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横渠易说卷一

宋张载撰上经乾乾:元、亨、利、贞。

「乾」之四德,终始万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推本而言,当父母万物,

明万物资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不以「元」配「坤」。

天下理得,元也;会而通,亨也;说诸心,利也;一天下之动,贞也。「贞」者,专静也。

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则有体,言「乾坤」则无形。故性也者,虽乾坤亦在其中。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大而得易简之理,当成位乎天地之中,时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及夫化而圣矣,造而位天德矣,则富贵不足以言之。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处阴,故曰「在渊」。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云行雨施」,散而无不之也。言「乾」发挥徧被于六十四卦,各使成象。「变」,言其著;「化」,言其渐。万物皆始,故性命之各正。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之行也。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大和,健利且正。孟子所谓终始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欤!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其此之谓乎?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谓六爻。言天道变化趋时者,六爻各随时自正其性命。谓六位随时正性命,各有一道理,盖为时各不同。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不一则乖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道,行也,所行即是道。易亦言「天行健」,天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或跃,进退皆可,在渊者,性退也,故指其极而言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乾之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德,成性跻圣者耳。若夫受命首出,则所性不存焉,故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人造也。

成性则跻圣而位天德。乾九二正位于内卦之中,有君德矣,而非上治也。九五言上治者,通言乎圣人之德。圣人之性,舍曰「君」而谓之「天」,见大人德与位之者皆造也。

至健而易,至顺而简,故其险其阻,不可阶而升,不可逸而至。仲尼犹天,「九五飞龙在天」,其致一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仁统天下之善,礼嘉天下之会,义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动。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孔子喜弟子之不仕,盖为德未成,则不可以仕,是行而未成者也。故潜勿用,龙德而未显者也。不成名,不求闻也,养实而已。乐行忧违,不可与寡德者语也。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子龙德而隐,故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圣与圣者同,能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圣人不为沽激之行以求时知,依乎中庸,人莫能知,以此自信,不知悔也。

大而得简易之理,当成位乎天地之中,时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及夫化而圣矣,造而位天德矣,则富贵不足以言之。「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主于吾志而已,无所求于外,故善世博化,龙德而见也。潜而未见,则为己而已,不暇及夫人者也。

孟子不得已而用潜龙者也,颜子不用潜龙者也。孟子主教,故须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庸言庸行,盖天下经德达道,大人之德施于是者溥矣,天下之文明于是著矣。然非穷变化之神,以时措之宜,则或陷于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此颜子所以求龙德而正中,乾乾进德,思处其极,未敢以方体之常安吾止也。

颜氏求龙德正中而未见其止,故择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叹夫子忽焉前后也。乾三四,位过中,重刚,时不可舍,庸言庸行不足以济之,虽大人之盛,有所不安。外趋变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艰于见德者,时不得舍也。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性圣矣。故既曰「利见大人」,又曰「圣人作而万物睹」。亢龙以位画为言,若圣人则不失其正,何亢之有?德博而化,言化物也。以其善世,即是化也。善其身,自化也。兼善天下,则是化物也。知化则是德化,圣人自化也。化之况味,在学者未易见焉,但有此次序。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乾九三修辞立诚,非继日待旦如周公,不足以终其业。

忠信所以进德,学者止是一诚意耳。若不忠信,如何进德?不骄,德当至也;不忧,业当终也。适在不安之位,故曰因其时。

求致用者,几不可缓;将进德者,徙义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惧之地,乾乾德业,不少懈于趋时也。知至极尽其所知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以阳居阴,故曰「在渊」。位非所安,故或以跃。德非为邪,故进退上下,惟义所适,惟时所合,故曰「欲及时也」。能如此择义,则无咎也。

九四以阳居阴,故曰「在渊」。能不忘于跃,乃可免咎。「非为邪也」,终其义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谷神能象其声而应之,非谓能报以律吕之变也。犹卜筮叩以是言,则报以是物而已。易谓「同声相应」是也。王弼谓「命吕者律」,语声之变,非此之谓也。圣人作,万物睹,故「利见大人」。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一章止为「飞龙在天」而发。龙虎水火之喻,盖明各逐一类去。本在上者却上去,本在下者却逐下。德性本得乎天者,今复在天,是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而自丧之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居大中安止之地,至于三四,则不得所安也。

