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筮述卷二

华阴王宏撰撰

揲法第四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既于蓍百茎中取四十九策熏之炉上,今不能得满百茎者,即五十可用。遂以左右手中分之,置格之左右两大刻,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也。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小指间,此第二营,所谓「挂一」也。或曰:挂一之策何为取之右大刻?曰:置策先左后右,置毕方挂,故取之右也。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此第三营之半,所谓「揲之以四」也。次归其所余之策扐之左手无名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归奇于扐」也。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左手四揲之,此第三营之半。次归其所余之策扐之左手中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再扐」也。五岁之象,挂一一岁,揲左二岁归左奇,三岁扐闰也。揲右四岁归右奇,五岁再扐再闰也。前闰后闰,相去大略三十二月。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挂二扐之策,置于格之第一小刻,以东为上,是为一变。其挂扐之数,不五则九。再以两手取左右两大刻之策合之,四营如前,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之第二小刻,是为二变。其挂扐之数,不四则八。再取左右两大刻之策合之,四营如前,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之第三小刻,是为三变。其挂扐之数,亦不四则八。三变毕,乃视其挂扐之奇偶,以分所遇阴阳之老少为一爻,而画之于板。三变而得一爻,凡十有八变,得六爻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

按,汴水赵氏云:「蓍变而有之卦者,宜画两卦,一为本卦,一为之卦。若交重单拆,三代未闻,或谓出于鬼谷子,今火珠林诸家多用之。三奇为老阳,其画为口,所谓重也。二奇一偶为少阴,其画为□,所谓拆也。二偶一奇为少阳,其画为一,所谓单也。三偶为老阴,其画为五,所谓交也。」予谓初为一画,则无画两卦之理,以交重单拆为记,无碍也,故朱子用之。

一变画卦自下始,故记策下为挂,上为扐。

初一,朱子记以黑点。赵氏用数字上下分,予改为左右,挂者在左,尤易明。扐挂右三一左一右一一左三右二一左二

得五者,三奇也,两仪之阳数也。四十九策得五,余四十四,乾兑离震之象。此象说本之谷水林氏,谓有是象,非定为是象也。与后四营篇注可参观。赵氏驳其与沈氏同误,固矣。右四一左四

得九者,一偶也,两仪之阴数也。四十九策得九,余四十,坤巽坎艮之象。次二右二一左一右一一左二

得四者,二奇也。若四十四策得四,余四十,乾兑之象。四十策得四,余三十六,坎巽之象。右四一左三,右三一左四,得八者,二偶也。若四十四策得八,余三十六,离震之象。四十策得八,余三十二,坤艮之象。次三,右二一左一,右一一左二,

得四者,二奇也。若四十策得四,余三十六,以四数之,凡九,是为老阳,乾之象。若三十六策得四,余三十二,以四数之,凡八,是为少阴。如初四十四,则离之象。初四十,则巽之象。若三十二得四,余二十八,以四数之,凡七,是为少阳,艮之象。右四一左三,左三一左四,

得八者,二偶也。若四十策得八,余三十二,以四数之,凡八,是为少阴,兑之象。若三十六策得八,余二十八,以四数之,凡七,是为少阳。如初四十四,则震之象。初四十,则坎之象。若三十二策得八,余二十四,以四数之,凡六,是为老阴,坤之象。

三变画卦自下始,故记变。下为初一,中为次二,上为次三,次三,次二初一右二一左一二一一三一一右一一左二二一一三一一右一一左二一一二三一一右二一左一一一二三一一右二一左一二一一一一三右一一左二二一一一一三

右一一左二一一二一一三

右二一左一一一二一一三右二一左一二一一二一二右一一左二二一一二一二右一一左二一一二二一二右二一左一一一二二一二

以上十二变,变皆十三策为九者,挂扐之数。朱子曰:「右三奇为老阳者,凡十有二。挂扐之数十有三,除初挂之一,为十有二,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一者三。一奇象圆而围三,故三一之中,各复有三,而积三三之数,则为九。过揲之数三十有六,以四约之,亦得九焉。挂扐除一,四分四十有八,而得其一也。一其十二,而三其四也,九之母也。过揲之数,四分四十八而得其三也,三其十二而九其四也,九之子也。皆径一而围三也。即四象太阳,居一含九之数也。一五两四,是为三奇,为一者三。一即四也,即奇也。合三变则为四者凡三,是为为一者三。」一奇象圆而围三,本参天之义,是于四策之中取一,策以象圆,而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是为一之中复有三。合三奇用其全者而言,是为三一之中各复有三,而积三三为老阳之九。以四约过揲三十六,亦为九者四也。右四一左三四一三四一四右三一左四四一三四一四右三一左四三一四四一四右四一左三三一四四一四

