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读易举要卷四
宋俞琰撰
经分上下二篇
系辞传言二篇之策,则孔子之前已有二篇之说矣。但「经」字不知起于何人。正义云:按前汉孟喜易本分上下二经,是孟喜之前已题「经」字矣。
前汉艺文志云:文王作上下篇,
郭白云曰:「上下二经自序卦分,其来尚矣。」吕东莱曰:「易经之分上下,必始于文王作周易之时。」李秀岩曰:「上下篇卦数虽不齐,反复观之,皆为十有八。晦庵以为简帙重大,信斯言也。则诸卦自可平分为二,曷为多寡之不齐乎?」
晁以道曰:「古者竹简重大,分经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晁氏此说,盖不知六十四约为两十八也。上经三十卦约为十八者,乾坤坎离不可倒转,余皆两卦倒转,并为一卦也。下经三十四卦亦约为十八者,中孚小过不可倒转,余皆两卦倒转,并为一卦也。知此则知上下二篇,实文王之所分也明矣。
卦有上下二体,凡六十四阳,六十四阴,约为三十六,则上经纯阳卦六,纯阴卦四;下经纯阴卦六,纯阳卦四。阴阳相重之卦,上下经皆八。
上经三十卦,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约为十八,则五十二阳、五十六阴,共一百八。
下经三十四卦,阳爻一百六,阴爻九十八,约为十八,则五十六阳、五十二阴,亦一百八。
上经乾一坤八成九,离三坎六成九,其数共十八。下经兑二艮七成九,震四巽五成九,其数亦十八。
上经首乾坤,历十卦而泰否为乾、坤之交。下经首咸恒,男女少长之正也。历十卦而损益,男女少长之交也。下经中孚小过连「既济」「未济」,盖以六子终之。上经颐大过连坎离,亦以六子终之。
乾、坤阴阳之纯,坎、离阴阳之中,为天地四正。故易以乾、坤、坎、离居上,震巽、艮兑反是则居下,咸、恒、损、益在下,盖震巽艮兑之交也。上经首乾坤者,天地之道,二体之分也。下经首咸恒者,夫妇之道,二体之合也。易道贵中,不欲其终穷,故以坎离终。上经既济、未济乃坎离之交,故以之终。下经泰、否在上,乾父坤母之自交也。需、讼、同人、大有、无妄、大畜、小畜、履以乾父交六子,故亦在上。师、比、谦、豫之在上,则以坤母交三男也。晋、明夷、萃、升之在下,则以坤母交三女也。剥、复、临、观所以进而之上者,一阳二阳为主也。夬、姤、遁、大壮所以退而之下者,一阴二阴为主也。困、井、革、鼎、家人、睽、蹇、解、丰、旅、涣、节,此六子自交,故居下。屯蒙亦六子自交而居上者,三男继父母用事也。屯蒙以坎交震艮而在上,故噬嗑、贲以离交震艮,亦在上。随、蛊、渐、归妹皆震巽艮兑之交,而随、蛊在上,长男长女为主也。渐、归妹在下,少男少女为主也。颐、大过、中孚、小过,虽皆震巽、艮、兑之交,然颐、大过互乾、坤,故在上;中孚、小过互坎、离,故在下。无非皆崇阳而抑阴,尊君而卑臣,先长而后少,易之教盖如此也。
十翼之目
欧阳文忠公曰:「十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愚按:参同契云:「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则东汉时已有十翼之目,说者多不同。正义所用者,郑玄之一家尔。从郑氏之说,乃是十一翼,非十翼也。盖「天行健」,本自是大象,不当与「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合而为一。要之,十翼之说,起自汉儒,非孔子所称,盖不必深究也。
或谓象辞、彖传、爻传、系辞传四者各分上下,凡八篇,及文言传一篇,说卦、序卦、杂卦合为一篇,共成十篇。案下段云:「前汉艺文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后人遂谓无咎、悔亡当别为一卷,而在十翼之列。其说曰:若以为脱去,当惟一二卦而已,不应六十四卦皆误。愚曰:不然。夫吉凶悔吝,正是易之占辞,今乃摈去无咎、悔亡于外,而独言吉凶,恐无是理。况刘向之校经,但云或脱去无咎、悔亡,不曰尽脱去无咎、悔亡。既谓之脱去,则无咎、悔亡无是,本文非别为一简也。」别卷论汉儒授受,与此段大略相同,但引汉艺文志有「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下始接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云云。其辨吉凶悔吝,不宜别为一编,以足十翼之数,辨证更为明析。所以两载之者,当因稿有异同,未及删去。永乐大典未及详考,一书两见,殊为重复,今别载于后,而此段仍附录于此,以存其旧。
古文周易十二篇
前汉艺文志谓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然则汉初施、孟、梁丘之时,十二篇古易犹存,未变乱也。
前汉儒林传谓:「费直治易,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上下经。」魏志谓:「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则古易十二篇,自此而变乱也。今之乾卦次序,盖存郑氏所附之例,坤以下诸卦次序,乃王辅嗣所分,于是十二篇大变乱,而非古也。
