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原旨卷八

元保巴撰系辞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其卦则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象则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近取诸身」,则乾为首、坤为腹之类。「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之类。「触类而长之」,则乾为金、为玉,坤为布、为釜之类。故曰: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三画重为六画,一贞一悔,得八八六十四卦。卦既重矣,然后体有内外,位有上下,有应无应,得位不得位,皆取诸爻也。故曰: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卦变不一,有自某卦来者,如贲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自泰来之类;有应爻易位者,如蹇、解「利西南,往得众也」之类。皆是一刚一柔,更相推移,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者,是也。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谓动而之某卦,则视其动爻之辞。九六动,七八不动。下文承之曰: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上系又曰: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皆以此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每卦有一彖六爻,吉凶悔吝将于何处求之?惟视其动不动耳。六爻不动,视本卦之彖。六爻俱动,视之卦之彖。三爻动,视两卦之彖。以本卦为主。一爻动,视一爻。两爻动,视上爻。四爻动,视之卦下爻。五爻动,视之卦一不动爻。刚柔者,立本者也。

变者以不变者为基。变通者,趣时者也。

不变者以变者为用。观其变,则知其时矣。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一者何也?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生阴,阳变阴合,而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四时收藏于冬,四德收藏于贞,所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者,四德之贞也。吉凶皆以贞胜者,主静也。况天地之道,有启闭焉,有敛散焉,惟贞然后可以观示天下也。日月之道,有昼夜焉,有朒朏焉,惟贞然后可以明照天下也。不特此也,凡天下之道,大之为天地日月,微之为走飞草木,皆要归根复命,贞下起元。物物各具一太极,万物统体一太极,所谓贞夫一者也。「吉凶生乎动」以下言阳动之事。「吉凶者贞胜」以下,言阴静之事。学者详之可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𬯎然示人简矣。

确然,健貌。𬯎然,顺貌。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此」字指阴阳而言。爻之为言效也,爻有阴阳,效此者也。象之为言像也。象有奇耦清浊,像此者也。像此气象,像此形象。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因爻象动而后吉凶见,故云内外。

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爻象动,则功业见乎变矣。吉凶见,则圣人之情见乎辞矣。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此章言三才之道,而归于圣人。圣人为人道之极,与天地参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以天地之德为德,将何如哉?圣人居崇高之位,处富贵之极。「大宝曰位」,贵也,而所以守位者曰仁。聚人曰财,富也,而所以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曰义。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圣人由仁义行民,何得有为非者?如此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祖三皇,书宗五帝,诗子三王,春秋孙五霸。书契之造,文籍之生,自易始,故易为大经。三坟不传,八索无考,赖夫子之说,如日在天,数千百载之下,犹可想像数千百载之上耳。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伏羲观天察地,观鸟兽草木,取身取物,于是始作八卦。观不以目而以神遇,取不以力,而以心稽,其妙不容言也。姑以说卦求之,此卦于天文地理则为某物,于鸟兽草木则为某物,于身于物则为某物。触类而长之,犹可见其一二。其微妙可以通神明之德,其切当可以类万物之情,夫岂可以私意小智求哉?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洪荒之世,茹毛饮血,艰食未播也,则奏鲜食焉。伏羲教民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则网禽也。「以渔」,则网鱼也。然制器尚象,此下夫子凡举十三卦焉,非强求合于易也,而自不能无合于易焉。曰「盖取诸某卦」云者,以意求之可也,泥则不通矣。诸家谓离为目,为雉,为丽,互巽为绳,为入,又为鱼,互兑为泽。有绳而两目相承为网罟,有雉丽之以佃也。网罟入于兑泽之下,而鱼丽之以渔也。所谓「盖取诸离」者以此。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包羲没而神农作,民厌鱼鳖,教之播种。论取象,则益巽上震下。巽,柔木,震,刚木也。中互艮,手也。互坤,土也。巽为入,震为动。以手加木,柔木之曲,入于地中,刚木之锐,动于土下,耒耜之象也。辟坤土,艺震稼,其有益于民大矣。所谓「盖取诸益」者以此。

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一曰食,二曰货。播奏之余,教以懋迁,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则无不足矣。论取象,则离日在上,日中也。三上应爻,交易有巽,为近利市三倍为市也。三阴为民,各以阴阳相比而相从,致天下之民也。离为蠃蚌,下四画互颐,为龟,具天下之货也。三上刚柔相易,复退居本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也。所谓盖取诸噬嗑者以此。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食货足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故神农没而黄帝、尧、舜相继而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诚有见于易也。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夫黄帝、尧、舜画衣冠而民不犯,十二章之服别为五等,尊卑截然,盖取天尊地卑之理,以辨上下、定民志耳,所谓「盖取诸乾坤」者以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此下盖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涣,上巽木,下坎水。巽入顺动于坎水之上,作楫也,以济不通之象也,所谓「盖取诸涣」者以此。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卦自否来,乾上坤下,乾为马,坤为牛。刚来而下柔,变随。一阳从坤二阴之后,服牛也,引重也。一阴加乾二阳之上,乘马也,致远也。又下动而上说,羁之以巽绳,制之以艮手,震足加于大涂,善随人意。有艮山为重,有巽长为远,引重致远,天下利之,所谓「盖取诸随」者以此。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艮为门阙反复,两艮相背为重门。坎于木也,为坚多心,艮手击之,而震善鸣,击柝也。坎为盗,暴客也。坤众居内,以待暴客也。是皆豫备之意也。所谓「盖取诸豫」者以此。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震木而兑拆之,断木也。艮土而巽入之,掘地也。上动为杵,下止为臼,四阴为民,杵臼之利,万民以济也。所谓「盖取诸小过」者以此。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离为兵弓矢,为远兵。兑为附决,矢着于弦为附,弦动矢逝为决。互坎,坎于木也,为坚多心,为弓,为矫揉。坎木为弝,为簳。兑金为削,为镞。坎揉之为弓,可张,矫之为矢,可直。有睽异者,则弧矢以威之。所谓「盖取诸睽」者,以此。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穴居则无宫室之安,野处则有风雨之苦。后世上栋下宇之象,所谓「盖取诸大壮」者,以此。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杵臼之利以养生,棺椁之制以送死,皆圣人教人过于厚者也。然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只取小过之义。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则取大过之义。若论象,则兑于地也,为刚卤。巽为工,为木、为入。工人造木,入刚卤之下,棺椁之象,所谓「盖取诸大过」者,以此。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夬。䷪