以上四变,变皆二十五策,为六者挂扐之数。

朱子曰:右三偶为老阴者四。挂扐之数二十有五,除初挂之一为二十有四,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二者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复有二,而积三二之数则为六。过揲之数亦二十有四,以四约之,亦得六焉。挂扐除一,六之母也。过揲之数,六之子也。四分四十有八,而各得其二也。两其十二,而六其四也,皆围四而用半也,即四象太阴,居四含六之数也。一九两八,是为三偶。为二者三。二即八也,即偶也。合三变则为八者凡三,是为为二者三。二偶象方而用半,本两地之义,是于三变八策中,各去四不用,而于各所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其半,是为二之中复有二。合三偶用其半者而言,是三二之中各复有二,而积三二为老阴之六。以四约过揲二十四,亦为六者四也。右四一左三四一三三一一右三一左四四一三三一一右三一左四三一四三一一右四一左三三一四三一一右四一左三四一三二一二右三一左四四一三二一二右三一左四三一四二一二右四一左三三一四二一二右四一左三四一三一一三右三一左四四一三一一三右三一左四三一四一一三右四一左三三一四一一三右四一左三二一一四一四右三一左四二一一四一四右四一左三一一二四一四右三一左四一一二四一四右二一左一四一三四一四右一一左二四一三四一四右二一左一三一四四一四右一一左二三一四四一四

以上二十变,变皆二十一策。为七者,挂扐之数。

朱子曰:「右两偶一奇,以奇为主,为少阳者,凡二十。挂扐之数二十有一,除初挂之一为二十。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二者二,为一者一。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复有二。一奇象圆而用其全,故一一之中,复有三焉。而积二二、一三之数,则为七。过揲之数二十有八,以四约之,亦得七焉。挂扐除一,五其四也。自两其十二者而退四也,七之母也。」过揲之数,七其四也。自两其十二者而进四也,七之子也。即四象少阳,居三含七之数也。两八一五或一九一八一四,是为两偶一奇。为二者二。二即八也,即偶也。合二变则为八者凡二,是为为二者二。为一者一。一即四也,即奇也。一变而为四者凡一,是为为一者一。二偶象方而用其半,亦本两地之义。是于二变各八策中,各去其四不用,而于各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其半,是为二二之中各复有二。一奇象圆而用其全,亦本参天之义。是于一变四策全用,而于其中取一策以象圆,而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是为一一之中复有三。而积二二一三为少阳之七。以四约过揲二十八,亦为七者四也。右四一左三二一一三一一右三一左四,二一一三一一右四一左三,一一二三一一右三一左四,一一二三一一右二一左一,四,一三三一一右一一左二,四一三三一一右二一左一,三一四三一一右一一左二,三一四三一一右四一左三,二一一一一三右三一左四,二一一一一三

右四一左三一一二一一三

右三一左四,一一二一一三右二一左一,四一三一一三右一一左二,四一三一一三右二一左一,三一四一一三右一一左二,三一四一一三右四一左三,二一一二一二右三一左四,二一一二一二右四一左三,一一二二一二右三一左四,一一二二一二右二一左一,四一三二一二右一一左二,四一三二一二右二一左一,三一四二一二右一一左二,三一四二一二右二一左一,二一一四一四右一一左二,二一一四一四右一一左二一一二四一四右二一左一一一二四一四

