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
学易记
易类提要
臣等谨案:学易记九卷,元李简撰。简里贯未详。自序称己未岁承乏倅泰安。己未为延祐六年,盖仁宗时也。其书所采,自子夏易传以逮张特立、刘肃之说,凡六十四家,一一各标姓氏。其集数人之说为一条者,亦注曰兼采某某。其不注者,则简之新义矣。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易解节取之。张与王意在省文,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又称己未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则始博终约,盖非苟作,故所言多淳实不支。其所见杨彬夫五十家解、单沨三十家解,今并不存。即所列六十四家遗书,亦多散佚。因简所辑,犹有什一之传,则其功亦不在鼎祚、审权下也。乾隆四十四年七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学易记原序
伊川先生尝云:「学易者当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然后却有用心处。」时先生易传未出也。及温陵曾献之集大易粹言传于世,则学者知有所宗,而三家之说不无去取也。岁在壬寅春三月,予自泰山之莱芜,挈家迁东平,时张中庸、刘佚庵二先生与王仲徽辈方聚诸家易解而节取之,一相见,遂得厕于讲席之末。前后数载,凡读六七过,其书始成。然人之所见不能尽同,其去取之间,则亦不能无少异。大抵张与王意在省文,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也。仆居莱芜几二载,当时所读之易,止有王辅嗣与粹言而已,诸家之说则未之见也。六百日之间,节取粹言凡三度。前贤之说或中心有所不安,则思之夜以继日,虽在道路鞍马间,与窗下无少异。脱有所得,随即书之,以待它年读之,验其学之进与否也。比迁东平,积谬说百余段,及得胡安定、王荆公、南轩、晦庵、诚斋诸先生全书,及杨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单沨所集三十家解读之,谬说暗与前贤之说相合者十有二三,私心始颇自信。今卷中凡无名字者,以兼采诸人之意,合而为一说,不能主名。亦或有区区管见,辄不自揆而厕于其间者,其初心将便观览而传于家,非敢有意传诸人以取著述之名也。亲友之间,有坚欲求观而不能违者,或复为人录去,予甚患之。己未岁,承乏倅泰安,山城事少,遂取向之所集学易记观之,重加去取焉。噫!亲友相知相爱由此书,𫉬谤𫉬罪于朋侪亦由此书,它日必有能辨之者。中统建元庚申秋七月望日信都李简序。诸儒姓氏
卜氏商子夏经解。王氏弼,辅嗣注。
韩氏伯,康伯,注。繋孔氏颖达,仲达,疏。
希夷。陈氏博图南。安定胡氏瑗,翼之。
濂溪周氏惇颐,茂叔。康节邵氏雍,尧夫。
涑水司马氏光,君实。临川王氏安石,介甫。
徂徕石氏介,守道。东坡苏氏轼,子瞻。
明道程氏颢,伯淳。伊川程氏颐,正叔。横渠张氏载,子厚。广平游氏酢,定夫。
龟山杨氏时,中立。兼山郭氏忠孝,立之。
白云郭氏雍,子和。东莱吕氏祖谦,伯恭。
龚氏原,深甫。徐氏君平、邵氏秬、范氏谔昌、
耿氏南仲,希道。汉上朱氏震,子发。
平原单氏沨。童溪王氏宗传,景孟。
潘氏梦旗、天锡。余氏童、郑氏东卿。王氏师心。
晦庵朱氏熹,元晦。南轩张氏栻,敬夫。
诚斋杨氏万里,庭秀。京口先生。
西溪李氏、刘氏牧,长民。
榕台林氏、黄氏林中、
郑氏汝谐、舜举。宋氏齐愈、陈氏子明、荀氏
学士。钱氏藻、于氏宝、宋氏咸、庄氏、都氏、牧氏、李氏元量、辛氏、凌氏、孙氏谔、
博士、李氏、袁氏机仲、景氏绍、杨氏彬夫、
西山真氏德秀、景元、鹤山魏氏了翁、华夫、
浑源雷氏思、西仲、闲闲赵氏秉文、周臣、中庸、张氏特立、文举、佚庵、刘氏肃。才卿。学易记图说
朱文公曰:「近世说易者,于象数全然阔略,其不然者,又太拘滞支离,不可究诘。故推本圣人经传中说象数者,只此数条,以意推之,以为足以上究圣人画卦作易之本旨,下济生人观变玩占之实用。」
文公此说,甚惬愚意。然仆所取之图,则亦不能尽同也。其六十四卦方图,盖因推广河图而得之也。理与象数备见于图,伏羲八卦既画,此图已具天地间,真先天之注脚也。河图洛书之数,邵尧夫传于李挺之,挺之传于穆伯长,伯长传于种明逸,明逸传于陈图南。