宋元丰壬戌,汲郡吕正愍公大防以学者不见完经,遂改正为十二篇,如刘歆六艺略首所列施、孟、梁丘三家者,名曰周易古经,刻板置成都学官。建中靖国辛巳,嵩山晁氏说之乃并十二篇为八篇,名曰古周易。绍兴戊辰,广陵张成已知袁州,刻板于袁之郡庠。绍兴二十一年,眉州李文简公焘重刻周易古经,其后序云:「吕于文字句读无增损,晁氏又辑诸异同,断以己意,有增有损。」晁氏多取许叔重说文、陆德明音义,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及王昭素、胡翼之、黄聱隅辈所论。淳熙九年,东莱吕成公祖谦所定古文周易经传十二篇,与吕汲公同。又作音训一篇,则其门人金华王莘叟之所笔受也。淳熙九年,紫阳朱文公刻之于临漳、会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说。淳祐戊申,巴郡税与权作易学启蒙小传,备述诸公得失,且曰:「王弼以上经乾传至下经丰传分为六卷,及韩康伯又以上下繋为七八卷,而说卦为第九,则统序卦第十,杂卦第十一,通谓之周易卷第九。复以王弼略例足成周易十卷,使上下二篇不成二篇,十翼不成十翼。」税氏有周易古经,以六十四卦约为二十六,而爻辞皆系于左。屯之辞书向下,蒙之辞书向上。陈直斋书录解题云:「古易十二卷,出睢阳王洙家。」上下经惟载爻辞外,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叶石林以为此即艺文志所谓古易十二篇者也。按隋、唐志皆无古易之目,当是后人依仿录之尔。又有周易古经十二卷,汲郡吕大防所录。又有古周易八卷,清丰晁氏说之所录。又有古易十二卷,音二卷,东莱吕祖谦所定。又有古易十二卷,吴郡吴仁杰所录。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见吴氏书篇末。又有沙随程迥古易考十二篇。按汉世传易者,施、孟、梁丘、京、费,费最晚出,不得立于学官。刘向校中古文易经,诸家或脱「无咎」、「悔亡」,惟费氏与古文同,东京名儒马、郑皆传之。其后诸家皆废,而费学孤行,以至于今。其合彖、象、文言于经,盖自康成、辅嗣以来,展转相传,学者遂不识古文本经,甚至今世考官命题,或连彖、象、爻辞为一,对大义者,志得而已,往往穿凿傅会,而经旨破碎极矣。凡此诸家所录,虽颇有同异,大较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而于传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复古人之旧,均有补于学者,宜并存之。
汉儒相传之易案:下三段原本载于别卷,无标目,谨据通书之例校补。西汉艺文志云: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或者因此乃曰无咎、悔亡当别是一简,若以为脱去,当惟一二卦而已,不应六十四卦皆误也,遂以诸卦无咎、悔亡集为一篇,厕于文言之列,以足十翼之数。夫易之经辞,全以吉、凶、悔、吝示人,岂有独言吉凶,不言悔吝之理?今乃节去「无咎、悔亡」,不与吉凶同系于卦爻之下,圣人之作易,恐不如是。况刘向以古易校施、孟、梁丘,但云「或脱去无咎、悔亡」,不云尽脱去无咎、悔亡。既谓之「脱去」,则「无咎」、「悔亡」元是本文,非别为一简也。又谓之「或」,则亦有不脱去者也。
石守道曰:汉有田、焦、费三家。田之学传于孔子,焦、费之学无传,谓得之隐者,专以阴阳为说。费直之易,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田、焦之学废已久。费直易,其本皆古字,号为古文易,以授琅琊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求,故有费氏易行于人间。及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马融又为之传,以授郑玄,玄亦作注。王弼多取郑玄旧说,为之训解。今之易盖出于费氏之学也。「毋将求」或作「毋将永」。案:郑、王分主天人,今云弼取玄说,与旧传互异。隋志有卜子夏易传二卷,唐刘知几谓疑出于汉之杜氏。何者?观其书不依古易经,次乃遵费氏、郑氏、王氏,所合彖、象、文言于爻下也。晁以道曰:按刘子元所辩,此传非卜商作。孙坦曰:解易者,世有子夏传,以为亲传孔子之蕴。观其辞略而不甚粹,间或取春秋左氏传语证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天子则曰县官。尝疑汉杜子夏之学,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不然,班固叔儒林何以言易始于商瞿子木,而遽遗卜商也哉?程子曰:「子夏传虽非卜商作,必非杜子夏所能为,必得于师传也。」
魏晋以后唐宋以来诸家著述
魏尚书郎山阳王弼,字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自汉以来,言易者溺于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专尚辞说,于是后世宗之,余家尽废。弼好老氏,其辞杂以异端之说。范宁谓其罪深于桀、纣,盖有以也。又有周易穷微一卷,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有言弼著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于秘府,世莫得见,未知何所据而云。
晋太常颍川韩伯字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按隋经籍志,秦焚书,易以卜筮得全,惟失说卦一篇,后河内女子得之。今韩康伯以说卦一篇分出序卦、杂卦,然则古者序卦、杂卦与说卦合而为一,总名之曰说卦,至康伯乃分而为三尔。
唐国子祭酒冀州孔颖达仲达撰周易正义十三卷。按五经正义本,唐贞观中颖达与颜师古等受诏撰五经义赞,后改为正义,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二年,中书门下于志宁等考正增损,书始布下。其实非一手之力,世但称孔疏尔。其说专主王弼,兼举褚氏、庄氏、张氏、何氏、徐氏、周氏等。
