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原卷六

宋程大昌撰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

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地之十,全数也。取天之一、三五七九者而析数之,则其数二十有五。又析地数而数之,则二、四、六、八、十者,三十也,凡五十有五也。洛书所著,正其数矣。而河图大河则皆以差降杀,遂异乎天地之本然者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衍之为言,引而伸之之谓也。天地本数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自其衍五而及乎十,故五十以外不更有五,其别可见也。然则既以名衍,则实人者为之,非其本然之数矣。世常即本数以求衍数,故天一之一遂为太极之一,如之何其可通也?然而衍独祖五,何也?一水、二火、三木、四金,各守其有定而不动,故其数无变,无变则不容推衍矣。积而至于天五,则刚柔参会,有感有革,变化于此乎始,故遂祖之以为变元也。自一五而衍之,以及乎十,则五凡十变矣。比物丑类,自未有天地以至既为万物象率众,此不惟不必更衍,亦自不可复衍,故遂命为大衍也。曰「大」者,至极而无以加也。十其五而后始为大衍,则一其五以肇变者,是为小衍也。命名之意,端绪可考也。其究五十,而五十不皆为用,且其用止于四十有九者,有非类之类寓乎其间不可暨以数言也。夫子之系易也,固常立易叙以对蓍序,而期学者之有悟矣。是故四十九数之上,阙一数而无蓍,两仪四象之表,立太极而无数。则是四十九数象固始两,而乾天坤地,又其以两为受生之始者也。是蓍易象数皆极乎两,而其上无一也。夫惟有两无一,而别有生两者焉,则夫太极之位,虽不容径以数数,而其超先立独,象固为一,不可掩也。此圣人举隅而期人之反三者,其微指固如此也。凡今为蓍易虚一者,皆后世之所追言,而圣人未尝肯以「一」名也。象固为一而不肯名,圣人岂有其靳而不尽也与?似数非数,不容正以数纪焉耳。故凡即定数以虚一者,皆无见乎非数之数者也。

辨张氏述衍

三大数者,诸家率多分派立说,惟张行成氏尝会三为一,而写其数以入蓍卦,此于训易固甚知本矣。又其立则运筭,自初及终,往往犬牙相入,则甚可尚,而详核其归,多与易异也。衍之所虚者一耳,张氏之说则既三变其指矣。天一是其一也,挂一又其二也。七七四十九蓍之外,当存一蓍,可以应五十数,而元不入用也,又其三也。如此则是五十之所虚者不止一数,乃遂至于三数也。三数皆老,则是五十而去其三也。五十去三,则是四十七而已也,非四十九年。若夫天一之不可虚也,予既屡辨之矣。蓍不用七,辨在后篇。而挂一之一,初虽不在分揲之数,然「挂以象三」,与夫归奇于扐,其在四营成易中,实居其半,安得名为不用也?既丽于用,则安可名以为虚也?夫虚一也者,本以象夫太极之独立无耦者耳。既其象三,则何可云一也?易之「兼三才而两之」,正自象三以始也,则又安可虚也?夫虚一易之总也。于其总焉而迷其宗,则凡其触类而长者,皆未敢恃以为信也。

张氏亦疑天一暨地二以下更相承续,苟去其一,则五十五者阙而不备,于是别采奇说,立合数以附本数,使夫天之一数而遂有两一者焉,则虽虚阙其一,而别有创合之一焉,不至虚阙也。故其言曰:「天数二十有五,合之则五十也。」是附并天之本数二十五者,而别立二十五数以为合数也。既其二十五者骈会而出,则夫冠数之首各皆有一,是谓两一也。两一既立,则遂别有一,一可得而虚矣。故其言又曰:「自一一而起者,用在地上,真一本藏也。」是取本数二十五者配属乎天,而合数二十五者谓可以分隶乎地也。于是命本数之一谓为真一,而命合数之一以为附一,则附一代天,而真一可隐也。故其言又曰:「一与一耦,一遂不见,一非地上之数,以其不用也。」是分明有两一,而以其一一为可不用也。此其为说,益并五位有合者以为宗本,故当主易语以与之辨也。易语明而误自见矣。

