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周易集解《系辞传 · 下》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虞翻曰:象谓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东,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在中,故“八卦成列”,则“象在其中”。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是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虞翻曰:谓参重三才为六爻,发挥刚柔,则“爻在其中”。六画称爻。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虞翻曰:谓十二消息。九六相变,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虞翻曰:谓系彖象九六之辞,故“动在其中”。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者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虞翻曰:动,谓爻也。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象动内,吉凶见外。吉凶生而悔吝著,故“生乎动”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

虞翻曰:乾刚坤柔,为六子父母。乾天称父,坤地称母;本天亲上,本地亲下,故“立本者也”。

变通者,趣时者也。

虞翻曰:变通配四时,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

虞翻曰:贞,正也。胜,灭也。阳生则吉,阴消则凶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陆绩曰:言天地正,可以观瞻为道也。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荀爽曰:离为日。日中之时,正当离位,然后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冲离,冲为十五日,月当日冲,正值坎位。亦大圆明。故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正当其位,乃大明也。

陆绩曰:言日月正,以明照为道矣。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虞翻曰: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虞翻曰:阳在初弗用,确然无为,潜龙时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

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虞翻曰:隤,安。简,阅也。坤以简能阅内万物,故“示人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虞翻曰:效法之谓坤,谓效三才以为六画。

象也者,象此者也。

虞翻曰:成象之谓乾,谓圣人则天之象,分为三才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虞翻曰:内初。外,上也。阳象动内,则吉内外,阴爻动内,则凶见外也。

功业见乎变,

荀爽曰:阴阳相变,功业乃成者也。

圣人之情见乎辞。

崔觐曰:言文王作卦爻之辞,所以明圣人之情陈于易象。

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颖达曰:自此以下,欲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广生万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常生万物,而不有生,是其大德也。

圣人之大宝曰位。

崔觐曰:言圣人行易之道,当须法天地之大德,宝万乘之天位。谓以道济天下为宝,而不有位,是其大宝也。

何以守位曰仁,

宋衷曰:守位当得士大夫公侯,有其仁贤,兼济天下。

何以聚人曰财。

陆绩曰:人非财不聚,故圣人观象制器,备物尽利,以业万民而聚之也。盖取聚人之本矣。

理财正辞,禁人为非曰义。

荀爽曰:尊卑贵贱,衣食有差,谓之“理财”。名实相应,万事得正,谓之“正辞”。咸得其宜,故谓之“义”也。

崔觐曰:夫财货人所贪爱,不以义理之,则必有败也。言辞人之枢要,不以义正之,则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义禁之,则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资于义,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义与财,圣人宝位之所要也。

第二章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虞翻曰:庖牺,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动见离,离生木,故知火化。炮啖牺牲,号庖牺氏也。

仰则观象于天,

荀爽曰:震巽为雷风,离坎为日月也。

俯则观象于地,

《九家易》曰:艮兑为山泽也。地有水火五行八卦之形者也。

观鸟兽之文,

荀爽曰: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之属是也。

陆绩曰:谓朱鸟、白虎、苍龙、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经纬之文。

与地之宜,

《九家易》曰:谓四方四维八卦之位,山泽高卑五土之宜也。

近取诸身,

荀爽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也。

远取诸物,

荀爽曰:乾为金玉,坤为布釜之类是也。

于是始作八卦,

虞翻曰:谓庖牺观鸟兽之文,则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牺之所造也。故曰:象者,像此者也。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读易者,咸以为庖牺之时,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圣人象之,则天已有八卦之象。

以通神明之德,

荀爽曰:乾坤为天地,离坎为日月,震巽为雷风,艮兑为山泽,此皆神明之德也。

以类万物之情。

《九家易》曰:六十四卦,凡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策类一物,故曰“类万物之情”。以此知庖牺重为六十四卦明矣。

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以鱼,盖取诸离。

虞翻曰:离为目,巽为绳。目之重者唯罟,故结绳为罟。坤二五之乾成离。巽为鱼。坤二称田,以罟取兽曰田。故“取诸离”也。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

