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易经杂说卷五

本章为南怀瑾《易经杂说》卷五的解读笔记。主要内容为 《易经》中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

一、生命的来源

  1.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经》中乾卦代表男性,坤卦代表女性,乾代表宇宙的本体和功能,坤代表物质世界形成后的状态。生命的来源在《易经》中被认为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即宇宙的功能创造了生命,物质世界的形成造就了万物。
  2. 生命变化的规律:以《易经》和《黄帝内经》的法则看,生命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如男女的生命历程以卦象表示,女性十四岁、男性十六岁生理开始变化,之后每七岁为一个阶段,变一个卦象,到更年期又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研究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
  3. 《易经》的学问本质:《易经》是先民的科学和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宇宙生命和个人生命的作用。它既是科学,又包含了儒家的人文思想,把《易经》的法则用于人生道理,如从人的眼睛变化可以看出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二、至简至易

  1.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经》的道理是平凡而简单的,“乾以易知”表示宇宙的功能容易理解,“坤以简能”说明《易经》的法则简单容易。这里的“易”和“简”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强调《易经》的平凡和简洁。
  2. 易简的意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句话说明《易经》的易简之理可以让人亲近、容易遵循,从而成就贤人的品德和事业。最终得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即通过易简可以领悟天下之理,找到人生的本位和价值。

三、设卦而观象

  1. 系辞的含义:“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这里的“系辞”是在卦的图案下面加上文字解释,以说明卦象的含义。研究《易经》要注意“设卦观象”,即把卦看作符号逻辑,不要固定下来,要结合眼前所见事实的现象来理解卦象所代表的吉凶。
  2.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经》讲人事的法则只有吉凶两个结果,刚柔相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物质社会受物质支配的结果。

四、一动不如一静

  1. 吉凶悔吝的哲学意义:“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吉凶悔吝代表了人生的不同状态,其产生是因为人的行动。一动就有好有坏,坏的成分占四分之三,所以中国人有“一动不如一静”的说法。
  2. 善于易者不卜:学了《易经》的人不卜卦,因为了解了《易经》的变化程序,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

五、千变万化,非进则退

  1. 变化与进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变化代表了一阴一阳的进退,非进则退。对于时代历史是否在进步的问题,要看用的标准和角度,不能一概而论。
  2. 生死、昼夜、刚柔:“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代表白天和黑夜,中国文化认为生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不是问题,而是一种自然的循环。

六、天地之变尽于六

  1. 六爻之动与三极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的变动代表了天、地、人三极的阴阳变化法则。《易经》的卦象是科学的,从象数来,后来又发展到人文哲学上。
  2. 居之安:“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能安心是因为懂得《易经》变化的次序,透彻了爻辞的道理就会快乐。

七、动的哲学

  1. 居则观象,动则观变:“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懂了《易经》后,平时观察卦象和玩味爻辞,行动时观察变化和玩味占卜。这里的占卜包括卜、占、筮三种方法。
  2. 自助、人助、天助:“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文化强调人助天助,靠自己的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易经》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等一切领域。

八、善补过

  1. 吉凶悔吝与无咎:“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吉凶悔吝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无咎是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 《易经》人生哲学的五大原则:“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这五点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原则,如贵贱取决于位置,大小平等在于卦象,吉凶看文字记载,忧虑悔吝要独立不移,避免无咎要善于忏悔补过。

九、万事通

  1. 易为天地准:“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是宇宙的大原则,能包括天地之道,但其标准没有具体说明。中国文化以天文法则看天象演变,《易经》的文化思想不是盲目想象,而是科学的。
  2. 三大问题:《易经》涉及三大问题,即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目前这三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国文化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于宗教,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原始反终,不必害怕死亡。对于鬼神问题,《易经》承认其存在,但孔子没有详细说明,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残余力量所形成。

十、乐天知命

  1.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经》的法则与天地相似,不能违背。宇宙的运行有固定法则,《易经》的学问原则也一样,真理准确如宇宙法则,人类的学问不能超出《易经》的范围。
  2. 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懂了《易经》才能智慧周乎万物,达到救世救人的目的,没有错误。孔子认为学《易经》可以避免大过。
  3.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旁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懂了《易经》能清楚人生的生命,乐天知命,没有忧愁。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乐,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悲观。

十一、安土敦仁

  1. 安土敦仁的含义:“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有多种解释,如重视家乡、以五行解释为有中心思想等。安土敦仁才能爱人,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价值观。
  2. 范围天地之化:“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对《易经》思想的一个大结论,强调《易经》能涵盖天地之化,曲成万物,通乎昼夜之道,体现了神无方、易无体的特点,是孔子的正统思想和《易经》的正统道理。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