夬,决也。质之书契,则事无不决矣。若论取象,则夬者,姤之反。姤下有巽,巽为绳,结绳而治也。反而易之,有兑,兑为言,书也。乾、兑异体,然乾为阳金,兑为阴金,契合无间,契也。所谓「盖取诸夬」者,以此。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十三卦皆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八卦之象,说卦备矣。六十四卦之象,彖传及大象备之矣。三百八十四爻之象,小象备矣。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彖者,言一卦之材,所以断一卦之吉凶悔吝。爻者,言一爻之动,所以断一爻之吉凶悔吝。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除乾、坤纯阴纯阳外,震、坎、艮三男,阳卦也,其画一阳二阴。巽、离、兑三女,阴卦也,其画一阴二阳。阳卦而反多阴,阴卦而反多阳者,其故何也?众以寡为主,多以少为宗。震、坎、艮皆为奇者一,为耦者二。巽、离、兑皆为耦者一,为奇者二。所谓阳卦奇,阴卦耦者,此也。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若论阳卦阴卦之德行,阳画自乾来为君,阴画自坤为众为民。阳卦一君而统二民,民无二王,君子之道也。阴卦二君而争一民,十羊而九牧,小人之道也。阳淑阴慝如此。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上系举易中七爻,又大有一爻,下系举易中十一爻,皆教人玩辞之法也。此咸九四爻辞。咸虽是感动之义,然六爻皆静吉而动凶。取象人身,四当心位,心尤宜以主静为本。若思虑太过,憧憧然于往来之间,则思虑所及者,其类从之,思虑所不及者,将不从矣,故莫若先静其心。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耳,何以思虑为哉?天下同归而已,而途殊何多?天下一致而已,而百虑何劳?何以思虑为哉?日月寒暑之往来,尺蠖龙蛇之屈信,不往则不来,不屈则不信,皆是感应自然之理,正不必憧憧然于其间。夫动而无静,物也;动而无动,神也。得其精义而入于神,则可由体以致诸用。用既利矣,复归于体,必安其身以崇其德焉。主静如此,寂则能感,定则能应,心法之妙也。过此以往,他无法矣。谓别有法焉,吾未之或知也。知此者,知大而化之,圣矣。知圣而不可知之,神矣。知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事矣,故曰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此释困六三爻义也。「困于石,据于蒺藜」,乘刚也。非所困而困,非所据而据,不当位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无应也。既辱且危,是以凶也。「困」之六三,不中不正之小人也。事非其材,为非其分,处非其位,名辱身危,妻子且莫之保矣,不亡何待?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此释解上六爻义。六三不中正之小人,以鸷悍而界乎内外之交为悖。上六得正居上,「公用射隼于高墉」为解悖。小象已言之矣。至此则就辞推义,不复求之爻象,此玩辞之法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此释噬嗑初九、上九爻义也。噬嗑,离上震下,既明且威,利于用狱。初九惩恶之早,可化小人于自新,故无咎。上九惩恶已后则无及矣,故凶。初、上用刑者,非犯刑者,学者详之。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此释否九五爻义。九五刚健中正,休否之大人也。凛凛乎其亡之无日,则牢不可拔矣。惧其危者,危可安;忧其亡者,亡可存;恐其乱者,乱可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此释鼎九四爻义也。九四不中正,应又柔,德不当位,知不称谋,力不堪任,足且折矣,𫗧且覆矣。任调鼎者,可不慎诸!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天地𬘡缊,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德之报。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以上数段,夫子反复䌷绎诸卦之微,玩其辞则其义彰矣。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易之为易也,不过以刚柔相易为义,道在迩而求诸远,不可也。易者变也,变者迁也。迁者不居其所,或上或下,无常处也。周流于六虚之间,刚易为柔,柔易为刚,不可以为典常而不知改,不可以为要约而不知解,惟变所适耳。易用卦变不一,如变自某卦来者,乾坤大父母也。乾初交坤为「复」,坤初交乾为「姤」。乾再交坤为「临」,坤再交乾为「遁」。乾三交坤为「泰」,坤三交乾为「否」。乾四交坤为大壮。坤四交乾为「观」。乾五交坤为「夬」,坤五交乾为「剥」。所谓「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者是也。自乾坤变之为六十四卦,百九十二阳爻皆自乾来,百九十二阴爻皆自坤来。所谓「六爻发挥,旁通情也」者是也。一阳五阴之卦凡六:剥、比、豫、谦、师、复。非自剥变,则自复变。如谦,「天道下济,地道上行」,自剥变,六三上行居上,上九下济居三之类是也。一阴五阳之卦凡六:夬、大有、小畜、履、同人、姤。非自夬变,则自姤变。如同人,「柔得位得中」,自姤变,初六不得位、不得中,进而居二,得位得中之类是也。二阳四阴之卦十五:临、明夷、震、屯、颐、升、解、坎、蒙、小过、蹇、艮、萃、晋、观。非自临变,则自观变。如屯彖「刚柔始交而难生」,观变初、上始交而成坎也。「爻以贵下贱」,亦自观变,上爻下而居初也。「晋,柔进而上行」,自观变,四进而上行至五也。「升,柔以时升」,亦自观变,二、三升而至五、上也。二阴四阳之卦十有五:遁、讼、巽、鼎、大过、无妄、家人、离、革、中孚、暌、兑、大畜、需、大壮。非自遁变,则自大壮变。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自遁变,二进上行至五。睽,「柔进而上行」,自遁变,二进至五,初进至三。讼,「刚来而得中」,自遁变,三来居二。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自遁变,三来居初。大畜,「刚上而尚贤」,自大壮变,四上居上也。三阳三阴之卦,共。二十泰。归妹、节、损、丰、既济、贲、随、噬嗑、益、蛊、井、恒、困、未济、涣、咸、旅、渐、否。非自泰变,则自否变。否,「大往小来」,自泰变。泰,「小往大来」,自否变。损,「损下益上」,自泰变。益,「损上益下」,自否变。贲,「柔来而文刚」,自泰变。随,「刚来而下柔」,自否变。恒、蛊,「刚上而柔下」,自泰变。咸,「柔上而刚下」,自否变。渐进得位,旅「柔得中乎外」,噬嗑「柔得中而上行」,涣「刚来而不穷」,「柔得位而上同」,又自否变。所谓变自某卦来者,此也。有应爻刚柔易位者,初与四应,二与五应,三与上应。刚应刚,柔应柔,不变刚应柔,柔应刚,则甲入乙舍,乙入甲舍,刚柔易位矣。如履三上易成夬,称夬、履,临,初四易,二五易,有咸,称咸临。蒙,二五易,有坤,有巽,曰:「顺以巽也。」明夷,初四易,成小过,有飞鸟之象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蹇,二五易,坤成而艮毁,曰:「利西南,不利东北。」解,初四易,外卦得坤,坤为众,位在西南,往则得众,利西南矣。又有无应而阴阳以相比相求,则亦刚柔相易。所有谓应爻刚柔易位者,此也。他如卦变有用伏卦者,乾自坤变,初变震,其究为健。