虞翻曰:没,终。作,起也。神农以火德继庖牺王。火生土,故知土则利民播种,号神农氏也。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虞翻曰:否四之初也。巽为木,为入;艮为手;乾为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斫木为耜”。耜止所逾,因名曰耜。艮为小木,手以桡之,故“揉木为耒”。耒耜,耔器也。巽为号令,乾为天,故“以教天下”。坤为田,巽为股,进退。震足动耜,艮手持耒,进退田中,耕之象也。益万物者莫若雷风,故法风雷而作耒耜。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翟元曰:否五之初也。离象正上,故称“日中”也。艮为径路。震为足,又为大涂。否乾为天。故致天下之民象也。坎水艮山,群珍所出,聚天下货之象也。震升坎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饮食之道,故取诸此也。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虞翻曰。变而通之以尽利,谓作舟楫服牛乘马之类,故“使民不倦”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虞翻曰:神谓乾。乾动之坤,化成万物,以利天下。坤为民也。象其物宜。故“使民宜之”也。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陆绩曰:阴穷则变为阳,阳穷则变为阴,天之道也。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终始,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九家易》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乾坤万物之缊,故以象衣裳。乾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盖取诸此也。

挎木为舟,掞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风,舟楫之象也。此本否卦九四之二。挎,除也。巽为长,为木,艮为手;乾为金;艮手持金,故“挎木为舟,掞木为楫”也。乾为远天,故“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矣。法涣而作舟楫,盖取斯义也。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虞翻曰:否上之初也。否乾为马,为远;坤为牛,为重。坤初之上,为引重。乾上之初,为“致远”。艮为背,巽为股,在马上,故“乘马”。巽为绳,绳束缚物,在牛背上,故“服牛”。出否之随,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故“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干宝曰:卒虣之客,为奸寇也。

盖取诸豫。

《九家易》曰:下有艮象。从外示之,震复为艮。两艮对合,重门之象也。柝者,两木相击以行夜也。艮为手,为小木,为止持;震为足,又是木,为行;坤为夜。即手持柝木夜行,击门之象也。坎为盗,虣水虣长无常,故“以待虣客”。既有不虞之备,故“取诸豫”矣。断木为杵,阙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虞翻曰:晋上之三也。艮为小木。上来之三,断艮,故“断木为杵”。坤为地,艮手持木,以阙坤三,故“阙地为臼”。艮止于下,臼之象也。震动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诸小过”。本无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虞翻曰:无妄五之二也。巽为绳,为木;坎为弧;离为矢,故“弦木为弧”。乾为金,艮为小木。五之二,以金剡艮,故“剡木为矢”。乾为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发矢应,而坎雨集,故“取诸睽”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虞翻曰:无妄,两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称“上古”。艮为穴居,乾为野,巽为处,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处”。震为后世,乾为圣人,后世圣人,谓黄帝也。艮为宫室,变成大壮,乾人入宫,故“易以宫室”。艮为待,巽为风,兑为雨,乾为高,巽为长木,反在上,为栋。震阳动起,故“上栋”。下宇,谓屋边也。兑泽动下,为下宇。无妄之大壮,巽风不见。兑雨隔震,与乾绝体。故“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者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虞翻曰:中孚,上下易象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过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为薪,艮为厚,乾为衣,为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称封。封,古窆字也。聚土为树,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树”。坤为丧期,谓从斩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数,无坎离日月坤象,故“丧期无数”。巽为木,为入处;兑为口;乾为人;木而有口,乾人入处,棺敛之象。中孚艮为山丘,巽木在里,棺藏山陵,椁之象也,故“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九家易》曰: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夬本坤世,下有伏坤,书之象也。上又见乾,契之象也。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决也。取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壮进而成夬,金决竹木,为书契象,故法夬而作书契矣。

虞翻曰: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复言上古。巽为绳,离为罔罟,乾为治,故“结绳以治”。后世圣人,谓黄帝、尧、舜也。夬旁通剥,剥坤为书,兑为契,故“易之以书契”。乾为百。剥艮为官,坤为众臣,为万民,为迷暗。乾为治。夬反剥,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取诸夬”。大壮、大过、夬,此三盖取直两象,上下相易,故俱言易之。大壮本无妄。夬本履卦。乾角俱在上,故言上古。中孚本无乾象,大过乾不在上,故但言古者。大过亦言后世圣人易之,明上古时也。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

干宝曰:言是故,又总结上义也。

虞翻曰:易谓日月,在天成八卦象,县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

象也者,象也。

崔觐曰:上明取象以制器之义,故以此重释于象。言易者象于万物。象者,形象之象也。

彖者,材也。

虞翻曰:彖说三才,则三分天象。以为三才,谓天地人之道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虞翻曰:动,发也。谓两三才为六画,则发挥刚柔而生爻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虞翻曰:爻象动内,则吉凶见外;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故曰“著”。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是,其故何也?