唐国子博士吴郡陆德明撰周易释文一卷。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汉魏及六朝以前诸家,有郑玄、王肃、虞翻、王述、子夏、刘歆父子、梁武帝、京房、荀爽、董遇、孟喜、陆绩、徐邈、马融、向秀、张璠、姚信、蜀才、黄颖、干宝、李执、邹湛、傅氏、王廙、韦昭、薛氏、韩伯、苏林、王嗣宗、褚氏、郭璞、吕忱、翟子玄、江氏、宋衷、周氏、刘昞、服虔、李登、张轨、张晏、应劭、伏曼容、桓玄、荀柔之、卞伯玉等,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京房说也。
唐四门助教邢璹撰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一卷。按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与此同,余皆不然。
唐著作郎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十卷,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凿度、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陆绩、王肃、干宝、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桓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𤩽、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而不传,赖此犹见其一二,而所取于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于九家易。蜀才者,范长生也。颜之推云。
唐苏州司户郭京,撰周易举正三卷。自言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正其讹谬,凡一百三节。如坎卦「习坎」上当有卦名之类。
唐宰相吴郡陆希声撰易传解说一卷,微旨三卷。按唐志有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十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今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道为十卷。
唐阴宏道撰新论疏。采子夏、孟喜十八家之说。
唐僧一行易传皆采古说,郭兼山不取。
唐张弧撰王道小疏。其所谓易有王道,为治国、治家、治身之监戒。
唐张辕撰周易启玄。
唐王隐,天宝间人,自号丘园子,撰要削言撮其要也。唐李翱字习之,撰易诠。
唐史文征撰口诀义。河南人。三朝史志有之。作史之证,以征为证,避讳也。文又讹而为之。
唐太子左谕德蔡广成,撰周易启源十卷。皆设为问答之辞。其卷首题德恒、德言、德庸、德翰,问者不知何义也。或曰恐是其诸子之名。
唐东阳助,撰周易物象释疑一卷。唐志作「东乡助」,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乾,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开封王昭素,撰易论。宋太祖尝令讲易。一日问昭素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则陛下是飞龙在天,臣等利见大人,是利见陛下。」朱子谓:昭素说得最好,这大人便是飞龙,言人占得此爻,便利于见那大人,谓如人臣占得此爻,则利于见君而为吉也。士农工商,事事人用得。
建溪范谔昌,天禧间人。撰易证坠简二卷。序言任职毗陵,因事退闲,盖尝失官也。又言得于湓浦李处约,李得于庐岳许坚。其上卷如郭京举正,下卷辨繋辞非孔子命名,止可谓之赞系,今爻辞乃可谓之繋辞,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补注一篇,辨周、孔述作与诸儒异,为乾、坤二传。末有四时晷刻图一篇,馆阁书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图一卷,言纳甲、纳音者,即此下卷补注序中语也。世或言刘牧之学出于谔昌,而谔昌之学出于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发皆云尔。
知制诰渤海胡旦周父撰演圣通论易十七、书七、诗十、礼记十六、春秋十。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人。恃才轻躁,累坐摈斥。真宗即位,除名流浔州。
直讲安定先生海陵胡瑗翼之撰周易口义十三卷。景祐初为校书郎,嘉祐中卒。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张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于中爻,互体未可废也。」南轩之说虽如此,要之程子专治大义,不论象数。三家者文义皆坦明,象数殆于扫除略尽,非特互体也。
直讲徂徕石介守道撰周易解义,止解六十四卦,传明复之学。卒年四十一。晁以道尝谓守道说孔子作彖、象系六爻之前,小象系六爻之下,惟乾悉属之后者,让也,他人尚何责哉!今观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说。不知晁氏何以云尔也。按宋咸补注首章颇有此意,晁殆误记也耶?