圣人神其德,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强,所以成之于天耳。「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颜子未成性,是为潜龙,亦未肯止于见龙,盖以其德其时,则须当潜。颜子与孟子时异,颜子有孔子在,可以不显。孟子则处师道,亦是已老,故不得不显耳。九二、九三、九四至上九,皆是时也。九四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此时可上可下,可进可退,「非为邪也」,即是直也。天道不越乎直,直方大则不须习,行之自无不利。非为邪,则是陟降庭止也。进德修业欲及时,即是「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也。言无畔去,亦无援引,亦无歆向,亦无羡而不为,诞知登于岸耳。岸,所处地位也。此与「进无咎」同意,惟志在位天德而已。位天德,大人成性也。九三、九四,大体相似。此二时处危难之大,圣人则事天爱民,不恤其他,诞先登于岸。九五,大人造也。造,成就也。或谓造为至义,亦可。大人成性,则圣也化。化则纯是天德也。圣,犹天也,故不可阶而升。圣人之教,未尝以性化责人,若大人,则学可至也。位天德则神,神则天也,故不可以神属人而言。庄子言「神人」,不识义理也,又谓至人、真人,其辞险窄,皆无可取。孟子六等,至于神则不可言人也。上九「亢龙」,缘卦画而言,须分初终,终则自是亢极。言君位,则易有极之理。圣人之分,则安有过亢?易虽以六爻为次序而言,如此则是以典要求也。乾初以其在初处下,况圣修而未成者可也。上以居极位,画为亢,圣人则何亢之有?若二与三,皆大人之事,非谓四胜于三,三胜于二,五又胜于四,如此则是圣可阶也。三四与二,皆言所遇之时。二之时平和,「见龙在田」者,则是可止之处也,时舍时止也。以时之和平,故利见,不至于有害。三四则皆时为难危,又重刚,又不中。至九五则是圣人极致处,不论时也。「飞龙在天」,况圣人之至,若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大人与圣人,自是一节妙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以理计之,如崇德之事,尚可勉勉修而至,若大人以上事,则无修,故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言不可得而知也。直待己实到穷神知化,是德之极盛处也。然而人为者,不过大人之事,但德盛处,惟已知之,「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如此方是成就吾之所行大人之事而已。故于此爻却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则是全与天地一体,然不过是大人之事,惟是心化也。故尝谓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盖大人之事,修而可至,化则不可加功,加功则是助长也,要在乎仁熟而已。然而至于大以上,自是住不得,言在熟,极有意。大与圣难于分别。大以上之事,如禹、稷、皋陶辈,犹未必能知,然须当皆谓之圣人。盖谓所以接人者与圣同,但己自知不足,不肯自以为圣。如禹之德,斯可谓之大矣。其心以天下为己任,规模如此。又克己若禹,则与圣人直无间别。孔子亦谓:「禹于吾无间然矣,久则须至尧舜。」有人于此,敦厚君子,无少异圣人之言行,然其心与真仲尼须自觉有殊,在他人则安能分别?当时至有以子贡为贤于仲尼者,惟子贡则自知之。人能以天为心,常以圣人之规模为己任,久于其道,则须化而至圣人。理之必然如此,其大即是天也。又要细密处行之,并暗隙不欺。若心化处,则诚未易至。孔子犹自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傥曰吾圣矣,则人亦谁能知?故曰:「知我者其天乎?」然则必九五言「乃位乎天德」,盖是成圣实到也。不言「首出」,所性不存焉,其实天位也。不曰「天位」,而曰「天德」,言德则德位皆造,故曰「大人造也」。至此乃是大人之事毕矣。五,「乾」之极盛处,故以此当圣人之成德。言「乃位」,即是实到为己有也。若由思虑勉勉而至者,止可言知,不可言位也。「乃位」,则实在其所矣。大抵语勉勉者,则是大人之分也。勉勉则犹或有退,少不勉勉,斯退矣。所以须学问。进德修业,欲成性也。成性则从心,皆天也。所以成性则谓之圣者,如夷之清,惠之和,不必勉勉彼一节而成性。若圣人,则于大以成性。

刚健故应乎天,文明故时行。

乾二五皆正中之德,五则曰「大人造也」,又曰「圣人作而万物睹」。大人而升,圣乃位乎天德也。不言「帝王」而言「天德」,位不足道也,所性不存焉。潜龙自是圣人之德备具,但未发见。

