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汉学卷二

长洲惠栋撰孟长卿易下

推卦用事日

刘洪乾象历推卦用事日曰:因冬至大余,倍其小余,坎用事日也。加小余千七十五,满乾法千一百七十八,从大余,中孚用事日也。求坎卦,各加大余六,小余百三。其四正,各因其中日,而倍其小余。

魏书律历志:「正光历推四正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求中孚卦:加冬至小余五千五百三十、小分九微分一,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中孚卦用事日。其解加震,咸加离,贲加兑,亦如中孚加坎。求次卦:加坎大余六、小余五百二十九,新历云:「一千四百七十三。」小分十四微分四,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新历云:「满小分法二十四。」从小余,小余满蔀法新历蔀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复卦用事日。大壮加震,姤加离,观加兑,如中孚加坎。当云如复加坎。

推卦用事日

刘洪乾象历推卦用事日曰:因冬至大余,倍其小余,坎用事日也。加小余千七十五,满乾法千一百七十八,从大余,中孚用事日也。求坎卦,各加大余六,小余百三。其四正,各因其中日,而倍其小余。

魏书律历志:「正光历推四正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求中孚卦:加冬至小余五千五百三十、小分九微分一,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中孚卦用事日。其解加震,咸加离,贲加兑,亦如中孚加坎。求次卦:加坎大余六、小余五百二十九,新历云:「一千四百七十三。」小分十四微分四,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新历云:「满小分法二十四。」从小余,小余满蔀法新历蔀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复卦用事日。大壮加震,姤加离,观加兑,如中孚加坎。当云如复加坎。

六十卦用事之月

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未济。内卦主小雪,小月中。外卦主大雪,十一月节。

易繋辞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仲翔曰:「巽四以风动天,震初以雷动地,二变成易,故云震初。中孚十一月雷动地中。」

案,冬至之卦,复也,其实起于中孚,七日而后复应。故扬子云太玄准以为中,为六十四卦之首。易纬稽览图亦云:「甲子卦气起中孚也。」

孟喜易章句曰:「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一行六卦议。」

后汉书:鲁恭上疏曰:「易十一月,君子以议狱缓死。」注云:「易中孚象辞也。」稽览图:中孚,十一月卦也。

王伯厚困学纪闻曰:「上繋七爻起于中孚鸣鹤在阴,下繋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来。」卦气图:自复至咸八十八阳,九十二阴;自姤至中孚八十八阴,九十二阳。咸至姤凡六,曰七分;中孚至复亦六日七分,阴阳自然之数也。

马季长易乾初九注曰:「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云潜龙。」王伯厚曰:「历元始于冬至,卦气起于中孚。」豳诗于十月曰为改岁,周以十一月为正,盖本此。

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荀爽曰:履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十二月屯谦、暌、升、临。屯,内卦主冬至,十一月中,外卦主小寒,十二月节。

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崔憬注云:十二月阳始浸长,而交于阴,故曰刚柔始交。万物萌芽,生于地中,有寒冰之难,故难生。说文曰:屯,难也。象草本之初生,屯然而难,从中贯一。一,地也,尾曲。屯彖曰:云雷屯。九家易云:「雷雨者,兴养万物。今言屯者,十二月雷伏藏地中,未得动出,虽有云雨,非时长育,故言屯也。」

易纬稽览图曰:「屯,十一月内卦,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隋王劭释云:「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外动而大亨作。赵地动者,中山为赵地。千里马者,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为作足,坎于马为美脊,马行先作弄四足也。」北史易纬乾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阳气升上,阴气欲承,万物始进。」

唐一行七日度议曰:「国语曰: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不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周初先立春九日,日至营室,古历距中九十一度,是日晨初,大火正中,故曰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也。」于易象,升气究而临受之。自冬至后七日,乾精始复。七月中孚一卦,乃大寒地统之中,阳洽于万物根柢,而与萌芽俱升,木在地中之象。升坤上巽下,升气已达,则当推而大之,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于消息龙德在田,九二乾临同物。得地道之和泽而动于地中,升阳愤盈,土气震发,故曰:自今至初吉,阳气初蒸,土膏其动。又先春三日而小过用事,小过内卦阳好节正于内,动作于外,矫而过正,然后返求中焉。是以及于艮维,小过内卦艮。则山泽通气,阳精辟户,甲拆之萌见,而莩谷之际离,故曰:不震不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新唐书志。易临卦经曰:「至于八月有凶。」康成曰:「临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当文王之时,纣为无道,故于是卦为殷家著兴衰之戒,以见周改殷正之数云。临自周二月用事,讫其七月,至八月而遁卦受之,此终而复始,王命然矣。」