河图九宫,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纵横皆十五。伏羲观河图而画八卦者,此也。其图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中者为主而外者为客,正者为君而侧者为臣也。纵横参伍,无适而非十五,此变化无穷之所以为妙也。洛书之位,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居北;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居南;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居东;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居西;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居中。阳数奇,故一三五七九皆属乎天,所谓「天数五」也;阴数偶,故二四六八十皆属乎地,所谓「地数五」也。天地之数,各以其类而相求,所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此洛书之全数也。文王后天八卦之位,盖出乎此。故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或曰:「河图洛书,其图虽传,古今无说,不知伏羲见河图时,怎生消息取数、画卦定位来?子于易学用心非一日,亮有所见,盍为我言之?」曰:「先天论数,其体有三;后天论数,其用有二。盖先天明易之体,后天明易之用也。何谓三?天地有奇偶之数,天一地二是也。先天有自然之数,乾一兑二是也。五行有生成之数,水一火二是也。河图九宫,纵横十五,先天取数,三者不遗,此孔子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也。先天则河图,后天则洛书,其说具见于后。」先天乾一位在南方,兑二位在东南,离三位在东方,震四位在东北,巽五位在北方,坎六位在西北,艮七位在西方,坤八位在西南。系辞自「天地定位」至「坤以藏之」,明先天也。
阳极于九,故乾位南方;阴极于二,故坤位西南。盖阳主进而阴主退也。金之生数四,故兑位东南。木之成数八,故震位东北。其离巽坎艮之位,皆取先天自然之数。巽得五数,位当居中。其所以居一者,一乃一元之气,散之则为五行,敛之则复一元也。或曰:八卦之中,巽何独能运五行而复太极?曰:巽,风也。风之性无往而不入,又顺理而能行,权也。八卦定位,或以阴阳,或以五行,或以自然之数,参取互见,九宫无遗,亦纵横十五之义也。向使巽便能居一,则五为无用之数矣。说卦曰:「震,东方也。兑,正秋也。离也者,明也。坤也者,地也。」或言体,或言用,或言时,或言方所,亦此互见之意也。又乾坤,父母也。长男长女位乎外,少男少女居左右,此亦天下之通情也。后天八卦出于洛书,以震代离,盖取木之生数也,故万物出乎震。东方又有木之成数,故巽得次震而代兑也。以离代乾,火之成数七也。以兑代艮,以乾代坎,取四九金生成之数也。以坎代巽者,水生成之数在北也。以艮代震,取土生成之数,位乎东北,终始万物也。六子从乾变易方所,独坤居西南不动者,亦阳动阴静之意也。天地之初,一气而已。云太极者,一气未分之初欤。一气既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是生两仪也。两仪既分,则金木水火四方之位列,是生四象也。万物出乎震而齐乎巽,得天三地八生成之数。震阳木,巽阴木之象也。木生火,天七火之成数,万物皆相见,离为南方之卦也。火生土,阴极于二,故坤位西南,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土生金,说乎兑,战乎乾,得四九生成之数。兑阴金,乾阳金之象也。金生坎水,正北方之卦,于时为冬,万物归根复命之时也。水受制于土,故艮居东北,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元而贞,贞而元,无有已也。艮也者,其造化循环之枢欤。太极判而为天地,天地之中又有阴阳刚柔。孔子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也。阴阳之中又有阴阳,其法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其叙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首乾尾坤,以阴阳先后为数也。孔子云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者,此也。非止乎此也,八卦之中分列五十六卦,亦皆首尾相错,夬与复相错,睽与革相错,其余相次,至于谦剥皆相错。又非止乎此也,乾与坤相伏故相对,夬与剥相伏又相对,其余相次,至于复姤,悉皆两两相伏。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洪紫微。此图其自然之理,盖出于伏羲八卦次序图,因而重之而为六十四也。此图传世始于迈邪?其亦有所受也邪?是因见尧夫乾南坤北之先天,遂更而为此图邪?要之,有天地以来便有此象,伏羲既画之后,此图已具天地之间矣。此先天衍河图纵横自然之数图也。一者,太极也。