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读易举要卷二
宋俞琰撰
易中杂例
卦名案:「卦名」、「卦象」等小目,原本间有阙者,谨据通书前后之例校补。
卦名有八卦之名,有六十四卦之名,皆名也。卦象卦象,有一画之象,三画之象,皆象也。卦德卦德,八卦之德也,乃「健」、顺、动、入、险、丽、止、「说」之八德,非谓元、亨、利、贞也。「元、亨、利、贞」,乃占辞耳。在乾为乾之四德,非八卦之德也。阴阳小大,卦之才也。九六刚柔,爻之才也。性情
性,即八卦之德,乾健、坤顺之类是也。情乃六爻之情,爻有承乘比应之远近,其相得与不相得者,情也。卦体
卦体,不特是内外上下二体,如对体、覆体、互体、伏体、积体皆是也。时义时用
卦有时义,又有时用,何也?曰:在乾为纯阳开明之时,为刚健自强之义。在坤为纯阴闭塞之时,为柔顺随从之义。君父得之,为君父之用;臣子得之,为臣子之用。不特卦也,六爻亦各有其时,各有其义,各有其用。
古注云:「以爻为人,以位为时。」杨龟山曰:「易以爻为人,以位为时。」均言人也,而德则不同。均言时也,而才则不同。何谓以爻为人?人若占得此爻,此爻即其人也。此爻之位,即吾所处之时也。德谓健顺,才谓刚柔,犹人处此时,在此位,当量度自已之德之才为何如耳。如南蒯得黄裳,元吉而败是也。
代渊曰:六十四卦各主一大时,卦内六爻是大时中所为之人,即逐爻在位时,得失之小时也。本大时以观人之所为,合于时则吉,反于时则凶。学者详之。
朱子曰:读易者贵知时,今观爻辞,皆是随时取义。卦位
卦位,初、二、三、四、五、上是也。析而二之,则初、二、三为下位,四、五、上为上位。六之,则初为下之下,二为下之中,三为下之上,四为上之下,五为上之中,上为上之上。
初、二,地位也。三四,人位也。五上,天位也。地之正位在二,人之正位在三,天之正位在五。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位有阴阳,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先儒皆谓九阳爻居初、三、五阳位,六阴爻居二、四、上阴位,皆为当位。反是则为不当位。需上六爻传乃曰「不当位」,何也?曰:需以九五为主,上六盖不当九五之主位也。古注乃谓初、上无位,谬矣。吴环溪曰:所谓位者,盖指九五而言,非谓阴阳之位当与否也。孔子赞易于彖傅云「六位时成」,于说卦云「六位而成章」,则六爻各有其位也。于文言传乾上九乃云「贵而无位」,何也?曰:上九非果无位也,高处九五之上,其位虽贵,而无九五中正之位耳。又如小过彖傅云「刚失位而不中」,特九四刚失位耳,九三之刚不失位也。并谓之失位者,亦不过不得九五中正之位耳。
金君卿曰:乾初九亦阳位,但阳德未亨,故谓之「潜」。上九亦阳位,但以亢极,故云「无位」。需上六以阴居卦之极,履非君位,故亦云「不当位」。王辅嗣但以乾需二卦观之,故谓诸卦初上皆无位。又其辨位之说,直以卦下之爻为阴,卦上之爻为阳,此又失之远矣。
一言初,六言上,何也?曰:一为初,则知六为末矣。六为上,则知一为下矣。互文见意也。或曰:初二三四五上为位之阴阳,九六为爻之阴阳。若使上而言六,则阴爻为六六,阳爻为六九,岂不重复而淆乱乎?
