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原旨卷二

元保巴撰䷊

乾下坤上「泰」:通泰也。「乾」阳升于上,「坤」阴降于下,二气相交,「通泰」之义也。小往大来,吉亨。此卦变也。阳大阴小,「坤」自内往而居外,「乾」自外来而居内,「泰」自「否」来也,「否终则倾」是也。「乾」自内往而居外,「坤」自外来而居内,「否」自「泰」来也,「城复于隍」是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后」,君也。君王观天地交通之象,效天法地,使民用天时,因地利,助化育之功,成丰美之利。是以人物各遂其生,「财成天地之道」也。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左右民」者,亲近之义。君子当以仁民而爱物也。

君子体而用之:值「泰」之「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当急尊贤使能,所以急先务也。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举大而兼小也。

初九:刚阳在下,「泰」之始也。拔茅茹,刚健之才,志在上进,以其内三爻与外三爻皆应,初九与其类并进故也。「拔茅茹」者,茅之为物,拔一根则众根相连而起。「以其汇」,「汇」,类也。谓一阳进,则三阳类进也。征吉。占者有所征行甚吉。夫子曰:「志在外也。」谓内外志应也。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君子体而用之:当以荐举同志之贤能,以行其道。

九二:阳居健体之中,刚中之臣也。包荒,「乾」大坤广,洪荒也。「乾」与「坤」应,有「包荒」之象也。用冯河,互体见「兑」,「乾」健涉「兑」泽而不陷,有勇冯河之象也。不遐遗,内近外远,内外相应,有不遗远之象。朋亡,三阳则为朋,二往配五,有「丧朋」之象。得尚于中行。六五居上,以阴下嫁为「归妹」。此「尚」当为尚公主之尚。「中行」,指六五居中,九二亦居中也。是六五归于九二,九二尚六五,为「得尚于中行」之象,中之中也。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君子体而用之:六五下应九二,即是上中应下中,中之中也,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者,中之神气存焉。是故可以无大不包,无才不用,不忘遐远,不屑朋比,以光大也。

九三:阳居健极,泰之盛也。无平不陂,天道好还,未有平而不险者也。无往不复,无不返之理。三阳极盛,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艰贞,无咎。当此之时,克艰正固,可以保其常「泰」,故「无咎」也。勿恤。如此则不劳忧恤,而自能无迁变矣。其孚,不迁不变,诚之至也。于食有福。尽其孚诚,则能享其所有之福矣。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君子体而用之:此爻正当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知几之君子,可不慎乎!

六四:阴居坤下,泰之过中者也。翩翩,阴气本是在下之物,今居在上,乃失其实,故若翩翩然腾空之象。志在复下,群阴类愿欲之,故其性同也。不富以其邻,不待继富而邻从。不戒以孚。不待告诫而类信。盖言其愿欲之,故其性同也。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乎中,心愿也。

君子体而用之:夫阴阳升降,时运推迁,世道兴衰,人情聚散,理之常也。故君子小人各于其党。一君子进,则众君子连茹;一小人出,则众小人翩翩。吁!皆势也。可不临文伤叹乎!

六五:阴居尊位,柔顺之君也。帝乙归妹,中四爻互体见震兑,即「归妹」见王姬下嫁之象也。以祉,福也。元吉。柔中应刚中,男女得行其有室有家之愿也。福孰加焉,吉孰大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君子体而用之:王姬下嫁,必降其贵,以从其夫。人君求贤,必降其尊,以任其臣也。五以柔中之德,下任九二刚中之臣,成治泰之功,所以能获福祉而尽善者也。九二所谓「得尚于中行」,即此也。

上六:阴居坤极,泰之终也。城复于隍,隍,壕也。上卦坤为土,城邑之象。物极则反,泰终变也。城土崇极而圯,「城复于隍」矣。勿用师,勿劳用师而城自破。自邑告命。惟当自邑而告命,姑以自保也。贞吝。虽正亦吝,已无及矣。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君子体而用之:事在几微,当谨于始也。不然,天地之气相违,上下之情相背,卑不上承,尊不下施,君臣隔绝,民心离散,上下之志既不相应,虽用告命,乱不可止也。䷋