六十四者,卦之用也。其数六十有五者,亦犹大衍之数五十也。四因六十五,得策二百六十;纵横得策四千一百六十;复以四位成簇,纵横二簇乘之,又得策四千一百六十;斜取之,又得策五百二十;复以四位成簇,斜取之,又得策二千八十;南与北合,东与西交,又得策五百二十;共得策万有一千四百四十,以当万物之数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首乾尾坤,左旋而圆象自然,洪紫微之先天,不期合而合矣。夬九、大有十、大壮十一,小畜十二,需十三,大畜十四,泰十五,履十六,复左旋八卦,皆乾宫,夬、履相对,乾、兑相交也。睽十七,归妹十八,中孚十九,节二十,四卦对峙,皆本兑宫。损二十一,临二十二,同人二十三,革二十四,四卦相对,宗西北泽火之象。丰二十五,家人二十六,既济二十七、贲二十八,四卦相对峙,皆本离宫。明夷二十九、无妄三十、随三十一、噬嗑三十二,四卦相对,亦西北火雷之象。益三十三、屯三十四、颐三十五、复三十六,四卦相对,皆本震宫。姤三十七、大过三十八、鼎三十九、恒四十,四卦对峙,皆本巽宫。井四十一、蛊四十二、升四十三、讼四十四,四卦相对,亦西北水风之象。困四十五、未济四十六、解四十七、涣四十八,四卦对峙,皆本坎宫。蒙四十九、师五十、遁五十一、咸五十二、旅五十三、小过五十四、渐五十五、蹇五十六,八卦右旋,蒙、蹇相对,山水相交,八卦皆山水之象。谦五十七、否五十八、萃五十九、晋六十、豫六十一、观六十二、比六十三、剥六十四,八卦复右旋,皆本坤宫。谦、剥相对,地与山交。六十四卦亦皆首乾尾坤。乾运坤外,其布列之位与夫纵横之数,一位不可移,一数不可乱,非智营,非力索,其阴阳五行、六十四卦万物之理之数,天造地设,自然而然。此图当与洪紫微之先天相为表里也。或曰:「泽火、火雷、风水,何以皆宗西北?」曰:「此先天中已隐西北首乾之意也。」学易记纲领: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或问伊川曰:「不知圣人何以因学易后始能无过?」曰:「先儒谓孔子学易后可以无大过,此大段失却文义。圣人何尝有过?如待学易后无大过,却是未学易前尝有大过也。此圣人如未尝学易,何以知其可以无大过?」盖孔子时,学易者支离,易道不明,仲尼既修他经,惟是易未尝发明,故谓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期之五十,然后赞易,则学易者可以无大过差,若所谓赞易道以黜八索是也。言学与大过皆谦也。
王氏曰: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又曰:彖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
姤初六,虽不可以为主,亦群阳之所求也。夬上六,固不可以为主,亦群刚之所共决也。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又曰:比、复好先,乾壮恶首,明夷务暗,丰尚光大。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夫象者,出意者也,得意则忘象。言者,明象者也,得象则忘言。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义苟在健,何必乾乃为马?类苟在顺,何必坤乃为牛?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繋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需上六云「虽不当位」。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为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
不云初终,不云上下,而云初上者,互言也。蒙与家人,言初终也。井鼎之类,言上下也。
伏羲画卦,文王重之,卦下辞即文王所作也。周公爻之,孔子翼而繋之,然后易之道备。
孔氏疏云:夫子十翼: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繋五,下繋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濂溪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不可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明道曰:尽天理便是易。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
