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西溪易说卷五
宋李过撰
上经
䷒兑下坤上
「临」: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二阳生卦乃为「临」。「临」,君临之道也。阳生于二,何以为君道也?当看乾卦二爻「见龙在田」,天下已有「利见大人」之意。盖二虽非君位,君德已施普,而天下已文明,此二阳生,所以为君临之道也。二爻曰「咸临」,君位在五,而感道已在二故也,故曰「临:临,元、亨、利、贞」。一阳生复,二阳生临,「刚浸而长」也。德说而顺,二刚得中,天下感应,阳道大亨而正,天运方来,理之必盛也。至于八月有凶,阴阳之道,消长不穷。二阳方生,圣人已为之戒,防患之早也。盖二阳生临,三阳生泰,四阳生壮,五阳生夬,六阳纯乾,
一阴生姤,二阴生遁,三阴生否、四阴生观。是八月也,二阳已消而在上矣。临卦二阳生,方来之势也;观卦二阳消,已去之势也。圣人于阳气方生之时,预为阳气已消之戒,故彖曰「消不久也」。圣人之虑远矣。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泽所以聚水也,泽水更有地,尽有可容处。临下之道当以宽,王者必有容天下之量,故君子体临之象,教思必无穷,保民必无疆也。「教思无穷」,体「兑」之「说」;「保民无疆」,体「坤」之「厚」。
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初九一阳初生,已有感意。临人之道,善意方萌,已感之矣。感人以善,临之正也,故曰「咸临贞吉」,象曰云云。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二阳生地上,天下文明矣,故曰「咸临吉无不利」,象曰「未顺命也」。既曰「吉无不利」,何故「未顺命」?盖二阳方生,天下已感;五正君位,方能制命。顺命在五,而感道在二,感人之道,当感之于未顺命之先,犹之「乾为飞龙」,在五而二已利见也,故曰「未顺命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三居兑上,说体,「兑为口舌」,以甘言临人者也,故「无攸利」。然三爻多忧,故言语不足以感人而危之,可「无咎」。象曰:「位不当也」,言所居不正也;「既忧之」,咎不长也。既忧其非,则得所以临人之道矣,故「咎不长」。
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卦之至于八月有凶,数月至八,四阴生而二阳消,正此爻,故曰「至临」。知患之至而能豫防之,临道之善也,故「无咎」。象曰「位当也」,谓四阴之生,正当此位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五君位,君道利明不利幽,故知临为得宜。然临人之道,必以宽简,何至于用知?五纯坤体,含弘光大之君也,故惟宽大之君,然后可以用知,否则苛察矣。故曰「知临,大君之宜,吉」。言宽大之君,则宜用知而吉也。象曰:行中之谓也。言中则不至于过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居坤之极,泽上有地,即此爻也,故曰「敦临」。言其德厚无疆也,故「吉,无咎」。象曰「志在内也」,言志在保民,其中足以有容也。䷓坤下巽上
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二阳在上,为四阴所观,天下观化于上之象也。阳尊君位,以临四阴,履顺而巽,居中履正,以观天下,故五为观之主,大观在上者也。四阴在下,观化于下者也。在上则为君子之观,在下则为小人之观。君子,为人所观者也;小人,观于人者也。曰
「观,盥而不荐,冇孚颙若」。颙,仰望也。下仰化于上,要以诚感人之荐鬼神也。当盥手而执匕鬯之时,诚意专一;至荐食之后,诚意少衰。故化人之道,当观于方盥之时,而不观于既荐之后也。天五方之民异性,而千里、百里不同风俗,然圣人设教,自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观感之机,不待家喻而户晓也。意诚于此而民孚于彼,要之,吾身自有本也。故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是则大观之君所为也。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无远近高下,莫不旁周而徧及。圣人所以为省方之礼,以观民俗而设教化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以柔居最下,去二阳远,非能观者,童子之观也。卦以上体为观之善,故君子处此则吝。小人,观于人者也,其道固如此也。六二:𬮭观,利女贞。象曰:「𬮭观女贞」,亦可丑也。
