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衷》篇
此篇主要论述了阴阳刚柔的观念,通过卦象来解释这些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对“刚柔之失”的讨论,阐述了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例如,它讨论了丰卦的“刚之失”,并从天地盈虚的角度引申出刚柔之义的哲理。
【小畜】卦,…【履】卦,是講對自己的行爲要引導好。【泰】卦言君臣上下交好,【否】卦言陰陽二氣相亂。』下多陰而閉塞。【否】卦下有三陰,閉塞不通。…【復】卦言留止…周回,所以人要自我治理。』【无妄】之卦言有罪而死是正常的,期望无功而得赏,正是貪心奢望的蠱惑。【豫】卦一剛爻為五柔爻所歸往和强大,這是士人的心志。【需】卦,…見到初始就能知道終末,因爲有騰升的徵兆。【大有】卦,貴在六五位之謙恭。【大壯】卦,謂柔爻將终结,而刚爻縱長之象。【豫】卦,可知曉禍患。【大畜】卦,能使人喜悦并教示于人。【隨】之卦,察視其卦象,能夠驚戒于人。【恆】卦,…卦,順從而知道畏懼。【晉】卦,…【兑】卦,和悦而知道畏懼。【艮】卦,得之於靜止之義。【家人】卦,得之於一家之人的安處同居。【井】卦,得之於隱微之義。【垢】卦,…【訟】卦,得之以爭辨之義。【升】卦,…【谦】卦,言謙恭而不顯耀。
【垢】之卦象,一男即足,有五男而知餘。對於【臨】卦,對於誰能不首先感到恐懼?【觀】之卦,内心充滿誠信,民衆方能…。【未濟】之卦,…【剥】之卦,…【大過】之卦,如果不從自身出發,就會失去對災禍的考量,所以要謹慎對待。【噬嗑】卦爲擾亂綱紀之義,
【恆】卦乃言恆久不已,【訟】卦乃言獄訟得凶。【坎】卦…【需】卦,得於相守之義。……以律法而行。【損】卦…【大壯】卦象,是使陰氣卑微的。【歸妹】卦,可用之正定女子。【既濟】者,…【師】之卦,…
【大過】卦上六「涉水過深,有凶險」,所以要注意探問路途。【師】之「長子」,…【隨】之「有獲」,所以禁止咎害。…卦多陰而少陽,…卦多陽而少陰,二卦有相同的地方,即女子有丈夫…【晉】卦六二言「增進怒殺之氣」,觀此當避除怒氣。…【蹇】卦六二爻辭「王臣」,是説返回自身修養德行之事。【中孚】…【需】卦上六爻辭「不速」,…【震】卦辭「震驚百里」,…爲之戒懼,【革】卦辭言「改日」,所以使人誠信。…【周易·頤】卦六四爻辭「虎視」,【电六三爻醉毋虞」,…鼎九四文解折足」…【周易·蠱】卦上九爻辭「高尚其德,不事王公,凶」,就説的這個意思。…【升】卦六四「享祭于西山,吉利」,就是這意思。…【周易·噬嗑】卦上九「肩荷刑具」而「凶險」,初九「腳著刑具则吉利,就是這個意思。先天的五種德行…不是通過學習而改變的,能夠先天具有最圆滿的五行之性,只有文王這一個人而已。【周易·兑】卦初九的『和兑』,這是五行之言的根本。』
子曰:□□□□□□□□□□□□□□□□□□□□□□□□□□□□□□,所以教謀也。「晉如愁如」,所以弭息也怒也。□□□□□□□□□□□□□□□□□□□□□□□。「不事王侯」,其此之謂也。不求則不足以難□□□□□□□□□□□□□□□□□□□□□□?脩□□□□□□□也。【易】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此之谓也。
子曰:□□□□□□則危,親傷□□【易】曰:『何负何也校』則凶,『屢校』则吉,此之谓也。