太常博士彭城刘牧长民撰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统论一卷、易数钩隐图二卷,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一卷,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于浙石庾司者,有欧阳公序,文浅俚,决非欧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按敏士序称伯祖屯田郎中,临川先生志其墓。今观志文所述,但言学春秋于孙明复而已。牧当庆历时,其易学盛行,不应略无一语及之。且黎献之序称字长民,而志称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当考。直讲盱江李觏泰伯撰删定易图论一卷,凡六篇,盖删刘牧易图而存之者。馆阁书目作六卷十九篇,觏又先著易论十九篇,皆见集中,与此自为一书,当是合为十九也。
秘书丞宋咸贯之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条,以证亡误。及得郭京举正于欧阳公,遂参验为补注,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训未见辨,凡二十篇,辨王弼、刘牧之失。刘牧之学,大抵求异先儒,穿凿破碎,故李、宋或删之,或辨之。一说云:「王刘易辨是石介撰。」
钱塘叶昌龄,治平间人,撰周易图义,以证刘牧钩隐图之失。陆秉撰周易意学六卷,称齐鲁后人。晁氏读书志云:「秉字端夫,尝通判蜀州。宝元二年上其书,有诏嘉奖。」其说多异先儒,穿凿无据。
谏议大夫阆中鲜于侁子骏,年二十登景祐五年科。撰周易圣断七卷。多辨王弼、刘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之。卒年六十九。苏东坡跋其传后。
翰林学士王洙原叔,应天府宋城人。撰易言象外传十卷。其序言学易于处士赵期,论次旧义,附以新说,凡十二篇。以王弼为内,摘其要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嘉祐元年卒,年六十一。
孙坦,撰周易析蕴二卷。首言子夏传非卜商作,尝证以左氏传,又得十八占,称天子曰「县官」,疑是汉杜子夏。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坦不知何人。国史志、中兴书目皆不著。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隐撰易筌六卷。每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颇多牵合。
岷山处士龙昌期,蜀人也。范忠献公雍以昌期所著易奏御,遂行于时。范文正公云:福唐郡将尝延昌期与郡人讲易,率钱十万遗之以归。未几,郡将被讼去官。及胡则子正代守福唐,而昌期自益都械至。子正曰:「斯可罪耶?」遽命释之,见以宾礼。法当偿其所遗,子正代以俸金,仍厚遗而还。
天章阁待制杨绘,字元素,绵竹人。皇祐五年进士第二人。有群经素蕴三十卷。长于易、春秋。居无为山,号无为子。以其学背时好,乃名所居堂曰「自信」。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
东海徐庸,皇祐间人。撰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凡为论九篇。馆阁书目又有卦变解,未见。
顾棠,字叔始,吴人。撰周易义类三卷,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旨未尝或同。卦爻或有所同,而辞固尝不一。各分标目,总而聚之。」尚书右丞皇甫泌,撰易解十四卷,曰述闻、曰隐诀、曰补解、曰精微、曰师说、曰明义。其学得于恒山抱犊山人,而莆阳游中传之,刘彝、钱藻皆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濂溪先生舂陵周惇颐茂叔,撰易通四十篇,即通书是也。又撰太极图说。熙宁六年卒,年五十七。
丞相荆公临川王安石介甫,撰易解十四卷。晁氏读书志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庆历二年登第,元祐初卒,年六十。
广陵王令逢原撰易传,为王介甫客。年二十八终于布衣。年虽不寿,著述甚富。介甫志其墓,不言其所著书。给事中遂昌龚原深之,撰易讲义十卷。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崇政殿说书、伊川先生河南程颐正叔。撰易传,止解六十四卦,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盖李鼎祚集解亦然。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崇文校书、横渠先生长安张载子厚,撰易说三卷,又撰正象书二卷,凡十七篇。熙宁十年卒,年五十八。