以上二十八变,变皆十七策。为八者,挂扐之数。朱子曰:右两奇一偶,以偶为主,为少阴者,凡二十有八。挂扐之数十有七,除初挂之一为十有六,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一者二,为二者一。一奇象圆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复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复有二焉。而积二三一二之数,则为八。过揲之数三十有二,以四约之,亦得八焉。挂扐除一,四其四也。自一其十二者而进四也,八之母也。过揲之数,八其四也。自三其十二者而退四也,八之子也,即四象少阴,居二含八之数也。一九两四,或一五、一四、一八,是为两奇一偶。为一者二,一即四也,即奇也。合二变则为四者凡二,是为为一者二。为二者一,二即八也,即偶也。一变则为八者凡一,是为为二者一。一奇象圆而用其全,亦本参天之义,是于二变各四策全用,而于其中各取一策以象圆,而各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是为二一之中各复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亦本两地之义,是于一变八策中去其四不用,而于所存四策中取二策以象方,而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其半,是为一二之中复有二,而积二三一二为少阴之八。以四约过揲三十二,亦为八者四也。凡此四者,皆以三变皆挂之法得之。盖经曰「再扐而后挂」,又曰「四营而成易」,其指甚明。注疏虽不详说,然刘禹锡所记僧一行、毕中和、顾彖之说,亦已备矣。近世诸儒乃有前一变独挂,后二变不挂之说。考之于经,乃为六扐而后挂,不应五岁再闰之义。且后两变又止三营,盖已误矣。且用旧法,则三变之中,又以前一变为奇,后二变为偶。奇,故其余五九,偶,故其余四八。余五九者,五三而九一,亦围三径一之义也。余四八者,四八皆二,亦围四用半之义也。三变之后,老者阳饶而阴乏,少者阳少而阴多,亦皆有自然之法象焉。若用近世之法,则三变之余皆为围三径一之义,而无复奇偶之分。三变之后,为老阳少阴者皆二十七,为少阳者九,为老阴者一,又皆参差不齐,而无复自然之法象,此足以见其说之误矣。至于阴阳老少之所以然者,则请复得而通论之。盖四十九策,除初挂之一而为四十八,以四约之为十二,以十二约之为四。故其揲之一变也,挂扐之数一其四者为奇,两其四者为偶。其三变也,挂扐之数三其四、一其十二,而过揲之数九其四、三其十二者,为老阳。挂扐过揲之数皆六其四、两其十二者,为老阴。自老阳之挂扐而增一四,则是四其四也,一其十二而又进一四也。自其过揲者而损一四,则是八其四也,三其十二而损一四也。此所谓少阴者也。自老阴之挂扐而损一四,则是五其四也,两其十二而去一四也;自其过揲者而增一四,则是七其四也,两其十二而进一四也。此所谓少阳者也。二老者,阴阳之极也。二极之间相距之数凡十有二,而三分之。自阳之极而进其挂扐,退其过揲,各至于三之一,则为少阴。自阴之极而退其挂扐,进其过揲,各至于三之一,则为少阳。老阳奇数十二以十二约之得一,则□之象也;以四约之得三,则☰之象也。老阴奇数二十四以十二约之得二,则□之象也;以四约之得六,则☷之象也。少阳奇数二十以十二约之得一余八,由老阴而息,盖阳之未成者也。以四约之得五,则☳☵☶之象也。少阴奇数十六以十二约之得一余四,由老阳而消,盖阴之未成者也。以四约之得四,则☴☲☱之象也。老阳居一而含九,故其挂扐十二为最少,而过揲三十六为最多。少阴居二而含八,故其挂扐十六为次少,而过揲三十二为次多。少阳居三而含七,故其挂扐二十为稍多,而过揲二十八为稍少。老阴居四而含六,故其挂扐二十四为极多,而过揲亦二十四为极少。盖阳奇而阴偶,是以挂扐之数,老阳极少,老阴极多,而二少者一进一退而交于中焉,此其以少为贵也。阳实而阴虚,是以过揲之数,老阳极多,老阴极少,而二少者亦一进一退而交于中,此其以多为贵也。皆以阳之奇与实为主,见尊阳之义也。凡此不惟阴之与阳既为二物,而迭为消长,而其一物之中,此二端者又各自为一物,而迭为消长。其相与低昂如权衡,其相与判合如符契,固有非人之私智所能取舍而有无者。迭为消长,指挂扐过揲言。同一挂扐也,老阳以长而变为少阴,老阴则以消而变为少阳。同一过揲也,老阳以消而变为少阴,老阴则以长而变为少阳。二端即挂扐、过揲也。如老阳一物,挂扐十二,视少阴挂扐十六消矣。少阴挂扐十六,视老阳挂扐十二则为长焉。老阳过揲三十六,视少阴过揲三十二长矣。少阴过揲三十二,视老阳过揲三十六则为消焉。挂扐长则过揲消,过揲长则挂扐消矣。推之老阴一物,莫不皆然也。而况挂扐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原,而过揲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委,其势又有轻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废置挂扐,而独以过揲之数为断,则是舍本而取末,去约以就烦,而不知其不可也,岂不误哉!