以柔居内卦之中,处下体而不能上进,帘视壁听,女子之观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三处上体近,然未离乎下,进则为君子之观,退则同小人之观,但观其所取也。象曰:未失道也。处下卦之上,去𬮭童观为有间矣,进退尚未决,故「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四居群阴之上,进居上体而切近九五,诸侯宾于天子,观光于上,国之象也。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礼之至也。进得所观而受殊礼也,处观之善者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五大观在上,居中履正以观天下,为观之主,君子之观也。一人之身,天下风俗之所系,笑颦以下,皆观感之枢机也,故不必观化于天下,而常观化于己,观我生而无咎,则天下无咎矣。象曰:「观我生」,观民也。「观我生」,乃所以观民也,盖君民无二本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五观我生矣,上又观其生者,合己与物而观之也,是亦君子之观,故无咎。然以卦中六爻观之,初六童观,小人之观也,非观之善。二曰「𬮭观」,女子之观也,非观之善。三曰进退去就,特未决也,亦非观之善。己以贤德在上,为天下之观,而下体皆未善,是天下未能观化,道德未能一,风俗未能同也,故象曰「志未平也」。䷔震下离上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噬」,啮也。「嗑」,合也。彖谓「颐中有物,曰噬嗑」。颐中四阴,上下二阳,如人之颐颔焉。今「噬嗑」九四,一阳梗其中,是颐中为物所梗。「颐中有物」,必噬而嗑之,乃亨通也,故卦名「噬嗑」。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电。天地生万物,有为造化之梗者,必用雷电以击抟之。圣人之治天下,有为万民之梗者,必用刑狱以断制之。故「噬嗑」所以去颐中之梗者,雷电所以去天地之梗,刑狱所以去天下之梗也。卦辞曰「利用狱」,言有小人为天下之梗者,宜用刑狱以去之也。六爻只言用狱之道。彖: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言噬而「嗑」,乃「亨」也。刚柔分六爻,刚与柔等也。「动而明」,震体动而离体明也。「雷电合而章」。雷之击物,必与电合,然后成章也。人之颐中,自有雷电,齿刚而舌柔,雷之击抟,必与电合;齿之噬嗑,必与舌俱,然后成章也。「柔得中而上行」。谓六五得中而居上,以柔居五,虽不当位,然后得治狱之道也。盖圣人用刑,出不得已,以柔治狱,圣人之仁也。此义见在五爻。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𠡠法。
天地去万物之梗,必以雷电,犹去颐中之梗,必以「噬嗑」。先王体之,有小人之梗,必用刑狱,故体「离」之照以明罚,体「震」之威以𠡠法。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六爻皆说用狱,初为恶之始,上为恶之终,中四爻同颐中之物,六爻节目如此。初最下,小人之为恶者也,为恶之始,姑少惩之,以屦校而灭其趾,令不得行而听其改过也,故因「灭趾」而「无咎」。周礼:「坐之圜土,纳之嘉石」,乃其义也。系辞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以六爻之位言之,五,君位也,为治狱之主;四,大臣位也,为治狱之卿;又其下也,为治狱之吏。颐中之物最大,乾胏是乾胏,乾肉之冇骨者,最难噬也。六二体柔,以噬肤之道噬之,自伤其鼻,然亦「无咎」也。治狱者也,故咎不在己。象曰「乘刚也」,谓九四刚物也,己以柔道乘而噬也,故伤也。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六三体亦柔,见二之伤也,以噬腊肉之道噬之,亦遇其毒,盖不虞乾胏之有骨也,遂为所毒,虽小吝,亦无咎,意在去恶己,则何咎!象曰「位不当也」,以三体柔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颐中之梗,正在此爻。九四近君,治狱之卿也。诸爻以柔噬,九四独以刚噬。「乾胏」,乾肉之有骨者。此小人难噬,正如「乾胏」。而九四体刚,以噬乾胏之道噬之,遂得其情,故曰「噬乾胏,得金矢」。古者司寇以两剂禁民狱,入钩金,然后听之,既得其情,则得钩金;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然后听之,既得其情,则得束矢。曰「得金矢」,谓得其情也。然不敢以为能也,宜以「艰贞」之道自守,则「吉」。象曰「未光也」,盖刑期于无刑,治狱者之职也。今犹有小人之梗,非治狱之善也。古人治狱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盖谓此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六五君位,所谓「柔得中而上行」者也。九四「噬嗑」,既得其情矣,以狱之成告于六五。五,柔主也,依前以噬乾肉之道噬之。「乾肉」,无骨者也,盖以柔噬之也。于是不忍用刑者曰「得黄金」,用赎刑也。古者金作赎刑,如吕刑五刑之赎皆有罚,以千锾为差是也。九四以刚噬,六五以柔噬。以刚噬者,冇司执法之公;以柔噬者,人君不忍之仁也。然犹贞厉则无咎。贞厉,谨惧也。正如穆王训夏赎刑,刑既轻矣,犹曰「朕言多惧」是也。象曰「得当也」,言以柔用狱,得用狱之当也者,得圣人一个慈祥恻怛之心,更无穷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九处卦之终,小人为恶之大者也,故灭其耳。系辞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离下艮上