崔心曰:此明卦象阴阳与德行也。阴卦多阴,谓震、坎、艮,一阳而二阴。阴卦多阳,谓巽、离、兑,一阴而二阳也。

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

虞翻曰:阳卦一阳,故“奇”。阴卦二阳,故“耦”。谓德行何可者也。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韩康伯曰:阳,君道也。阴,臣道也。君以无为统众无为,则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则二也。故阳爻画一,以明君道必一。阴爻画两,以明臣体必二。斯阴阳之数,君臣之辩也。以一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阳卦曰:君子之道也;阴卦曰: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翟元曰:此咸之九四辞也。咸之为卦,三君三民,四独远阴,思虑之爻也。韩康伯曰:天下之动,必归于一,思以求朋未能,寂寂以感物,不思而至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韩康伯曰: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天下何思何虑?

虞翻曰:易无思也。既济定,六位得正,故“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

虞翻曰:谓咸初往之四,与五成离,故“日往”。与二成坎,故“月来”。之外“日往”,在内“月来”,此就爻之正者也。

月往则日来,

虞翻曰:初变之四,与上成坎,故“月往”。四变之初,与三成离。故“日来”者也。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虞翻曰:既济体两离坎象,故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

虞翻曰:乾为寒,坤为暑,谓阴息阳消,从姤至否,故寒往暑生为也。

暑往则寒来,

虞翻曰:阴诎阳信,从复至泰,故暑往寒来也。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崔觐曰:言日月寒暑。往来虽多,而明生岁成,相推则一,何思何虑于其间哉!

往者诎也,

荀爽曰:阴气往,则万物诎者也。

来者信也,

荀爽曰:阳气来,则万物信者也。

诎信相感则利生焉。

虞翻曰:感,咸象,故“相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故“利生”。利生谓阳出震,阴伏藏。

尺蠖之诎,以求信也。

荀爽曰:以喻阴阳气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虞翻曰:蛰,潜藏也,龙潜而蛇藏。阴息初,巽为蛇。阳息初,震为龙。十月坤成,十一月复生。姤巽在下,龙蛇俱蛰。初坤为身。故“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侯果曰:不诎则不信,不蛰则无存,则屈蛰相感而后利生矣。以况无思得一,则万物归思矣。庄子曰:古之畜天下者,其治一也。《记》曰:通于一,万事毕。无心得,鬼神服。此之谓矣。蠖,诎行虫。郭璞云:蝍就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姚信曰:阳称精,阴为义。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姤复,故曰“致用也”。

韩康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也。理入寂一,则精义斯得,乃用无极也。

干宝曰:能精义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于神道,而逆祸福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九家易》曰:利用,阴道用也。谓姤时也。阴升上究,则乾伏坤中,诎以求信,阳当复升。安身,嘿处也。时既潜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其德。崇德,体卑而德高也。

韩康伯曰: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后动也。精义由于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于安以崇基德。理必由乎其宗,归根则宁,天下之理得之。若役其思虑,以求动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则伪弥多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矣。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荀爽曰:出乾之外,无有知之。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虞翻曰:以坤变乾,谓之“穷神”。以乾通坤,谓之“知化”。乾为盛德,故“德之盛”。

侯果曰:夫精义入神,利用崇德,亦一致之道极矣。过斯以往,则未之能知也。若穷于神理,通于变化,则德之盛者能矣。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孔颖达曰:上章先言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危辱,何崇之有?此章引困之六三。履非基位,欲上于四,四自应初,不纳于已,是困于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物,非已所乘,是据于九二之蒺藜也。又有人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之象也。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虞翻曰:困本咸。咸三入宫,以阳之阴,则二制坤,故以次咸。为四所困,四失位恶人,故“非所困而困焉”。阳称名,阴为辱,以阳之阴下,故“名必辱”也。

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虞翻曰:谓据二,二失位,故“非所据面据焉”。二变时,坤为身,二折坤体,故“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陆绩曰:六三从困辱之家,变之大过,为棺椁死丧之象,故曰“死其将至”,妻不可得见。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庸之上,获之无不利。