邵子曰:「五与四四,去挂一之数则四三十二也。九与八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六二十四也。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五二十也。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四十六也。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此之谓也。」此条是说阴阳老少挂扐之数。启蒙引之者,盖以证挂扐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原。以挂扐归奇言之,老阳得三四,少阴得四四;少阳得五四,老阴得六四。今不用三四五六之数,而以奇偶取径一围三围四用半之义者,以成七八九六之策故也。此朱子之自解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朱子曰:凡此策数,生于四象揲蓍之法,其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为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积六爻之策各三十有六而得之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积六爻之策各二十有四而得之也。「凡三百有六十」者,合二百一十有六、百四十有四而得之也。「当期之日」者,每月三十日,合十二月为三百六十也。盖以气言之,则有三百六十六日;以朔言之,则有三百五十四日。今举气盈、朔虚之中数而言,故曰三百有六十也。然少阳之策二十八,积乾六爻之策则一百六十八;少阴之策三十二,积坤六爻之策则一百九十二。此独以老阴阳之策为言者,以易用九、六,不用七、八也。然二少之合亦三百有六十,日用其一,策为一日。用三百六十策为周天一年。一年之中,复以卦之策主之。四卦各有定数。春分之后,震卦主之,其策八十四,欠六日;夏至后离卦主之,其策九十六,剩六日;秋分后兑卦主之,策亦九十六,亦剩六日;冬至后坎卦主之,其策亦八十四,又欠六日。盖自冬至后欠数阳生也,夏至后剩数阴生也。二欠之数一百六十八,二剩之数一百九十二,合三百六十,策以当三百六十日。又以四卦欠剩之数,分布于四序之中,恰一年三百六十日,而二十四气候成矣。日行十二策为一日,月行三百六十策为一月。故日行一周天为一月,而与朔合。日在十二策中,月三百四十八策。而日月望为半月也。再以日行之策积剩除之,则日月之薄蚀,盈亏之定算。三岁一闰,五年再闰,造化之端,一览无遗。更以天地之数加而倍之,即知天地之大数。此之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况万物之微,岂能逃乎?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朱子曰:二篇者,上下经六十四卦也。其阳爻百九十二,每爻各三十六策,积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积之得四千六百八。又合二者,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若为少阳,则每爻二十八策,凡五千三百七十六;少阴,则每爻三十二策,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此即过揲之蓍,大衍之终也。乾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坤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有四,策。此阴阳自然之数,圣人立大衍之法以倚之,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也。天地之运,大小皆极于三百六十,大衍、乾坤之策,当期之日,真所谓与天地相似者也。二篇之策,分阴爻、阳爻为二也,合之则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此天地流行之数,岁月日时之积也。二老之策固然,二少之策亦然也。吴氏谓「二篇之策」三百八十四爻之策也。乾、坤之策,用九、用六,两爻之策也。易爻三百八十六,诸儒但知三百八十四耳。据扪虱新话以用九、用六为七爻,遂援荀爽论八纯卦之爻通用九、用六而为五十之说,反以朱氏破荀爽之说,谓用九、用六在八卦爻数之内者为不然,此好异之过也。用九、用六,言爻之用也,岂可竟作一爻哉?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朱子曰:四营者,四次经营也。分二者,第一营也。挂一者,第二营也。揲四者,第三营也。归奇者,第四营也。易,变易也,谓揲之一变也。四营成变,三变成爻。一变而得两仪之象,得五者象阳仪,得九者象阴仪。再变而得四象之象,得五、四者象太阳,得五、八者象少阴,得九、四者象少阳,得九、八者象太阴。三变而得八卦之象,得五、四、四者象乾,得五、四、八者象兑,得五、八、四者象离,得五、八、八者象震,得九、四、四者象巽,得九、四、八者象坎,得九、八、四者象艮,得九、八、八者象坤。一爻而得两仪之画,初揲而得一者为阳之仪,必自乾至复三十二卦。得□者为阴之仪,必自姤至坤三十二卦。二爻而得四象之画,再揲而得□者为太阳,必自乾至临十六卦,得□者为少阴,必自同人至复十六卦,得□者为少阳,必自姤至师十六卦,得□者为太阴,必自遁至坤十六卦。三爻而得八卦之画,三揲而得☰者为乾,必自乾至泰八卦,得☲者为兑。必自履至临八卦,得☳者为离。必自同人至明夷八卦,得☱者为震。必自无妄至复八卦,得☴者为巽。必自姤至升八卦,得☵者为坎。必自讼至师八卦,得☶者为艮。必自遁至谦八卦,得☷者为坤。「必自否至坤八卦,四爻成而得其十六者之一,四揲而得四爻,则得□者必自乾至大壮四卦,得□者必自小畜至泰四卦,得□者必自履至归妹四卦,得□者必自中孚至临四卦,得□者必自同人至丰四卦,得□者必自家人至明夷四卦,得□者必自无妄至震四卦,得□者必自益至复四卦,得□者必自姤至恒四卦,得□者必自巽至升四卦,得□者必自讼至解四卦,得□者必自涣至师四卦,得□者必自遁至小过四卦,得□者必自渐至谦四卦,得□者必自否至豫四卦,得□者必自观至坤四卦。」五爻成而得其三十二者之一,五揲而得五爻,则得□者非乾则夬,得□者非大有则大壮,得□者非小畜则需,得□者非大畜则泰,得□者非履则兑,得□者非暌则归妹,得□者非中孚则节,得□者非损则临,得□者非同人则革,得□者非离则丰,得□者非家人则既济,得□者非贲则明夷,得□者非无妄则随,得□者非噬嗑则震,得□者非益则屯,得□者非颐则复,得□者非姤则大过,得□者非鼎则恒,得□者非巽则井,得□者非蛊则升,得□者非讼则困,得□者非未济则解,得□者非涣则坎,得□者非蒙则师,得□者非遁则咸,得□者非旅则小过,得□者非渐则蹇,得□者非艮则谦,得□者非否则萃,得□者非晋则豫,得□者非观则比,得□者非剥则坤。朱子谓「一爻成,只有三十二卦;二爻成,只有十六卦;三爻成,只有八卦;四爻成,只有四卦;五爻成,只有二卦。六爻既成,一卦乃定」者,此也。至于积七十二营而成十有八变,则六爻见而得乎六十四卦之一矣。然方其三十六营而九变也,已得三画,而八卦之名可见,则内卦之为贞者立矣,此所谓八卦而小成者也。自是而往,引而伸之,又三十六营九变以成三画,而再得小成之卦者一,则外卦之为悔者亦备矣。六爻成,内外卦备,六十四卦之别可见,然后视其爻之变与不变,而触类以长焉,则天下之事,其吉凶悔吝皆不越乎此矣。

西山蔡氏曰:「蓍之奇数,老阳十二,老阴四,少阳二十,少阴二十八,合六十有四。三十二为阳,老阳十二,少阳二十;三十二为阴,老阴四,少阴二十八。其十六则老阳老阴也。老阳十二,老阴四,其四十八则少阳少阴也。少阳二十,少阴二十八。老阳老阴,乾坤之象也,二八也;少阳少阴,六子之象也,六八也。」玉斋胡氏曰:挂扐之数,极其变则六十四,而其中实该八卦之象。老阳三变皆奇,乾三画,纯阳之象也;老阴三变皆偶,坤三画,纯阴之象也。至于少阴,则该三女之象,其乾索于坤,而变为巽、离、兑乎?少阳则该三男之象,其坤索于乾而变为震、坎、艮乎?少阴者,阴之稚,其变则二十有八,以四约而七分之,初变得偶者凡一,巽之一阴在下也。第二变得偶者凡三,离之一阴在中也。第三变得偶者凡三,兑之一阴在上也。合其一一二三,则七其四而为二十八矣。少阳者,阳之稚,其变则有二十,以四约而五分之,初变得奇者凡三,震之一阳在下也。第二变得奇者凡一,坎之一阳在中也。第三变得奇者凡一,艮之一阳在上也。合其一三、二一,则五其四而为二十矣。要之,二老则阳实阴虚,故老阳多而老阴少;二少则阳少阴多,故少阳少而少阴多也。然阳固少矣,而长男则未尝少,其变有三肖父而得阳实之义。至于中、少二男,则惟各得一变之象。是长男之阳不可少,而所以成其少者,男之中与少也。阴固多矣,而长女则未尝多,其变惟一肖母而得阴虚之义。至于中、少二女,则反各得三变之象。是长女之阴不可多,而所以成其多者,女之中与少也。此长男代父,而长女代母,所以其变数皆拟乾坤,而中与少则或不交乎父,或有逾于母,此又阴阳之变,不可执一拘也。此其一变而得两仪之象,再变而得四象之象,三变而得八卦之象,互之为六十四变,而八卦之象又可以该六十四卦之象,其自然之妙,莫不各有法象也。