见龙成性,至飞龙则位天德。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利贞」者,性情也。以利解性,以贞解情。利,流通之义。贞者,实也。利,快利也。贞,实也。利,性也。贞,情也。情尽在气之外,其发见莫非性之自然。快利尽性,所以神也。情则是实事,喜怒哀乐之谓也。欲喜者如此喜之;欲怒者如此怒之;欲哀乐者如此乐之哀之,莫非性中发出实事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刚健中正」,中爻之德。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主以中正为精也。「六爻发挥」,言时各异。「旁通情也」,情,犹言用也。六爻拟议,各正性命,其乾德旁通,不失大和,而和且正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成德为行」,德成自信而不疑,所以日见于外可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未成之地耳。颜子之徒,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故曰:「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龙德而隐」,圣修而未成者也,非如学者之未成。凡言龙,喻圣也,若颜子可以当之。虽伯夷之学,犹不可言龙,龙即圣人之德,颜子则术正也。

易曰:「见龙在天,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此以六画分三才也。以下二画属地,则四远于地,故言「中不在人」。若三则止言不在天在田而已。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浩然无间,则天地合德,照无徧系,则日月合明;天地同流,则四时合序;酬酢不倚,则鬼神合吉凶。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然后能无方无体,然后无我。先后天而不违,顺至理以推行,知无不合也。虽然,得圣人之任,皆可勉而至,犹不害于未化尔。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以西南为得朋,乃安贞之德也;以东北为丧朋,虽得主有庆,而不可怀也。西南,土之位;东北,木之位也。「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是不能丧朋也。媵遇劳而无怨,却是能丧朋者;「其卒啸也歌」,是「乃终有庆」也。此妇人之教大者也。「西南」,致养之地;「东北」,反「西南」者也。阴阳正合,则阴相对者必阳也。「西南得朋」,是始以类相从而来也。「东北丧朋」,丧朋相忘之义,听其自治,不责人,不望人,是丧其朋也,丧朋则「有庆」也。江有沱、有汜、有渚,皆是始离而终合之象也。有嫡不以其媵备数,是不能丧朋,媵遇劳而无怨,是能丧朋也,以其能丧朋,故能始离而终合之子归自嫡也;「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皆言其始之不均一也。「其后也悔」,嫡自悔也。处既安,既处之处也,始离而终既处也。歌是「乃终有庆」。庆则同「有庆」。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坤先迷不知所从,故失道,后能顺听,则得其常矣。「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地道之有孚者,故曰「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六三以阴居阳,不独有柔顺之德,其知光大,含蕴文明,可从王事者也。然不可动以躁妄,故可静一以俟时,不可有其成功,故无成乃有终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效法故光。

屈伸、动静、终始各自别,今以刚柔言之,刚何尝无静,柔何尝无动?「坤至柔而动也刚」,则柔亦有刚,静亦有动,但举一体则有屈伸动静终始,乾行不妄则坤顺必时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余庆余殃,百祥百殃,与中庸必得之义同。善者有后,不善者无后,理当然。其不然者,亦恐迟晚中闲。譬之瘠之或秀,腴之或不秀,然而不直之生也,幸而免遇外物,大抵适然耳。君子则不恤,惟知有义理。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敬以直内,则不失于物;义以方外,则得己。敬义一道也。敬所以成仁也。盖敬则实为之,实为之故成其仁。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正位居体,所以应黄裳之美。屯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往则失其居矣。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云雷皆是气之聚处。屯,聚也。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磐桓,犹言柱石,磐,磐石也;桓,桓柱也。谓利建侯,如柱石在下,不可以动,然志在行正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班,布不进之貌。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处非其地,故曰「入于林中」。虞,防禁也。二以乘刚有寇,故五若可亲;五屯其膏,故不若舍之。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待求而往。

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礼闻取道义于人,不闻取其人之身。来之为言,属有道义者谓之来。来学者,就道义而学之;往教者,致其人而取教也。「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是也。

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刚中之德也。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夫险而不止,则入于坎,入于蹇。不止则是安其危之类也,以其知险而止也。故成蒙之义,方以有求。「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以蒙而求,故能时中,所以「亨」也。