易纬乾凿度曰:易曰:知临,大君之宜,吉。临者,大也。阳气在内,中和之盛,应于盛位,浸大之化,行于万民,故言宜正月,小过、蒙、益、渐、泰小过内卦主大寒,十二月中,外卦主立春,正月节。易纬乾凿度曰:「中孚为阳,贞于十一月子;小过为阴,贞于六月未。法于乾坤。」康成曰:「中孚贞于十一月子。小过,正月之卦也,宜贞于寅,而贞于六月,非其次,故言象法乾坤。」

项安世周易玩辞曰:「小过,寅之初气也。斗方直艮,而震气上出,疑于过矣。然去卯不远,亦未为大过也。」

易纬乾凿度曰:乾,阳也。坤,阴也。并如而交错行。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于六月未,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岁终次从于屯蒙。屯蒙主岁,屯为阳,贞于十二月丑,其爻在行,以间时而治六辰。蒙为阴,贞于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问时而治六辰。岁终则从其次卦,次卦为需讼。

此言主岁卦也。参同契曰:「屯以子申,蒙用寅戌,余六十卦,各自有日。」谓需讼以下也。又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昼夜各一卦,六十卦止得一百八十日。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一卦内外分之,周一岁之数也。」当时本有各卦主岁之图,而屯蒙不贞丑寅,故康成云「屯蒙之贞,违经失义」是也。乾坤以下两卦主一岁,后人不知,造为反对,真郢书燕说。

干宝蒙卦注曰:「蒙于消息为正月卦也。」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也。

易纬乾凿度:「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气下施,万物皆益。王用亨于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气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体,方知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时之正,不易之道也。」康成注曰:「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曰至小寒为一著,至大寒为二著,至立春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故曰三著而成体也。正月则泰卦用事,故曰成体而郊也。」

蔡邕明堂月令论曰:「易正月之卦曰泰,其经曰:王用亨于帝,吉。孟春令曰:乃择元日,祈谷于上帝。颛顼历衡疑作术。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日立春,日月俱起于泰。建宫室制度。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易蒙上九曰:不利为寇,利用御寇。令曰: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案,蔡氏此论证易,与月令合也。诗匏有苦叶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笺云:「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也。」易渐卦云:「女归吉。」渐,正月卦,正与诗合。

二月:需、随、晋、解、大壮。需,内卦主雨水,正月中;外卦主惊蛰,二月节。

易纬乾凿度:孔子曰:随上六,拘繋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随者,二月之卦,随德施行,藩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繋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欲随之也。康成云:大壮九三爻主正月,阴气犹在,故羝羊触藩而羸其角也。至于九四主二月,故藩决不胜羸也。言二月之时,阳气已壮,施生万物,而阴气渐微,不能为难,以障闭阳气,故曰藩决难解也。

大壮九三主正月,未详。案,齐天保历以卦之贞悔分节气,岂九三在贞为正月中,九四在悔为二月节欤?易解象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仲翔云:险坎;动震。解,二月。雷以动之,雨以润之,物咸孚甲,万物生。震出险上,故免乎险也。

汉书京房传曰:房以建昭三年二月朔拜,上封事曰:乃辛巳,蒙气复来卦,太阳侵色。张晏曰:晋卦、解卦也。太阳侵色,谓大壮也。

案,晋,九卿也;解,三公也。皆杂卦。大壮,辟也。太阳侵色,杂卦干消息也。郎𫖮七事曰:孔子曰:雷之始发,大壮始。春秋传曰:雷乘乾曰大壮。大衍历经:春分辟大壮,雷乃发声。郭璞注穆天子传引归藏易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云师也。」君弱臣强从解起。大壮辟为君,解三公,为臣。今月九日至十四日,一爻太壮用事,消息之卦也。消息即辟卦。于此六日之中,雷当发声,发声则岁和,王道兴也。易曰:「雷出地奋,豫。」豫内卦主春分,二月。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雷者,所以开发萌芽,辟阴除害。万物须雷而解,资雨而润。故经曰:「雷以动之,雨以润之。」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雷应节;不则发动于冬,当震反潜。故易传曰:「当雷不雷,太阳弱也。」太阳谓大壮。今蒙气不除,则其效也。蒙气解见京易卷。