白云郭氏著蓍卦辨疑,专以前一变独挂,后二变不挂。其载横渠先生之言曰:「再扐而后挂,每成一爻而后挂也。」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且谓横渠之言所以明注疏之失。朱子辨之曰:此说大误,恐非横渠之言也。再扐者,一变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挂再揲再扐而当五岁。盖一挂再揲,当其不闰之年,而再扐,当其再闰之岁也。而后挂者,一变既成,又合见存之策,分二挂一,以起后变之端也。今日第一变挂,而第二、第三变不挂,遂以当挂之变为挂而象闰,以不挂之变为扐而当不闰之岁,则与大传所云「挂一象三,再扐象闰」者,全不相应矣。且不数第一变之再扐,而以第二、第三变为再扐,又使第二、第三变中止有三营,而不足乎成易之数,且于阴阳老少之数亦多有不合者。其载伊川先生之说曰:「再以左右手分而为二,更不重挂奇。」朱子辨之曰:「此说犹多可疑,然郭氏云本无文字,则其传授之际,不无差舛,宜矣。」又云:「第二、第三揲虽不挂,亦有四、八之变,盖不必挂也。」朱子辨之曰:「所以不可不挂者,有两说。盖三变之中,前一变属阳,故其余五、九皆奇数;后二变属阴,故其余四、八皆偶数。属阳者为阳三而为阴一,皆围三径一之术。属阴者为阴二而为阳二,皆围四用半之术也。」是皆以「三变皆挂」之法得之,后两变不挂则不得也。三变之后,其可为老阳者十二,可为老阴者四,可为少阴者二十八,可为少阳者二十,虽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象,是亦以「三变皆挂」之法得之,而后两变不挂则不得也。郭氏仅见第二、第三变可以不挂之一端耳,而遂执以为说,夫岂知其挂与不挂之为得失乃如此哉!大扺郭氏他说偏滞虽多,而其为法尚无甚戾,独此一义,所差虽小,而深有害于成卦变爻之法,尤不可不辨。愚尝考之,第一变独挂,后二变不挂,非独为「六扐而后挂,三营而成易」,于再扐、四营之义不协。且后一变不挂,其数虽亦不四则八,而所以为四八者,实有不同。盖挂则所谓四者,左手余一,则右手余二,左手余二,则右手余一;不挂则左手余一,右手余三,左手余二,右手余二,左手余三,右手余一。此四之所以不同也。挂则所谓八者,左手余四,右手余三,左手余三,右手余四;不挂则左手余四,右手亦余四。此八之所以不同也。三变之后,阴阳变数皆参差不齐,无复自然之法象矣,其可哉!按:后二变不挂,或谓亦本之邵子。朱子说易多宗邵子,而于此不然,可见其中之所得,唯求其是而不涉于偏也。此朱子所以不可及也。

忠辅杨氏法,揲四之余,有一、有二、有三而无四,有四则为一揲矣,岂得谓之余乎?四九、四八、四七、四六者谓之「策」,四三、四四、四五、四六者谓之「奇」。老阳之数九,四其九为三十六策,于四十九蓍之中,去其三十六策,则余十三,挂一不用,则余十二,以四揲之得三,是谓老阳之奇,四三也。「归奇于扐」者,归此奇也。左手余一、余二、余三,或无余,皆未成揲,必以右手之蓍随其奇偶归之,足成一揲、两揲之数。奇数一揲,偶数两揲。然后置之于扐,扐谓正策之旁,不必指间。所谓「归」者,本是左手之蓍,今归之也。右手之蓍初不曾用,故曰右手不揲。故余一则归以三,余三则归以一,皆成一揲之奇数。余二则归以六,无余则归以八,皆成两揲之偶数。奇一也,偶二也。三变皆奇,三也,是谓四三老阳之奇也。三变皆偶,六也,是谓四六老阴之奇也。三变而一奇二偶,五也,是谓四五少阳之奇也。三变而一偶二奇,四也,是谓四四少阴之奇也。为九、为六者,各八,为七、为八者,各二十四,为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赵氏曰:「其新奇有四,揲四之余无四,一也。古法去挂扐,以所余为策数,今乃先去策数,反以挂扐为归奇,二也。揲左所余,即为归奇。今以三变六揲所余,除挂一而归之,三也。扐,指间也,今以为正策之旁,四也。其他如四三、四四、四五、四六之为奇,又以一揲为奇,两揲为偶,皆圣人所未言。且谓此法合于二篇之策,不知二篇之策,非揲蓍策数。易经诸数,随用而殊,安可牵他数以强合?彼以九六之变皆八,七八之变皆二十四,谓为阴阳均等,然以古圣才知,岂不能是?特一本之自然,不欲以私意损益之。」斯言得之矣。