人心多则无由光明,

「蒙杂而著」,「著」,古「着」字。杂着于物,所以为「蒙」。「蒙」,昏蒙也。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时之义甚大,如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者,蒙何尝有亨?以九二之亨,行蒙者之时中,故蒙所以得「亨」也。蒙无遽亨之理,以九二循循行时中之亨也。蒙卦之义,主之者全在九二。彖之所论,皆二之义。教者但观蒙者时之所及则道之,此是「亨行时也」。此时也,正所谓「如时雨化之」。如既引之中道而不使之通,则是教者之过;当时而道之,使不失其正,则是教者之功;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以柔下贤,居于坎,陷然无所私系,用心存公,虽不能谕人于道以辨曲直,正法可也。善行法者多说于任刑,道非弘矣,故以往吝。故君子哀矜而勿喜也故,一作终。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择妇而纳之则吉。

九二以下卦之中主卦德,故曰「子克家」。以子任家,必刚柔得中乃济,不可严厉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金夫」,二也。「不有躬」,履非正则不能固于一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不愿不信,蒙之失正者也,故蒙正如童吉,与彖之义同。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蒙暗犯寇,御之可也。以刚明极显而寇蒙暗,则伤义而众不率也。九二以刚居中,故能「包蒙」而吉。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刚健而不陷而能俟时,故有孚于「光亨」也。

讼、需、坎皆言「有孚」,必然之理也。又如未济「饮酒濡首」亦言「有孚」,义同此。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未济亦「有孚于饮酒」,以阴在前,无所施为,惟于饮食而已。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以柔居阴,不能御强,来则听顺而辟其路。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上无所出,故降入自穴,恭以纳之,虽处极上,不至于失讼。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初于正应中有阴阳之闲,不无讼,但以阴居下体为柔顺,履险方初,不永所事,其理辨直,故「小有言终吉」。直,一作正。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处险体刚,好讼者也。上下二阴俱非己应,理为不直,故不讼。归而逋窜,使其邑人之众无辜被祸,故曰「邑人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履非其位,处险之极,若能不为他累,专应上九,则虽危终吉,故曰「旧德」。以阴居阳,又处成功,必有悔吝,故曰「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体健而比于三,理为不直,故「不克讼」。师,师,贞,丈人吉,无咎。

丈人刚过,太公近之。刚正刚中,则是大人,圣人得中道也。太公则必待诛纣时维鹰扬,所以为刚过,不得称大人。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师出以律,师之始也。体柔居贱,不善用律,故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怀爱万邦,故所以重将帅。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阴柔之质,履不以正,以此帅众,固不能一。师丈人吉,非阴柔所御。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次之不战之地,则不失其常。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柔居盛位,见犯乃较,故无咎。任寄非一,行师之凶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师终必推赏,然小人虽有功,不可胙之以土,长乱也。承,犹继世之承也。

比,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必原筮者,慎所与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柔而无应,能择有信者亲之,己之诚素著显,终有它吉,比好先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爱自亲始,人道之正,故曰「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履非其正,比之必匪其人,故可伤。

六四,外比之,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失前禽」,谓三面而驱,意在缓逸之不务杀,惟顺奔然后取之,故被伤者少也。

以刚居中而显明比道,伐止有罪,不为滥刑,故邑人不诫,为上用中,此之谓也。不比者不惩,非用中也,故比必显之,然杀不可务也。一云:上使中者,付得其人也。小畜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自我西郊」,刚阳之气进而不已也。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以理而升,进之于应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初反自道,三为说辐,二以汇征在中,故未为失。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近而相比,故说辐而不能进,反为柔制,故曰「反目」。非其偶也,故不能正其室。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以阴居阴,其体不躁,故曰「有孚」。能上比于五,与之合志,虽为群下所侵,被伤而去,怀惧而出,于义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六四为众阳之主,己能接之以信,挛如不疑,则亦为众所归,故曰「富以其邻」。

履,

履虎尾,不咥人,亨。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说虽应乾而二不累五也。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无阴柔之累故不疚,此所以正一卦之德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阴累不干,无应于上,故其履洁素。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中正不累,无援于上,故中不自乱,得幽人之正。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大君者,为众爻之主也;武人者,刚而不德也。

九四,履虎尾诉诉,终吉。象曰:「诉诉终吉」,志行也。

二五不累于己,处多惧之地,近比于三,能常自危,则志愿终吉。阳居阴,故不自肆,常自危也。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视所履以考求其吉,莫如旋而反下,则获应而有喜也。