坤下乾上塞也。乾上坤下,上下不能交通,曰「否」。之匪人,小人也。不利君子贞。君子正道不行。大往小来。阳大阴小,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君子往于外,小人来于内。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易处也。难,易避也。俭,难甘耳。禄,难辞耳。君子为能之。

君子体而用之:当退身避位,养晦明夷,不居荣禄,坚守其道,不随世变,不逐时迁。身虽处「否」,其道常亨也。苟不顺时而居荣贵之位,必犯难也。

初六:阴居最下,「否」之始也。拔茅茹,以其汇。泰、否之初,皆取「拔茅」之象,其辞同而理异。「泰」之时,三阳在下,群类相从,志在上进。「否」之时,三阴在下,亦群类相从,志在降下。所以各从其类,故异耳。贞吉,亨。自能谨守贞正,常存事君之心,处卑微之地,故「贞吉,亨」矣。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坤」为臣,「乾」为君,志在应君故耳。

君子体而用之:「否」之三阴,应皆在外,当阴阳隔绝之时,不能相系,故退守其道。盖谓身虽处于卑下,其心常存事君正固之节,不可忘也。

六二:阴柔居中而得正。在否之时,小人得志也。包承,小人吉。阴险之包蓄奸谄,专为利己之私,小人之道也。大人否,亨。高尚之士,当此之时,自守其道,不与群小杂乱。身虽处「否」,其道常亨也。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君子体而用之:当守其正节,不可杂于小人之群类也。

六三:阴居坤上,不中不正,又近于上,处「否」之小人也。包羞。包蓄机谋奸险以承其上,苟图富贵,包羞忍耻,小人之道也。象曰:「包羞」,位不当也。君子体而用之:深戒小人不可用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小人无耻之耻,实无耻矣,安可用之于治政乎!

九四:阳居健体之下,「济否」之臣也。「有命,无咎」,上近尊位,得其时也。有刚健之才,足以成「济否」之功,须待「济否」之君命之,则「无咎」也。畴离祉。受九五大君之命,君子之道得行,则与畴类同进,以济天下也。至于「济否」之成功遂,则畴类皆丽福祉矣。如此则初六怀君之志遂也。四与初为正应,故曰「畴类」也。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君子体而用之:发政施令,必自天子出,否则悖矣。是故「大君有命」,然后「济否」之志行矣。

九五:阳居尊位,「休否」之君也。休否,大人吉。以刚健之德,行中正之道,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事吉也。「其亡,其亡」,「否」既休息而将反泰,不可便忘其否,故有不可忘之戒也。系于苞桑。桑之为物,其根深固。苞丛生,则其根系固甚。「系于苞桑」者,则是坚固其守,不可忘其否也。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君子体而用之:当「休否」之时,常怀警畏,防否之复来,乃悠久也。处至尊之位,以中正之德,休息天下之否,正当为也。上九:倾否,阳居最上,「否」之极也。否极返泰,理之常也。先否后喜。始否塞,后得通泰,所以喜也。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君子体而用之:否极泰来,无常否之理也。䷌

离下乾上同人于野,亨。五阳一阴之卦,以一阴为主,简御繁,寡制众也。一阴中正,而五阳俱从之,有「同人于野」之象。野则无亲疏远近之间,是之谓大同,有亨道也。夫子谓「柔得位得中」者,卦自姤来,初往居二,刚柔相易,用卦变也。六二与九五应,又不曰「应乎君」,而曰「应乎乾」者,阳皆从之矣,非同人之「亨」者乎?利涉大川。详见需彖。有舟虚巽木而刚,健而不陷,可「利涉」矣。「利君子贞」。夫子曰:「乾行也。」取卦德曰「文明以健」,有离有乾,故取卦体曰「中正而应」。即系二、五之应,故断之曰「利君子贞」也。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君子体而用之:天理上行,火性亦炎上,一也。当以类族辨物,使族类相从,亦同也。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君子贞正处之,则能通天下之志,可使殊途而同归也。初九:阳居离下,同人之始也。同人于门,无咎。上无正应,心无私系也。出门皆同,是以「无咎」也。在外者皆同,则所同广也。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君子体而用之:同人无私,孰与咎矣。故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仁义而言之,无不同人也。