爻有六画,每画各有其位,是谓六位。又谓之「六虚」,何也?曰:位者,高卑一定而不紊者也。虚者,或刚来居之,或柔来居之,变动而不定者也。
爻有得位而反凶,失位而反吉者;有应而反凶,无应而反吉者,何哉?曰:易随时取义,不可为典要也。若必谓爻之得位者吉,失位者凶,则九五、六二、六四俱善乎?六五、六三、九四、九二俱不善乎?必谓有应者吉,无应者凶,则泰否诸爻俱善乎?震艮诸爻皆不善乎?读易者,观其时可也。
朱子曰:易中之辞,大抵阳吉而阴凶。间亦有阳凶而阴吉者,何故?盖有当为,有不当为。若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虽阳亦凶。愚谓刚柔皆有善恶,刚得中为刚善,过则为刚恶;柔得中为柔善,过则为柔恶。不可独以刚爻为吉,柔爻为凶也。
爻之中与正,不特以位言,亦以德言。然有中正,如屯之六二而不吉,何也?曰时也。
爻辞凡两言「有孚」者,各有所指。一指应爻,一指比爻。比初六「有孚比之」,指四;「有孚盈缶」,指二。益九五「有孚惠心」,指四。「有孚惠我德」,指二。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指五。「濡其首有孚」,指四。皆当分为两说,不可浑而为一。
朱子曰:「一爻有具两义者,如此则吉,不如此则凶。如出门同人,须是自出去与人同方吉,若以人从欲则凶。」亦有分明说破,如「妇人吉,夫子凶」,「咸其腓,虽凶,居吉,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如「需于泥,致寇至」,更不决吉凶。夫子便说破云:「敬慎则不败。」此是一爻中具吉凶二义者。如小过「飞鸟以凶」,若占得此爻,则更无可避祸处,故曰「不可如何也」。
六爻之位,惟九五、六二为正而且中,六五、九二虽中而不正,初九、九三、六四、上六虽正而不申。初六、六三、九四、上九皆不正又不中。何谓正?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为正。何谓中?二乃下卦之中,五乃上卦之中
爻。言「中行」者四卦,泰之二曰「得尚于中行」,指五也。夬之五曰「中行无咎」,自谓也。复之四、益之三四,皆言「中行」,何也?曰:三四虽非二五之中,乃全卦之中也。
中与正,二者孰愈?朱子曰:中以正为先。凡人做事,须是剖决是非邪正,却就是与正处斟酌个中道。不先见正处,又何中之可言?爻传言「中正」,又言「正中」,同欤?异欤?「中正」谓九五、六二,既中而且正也。「正中」谓九二、六五,无过无不及,正得其中也。
阳画奇而浑全为实,阴画偶而中断为虚。阳道大而有余为富,阴道小而不足为不富。阳刚为尊、为贵、为易、为善、为明、为生,此君子之道也。阴柔为卑、为贱、为险,为恶、为暗、为杀,此小人之道也。
阴虽为小、为不富,然小而能有「大」,则六五亦可以为大有之主。阴而能有阳,则家人六四亦可以为富。易中言大小,皆指阴阳,如「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小事大事」,「小贞大贞」,「大亨小亨小者亨」,皆是也。又如「大人大君小人小子」、大耋小狐,莫不指阴阳而言。坤之「光大以大终」,盖从乾而大。同人六五「大师」,盖指九二之应。
师上六「大君」,则指六五应九二。卦名取义亦然。大有大畜大过大壮小畜小过,莫非阳大而阴小也。
卦体上下案:卦体总论见前,兹复标卦体之目,脱「上下」二字,与前似复,谨校补。卦体有上有下。下为内为先,上为外,为后。伏羲画卦,盖自下而始也。朱子曰:易要分内外看,如巽而止则成蛊,止而巽便不同。盖先止而后巽,却是有根株了,方巽将去,故为渐。
反体覆体案:「反体」、「覆体」等以下小目,原本阙,殊欠分晓,谨校补。