易之言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易之谓「得」者,地得天一而为二,天得地二而为三,推极乎十,则天地之位莫非相得,乃能成数也。是其五位交相得者然也。至其言「合」,则不该乎十位矣。一能合六,而不能合七;三能合八,而不能合十也,所谓各有其合也。此其言合,皆在五十五数中。而张氏言「合」,乃数乎五十五数外,则其异易者一也。「成变化而行鬼神」,易固取其于五十五矣。今而创增合数,则是五十五者不能自遂其成且行,而犹必有资于外也。则夫子之赞十全数,而曰可以冒天下之道者,如何其冒也?此其异易者二也。五十五者,天居二十五,而地居三十,凡天皆阳,凡地皆阴,不可易也。今纯用天数二十五以为之主,而别立二十五以为之合,则比之五十者,既出乎天,是皆当属天矣。不知凭何立义,而曰本数当为天之阳,而合数当为天之阴也。此其异易者三也。既用创增之二十五者以合夫本数之二十五者,则此之共为五十者,已自充满大衍之数矣。而夫地之三十,与天地之合焉而为六十者,乃遂溢出五十数外矣。张氏已度其无所于置,又遂指此之六十者以为六十卦祖本,不知据易何文而立此分齐,遂裂卦蓍以为两法也。正使六十可应卦数,而成易之卦乃其六十有四也。本易何语而刊去四卦,以迁就其为六十也。此其异易者四也。其言蓍也,曰五十者,蓍数也。四十九,则五十之中去一也。又曰:天用极于七,日七得四十九,五十之中自然亏一,故蓍去一而卦去四也。此其意正以七七充满四十九,而七七之外有著焉,元不入用,遂可援之以为太极位置也。此又其据也。详求其文,固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则五十者,数之总耳,未必每数皆有一蓍也。及其即四十九而言用,则曰「分」,曰「挂」,曰「揲」,曰「归」,乃始形容蓍策聚散之状矣。是一数明有一蓍也。至其不用之一,则终于漠然不蓍形兆也。即此求之,是数之入用者有蓍,而其不用者无蓍也。夫有蓍而不用,乃始可以言虚矣,本不言此一蓍,则真无耳。正使七数能起蓍数,而五十之总本自无蓍,则安得命之为虚耶?且夫蓍之策扐,悉从揲四而分,经文甚明,不闻别有一法专言用七也。四策之中固有七矣,然正与九、六、八相参而出,非四十九蓍颛颛主七也。又况七生于九,则夫七者反从乾策得数耳。乾之策四其九而三十六,乃自主四用九,何尝用七也?不独乾九然也,七之得为七,亦四其八而为三十二者耳,皆不外乎用四也,则用七之说何起也?此其异易者五也。五皆戻易,使其运筭每推每应,亦失其本矣。而又推验或差,则不免旋加增损,不与初则相应也耶。此无他,皆起于误认天一以为虚一,故说愈多而原愈失也。予非乐与张氏致辨也,他人分三大数而异之,与之辨焉而彻,犹未遽为易助也。张氏合三为一,若与之辨而得其解,则三大数者悉有归宿,而易总明矣,故不容但已也。

蓍法图

分而为二挂一

四十九蓍分左右手握之,是为「分二」;取一蓍挂左手小指,是为「挂一」。凡言「分二」,皆信手析开,随两手所得多少为数。揲扐策

揲者,数上声也,以手数蓍也。分二既竟,先以右手数左蓍,是名第一小揲。揲竟,又以左手数右蓍,是第二小揲也。每揲皆四揲四至尽,所余或一、或二、或三名名为扐者,数去声之余也。其或数四欲竟,而最后所计亦是全四,则此之全四亦当为扐也。凡遇扐,别置一处,更不再取为用。候六小揲皆毕,成三大揲,始取蓍之不尝为挂为扐者,随多少数之,一蓍即为一策。第一小揲

