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西溪易说卷六
宋李过撰
上经
䷙乾下艮上「大畜」,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大畜」、「小畜」,皆止健也。「小畜」,臣畜君;「大畜」,君畜民。以臣畜君,当用「巽」止。君之于民,可以令行而禁止之也,故用「艮」止。五方之民皆有性,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天下之健固难畜也,必有道以贞守之,故曰「利贞,不家食,吉」。贤者然后不家食,畜道成,则举天下皆不家食之贤者也。尧舜比屋皆可封之民,成周之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则「不家食」之谓也。彖曰:「大畜」,刚健。「大畜」,天下之刚健也。「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畜健之道也。大凡血气之刚与理义之刚相对,「日新其德」,理义既胜,则血气之强自消。故圣人止健,只就「日新其德」上着工夫。「刚上而尚贤」,谓上九也。以九居上,畜道成矣。有贤德之可尚,止健之道,至此「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天下皆可养之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谓畜道既济,则应天而亨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天在山中,天地发生之意。山中之天常在后,天阳一敷,无物不畅,而穷山绝谷之中犹凝然。盖涸阴沍寒之地,许多阳气为积阴所斩,未得发达也。此天在山中,为「止健」之象。君子观此,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其所蕴畜而不遽发,一发则沛然矣。犹之山中包含许多生意,积阴既散,发生之意不可御矣。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即此理也。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六爻皆以畜健为义,自初而上,以渐而畜,畜而至上九,畜道乃成,故初「有厉」,二「说辐」,三「马逐」。此三爻健体,畜之颇用力。四「童牛」,五「豮豕」,二爻阴体也,受畜矣。上九何天,畜道成矣,不假畜矣。初畜之始,健体欲动,必戒之曰:动则有危难,且宜止也,以灾厉而恐惧之也。初能受畜,故不犯灾矣。
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二健欲动,如车有轮,为说其辐,使不得行。二得中,亦能受畜,故曰「中无尤」也。小畜亦说辐,然以臣畜君,则犯堂陛之分,故说辐必反曰大畜。君畜民,可以令行而禁止之,故说辐则受畜。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畜健至三,受畜者半矣,而未受畜者犹半也。「良马逐」,未受畜者也,如良马之逐逐然,则宜以「艰贞」之道止之。「闲舆卫」,已受畜者也,班闲其舆卫而不进,则宜与之往。此圣人抑扬之道,正如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谓「闲舆卫」者,志与上合,故得与进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畜而至四,以六居之,其性柔矣。良马之性,畜为童牛,牛性顺,童牛又顺者,然未免触,故以木牿其角而后驯。变乾为顺,畜之易矣,故「元吉」而「喜」。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畜至于五,柔而得中,畜道成矣。「豮豕」,去势之豕也。豕既去势,不复踯躅以就驯养。四之童牛未免加牿,五之豮豕并牿去之,其性熟矣。不惟有喜,又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畜而至此,畜道亨矣。四通八达,防闲不立,而天下相忘于道术之中,如「何天之衢」然,了无窒碍也。所谓「千年古道万年堤,老牯驯驯不解迷。牧子不知何处去,乱山芳草鹧鸪啼」是也。象曰:道大行也。畜道至此而后大行,古者所谓大同之世也。如尧舜之世,康衢之童子,击壤之老人,皆天衢中瑞物也。䷚震下艮上「颐」,
此卦先儒说颐之理亦贯,但卦爻不相属。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上下二阳,中四阴,外实中虚,颐之象也。卦:艮上震下,艮止震动,上止而下动,亦颐之象也。「颐」,养也。颐之饮食,所以养体也。曰: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彖:「颐,贞吉」。人生有口体之累,孰不求养?然得之必有道,故曰「养正则吉也」。有大人之养,有小人之养。养其大体,则为大人;养其小体,则为小人。观其所养,观其所从养也。饮食不可自外求之,求所以得饮食之道,求在我者也。故曰:「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从而推之,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则颐之时大矣哉。六爻一阳在上,为颐之主,上体止而下体动以应之,故下之求食者皆由上而得,故上为「由颐」。然口容贵止不贵动,上三爻止而皆吉,下三爻勤而皆凶。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山下有雷,蛰雷也。