「反体」、「覆体」皆原于先天图卦位之相对。乾与坤刚柔相反,坎与离刚柔相反。如颐、大过、中孚、小过皆是也。覆体者,屯颠倒翻转则为蒙,需颠倒翻转则为讼是也。六十四卦惟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不可倒,余皆一卦倒转为两卦。故上经三十卦约为十八,下经三十四卦亦约为十八。三画卦亦然。震倒转为艮,巽倒转为兑,并乾、坤、坎、离为八卦,不过六卦而已。
先儒谓乾、坤、坎、离是反,震、巽、艮、兑是对。以先天图观之,其实皆对体也,岂独以震、巽、艮、兑为对哉!伏体
伏体之说,出于京房占法,如乾伏坤、坤伏乾之类,以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如同人言大师,盖全体伏师卦也。或攻伏体不可用,以为认坎为离,是水火无别也。然亦有可取者,如小畜六四互离而言「血去」者,离乃坎之反体,伏坎为血,见离而不见坎,故曰「血去」。积体
积体如剥、复、夬、姤、遁、大壮、临、观、颐、大过、中孚、小过是也。中孚、颐皆肖离,此离之积也。小过、大过皆肖坎,此坎之积也。朱子曰:「中孚、小过是双夹底离坎,颐、大过是厚画底离坎。
临肖震,遁肖巽,观肖艮,大壮肖兑,是震、巽、艮、兑之积而厚画者也。」项平庵曰:「临、观、剥、复,震艮之象也。遁、大壮、夬、姤,巽兑之象也。」互体交体
互体者,上下两卦之体交相互也。有三画之互,又有六画之互。三画之互有两,六画之互有五。何谓两互?如屯下震上坎,中互坤、艮,此两互也。何谓五互?如屯自初至四互复,自三至上互蹇,去初互比,去六互颐,去初上互剥,此五互也。它卦皆然。
泰言「帝乙归妹」,二三四五互归妹也。大壮言「藩决不羸」,自初至五互夬也。睽言「厥宗噬肤」,朱汉上谓:自二至上有噬嗑象,此互体也。朱子曰:互体,左氏已言,亦有道理。朱汉上曰:「郑元传马融之学,多论互体。王弼讥互体。」张南轩曰:「杂物撰德,具于中爻,互体未可废。」愚谓师六五曰「长子」,岂非中爻二三四互震之长子乎?贲九三曰「濡如」,岂非中爻二三四互坎之水乎?晋九四曰「鼫鼠」,岂非中爻三四五互坎之鼠乎?孔子传萃之六三,曰「上巽也」,岂非上互巽乎?此孔子明以互体语人也。
王太古曰:交体原于先天,方图以两角对立而相交也。雷风为恒,而风雷之益,曰「勿恒」。泽天为夬,而天泽之履,曰「夬履」。亦有不如此者,如水天之需,乃曰「利用恒」,何耶?
卦义
蔡节斋曰:阳为大,阴为小。阳利君子,阴利小人。大畜、小畜、大过、小过,皆取阴阳为义。
冯深居曰:「小畜为小畜大,而大畜亦为大畜大。下卦皆乾也,大过则大过小,小过则小过大。四阳而二阴,阳多则大者过。二阳而四阴,阴多则小者过也。
大壮」者,四阳之壮也。「大有」者,五阳皆为一阴所有也。四阳长,既谓之「大壮」,四阴长,则不谓之小壮,何也?曰崇阳而抑阴也。乃若姤一阴方生,而遽曰「女壮」,此又圣人防微之深意也。屯、蹇、困三卦,虽同是患难,而所以处患难者不同。屯外险内动,是在险而可动者也。蹇内险而外止,是见险而能止者也。困内险而外说,欲止则不可止,非蹇之比矣;欲动则不可动,非屯之比矣。惟有说而顺受耳。
大有宜近不宜远,故初九「无交」则有害。比宜先不宜后,故上六「无首」则凶。
朱子曰:「能安其分则为需,不能安其分则为讼。能通其变则为随,不能通其变则为蛊。」此是说卦对。然只此数卦对得好,其它又不然。愚按,杂卦云:「乾刚坤柔,比乐师忧。」皆两两相对而取义。不特其义如此,其画亦然。观先天图可见。
陈氏九经辩疑:按,淇水文集云:「乾天坤地,故乾对坤。屯,气之始;蒙,识之始,故屯对蒙。需和而讼乖,故需对讼。师,忧也,比,乐也,故师对比。小畜以阴而制阳,履以阴而承阳,故小畜对履。」不惟其义若是,观其九六奇耦之画,或上或下,或相反,或相生,则易卦二二而相从,岂不甚明哉?