震为决躁。巽,其究为躁卦。坤见则乾伏,乾见则坤伏。震见则巽伏,巽见则震伏。乾为马,坤有伏乾亦称马。坤为舆,乾有伏坤亦称舆。同人伏师,师称伏戎是也。有二老变二少者,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如春秋传蔡墨曰: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需称「利用恒之类,是皆刚柔相易也。」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

易多为履盛满者之戒。其或出而在外,或入而在内,常以易揆度之,凛凛乎进退得丧之可畏,每能使人知所恐惧焉。又当明于忧患之所由来,恐惧修省,不致犯难,为得之矣。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易非师保也,其告我也,如师保之严,而不可违也。易非父母也,其诲我也,如父母之慈,而不可悖也。易其神矣乎。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初率其每卦所占之辞,又揆其每爻所值之方,孰吉孰凶,奚去奚从。既有典常矣,然神而明,则又存乎其人也。苟非其人,泥者执之,略者忽之,愚者失之,智者轶之。道依人而行者也,非人则道不虚行矣。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易之为书也,从初至上,原始要终,则可定一卦之体矣。六爻阴阳相杂,又观其所值之变,所居之位如何。易中「时」字多指变,「物」字多指位。此言卦至有定体,而爻则无定用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此言初上二爻也。初爻在下,如木之本。上爻在上,如木之未。初,其质未明,故难知。上,其质已著,故易知。难知,则所系之辞,必拟议而后得。易知,但随其卦之辞,而成其卦之终也。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此谓中四爻也。物者,阴阳之位。德者,阴阳之爻。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杂物也。刚处刚,柔处柔,当位为正。刚处柔,柔处刚,不当位为不正。撰德也。中与不中,正与不正,辨是与非也。论初上二爻,而不论其中四爻,则不备矣。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噫,可叹也已。人能要其所以存亡吉凶之故,则其为存亡吉凶,居然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彖辞断一卦之义,爻辞,断逐爻之义。知者先观其彖辞,则心思知虑已过其半;然后观其爻辞,则其义无不尽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此又论卦中四爻也。二、四皆耦,为同功;远近为异位。二、四之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四曷为而多惧也?五为君,四位逼君故也。二曷为而多誉也?大凡柔之为道,不利去君之远者。二去君远,而其归无咎者,以其柔中故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三、五皆奇,为同功,贵贱为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者,五居上卦之中,为君,为贵,而位不亢;三居下卦之上,为臣、为贱,而势渐逼,贵贱之等不同故也。三、五阳位,柔爻处之则危,刚爻处之则胜。以上以六爻与六位合言之,其吉凶自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易之为书也,三才之道具焉。岂非广大悉备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初、二为地,初配刚,二配柔。三、四为人,三配仁,四配义。五、上为天,五配阳,上配阴。道有变动,故曰「爻」。