第一小揲系先以右揲左蓍,而其左小指又别挂一蓍,此分二以及挂一之状也。若夫揲足而扐见,扐见而可以他置,与夫揲足而归奇,则别见。后图阙。此系将上之分二而两握各半者,以右手先数左蓍也。此之数左既毕,始名六小揲中第一小揲也。易以数蓍为揲,有两等,每以左手数右,又以右手数左,则交揲之揲也,予前命为小揲者是也。每左右交揲已尝一周,乃去其为扐者不数,再以见蓍分二,而又左右揲之。既再见扐,亦去此扐不数,又取见蓍而左右揲之,又再见扐,则左右交揲者,至此凡六周矣。乃始取在手见存之蓍而数以为策,随多少画以为爻,是为画爻之揲也。故予命为大揲,以别异于左右交揲之揲也。凡左右交揲者,一周始为一大揲,经三大揲乃成一爻。此三大揲者,乃十八变中之三变也。圣人知易之奥而难明也,故其立象措辞,率常本隐以之显。予为此谱,既不主文,亦不惜语复者,期于隐者易显耳。第二小揲,

系以左手却数右蓍,候积四已尽,以其余数为扐,与左扐同置一处。此两小揲所图,皆其左右交揲之状耳。右两小揲皆毕,始名第一大揲,则六经小揲乃为三大揲也。三大揲足,乃用见存不尝为扐之蓍数,以为策归奇于扐。

第一大揲,其左右蓍都数尽,其扐又已别置,始取小指所挂一蓍者,而混诸左右两扐,是谓「归奇于扐」也。「挂一」者,以蓍挂指者为言也;「归奇于扐」者,取挂指之一而入诸两小揲之余数也。奇者,无与正耦之称也,故此所归之奇,即先来所挂之一也。第二、第三大揲,

每左右手交数皆毕,乃成一大揲,其状与前图之第一、第二小揲皆同,故其揲状更不再画,但画所置之扐以明策数。

第一、第二揲既见扐数,又尝以此扐归之于奇,则是第一大揲已具矣。其第二大揲所用之蓍,即其已经两九揲而不为奇扐也。也。其揲法亦先分二,随以此两握蓍左右交互揲之,揲竟扐见,是为第二大揲也。其第三大揲亦犹是也。其异者,初一大揲有挂一,而此之两大揲者但分二不挂一耳。其数既杂,语易复揉,且其所揲多少未可前定。今用纯乾一爻,当得策数分三大揲而谱之于后,庶可因其已成爻象者而立为之则,以例夫七初卦也。七初卦具有其文,而后案文位以出卦象,则五十六卦伦要皆在是矣。乾爻第一大揲合扐奇共得五,置扐□

挂一,左手小指衔一蓍,

不为扐之蓍十、十、十、十四,凡四十四,

左余一,右余三,是四扐也。初一大揲者有挂一,故合而为五也。四十九蓍除此五数外,其不为挂扐之蓍当为四十有四也。其第二大揲止用四十四蓍,分二而数之,更不再取已尝揲扐之蓍也。乾爻第二大揲,无挂,独数两扐,合而成四,置扐□无挂,

不为扐之四十十、十十,凡四十。

四十四蓍至此又去其四,即第三大揲之当揲者,止有四十蓍。乾爻第三大揲,无挂,合两扐共为四,置扐□无挂,

不为扐之蓍,九九、九九,凡三十六。

四十蓍又去其四,则夫不为奇扐者止有三十六蓍。至此而六小揲皆足矣。六小揲足,则三大揲亦遂周足也。自此以后,其见存不为奇扐之蓍,乃始正为策数也。以此之策,积四数之,其为四者凡九,则所得者正三十六策也。九其四者固三十六矣,而乾之爻数九,故得用三十六策而画之,以为乾之一奇爻也。重卦之后,一卦六爻,故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也。

总说

右系乾一爻,策数放此。推他卦之爻,凡其得策而二十四,则坤爻也;二十八则震坎艮之爻也;三十二则巽离兑之爻也。其分揲挂归,悉可随数而记其策,以成卦爻也。易原卷六。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