贲贲: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饰也。以文为饰,物相合则必有文。人道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君臣之交,宾主之欢,父子兄弟、夫妇之好,皆当有文以相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徒为是繁缛,有本者固如是也。卦自泰变,阴阳往来,交错而成文,曰:「贲,亨,小利有攸往。」止得从彖解曰:柔来而文刚,故亨。上体本坤,上六一柔下来文二成离,离为文明,故亨。下体本乾,九二以刚往而文上成艮。艮,止也,故「小利有攸往」。刚柔往来,交错成文,此天文也。如日月之昼夜,阴阳之寒暑,百谷草木之荣椹,皆相错而后成文,此自然之文也,故曰「天文」。以六爻之象言也。以人道言之,则离义取明,艮义取止。文明以止,人文也。六爻之义,上下贵相文。五居君位,以上文下,吉而有喜,是文明以亨也。初二、三四,臣位也,以下文上,则不可遽进,文明以止也,「小利有攸往」之义也。此人事,故曰「人文」也。贲亨属五爻,「小利有攸往」属下四爻。盖君以礼遇臣,君臣会遇,无往不亨。士之在下,自文其身,以待上求,非其礼物之至,则不轻售,安可以骤进哉?皆不往而止,以上来成离、下往成艮为义也。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月星辰,往来运行,天文也,而时变系焉。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相接之礼,人文也,而教化系焉。人文既备,则天下化成矣。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有火,野烧之火也。焚薙榛棘,然后草木敷畅,物得其贲,所以为文。君子体此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礼乐明备,百度修举,所以饰国也。狱贵情实,无所用文,故不敢以文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下四爻皆取自文其身,不遽往为义。初居最下,趾之象也。趾所以行,自贲其所行也。所乐在我,无用乘人之车也,故宁舍之而徒也。象曰「义弗乘也」,以义为重,前车后乘,繋马千驷,不足贵也。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二居中,离体文明,道德积中,达于面目,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粹然见于面者也。其所贲,与初爻贲其一体者异矣。象曰「与上兴也」,言五自上而求贲,则可与兴起,然不先往也。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濡,润泽也。文明之极,其德之盛,足以润其身也,故「贲如」又「濡如」,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者也。又与「贲其须」者异矣,然亦未可进也,故曰「永贞吉」。象曰「终莫之陵也」,言终当大用也。
六四,贲如皤如,自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四在三上,贲盛于三,蓄德老成,可为典型者也,故曰「贲如皤如,华发黄耇」之象也。「自马翰如」,其马亦洁白班翰而不进,不轻屈于人,所谓「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者也。「匪寇婚媾」,非礼而来,皆寇我者之人也,安可以寇得哉!婚媾则往矣,言备礼也。正如黄绮诸公,不肯为嫚骂,折及吕泽之聘币,至羽翼翻然而起矣。盖自「贲其趾」以至「蓄德老成」,是惟无用,用则邦家有光矣。然六五束帛已「戋戋」然而来,天下将被润泽矣。象曰「当位疑也」,言不轻往也;曰「终无尤也」,言出处之节,无一毫瑕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有老成之人在下,而五欲求之,必得所以贲之之道。礼物不可轻也,故「束帛戋戋」然至于「丘园」之下,将庶几其贲我乎?上下相贲,文明而亨,此其时也。虽然,我何以聘币为哉?三至然后翻然,故始未免吝,终则吉。象曰:六五之「吉」,冇喜也。其肯来贲,喜可知也。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至五爻相贲,文之极也。物极则反,故上九处贲之极,又反而归于「白贲」,以质为贵也。所谓「甘受和,白受采,绘事后素」是也。曰「白贲」者,所以反礼之本者也。象曰「上得志也」,谓得其本然之志也。易道履贵素履,贲尚「白贲」,皆贵质之义。
又说:上九处卦之上而无位,刚上而止,自洁其身,非六五束帛之能贲也。箕颍之流,烟霞泉石,自是一种人物,是以白为贲者也。有道之世,如是白贲者多矣。象曰:「上得志也」,得遂其素志也。䷖坤下艮上
剥
剥:不利有攸往。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阴阳消长,天之理也。一阴生姤,积而至五,阳将尽矣。其卦为剥,五阴剥一阳,众小人剥君子之象也。虽然,剥不尽则不复,硕果不食,生意已在其中矣,此天运之所以不穷也。曰「不利有攸往」,君子处剥,不宜往也。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五柔变一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小人长,君子当顺受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坤体顺,艮体止。顺而止之,处小人之道也。