曰「爻」者,言乎变动者也。不变视彖,变视其爻。爻有等,故曰「物」。易称「物」字,除万物外,其余「品物」、「时物」,皆是指六位而言。爻有所居之位,位有初、二、三、四、五、上之品,此爻有等,故曰「物」也。物相杂,故曰文。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初奇、二耦,三奇、四耦,五奇、上耦,阴阳错杂,六位成文。此物相杂,故曰

「文」也。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九居初,六居二,九居三,六居四,九居五,六居上,其文相杂为当位,故吉。或一爻不当位,则失其所谓文矣,故凶。此文不当,故吉凶生也。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伏羲画卦,文籍未成,历数千载,而圣圣相承,皆以心会,不以言传。文王因遭羑里之难,遂演易焉。文王为忧患而作也。盈虚消息,进退存亡,始为天下后世言之,其辞危矣。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危者使平也。「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者使倾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广大悉备,无所不有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

终始使人知惧,要其归,欲人免于咎而已。当泰之世,曰「无平不陂」;当丰之世,曰「日中则昃」;当临之世,曰「八月有凶」;当既济之世,曰「初吉终乱」。始终以惧之耳,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之道,如上文所云,其不可违也如此。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夫子论乾坤详矣。有就书言者,画象之奇耦是也。有就造化言者,阴阳之阖辟是也。有就人事言者,德行之健顺是也。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然「乾」,德行恒易以知险焉,自上临下,其势甚险,亢则悔矣。「坤」,德行恒简以知阻焉。自下援上,其势甚阻,战则血矣。「乾」而知险,则阳不至于亢,易者恒易。「坤」而知阻,则阴不至于战,简者恒简。善于体乾体坤者也。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人能说诸心,而玩其义理,能研诸虑,而探其幽深,则易可定天下之疑,而吉凶判然矣;可成天下之务,而亹亹不倦矣。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因其变也,而我之云为可效。因其吉也,而兆之祯祥可验。因其象也,而器之形似可推。因其占也,而事之方来可测。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天地设位矣,而所以位天地者,则又在圣人焉。天地有能有不能,圣人参赞化育,则有以成天地之能。谋之卿士庶人焉,又谋之卜筮焉。作易以成天地之文,以体天地之撰,以效天地之变化,天地始能以吉凶告人矣,始能以趋避示人矣。与,犹许也。百姓咸曰:「惟龟筮能之,惟圣人能之。」八卦以象告,如说卦所云是也。爻彖以情言,彖辞六十四,爻辞三百八十四,皆圣人之情见乎辞也。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刚爻居刚位,柔爻居柔位,则吉。刚居柔,柔居刚,刚柔杂居,则凶。观象、观彖、观爻,又观六位。变动以利言,

变视其爻,如「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之类,皆以利言也。变而通之以尽利可证。吉凶以情迁。易之为道也屡迁。当位有应,宜吉也,而或凶。不当位无应,宜凶也,而或吉。又视其情如何而为之迁就耳。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

所谓爱恶不相恊,而吉凶生焉。

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此论有应无应也。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正应也,何悔吝之有?舍远取近,如系小子失丈夫,则失之矣。为远近相取之不同,而悔吝生焉。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此亦论应也。初四应,二五应,三上应,情也。相比而相从,伪也。如小畜九三、六四相从,为夫妻反目。渐九三、六四相从,为夫征不复,妇孕不育。有以情相感者,又有以伪相感者,而利害生焉。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此论承乘也。如屯六二乘初九之刚,近而非应,为不相得,故凶焉、害焉、悔且吝焉。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此六辞,命筮者之辞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蓍龟能前知也,未占之先,听其辞也,知其心,况既占乎?孟轲氏曰:「我知言。」孟轲氏一蓍龟也。孟轲氏不言易,而实深知易。说卦: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胡为而作者?幽隐之间有神明焉,能前知人之吉凶,而不能以言语告人也。圣人隐然助神明之所不能,而为之揲蓍焉。蓍由此而生也,易由此而作也,神明由此而赞也。生蓍者,非圣人幽赞于神明,而蓍草方生也,言夫卦爻象以吉凶祸福由蓍而生也。参天两地而倚数,