斗南吴氏作大衍筮法图,其说曰:揲蓍之法,说卦备言之。先儒于其用四十有九,误认经意,乃谓但用四十九蓍,虚其一以象太极也。又谓去一之余有四十九,合而未分,以象太一也。其说皆大不然。夫五行之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五为土,合之而成五十。大衍之数实本于此,盖取五行之全数也。蓍之生也,满百岁者,一本而百茎,合于五行之全数者二。筮必用百岁之蓍,亦取其数之自然也。五十而去其一,则非数之全,非自然者矣。故挂一则可,去一则不可。「其用四十有九」,谓用之于揲也。既去其一,又挂一焉,是不用者二,而用之才四十有八也。既挂矣,蓍顾不足于用,乃复并所挂数之,以求其奇,是虽挂而实未尝挂也。挂之为言别也,别而置之,则不当用之于揲,复取而并之,得乎?按太玄揲蓍亦以虚三别一为法,此误由来久矣。一说谓第一揲不挂一,则所余皆得五而无变。唯挂一,则所余非五则九。至第二、第三揲虽不挂,亦有四、八之变焉。则是前一变挂,而后二变不挂也。分而不挂,于四营之义亦不合矣。唯九江周燔之说曰:「筮法先以两手围蓍五十,象太极演成之体;次以两手分蓍为二,象天地开辟之形。然后挂一不用,用四十有九揲之,先左后右各四数之。先归奇于扐,以象一闰,再扐以象再闰,此一变也。后揲而围之,而分之,而又挂之,故曰再扐而后挂,言后揲复挂一也。」按如旧法,则可以挂,可以无挂。如周氏之说,则每变必挂,虽欲不挂,不可得也。天下之理,唯至于不可加损于其间,然后知其自然而然者,此类是也。此斗南元文也,其图不载。按朱子揲法,其分二之后挂一,是用一也;揲四而扐,是用四十八也,合之是用四十九也。所谓「挂」,本作「悬之以用」解。吴斗南谓虽挂而实未尝挂,可以挂,可以无挂者,其言误矣。周氏于五十围而挂一不用,用四十九揲之不合挂一之一数也,则为「挂」作「置之不用」解,而其所得但有五而已,无他也,是初揲可以不揲矣。斗南称其说为自然,殆不然也。若云去一则不可,其言自有理,予所谓存一以为不动之体也。其用四十八揲者,或谓以四与十二宛转相因,相为经纬,以见变化;或谓用河图之四十以行八卦,又卦有八,爻有六,六而八之为四十八,六十四卦虚其游魂、归魂之十六,止于四十八,其说皆可通也。若赵子钦欲以四十有九未分者为象太极,则无谓矣。或又欲尽用五十策者,则初变唯有六策,数得九、得七者各十六,得八者三十二,得六者阙不成揲矣。用挂、挂字皆有别。

张氏周易启元之法:初揲挂一,次两揲不挂,揲左手不揲右手,但以右手之蓍,足满左手之余。初揲余一、余二足满五,余三、余四足满九。次两揲余一、余二足满五,余三、余四足满八。为九、为六者,各八;为七为八者,各二十四。赵氏曰:「次两揲不挂,则不合四营,不揲右手,则不合再扐。且初变左余一,右必余三,左余二,右必余二,与挂一而为五者,乃左右揲四之所余,盖理之自然,势有不容易者。今既不揲右,但视左所余而益之,则多寡直可任情,何必满五满九?」庄氏新谱:三揲皆用四十九数,挂一不在其偶数中,为九、为六者,各八;为七为八者,各二十四。赵氏曰:「与古法戾。」杨氏传:蔡季通法,初挂一不用,止用四十八蓍,于四十八中别取一蓍,挂于指间,三变凡三挂,余一益二,余二益一为少,余三益四,余四益三为多。为九、为六者,各八;为七、为八者,各二十四。赵氏曰:「用此法则有四八而无五九,季通自谓其非矣。」以上三氏所得九六、七八皆同,而其法各异,皆有所未安。今定以朱子之法为正,故附录之,使人不为所惑也。至于用钱、用木丸之类,以代蓍为巧者,尤术家苟简之道,学者无取焉。古易考原云:经卦之别六十有四,皆以此四象求之。皆七、八,则为文王系辞之卦,若得九六,则为周公系辞之爻,而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矣。