自古小人之祸,皆成于君子之争,盖争则小人必胜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消息盈虚」,天运之自然也。有善必有恶,有君子必有小人,其天地阴阳之数欤!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山夷而附于地,剥象也。然山虽夷,其下愈厚,其土依然在也。小人之剥,法度坏乱。君子德泽犹在,人心未泯,民心不摇,则天道可回矣。厚下安宅,所以固人心也。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自下剥上,君子在上处床也,小人自下剥之,渐而毁也。初且剥足,意在蔑正也。象曰:以蔑下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二阴生剥至辨也,亦蔑贞凶。象曰:「未有与也」,言党犹未盛,且剥辨也。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圣人未尝不开小人为善之门,一阳在上,君子也;三与上正应己,小人也。处群小人之中,自异而应上,圣人许之曰「剥之无咎」。象曰「失上下也」,言失上下四阴而应上九也。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四阴生床,剥尽而及肤矣,是君子之身已被其伤矣,故曰「切近灾也」。不言「蔑贞」者,盖四阴生,小人之道已盛,而为君子者犹不能见几而去,则非蔑贞之罪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五阴在下,牵连而进,如贯鱼然。自古小人之乱,皆由人主委以大兵大权,故其势得以害君子。若以阉人扫除之职主之,则无不宜矣。五为君位,故言所以待小人之道。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剥而至此,阳将尽矣,剥尽则复阳未尝绝也。人之食果,以渐而剥,必留一硕大者不剥,其所以不剥而食者,留以为种子。此大者剥下,生意已存于不食之中,故剥卦赖乎此阳,剥尽遂反为复,以喻君子之不可尽剥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在下而载其上,小人之事。一阳在上,众阴自下载之,有「君子得舆」之象。庐居上而庇其下,君子之事,一阳在上,而众阴自下剥之,有「小人剥庐」之象。初剥床之足,剥之不已,则剥其辨。又剥之不已,则剥其肤。至剥之极,则剥及于庐,是自剥其庐也。盖一君子在上,小人犹得所庇;君子尽去,则小人无托身之所矣。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盖小人极盛,然后君子为民所属望;祸乱既极,然后知小人之不可用也。䷗震下坤上
复,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阴极则阳生。阳剥于上而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也。卦,一阳生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也。阳,君子之道。阳消极而复反;君子之道,消极而复长也,故为反善之义。曰「复,亨」,阳道长矣,是以「亨」也。阳长而出,阴消而入,顺消息盈虚之理,无相疾害。一阳方动,众阳从之,以类而升,何咎之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谓消长之道,反复迭至。阳之消,至七日而来复。姤,阳之始消者也,七变而成复,故云七日,谓七更也。阳进则阴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彖:刚反,动而以顺行。阳反于下,下体为震,震,动也。上体为坤,坤,顺也。阳动于下,上体皆坤,以顺而长也,是以无疾。曰「七日来复,天行也。」盖阴阳消长,天运自然也。曰:利有攸往,刚长也。一阳来复,以渐而长,是君子道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阳生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夫穷冬积阴之时,天地几于无生意矣,而阳气已动于黄泉之下,犹之人焉,方其物欲之深也,几于无天理矣,而性善之端,要不可泯也,必有时而发。就其发处而观之,则天地之心见矣。程氏曰:「先儒以静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乃见天地之心,非知道者,孰能识之?」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阳气相搏而成雷,雷以十月闭蛰,十一月一阳生。阳气已动于地下,是雷已动而未发。雷动于地,阳复于下之象也。雷动于冬而春发声,阳复于冬而春发生,虽其气尚微,「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恐其践履阳气也。圣人辅相天地之道也。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一阳在下,天地之心,性善之端也,故六爻以复善为义。初,复之始,始而知复,知善未远,不远复也,故不至悔而元吉。象曰:「以修身也」,学者宜以此修身也。系辞曰:「君子知微知彰,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休,善也。