汉书五行志曰: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易曰:雷雨作,解。是岁岁在玄枵,齐分野也。雨以解过施,复从上下,象齐桓行霸,复兴周室也。周四月,夏二月也。解二月卦,故以明之。

三月:豫、讼、蛊、革、夬。豫内卦主春分,二月中;外卦主清明,三月节。

汉书五行志曰:「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与荄同。」归妹内卦主秋分,八月。保藏蛰蛊,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人君之象也。

易纬乾凿度曰:「阳消阴,言夬夬为言决也。当三月之时,阳盛息消夬阴之气,万物毕生,靡不蒙化。譬犹王者之崇至德,奉承天命,伐决小人,以安百姓,故谓之决。」仲翔注夬卦曰:「夬,阳决阴,息卦也。」朱震易丛说曰:夬,三月清明气也,故曰苋陆夬夬。苋陆,三月四月生也。

四月:旅、师、比、小畜、乾旅内卦主谷雨,三月中;外卦主立夏,四月节。

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案,比四月卦,古者封诸侯以夏,故有是象。白虎通曰:「封诸侯以夏何?阳气盛养,故封诸侯,盛养贤也。」

干宝比卦注曰:「比世于七月,而息来在巳,去阴居阳,承乾之命。」义与师同。案,七月辰在申,四月辰在巳,故云去阴居阳。乾为辟,故云承乾命。师亦世于七月,而息在巳。

汉书五行志曰:「昭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左氏傅平子曰: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伐鼓用币,其余则否。太史曰:在此月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说曰:正月谓周六月,夏四月,正阳纯乾之月也。慝谓阴爻也。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至建巳之月为纯乾,亡阴爻,而阴侵阳,为灾重,故伐鼓用币,责阴之礼。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康成注云:巳之气乘之也。四月于消息为乾。

后汉书:张纯奏曰:「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注云:「四月乾卦用事,故言阳气在上也。」

摄生月令曰:「四月为乾。」注云:「生气卯,死气酉。」

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大有。内卦主小满,四月中;内卦主。芒种,五月节。

易大有象曰:「火在天上曰大有。」荀爽曰:「谓夏火王在天,万物并生,故曰大有。」

井九二:「井谷射鲋。」子夏传谓虾蟆。朱震曰:「井,五月之卦,故有虾蟆。」

案,二体巽,巽为风,风主虫。子夏以为虾蟆,得之。

周易参同契曰:「姤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井九五曰:「井冽寒泉,食。」仲翔曰:「泉自下出称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阴气在下,二已变坎,十一月为寒泉,故冽寒泉矣。」易坤初六曰:「履霜,坚冰至。」九家易云:「初六始姤,姤为五月,盛夏而言坚冰,五中阴气始生地中,言始于微霜,终至坚冰,以明渐顺至也。」

东观汉记:司徒鲁恭上疏曰:案,易,五月姤卦用事。姤卦巽下乾上,初六一阴生,五月之封也。经曰:后以施命诰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

仲翔姤卦注曰:「姤,五月,南方。」

朱震易丛说曰:姤,五月,夏至气也。故曰以杞包瓜。瓜生于四月,中气故也。

六月,鼎、丰、涣、履、遁、鼎。内卦主夏至,五月中;外卦主小暑,六月节。

京房易传曰:雷火,火震动,曰丰。宜日中。夏至积阴生,丰当正应,吉凶见矣。日中也。又云:上木下火,气禀纯阳,阴生于内。

易临卦曰:「至于八月有凶。」仲翔注云:「临与遁旁通,临消于遁,六月卦也,于周为八月。」康成注云:临自周二月用事,讫其七月,至八月而遁卦受之。京房上封事曰:臣前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至其七月,涌水出。