乘刚未安,其进也宁旋。

泰。

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中行,中立之行也,若朋比则未足尚也,舜文之大,不是过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因交与之际以著戒,能艰贞则享福可必。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阴阳皆未安其分,故家不富,志不宁。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虽阴阳义反,取交际为大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泰极则否,非力所支,故不可以师,其势愈乱,正以命令谕众,然终吝道也。故知者先几,艰贞无咎,著戒未然也。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盖言上下不交,便天下无邦,有邦而与无邦同,以不成国体也。在天下,他国皆无道,只一邦治,亦不可言天下无道,须是都不治,然后是天下无道也。于否之时,则天下无邦也。古之人一邦不治,别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耳。无道而隐,则惟是有朋友之乐而已。子欲居九夷,未敢必天下之无邦,或夷狄有道。于今海上之国尽有仁厚之治者。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柔顺处下,居否以静者也。能以类正,吉而必亨,不事苟合,志在得主者欤!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处二阴之间,上顺下容,众不可异,故其道否乃亨。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处否而进,履非其位,非知耻者也。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居否之世,以阳处阴,有应于下,故虽有所命,无咎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以亡为惧,故能休其否。

苞桑,从下丛生之桑,业生则其根牢。书云:「草木渐包,如竹丛芦苇之类。」河朔之桑多从根斩条取叶,其生丛然。同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辩物。

不能与人同,未足为正也。

天下之心,天下之志,自是一物,天何常有如此闲别!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二与五应而为佗间,己直人曲,望之必深,故号啕也。师直而壮,义同必克,故遇而后笑。大有

大有,元亨。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柔得盛位,非所固有,故曰「大有」。

刚健故应乎天,文明故时行。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柔能「大有」,非天道也,乃天命也,故曰「顺天休命」。遏恶扬善,勉众也。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二应于五,三能自通,四匪其彭,惟初无交,故有害,然非其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非柔中文明之主不能察,非刚健不私之臣不能通,故曰「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晳也。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人威重有德望,则人自畏服。易曰「厥孚交如威如吉」,君子以至诚交人,然后有威重。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君子至平易,有何关防拟备,惟以抑抑威仪为德之隅,俨然人望而畏之,既易而无备,则威如乃吉也。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以刚而下柔,居上而志应于中,故曰「履信思顺,又以尚贤」。盖五阳一阴,又无物以闲焉耳。刚柔相求,情也,信也。

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止于下故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人乐尊之,故光而不掩;志下于人,故人不能加。天以广大,自然取贵,人自要尊大,须意、我、固、必,欲顺己、尊己,又悦己之情,此所以取辱取怒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尊者谦则更光,卑者已谦,又如何逾之?此天德至虚者焉,以其能谦,故尊而益光,卑又无人可逾,盖已谦矣,复如何逾越也!谦,天下之良德。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隐高于卑,谦之象也。

易大象皆是实事,卦爻小象则容有寓意而已。言「风自火出,家人」。家人之道,必自烹饪始。风,风也,教也,盖言教家人之道,必自此始也。又如言「木上冇水,井」,则明言井之实事也。又言「地中有山,谦」,夫山者,崇高之物,非谦而何?又如言云雷屯,

云雷皆是气之聚处,屯,聚也。多者寡者,皆量宜下之。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逸也。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体柔居正,故以谦获誉,与上六之鸣异矣,故曰「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中心安之也。有终则吉,人所难能。

六四,无不利,㧑谦。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裒多益寡,无不尽道,举措皆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下应于三,其迹显闻,故曰「鸣谦」。最上用谦,为众所服,故「利用行师」。然声鸣其谦,必志有求焉,非如六二之正也,三止于下,如邑国之未宾也。一云:鸣谦则师有名。豫。

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上顺而下不动,非建侯行师之利也。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王者之乐莫大于是。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知几者上交不谄,今得应于上,豫独著闻,终凶之道也。故凡豫之理,莫若安其分,动以义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不终日贞吉」,言速正则吉也。六二以阴居阴,独无累于四,故其介如石。坤体柔顺,以其在中而静,何俟终日,必知几而正矣。体顺用中,以阴居阴,坚介如石,故在理则悟为豫之吉莫甚焉,不以悦豫而流也。

随。

随,元亨利贞,无咎。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上九下居于初也,故曰「刚来下柔」。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言凡所治务,能变而任正,不胶柱也。处随之初,为动之主,心无私系,故能动必择义,善与人同者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舍小随大,所求可得,必守正不邪乃吉。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以阳居阴,利于比三则凶也。处随之世,为众所附,苟利其获,凶之道也。能以信存道,则功业可明,无所咎矣!