子曰:五行者,□□□□□□□□□□□□用,不可學者也,唯其人而已矣。【易】其和□,此五言之本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助的意思神明而生占通行本作「蓍」也,叁天兩地而義通行本作「倚」數也,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也,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也,窮理盡性而通行本作「以」至於命也。
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動則沉,此柔之失也。
是故【乾】之『亢龍』,【壯】之『觸藩』,【姤】之罹遭逢角,【鼎】之『折足』九四雖為剛爻,但上承六五,下應初六,上承下施,不勝其任,故爻言折足,乃剛性不足之失,【豐】之虛盈,五爻者,剛之失也,動而不能靜者也。
【坤】之『牝馬』全卦皆阴之失,【小畜】之『密雲』只有一陰,陰而不能動,【姤】之『適屬』通行本作「蹢躅」,【漸】之孕婦渐互为离卦为大腹,九三爻变为观卦,互体为坤,离卦毁灭故爻辞为妇孕不育。坤过阴之失。【屯】之『泣血』,五爻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動者也。以上列举皆不是二爻五爻,即弗中则亡之义。
所以【乾】卦上九言龍飛過高而有悔;【大壯】卦九三言公羊强觸藩籬,反被纏繞其角;【姤】卦上九言遭遇其角,而有悔吝;【鼎】卦九四言鼎器不堪承重,而致折足;【豐】卦初九言日當正午,盈满盛極,却发生日蝕,陰影蔽日,這五卦的爻辭之所以這樣説,都是由于刚的過失,動而不能靜啊。
【坤】卦辭言幼小的雌馬;【小畜】卦辭言但成密雲,而不能致雨;【姤】卦九五言内含章美;【漸】卦九三爻動變,而爲柔爻,其辭言婦女懷孕,但不能生産;【屯】上六言乘馬徘徊,不能前進,流泪不斷,這五卦的卦爻辭之所以這樣說,都是由于柔的過失,靜而不能動啊!』
地之義,柔弱沉靜而不動,其吉保安也。無剛文之,則窮賤匱亡。重陰者沉,故水不吉也。
故武之義,保功而極死。文之義,保安而極窮。是故柔而不闕,然後文而能勝也。剛而不折,然後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習,吉。』言圣人之屯於文武也。此易贊也。」意为圣人居于六二中位,能够汇聚文武柔刚之性适中而吉。
坤卦純柔所表示的地之義,柔弱沉靜不動,其吉善在保持安定。如果没有刚來文飾它,則窮極而廢,導致减亡。坤純陰凶殺,則坎水不吉。
武之義在于保住功業,但達到極至则消亡。文之羲在于保持安定,但達到極至则终结。故柔而不軟,然後文能勝任。刚而不断,然後武能安定。
【周易·坤】卦六二爻辭説「直方大,不用第二次签占,吉利,是說聖人兼具有文武之性。』這是【易贊】。
【坤】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後得主』,學人之謂也。『東北喪朋,西南得朋』,求賢也。『履霜,堅冰至』,豫□□也。『直方大,不習』,□□□□也。『含章可貞』,言美情也。『括囊,無咎』,語無聲也。『黃裳,元吉』,有而弗發也。『龍戰於野』,文而能達也。『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學而能發也。
【易】曰『何校』,剛而折也。『鳴謙』者,柔而□也,【遁】之『黃牛』,文而知勝矣。【渙】之彖辭,武而知安矣。
【坤】之至德,柔而返於方。【乾】之至德,剛而能讓。此【乾】【坤】之三說也。」
【坤】卦六爻柔順相從,是文德的極至。【坤卦爻辭「君子先迷,後得主」,是説使人覺悟。「東北喪朋,西南得朋------39;,是說求賢。初六『履霜,堅冰至」,是說提前預防…。六二「直方大,不習吉」,是說…。六三「含章可貞」,是說美好的情實。六四「括囊,无咎」,是說不說話。六五黄裳,元吉」,是說内有文德,而没有開出事業。上六「龍戰于野」,是說文德外顯,暢達於外,而開出事業。六三「或從王事,无成有終」,是說由迷惑而覺悟後,開出事業。
