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泰,小往大来,吉,亨。

泰者通也,天地阴阳相交而和,万物生成,故为泰。小人在外,君子在内,泰之象也。《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所以次履,此正月之卦。

小谓阴,大谓阳,往来以内外之卦言,由内而之外曰往,自外而之内曰来。否泰二卦同体,文王相综为一卦,故杂卦曰“否泰反其类也”,小往大来者,言否内卦之阴,往而居泰卦之外,外卦之阳,来而居泰卦之内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则是二字,直管至消也。天地以气交,气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上下之泰也。阴阳以气言,健顺以德言,此二句,造化之小往大来也。君子小人以类言,此三句,人事之小往大来也。内外释往来之义,阴阳健顺,君子小人,释大小之义。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后元后也,道就其体之自然而言,宜就其用之当然而言。财成者,因其全体而裁制使不过,如气化流行,笼统相续,圣人则为之裁制,以分春夏秋冬之节;地势广邈,经纬交错,圣人则为之裁制,以分东西南北之限,此裁成天地之道也。辅相者,随其所宜而赞助其不及,如春生秋杀,此时运之自然,高黍下稻,亦地势之所宜。圣人则辅相之,使当春而耕,当秋而敛,高者种黍,下者种下稻,此辅相天地之宜也。左右者,扶植之意,扶植以遂其生,俾其亦如天地之通泰也。阳左阴右,有此象,故曰左右。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变巽为阴木,草茅之象也。茹者根也,初在下,根之象也。汇者类也,与猬字同,似豪猪而小,满身毛刺,同类多,故以汇为类。拔茅茹以其汇者,言拔一茅,则其根茹牵连同类而起也。征者仕进之意。

当泰之时,三阳同体,有拔茅茹以其汇之象。占者同德牵连而往则吉矣。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志在外卦之君,故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冯音凭)

包字详见蒙卦。包荒者,包乎初也。初为草茅,荒秽之象也。因本卦小往大来,阳来乎下,故包初。冯河者,二变则中爻成坎水矣,河之象也。河水在前,乾健利涉大川,冯之象也。用冯河者,用冯河之勇往也。二居柔位,故教之以勇。二变与五隔河,若冯河而往,则能就乎五矣。二与初为迩,隔三四,与五为遐。不遐遗者,不遗乎五也。朋者初也,三同阳体,牵连而进,二居其中,朋之象也,故咸卦中爻成干,四居干之中,亦曰朋从。朋亡者,亡乎初而事五也。尚者,尚往而事五也。中行,指六五,六五小《象》曰中以行愿是也。卦以上下交为泰,故以尚中行为辞。曰得尚者,庆幸之辞也。若惟知包乎荒,则必不能冯河而就五矣,必遐遗乎五矣,必不能亡朋矣。用冯河以下,圣人教占者之辞。阳来居内,不向乎外,有惟知包乎内卦之初,遐遗乎外卦君上之象,故圣人于初教之以征,于二教之以尚。旧注不识象,所以失此爻之旨。

当泰之时,阳来于下,不知有上,故九二有包初之象,然二五君臣同德,天下太平,贤人君子,正当观国用宾之时,故圣人教占者用冯河之勇,以奋其必为之志,不可因迩而忘远。若能忘其所迩之朋,得尚往于中行之君,以共济其泰,则上下交而其志同,可以收光大之事业,而泰道成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曰包荒兼下三句而言也。孔子小象多是如此,舍相比溺爱之朋,而尚往以事中德之君,岂不光明正大。乾阳大之象也,变离光之象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陂碑为反

陂,倾邪也。无平不陂,以上卦地形险夷之理言。无往不复,以下卦天气往来之理言。艰者劳心焦思,不敢慢易之意。贞者谨守法度,不敢邪僻般乐之意。恤者忧也,孚者信也。勿恤其孚者,不忧此理之可信也。食者吞于口而不见也。福者福禄也,有福者,我自有之福也。食有福者,天禄永终之意。干之三爻,乾乾惕若厉,艰贞无咎之象也。变兑为口,食之象也。