易六十四卦,皆以二卦两两相对取义。孔子于杂卦云:「乾刚坤柔,比乐师忧。」其示人也明矣。人但知孔子于杂卦云尔,而不知彖、傅亦然。如剥「穷上反下为复」,而复曰「刚反」,盖谓剥上九反而为复初九也。随倒转为蛊,而初九上而为上九,上六下而为初六,则曰:「刚上而柔下。」蛊倒转为随,而上九来为初九,则曰:「刚来而下柔。」无妄倒转为大畜,而刚在上,则曰:「刚上而尚贤。」大畜倒转为无妄,而刚在初,则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又如损曰「损下益上」,益则曰「损上益下」,悉以两卦相对而取义,此岂孔子自立新意哉?盖发明文王彖辞、爻辞之本意也。彖辞如临言「八月有凶」,八月指观而言,观与临对也。泰言「小往大来」,否言「大往小来」,否、泰相仍,此又最明白者也。爻辞如「臀无肤,其行次且」,夬言于四,姤言于三,夬、姤盖相对也。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损言于二,益言于五,损、益盖相对也。「伐鬼方」,既济言于三,未济言于四,无非皆以两卦相对而取其义也。夫易之为言,阴阳相易也。有阴则必有阳,有阳则必有阴,二者常相为用。读乾卦而不通坤卦之义,不可也;读坤卦而不通乾卦之义,亦不可也。其余诸卦皆然。若读一卦而只守一卦之说,则又安知夫两卦相对,而有彼此旁通之妙也哉?彖傅言「刚上」「柔下」,「刚下」「柔下」,「刚来」柔来,何不言「刚往柔往」?盖尝反复䌷绎而思之,乃得其说,真足以破彼卦变牵合附会之缪,而为吾两卦对取其义之证也。夫彖傅所谓「刚来柔来」,盖推原此卦刚柔之所自来,非谓就本卦六爻之中,升降上下而自相往来。所以言来而不言「往」者,以两卦对取其义,或自前卦来,或自后卦来。既来,则其位一定而不易,无所谓往矣。非若一卦以六爻之应,就卦中升降上下,而有来有往也。或者难之曰:「泰云小往大来,否云大往小来」,大小即刚柔也,刚柔岂不言「往」?愚应之曰:「小往」谓阴往居外,「大往」谓阳往居外,「小来」谓阴来居内,「大来」谓阳来居内。大小,卦之才也;刚柔,爻之才也。彖辞指卦体之阴阳,故言小大;彖、傅指爻画之九六,故言刚柔。大小自是大小之义,刚柔自是刚柔之义,奚可槩言哉?或又难之曰:渐云「进得位,往有功也」,「柔」盖言「往」矣。愚曰:不然。渐云「进得位」,盖指六四;「往有功」,盖指占者而言。且如晋、睽、鼎皆云「柔进而上行」,并不言「往」。若以为柔之往,则晋、睽、鼎但曰「柔往而上行」,渐曰「往得位」可也,何必言进?尝试考之,彖、傅言往有功者屡矣,如蒙、如坎,如蹇如解,皆指占者之往,非谓爻画之往也。窃谓「往有功」之「往」,与「利有攸往」、「往吉」、「往吝」、「往无咎」之「往」同,皆指占者而言。明乎此,则知彖、傅所谓「刚柔上下」、「刚来柔来」,不过两卦对取其义耳。圣人之意坦然明白,昧者自不之察,盖不必深求其义,而为众说之所乱也。八卦主爻图案:二图及说与后论卦之主爻正相发明,故不以入纂图而载于此。乾䷀九五坤䷁六二震䷲初九巽䷸六四坎䷜九五离䷝六二艮䷳九三兑䷹上六
乾主九五,坤主六二,君正位乎上,臣正位乎下也。坎离得乾坤之中,故坎主九五,离主六二。震初九正而四不正,故主初九。巽初六不正而六四正,故主六四。艮九三正而上九不正,故主九三。兑六三不正而上六正,故主上六。凡卦皆有主爻,如蒙以九二主内,上九主外,盖不过一时得权之主尔。六五虽非成卦之主爻,然而君也,乃一卦定位之主也。他卦仿此。
十二卦主爻图此与京房卦气所主不同。复䷗初九临䷒六三
