,而夫子以「刚中」赞之,旨哉!蒙谓:即卦义以观卦体,当求在己者有可比之道,则知在彼者有来比之诚。然而求比之志不可缓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先儒曰:「象称先王者七:比、豫、观、噬嗑、复、无妄、涣。皆先王观卦而为之,使后世可稽者也。」彖言五阴此一阳;象言一阳比五阴。万国据其境域,故曰「建」;诸侯谓其君身,故曰「亲」。地中有水,圣人体之以为兵农之法;地上有水,圣人体之以为封建之法。井田、封建相倚而行,师、比所以相继也。然天下之大,圣人不能以独理,故封建万国,使井伍其民;天下之众,圣人不能以皆比,故亲诸侯所以比民也。
蒙谓:「观物之相比而无间者,以比乎民,此封建之法所以不可废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先儒曰:「有孚而无咎者,己比乎人也。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者,人比乎己也。」
蒙谓:「以忠信为比而充实于中,则不惟有以善其始,而又有以善其终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先儒曰:「二五各当其位,所谓贞也。」
蒙谓:往比于五而不失其正,比道之善也。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蒙谓求诸己而失中正之道,亲于人而无阳刚之辅,凶咎不假言也。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先儒曰:「四宜应内而无可比,而比乎外,亦义之与比,无适无莫之义也。」
蒙谓以阴而从阳,以臣而从君,比道之正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先儒曰:初、二、四皆比五而得吉,其取顺之谓乎?三、上皆前五而得凶,其舍逆之谓乎?五阴皆称比之,比乎五也。五称显比,为众所比也。
蒙谓御天下以公而无所私,非以刚健中正比天下者,其能若是乎?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先儒曰:以六五自下言之,初始而上终,初本而上末。以全体自五观之,上首而初足,上角而初尾。以乾、姤、鼎、贲、既、未之象观之,可见乾「无首吉」,戒阳也。「比无首,凶」,戒阴也。初,比之最先,故「吉」。上,比之最后,故「凶」。蒙谓原其衅于始,要其隙于终,爻象之言互相发也。䷈乾下巽上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先儒曰:「止而畜之,畜之大者也。入而畜之,畜之小者也。」兑泽气为云。小畜一阴五阳,小过二阳四阴,阳阴皆失交通之义,故其象同也。不雨者,未能泽物,人臣道盛而未得君之象也。
蒙谓以柔而制刚,故阳有可通之理,而阴无独成之功。盖小畜之卦虽主于阴,而圣人实寓崇阳之意。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先儒曰:「尚往,阳也。施未行,阴也。言未行,则非终不行矣。
蒙谓观以阴畜阳,能系而不能固之象,故知阳犹可亨,而阴终无成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先儒曰:此象主一象言,懿文德,非两体并论例也。未能行其施者,懿其文德而已耳。蒙谓阴之畜阳,未能力止而固制;德之成己,未能厚积而远发。圣人示人观象之意精矣。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先儒曰:复自道,圣人明阳不受畜于阴之象也。蒙谓既能与阳同进,则不受制于阴矣,宜圣人之深与也。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蒙谓二阳同志而并进,则非阴所能制矣。然非二之所处无过不及之差,其能若是乎?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先儒曰:「小畜以阴畜阳,惟九三一爻受畜。
蒙谓阳欲进而制乎阴,非修身正家之道也,故圣人专罪之。」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先儒曰:需三阳并进,九三虽曰「致寇」,而六四则「需于血出自穴」。小畜三阳并进,九三虽曰说辐,而六四亦曰「血去惕出」。夫阴阳相遇,不能无伤,圣人又使阴避阳,著以为训,虽六四为一卦之主,不少假借也。易之志畜,其扶阳抑阴至矣。
蒙谓柔微不足以制阳,唯至诚以感动之,则伤害远而危惧免矣。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先儒曰:阳实为富,阴虚为贫。小畜四、五畜初、二,然初以刚居刚,二以刚居柔,二之力弱于初,故二不能自复,而牵初以为援。四以柔居柔,五以刚居刚,五之力强于四,故能有余力以牵四。
蒙谓以刚而居尊,惟诚以待下,则上下同力而不为阴所畜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先儒曰:畜小亨亦小,上九之「既雨既处」是也。畜大亨亦大,上九「何天之衢」是也。昔之不雨者,今既处矣,畜道成矣。「妇贞厉」,戒巽也。「君子征凶」,戒乾也。
蒙谓畜极而能成雨,阴德之积成,故圣人虽戒阴,使不害乎阳,而又晓君子,使为之备也。䷉兑下乾上履虎尾,不咥人,亨。
先儒曰:「履虎尾,蹈危机也。人惟履患难而不为患难所伤,然后为君子履道之亨。」
蒙谓人之所行得其道,虽危无咎矣。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先儒曰:「人之履危,莫如虎尾。说而应乾,夫子示人履危之要道也。盖履,礼也。礼之用,和为贵。说而应乾,和之至也。履和而至,故虽处至危而无所伤矣。」
蒙谓:即卦体而言,其所履之尽善;即爻象而戒,其所行之未善。盖以和而应刚,虽危而无害。以刚而用刚,虽善而可戒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先儒曰:彖以履虎尾为象,此以上天下泽为象,各取一义,以发圣人之蕴。古今治乱皆决于此六字,乃先王制世御俗之方也。上天下地,非不足以辨上下也,而地未极乎卑。上山下泽,非不足以辨尊卑也,而山未极乎高。此辨上下所以独取于上天下泽也。蒙谓:礼别而分定,履道之至善也。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先儒曰:处下体之后而虎在前,人之涉世举足皆危机也。惟能率其素履,则各安其当然之分,而不蹈危机矣。
蒙谓: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则无入而不自得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先儒曰:易中有卦爻各取义者,履与屯、丰是也。有卦爻同为一义者,需、蒙是也。视欲正,不正则眇;行欲中,不中则跛。故归妹九二不正为眇,能视;初九不中为跛,能履。此爻不中不正,故兼跛、眇之象。兑为幽人,巽为武人。兑见而巽伏,兑柔外见刚内藏,幽人也。巽柔内伏刚外扬,武人也。九二兑体,而六三互巽,故其取象不同。故归妹下卦兑,而九二「利幽人之贞」,巽初「利武人之贞」,亦此义也。蒙谓:唯其才弱而用刚,故肆行而不顾也。
九四,履虎尾,诉诉,终吉。
象曰:「诉诉终吉」,志行也。
先儒曰:其志诉诉,恐惧在于行而去之。虽未离危惧之地,而志则欲去矣,能无吉乎!
蒙谓:虽在多惧之地,而其志则不处,恐致福者也。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蒙谓:「据能专之势而独任其明,圣人安得不深戒之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先儒曰:「履六爻以用柔为吉。吉事有祥,祥生于所履。视我所履,则可考而知矣。」
蒙谓:人之所行,慎始而善终,非攸好德者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