孔颖达曰:前章先须安身,可以崇德。胡此明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证之矣。

子曰:隼者,禽也。

虞翻曰:离为隼,故称“禽”。言其行野容如禽兽焉。

弓矢者,器也。

虞翻曰:离为矢,坎为弓,坤为器。

射之者,人也。

虞翻曰:人,贤人也。谓乾三。伏阳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则人,三应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虞翻曰:三伏阳,为君子。二变时,坤为身,为藏器,为藏弓矢,以待射隼。艮为待,为时。三待五来之二,弓张矢发,动出成乾,贯隼入大过死,两坎象坏,故“何不利之有”。《象》曰:以解悖,三阴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观三出,射出隼也。

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后动者也。

虞翻曰:括,作也。震为语,乾五之坤二成坎弓,离矢动以贯隼,故“语成器而后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虞翻曰:谓否也。以坤灭乾,为不仁不义。坤为耻,为义。乾为仁,为畏者也。

不见利不动,不威不徵。

虞翻曰:否乾为威,为利。巽为近利。谓否五之初,成噬嗑市。离日见乾,为见利;震为动,故“不见利不动”。五之初,以乾威坤,故“不威不徵”。震为徵也。

小徵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虞翻曰:艮为小。乾为大。五下威初,坤杀不行,震惧虩虩,故“小惩大诫”。坤为小人,乾为福。以阳下阴,民说无疆,故“小人福也”。

《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九家易》曰:噬嗑六五,本先在初,处非其位,小人者也。故历说小人所以为罪,终以致害,虽欲为恶,能止不行,则“无咎”。侯果曰:噬嗑初九爻辞也。校者,以木夹足止行也。此明小人因小刑而大诫。乃福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虞翻曰:乾为积善,阳称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虞翻曰:坤为积恶,为身。以乾灭坤,故“灭身”者也。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虞翻曰:小善谓复初。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虞翻曰:小恶谓姤初。

故恶积而不弇,

虞翻曰:谓阴息姤至遁,子弑其父,故“恶积而不可弇”。

罪大而不可解。

虞翻曰:阴息遁成否,以臣弑君,故“罪大而不可解”也。

《易》曰:何校灭耳,凶。

《九家易》曰:噬嗑上九爻辞也。阴息初升五,所在失正,积恶而罪大,故为上所灭。善不积,斥五阴爻也。聪不明者,闻善不听,闻戒不改,故“凶”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崔觐曰:言有危之虑,则能安其位不失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崔觐曰:言有亡之虑,则能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崔觐曰:言有防乱之虑,则能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虞翻曰:君子,大人。谓否五也。否坤为安。危,谓上也。

翟元曰:在安虑危。

存而不忘亡,

荀爽曰:谓除戎器,戒不虞也。

翟元曰:在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荀爽曰:谓思患而逆防之。

翟元曰:在治而虑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虞翻曰:坤为身。谓否反成泰,君位定于内,而臣忠于外,故“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

荀爽曰:存不忘亡也。

系于包桑。

荀爽曰:桑者,上玄下黄。乾坤相包以正,故“不可忘也”。

陆绩曰:自此以上,皆谓否阴灭阳之卦。五在否家,虽得中正,常自惧以危亡之事者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

虞翻曰:鼎四也。则离九四,凶恶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

知少而谋大,

虞翻曰:兑为小知,乾为大谋,四在乾体,故“谋大”矣。

力少而任重,

虞翻曰:五至初,体大过,本末弱,故“力少”也。乾为仁,故“任重”。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尟不及矣。

虞翻曰:尟,少也。及,及于刑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孔颖达曰:言不能安身,智小谋大,而遇祸也。故引鼎九四以证之矣。

子曰:知几其神乎。

虞翻曰:几,谓阳也。阳在复初称几,此谓豫四也。恶鼎四折足,故以此次言豫四知几,而反复初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虞翻曰:豫上,谓四也。四失位谄渎。上谓交五,五贵;震为笑言,笑言且谄也,故“上交不谄”。下谓交三,坎为渎,故“下交不渎”。欲其复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几乎”。其知几乎?