三当泰将极而否将来之时,圣人戒占者曰,居今泰之世者,承平既久,可谓平矣,无谓平而不彼也。阴往阳来,可谓往矣,无谓往而不复也。今三阳既盛,正将陂将复之时矣,故必艰贞而守正,庶可保泰而无咎。若或不忧此理之可信,不能艰贞以保之,是自食尽其所有之福禄矣,可畏之甚也。故戒占者以此。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际者交际也。外卦地,内卦天,天地否泰之交会,正在九三六四之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此爻正是阴阳交泰。翩翩,飞貌,言三阴群飞而来也。小畜曰富者,乃阳爻也,此曰不富者,乃阴爻也。泰否相综中爻巽,巽为市利三倍,富之象也。又为命令,戒之象也。言不待倚之以富,而其邻从之者,甚于从富不待戒之以令,而其类信之者,速于命令也。从者从乎阳也,信者信乎阳也,言阴交泰乎阳也。阳欲交泰乎阴,故初曰征,二曰尚。阴欲交泰乎阳,故四曰不富以邻。不戒以孚,言乃中心愿乎阳也。五曰帝乙归妹,言行愿乎阳也。此四爻正阴阳交泰,所以说两个愿字。彖辞,上下交而其志同,正在于此。若三与上虽正应,然阴阳之极,不成交泰矣。故三阳之极则曰无往不复,所以防城复于隍于其始。六阴之极则曰城复于隍,所以表无往不复于其终。二复字相应。

六四柔顺得正,当泰之时,阴向乎内,已交泰乎阳矣。故有三阴翩翩,不富不戒之象。不言吉凶者,阴方向内,其势虽微,然小人已来于内矣,固不可以言吉。然上有以祉元吉之君,上下交而其志同,未见世道之否,不可以言凶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皆失实者,阴虚阳实,阴往于外已久,三阴皆失其阳矣。今来与阳交泰,乃中心之至愿也,故不戒而自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中爻,三五为雷,二四为泽,有归妹之象,故曰归妹。因本卦阴阳交泰,阴居尊位,而阳反在下,故象以此也。帝乙,即高宗箕子之例。祉者福也,以祉者,以此得祉也,即泰道成也。

泰已成矣,阴阳交会,五以柔中,而下应二之刚中。上下交而其志同,故有王姬下嫁之象。盖享太平之福祉而元吉者,占者如是,亦祉而元吉矣。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中者中德也,阴阳交泰,乃其所愿,故二曰尚,五曰归,一往一来之意也。二曰中行,五曰中行愿,上下皆中正,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四与阳心相孚契,故曰中心愿。五下嫁于阳,则见诸行事矣,故曰行愿。惟得行其愿,则泰道成矣,所以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坤为土,变艮亦土,俱有离象。中虚外围,城之象也。既变为艮,则为径路,为门阙,为果蓏,城上有径路,如门阙,又生草木,则城倾圯,不成其城矣,复于隍之象也。程子言“掘隍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泰。及泰之终,将反于否,如城土倾圯复于隍”是也。此复字,正应无往不复复字。师者,兴兵动众,以平服之也。坤为众,中爻为震,变爻象离,为戈兵,众动戈兵,师之象也。与复上六同。中爻兑口,告之象也。兑综巽,命之象也。自者,自近以及远也。邑字,详见谦卦。

上六当泰之终,承平既久,泰极而否,故有城复于隍之象。然当人心离散之时,若复用师以平服之,则劳民伤财,民益散乱,故戒占者,不可用师远讨,惟可自一邑亲近之民播告之,渐及于远,以谕其利害可也。此收拾人心之举,虽亦正固,然不能保邦于未危之先,而罪己下诏于既危之后,亦可羞矣。故其占者如此。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命,即可以寄百里之命。命字谓政令也。盖泰极而否,虽天运之自然,亦人事之致,惟其命乱,所以复否。圣人于泰终而归咎于人事,其戒深矣。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