六二:阴柔中正,同人之主也。「同人于宗」,正应九五,同于宗也。私系宗党,鄙吝之道也。吝。既为同人之主,当与天下大同,不应私系于九五,失大同之德,是以「吝」也。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君子体而用之:当克尽私欲,复归天理。故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

九三:阳居离上,阳过中也。伏戎于莽,「同人」,师之反飞为「同人」,伏为师,故三称「伏」,四称「反」,用卦变也。下卦「离」又伏坎,「坎」为盗,为寇,故有「伏戎于莽」之象。九三所处不中,刚暴之人也。上无应援,人莫与同也。恐九五夺去六二为应,同之以此伏戎于林莽之中,待五来与敌也。升其高陵,「离」伏坎,「坎」为险地。险,山川丘陵也。在上卦之上,有升高陵之象。三岁不兴。量其势不可敌,故不敢进也。至于三岁之久,不能兴起,故邪不能干正也。「三岁」者,言三数是气之小变也,盖谓久耳。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君子体而用之:以邪敌正,安可行也。九四:四居乾下,不中不正。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用卦之反对,则同人与师卦反对见坤。坤为城邑,有墉象。又为师。师,众也。有守备攻击之义也。义弗克也。九四不中,欲敌九五不中正之君,以其不合义理,众不与同也。既众不与同,故「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不义之法则必困。既困且穷,当反求诸己,以义理之法则救之,莫大之吉也。汉上朱氏震曰:古易本云「反则得,得则吉也」。若然,同人与师卦反对明矣。

君子体而用之:不义之法,安可行也。故曰「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九五:阳居健体,刚中正也。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下同于二,阴阳相与也。为三、四刚暴所隔,未获斯志也。初有艰阻,故「先号啕」也。终必相合,故「后笑」也。大师克相遇。五以刚直用大兵,师克胜奸邪,乃得相遇也。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君子体而用之:邪不可以敌正,辞亦不可胜理也。

上九:阳居无位之地,「同人」之极也。同人于郊,处位于外而同乎人。同人于郊外,「同人」无与之同也。无悔。虽不遂同人之志,且免于内争,是以「无悔」也。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君子体而用之:「同人于郊」,志虽未得,只当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谓远于内争,无与同者,祸则免矣。只当自守而「无悔」也。

乾下离上大有:以火在上,无物不照,盛大而丰有也。元亨。

象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君子体而用之:以火在天上,光明盛大,故知善恶分明。当知善恶之中而已。即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不可善而加善,恶而加恶,所谓太察也。记曰:「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又曰:「掩恶扬善,唯君子能之。」

初九:阳居健体之下,「大有」之始也。无交害,以刚阳而处卑下,无应,未有交涉,亦无害也。匪咎。上无系累,本「匪咎」也。艰则无咎。处「大有」之时,恃其丰富,纵肆其心,恣意骄傲,咎所以生也。苟或克念艰危,则终「无咎」矣。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君子体而用之:虽处富贵,当以仁义为主。是以务其大,忘其小也。故曰:富贵福泽,将以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即生顺天地,死亦安宁,颜子之乐也。

九二:阳居健体之中,刚中之大臣也。大车以载,坤为大舆,「乾」伏坤,故有「大车以载」之象。上应六五,为君信任,得其臣位,故「大车以载」,必能任重致远也。喻九二刚中,能胜「大有」之任。有攸往。以刚中之德,行「大有」之道,无所往而不利。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君子体而用之:以所积载,中道而行,何败之有?故可任重而道远,无所不施也。

九三:阳居健体之上。公用亨于天子,乘刚而得位,公侯之象也。公侯处「大有」丰富之时,亨于天子所有之故分,当为天子所有也。小人弗克。小人不知分定之理,以其所有为己之有,害可待矣。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君子体而用之:为臣子者,有功归君,有过归己,何况富有之利禄乎!忘情忘我故也。小人反是,即为害矣。

九四:阳居离下,不中不正,是「大有」之盛也。匪其彭,诗言:「驷介彭彭,四牡彭彭。」所谓兵车强盛之貌。盖九四处近君之地,事柔中之主,不致以强盛自务,可「无咎」矣。非离体明辨以晳,不及于此也。无咎。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晳也。