侯果曰:上谓五侯,下谓凡庶。君子上交不至谄媚,下交不至渎慢,悔吝无从而生,岂非知微者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虞翻曰:阳见初成震,故“动之微”。复初元吉,吉之先见者也。

韩康伯曰: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鉴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吉凶之彰,始乎微兆,故言“吉之先见”。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孔颖达曰:前章言精义入神,此明知几入神之事,故引豫之六二以证之。

崔觐曰:此爻得位居中,于豫之时,能顺以动而防于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虽暂豫乐,以其见微,而不终日,则能“贞吉”,断可知矣。

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刚,

姚信曰:此谓豫卦也。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章”。体坤处和,故曰“知柔”。与四同功,故曰“知刚”。

万夫之望。

荀爽曰:圣人作万物睹。

干宝曰:言君子苟达于此,则万夫之望矣。周公闻齐鲁之政,知后世强弱之势;辛有见被发而祭,则知为戎狄之居。凡若此类,可谓知几也。皆称君子。君子则以得几,不必圣者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虞翻曰:几者,神妙也。颜子知微,故“殆庶几”。孔子曰:回也其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

虞翻曰:复以自知。老子曰:自知者明。

知之未尝复行也。

虞翻曰:谓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克已复理,天下归仁。

《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侯果曰:复初九爻辞。殆,近也。庶,冀也。此明知微之难。则知微者唯圣人耳。颜子亚圣,但冀近于知微而未得也。在微则昧,理章而悟,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则速改,故无大过。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虞翻曰:谓泰上也。先说否,否反成泰,故不说泰。天地交,万物通,故“化醇”。

孔颖达曰:以前章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安身之道,在于得一。若已能得一,则可以安身。故此章明得一之事也。絪缊,气附著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絪缊,共相和会,感应变化,而有精醇之生,万物自化。若天地有心为一,则不能使万物化醇者也。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虞翻曰:谓泰初之上成损,艮为男,兑为女,故“男女构精”。乾为精。损反成益,万物出震,故“万物化生”也。

干宝曰:男女犹阴阳也。故“万物化生”。不言阴阳,而言男女者,以指释损卦六三之辞,主于人事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侯果曰:损六三爻辞也。《象》云:一人行,三则疑,是众不如寡,三不及一。此明物情相感,当上法絪缊、化醇、致一之道,则无患累者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虞翻曰:谓反损成益。君子,益初也。坤为安身。震为后动。

崔觐曰:君子将动有所为,必自揣安危之理,在于已身,然后动也。

易其心而后语,

虞翻曰:乾为易,益初体复心。震为后语。

崔觐曰:君子恕已及物,若于事心难,不可出语,必和易其心而后言。

定其交而后求。

虞翻曰:震,专,为定,为后。交谓刚柔始交。艮为求也。崔觐曰:先定其交,知其才行,若好施与吝,然后可以事求之。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虞翻曰:谓否上之初,损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说无疆,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

虞翻曰:谓否上九,高而无们,故“危”。坤民否闭,故“弗与也”。

惧以语,则民不应也。

虞翻曰:否上穷灾,故“惧”。来下之初成益,故“民不应”。坤为民,震为应也。

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

虞翻曰:上来之初,故“交”。坤民否闭,故“不与”。震为交。

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虞翻曰:上不之初,否消灭乾,则体剥伤;臣弑君,子弑父,故“伤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侯果曰:益上九爻辞也。此明先安身易心,则群善自应。若危动惧语,则物所不与,故“凶”也。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荀爽曰: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荀爽曰:阳物,天。阴物,地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虞翻曰:合德谓天地杂,保大和,日月战。乾刚以体天,坤柔以体地也。

以体天地之撰,

《九家易》曰:撰,数也。万物形体,皆受天地之数也。谓九,天数;六,地数也。刚柔得以为体矣。

以通神明之德。

《九家易》曰:隐藏谓之神,著见谓之明。阴阳交通,乃谓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九家易》曰:阴阳,杂也。名谓卦名。阴阳虽错,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逾越。

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虞翻曰:稽,考也。三称盛德。上称末世,乾终上九:动则入坤,坤弑其君父,故为乱臣。阳出复震,入坤出坤,故“衰世之意邪。”

侯果曰:於,嗟也。稽,考也。易象考其事类,但以吉凶得失为主,则非淳古之时也。故云“衰世之意”耳。言邪,示疑,不欲切指也。

夫易章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

虞翻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微者显之,谓从复成乾,是察来也。阐者幽之,谓从姤之坤,是章往也。阳息出初,故“开而当名”。

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干宝曰:辩物,类也。正言,言正义也。断辞,断吉凶也。如此,则备于经矣。