康节先生河南邵雍尧夫,撰皇极经世书。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其子右奉直大夫伯温子文为之序系,具载先天后天、变卦反对诸图,又为易学辨惑一篇,叙传授本末真伪。康节门人太常寺主簿张岷子望,撰观物外篇,记其平生之言,虽十才一二,而足以发明成书者为多,故名观物外篇。若观物内篇解二卷,则伯温所撰,即经世书之第十一、第十二卷也。
丞相温公涑水司马光君实,撰易说三卷,杂说,无诠次,未成书也。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
参政文忠公庐陵欧阳修永叔,撰易童子问,设为问答,其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所作。端明殿学士眉山苏轼子瞻,撰东坡易传十卷,盖述其父洵之学也。
蜀人房审权,熙宁间人,编周易义海,集郑玄至王安石凡百家,后有江都李衡彦平删削为义海撮要,而益以伊川、东坡、汉上、龚原之说。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之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为起居郎。馆阁续书目云「绍兴监察御史」,误矣。今观李衡所录者,王弼、孔颍达、韩康伯、荀爽九家,马融、郑玄、王肃、翟元、何晏、何维翰、干宝、虞翻、子夏、蜀才、范氏、徐氏、陆氏、庄氏、陆希声、魏征、薛温其、崔憬、陈皋、陈文佐、刘牧、刘𤩽、刘纬、勾微、白动、李畋、薄洙、龙昌期、侯果、孙复、孙坦、王昭素、王锜、王逢、胡旦、胡瑗、鲜于侁、金君卿、石介、阮逸、张简、代渊、杨绘、卢穆、袁建、邓至、房融、张横渠、王介甫、程伊川、苏东坡、朱汉上、龚原,亦不满百家。
泉州教授莆田张弼舜元撰葆光易解义十二卷,绍圣中,以章惇等荐,赐号「葆光处士」。后又以为福州司户,教授其乡郡,其说多取象。
知岳州太和张汝明舜文撰易索十三卷,其说支离上下经六卷,观象三,观变、玩辞、玩占、丛说各一。元祐壬申进士。大观初,游酢定夫志其墓。
秘阁修撰鄱阳张根知常撰吴园易解十卷,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根自号吴园先生,参政焘其子也。
中书舍人东平董逌彦远撰广川易学二十四卷。右司谏延平陈瓘莹中撰了斋易说一卷,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元丰二年登第,宣和六年卒。绍兴十二年,其子正同权常州,刻板置毗陵官舍。秘书省正字蓝田吕大临与叔撰芸阁易解。
监察御史建安游酢定夫撰易说一卷,不全解诸卦,但举其略耳。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隆兴二年,建宁府学教授昭武李安世刻板置建宁郡庠。
工部侍郎延平杨时中立撰龟山易说。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
中书舍人嵩山晁说之以道,编周易为十二篇,名曰古周易。又撰周易音训,具列其异同舛讹于字下。其序云:「建中靖国元年辛巳题。」绍兴戊辰,广陵张成巳知袁州,刻板于郡庠。又撰周易太极传及太极外传一卷、太极因说一卷,乾道丁亥,其孙子建知汀州,刻板置临汀郡庠。以道又字景迂,又字伯以,其学本之邵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兴间,遇洛阳杨贤宝,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敷文阁直学士清丰晁公武子止,撰昭德易诂训传十八卷,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巳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列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论议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于象数。晁氏自文元公迥居京师昭德坊,故称「昭德晁家」。冲之叔用,其父也。
翰林学士荆门朱震子发,撰汉上周易集传十一卷、丛说一卷、图二卷,多采先儒之说,故名集传。于象数颇加详焉。起政和丙申,至绍兴五年成书,在经筵表上。毛璞力诋其卦变伏体之失,谓如乾五为坎,坎变离,离为飞,故曰「飞龙」之类。
四李全解,宣和间太学讲义也。四李者,李彦章、李端行、李舜由、李士表。
十先生解,李疑独、吴子进、袁之行、李元量、刘仲平、路纯中、陈子明、郑正夫、阎彦升,皆三舍时文讲义也。