可相离为三,不可相离为参;可离为二,不可相离为两。故一即三,三即九,九即一。河图五居其中,中五其一二三四五。一三五者,天一、天三、天五,参天也。二四者,地二、地四,两地也。参天两地,错而综之,倚之以起七、八、九、六之数。天一、天三、天五积之得九。九者,三其三也,三奇为老阳。地二、地四,积之得六,六者,三其二也,三耦为老阴。天三、地四,积之得七,一其三,二其二也。为奇者一,为耦者二,多以寡为主,用一奇为少阳。天一、地二、天五,积之得八,八者,一其二,二其三也。为耦者一,为奇者二,多以寡为主,用一耦为少阴。此参天两地而倚数也。又阳饶阴乏,阳数用三,阴数用二,参天两地也。又河图一合中五为六,二合中五为七,三合中五为八,四合中五为九,一二三四五之合,而得七八九六焉,亦参天两地也。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四营为一变,三变为一爻,十有八变为一卦。揲法见前注。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卦者,举全卦言也。爻者,指一爻言也。卦成之后,观其某爻变,则用某爻太刚变少柔,太柔变少刚,刚柔发挥而爻生矣。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易卦为书,象数也,而义理寓焉。取之卦体、卦象、卦变、卦德。每爻之义,论贵贱,论承乘,论初终,论中不中,正不正,有应无应,而义理无穷矣。乾道贵刚,坤道贵柔。乾之德行恒易,坤之德行恒简。行而宜之之谓义。阳宜首出也,阴宜后顺也。若以爻求之,当潜而潜,当见而见。道也,德也,亦义也。所谓反复道也,德施普也,「义弗乘也」之类。凡彖辞、爻辞所云,皆是也。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性即理。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人所禀受,莫匪至善,是之谓性。易穷天理,使人尽性以至于命耳。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夫岂徒哉?将以教人顺性命之理耳。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性言。太极一而已矣。一分为二,在天则有阴阳焉,在地则有刚柔焉,在人则有仁义焉。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无。要其归,则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兼三才而两之也。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以类相从,则初为刚,二为柔,三为仁,四为义。五为阴,上为阳。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此言六位也。初三五三位为阳、为刚,二四上三位为阴、为柔。阴阳平分,刚柔迭用,错综而成文章,所谓「物相杂,故曰文」者是也。其妙则乾坤相御而成坎离,为既济卦。故说卦曰:既济,定也。既济之卦合六爻之定位。六爻之定位合既济之卦,以互体取之,有重坎、重离焉。故乾之彖传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爻有等,故曰物。六爻相杂,惟其时物。物皆指六爻言也。况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乾初交坤为复,坤初交乾为姤,自是再交、三交、四交、五交,皆是阴阳杂而成章。品物指爻位极分晓,释为草木昆虫之物,误矣。坎为云为雨。「离也者,明也。」坎往坎来,而卦之「品物流形」矣。离升离降,而卦之「六位时成」矣。详见六位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音亦。八卦相错。

此先天小圆图八卦方位也。本之河图用四象,太极居中,八卦成列。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阳左左旋。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阴右右旋。其位则乾南坤北相对,「天地定位」也。艮西北兑东南相对,「山泽通气」也。震东北巽西南相对,「雷风相薄」也。离东坎西相对,「水火不相射」也。八卦一牝一牡相御,阴阳反对,大父对大母,长男对长女,中男对中女,少男对少女,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也。如此非相错而何?所谓本之河图用四象者,河图四合中五为九,与九皆居南,为老阳。乾兑生于老阳,亦居南。河图一合五为六,与六皆居北,为老阴。坤艮生于老阴,亦居北。河图三合中五为八,与八皆居东,为少阴。离震生于少阴,亦居东。二合中五为七,与七皆居西,为少阳。巽坎生于少阳,亦居西。此先天本河图也。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圆图上有卦气,阴极阳生起震一阳,至兑离二阳,乾三阳。阳极阴生起巽一阴,至坎艮二阴,坤三阴。此卦气之序也。何以谓之逆顺也?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顺天左旋而数之为顺。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天右旋而知之为逆。又何以谓之往来也?往者,已往之卦气也。来者,未来之卦气也。自乾数至震,已往之卦气。自巽数至坤,未来之卦气。逆顺指天左旋右旋而言。往来指卦之已生未生而言。故曰: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虽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然为易者皆是逆数其事于来之前而知之。占事知来,易道则然也。诗、书、春秋皆顺观既往,以为鉴戒。易却逆知未来,以为防闲。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

此言八卦相错也。震巽对。

雨以润之,日以晅之,坎离对。

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山泽对。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天地对。已上言伏羲八卦,下文言文王八卦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此后天图八卦方位也。本之洛书用五行。曰坎也者,水也,则离为火,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坤艮为土,互见矣。曰:兑,正秋也,则艮为立春,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可互见矣。曰:震,东方也。以下坤虽不言西南,兑虽不言西方,可互见矣。所谓「本之洛书用五行」者,洛书一六之水居北,故坎水亦居北;二七之火居南,故离火亦居南;三八之木居东,故震巽之木亦居东;四九之金居西,故乾兑之金亦居西;五十之土居中,故坤艮之土亦贯乎其中。此后天本洛书也。帝出乎震,于时为春,于方为东,于行为木,于色为青,于味为酸,于声为角,于脏为肝,于常为仁,于德为元,于日为甲乙,于辰为寅卯,于数为三八。他卦仿此。四阴卦忽遇乾,故阴阳相薄而战。劳,功劳也。岁功成于冬,论功言劳之时也。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形而下者谓之物,形而上者谓之神。神也者,物而不物于物。易之所以为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造化之所以为造化,蓍龟之所以为蓍龟,皆此而已,故曰「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此用后天卦序,舍乾坤大父母而言六子。动万物、挠万物者,风雷也。所以动万物、挠万物者,神之所为也。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此用先天卦序,亦舍乾坤大父母而言六子。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成万物者,六子也。所以成万物者,神也。后天卦序,由春而夏,由夏而秋,由秋而冬,由冬而复春,流行之阴阳也。先天卦序,大父大母对,长男长女对,中男中女对,少男少女对,对待之阴阳也。对待为体,流行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此八德也。