按,此则亦无事占二用之辞矣。

经世衍易图说云:当夫元气浑沦,阴阳未判,是谓太极。○及夫元气既分,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是谓两仪。动之上生一奇,谓之阳□;动之上生一偶,谓之阴□。静之上生一奇□谓之刚。静之上生一偶□谓之柔。合而言之,阴阳刚柔,四象也。四象阳之上生一奇,谓之太阳;☰生一偶谓之太阴。☱阴之上生一奇谓之少阳,☲生一偶谓之少阴。☳四象:刚之上生一奇谓之少刚,☴生一偶谓之少柔。☵柔之上生一奇谓之太刚,☶生一偶谓之太柔。☷故太阳为乾,太阴为兑,少阳为离,少阴为震,少刚为巽,少柔为坎,太刚为艮,太柔为坤。此伏羲画卦自然之形体次第,而孔子发明之。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此言最为切要。古今说者虽多,唯康节、明道二先生之说得之。故康节先生之说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正谓此也。夫易之未作,易在太极之先;易之既作,易在八卦之内。八卦画而吉凶定,吉凶定而大业生。以言乎法象之大,则有易中之天地,乾坤是也。以言乎变通之大,则有易中之四时,震巽六子是也。以言乎著明之大,则有易中之日月,离坎是也。以言乎崇高之大,则有易中之富贵,日新盛德富有大业是也。以言乎利用之大,则有易中之圣人,神道设教,顺动服民是也。以言乎深远之大,则有易中之蓍龟,某爻吉,某爻凶是也。此皆易中之大业,非圣人立卦作易,孰能备天下之物,致天下之用,成天下之器,若是其广大悉备乎?

同州王氏曰:「天地之间,本一气也。其所以分阴分阳者,进退有不同尔。阳主进,进极则退。阴主退,退极则进。九之进也,必入于十。阳进而不已,逼于纯阴之十,安得不老?此九所以为老阳。六之退也,必入于五。阴退而不已,逼于纯阳之五,安得不老,此六所以为老阴。阳至九而进极,以其不入纯阴之十,故性虽进而必退,退九而为八,则阳变而为阴矣。惟其方退而未极于六,此八所以为少阴。阴至六而退极,以其不入纯阳之五,故性虽退而必进。进六而为七,则阴变而为阳矣。惟其方进而未极于九,此七所以为少阳。四九而得三十六,则老阳之数全矣。四六而得二十四,则老阴之数全矣。两者合而为六十焉。四七而得二十八,则少阳之数全矣。」四八而得三十二,则少阴之数全矣。两者亦合而为六十焉。分而三十之,则阴阳所以不偏,而此消则彼长,彼消则此长者也。譬犹自甲子至于癸巳,其数三十,而阳主之。自甲午至于癸亥,其数三十而阴主之。亦岂有此多彼寡之异哉?阳主进,故于三十之外进六而为三十六,则阳极矣。阴主退,故于三十之内退六而为二十四,则阴极矣。此三十六、二十四所以为老阳、老阴也。以其可见者验之,阳生于子而极于巳,其数非六乎?阴生于午而极于亥,其数非六乎?此老阳所以可变而为阴,而老阴所以可变而为阳也。若夫二十八则进犹未至于三十,况三十六乎?三十二则退犹未至三十,况二十四乎?此二十八、三十二所以为少阳少阴也。老阳、老阴之进退,不过乎六六者,用数也。少阳、少阴之进退,不过乎八八者,体数也。用数圆,圆则有变;体数方,方则无变。此少阳不可变而为阴,少阴不可变而为阳也。东嘉朱氏定例四象八卦策数例

太阳位居一,乾数九。

少阴位居二,巽、离、兑数八。

少阳位居三,震、坎、艮数七。太阴位居四,坤数六。十干策数例

甲己位居一,其数九。

乙庚位居二,其数八。

丙辛位居三,其数七。

丁壬位居四,其数六。

戊癸位居五,其数五。十二支策数例子午位居一,其数九。

丑未位居二,其数八;

寅申位居三,其数七;

卯酉位居四,其数六。

辰戌位居五,其数五;

巳亥位居六,其数四。

凡四象十干十二支,位一者,其策九;位二者,其策八;位三者,其策七。位四者,其策六。位五者,其策五;位六者,其策四。何也?则乎河图之数,一九相涵,二八相涵,三七相涵,四六相涵,吝为十也。十者,太极之全数也。扬子云述玄数曰:「子午之数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己亥四。」又曰:「甲己之数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晋史述戴洋为庾亮占曰:「寅数七,子数九。」由是言之,斯数也,自伏羲氏之作易,则具在四象八卦;自黄帝氏之造甲子,则具在十干十二支。子云得之而玄,戴洋得之而占。斯数固赜,随用随著,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黄帝六甲纳音一例