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处随之世而刚正宅尊,善为众信,故吉。或曰:孚于二则吉。蛊。蛊,元亨,利涉大川。

元亨然后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忧患内萌,蛊之谓也。泰终反否,蛊之体也,弱而止,待能之时也。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后甲三日」,成前事之终;「先甲三日」,善后事之始也。刚上柔下,故可为之唱,是故「先甲三日」以蠲其法,「后甲三日」以重其初,明终而复始,通变不穷也。至于「巽」之九五,以其上下皆柔,故必无初有终,是故先庚后庚,不为物首也。于甲取应物而动,顺乎民心也。一本为事之唱。法,一作治。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处下不系应于上,如子之专制,虽意在承考,然亦危厉,以其柔巽故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处中用巽,以刚系柔,「干母之蛊」,得刚柔之中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义如初六,「小有悔」者,以其刚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裕父之蛊」,不能为父除患,能宽裕和缓之而已。以柔居阴,失之太柔,故「吝」。正固乃可干事,以柔致远,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虽天子必有继也,故亦云「干父之蛊」。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隐居以求其志,故可则也。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言「有凶」者,大扺易之于爻,变阳至二便为之戒,恐有过满之萌。未过中已戒,犹履霜坚冰之义。及泰之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皆过中之戒也。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临为刚长,己志应上,故虽感而行正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非咸则有上下之疑,有所不利。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体说乘刚,故甘邪说求容而以临物,安有所利?能自忧惧,庶可免咎。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以阴居阴,体顺应正,尽临之道,虽在刚长,可以无咎。正一作说。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顺命行中,天子之宜。

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体顺则无所违,极上则无所进,不以无应而志在于临,故曰「敦临,志在内也」。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盥,求神而荐亵也。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内顺外巽,示民以顺而外从巽,此祭所以为教之本,故「盥而不荐,中正以观天下」。又曰:「大观在上」,皆谓五也。凡言「观我生」,亦皆谓五也。天不言,藏其用而四时行。神道,如「盥而不荐」之类,盥简洁而神,荐亵近而烦也。

有两则须有感,然天之感有何思虑?莫非自然,圣人则能用感。何谓用感?凡教化设施,皆是用感也。作于此,化于彼者,皆感之道,圣人以神道设教是也。「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设教而天下服」,戒于此,动于彼,神之道欤!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所观者末,小人之道,施于君子则吝。

六二,𬮭观,利女贞。象曰:「𬮭观女贞」,亦可丑也。

得妇人之道,虽正可羞。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观上所施而进退,虽以阴居阳,于道未失,以其在下卦之体而应于上,故曰「进退」。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体柔巽而以阴居下,宾之必无过也,故利。下一作阴。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观我所自出者。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以刚阳极上之德,居不臣不任之位,以观国家之政,志有所未平也。有君子循理之心,则可免咎。俯视九五之为,故曰「观其生」。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子路礼乐文章未足尽为政之道,以其重然诺,言为众信,故片言可以折狱。如易「利用狱」,「利用刑人」,皆非卦爻盛德,适能是而已焉。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九五分而下,初六分而上,故曰「刚柔分」。「合而章」,合而成文也。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六自初而进之于五,故曰「上行」。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戒之在初,小惩可止,故「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三居有过之地而已噬之,乘刚而动,为力不劳,动未过中,故「无咎」。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所闲在四,四为刚阳,故曰「腊肉」;非礼伤义,故曰「遇毒」。能以为毒而舍之,虽近不相得,「小有吝」而「无咎」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五为阴柔,故喻「乾胏」。能守正得刚直之义,故「艰贞吉」。其德光大,则其贞非艰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九四上九难于屈服,故曰「乾肉」。得居中持坚之义,正而危则得「无咎」也。

贲,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无敢折狱」者,明不兼于下,民未孚也,故止可明政以示民耳。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文明之德,以贵居贱,修饰于下,故曰「贲其趾」;义非苟进,故曰「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贲其须」,起意在上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上下皆柔,无物陵犯,然不可邪妄自肆,故永贞然后终保无悔。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以阴居阴,性为艮止,故志坚行洁,终无尤累。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阴阳相固,物所阜生,柔中之德,比于上九,上九敦素,因可恃而致富,虽为悔吝,然获其吉也。其道上行,故曰「丘园」。悔,一作隘。

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上而居高,洁无所累,为物所贵,故曰「上得志也」。上,一作止。