乾三画皆奇,为阳为刚,故其德健。坤三画皆耦,为阴为柔,故其德顺。震一阳在下,二阴乘之,非安于阴之下也。夫子曰:「震,起也。」起则动矣。巽一阴在下,二阳乘之,非能起而与阳抗也。夫子曰:「巽,伏也。」伏则入矣。坎一阳失位,揜于二阴而不能出,是以陷也。离一阴得位,附于二阳而不能去,是以丽也。艮一阳在上,二阴承之,其位正,所以止也。兑一阴在上,二阳承之,其情得,所以说也。若以八卦求之,天行为健,地承天为顺,雷能动,风能入,水趋下遇坎则止,陷也。火不能自见,丽物始见,丽也。山止其所,泽说万物。八象有此八德焉,亦无往不通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此八物也,所谓「远取诸物」者是也。马善行而健,故乾为马。牛能载而顺,故坤为牛。震动于下而能出,龙之象也。艮刚在外而能御,狗之象也。豕,刚鬣居中;羊,柔毛在外。鸡能伏,雉有文。此八物之象乎!苍龙、白虎,取之二十八宿;巨蟹、双鱼,取之十有二辰;子鼠、丑牛,取之十有二肖。若易之八物,乃于卦画奇耦中取象耳,全不同也。详见八物说。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此八体也,所谓「近取诸身」者,此也。圆而处尊为首,虚而有容为「腹」。阳动阴静,动以上,首也;动于下,足也。本静而随身以动为「股」。上静而下动为「口」。阳明阴暗,内明为耳,外明为目。此八体之象乎!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六子自大父母变。震本坤体,一索于乾,得乾初爻成震,是为长男。巽本乾体,一索于坤,得坤初爻成巽,是为长女。坎本坤体,再索于乾,得乾中爻成坎,是为中男。离本乾体,再索于坤,得坤中爻成离,是为中女。艮本坤体,三索于乾,得乾上爻成艮,是为少男。兑本乾体,三索于坤,得坤上爻成兑,是为少女。䷀乾为天,

乾三画皆奇,积阳故为天。自夫子之前已有是言矣,非创见于夫子也。如春秋庄二十二年,周史以周易见,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乾,天也。坤,地也。巽,风也。天为风于地上,山也。」十五年:秦伯伐晋,筮之,遇蛊,曰:「贞,风也。悔,山也。」八象由来远矣。不特八象也,周史称「庭实旅百」一章,正取「乾为金玉,坤为布帛」诸象,则以下所取,岂夫子创为之哉?故曰「述而不作」。「为圜」,

天体圜,地体方。乾言圜,则坤虽不言方,可互见矣。学者触类而长之可也。「为君」,

乾以君之是也。乾为君,坤为臣。为父,乾,天也,故称乎父。「为玉」,

刚健纯粹,比德于玉。为金,

后天八卦方位配洛书,用五行,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居西,故乾兑之金亦居西。乾,阳金也。兑,阴金也。「为寒」,西北之卦也。「为冰」,

坤为坚冰,而乾亦为冰,坤极成乾也。又后天卦气主十月立冬。「为大赤」,阳盛故也。「为良马」,

乾为马,以其行健也。又「为良马。为老马」,三阳已极也。「为瘠马」,

刚者必多骨,多骨者必瘦瘠。「为驳马」,

三阳而二不当位,物相杂也。「为木果」,

圆而在上之象,又阳为实也。䷁「坤为地。为母」,坤,地也,故称乎母。「为布」,有幅也。「为釜」,

虚而能受也,与为腹义同。「为吝啬」,

阴之性也,「坤以藏之」是也。阳主施,阴主受。「为均」,远近内外,无所不载。「为子母牛」,

坤为牛,又为母,子母牛也。「为大舆」,坤厚载物也。「为文」,

初上不当位,物相杂,故曰文。「为众」,乾三画,巽、兑皆四画,震、坎、艮皆五画,独坤六画比诸卦多,故为众。「为柄」,有形可执。「其于地也为黑」。纯阴故也。䷲「震为雷」,

阴阳相激为雷。阳欲出而二阴闭之,其出也声必烈。又震,动也。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为龙」,

一阳动乎重阴之下,其位东,有苍龙之象。其时为春,龙乃奋蛰故也。「为玄黄」,

天玄地黄。乾初交坤为震,天地之杂也。「为敷」,

万物出乎震,故为敷。敷者,散也,阳方出而用事也。「为大涂」,

坤,地也,得阳一阳为震而下实,震足履之,非大涂乎?「为长子」,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为决躁,

「震为决躁」,「兑为附决」。二卦皆阴爻在前,有决而不塞之象。震,阳卦,故躁;兑,阴卦,故附。为苍筤竹,「为萑苇」,竹中虚,未出地便有刚节,震象。苍筤,东方青象。「萑苇」,芦荻似竹。「其于马也,为善鸣」,

乾为马,震得乾之初爻,亦为马。善鸣者,阳欲出,阴郁之故也。「为馵足」,「为作足」,

震为足,阳在下又为「馵足」。馵,左足白也。左足属阳,动于下,又为作足,双举足也。「为的颡」,

乾为首,坤体得乾一爻而已,故其颡白。「其于稼也,为反生」,

阳既往而复反,既消而复息故也。「其究为健」,

自坤变,初变为震,再变为兑,其究为乾。乾爻称龙,正本诸此。「为蕃鲜」。万物出乎震。䷸「巽为木」,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居东为木。「为风」,一巽入之象。「为长女」,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为绳直」,巽阴卦,以柔为主,巽为长,柔而长者,绳也。上达绳直也。「为工」,

