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郭氏易解卷一

泰和 郭子章 著

易总论

易论一

夫易者何也?生生之谓也。生生者何也?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生大业,则生生之谓也。

而易管是矣。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惟万物,故受之以屯。屯以下六十四卦,以次而受,故曰生。生之谓易,彼乾坤者,易之缊也。大生于乾,广生于坤,生生之易,蕴蓄于乾坤也。乾坤毁,则大生、广生者不生,无以见易。易不可见,生机不畅,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曰毁曰息,盖对生生言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不过以天地生生之德,笔之于书,故曰易也。易在天地间曰生生,人得是生生之易而为性,故性之字从心从生。古圣贤未尝废生言性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盖指食色之蠢然者名之,不知所谓大极、两仪、四象也。知生而不知生生也,则未明于易故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鼻之于臭,性也。

即生之谓性也,而曰有命焉,则明于生生之易故也。大哉生生,在天地则为易,在人则为性,故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也、性也,一也。

圣人之作易,不过尽天地人之生生者而发明之,故曰易,性命之书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彼不明于天地人之生生者,未可遽与论易也。

易论二

或问曰:生生之谓易是矣,生生之谓性是矣。不知是性也从何来邪?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记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先觉,觉后知后觉也。明属之天,而未注性字。

书曰:维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其说更明。

郭子曰:此语其半,未敢以为全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不知天地之中何所受邪?天生此民,使先知先觉,觉后知后觉,不知天之知觉何所使邪?上帝降衷于下民为性,帝亦有衷有性,是谁降邪?天命之谓性,天亦有性,是谁命邪?故曰:语其半也。

夫说性莫辨于易之乾,孔子之彖甚晰矣。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又曰:大人先天而天不违。乾元之统天,性统之也。大明圣人之御天,性御之也。大人之先天,性先之也。天且不违,大人不违大人之性也,而天恶能以性降下民命人物邪?

彖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道即乾元也。变化一阴一阳,即所谓易也。有乾道之变化,而天地人物各正其性命,以保合太和,则天地之性命,且属于乾道之变化,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本义曰:天所赋为性,物所受为命,遗乾道而专属之天,犹未语其全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则性根于一阴一阳之道,谓之性道,其降于人心,谓之道心,一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即乾元也。太极生天地阴阳,乾元统天,一也。故曰:易之为书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道之立,立以阴阳,而谓天之性不由阴阳邪?知天则知地与人物矣。世之读易者,惑于说卦日:乾,天也,又曰乾为天,以为乾即天也,不知乾与天大有分别。乾能生天,能统天,以天当乾,是未明于乾也

易论三

嗟夫!世之注易者,吾惑矣。夫易广矣,大矣,无容注矣。凡书皆始于人,惟易始于天。天以生生之机,凝而为图,而出于河,是易之祖也。

所谓易者,象也。伏羲氏画而象之,八卦有次序,有方位,六十四卦有次序,有方位,所谓象也者,像也。是图之注也,顾有画无文,民用弗前。文王始图后天,次序方位,稍异于羲,每卦各系以辞,曰乾、曰坤者,名其卦也;曰元亨利贞,曰元亨、利牝马之贞者,著其辞也。

总而名之曰彖,所谓彖者,材也,是羲之画之注也。又以彖言乎象,未言乎变,每卦一画,又系以辞,如潜龙、见龙之说,名之日爻辞。所谓爻也者,效天干之动者也,是文之彖之注也。三才之蕴,管是矣,圣人之情具是矣。

孔子曰:易象彖爻,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则亦可以无言矣。而更为彖辞,为文言,为小象,为系辞,为说卦,何也?意若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伏羲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文王系辞以尽言。神明默成,存乎其人耳矣,而神明默成者不可得,不得已取文王之辞而备注之,以示万世。五十学易,三绝韦编,故后之注易者,无若孔子也。

今由乾一卦论之,文王曰:乾元亨利贞,孔子解之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自乾而坤,六十四卦莫不注焉。由乾一爻论之,文王曰:初九,潜龙勿用,孔子解之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自乾而坤,三百八十四爻莫不注焉,而况十翼,又若是其明且悉乎?后之儒者,创为异论,愈多愈晦。

孔曰生生之谓易,注易者不曰生生。孔曰元者善之长,注元者不曰善长,岂其所见果有加于孔子邪?噫!孔注周文,文著羲,羲注图,广矣,大矣,无容注矣。

易论四

或问:易更四圣,其说已久,而又云止更三圣,不及周公者。何也?