震在下,艮止之,故为蛰雷。复卦雷在地中,上体顺,阳动于下而以顺行。此卦上体止,阳动于下而艮止,一画止之,其声闭而不能出,故在「复」为雷之动,在「颐」为雷之蛰。夫雷所以发号令而施润泽也,今蛰于山下,号令不发而润泽不施,是天地之口闭也。君子体此以自养,天不发号令,故谨言语;天不施润泽,故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爻贵止不贵动。口之饮食,上止而下动。初九在颐下,「震」体,动,求饮食之人也。灵龟,心也;「朵颐」,口也。常谓人曰:舍汝养心之道,而观我养口体,故凶。饮食之人,人贱之,故曰「不足贵」。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二当上应,丘近初,反随下体之动,故曰「颠颐」。拂,逆也;经,正也。五在上居艮,丘颐也,二应之正也,逆正而从下,故曰「拂经于丘颐」。以此而往,凶也。象曰:「行失类也」,拂上从下,失其党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克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三当应上,九居上体,为颐之主,应之正也。三亦拂之而随下体之动,以正言之,「凶」也。志求饮食,为人所恶,至于十年而不见用。三取上隔互体「坤」,「坤」数十,故曰「十年」。既不为上用,何利之有!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四居上体,与初为应,亦曰「颠颐」。然四艮体,止于上,而初以动应之,故「吉」。盖己不求人而人求我也。「虎视耽耽,其欲逐逐」,四居上位,如虎之据而视下,其状貌耽耽然,而所欲物逐逐以奔赴之。己之威严不失也,何咎!象曰:上施光也。以居上体而所施光大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五正当应二,以二从初,故「拂经」而「居贞」,自止其所也,止则吉。然居五不为颐之主,下无与,不可以济难,故曰「不可涉大川」。象曰「以从上也」,言舍二而从上也。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以九处上,为颐之主,体纯止,天下之求养者皆由之以成功,故曰「由颐」。如人之颐然,上体不全,则下虽动而无所应,饮食之道废矣。然居上位危,将应天下之求,能危惧则吉,故曰「厉吉」。下皆从之,可以济难,故曰「利涉大川」。象曰:大有庆也。颐之功成,故「大有庆」。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功用全属此爻。䷛巽下兑上大过,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刚过乎阴,大者过也。天下之理,惟中而已,安可过也?然有过而后中者,君子之时中也。卦中六爻,阳虽过而阳得中,故虽过而可用。古之圣人有行之者,汤武之君也。汤武之过,不害为汤武之中。周公之兄弟,周公之过也,不害为周公之中,所为过而中也。然太过必曰「栋桡」,卦中四阳在中,上下皆柔,犹之栋柱然,中实而上下桡也。六爻分明有此象。古之圣人有不得已而于过中取中者,皆出于桡败之世。故汤武处君臣之变,然后以弑君为中;周公处兄弟之变,然后以杀兄弟为中。彼其犯大义,亏人伦而不顾者,其所遇然也。使所处者在平世,安用过以取中哉?故大过必曰「栋桡」。曰「利有攸往亨」者,不以桡败而止也,必求所以济桡败者,往则亨也。彖曰:「大过」,大者过也;谓阳过也。「栋桡」,本末弱也。谓上下皆柔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以六爻言之,刚虽过而二五得中;以二卦之义言之,则下「巽」而上说。以此而行,宜可以济,故往而「亨」也。当大过之时,而不往求济,是听其桡败而委之无可奈何也。自古圣人,固有以身当天下之变者,盖因时而制宜也,故曰:「大过之时大矣哉!」全卦之象,上下皆桡,故曰「栋桡」。分上下卦而观之,上卦上桡而下实,下实则犹可立,故四居上卦之下,而曰「栋隆吉」;下卦下桡而上实,下桡则上必倾,故三居下卦之上,而曰「栋桡」。他爻不取栋象,而三、四爻取者,分上下体而言也。初爻言过谨,上爻言过勇,二、五言阴阳之过,三、四言「栋桡」,此六爻之大略也。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木在地上,水在泽中,常理也。今以泽水泛滥而灭木,是大过之象也。君子观此所以「大过」于人者,「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已。盖水无常灭木之理,水势衰则木见矣,君子所以贵于独立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一柔在四阳之下,以柔藉刚,犹以茅藉物然过乎谨也,过谨又何咎?系辞「苟错诸地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二应五而得兑,「兑」为少女,老夫得其女妻也。阳过乎阴,虽过无害,故象曰「过以相与也」。