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梁溪易传九卷、外篇十卷。按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释训上下经、繋辞、说卦、序卦、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三卷。今阙总论、训辞、衍数,存者十九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于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今考梁溪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巳亡,有录无书,则其家亦亡逸久矣。岂有其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于辞象变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参政庄简公上虞李光泰发撰读易老人详说十卷。光忤秦桧,谪海外,为此书。光尝学于刘元城。
开封耿南仲希道,撰周易解义。
徽猷阁待制新安凌唐佐公弼撰易解义十卷。善析文义,颇简洁,有所发明。馆阁书目有集解六卷。唐佐,建炎初知应天府,以刘豫虚实书奏被杀。后其妻田氏以死状闻,诏赠待制。
丞相广汉张浚德远撰紫岩易传。颇兼象数,止解六十四卦。政和八年仕,隆兴二年卒。南轩,其子也。
南轩先生张栻敬夫撰易说。
丞相吴兴沈该守约撰易小传六卷。专释六爻,兼论卦变,卦为一论,又有繋辞补注十余则,附之卷末。都洁变体,盖推广其说。
吏部侍郎京口都洁圣与撰周易变体十六卷,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专论之卦为主。
河南郭忠孝立之撰兼山易说,雍,其子也。白云先生郭雍子和,撰传家易说十一卷,自言其父忠孝受业于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学道之要,无出于此。」自是读易有味,牓其室曰兼山。兵兴以来,念欲补续其说,心所知者,艮,止也。潜稽易学,以述旧闻,用传于家。忠孝,名将枢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变于河阳陈安民子惠,其书出李挺之,由是颇通象数。仕为永兴军路提刑,死于狄难。雍隐居岐州长阳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封冲晦处士,又封颐正先生。其末,湖北提举赵善誉言于朝,遣官受所欲言,时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雍,范忠宣外孙,馆阁书目以为字颐正,恐误。
潼川赵善誉德广撰恕斋易说二卷,淳熙甲辰表进,每卦为论一篇。
知舒州温陵曾穜献之,集二程、张、游、杨及二郭七家之说,名曰大易粹言。穜尝受学于郭白云。
抚州布衣环溪先生吴沆德远撰易璇玑,凡二十七篇,分为三卷。绍兴十六年表上,论初上不可谓无位,互体不可废,辨周公作爻辞之疑,证纣东邻、文王西邻之失,多有发明。
河南吴仁杰撰易图说三卷,又集古周易、费直易、郑康成易、王弼易萃为一书。后有吕大防古易、晁说之古易、王洙古易、吕祖谦古易、周燔古易。端平丙申,吴人何元寿刊于湖广饷所。
直学士院李椿年,饶州浮梁人,撰逍遥公易解八卷、疑问二卷,乃门人鄱阳吴说之景传所录其问答之辞,胡铨邦衡作序。淳熙巳亥,又有国博宋宜之再序,又有谏议大夫临江谢谔题。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易本传三十三卷,自序以为易起于画,舍画则无以见易,因画论心,以中为用。心传,其子也。鄱阳洪迈景卢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饶之德兴,有惠政,民至今祠之。
洪景卢作容斋随笔,多及易,亦有先天六十四卦图,自乾而起,中间复姤相并,至坤而终,乾坤相接,与康节之图不同。
秀岩李心传,嘉定九年撰丙子学易篇十五卷。其书取王弼、横渠、伊川、郭子和、朱晦庵诸家之善,又证以其父隆山之说。其自序云:「东周之时,以象占言易,而乱于支离;两汉之际,以谶纬言易,而乱于傅会;魏晋之间,以名理言易,而乱于虚无;近世以来,以人事言易,而乱于穿凿。皆易之蠹也。」尝与黄干往来论易。淳祐八年,门生高斯得守桐江,序其书,刊于桐江。
德清李沐撰毓斋易说。
敷文阁直学士庐陵胡铨邦衡号澹庵,撰易传拾遗十卷。铨谪新州,作此书,大槩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李光泰发为之序。
监南岳庙建安胡宏仁仲号五峰,撰周易外传。安定公安国之子,致堂寅明仲之弟。
括苍闾丘昕逢辰撰易论,专主二五君臣之义,与致堂胡寅明仲同学,出于胡文定之门。其先济州人。