郭子曰:予得之孔子矣。

孔子曰:昔有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则卦下爻下俱未有词,且未及文王。孔子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词危。则卦下爻下俱有词矣。止言文王,未及周公。

太史公史记曰: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曰:西伯盖即位之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又曰:西伯拘而演周易。

又史记司马季主曰: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越王勾践仿文王八卦。太史公去周未远,周易未焚,而演周易止云西伯,不数周公。则卦词、爻词皆文王笔也。

又易卦通验:遂皇燧人始出握机矩,表计冥,其刻白苍牙,通灵伏羲。昌之成。文王孔演命明道经,宓羲作易,仲命德维纪仲谓四角之卦,震、兑、坎、离也。维者,四角之卦,艮、巽、坤、乾也。周文增通八八之节,转序三百八十四爻,以系王命之瑞。故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亳厘,差以千里。

又宋叶氏三易辩曰: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经者其常,别者其变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取离、益等十有三卦,文王但为六十四卦之爻辞尔,其为六十四者,自伏羲以来,未之有异也。由通验、易辨之说,爻词确属文王。

及读唐孔颖达正义,始二其说矣。其言曰: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谓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案系辞云:易之兴也,当文王与纣之事。明道经准此云: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易历三圣。谓此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二以为验,爻辞多周公后事。

案升卦、随卦:王用亨于西山、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故以为卦辞属文王,爻辞属周公。马融、陆绩并同此说。其曰易更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然则以爻词属周公,说出颖达。

予谓:随上六王用亨于岐山,文正囚羑里时,未封王,安得自称王?不知文意,谓系之维之,臣罪当囚,天王明圣,未知何日用亨于岐山乎?盖期望纣恩云耳。且古者天子巡狩,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纣之时不行巡狩之礼久矣,故于羑里而思曰:王其用亨岐山乎?盖欲以巡狩之典望纣举行耳。王指纣,岐山、西山,文自谓,非文自称王也。

箕子之明夷,谓箕子自晦其明,非言箕子为奴也。由是言之,即爻词亦属文王,微独卦词也。不然,何小畜之卦词与小过之爻词皆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也?何蛊之卦词与巽之爻词皆曰先甲后甲,先庚后庚,如出一手也?

或问:六爻之重,有谓伏羲,有谓神农,有谓文王,其说纷纷,何也?

郭子曰:解在王伯厚玉海。

玉海曰:重卦之人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郑康成之徒以为神农。

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孙盛以为夏禹,史迁等以为文王。

淮南子:伏戏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张行成曰:伏羲先天示易之体,故孔子谓之作八卦。文王后天明易。之用,故子云谓之重六爻。

杨绘曰:筮非八卦之可为,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舜、禹之际曰:龟筮恊从,则何文王重卦之有乎?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其在中矣。则重卦之始,其在上古乎?

京房引夫子曰:神农重乎八纯。由玉海观之,有此爻便有此重,其在上古为是。予又得之孔子矣。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曰圣人,曰昔者,未明属为谁,其亦在上古之谓邪?爻词爻重,是千古二大疑,予故揭之篇首,以就正于知者。

易论五

正叔易传有序,而元晦本义无序,何也?

元晦于易大费精神,而议论又甚莹明。本义、图说、五赞俱有小序,特未有一总序若正叔耳。正叔序曰: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谢上蔡曰:伊川以易传示门人曰:只说得七分,后人更须自体究。则正叔自家巳在疑信之间。

而元晦论易传,亦曰:此程氏之易,非文王、孔子之易也。故予作乾坤二解,于易传取十之三,于本义取十之七。至于本朝诸儒,论名理,则罗明德、管东溟、邓定宇、邹南皋、周海门、冯元敏、邹汝光诸公,论象数则陈养吾、来瞿塘二公,比之宋时,益更光大,岂非吾道之大幸与?而惜乎邵尧夫、朱元晦未之见也。

易论六

黄楚望云:春秋、周易二书,大旨皆失传。周易所失者象学不传,则无以窥见圣人精神心术之妙,而易所谓不测之神,不可得见。嗟乎!

使楚望得陈士元、来矣鲜易象读之,不知欣赏当何如也。予尝谓周易象大旨失传,有陈来易象注在;春秋大旨失传,有楚望春秋师说在。读易者不可不读陈、来二注,读春秋者不可不读楚望师说,微独此也。

朱文公云: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又云: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使此章不亡,则文公何必补格致之传,后世格物之说,何用纷如?黄楚望云:春秋所以难看,乃是失却不修春秋。若有不修春秋,互相比证,则史官纪载,仲尼所以笔削者,亦自显然。

易见章谓周易文言亦亡其大半,乾坤二卦文言全,故其义明。六十四卦想俱有文言,读系辞籍之用茅、亢龙有悔等章自见。使诸卦文言俱存,则易义亦显然自见。

门生江夏黄养正 攸县文楚典,谭宗濂仝校刊

郭氏易解卷一 终。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