【周易】中【噬嗑】上九「何校」,是由于過刚而毁折。【谦】上六「鳴谦」,是由于過柔而卷曲。【遯】六二「用黄牛」,文柔而致勝任。【涣】九二(或九五)爻辭,武刚而致安定。
【坤】卦的至德,是柔爻變化,而返回方直的刚爻。【乾】卦的至德,是剛爻變化爲柔爻,而能文讓。』以上就是從三個層面對【乾】【坤】的論説。』
提示
後几段帛書内容應有缺失,順序亦有問題,試作排序,仍不甚明了。
子曰:「君子之德也。大人之義,不實於心,則不見於德。不亶誠實也於口,則不澤於面。能威能澤,謂之龍。」
子曰:「君子疾明好道,日自見以待用也。見用則動,不見用則靜。君子窮不忘達,安不忘亡,靜居而成章,首福有皇。知息也,何咎之有?」
子曰:「人不淵不躍則不見,□□淵不□,不用而反居其□□。君子躍以自見,道以自成。恒躍則凶。」
子曰:「天之□□□何有其□□□□□□人尉文而溥,齋明而達矣。此以剸名,孰能及乎?」
子曰:「讓禪之謂也。君子群居,莫敢首,禪以治,何疾憂也其和也?龍不待光而動,無階而登,聖□人與龍相似,何不吉之有?」此乾之詳說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子曰:「遜從之謂也。歲之義,始於東北,成於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穀續也。」
【易】曰:「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吉。」子曰:「非吉是也。其要,誠與賢之謂也。武夫有拂通「弼」,矯正也,文人有輔,拂不撓,輔不絕,何不吉之有?」
【易】曰:「直方大,不習,吉。」子曰:「性文武也,雖強學,是弗能及之矣。」
【易】曰:「含章可貞,吉。」子曰:「言美情之謂也。文人動,小事時悅,大事順成,知毋過數而務柔和。」
【易】曰:「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子曰:「言【詩】【書】之謂也。君子苟得其終,可必,可盡也。」
【易】曰:「括囊,無咎。」子曰:「不言之謂也。不言,何咎之有?默亦毋譽,君子美其慎而不自著也,淵深而內其華。君子言於無罪之外,不言於有罪之內,是謂重福。有口能斂之,無舌罪。言不當其時,則閉慎而觀。」
【易】曰:「黃裳,元吉。」子曰:「蔚文而不發之謂也。文人內其光,外其寵,不以其白揚人之黑,故其文茲章。」
【易】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子曰:「聖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謂也。龍七十變而不能去其文,則文其信芋大也。」
【易】曰:「利永貞。」□□既沒,有爵□□□□居其德不亡。」此坤之詳說也。
孔子釋【坤】卦辭『先迷後得主』言:『這是講使人覺悟的,怎麼沒有常道呢?天氣…冬、夏氣候正常不亂,冬天不傷於寒,夏天不傷於暑。這就是常道啊。』
孔子釋【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言:『這是講順從啊。一歲始於東北,成於西南。君子看到起始,知道不可違逆,故要謹慎地保養乳子。』
孔子釋【坤】卦辭『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吉』言:『這不是告訴人們方所的,是講得賢的。武人以刚直的方式匡正君主,文人以文柔的方式輔弼君主。無論是刚直還是文柔的方式,都能保持長久而不断絕,怎麼能不吉利呢?