其称名也小,

虞翻曰:谓乾坤与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故小复。小而辩于物者矣。

其取类也大。

虞翻曰:谓乾阳也,为天,为父,触类而长之,故“大”也。

其旨远,其辞文,

虞翻曰:远,谓乾。文,谓坤也。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虞翻曰:曲,诎。肆,直也。阳曲初,震为言,故“其言曲而中”。坤为事,隐未见,故“肆而隐”也。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虞翻曰:二,谓乾与坤也。坤为民,乾为行。行得,则乾报以吉。行失,则坤报以凶也。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虞翻曰:兴易者,谓庖牺也。文王书经,系庖牺于乾五。乾为古,五在乾中,故兴于中古。系以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虞翻曰:谓成患百姓未知兴利远害,不行礼义,茹毛饮血,衣食不足。庖牺则天八卦,通为六十四,以德化之,吉凶与民同患,故有忧患。

是故履,德之基也。

虞翻曰:乾为德。履与谦旁通。坤柔履刚,故“德之基”。坤为基。

侯果曰:履,礼。蹈礼不倦,德之基也。自下九卦,是复道之最,故特言矣。

谦,德之柄也。

虞翻曰:坤为柄。柄,本也。凡言德,皆阳爻也。

干宝曰: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

复,德之本也。

虞翻曰:复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恒,德之固也。

虞翻曰:立不易方,守德之坚固。

损,德之修也。

荀爽曰:徵忿窒欲,所以修德。

益,德之裕也。

荀爽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德之优裕也。

困,德之辩也。

郑玄曰:辩,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

井,德之地也。

姚信曰:井差而不穷,德居地也。

巽,德之制也。

虞翻曰:巽风为号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孔颖达曰:此上九卦,各以德为用也。

履和而至,

虞翻曰:谦与履通,谦坤柔和,故“履和而至”。礼之用,和为贵者也。

谦尊而光,

荀爽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 复小而辨于物。虞翻曰:阳始见,故“小”。乾,阳物。坤,阴物。以乾居坤,故称别物。

恒杂而不厌,

荀爽曰:夫妇虽错居,不厌之道也。

损先难而后易,

虞翻曰:损初之上,失正,故“先难”。终反成益,得位于初故“后易”。易其心而后语。

益长裕而不设,

虞翻曰:谓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故“不设”也。

困穷而通,

虞翻曰:阳穷否上,变之坤二,成坎。坎为通,故“困穷而通”也。

井居其所而迁,

韩康伯曰: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迁其施也。

巽称而隐。

崔觐曰:言巽申命行事,是称扬也。阴助德化,是微隐也。自此以下,明九卦德之体者也。

履以和行,

虞翻曰:礼之用,和为贵,谦震为行,故“以和行”也。

谦以制礼,

虞翻曰:阴称礼,谦三以一阳制五阴,万民服,故“以制礼”也。

复以自知,

虞翻曰:有不善未尝不知,故“自知”也。

恒以一德,

虞翻曰:恒德之固,立不易方,从一而终,故“一德”者也。

损以远害,

虞翻曰:坤为害,泰以初止坤上,故“远害”。乾为远。

益以兴利,

荀爽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故“兴利”也。

困以寡怨,

虞翻曰:坤为怨,否弑父与君,乾来下,折坤二,故“寡怨”。坎水性通,故不怨也。

井以辨义,

虞翻曰:坤为义,以乾别坤,故辩义也。

巽以行权。

《九家易》曰:巽象号令,又为近利。人君政教、进退、释利而为权也。《春秋传》曰: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此所以说九卦者,圣人履忧济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陈其德,中言其性,后叙其用,以详之也。西伯劳谦,殷纣骄暴,臣子之礼有常,故创易道以辅济君父者也。然其意义广远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复之道,明西伯之于纣不失上下。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侯果曰:居则观象,动则玩占,故“不可远”也。

为道也屡迁,

虞翻曰:迁,徒也。日月周流,上下无常,故“屡迁”也。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虞翻曰:变,易。动,行。六虚,六位也。日月周流,终则复始,故“周流六虚”。谓甲子之旬,辰已虚坎,戊为月,离已为日,入在中宫,其处空虚,故称“六虚”。五甲如次者也。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虞翻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在天称上,入地为下,故“上下无常”也。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虞翻曰:典,常。要,道也。上下无常,故“不可为典要”适乾为昼,适坤为夜。侯果曰:谓六爻刚柔相易,远近恒,唯变所适,非有典要。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虞翻曰:出乾为外,入坤为内,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阳知生,入阳惧死,使知惧也。