剥,不利有攸往。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处剥之时,顺上以观天理之消息盈虚。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三虽阴类,然志应在上,二不能进剥阳爻,徒用口舌间说,力未能胜,故象曰「未有与也」。然志在灭阳,故亦云「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独应于阳,故反为众阴所剥,然无所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迫近君位,犹自下剥床,至床之肤将及于人也。不言「蔑」,正剥道成矣。一云:五于阴阳之际,义必上比,故以喻「肤」。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六五为上九之肤,能下宠众阴,则阳获安而无不利矣。异于六三者,以其居尊裁制,为卦之主,故不云「剥之」也。终无尤怨者,以小人之心不过图宠利而已,不以宫人见畜为耻也。阴阳之际,近必相比,六五能上附于阳,反制群阴,不使进逼,方得处剥之善。下无剥之之忧,上得阳功之庇,故曰「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处剥之世,有美实而不见采,然其得备,犹为民所载。小人处下则剥床,处上则反伤于下,是终不可用之也。

复: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静之动也,无休息之期,故地雷为卦,言反又言「复」,终则有始,循环无穷,人指其化而裁之耳。深,其反也;几,其复也。故曰「反复其道」,又曰「出入无疾」。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言「天地之心」,咸、恒、大壮言「天地之情」。心,内也,其原在内,时则有形,见情则见于事也,故可得而名状。自姤而剥,至于上九,其数六也。剥之与复,不可容线,须臾不复,则乾坤之道息也。故适尽即生,更无先后之次也,此义最大。临卦「至于八月有凶」,此言「七日来复」,何也?刚长之时,豫戒以阴长之事,故言「至于八月有凶」。若复则不可须臾断,故言「七日」。七日者,昼夜相继,元无断续之时也。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雷复于地中,却是生物。彖曰:「终则有始,天行也。」天行何尝有息?正以静有何期程?此动是静中之动,静中之动,动而不穷,又有甚首尾起灭?自有天地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人之德性,亦与此合,乃是己有。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然必从此去。盖静者,进德之基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凡言后者,大率谓继体守成之主也。复言「光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此校之,则后为继承之主明矣。「先王以至日闭关」者,先王所重于至日,以其顺阴阳往来。闭关者,取其静也,闭关则商旅不行。先王无放过事,顺时以示法,亦以示民。「后不省方」,如言富庶优暇,不甚省事,又明是继文之主。

初九,不远复,无袛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袛,犹承也,受也。一云袛悔作神祇之祇,祇之为义,示也,效也,见也。言悔可使亡,不可使成而形也。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下比于阳,故乐行其善。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所处非位,非频蹙自危,不能无吝。吝一作咎。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柔危之世,以中道合正应,故不与群爻同。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性顺位中,无它应援,以敦实自求而已。刚长柔危之世,能以中道自考,故可无悔,不然取悔必矣。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君道过亢反常,无施而可,故天灾人害,师败君凶,久衰而不可振也。无妄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无妄四德,无妄而后具四德也。其曰「匪正有眚」,对无妄雷行天动也。天动不妄,故曰「无妄」。天动不妄,则物亦无妄,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物因雷动,雷动不妄,则物亦不妄,故曰「物与无妄」。育不以时,害莫甚焉!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易所谓「得志」者,圣贤获其愿欲者也。得臣无家,尧之志也;贞吉升阶,舜之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能远利不为物首则可,乘刚处实则凶。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妄灾之大,莫大于妄诛于人。以阴居阳,体躁而动,迁怒肆暴,灾之甚者。系牛为说,缘耕获生词。

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体健居尊,得行其志,故以「无妄」为疾。

「无妄之疾」,疾无妄之谓也,欲妄动而不敢妄,是则以无妄为疾者也。如孟子言「有法家拂士」,是疾无妄者也。以无妄为病而医之,则妄之意遂矣,故曰「勿药有喜」,又曰「不可试也」,言不可用药治之。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进而过中,是无妄而行也。大畜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刚健笃实,日新其德」,乃天德也。

阳卦在上,而上九又在其上,故曰「刚上而尚贤」。强学者往往心多好胜,必无心处一乃养也。定然后始冇光明,惟能定己是光明矣,若常移易不定,何求光明!易大抵以足为止,止乃光明,时止时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定则自光明,故大学定而至于能虑,

人心多则无由光明。

蒙杂而著。「著」,古「着」字,杂着于物,所以为蒙。蒙,昏蒙。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己」,不犯灾也。