君子体而用之:处「大有」过盛之地,却能止于至善之所,可谓明哲矣。故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诚哉!是言也。

六五:柔居尊位,「大有」之君也。厥孚交如,厥孚,指九二中实者。孚,诚也。上以孚诚交于下,下亦尽诚以应上,上下交之以孚,所以常享其丰有也。威如,吉。以威严示之,使之有畏而不生慢易。至诚而终身不变,胡为而不吉乎?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君子体而用之:信可遂志,威可避难,民无信而不遂也。师失威而律弛,难必至矣。

上九:阳处「大有」之终,居无位之地,不居其有者也。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传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象曰:大有上九,「自天祐」也。

君子体而用之:上九无位,虽系大有,不居富也。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素守以道,自天祐矣。䷎

艮下坤上「谦」:亨。用卦变,刚柔相易。自剥来一阳自上而下,以居三成「艮」,见山在地下,谦卑之象也。「艮」一阳在二阴之上,阳不为阴所揜,其道光明者,亨通也。君子有终。取下卦之终,九三为卦主。所谓「谦」者,初虽自卑,终则吉矣。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剥」之上卦上九与下卦六三相易,成地山「谦」。天道下济而光明。下卦六三与上卦上九相易,「地道卑而上行」也。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谓天、地、鬼、神、人、物,但盈满必致亏损,谦卑必致增益。此圣人成盈劝谦之切者,故终身行之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君子体而用之:满招损,谦受益。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在尊而能谦,其德益光。在卑而能谦,则人亦莫能逾。惟君子能终之也。

初六:阴居「艮」下,柔顺者也。「谦谦君子」,以卦体言,地中有山。以卦德言,处高而谦卑,故曰「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以顺行谦,谦而又谦也。当谦之时,处于卑下,君子之象也。用涉大川,吉。以谦自处,众皆归之,虽涉艰险,亦无害也,故「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君子体而用之:阴柔之人,处于卑微之地,以谦自守,终获「吉」矣。

六二:阴处柔位,谦之正也。「鸣谦」、「鸣谦」、「㧑谦」,当从「劳谦」之例释之。「劳谦」,夫子曰「劳而不伐」,谓劳而能「谦」也。若然,劳而能谦,有若无也。鸣而能谦,辩若讷也。㧑而能谦,勇若怯也。故皆「吉」。又以柔顺之德,行中正之道,谦之至也。谦德昭著,声闻于外,是谓「鸣谦,贞吉」。谦而又顺,自然得贞正之吉也。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六二本应于六五,为其以阴应阴,失其阴阳之理,所以比应于九三。盖谓「中心得」者,得九三也。言中其阴阳之常理矣。

君子体而用之:六二以其中正,既得名誉昭著,更加之以贞固而谦守其道,则能获吉而中理,故曰「鸣谦」。

九三:阳居艮上,谦之主也。「劳谦」,二、三、四互坎。「坎」,劳卦也。又内卦「艮」,艮,止也。知止即谦,故「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劳谦」也。君子有终,吉。刚居正位,如山之固,不迁不变,「君子有终」也。谦道克终,群下皆归之,是以吉也。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君子体而用之:劳而不伐,德博而化,厚之至也。若然,可以修身尊贤亲亲,近者悦而远者来,故曰「万民服也」。

六四:阴居坤下,处得正也。无不利,㧑谦。上近谦德之君,下乘勋绩之臣,至危之地也。以坤顺奉上,用巽入让下,上下皆顺。又坤为众,六四得正,居坤之初,用众者也。其指㧑三军之众乎。有可以「指㧑」之权而能谦,不违天则矣。何不利之有?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

君子体而用之:则,意谓象数也者,义理寓焉。且以数而言之,按卦例阳大阴小,举其大而兼其小,故以阳数言之,一即三,三即九,九即一,故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天则」者,即一而九,九而一,无端倪,无终始,循环不已,自强不息,上下相接,「指㧑」之事,无不成矣。故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可见素位前定,必用天则,故曰「不违则」也。

