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西溪易说卷十一
宋李过撰
下经
䷲震上震下
震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七鬯。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瀳雷为震。雷,天地之威也,莫震如之。处震惊而不动,然后可以观人之所养。人固有也,疾雷破山而耳不慑,泰山堕前而目不瞬者,其中有主,而所存者素定也。其义则见于震,曰「震亨」,恐惧而至亨也。虩虩,恐惧貌。当天地动威之时,不可不恐惧,故「震来虩虩」。然君子所履,出处语嘿皆有常则,不可以恐惧而变也,故「笑言哑哑,震惊百里」,震之极也。当其承宗庙祭祀,手执匕鬯以交鬼神,此时此心,纯一无间,虽震惊百里而所执不丧也。人心常如执七鬯之时,则天下患难莫之恐惧矣。惟六五爻可以当之。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以恐惧而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虽处恐惧,而出处语嘿之常则不失也。惊远惧迩,震之极也。处震之极,而此心不动,则可以守宗庙而主祭矣。此就于不丧匕鬯之中取义也。
象曰:瀳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恐惧修省,此心无时而不存也。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震之初,言所以处震之道,已见于彖。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雷,阳气也。阳居初与四为瀳雷,二与三为初所震,五与上为四所震。六二以柔居柔,中无所主者也,为初所震,大丧其所有之贝。互体有艮,升艮之上而至六五,五能无丧,六二之贝既丧而复得。艮少阳,其数七,越艮而得五,是七日也,故曰「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谓六二中无所守,能如六五之有事,则可以无丧也。象曰「乘刚也」,谓乘初九之刚,为初所震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以六居三,其位本危,况处震六,为初所震,气息仅存,故「震苏苏」然。以恐惧而行,亦可无眚,不失为戒谨之事也。象曰「位不当也」,以三位不正也。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四处瀳雷,陷互体坎中,「遂泥」之象也。象曰:「未光也」,以中行刚,非善处恐惧者。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具事在中,大无丧也。
五为瀳雷所震,初震才往,四震又来,故曰「震往来厉」。以柔处刚,中有所主,故「震」而「无丧」。其所以「无丧」者,以其「有事」也。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曰有事,存养之功也。此心所存,当如执匕鬯之时,则何恐惧之可变?故六五有事,虽瀳雷而不能震也。「不失匕鬯」,此爻当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谓莫危于瀳雷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惟此心主一,其中有事,则大无丧也。亿,大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㓙。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㓙」「无咎」,畏邻戒也。处震之极,为瀳雷所恐,故「索索」而又「矍矍」。惊惧如此,征则必㓙然。四震在五,非震六也。震不在己之躬,而在己之邻,因邻致戒,可以「无咎」。盖恐惧戒谨,不失为谨独之学也。己应在三,「婚媾」也。三居坎下,「坎」为「小有言」,三「震苏苏」,岂能救己,所以「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以中未有所得,故其「恐索索」。虽㓙「无咎」,畏邻戒也。「凶」而「无咎」者,因邻致戒,圣人与之。䷳艮下艮下
「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止也,止其所而不与物接也。不与物接,则与物背,故但见其背而已。咸与物感,故咸卦六爻言人之前;艮与物背,故艮卦六爻言人之背。曰: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既与物背,人所见者背而已,是以「不获其身」也。庭者,交际之所。既与物背,虽行于交际之所,亦不得见其人也。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固止也,然亦不终止,可以出则出,可以处则处,各当其时之可而已,故曰「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圣人此意,于学者深有功。艮其止,止其所也。万物各有所止,能止于当止之所,则止道得矣。上下六爻,刚柔不能相应,无相与之义。惟不相与,故与物背而但见其背;惟其如是,故「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言止其所也。如立天下之正位,素其位而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皆位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贞。象曰:「艮其止」,未失正也。