甲九子九共三阳金。

乙八丑八十四,阴金。

丙七寅七共二阳火。

丁六卯六十六,阴火。

戊五辰五共二阳木。

己九己四十三,阴木。庚八午九共三阳土。

辛七未八十二,阴土。

壬六申七共二阳金。

癸五酉六十四,阴金。

甲九戊五共二阳火。

乙八亥四十六,阴火。

「丙七子,九共三」,阳水。丁六丑,八十,阴水。「戊五寅,七共二」,阳土。

己九卯,六十七,阴土。

「庚八辰,五共二」,阳金。

「辛七巳,四十四」,阴金。

壬六午,九共二,阳木。

癸五未八十八,阴木。

黄帝六甲纳音二例

甲九申,七共三,阳水。「乙八酉,六十」,阴水。

「丙七戌,五共二」,阳土。

「丁六亥,四十二」,阴土。

「戊五子,九共三」,阳火。

「己九丑,八十一」,阴火。

「庚八寅,七共二」,阳木。

「辛七卯六十八」,阴木。

壬六辰,五共二,阳水。癸五巳,四十,阴水。

甲九午,九共三,阳金。

乙八未,八十四,阴金。

丙七申,七共二,阳火。

丁六酉,六十六,阴火。

戊五戌,五共二,阳木。

己九亥,四十三,阴木。

庚八子,九共三,阳土。辛七丑,八十二,阴土。

壬六寅,七共二,阳金。

癸五卯六十四,阴金。

黄帝六甲纳音三例

甲九辰,五共二,阳火。

乙八巳四十六,阴火。

丙七午,九共三,阳水。丁六未,八十,阴水。戊五申,七共二,阳土。

己九酉六十七,阴土。

庚八戌五共二,阳金。

辛七亥四十四,阴金。

壬六子九共二,阳木。

癸五丑八十八,阴木。

甲九寅七共三,阳水。乙八卯六十,阴水。丙七辰五共二,阳土。

丁六巳四十二,阴土。

戊五午九共三,阳火。

己九未八十一,阴火。

庚八申七共二,阳木。

辛七酉六十八,阴木。

壬六戌五共二,阳水。癸五亥四十,阴水。邵子曰:「策不用十,有无之极也,以况自然之数也。」今六甲纳音遇策数之十,皆除去不用,而用者乃策数所除之余耳。余一与六为水,余二与七为火,余三与八为木,余四与九为金,余五与十为土。策不用十,其义在此。然十者数之全,去十不用,何也?归藏取则河图者也。河图藏十不具,是以归藏去十不用。去十不用,然后纳甲之数得彰其用,此不用者所以为用者欤?此河图本洛书伏羲八卦属五行例乾一阳金。兑二阴金。离三火。震四阳,木。巽五阴木。坎六水。艮七阳,土。坤八阴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五行在天地间,独阳不生,独阴不成,未尝无偶。然金木土之卦,分阴分阳以为偶。水火之卦何无偶也?坎为水,阴中涵阳。离为火,阳中涵阴。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故也。乾偏阳,坤偏阴,震艮一阳,巽兑一阴,皆居卦体之偏。偏于阳者,必偶以阴,偏于阴者,必偶以阳。此金木土卦之有偶也。呜呼!八卦八而五行五,本难齐也。造化自然之妙,布金木土卦为六,约水火卦为二,以五入八,以八藏五,故能齐其所难齐欤。

伏羲六十四卦属五行例

乾一乾乾上乾下阳金。夬兑上乾下阴金「大有」离上乾下

「大壮」震上乾下阳木「小畜」巽上乾下阴木需坎上乾下

「大畜」艮上乾下阳土泰坤上乾下阴土。

「兑二履」乾上兑下阳金。兑兑上兑下阴金。睽离上兑下火。

「归妹」震上兑下阳木。「中孚」巽上兑下阴木。节坎上兑下水。损艮上兑下阳土。临坤上兑下阴土。

「离三同人」乾上离下阳金。革兑上离下阴金。离离上离下火。丰震上离下阳木。「家人」巽上离下阴木。「既济」坎上离下水。贲艮上离下阳土。

「明夷」坤上离下阴土。

震四无妄乾上震下阳金。随兑上震下阴金。「噬嗑」离上震下火。震震上震下阳木。益巽上震下阴木。屯坎上震下水。颐艮上震下阳土。复坤上震下阴土。巽五姤乾上巽下阳金。「大过」兑上巽下阴金。鼎离上巽下火。恒震上巽下阳木。巽巽上巽下阴木。井坎上巽下水。蛊艮上巽下阳土。升坤上巽下阴土。

「坎六讼」乾上坎下阳金。困兑上坎下阴金。未济离上坎下火。解震上坎下阳木。涣巽上坎下阴木。坎坎上坎下水。蒙艮上坎下阳土。师坤上坎下阴土。

艮七遁乾上艮下,阳金。咸兑上艮下,阴金。旅离上艮下,

小过震上艮下,阳木。渐巽上艮下,阴木。蹇坎上艮下,水艮艮上艮下,阳土。谦坤上艮下,阴土。

坤八否乾上坤下,阳金。萃兑上坤下,阴金。晋离上坤下,火豫震上坤下,阳木。观巽上坤下,阴木。比坎上坤下,水。剥艮上坤下,阳土。坤坤上坤下,阴土。

乾兑属金,离属火,震巽属木,坎属水,艮坤属土。先天八宫,宫各八卦,即其卦外象之所属,以定其卦之为金火木水土,是故五行八周于八宫。总八宫而言,属金之卦十有六,属火之卦八,属木之卦十有六,属水之卦八,属土之卦十有六,是之谓六十四卦属五行之例然也。伏羲之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也,不能增水火之卦使之多,不能损金木土之卦使之少,因乎卦象之自然而已。黄帝之造六甲纳音也,不能备每宫用音而使之有,不能泯每宫藏音而使之无,亦曰因乎声音之自然而已。由是象与音协,音与象应,一顺天理之流行,实造化之大巧,易道之至神也欤。按,周易不言五行,言五行自洪范始。儒者大阐其说,以其合于天地万物之理,弗可易也。技术家因之纷纷矣。然天一生水,是无而有也,故为水之始。金之生水,实无确征,至邵子独称水火土石,又自成其一家之言耳。周易筮述卷二。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