六五:柔处尊位,谦德之君也。不富以其邻,爻辞与泰六四同,与小畜九五爻反,可见阳实为富,阴虚为贫,故有此象。小畜富以其邻,九五阳实也。泰「不富以其邻」,六五阴虚也。是其证矣。利用侵伐,无不利。外卦「坤」,又互「坎」,以「坤」众而遇「坎」,有「侵伐」之象。六五以柔处尊,「谦」亦至矣,而群阴俱服,惟三倚恃刚强而不服。征不服也。师出有名,无不利矣。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君子体而用之:直方大有,不待修习,「无不利」。盖言中而已。谦之又过「谦」,故「失节」。「失节」即失中。既失其中,绝无所利也。当以威严示之,故曰「利用侵伐」。

上六:阴居顺极,至柔者也。「鸣谦」,处无位之地,过于谦也。盖君子过谦,声名发扬于外,若讷而不言,亦谓「鸣谦」也。「利用行师」,谦卦一阳统五阴,师卦亦一阳统五阴。卦例以体也,故称「行师」。「行师」之义,失位而名高,故曰「员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坤为邑国。若谦卑之余,或有不服,不获已而用兵者,先当征伐自国,「吉无不利」矣。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君子体而用之: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盖言先齐其家,然后可以平治矣。䷏

坤下震上「豫」:和乐也。以顺而动,利建侯行师。所谓易者,取义无穷,以似体而取之者,假若比卦一阳居五,统五阴。「比」之大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故有「建侯」之义。一阳在二为师卦。「师」之初六曰:「师出以律。」故有「行师」之义。此豫卦一阳居四为卦主,统五阴,群阴悦而从之,故名「豫」。「豫」之刚上行而柔下应,是有「建侯行师」之义。盖以似体而然也。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君子体而用之:「顺以动」曰「豫」。「豫」,乐也。雷出地,奋发于声,万物通畅和悦为「豫」。故先王体而作乐。乐亦乐也。作乐声,崇功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可谓殷盛矣。故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初六:阴柔在下,「豫」之始也。鸣豫。雷上地下,天以雷鸣,人以乐鸣。初六以不正应九四,九四卦主,又不正。小人之豫也。凶。小人得宠,无所不至,乐极穷而致凶也。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君子体而用之:初以不中正而应于四,四为豫主。譬小人得宠,不胜其豫也。恣意骄逸,甚至发于声音,如是必至于凶也。

六二:阴居顺体,中而正也。介于石,互体见「艮」,「艮」为小石。众从九四,惟六二上无应援,以中正自守其梗介也。介者,至静至大之谓也。石谓至坚至重也。静则无欲,坚则不动也。不终日。以其不动之故,所以知几也。知几者,纤悉备举,燎然先兆,不俟终日也。贞吉。豫道以此得贞正之吉也。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君子体而用之:系辞传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故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

六三:阳居阴位,非其位也。盱豫。盱,上视也。三近四,四为卦主。仰视求悦,「盱豫」者也。悔迟,有悔。切近豫主,小人得宠也。而悦,悦极而反祸,祸将及己也。祸及而不早悔,是以有悔。位不当故。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君子体而用之: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故曰君子待小人不恶而严。

九四:阳居动体之下,切近君位,主豫者也。由豫,九四一阳为五阴之主,众所从由而豫悦之。大有得。由刚阳之才,可得「大有」之志。勿疑。阳实为孚,有「勿疑」之象。朋盍簪,簪谓聚也。簪能聚发,故取象焉。「勿疑」于朋,类亦相信。「盍簪」者,谓何不聚会同志者,抚济众民也。众民以内卦「坤」,故。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君子体而用之:若居大臣之位,当以兢兢业业,仰则以事君王,俯则以畜人民。若然,大有得而志行矣。

六五:阴居尊位,下无应援,柔弱之君也。贞疾,六五以柔居尊位,逼于九四之强臣,众皆从四,虽贞亦疾,乘刚故也。恒不死。由其不失于中,故未亡也。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君子体而用之:五虽乘刚而不失其中,故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执厥中」也。