泰䷊九二主内,六五主外壮䷡九四夬䷪上六乾䷀九五姤䷫初六遁䷠九三
否䷋六二主内,九五主外观䷓六四剥䷖上九坤䷁六二
五阴一阳卦,以一阳为主。五阳一阴卦以一阴为主,复、姤、夬、剥是也。临主六三者,下体兑,兑以阴爻为主也。遁主九三者,下体艮,艮以阳爻为主也。大壮主九四者,上体震,震以阳爻为主也。观主六四者,上体巽,巽以阴爻为主也。
乾主九五,坤主六二,君臣上下之义也。泰否具乾坤二体,故
泰以九二主内,六五主外。
否以六二主内,九五主外。
卦之主爻
三画卦,乾坤坎离以中爻为主,震巽以初爻为主,艮兑以末爻为主。六画卦,乾坎以九五为主,坤离以六二为主,震以初九为主,巽以六四为主,艮以九三为主,兑以上六为主。其余诸卦刚柔杂者,亦多取六子刚柔之少爻为主。
蔡节斋曰:「乾坤体纯,坎离体交,而其用皆在中。故乾坤离坎之用,皆在二五。至于乾坤相错,则为泰否;坎离相错,则为既济、未济,亦皆主二五为用。
艮以九三为主,九三不吉,而上九乃吉,何也?艮,止也,三互震动,则非艮止之道,故艮之时,用不在三,而在上。」颐有两刚爻,独取上九为主,而不取初九,何也?口容止,颐道贵静不贵动,初九震体躁动,非颐之主也,故不取上九。艮体之止,得颐道之静,故取之为主。
噬嗑下震上离,在他卦则离以柔爻为主,震以刚爻为主。噬嗑乃不然,何也?噬嗑卦成之由,盖因于颐,而九四间于其中,为「颐中有物」之象。故诸爻皆以去九四远近取义,而不以初九、六五为主爻。
六十四卦各有其主,而一槩主之于五,非也。如乾之主在五,坤之主在二,或执五为君位,为一卦之主,是固然矣。殊不知坤与乾不同,乾,君道也,故当以五为主爻。坤,臣道也,则当以二为主爻。岂可以一槩言也?
代渊曰:「卦有六位,而五为君位,此易之大略也。其间或有居此位而非君义者,斯易之变。圣人意有所存,即主义在彼,不可滞于常。」
金君卿曰:「爻以时成,各乘其时而来居此位,或有为之主而非君位者,或有得君位而非一卦之主者。」
李隆山曰:「有一卦定位之主,有一时得权之主。」何谓一卦定位之主?凡卦皆以五为君位,五乃一卦定位之主也。何谓一时得权之主?如屯之主爻在初九,则初九乃一时得权之主。九五虽为一卦定位之主,而其时无权也。朱子曰:有一例成卦之主,皆说于彖辞之下。屯之初九「利建侯」,大有之五,同人之二,皆如此。
坤之得主,以乾为主也。明夷初九之「主人」,丰初九之「配主」,皆指离之六二,二乃离之主爻也。或指四为配,非也。丰九四之「夷主」,指六五。五为丰卦之主,四为震之主爻,均是主也,故曰「夷」。或指初为「夷」,非也。
易中以同体为宗,同人六二曰「同人于宗」,指初九。或指五为宗,非也。睽六五曰「厥宗」,指九四。既济九三曰「高宗」,乃指本爻,皆离体也。离以阴爻为主,而以阳爻为宗,此易道崇阳而抑阴之义。阴柔虽为之主,固必以阳刚为之宗也。
观以六四为主,而六四曰「利用宾」,谓其位逼九五,是不宜为主,而宜为宾也。此亦崇阳抑阴之微意也。
姤九二曰:「包有鱼,不及宾。」鱼指初六,宾指九四。初为主,则四其宾也。需上六曰:不速之客三人。指乾三画。需以五为主,则余皆宾也。
乘承比应
爻有乘承比应。乘者,在上而乘下也。承者,在下而承上也。「比」者,与相近比也。「应」,与也。三画之卦,其位分上中下,重为六画,则下与下应,中与中应,上与上应。如琴瑟之弦,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同声而相应也。爻以初九应六四,六二应九五,九三应上六,是为正应。若初六遇九四,九二遇六五,六三遇上九,虽相应而非正也。艮彖傅言「敌应」,何也?曰:艮以两刚相遇,盖其势相敌而不相援也。小畜大有彖傅皆言「上下应之」,何也?曰:小畜大有皆以五阳而从一阴,故曰上下应之。