二取初近,从善而复也,故「吉」。象曰「以下仁也」,「仁」,人心也。善端之发,莫切于仁,初复于仁而二下之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三不正而位危,又取初远,屡失而屡复也。屡失故厉,屡复故「无咎」,过而复之也。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四处五阴之中,取初虽远,而独与初应,以道自复者也。初曰「以修身」,二曰「以下仁」,四曰「以从道」,盖修身以道,修身以仁,无二理也。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上体纯坤,天性之至厚者也。虽取初远而以性复中以自考,言反求于己,不因人而复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上取初远,物欲之深,迷而不知复者也。妄动固有灾眚,好大喜功,败而不悟,至于十年不克征,其秦皇、汉武之所为乎?故象曰:「反君道也。」䷘震下乾上无妄,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程氏曰:无妄,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复者,反于道也。既复于道,则合于正理而无妄,故复之后受之以无妄也。为卦乾上震下。震,动也。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圣人可也。学者未敢言无妄,且自不妄入也。故由不妄以至无妄,所谓自明而诚也。如司马温公教学者以诚,又未敢言无妄,且自不妄语入,是又略下教人也。曰:无妄,元亨、利、贞,大亨以正,无妄之理也。初、二、四、五爻得之。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其处不正则妄矣,故有灾眚,而「不利有攸往」。三与上当之。彖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一阳自卦之外来,居内卦之下,变坤为震,遂成无妄。盖无妄,实理也。天地人同就太虚中禀得,天地得之以为天,地人得之以为人,非有附丽而来也。与他卦之变不同,故曰「自外来」。故初爻为无妄之主,而六爻惟初得「吉」。盖初动之始,无一毫私意,全「无妄」之体者也。动而健,刚中而应,震动而乾健,五刚得中,二阴又得中而相应,无妄之义也。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无妄,诚也。诚者,天之道也。元亨利贞,天德之全也。无妄则与天为一,而天德纯全,故曰「天之命」也。子思于中庸首篇便曰:「天命之谓性。」盖本诸此。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此释上卦辞也。言无妄之往,何往而不可?若有眚,则天命不祐,何行哉?言有眚则「不利有攸往」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天下雷行,万物肃然而听命,其心至一也。天与万物未尝相误,故曰「物与无妄」。圣人充此心,勿忘勿助,茂对时,育万物,全是顺天理。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一阳自外来,居无妄之初,成卦由之,动以应乾,其动以天,无妄之至也,故「往吉」,象曰「得志也」。以理而动,无往不可,其心泰然矣。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无妄,诚也,实理也,尽人物之性于己也,有一毫求得于外心,便害无妄之体。耕而获菑畬,求得于外也,必无耕获菑畬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往。二以阴居阴,虽得中,然未实也。中未实则必外求,因有此戒,故象曰「未富也」。樊迟之学稼,许子之并耕,皆耕获菑畬者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繋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以六居三,其位不正,处动之极,动而得灾。然无妄得灾,非己致也。不言悔吝,盖无妄而灾眚至,皆吾进德之验也。有一毫咎人之心,则妄矣。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四,心位也。咸卦可见本然之心,无一毫之妄也。存得本然之心,则天理见矣,故曰「可贞,无咎」,言此心可贞,守之而「无咎」也。象曰「固有之也」,言此心固有,非外铄我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五居乾体而得中,纯乎天理,而与天为一者也,必至此而后可以言命。「无妄」不宜疾也,而得疾则天也,故可以勿药而有喜。如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伯牛有疾,子曰:「亡之,命矣夫!」如夫子、伯牛之得疾,然后谓之「无妄之疾」。圣贤平时陟降,无非对越上帝时也,疾何用祷哉?妄而得疾,药亦无及矣。故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处卦之终,其位不正,所谓匪正有眚者也。西溪易说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