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帛书易》简介

帛书《周易》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与其它27种帛书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内。关于帛书《周易》的抄录年代,专家们的判断是约在西汉文帝初年,即大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这意味着帛书《周易》的版本可能是基于更早的竹简本进行抄录的,其原始内容的撰写时间应该更为久远。

相较于通行版本,帛书《周易》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其卦序与传世本有所不同。其次,一些卦名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自通假字的使用。此外,帛书《周易》还包括了《易传》部分,例如《二三子间》上下篇以及《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内容与结构

帛书《周易》的内容主要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包括阴爻和阳爻。这些卦形符号和卦爻辞是《周易》的核心,用于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人事变化以及道德准则。

传部分是对经文的阐释和发挥,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这些传文对于理解经文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周易》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编排与特点

帛书《周易》的编排经过精心考虑。它以经文在最前面,随后分说经文,再通论大义,又于论说外记事,最后是传《易》经师的言论。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部《周易》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此外,帛书《周易》以键、根、赣、辰、川、夺、罗、筭八个卦为基本卦,将六十四卦分为八组。每组中分别以固定的一卦为上卦,然后取与之相同的卦为下卦,组成一个六爻的卦。这种分组方式使得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容易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文化价值

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易学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精神、物质等问题的探求及演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因此,帛书《周易》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帛书《周易》与通行版本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行版本不如出土版本真实可靠。两者各有其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它们,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总的来说,帛书《周易》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易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通过深入研究帛书《周易》,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