七月,恒、节、同人、损、否。恒内封主大暑,六月中;外卦主立秋。七月,节。

损彖曰:「二簋应有时。」仲翔注云:「时谓春秋也。损二之五,二之五成益。震二月,互震体。益正月,春也。损七月,兑八月,秋也。震、兑初九主二分,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京房易传曰:「节建起甲申,至己丑。」陆绩注云:「为本身节气。」案,七月在申,节七月卦,故云木身节气。又云:「金上见水,本位相资。金,节本位也。二气交争,失节则嗟。」

八月:巽萃、大畜、贲、观。巽内卦主处暑,七月中;外卦主白露,八月节。

巽初六曰:「进退,利武人之贞。」案,四体兑,兑为金,金主秋,立秋赏武人。巽又于消息为七月、八月,故曰:「利武人之贞。」

虞仲翔巽卦注曰:「巽,八月,西方。」

汉书五行志曰:「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于一作消。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剥则至君位矣。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

九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归妹内卦主秋分,八月中;外卦主寒露,九月节。

归妹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干宝曰:「雷薄于泽,八月、九月,归藏之时也。」

易纬乾凿度曰:「孔子曰:泰,正月之卦也。阳气始通,阴道执顺。故因此以见汤之嫁妹,能顺天地之宜,立教戒之义也。」汤嫁妹之词,见京房易。至于归妹,八月卦也,指内封。阳气归下,阴气方盛,故复以见汤之归妹。郎𫖮传:𫖮上七事曰:汉兴以来,今在戌仲十年,于易雌雄秘历,今直困乏,凡九二。困者,众小人欲共困害君子也。经曰:困而不失其所,其唯君子乎?

案,困,九月卦,九月建戌,顺帝时在戌仲,当是困卦主岁,故以为值困乏也。

朱子发周易丛说曰:「困,九月霜降气也,故曰株木,曰蒺藜。蒺藜者,秋成也。」

乾凿度曰:「阴消阳,言剥当九月之时,阳气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谓之剥,言不安而已。」汉书五行志曰:「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刘向以为今十月,周十二月。于易,五为天位,为君位。九月阴气至,五通于天位,其卦为剥,剥落万物,始大杀矣。明阴从阳命,臣受君令而后杀也。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此君诛不行,舒缓之应也。」

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艮。内卦主霜降,九月中;外卦主立冬,十月节。

易纬乾凿度:孔子曰: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者,武丁也,汤之后,有德之君也。九月之时,阳失正位,既济为九月,未详。盛德既衰,而九三得正下阴,能终其道,济成万物,犹殷道中衰。至于高宗,扶救衰微,三年而恶消灭。

应劭风俗通曰:「易噬嗑为狱,十月之卦。狱从犬,言声,二犬亦存以守也。廷者,阳也,阳上生长;狱者,阴也,阴生刑杀。故狱皆在廷,比顺其位。」御览六百四十三卷。

朱子发周易丛说曰:「大过十月,小雪气也。故曰枯阳生梯,枯杨生华。」

坤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荀爽云:「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天地之杂也。」

唐一行开元大衍历经

大衍步发敛术:

天中之策五,余二百二十三,秒三十一;秒法七十二。地中之策六,余一百六十五,秒八十六;秒法一百二十。贞悔之策三,余一百三十二,秒一百三。秒法如前。辰法七百六十。刻法三百四。

推七十二候,各因中节大小余命之,即初候日也。以天中之策及余秒加之,数除如法,即次候日。又加,得末候日。凡发敛,皆以恒气。

推六十卦,各因中气大小余命之,公卦用事日也。以地中之策及余秒累加之,数除如法,各次卦用事日。若以贞卦之策加诸候卦,得十有二节之初外卦用事日。

推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余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也。以贞悔之策及余秒减四季中气大小余,即其月土始用事日。

恒气月中节四正卦初候次候末候始卦中卦终卦

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公中孚辟复侯屯内卦

小寒十二月节,坎九二鴈北乡鹊始巢野鸡始雊。

「侯屯外卦。」大夫谦、卿睽。大寒十二月中,坎六三。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公升辟临侯小过内卦。