六爻背,言人之背以止为义,欲趾而不欲动,趾在下而不动,则「无咎」。利永贞。人有止于暂而不能止于久者,非善止也,故曰「利永贞」。象曰「未失正也」。能止于初,故未有失。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二居止上,腓也,物在前而足向后,但见其腓而已与物背,故不拯而随物。然心固难持也,足虽不拯而心常不快,故止不在腓而在心,心止则腓止,是止腓之道也。象曰「未退听也」,言未正心而正腓,故腓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限者,背之下,股之上,腰折处也。夤,累肉也。人身欲转,力在夤限,三位当之,故「艮其限,列其夤」,使不相属。所以然者,恐行与物接,则危惧足以薰心也。盖蹶者趋者是气也,而足以反动其心也。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恐危惧薰汝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四在夤上,通以身言之,身既止,则止其所矣,象曰:「止诸躬也」。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五处躬上,辅,颊之两旁骨,背后可得而见者。咸说前,故并见颊舌;艮说后,故止见其辅。口言则辅动,辅止则言寡,故「言有序」,象曰「以中正也」,止而至此,得止之正矣。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自趾之辅皆得所止,则止道厚矣。故艮之终,但赞以厚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矣。易中惟咸与艮言人之身,咸言人前,艮言人背。艮卦「艮其腓」,咸卦「咸其腓」,咸卦「咸其辅」,艮亦「艮其辅」。盖腓虽在后,前可得而见,故咸卦得兼艮之腓。辅虽在前,后可得而见,故艮卦得兼咸之辅。䷴艮下巽上
渐
渐:女归吉,利贞。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渐,进以渐也。止而巽,渐之义也。水之流也以渐,木之生也以渐,鸿之飞也亦以渐。至渐莫如水而木渐,鸿渐如之。象取木渐,以二体言之。六爻则取「鸿渐」,以物之有德者言也。自初渐于干,以次至五,乃渐于陵,此言渐进之义,而鸿之德则在上爻。鸿渐于陆,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论格物之学,未有如易之尽者,观渐可见。卦辞曰:「女归吉。」进之渐,莫如归女。女子从人,必待六礼之备,至不苟也。纳吉、纳彩、问名、纳币、请期、亲迎,各有其序,不可遽合也。卦则九居五,夫道也;六居二,妇道也。二进归五,如鸿之渐,故曰「渐,女归吉,利贞」,进以正也。彖:「进得位」,往有功也;「其位」,刚得中也;指二五言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止而「巽」,动不穷也。止于其所以顺往,则得动静之时,故其动不穷。此渐进之义,所谓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之意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木之生也,其进必以渐。善俗之道,要非一日。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渐之道盖如此。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鸿,物之随阳者也。寒气复,则自北而南,其来也必以渐。六爻设「鸿渐」,最有纲领。就物理观之,鸿之飞,其群不乱,其长幼有序,其饮食不贪,其夫妇相保,其防患有道,此物之有德者也。据六爻列鸿于上,群雁也。鸿之飞,长在前而幼在后,此其序也。「干」,水湄也。初渐于干,以次而进,所谓非其居而不居也。初处最下,小子也。「厉」,危也。鸿之进也,常有弓缴之危,故「小子厉有言」,遇有危事,则鸿以警众,即俗语「尔为鴈奴」是也。其防患有道,故虽危无咎。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防患如此,宜其「无咎」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磐,水中之石。二进至磐,止而食也,所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是也。然鸿食则呼众,故「饮食衎衎」和鸣也。象曰:「不素饱也」,言共饮食,不贪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用御寇。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陆,平地,鸿之所遵也。三进至陆,雁为阳鸟,卦中三阳,上与五在前,九三处二阴之问,失群雁也,所谓「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者也。应在上,夫也,往而不复;已,妇也,失配,故孕而不育。然雁群不乱,止则相保,故「利用御寇」,不可他配也。