上六:阴居豫极,昏豫者也。冥豫成,昏冥于豫,其咎成也。有渝。若能渝变改过无咎。盖言处于豫极,而肆逸悦豫,灾咎及矣。苟能迁善改过,则「无咎」也。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小人不可长处乐也。

君子体而用之:「豫」之六爻,惟六二中正则吉,余皆训戒之辞。惧其过于「豫」也。故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震下兑上随:三阳从三阴,皆相比而相随,妇随夫之象。又震为长男,兑为少女,男动女悦,随从之义也。元亨,利贞,无咎。既致男动女悦,故曰「元亨,利贞」,自然「无咎」矣。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卦自否来,上来居初,用卦变也。动而说,「随」。初无正应,随二。三元正应,随四。上无正应,随五。不以正应而相随。故「随时」之义者,义即「宜」也,宜即正也。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雷藏泽中,随时休息。彖传取「随时而动」,大象取「随时而静」。盖「随时」取义,义即宜,宜即正也。动不失其正也。

君子体而用之:孔子,圣之时者也。故曰:「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初九:阳居震下,动之主也。官,主守也。有渝,变动也。贞,正也。吉。主守变动而得其正,所以「吉」也。出门交,「出门交」于人,至公无私也。有功。无所偏系,为无正应,人来随我,以正相随,是以「有功」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君子体而用之:随时变更,贵乎「从正」。不正则昧经权之义也。

六二:阴柔居中,得正者也。系小子,失丈夫。近系于初,失九五之应也。处随之时,下乘刚动,岂容不随?随此失彼,不能兼与也。所以系初之「小子」,失五之「丈夫」也。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君子体而用之:皇建其有极者,三极之道也。天极以阴阳,地极以柔刚,人极以仁义。故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凡言极者,大中至正者也。六二居中守正,随时取中,故「系小子,失丈夫」矣。

六三:阴居动极,不中不正者也。「系丈夫,失小子」,上无正应,无所附也。虽近比于六二,其六二先与初九相系,故舍下而从上,而与四系,是以「系丈夫,失小子」也。随有求得,遇四亦无系应,与之相随,至诚待之,必得之矣。利居贞。应非其正,系随他人,随时之义也。舍小而从大,非正固则无以利耳,故曰「利居贞」也。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君子体而用之:非应相从,随时之权宜,不可作典要也。

九四:阳刚居阴,非其位也。「随有获」,随之时,得众心所从也。四近君位,处于危惧之地而得众心,故「随有获」也。贞凶。虽正固亦凶也。有孚在道,九为阳实,能存孚信之诚,举动弗离乎道。以明何咎。三、四交而为离明,苟孚而能明,志在于道,则可免凶咎矣。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君子体而用之:谓四之所处,本有凶也。有孚诚而合道,成明哲之功,故「无咎」也。

九五:阳居尊位,中正之君也。孚于嘉,吉。阳为实、为美,即「孚于嘉」之象。居中得正,不苟随人,故「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中正而曰正中,取韵叶耳。

君子体而用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故曰君正莫不正也。

上六:阴居随极,随之终也。「拘系之」,上六下比于九五,五本与二正应,而阴阳相求,故总系之也。乃从维之,非正应而强就,固结而不可解,故上爻之道穷也。王用亨于西山。文王卜祭西山则吉。「兑」位为西,互「艮」为山,盖西山象。其可亨者,上六得正也。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君子体而用之:本于仁义者,人极也。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致不得已,而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太王以恻隐之心,行仁义而已。盖务其大而忘其小,可谓人极矣。䷑

