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要》篇
此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易》的论述,展现了孔子对《易》的理解和阐释。孔子通过对《易》的解读,强调了其人文内涵和理性精神,突破了古代筮占文化的局限,将人的命运从外在性转向内在性,从神本转向人文。孔子还通过过滤、清洁筮占文化中虚幻和非理性的因素,提升了其清明、明晰的理性层面。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察天之道,天之□也。地之道,地之□也。人之道,人之□也。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剛柔之相推而成變。道□□道,故曰爻。有等,而名諸義,義錯□□□□□□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至命者也。【易】...明而甚不...行其義,長其慮,修其□□□□□□□□□□□□□□【知】【易】矣。若夫祝巫卜筮,龜...巫贊...巫之師...無德則不能知【易】。故君子尊□□□□□□□□□。
【譯文】:…【易】之為書,廣大皆備,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三畫之卦已具三才之道,重之故為六畫卦。六畫所效法的,更非別有他義,乃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既有變化而移動,故重畫以象之,故曰爻。爻有陰陽貴賤等级,以象萬物之類,故謂之物。卦爻剛柔之位相間,故為文。爻不當位,故吉凶產生了。……奉行【周易】之義,崇貴【周易】之智,脩行【周易】之德,…則瞭解【周易】了。
子曰:「吾好學而纔聞要,安得益吾年乎?吾□□□□□□□□□□」
【譯文】:孔子說:「我喜好【周易】,膚淺地領悟到了一点【周易】之要道,怎磨能夠增加我的年壽呢?要是能多活幾年,能有更多時間研究【周易】就太好了我…」
夫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枹桑。』」
【譯文】:夫子曰:「凡是傾危的,都曾經安樂其位。凡是滅亡的,都曾經自以為能長保生存。所以君子安樂不忘倾危,生存不忘滅亡,安治不忘禍亂。【周易】(【否】九五)說:『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快繁到叢生的桑樹上!」
夫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易】曰:『鼎折足,覆公莡餗,其形渥,凶。』言不勝任也。」
【譯文】:夫子說:「德行淺薄而地位尊高,才智狹小而圖謀宏大,力量微小而擔負重任,這樣很少不及於禍難的。【周易】(【鼎】九四)說:『鼎折断其足,三公傾覆王之美馔,於屋中受刑,凶。』是說不能胜任的情狀。」
夫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見幾有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複行也。【易】曰:『不遠複,無悔,元吉。』」
【譯文】:夫子說:「顏回的道德修養差不多了吧!發現幾微的兆頭,有過錯,沒有不知道的。知道了,沒有再次重犯的。【周易】(【復】卦初九)說:『起步不遠就能返回,无悔,大吉。」
天地困,萬物潤,男女媾精而萬物成。【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譯文】:天地二氣合和交密,萬物感潤。男女陰得交合其精,萬物化成。【周易】(【損】卦六三)說:『三人同行,则損减一人。一人出行,則得到朋友。』是說致其醇一。
夫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呼,定其位而後求。君子修于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動,則民弗與也。懼以呼,則民不應也。無位而求,則民弗予也。莫之予,則傷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此之謂也。
【譯文】:夫子說:「君子安定其身而後行動,和易其心而後召唤,安定其位而後求取。君子修養這三者,故能身存。身危而動,則民眾不赞助。無位而求,则民眾不給予。不給予,則傷害他的人就到了。【周易】(【益】上九)說:『沒人增益他,有人攻擊他,居心無恒貪求無厭,凶。』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
【譯文】:孔子老年喜好研讀【周易】,坐下來的時候【周易】放在席子上,出行的時候【周易】装在袋子裹。
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繁。』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譯文】:子赣曰:「夫子以前教育弟子說:『沒有德行的人才趨於神靈,缺乏智謀的人才頻繁地進行卜筮。』賜認為這些話很對。以此言考慮,賜對夫子的行為迷惑不解。夫子為何老而喜好【周易】呢?」
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屰而至者,弗屰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詭诡、恑其辭。【尚書】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辭也。汝何尤于此乎?」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言如畫方以矩,前後是一致的。我前面喜好讀【易】的做法,好像違反了我以前對你們譁的話,而招致了你的賁備。实際上並沒有違背我原來的話而是對的。明察了【周易】要旨,就知道我沒有達反前面的言辩。【尚書】簡略,多有疏漏,而【周易】精密,無有缺失,其卦爻辭中含有古代要人的遺教和聖道。我并非安于【周易】占筮之用,我樂於它的文辭啊,你爲什麽責怪於此呢?」