乾金坤玉,交而成巽,范金合土者,工人也,故巽为工。「为白」,

八卦之五色,皆不以五方所属取之,惟以卦画阴阳取象耳。「乾为大赤」,坤为黑,震为玄黄,坎为赤,巽为白。「巽为白」者,阳白阴黑,二阳在上,不为阴所揜,故白。为长,为高,阳在上也,又木之性也。「为进退,为不果」,

一阴伏于二阳之下故也。「为臭」,

「臭」字训「气」,震雷主声,故为鸣。巽风主气,故主臭。「其于人也为寡发」,

贲卦耦画附颐下为须,巽一耦附二奇之下,有须象。多于须则寡于发矣。「为广颡」,

乾为首,乾二爻在上,「为广颡」矣。「为多白眼」,

再变为离,离为目,巽为白,多白眼也。「为近利市三倍」。

初变乾为金、为玉;再变离,为蚌,为龟,皆货也。三变震,有离有震,为火雷。噬嗑以其初二交易成离,故「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岂不「为近利市三倍」乎?以下为躁卦知之也。「其究为躁卦」,

震为决躁,而巽其究为躁卦。巽初变乾,再变离,三变震,变之尽矣。此伏卦之例也。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坎为水,

后天卦位,坎配北方一六之水,其象内明外暗,故曰「坎也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为沟渎」,壅者为泽,决者为川,沟渎之象也。「为隐伏」,

阳明阴暗,一阳藏二阴之中,非隐伏乎?「为矫𫐓」,「为弓轮」,

一阳郁于二阴故也。「其于人也为加忧」,

阳陷阴中,且不当位,故忧也。「为心病」,一阳居中为心,而二阴侵之,故为心病。「为耳痛」,

坎为耳,中爻不当位为疾,故痛。为血卦,

水为地血脉,在人为人血脉。又一阳见伤于二阴,故有此。「为赤」,

「乾为大赤」,坎得乾之中爻为赤,旁通之义也。「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

「乾为马」,坎得乾之中爻亦为马。「美脊」、「亟心」,阳在中也。「下首」、「薄蹄」,阴在上下也。「为曳」,

一刚在中,而为前后二柔所牵也。「其于舆也,为多眚」,

「坎为轮,为曳」,而一阳陷二阴之中,故「其于舆也」,又为多眚。「为通」,

上下二阴决而不塞为月,水之精也。「为盗」,

一阳不正,伏于阴中。

「其于木也,为坚多心」,刚在中也。䷝「离为火」,

后天卦位离配南方二七之火,其象外明内暗,故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为日」,火之精也。「为电」,

电,阴丽于阳而有光者也。「为中女」,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为甲胄」,刚包柔也。「为戈兵」,火上锐象。「其于人也,为大腹」,

「坤为腹」,离得坤之中爻,亦为腹。「为乾卦」,日以曝之,火以燥之。

「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

柔内而刚外,有离之象。

其于木也,为科上稿。心不实也。䷳「艮为山」,止其所也。「为径路」,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艮,山象,震之反对也。「震为大涂」,艮则为径路矣。「为小石」,

乾刚而粹为玉,艮刚而驳为石。「为门阙」,

一奇横其上,二耦列其下,而中通焉,非门阙之象乎?「为果蓏」,

阳实在上为果,阴柔在下为蓏。「为阍寺」,阉人也,阳止之象。「为指」,

艮为手也,动于上之象。「为狗」,

艮为狗也。内柔为乞怜,外刚为守御。「为鼠」,伏而动也。「为黔喙之属」,

乾刚在前,坤黑在下,黔喙之象也。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上刚之象。䷹「兑为泽」,

坎下决为川,兑下壅为泽。又以其能说万物也。「为少女」,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为巫」,