立春正月节,坎六四。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侯小过外卦。」大夫蒙、卿益。

雨水正月中,坎九五。獭祭鱼,候鴈北,草木萌动。

公渐辟泰侯需内卦。

惊蛰二月节,坎上六。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侯需外卦。大夫随、卿晋。春分二月中,震初九。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公解辟大壮「侯豫内卦。」

清明三月节,震六二。桐始华,鼠化为𫛪,虹始见。

「侯豫外卦。」大夫讼、卿「蛊」。榖雨三月中,震六三。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降桑。

公革辟夬侯旅内卦。

立夏四月节,震九四。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侯旅外卦。大夫师、卿比。小满四月中,震六五。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公小畜辟乾「侯大有内卦。」

芒种五月节,震上六。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侯大有外卦。」大夫家人。卿井

夏至,五月中,离初九。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公咸辟姤侯鼎内卦。

小暑,六月节,离六二。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侯鼎外卦。大夫丰、卿涣大暑,六月中,离九三。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公履辟遁侯恒内卦。

立秋,七月节,离九四。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侯恒外卦。大夫节、卿同人

处暑,七月中,离六五。鹰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公损辟否侯巽内卦。

白露,八月节,离上九。鸿鴈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侯巽外卦。大夫萃、卿大畜秋分,八月中,兑初九。雷乃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公贲辟观侯归妹内卦。

寒露,九月节,兑九二。鸿鴈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侯归妹外卦。大夫无妄、卿明夷。

霜降,九月中,兑六三。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公困辟剥侯艮内卦。

立冬,十月节,兑九四。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蜄。

侯艮外卦。大夫既济卿噬嗑小雪,十月中,兑九五。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公大过辟坤侯未济内卦。

大雪,十一月节,兑上六。鹖蛋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侯未济外封大夫蹇卿颐七十二候三微

易纬乾凿度曰:「天气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体。」康成注云: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又曰:八卦之生物也,画六爻之移,气周而从卦。康成注云:八卦生物,谓其岁之八节,每一卦生三气,则各得十五日。今言画六爻,是则中分之言太史司刻漏者,每气两箭,四十八箭犹是生焉。「犹」「由」通。

孔氏月令正义曰:「凡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有余。每气中半分之为四十八气,气有七日半有余。故郑注周礼云:有四十八箭,是一气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气,每三分之,七十二气之间五日有余,故一年有七十二候也。故通卦验:冬至之前五日,商旅不行,兵甲伏匿,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以五日为一候也。」

唐一行五卦候议曰:「七十二候原于周公时训,月令虽颇有增益,然先后之次则同。」

朱子发卦气图说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见于周公之时训,吕不韦取以为月令焉。其上则见于夏小正。夏小正者,夏后氏之书,孔子得之于杞者。夏建寅,故其书始于正月。周建子而授民时,巡守祭享皆用夏正,说本周书,故其书始于立春。夏小正具十二月而无中气,虽有候应而无日数。至于时训,乃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十日为节。二书详略虽异,其大要则同,岂时训因小正而加详欤?在氏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中谓中气也。汉诏曰:「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气,谓二十四气。」则中气其来尚矣。仲尼赞易时已有时训,七月一篇,则有取于时训可知。易通卦验:「易家传先师之言,所记气候,比之时训,晚者二十有四,早者三,当以时训为定。」故子云太玄二十四气,关子论七十二候,皆以时训。

汉儒传六日七分学

后汉方术传曰:其流又有风角、遁甲。遁,古文巡。太玄所谓巡乘六甲,与斗相达也。七政,日月五星之政。元气开辟阴阳之书。汉书以太极为元气。六日七分逢占逢人所问而占之。日者,筳篿,折竹卜。须臾阴阳吉凶立成之法,孤虚之术。郎𫖮传: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崔瑗传:瑗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

何休传:休注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

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曰:「治欧羊与阳同。尚书六日七分。」晋书:台产少专京氏易,善图谶、秘纬、天文、洛书、风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学。

隋书经籍志:「梁有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亡。」易汉学卷二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