资政殿学士。东阳郑刚中亨仲,号山斋,又号观如居士。绍兴壬申撰易窥余十五卷。不解乾坤二卦,独自屯卦始,盖石介亦然。陈直斋云:「刚中尝得罪于秦桧,岂其于乾坤之义有所避耶?」
开封郑克武子,绍兴癸酉撰揲蓍古法。一名删补刘氏辨易九六论。刘氏乃唐刘禹锡也。隆兴元年,东莱吕大器刻板于齐安郡。三山郑东卿少梅,自号合沙渔父,撰周易疑难图解二十五卷。以六十四卦为图,外及六经皇极、先天卦气等图,各附以论说,末有繋辞解。自言其学出于富沙丘先生,以为易理皆在于画中,自是日画一卦置座右,周而复始,五期而后有所得。沙随程迥可久曰:「丘程字宪古,尝有诗云:易理分明在画中。又云:不知画意空笺注,何异丹青在画中。」永嘉所刻作二册,题曰大易象数钩深图,无系辞解。郑夬扬庭撰传辞后语。初名夬,以字行,又字明用。吏部侍郎括苍郑汝谐舜举撰易翼传二卷。「翼」云者,所以为程传之辅也。大抵以程传为本,而附以已见之异。立朝多为善类所不可,至互相排击。
沙随程迥可久撰易章句十卷,外编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绍兴三十年成书。迥尝从玉泉喻樗子才学,登隆兴癸未科,仕至邑宰。及与前辈名公交游,多所见闻,故其论说颇有源流根据。古易考十二篇,阙序、杂卦。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易原十卷,论天地五十五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为此易之原也。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已见,出先儒之外。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黄中,撰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淳熙中表进,末卷为六十四卦立成图,言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以辨邵康节、朱子发之说。秘书省正字檇李林至撰易裨传二卷,曰法象,曰极数,曰观变;外篇一卷,曰反对、世应、互体、纳甲、卦气之类。右司郎中何万一之,撰易辨三卷、渊源录三卷。其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与先儒异。渊源录者,盖其为易解未成书,仅有乾、坤二卦而已。万隆兴癸未登第,受知孝宗,向用矣,知漳州而没。
宝谟阁学士庐陵杨万里廷秀,撰诚斋易传二十卷,自淳熙戊申至嘉泰甲子成书。宝谟阁学士四明杨简敬仲撰慈湖巳易一卷,嘉定丙子,桐江詹阜民子南刻板置新安郡斋。其说谓「易者,巳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已,不可也」。敬仲受学陆象山,乾道五年进士,宝庆二年卒,谥文元。
东莱先生吕祖谦伯恭,集程氏诸家之说,为系辞精义二卷,以程传不及繋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或者托祖谦之名耳。又撰周易音训。先生隆兴元年登第,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吏部侍郎永嘉叶适正则为习学记言,易居其首,门人建安袁聘儒席珍述而释之为一卷,名曰述释叶氏易说。聘儒,绍兴癸丑进士。
紫阳先生新安朱熹元晦,号晦庵,又号遁翁。撰易传十一卷、易本义十三卷、易学启蒙一卷。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旨略同而又加详焉。韶州教授王宗传景孟撰童溪易传,淳熙戊戌成书,淳熙八年又注系辞。金华唐仲友与政,少登两科,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知信、台二州,江西提刑。孝宗深知其才,不幸而卒,年仅五十三。作六经图谱十卷,名曰帝王经世之书。嘉泰元年庚戌平园周必大为之序。
军器少监新安王炎晦叔撰云溪读易笔记八卷,总说一卷。庆元元年以上下经解表进,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辞二卷为八,阙说卦,于象数颇有发明。
太府卿松阳项安世平甫撰周易玩辞十六卷,又撰项氏家说。大抵程氏一于言理,尽略象数,而此书未尝偏废,盖徧考诸家,断以巳意,精而博矣。又号平庵。嘉定辛未江陵乐章知郢州,刊板于郡之公库。跋云:易说以玩辞名,盖识其居闲所作也。平庵昔忤权臣,摈斥十年,杜门却扫,专意著述,诸书皆有说。其玩辞自序云:「庆元戊午江陵项安世述。本处州人,徙居江陵,遂为江陵人。」兴化李过季辩撰西溪易说。庆元间人辩爻辞非周公作甚详。端明殿学士永嘉戴溪萧望,自号岷隐,撰易总说三卷。每卦为一篇。嘉定初为东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献。姑苏潘梦旗天赐撰周易约解,嘉定辛未为广州怀集县令,本县主簿吴圣锡刊于县学。