子贛曰:「如是則君子已重過矣。賜聞諸夫子曰:『遜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則是用奇於人也,而可乎?」
【譯文】:子赣說:「如果這樣君子就再次犯錯了。賜從夫子那裹聽到過這樣的話:『遵循平常的做法,按合適的方法去行事,則人不迷惑。』夫子現在不樂于【周易】的占您之用,而喜歡讀其文辭,這是存心立異于人,是奇邪不正的做法,这样做可以嗎?」
子曰:「校絞哉,賜!吾告汝,【易】之道□□□□□□□此百姓之道也,非【易】也。夫【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圖,愚人為而不妄,漸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避咎,然後【易】始興也。予樂其智之自□,□之自□也。予何安乎事紂乎?」
【譯文】:孔子說:「賜,你太急切偏激了!我告訴你,【易】之道…這是百姓之道…【易】。【周易】使剛猛的人懂得畏懼,使柔弱的人懂得謀取,使愚直的人做事不妄爲,使詐欺的人做事去掉欺詐。文王有仁德,但不得寶現他的心志,以成就他的謀慮。紂王殘暴無道,文王要興起,他隱瞞自己的心志以避禍,然后【周易】始作。...我怎會安於卜筮之用而像作紂王之臣呢?」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譯文】:子赣問:「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之用嗎?」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雖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我一百次筮占,有七十次占中,這是我一人占的情祝。周梁山占的那一次,由多人占,也一定是從其多者而已。」
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微,明數而達乎德,有□□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恃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譯文】:孔子说:「對於【周易】,我把祝人的行為放在次要地位上,我着重觀察它其中的德、義呀!暗求鬼神佐助,而達於著策之敷;明了著策之數,而達于道德,守仁行義。隱求鬼神佐助,而不能達到數占,這是巫的筮占;達到數占,而不能達到德義的層面,這是史的筮占。史巫之筮,趨向易道而沒有達到,依賴它而就不對了。後人責怪我孔丘的,或許因爲【周易】吧?我求索【周易】中的德義而已,我與史、巫同樣學習和運用【周易】但最終歸趨是不同的。君子脩养德行乃求福,所以很少祭祀求福;践履仁義乃求吉,所以很少卜筮求吉。祝巫卜筮應該要放在次要才對吧!」
孔子繇繇/籀【易】,至於【損】【益】二卦,未嘗不廢書而歎,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生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損】。生道窮焉而生道生焉。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損之始凶,其終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喜。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此謂【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極之,變以備其情者也,故謂之【易】變也。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政之事不足以生之,而【詩】【書】【禮】【樂】不□下百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識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謂得一而群畢者,此之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譯文】:孔子研讀【周易】,至於【損】【益】一卦損益互為綜卦,視為一卦,不免放下書而感歎,告誡門下弟子說:「二三子,對【損】【益】之道,不可以不審查,它是吉凶之門户。【益】作爲卦,正當值春天繼之以夏天之時,萬物所盛出,白晝比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長,是生之實滿、強盛之時,故稱爲益。【損】卦,正當值秋天繼之以冬天之時,萬物老衰,黑夜比白晝一天比一天增長。所以生道窮盡而生道又生。【益】卦開始吉,終結時凶。【損】卦開始凶,終結時吉。從【損】【益】之道,足以觀察天地的變化和君主的事業。所以通過觀察【損】【益】的變化,就不會見損而憂懼,見益而喜悅。所以明君不用序四時之位,不用推步日月五星,不用卜筮之占,就能預知吉凶,這是由於順從了天地的本性。此之謂【易】道。因此【易】有天道,而不可用日月星辰完全地稱述它,所以用陰陽來概括它。有地道,不可用水火金土木五行完全地稱述它,所以用柔刚來概括它。有人道,不可用父子君臣夫婦蚰娌或兄弟完全地稱述它,所以用上下來概括它。有四時之變,不可以用各種物候完全地稱述它,所以用八卦來概括它。所以【周易】這本書,一類不足以窮盡它,只有用變易才能完備地概括它的實情,所以稱其為變易的易字。有君道,五官、六府不足以全部地稱述它,五政之事不足以闡明它。而【詩】、【書】、【禮】、【樂】不止百篇之数,難於窮盡「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以及「君道」。不探求古法,不可使辭令順達,不可探求認識什么是好的而周易含有遺留的古法,要從其中探求。有才能的人由【损】【益】一卦就可探求君道,所謂「得一而群畢」,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從【損】【益】之道,足以觀察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