巽下艮上蛊:此卦三阴三阳,「乾」、「坤」、「震」、「巽」、「艮」俱备,所以称父母与子也。蛊者,事也。谓乾坤交错,事之乱也。艮、巽交重者,艮山止也,巽风入也。风入山林之中,诸物俱乱,必致有损。既损,无有不修之理,故为事也。在文为虫皿。皿之有虫,损坏之义。有坏即修,所以训事。元亨。事理则大亨矣。利涉大川。无往而不可利涉之。详见需彖。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甲者,始终无首尾者也。三者,乾卦也。此三画纯一不杂,倒正不变,天地之大本,数之变也。所谓一生二,二生万物者,奇生耦也。二此者,地天泰耳。天地交而万物成也。制事之道,当以效天法地,消长生意,循环无穷,自强不息矣。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君子体而用之:张子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当以效天法地耳。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于时保之,子之翼也。故曰「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阴柔在下,巽之主也。干父之蛊,处蛊之初,子干父蛊之象也。有子考,考,父也。子干父蛊,则其父有子也。无咎。所干之事,俱以奉承其考,故「无咎」。厉终吉。处卑而干尊事,常怀危厉之心,得「终吉」也。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君子体而用之:为臣子者,忠孝而已矣。忠者致身,孝者竭力,故曰「意承考」也。九二:阳居巽体之中,刚中之臣也。干母之蛊,九二以刚居柔,刚中也。以刚中干六五阴君之事,象子干母之蛊也。不可贞。不可过刚之贞,其能干者,以刚中故也。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君子体而用之:至中理通,故曰「得中道也」。

九三:刚居巽体之上,主干者也。干父之蛊,小有悔,以阳刚克干其事,过于刚直,有小小之悔也。无大咎。刚居巽顺事上,以此干蛊,不失其正,所以「无大咎」也。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君子体而用之:过刚不中,故「小有悔」。得正且刚,故「终无咎」。

六四:阴居艮下,止之始也。裕父之蛊,往见吝。在下无应,度其不能往干,以柔顺自处,不失其正也。以宽裕处其父事,则得其宽也。不量力而往干,必不胜其任,致羞吝也。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君子体而用之:才位俱柔,又且无应,当以宽裕自守,所往皆非利也。

六五:阴居尊位,柔中之君也。干父之蛊,用誉。承其父业,下应九二。九二刚中之臣,有名誉者也。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君子体而用之:位刚则能干,德柔则能承矣。

上九:刚阳在上,蛊之终也。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以阳刚之才,处无位之地,知止而不累乎世也。上不事于王侯,以高洁自守也。下不累于世务,随时达变也。严子陵以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君子体而用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为处身之则也。䷒

兑下坤上临:临,大也。阳大阴小,二阳浸长,阴多以阳为主,故大。又泽上有地,临之象也。元亨。二、五以刚柔相应,有大亨之义。利贞。临:大亨而理正,故「利贞」。至于八月有凶。临:二阳在下,十二月之卦也。一变三阳为泰,二变为大壮,三变为夬,四变为乾,五变为姤,六变为遁,七变为否,八变为观。观者,八月卦也。临之体,阳长阴消,观之体,阴长阳消,故曰「至于八月有凶」也。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兑」口,故容。保民无疆。「坤」广,故

君子。体而用之:天道阖辟消长,地道广纳包容,但以生而已,故曰「天地大德曰生」。惟人也,生于天地之间,得其秀而最灵者,当以体天地之道,随时赞助生育之义。凡天地不能言者,代而言之,可谓能参天地,赞化育矣。故取「兑」口而传教,是「教思无穷」也。取「坤」广而临民,是「保民无疆」也。

初九:阳居最下,「临」之初也。咸临卦例,前见本卦内见他卦之字样者,必取卦变。此卦应爻刚柔相易,互体见泽山有「咸」象,又与四应,故「咸临」,应得其正也。吉。顺正之志得行,是以吉也。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君子体而用之:临民以政事。而以政者,化也。事者,决责也。先化而不能悛者,然后决之。盖言化而归正欤!故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九二:阳居兑体之中。咸临,吉,无不利。上应六五,「咸临」者也。二阳渐长,刚中之志行也。以刚中之道临民,「吉无不利」矣。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君子体而用之:以九二谨守中节,虽与六五柔弱之君正应,亦不敢轻进,必待君命而行,「吉无不利」矣。苟不如此,是为「不顺命」也。为人臣者,不听君父之命,可乎?六三:阴居兑上,说之主也。「甘临」、「甘节」、「甘临」皆无应,而阴阳相比而相说,故为「甘」。三使甘佞之言,以说在下二刚者,以其位不当也。无攸利。下乘二刚之进,所处不安,又以甘说临人,何利之有也。既忧之,无咎。苟能忧而悔过,得其宜矣。既知忧惧,是以「无咎」也。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君子体而用之:处难之时,当以危行言逊而俭德辟难则可也。