朱子曰:「伊川云:卦爻有相应,看来有相应者多。如乾卦除了二与五之外,初何尝应四?三何尝应六?坤卦都不见相应,似此不通。」愚谓:岂独坤卦都不相应,乾卦亦都不相应。如乾九二「大人」自指本爻,九五「大人」亦指本爻,二、五亦何尝相应?乾、坤二卦,其体纯阴纯阳,无乘、承、比、应之可言。至屯刚柔始交,其体不纯,乃有乘、承、比、应之可言。乾独阳无对,君道也。故乾卦诸爻之辞,各以本位言。坤纯阴而柔,臣道也。阴当从阳,臣当从君,故坤之彖辞、爻辞必兼乾而言。如彖言「先迷后得主利」,盖得乾为主而利也。阳大阴小,六二阴小而言「大」,盖从乾阳而大也。六三言「从王事」,盖从乾君之事,非从上六也。
凡柔爻近刚,应刚则有类乎刚。贲六二「贲其须」,待九三而兴也;蒙六五「童蒙吉」,应九二而「吉」也。凡刚爻应柔爻,则为柔所累。遁九三「系有疾厉」,系二六而「厉」也。夬九三「遇雨若濡」,应上六而「濡」也。然亦有不然者,岂可以一例言哉?观其时可也。
郑亨仲曰:「阳资阴则顺,阴资阳则逆。明夷之六二,涣之初六,其所资者皆九也。故孔子释此两卦,皆以顺为言。」愚谓此说诚是矣,而亦不可拘也。如履六三承九四而凶,咸九三乘六二而吝,随初九承六二而有功,无妄六二乘初九而利,其故何哉?亦各随其时而已。
阴承阳,阳乘阴则顺;阳承阴,阴乘阳则悖。是固然矣。然谓阴乘阳为悖可也。阳承阴则以大事小,以贵下贱,如屯之初九在六二之下,不失其为谦德,何悖之有?或曰:六爻之位不同,而其义各有所取。如乾之「在田」、「在渊」、「在天」,皆取本爻也。有取于下近爻者,泰二「包荒」,姤二「包鱼」,皆包初也。有取于上近爻者,姤初「系于金柅」,系于二也。革初「巩用黄牛之革」,涣初「用拯马壮吉」,皆用二也。有取于上下近爻者,屯之三曰「林中」,贲之三曰「濡如」,解之三曰「负且乘」是也。有取于应爻者,师之二曰「王三锡命」,五锡之也。又有以六爻之中间取义者,益三四皆曰「中行」,是也。又有以主爻取义者,屯之二四上皆曰「乘马班如」,皆待初之动也。同人以二为主,诸爻皆以二之远近取义;大有以五为主,诸爻皆以五之远近取义,无非各随其时也。
辞韵之叶
乾爻辞曰「乾乾在渊」、「在天」,皆叶韵。坤爻辞曰「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元黄」,亦皆叶韵。
朱汉上曰:「仲尼系三百八十四爻,文皆中律,盖谓叶韵也。」古者经自经,传自传,自王、韩之徒变乱之,而文意间断,遂不见其叶韵,坤之「以时发」、「知光大」、「慎不害」是也。坤卦彖傅「庆」字亦当作平声,诸爻传「庆」字皆当作平声,读为去声,则与上下文不叶矣。乾彖傅「元」、「天」叶,「形」、「成」、「贞」、「宁」叶,坤彖「傅」、「生」、「疆」、「亨」、「贞」、「行」、「朋」、「庆」叶,屯「彖」、「傅」、「生」、「贞」、「盈」、「宁」叶,其余亦叶,但不全叶耳。
乾文言传:「下也」、「时舍也」叶,「行事也」、「自试也」、「上治也」叶,「文明偕行」叶,「乃革」、「天德偕极」、「天则」叶,「纯粹精」、「旁通情」、「天下平」、「见之行」叶。坤文言传「刚方」、「常」、「光」、「行」、「庆」、「殃」叶。
系辞传虽是散文,中间亦有叶韵处,杂卦亦然。蔡西山曰:「杂卦例皆反对叶韵为序,
爻传凡言位正当、未当、得当皆平声,乃与上下文叶。」读易举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