延平汤焕亨夫撰南窗周易讲义,嘉定巳卯成书。云间田畴惠叔撰学易蹊径二十卷、图一卷,其学出于都洁圣与,每卦专取变爻,嘉定庚辰成书。
参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西山复卦说一卷。枢密临邛魏了翁华父集伊川、横渠、吕与叔、吕东莱、游广平、杨龟山、朱汉上、朱晦庵之说,及邵氏渔樵问对,谢上蔡语录、李吁师说,名曰鹤山周易集义。
东嘉叶仲堪思文重编六经图七卷,馆阁书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杨甲鼎卿撰,抚州教授毛邦翰复增补之。柯山毛居正谊甫撰六经正误,校监本之误,魏鹤山为之序而传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开封赵善湘清夫撰濮园周易约说,汝梅其子也。赵汝梅撰大易辑闻,以「天行健」缀于「乾元亨利贞」之下。又撰大易丛书,多有发明。
礼部尚书赵汝谈履常撰南塘易说三卷,专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说亦多自得之见。
赵以夫用之撰虚斋易说,又撰易图,淳祐间表进,有御笔题于卷首。
泸川毛璞伯玉撰易传。又有外传,历诋先儒之失。又有三余集,多论易传之得失。其说曰:「古今传注所以不合者,正由意在解经,而不在穷理也。」
武林吴如愚撰准斋易说一卷,德祐以来刊板尚存,今在平江严达夫家。又有准斋明象一卷,嘉熙元年门人王致远既板行矣。淳祐壬寅,临川罗愚重刊于广西漕司。
严陵钱时撰融堂易说。绍定巳卯,再以免解到省,门人劝其不必为此行,乃潜身就试,复见黜。端平间,以乔平章荐,授迪功郎,甫到选而论罢。南康冯椅奇之,撰周易辑传辑注,又有外传,其书多引用古今诸家之说。去非其子也。
冯去非撰深居易象通义一卷,专解六十四象,自「天行健」至「未济」。又有深居易说一卷,杂论经传之辞义,淳祐戊申成书。
蜀人冯时行当可。撰缙云易解传。仙井李舜臣,其书题云:「孙男兴祖编。」
眉山史绳祖庆长撰学斋占毕,其间说易处颇多。序云:「淳祐庚戌书于梓漕拱极堂。」
温陵吕大圭字圭叔,自号朴卿,泉州德化人。为潮州教授时,撰周易详解,大槩皆祖朱子之说。淳祐丁未,黄甲及第。
兰廷瑞惠卿。撰渔樵易鉴。
建安袁枢机仲,撰梅岩易说。
道州教授秦州杨焕彬夫,集伊川、横渠、司马公至袁机仲凡五十家,名曰大易集解。彬夫亦自有说,缀于每卦每爻诸家之后。
天台董楷正翁周易传义附录纂集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并或问萃为一书。
何基朱氏大传发挥,纂朱子繋辞、说卦、序卦、杂卦解。基号北山,乃黄勉斋门人。
建安蔡渊伯静撰节斋周易经传训解,卷末又有四篇,曰大传易说,曰易象意言,曰卦爻辞指,曰象数余论。开禧乙丑成书,淳祐庚戌金华吕遇龙刊于上饶郡庠。伯静,西山之子,朱子之门人。
建安徐几子与撰进斋易说。蔡节斋门人。
建安刘弥邵寿翁撰易说。蔡节斋门人。
建安丘富国行可撰易说。徐进斋门人,其易说每卦彖下、爻下各有说,又有总论六爻说。
严陵方逢辰号蛟峰,撰周易外传,止解六十四卦,盖发明程、朱之说。卷首有辨讹、原数、定九六七八例、考变占例、原象。德祐丙子后著笔,至元壬午成书刊行。理宗时状元及第。
严陵何梦桂号潜斋,易稿两巨编,解六十四卦彖、爻、象、文言、繋辞、说卦、序卦、杂卦,又有图说,其说兼象数,多有发明。咸淳乙丑进士第三人,与吾乡阮菊存秘监同榜。阮为状元,何为探花。
临江黎立武号时中,撰周易说约一卷,论大衍之数,太极一,两仪三,四象十八卦三十六,总为五十,是之谓「衍」。其书板行。咸淳戊辰进士第二人。鄱阳齐梦龙,号节初,解六十四卦,彖辞与彖传混为一说,爻辞与爻传亦混为一说,兼取象数。登戊辰第,与黎时中同牓,丞相江古心之门客。
新安王懋,号太古遗民,撰玩易汇编,又有图说象数甚详,谓旧本先天方图未可面南看,遂以旧图反刊之,移乾于东南,坤于西北,而十二月卦皆正,但谓阳虚阴实,则失之矣。
新安胡一桂庭芳,纂注朱子本义,庭芳所自注,则附于纂注每卦每爻之下。
建安张清子希献,集注朱子本义。清子所集诸家姓氏,如杨彬夫所录外,有晁说之、李子思、李开、程迥、毛璞、项安世、冯时行、冯椅、赵汝梅、赵汝腾、黄以翼、蔡渊、吴绮十三家,每卦皆有徐进斋、丘行可之注,清子之注则附于其后。
巴郡税与权巽甫撰易学启蒙小传一卷,谓先天卦以对待观图,虽列左右,而画皆十八;后天卦以反复观经,虽分上下,而卦皆十八。周易一书始终反复,二二相偶者,文王以两卦十二爻互观阴阳之消长,祸福之倚伏,孔子盖于杂卦发之。又编周易古经,如屯蒙需讼可反者止画一卦,其彖辞则繋于卦下,爻辞则各系于爻下。如乾坤坎离不可反者则叠画两卦,而发爻所繋亦如屯蒙需讼。极诋王弼、韩康伯分经合传之失。淳祐戊申成书。魏鹤山门人读易举要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