兑,说也。女之言能说神者曰巫。「为口舌」,

上静下动为口,外静内动为舌。「为毁拆」,

兑,正秋也,肃杀之气。兑上阙者,有拆之象。「为附决」。

阴附于阳而不能掩阳,阳决而出矣。夬卦称「决」,其义可见。又震阳卦,「其决也躁」。兑阴卦,「其决也附」。「其于地也,为刚卤」,

下阳为刚,近泽为卤。「可作咸矣」。水之能作咸者莫如泽,故不属之坎,而属之兑。「为妾」,

少女为娣,有妾之象。柔而能说,亦妾之德。「为羊」,

羊曰柔毛,一柔附于二刚,柔毛之象,毡毳之所自生也。序卦

伏羲卦序,三画既成,

其序则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重之为六画,其序则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内卦皆乾一也。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内卦皆兑,二也;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明夷,内卦皆离,三也;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复,内卦皆震,四也;姤、大过、鼎、恒、巽、井、蛊、升,内卦皆巽,五也;讼、困、未济、解、涣、坎、蒙、师,内卦皆坎,六也;遁、咸、旅、小过、渐、蹇、艮、谦,内卦皆艮,七也;否、萃、晋、豫、观、比、剥、坤,内卦皆坤,八也。外卦皆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递递加之,此伏羲卦序也。归藏首坤,连山首艮,此夏、商卦序也。若周易则文王卦序,上经「乾、坤」对,「屯、蒙」对,「需、讼」对,「师、比」对,「同人、大有」对,「谦、豫」对,「随、蛊」对,「临、观,噬嗑、贲」对,剥、复对,无妄、大畜对,颐、大过对,「坎、离」对;下经「咸、恒」对,「遁、大壮」对,「晋、明夷」对,「家人、睽」对,「蹇、解」对,「损、益」对,「夬、姤」对,「萃、升」对,「困、井」对,「革、鼎」对,「震、艮」对,「渐、归妹」对,「丰、旅」对,「巽、兑」对,「涣、节」对,「中孚、小过」对,「既济、未济」对。除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倒正不变外,余皆是一卦翻为两卦。然两卦之后,其接续之序,文王岂无深意于其间?故夫子发之,文王所寓消长进退之意较然矣。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乾为天,坤为地。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动则过矣。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右上篇三十四卦,系十八卦反对。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咸」,兑上艮下,男下女,夫妇之象。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大壮」,四刚正盛之卦。「晋」,柔进而上行之卦。四刚大盛,故以柔进之卦次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如水然,增益不已,必溃决矣。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处下而能上出,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旧井则泥,修井则冽,不可不革去其污。革物者莫若鼎,变生为熟,易坚为柔,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节而又信尤善,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信之深则行之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右下篇三十卦,系十八卦反对。杂卦、

序卦者,为之次而使相续也;杂卦者,为之别而使相错也。或奇耦反对,或倒正取象,皆是两卦自相背面,其体相反,其义亦相反,其吉凶亦相反,故曰杂卦云。乾刚坤柔。

乾六画皆奇,为阳,为刚。坤六画皆耦,为阴,为柔。二卦纯刚纯柔,余皆刚柔杂矣。杂者,乾坤交也。乾坤,易之门也。比乐师忧。比,以九居五,而众阴从之,故乐。师,以九居二,不当位,而众阴从之,故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二阳在下,先求群阴。观,二阳在上,应群阴之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

屯,初九、九五二阳见于群阴之中而当位,为不失其居。蒙,九二、上九不当位,爻阳位阴为杂,亦二阳着于群阴之中,皆易见也,特有当位。震,起也。艮,止也。

震,阳起于下,艮阳止于上。震雷为动,艮止为静,义相反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序卦曰:「损而不已必益。」非盛之始乎?曰:益而不已必决,非衰之时乎?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大畜二五不正而吉,谓之时可也。无妄二五皆正而凶,谓之灾可也。世固有望外之福,不召之祸也。「萃」聚,而升不来也。

泽聚于地,而其势趋下;木升于地,而势趋上。「谦」轻,而豫怠也。

谦轻己而重人,豫怠荒而失德。「谦」九三正,「豫」九四不正故也。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颐中有物,食也。「白贲无咎」,无色也。甘食悦色,虽非相反,而亦相因。「兑」见,而「巽」伏也。

「兑」,一阴见于二阳之上;「巽」,

一阴伏于二阳之下。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随则无事,蛊则有事矣。「剥」,烂也;「复」,反也。

乾五变成「剥」,不已必为「坤」,阳糜烂且尽矣。变之尽为「坤」,至复则一阳又返,故曰:「剥,烂也;复,反也。」皆主阳刚而吉也。「晋」,昼也;「明夷」,诛也。

明出地上为昼,其昼日三接之时乎?明入地中为夜,其「南狩」得其大首之时乎?井通,而困相遇也。

「井」,「坎」在上,三爻皆当位,故「坎」为通。「困」,「坎」在下,三爻皆不当位,爻位阴阳相遇而已。「咸」,速也。「恒」,久也。男下于女,其感虽速。男尊于女,其道自久。「涣」,离也。节,止也。

风散水,故「离」。泽防水,故止。序卦曰:「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解」,缓也。「蹇」,难也。

动于险之外,其难可舒。止于险之中,其难可解。睽,外也。家人,内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将析而居外。男女各正位,相合而居内。否泰,反其类也。

杂卦皆是「反其类」,唯否泰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其为反对最明,故只曰「反其类」,以例诸卦。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止则不退矣,退则不止矣。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同人二五当位,相为正应,同中又同为亲。大有二五不当位,一阴在上,诸阳皆应,所从者众矣。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弊所以去其故,鼎烹所以取其新。

小过,过也。中孚,信也。

阴过于阳,是谓过也。阴求于阳,是谓信也。过不可有,信不可无也。丰多故;亲寡,旅也。

处丰之世,故旧必多;处旅之时,亲朋必寡。人情也。离上而坎下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皆一阴五阳之卦。小畜安而履危者,小畜处位当,众以寡为主。履处位不当,则反是矣。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有险在前,不犯难行,为不进,故吉。上刚下险,天水违行,为不亲,故凶。吉凶相反也。大过,颠也,

本末弱也。上下相陵,本末颠错。

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

柔遇刚,非困之相遇。女归待男行,非晋之进。天下会遇之时,男女之行,必以渐进,然后成夫妇之道。颐,养正也。养正则吉。既济,定也。亨小故曰定。止者自止。定者,止之而后定也。水火相济,君臣相得,是天下大治,物性一定之时。

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

女始于笄,终于嫁,故曰「归妹,女之终」。离,中女而趋上;坎,中男而趋下,非相求也,故曰「男之穷也」。刚柔失位,故穷。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刚长乃终,而复于乾也。周易原旨卷八。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