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郭氏传家易说卷十一
宋郭雍撰
杂卦
乾刚坤柔。
六子之刚柔索于乾坤,六十四卦之刚柔,重于八卦。故卦中之刚柔,皆乾之刚、坤之柔也。是以独乾坤为刚柔。比乐师忧。
比以比辅,从顺为乐;师以相须,行险致忧。是天下可久比而不可久师也。故比有「永贞」,而师无之。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与所临,观与所观,二卦皆有「与」「求」之义。或有与无求,有求无与,皆非临观之道。有舜在上,必有戴舜者,是为临观也。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屯、旅皆近困,旅困于已穷,故失其居;屯困于始生,故不失其居,而利于有为也。蒙未有所知之时,中无所执,则杂而著见,故发之。屯之难,见于象者也。蒙之稚,著于形者也。震,起也。艮,止也。
阳动起于震初,止于艮终。盖震为一索之始,艮为三索之终也。损益,盛衰之始也。损己必盛,故为盛之始;益已必衰,故为衰之始。消长相循,在道当如是也。大畜,时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然则「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亦以待时也。无妄,灾也。
无妄之谓灾,其余自作孽而已,故无妄「匪正有眚」。萃聚,而升不来也。不来,不知反也,故至于困。来则知止,无困矣。谦轻,而豫怠也。
谦轻己,豫怠己也。以乐豫,故心怠。是以君子贵知几。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颐中有物则必断,故噬嗑利断,犹人之食也。贲以白贲无咎,故无色。无色则质全,有天下之至饰存焉。兑见,而巽伏也。
其道见则说,其道伏故入。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随之道在此,事在彼。所随有道,不为事变,故言「无故」。蛊,弊事,特加整治,因饬之而已,言非大有作也。剥,烂也;复,反也。
小人之道,必害于物,君子必反于道。晋,昼也;明夷,诛也。
晋与明夷,朝暮之象也。故言「明出地上,明入地中」。诛亦伤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往来井井」,则其道通。困遇刚揜,所以为「困」。遇者,柔遇刚之遇也,遇其困我者也。咸,速也;恒,久也。
感为天下至速之道,所谓不疾而速者也。涣,离也;节,止也。
散则离矣,有节故可止。
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睽本于外疑,家人本于内治,故治家者必先其身,治天下者必先其家。否、泰,反其类也。
否、泰反类而相驯致之道,故休否之道,复反其类。类,谓阴阳之类,如君子、小人是也。否反其类,得君子则倾也。泰反其类,得小人则乱也。在人道言之,则曰君子、小人,治乱而已。合三才言之,故云「类」也。案:谢主簿校正是书第八条,谓脱「故休否之道」六十六字,校补之。今此本弗脱,前数条亦然,无须校补。旧以谢主簿校证八条原文汇列卷末,既嫌复赘,且滋淆惑,今附识于此。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壮不知止,小人之壮也。君子之壮则有止。遁之退,大壮之止,皆克己之道。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其有非一,故众。众则大,能同乎人,则天下亲之。易知则有亲,同人之亲,其得乾之易乎!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鼎之义,相为终始,是以去故取新,共成一道。
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
因丰则多事,无亲而后为旅,旅则我之亲寡也,非天下皆寡亲也。离上而坎下也。
上下犹水火之性也。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寡则不能大其施,履以行为义,非处之道。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需有待,则不能自退;讼违行,相亲之道绝矣。大过,颠也。
中之四刚,大难之象也。有大难而本末弱,故颠。姤,遇也;柔遇刚也。
柔之遇刚曰姤,刚之来复,不可谓之遇也。渐,女归待男行也。
待男而行,其行渐也,是以吉。颐,养正也。
养其正,所以去其非正,谓之颐。既济,定也。济则难定。归妹,女之终也。女以归为有终。未济,男之穷也。
刚柔失位,男道弱而穷矣。柔失位,则以贱居尊,刚失位则以贵居贱,是以穷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姤遇、夬决,始终之道异也。圣人贵于行道,每致意于君子小人之际,故以是终之。杂卦前皆二「二」相耦,至大过之后,独各言一卦。观归妹、未济之辞,又非简错,圣人之旨,莫可详究,岂杂卦从变而言,其序有不同欤?
郭雍子和家传伊川先生之学,初示余兼山先生中庸解、易说、四学渊源论。久之,子和又以所著中庸、易说二书及兼山九图相授。其道则子思、孟轲一出于诚,广而充之,求为圣贤,皆有益于德者也。举而措之事业,可以迪哲爽邦,则清静简易,悉本诸人情,可无为而有成功。是书之传,岂曰小补之哉!伋承之宜春,奉诏书搜罗逸遗,伋不揆,辄以雍之学行荐于朝廷,今又以其书传诸学者,苟有丝发之益,则愚之志愿足矣。伋以斯言寄子和,乃报云:「子何为者耶?吾将与书俱隐,幸勿广也。」隆兴甲申六月十五日,右奉直大夫、知袁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紫金鱼袋曾伋书。郭氏传家易说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