六四:阴居坤体之下。至临,四与初相应,亲临于下,至临者也。无咎。以阴处柔,处得正也。上得中顺之君任,下得刚中之贤辅助,是以「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君子体而用之:苟得其位,上承下惠,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六五:阴居尊位。知临。下应九二刚明之贤臣,蒙六五之君信任,明知之君也。任贤使能,其知大矣。「大君之宜」,六五以中顺之德,而任在下刚中之贤。在下者竭力以事上,共成「知临」之功,「大君之宜」也。吉。临民之道以此,则天下不劳而自治,故「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君子体而用之:大中至正者,万事得其宜而中理。其即皇建其有极也。

上六:阴处坤之极,至厚者也。「敦临」,「敦艮」、「敦复」、「敦临」,皆山之重厚积至五、上,故皆称「敦」。吉,无咎。以至顺至厚之德,下从二阳刚直之贤,屈身降志,以上从下,尊贤乐善,敦厚之至也。由其敦厚于临,则得「吉」而无过咎也。位得正而至此。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君子体而用之:阳先阴后,夫倡妇随,理则然矣。内卦二阳一阴,外卦全阴无阳,阴当随阳,故曰「志在内也」。凡事一理而已,当以触类而长之,引而伸之耳。䷓

坤下巽上观:「观」者,视也。仰视为「观」者,俯视则为「观视」。阳刚大者在上,群阴小 在下,小当仰, 大当下,俯观观之义也。盥而不荐,「盥」谓祭之始,「荐」,谓祭之中。当盥酌之时,盥手必尽诚,敬肃之至也。既荐之后,不使诚意少懈。有孚。九五:阳实为「孚」。「孚」者,诚信而慎独。颙若。则下民颙然而从化也。「若」者,言民举手加额如此感化之切,诚于中而形于外也。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君子体而用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初六:阴柔在下,阴暗之人也。「童观」,二、五刚柔相易成「蒙」。「蒙」,童蒙也。见量浅短,童稚之观也。小人无咎。以卦变言,五复位,三、上易。内卦为「艮」,「艮」为少男,故「小人」。初远于阳,无刚明之君子训教,不知纲常之道,惟小人当然,故「无咎」。君子吝。君子不当如此,故「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君子体而用之:人性无不善,而以不学无教之故,陷溺其良心,甘为小人矣。故曰「君子日休,小人包羞」也。

六二:阴居坤中,柔之甚也。𬮭观,三、上相易成「艮」。「艮」为门阙,自内视外为「𬮭」。利女贞。阴柔虽处中正,理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丈夫之道若此,可羞丑矣。象曰:「𬮭观,女贞」,亦可丑也。君子体而用之:大丈夫之道,当以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耳。若妾妇之道,以顺为正可也。

六三:阴居「坤」上,履非其位也。观我生,进退。诸爻皆观五、三非应,故惟自「观」耳。观其所生而随宜进退乎时也。虽进退无常,亦未为失道。前有「巽」,「巽」为「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君子体而用之:虽处危难,进退存亡,不可失其正也。

六四:阴居「巽」下,「巽」顺之主也。「观国之光」,下卦坤为国。九五刚明,光也。六四得正近五,故有此象。切近君位,观见阳刚中正光明之道也。利用宾于王。观见国之盛德光辉,宜进于王朝,以行其道也。臣效智力而辅君,君施恩泽而子民,无所往而非利耳,故曰「尚宾」也。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君子体而用之:得志兼善,不得志独善耳。

九五:五以阳刚而履尊位,中正之君也。观我生,「坤」为众、为民。观民风,则我之所行可知矣。君子无咎。观政化之善恶。若君子之道行,则政化善矣。观道以此,故「无咎」也。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君子体而用之:上以风化下也。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上九:阳刚处于巽上,巽顺之极也。观其生,君子无咎。「观其生」者,观其已生。处巽极无位之地,以刚居九五尊位之上,心不敢自安,则反求诸己,故「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君子体而用之:所处巽极,又兼无位,当以安守常分而已。周易原旨卷二,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