趋其应则有二三之阻,故不若已也。

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不阻于三,则见童于四,不躁进者,位中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不防舆卫而进历二阴,则或有童牿说辐之害,不利其往也。本乎天者亲上,故上合志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其道大行也,升于天,何待衢路而进!言无所不通也。衢字当为绝句。艮为止,止二阴也,不以止其类也,故「亨」。

颐。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观颐辨养道得失,欲观人处己之方。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山下有雷,畜养之象。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体躁应上,观我而朵其颐,求养而无耻者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凡颐之正,以贵养贱,以阳养阴,所谓「经」也。颐卦群阴皆当听养于上,六二违之,反比于初,以阴养阳,「颠颐」者也。群阴,上所聚养者也。六二乱经于聚养之义,失阴类之常,故以进则凶。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履邪好动,系说于上,不但「拂经」而已,害颐之正莫甚焉,故「凶」。「系说于上」,一作「系而说上」。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体顺位阴,得颐之正,以贵养贱而得贤者,虽反阳爻养阴之义,以上养下,其施光矣。然以柔养刚,非严重其德,广大其志,则未免于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听养于上,正也。以阴居颐卦之尊,「拂经」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由颐自危然后乃吉者,下有众阴顺从之庆,骄则有它吝。此卦得养之正者方「利涉大川」,盖养然后可动耳。大过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阳刚过实于中,本末过弱于外,故当过矫相与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扶衰于上使枯木生稊,拯弱于下使微阴获助,此刚中下济之功,亦自获助于物也。

九三,栋桡,凶。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志在拯弱,则栋隆而吉,若私应为心,则桡乎下,吝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九五上系上六,故不能下济大事,徒益其末耳。无拯物之心,所施者狭;老妇士夫,所与者不足道。枯杨生华,势不能久,故「无誉」;未至长乱,故「无咎」。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阴居上极,虽过而不足,涉难,故「凶」。大过之极,故「灭顶」而「无咎」也。习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坎,重袭之义。八纯卦惟此加「习」者,余皆一字可尽其义。坎取其险,故重之而其险乃著也。

色以离见,声以震闻,臭以巽知,味以坎达。

坎离者,天地之中,二气之正交。然离本阴卦,坎本阳卦,以此见二气其本如此而交性也,非此二物则无易。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象曰:水瀳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可盈则非谓重险也,中柔则心无常,何能亨也?内外皆险,义不可止,故「行有尚」也。

「坎」维心亨,故「行有尚」。外虽积险,苟处之心亨不疑,则虽难必济,而「往有功也」。

今水临万仞之山,要下即下,无复凝滞。人在前,惟知有义理而已,则复何回避?所以心通。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比于二,无出险之志,故云「入于坎窞」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险难之际,弱必附强,上下俱阴,求必见从,故求则必小得,然二居险中而未困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前之入险,退来枕险入窞,与初六同。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四、五俱得阴阳之正,险阻之际,近而相得,诚素既接,虽简略于礼,无咎也。上比于五,有进出之渐,故无凶。

九五,坎不盈,袛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险难垂出而下比于四,不能勉成其功,光大其志,故圣人惜之曰:只既平无咎而已矣,不能往有功也。一本云:坎盈则进而往有尚矣。

上六,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上六过中,逃险而失道者也。不附比阳中,几于迷复之凶,故为所系累也。阴柔不能附比于阳,处险之极乘刚,宜其为所拘戮也。

离: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以柔丽乎中正,故「利贞」。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日月草木丽天地,丽,附著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目达聪,继明之道也。人患惰于博览,惟大人能勉而继之。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履错然」,与之者多也。无应于上,无所朋附,以刚处下,物所愿交,非矜慎之甚,何以免咎!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明正将老,离过于中,故哀乐之不常其德,凡人不能久也。故君子为德,夭寿不贰。

人向衰暮,则尤乐听声音,盖留连光景,视桑榆之暮景不足,则贪于为乐,惟郑卫之音能令人生此意。易谓「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悲衰暮,故为乐不为别,复嗟年景之不足也。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处多惧之地而以乘刚,故其来也遽,其处也危,无所容安,如见弃逐,皆所丽之失中也。三刚而不可乘,五正而不见容。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言王公之贵,人之所附,下以刚进,己虽忧危,终以得众而吉者,柔丽中正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有嘉折首」,服而善之也。「获匪其丑」,执讯弗宾,示威以正邦而已。离道已成,然后不附可征。横渠易说卷一。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