孔子釋【坤】卦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吉』言:『聖人天生具有文柔、武刚的圓滿本性,即使勉强地學習,也不能趕上他們啊。』
孔子釋【坤】卦六三爻辭『含章可貞,吉』言:『這是講美好的内在品質啊。文柔之人事君,小事待時而言,大事循順而成就之。與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狹,專以寬舒、和緩的方式應對。』
孔子釋【坤】卦六三爻辭『惑從王事,无成,有終』,言:『這是說學習【詩】、【書】啊。君子若想得善終,應該把【詩】、【書】學到通達的地步。』
孔子釋【坤】卦六四爻辭『括囊,无咎』言:『這是講不言啊。不言,怎麼有咎害呢?默然不語,不自我稱譽。君子以慎言爲美,而不自我昭顯,将光華纳藏於内。君子當不會獲罪時則言,會獲罪時則不言,這是雙重之福。能慎言,无口舌之罪,是說時機不當,則閉口慎言而靜觀。』
孔子釋【坤】六五爻辭『黄裳,元吉』言:『這是講富有文采而不自顯。文柔之人内藏光華,自然外顯而有榮光,不以己賢而揚眾人之愚,自己的文采會更加彰顯。』
孔子釋【坤】上六爻辭『龍戴于野,其血公黄』,言:『這是講聖人施用于世啊,聖人内隱文德,中心篤實,自然會全部顯現出來。龍七十變而不能脫去文理,說明龍的文理乃是由内在文德引伸外顯的啊。』
是故占曰:【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久而弗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舉。【困】,窮而達。【井】,居其所而遷。【渙】,稱而救。
是故【履】以果行也,【謙】以制禮也,【復】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損】以遠害也,【益】以舉禮也,【困】以避咎也,【井】以辯義也,【渙】以行權也。子曰:「渙而不救,則比矣。」
以義占此九卦:占【履】卦,可明和順履禮,而達目的之義。占【謙】卦,可明撙節退讓,而德行廣大之義。占【復】卦,可明動變之幾雖極爲微小,但能辨別未來吉凶善惡趨向之義。占【恆】卦,可明長久堅持操守而不厭倦之義。占【損】卦,可明先難而後易之義。占【益】卦,可明長養充裕而施予於人之義。占【困】卦,可明身處困境而守節致通之義。占【井】卦,可明居所不移而施惠於外之義。占【渙】卦,可明稱揚天命而鳩聚散民之義。
【履】卦教人果決而行,【謙】卦教人裁制於禮,【復】卦教人自知善惡,【恆】卦教人純一其德,【損】卦教人遠離災害,【益】卦教人興起利益,【困】卦教人避開災禍,【井】卦教人辨明道義,【渙】卦教人施行權變。孔子曰:『民眾渙散而不鳩集,則朋比阿黨。』
【易】之義,贊始要終以為質。六爻相雜,唯待物也。是故其初難知,而上易知也,本難知也,而末易知也。□則初如擬之,敬以成之,終而無咎。□□□□□□□□修道,鄉物巽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占,危哉!□□不當,擬德占之,則【易】可用矣。子曰:「智者觀其彖辭,而說過半矣。」
【周易】之義理,在於觀見初始,要會終末,以爲卦體。一卦六爻交錯雜居,唯各會其時,唯各主其事。卦之初爻事物隱微,故難知。卦之上爻事物彰著,故易知。本始難知,末終易知。本始則初爻之辭擬議之,勤敬以成就之,方能終而无咎。
【易】曰:『…修學【周易】之道,享用爻畫,算數卦德。太陽在上,光照一卦六爻之位,要正定其是非…不觀德義而筮占,是危險的,這樣使用【周易】是不恰當的。筮占中必須同時觀德,這樣才可以使用【周易】。』
孔子説:『智達之士觀其卦辭,則論說超過一半了。』
【易】曰:「柔之為道也,不利遠者,其要無咎,用柔若中也。」
【易】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其過不同。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曰:『柔之爲道,不利置於外卦四位之遠處。其要會在无咎,其用柔在二之中位。』
【易】曰:『三與五皆陽位,但其所處内外不同,故其過善不同。三多凶邪,五多功绩,这是由于贵贱等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