九三,栋桡,凶。象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下卦上实而下弱,下弱则上倾,故三居下卦之上而曰「栋桡凶」。象曰「不可以有辅也」,言下弱而无助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上卦上弱而下实,下实则可载,故四居上卦之下而曰「栋隆吉」。桡在上六,非己吝,故曰「有他吝」。象曰「不桡乎下也」,谓下实也。此二爻当分上下体看。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五应二而得「巽」,「巽」为长女,「老妇得其士夫」也。阴过乎阳,不能生育,故象曰「亦可丑也」。卦止二女,疑无夫象。与颐对,值颐卦震下,震为长男,故下卦对之为「老夫」。颐卦上艮,艮为少男,故上卦对之为「士夫」。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六居泽上,泽方灭木,而已欲过涉。过而灭顶,过乎勇也,故「凶」。然无咎者,可以死勇,无害也。求仁于井,固不可陷。君臣之难,义在必死,则冒白刃,蹈水火,不可已也。舍生取义,何畏灭顶?象曰「不可咎也」,言过涉之不可罪也。设此义以为逃难偷生者之戒。䷜坎下坎上坎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习」,重也;「坎」,险也。上下皆「坎」,险难之极也。然坎之德,中实而有孚,故能济险难者,亦必如坎也。何以见之?「坎」为水。水之为水,日流而不息,既盈而复进,至于海,然后得水之平。其未至海也,历险多矣,虽瞿塘、滟滪不辞也。故天下善出险,无如水。人之处险难,能如水之不息,则何难之不济?自止于心,则无可亨之理矣。故曰:「有孚,维心,亨,行有尚。」象曰:「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水之流,不以盈而止,盈则复往矣。其行险也,日以继夜,未尝少息也。故有信莫如水,此坎之所以为「有孚」也。「维心,亨」,乃以刚中也。坎能出险,以其中实以心而亨也。六爻,二虽刚中,在重坎之下,故「求小得」,未能出「坎」也。九五刚中处「坎」上卦,其险可出。全卦之德尽属五,然一阳陷二阴之间,亦未能出也。以有坎之德,方在济险,则无咎,然亦未出险也。故卦辞云「行有尚」,而彖曰「往则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夫险固难也,而用险之功亦不可无也。筑城凿池,背山阻河,亦所以固国也。恃险而不修德,固不可;恃德而不修险,亦大不可,故夫子于彖言之。
象曰:水瀳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瀳至」,相继而至也。君子处「坎」,如水之流,则出「坎」矣。「常德行,习教事」,所当尽其在我者也。曰「常」曰「习」,乃不息之功也。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处重坎之下,「坎」贵乎出,而初入「坎」,宜其凶也。今水之先流者入「坎」,后至者出「坎」。入「坎」而盈,既盈而出者至海,而入者在「坎」,是先至者为后至者之藉也。初在先,故入坎。象曰:「失道凶」,违行而失道,所以「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二、五,君臣也。二远君而在下,非能共谋以济者,为国守险以俟时平可也,故曰:「坎有险,求小得,不可大用也。」象曰「未出中也」,以在重坎之中,未能出也。如张巡、许远所处,乃为国守险者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三处一坎又一「坎」。来,「来之坎坎」也。处险又枕险,虽在下卦之上,犹在上卦之下,是为上一坎之藉也,故亦入坎而不可用。象曰「终无功也」,三不中正,非有常德,故终坎而无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九五为济难之君,四近君,为腹心共济之臣,投机之会,间不容发。腹心之臣非他人比,相与谋惟密而不泄。礼不必备,止以「樽酒」;不容他人,惟陈簋;器不必文,用缶而已。不可庭议,自牖纳约。坎难之时,君臣交际,固当如此。正如宋艺祖夜半冒雪幸大臣之第,以议南征北伐之计,炽炭烧肉,普妻行酒而已。君臣相遇如此,何难不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五,济难之君也。「有孚维心」,亨全在五,如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者,然后可以去难,故曰「坎不盈」,不以盈坎而止也。须止于既平,然后无咎。如水至于海,既得水之平,然后其流息也。盖当患难之世,天下之才何限,智者思献谋,勇者思效力,惟患人主无平难之心。苟有其心,天下莫不与也。象曰:「中未大也」,谓五在险中,方图济险,尚未能光大也。
上六,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上六处坎之上,其难深矣,如被绳䌸,又坠于丛棘之中,无可出之理也。至于三岁之久,而竟不得脱,盖已应在三,越三爻以求援,又入于坎窞,故曰「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盖以柔居上,非济难之才,故不能出坎。䷝离下离上
离,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据此一卦,乃重明继离之象。卦辞、彖辞与大象皆极善。而六爻之变,三为日昃之辞,四又「死如弃如」,六五正重明之主也,乃「出涕戚嗟」,重明之义安在?前辈以「出涕戚嗟」为谦恭,夫谦恭可也,安用涕哭为哉?殊不知重明之象,以明继明,文王于此为万世定立君之法,尽在于是,惟夫子知之。彖、象所释,其辞甚严,先儒皆未之能察也。盖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夫继世以子,三代共之,而立子必以嫡,此又圣人立一定不易之之法,万世莫能改也。故文王于此六爻中详之,上下二体皆重明继离也。原阙。西溪易说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