或问:「太玄之作何如?」曰:「是亦贤矣。必欲撰,不如明易。」伊川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祁宽问学易之道,尹和靖曰:昔焞闻之伊川,先明辞,久之再请,伊川曰:次识其时。因曰:「唐、虞禅,夏后、商、周继,文王之不取,武王之取,不识时后便做文王、武王不同,非也。」使文王当武王之时,便做了武王事,使武王当文王时,也只做得文王事,皆时也。识得时后,便见尧、舜、汤、武,其揆一也。推此时之大者,吾辈语默出处,皆要识时,便六十四卦爻都得为自家用也。
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或问:「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当储贰则做储贰,但不要拘一。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卦下之辞为彖,夫子从而释之,通谓之彖。彖者,言一卦之义。故「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谢公师直与伊川论易,伊川未之许也。公曰:「昔与伯淳亦谓景温于春秋则可,易则未也。」伊川曰:「以某观之,二公皆深于易者也。」公曰:「何谓也?」伊川曰:「监司论学,而主簿敢以为非,为监司者不怒,为主簿者敢言,非深于易而何?」
横渠曰:「繋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由系辞。」独说九卦之德者,盖九卦为德,切于人事。
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听徒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彻去虎皮,曰:「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横渠人品甚高,胸次明白洒落,只在于此一事观之,非有大过人之资而造道深者不能也。
龟山曰:易不比他经,须心通始得。未见易而玩易之文以言易,若说得深,即不是圣人作用处;若说得浅,常人之谈耳。
白云曰:「包牺氏画八卦,而卦之名已立。文王重之,为六十四之后,然后易之名出焉。文王之易,以周题之,所以别夏、商二代。夏曰连山,商曰归藏,而不名曰夏、商易者,时未有易之名故也。连山以艮为首,归藏以坤为首。或问连山首艮,归藏首坤之义。曰:艮,始终万物者也;坤,养育万物者也。此亦三统之义也。」
又曰:「包牺画卦,盖本三才。天道主覆,故画于上;地道主载,故画于下;人道财成辅相,故画于中。于是自任以财成辅相之道,而配天地焉者,包牺画卦之道也。然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广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是以圣人经以三才而太极亡,纬以八卦而太极复,一经一纬而六十四象由之以备,天下之能事毕矣。」
易者,道贯三才,理该万物,其实行处,要须以人事明之。包牺画卦,初未有辞,文王、周公之言,皆繋辞也。故孔子曰:「繋辞焉以断其吉凶,繋辞焉以尽其言。」今上下二篇,孔子之繋辞也。
又曰:孔颖达曰: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则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之类是也。变者,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八者是也。或覆或变,岂无其序哉?故圣人所以序之也。
郑东卿曰:小过有飞鸟之象,中孚有卵之象。孚字从爪从子,如鸟以爪抱卵也。又卦画二阴居内,外实中虚,亦卵之象也。
鸟之所以能孚化其卵者,诚意专也。人能守道如鸟抱卵,则诚无不至矣。
晦庵曰:吉凶悔吝,四者循环,周而复始。忧患中必悔,悔便是吉之渐。及至吉,却便安肆,又做出羞吝事,便是凶之渐。凶则复悔,吉似夏,吝似秋,凶似冬,悔似春,循环无已也。
繋辞曰「震无咎者存乎悔」,故悔趣于吉,而吝向于凶也。
问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之义。晦庵曰:贞训正,事方正如此,悔是事已如此。凡悔吝者,皆是事过后方有悔吝。内卦之占是事如此,外卦之占,是事已然者。如此二字,又有始终之意。
西山真氏曰:「易者,阴阳变易之谓。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昼夜昏明,循环不息,此天道之常也。圣人拟之以作易,不过推明阴阳消长之理而已。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一消一长,天之道也。人而学易,则知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