象曰「离群丑也」,言上九离其类而去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失阴阳之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谓上九依前渐陆而相保也。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四进至木,居巽体,巽为木,鴈足有幕,不能爪木。桷,木之平处,故亦可止。巽体顺,故为得桷,象曰「顺以巽也」。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五渐至陵,二已应也,在后不孕,然女归以渐,故「终莫之胜」,象曰「得所愿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飞极则止。上应在三,依前遵陆,以求己配。盖其群不乱,鸿之德也。圣人观此羽毛,其飞有序,其止有所,其饮食不饱、其群不乱,其夫妇相保,其防患又有道,是物之有知而又有义者也,故可用以为仪,如贽见执鴈、婚礼奠鴈之类,谓其德可以配礼也。象曰「不可乱也」。三言「顺相保」,上言「不可乱」,于此可观物理。䷵兑下震上归妹。
归妹,征㓙,无攸利。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㓙,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咸言取女,渐言女归,又说归妹,何也?归妹,归娣也。古者诸侯一娶九女,以娣从之,无娣则以侄从。故一国之女不以异姓,娣之年未及,则待年于父母之邦,及期然后逆以归。故「归妹,人之终也」,谓嫡妇已久,侄娣之媵待年而归,既归则终事也。然娣媵之归,必以礼逆。女子从人,其归以渐,不待礼而进,非夫妇之义,故曰「征㓙」。「归妹」之礼,不能如嫡,故曰「无攸利」。彖:古人「归妹」,盖广继嗣之道,故曰「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男女不交而万物不生,曰「归妹」,人之终始也。嫡既归矣,继以娣媵,终事也,故曰「人之终始」。兑说而震动,「归妹」之义也。媵道居五,礼逆后归,余爻未逆,义不当归,故曰「位不当」也。以六居五,其袂虽良,其礼则杀,故曰「无攸利」,柔乘刚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泽上有雷,水气随之而升,则阴阳和而为雨矣,是「天地之交,归妹」之象也。「归妹」者,人道终始,故「君子以永终知敝」。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吉」,相承也。
初处兑下,「兑」为少女,娣之象也;兑为毁折,跛之象也。为其非嫡,宜示不足,如「跛能履」,以此往则吉,谓能自降于嫡也。象曰「以常」者,谓此是天子诸侯之常道也。「吉相承」者,以其嫡媵之相承,所以「吉」也。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二应在五而五归之,五柔二刚,故戒以「眇能视」,谓非可以与嫡并,宜示不足,如眇能视,以幽人之道自守则吉。象曰「未变常也」,谓以义分自守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三年未及而欲归者也。须,待也,谓年未及尚待年也,俟嫡反归而以娣行,方可往也。象曰「未当也」,言未当归也。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四年已及而未归者也,故曰「愆期」,然其归亦有时矣,谓其归亦不久也。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五,归妹之主。君,嫡也。其娣新归,故其嫡之袂不如新归之袂良。人情喜新厌旧,故几望则吉,谓于礼宜杀也,望则与嫡敌体矣。象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归妹」在五,归而从君,是以贵行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无实」、「无血」,谓非嫡也。筐者,所以承告虔之物也。「承筐无实」,不贽见也。士,谓夫也,杀生所以告庙也。血毛必具。「刲羊无血」,不告庙也,以其归也。不贽见,不告庙,所以「无实」、「无血」也。为设嫡媵之礼,使知贵贱等数之异。三代盛时,为娣媵者能以义命自守,而无上僭之敝者,以礼教素明也。故圣人于归妹上爻特设其义,其意远矣。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离下震上
丰,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大也」,言光明盛大之时也。卦震上离下,六五之君,出震在上,天下之明皆归之,故丰曰「丰亨」,大而亨也。「王假之」,谓王者当天而假此也。「勿忧」,天下无虞也。宜日中:日,君象也。日之方中,天下无不被其照临,有日中之主在上,则天下常如「丰亨」之时也。彖:丰,大也。明以动,故丰。天下盛大之时,设施注措,无不光明,故「明以动,故丰」也。皆王者积累艰难之所至,故曰「尚大也」。日中之主在上,天下皆在临照,则能有其丰矣,故曰「宜照天下」也。治乱安危,与世推移。日中之主,不常出也。大弊极坏之形,常出于「丰亨豫大」之后,故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此理也,虽天地如之,人与神安得而违也?故曰「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以卦辞言「宜日中」,故彖重发此意,以为后世习治者之戒。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雷,天地盛太之气也;电,天地光明之气也。盛大光明,丰亨之象也。为丰之主,体光明之气以「折狱」,体盛大之气以致刑。「折狱致刑」,明以动者之事也。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象曰:「虽旬无咎」,遇旬灾也。
丰卦六爻以五为主。日中之主在五,上下五爻皆当归五。初处五远,以九求六。配主也,谓刚柔相配也。下体「离」,「离」数八,越四而得五,旬日方遇也。苟往而得君,虽旬无咎,但往则有尚。象曰:过旬灾也。过旬而不至,则必有灾,盖求主不可后也。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二,离体在下。六五,日中之主也。日中之主在上,岂容在下者得耀其明?「丰其蔀」,自蔽其明也。盖五日既中,见己之明,犹斗之明也。然当日之中,斗安得明?所谓日月出而爝火息也。遽以明往,其君必疑。君德既孚,然后发己之志以上应,则得吉。象曰:信以发志也。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三居下卦之上,在下而得民者也,欲自施沛泽以妆众心,故曰「丰其沛」。然日中之主在上,岂容三施泽?但见其如水之沬然,自当消铄也,所谓「雨雪瀌瀌,见𪾢曰消」者也。苟欲无咎,势当自伤以示无用然后可,故曰「折其右肱,无咎」。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盖小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谓其自伤以求免祸。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四近五,居大臣之位,依日月之光可也,亦当先自蔽其明。日既中矣,见四之明,亦如斗然。夷,平也,谓六五也。以六居五,为夷平之主,往遇之则吉。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以居位不当,宜自蔽其明。「日中见斗」,幽不明也。谓日既中,斗不应有明也。往遇夷主,则以明归君,是以吉行也。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六五为日中之主,天下之明尽来归之,故曰「来章」。所谓「室家种葵藿」是也。不惟得位,又且得名,故曰「有庆誉,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所谓「王假尚大,宜照天下」,皆在此爻,宜其「有庆」也。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𬮭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㓙。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𬮭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上六居卦之外,不受六五之照临者也。既丰其屋,又蔀其家,深自掩蔽,自处于覆盆之下,怡声屏气,视之若无人焉。然日中之主出矣,岂容其偃然自大?若三岁不觌,则六师夷之矣。以尧舜之世,十日在上,而三子偃然于蓬艾之间,虽尧舜不能释然于南面,况下于尧舜者哉?「三岁不觌」,是自取㓙也。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𬮭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艮下离上
旅
旅:小亨,旅贞吉。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旅,商旅之道也。商旅,至微也,圣人设卦,安用屑屑于商旅哉?古者四民,商居其一。洪范八政,继食以货。盖懋迁有无,阜通货贿,亦有国者之先务也。凡旅,行者为商,坐者为贾,总名之「旅」也。卦辞「小亨」,言「旅贞吉」,又言「旅」,与他卦辞异者,以卦中有二「旅」者也。有出涂之旅,行商是也;有坐肆之旅,坐贾是也。卦艮下离上,离明乎外,艮止乎内。「小亨」,在外之旅,出涂之旅也;「贞吉」,在内之旅,坐肆之旅也。内旅贵处,艮止之义;外旅贵出,离明之义。明而出则亨,止而处则贞,故外卦三爻贵出,内卦三爻贵处。彖:「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外旅之事也。六五一柔丽乎二刚之间,非顺不能也。「止而丽乎明」,内旅之事也。下体虽止,非丽乎上体之明,则无以通远方之货。惟其如此,故外者「小亨」,而内者「贞吉」也。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山上有火」,明足以及远。商旅觇四方物贾之低昂而操其利,非明足以见远不能也。君子观旅之象,「明谨用刑而不留狱」,盖货财贵阜通,而刑狱不欲积滞也。财利君子不言,故体其象以明狱。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六在下,最贱旅之童仆也,为言待童仆之道。人之待童仆,苟屑屑焉惟豪末是计,则其下必不安,而反有脱遗之患,故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象曰:「志穷灾也。」童仆之志穷,则为变矣。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在内为坐肆之旅,二爻当之,故曰「旅即次」。即其资而次止也,故其资不散。童仆在下,切近于己而已,得之则可以贞守而吉也。象曰:终无尤也。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三,下体宜处者也,上系于离,离,火也,为离所焚,故「旅焚其次」。其次既焚,童仆亦丧。盖童仆已为二得,已不能有取也。既焚且丧,虽贞亦厉。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四,上体宜出者也,下连于艮,艮,止也,为艮所止,故曰「旅于处」。宜出而处,何以获利?但得其资斧而已,故其心不惬快。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以未至五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上卦为在外之旅,五当之。旅,乘时射利者也,如射雉然,不靳一矢之亡,然后可以得禽;必委千金之资,然后可以谋什百之利。亡矢得禽,委资而得利,旅道之善也,然后可以当富商巨贾之名,故「终以誉命」。象曰「上逮也」,谓有道以至此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五既得誉,可以贞守矣,而利心无厌,处离之极,乃焚其巢,拔援不已,义必丧也。方其焚也,以身免为喜,故「先笑」;及其定也,资斧皆丧,莫之追悔,故「后号啕」。牛所以载资斧也,牛既丧,则资斧丧可知。圣人故戒之曰:所以丧牛者,以利心拔援,不能持重,故曰「丧牛于易」。象以旅在上,其义焚也,谓拔援不止,义当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闲也。人之利心不可过,虽戒之以轻丧,终如不闻也。圣人设此义,后世谋利者莫不脗合。䷸巽下巽上
巽: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巽」,顺也,下也。柔行巽入之道,小人之事不可以常也。「巽」为风,为君者体之以出令,上以言巽下,下因言以巽上,则不害其为「巽」。故「巽」之道,在上行之则为恭、为谦、为敬有礼,在下行之则为谄、为佞、为巧言、令色、足恭。六爻纲领亦取此为义。上三爻,在上者之「巽」也,故上三爻皆善;下三爻,在下者之「巽」也,故下三爻皆未善。曰「巽」。「小亨」,以柔巽人,非大亨之道。「利有攸往」,柔行巽入,无往而不可。「利见大人」,见君之初,未可求深,故雍容和缓,为告君之体,然不可以顺为正,为小亨之道也,所谓「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彖言「重巽以申命」,亦小亨之道也。卦二、五刚皆得中,以「巽」而吉,二柔处四刚之下,皆顺乎刚,体上下二卦之义,乃善于用「巽」者,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者之所为也。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象义甚明。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进退」,趑趄嗫嚅之象也。以柔处下而「巽」乎上,其行进退,易流于谄,济之以刚,犹无害也,故「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人惟以志为帅,则不为血气所动。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二处重巽,「巽在床下」,过于「巽」也。以九居二,犹为得中,小亨可也,故用之史巫繁缛之礼则吉,亦非君子事神之道。象曰:得中也。九三,频巽,吝。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三处重巽之间,「巽」而又「巽」,以「巽」为常者也。已不中正,以「巽」为常,吝道也。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四与五在上体,处上而巽,不害为恭。四以柔处众刚之间,以「巽」得上下之心,故曰「田获三品」。田猎得禽,一乾豆,二宾客,三充君之庖,故象曰「有功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以居位处「巽」而得中,居上而下下,君德之善也,故「贞吉,悔亡,无不利」。君之巽下,必以言重「巽」申命。未从而命,是「无初」也;既命而从,是「有终」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申命之道也。先庚三日而得丁,「后庚三日」而得癸,人君申命,必须大吉天下,使明知上意,然后陈揆而行之,故大盛于丁,而陈揆于癸也。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处「巽」之极,过乎「巽」也。在上而「巽」,固「巽」之善;用「巽」而过,又正乎凶。二处下体,「巽在床下」,未害也;己处上体,「巽在床下」,则反失威重,并其资斧丧之矣。古人有行之者,夷王下堂见诸侯,未害为恭也,而诸侯反不至,正谓此也。象曰:「巽」在下,工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西溪易说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