韩康伯曰: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内之戒也。出入犹行藏,外内犹隐显。遁以远时为吉,丰以幽隐致凶,渐以高显为美,明夷以处昧利贞,此外内之戒也。

又明于忧患与故。

虞翻曰:神以知来,故明忧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虞翻曰:临,见也。言阴阳施行,以生万物,无有师保生成之者。万物出生,皆如父母。孔子曰:父母之道天地,乾为父,坤为母。

干宝曰:言易道以戒惧为本,所谓惧以终始,归无咎也。外为丈夫之从王事,则夕惕若厉。内谓妇人之居室,则无攸遂也。虽无师保切磋之训,其心敬戒,常如父母之临已者也。

初帅其辞,而揆其方,

虞翻曰:初,始下也。帅,正也。谓修辞立诚。方,谓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帅其辞,而揆其方”。侯查曰:率,修。方,道也。言修易初首之辞,而度其终末之道,尽有典常,非虚设也。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虞翻曰:其出入以度,故“有典常”。苟,诚也。其人谓乾为贤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谓之德行,故“不虚行”也。

崔觐曰:言易道深远,若非其圣人,则不能明其道。故知易道不虚而自行,必文王然后能弘也。

易之为书也,

干宝曰:重发易者,别殊旨也。

第九章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虞翻曰:质,本也。以乾原始,以坤要终,谓原始及终,以知死生之说。

崔觐曰:质,体也。言易之书,原穷其事之初,若初九潜龙勿用,是原始也。又要会其事之末,若上九亢龙有悔,是要终也。易原始潜龙之勿用,要终亢龙之有悔,复相明以为体也。诸卦亦然,若大畜而后通之类是也。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虞翻曰:阴阳错居称杂。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故“唯其时物”。

乾,阳物。坤,阴物。

干宝曰:一卦六爻,则皆杂有八卦之气;若初九为震爻,九二为坎爻也。或若见戌言艮,已亥言兑也。或若以甲壬名乾,以乙癸名坤也。或若以午位名离,以子位名坎。或若德来为好物,刑来为恶物。王相为兴,休废为衰。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侯果曰:本末,初上也。初则事微,故“难知”。上则事彰,故“易知”。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干宝曰:初拟议之,故“难知”。卒终成之,故“易知”。本末势然也。

侯果曰:失在初微,犹可拟议而之福。过在卒成,事之终极,非拟议所及。故曰“卒成之终”。假如乾之九三,噬嗑初九,犹可拟议而之善。至上九,则凶灾不移,是事之卒成之终,极凶不变也。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虞翻曰:撰德,谓乾辩别也。是,谓阳。非,谓阴也。中,正。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杂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则爻辞不备。道有变动,故曰爻也。

崔觐曰:眼戏具论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言中四爻杂合所主之事,撰集所陈之德,能辩其是非,备在卦中四爻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虞翻曰:谓知存、知亡、要终者也。居乾吉,则存,居坤凶,则亡。故曰“居可知矣”。

崔觐曰:噫,叹声也。言中四爻,亦能要定卦中存亡吉凶之事,居然可知矣。

孔疏扶王弼义,以此中爻为二、五之爻,居中无偏,能统一卦之义,事必不然矣。何则?上文云:六爻相杂,唯其时物,言虽错杂,而各独会于时,独主于物,岂可以二五之爻,而兼其杂物撰德,是非存亡吉凶之事乎?且二、五之撰德与是,要存与吉,则可矣。若主物与非,要亡与凶,则非其所象,故知其不可也。且上论初上二爻,则此中总言四爻矣。下论二、四、三、五,则是重述其功位者也。

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韩康伯曰夫:《彖》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以贯这者也。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一之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观道。过乎半之益,不亦宜乎!

二与四同功,

韩康伯曰:同阴功也。

崔觐曰:此重释中四爻功位所宜也。二主士、大夫位,佐于一国。四主三孤、三公、牧伯之位,佐于天子。皆同有助理之功也。

而异位,

韩康伯曰:有外内也。崔觐曰:二,士、大夫位,卑;四,孤、公、牧伯位,尊,故有异也。

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韩康伯曰:二处中和,故“多誉”也。四近于君,故“多惧”也。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

崔觐曰:此言二四皆阴位。阴之为道,近比承阳,故“不利远”矣。

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崔觐曰:言二是阴远阳,虽则不利,其要或有无咎者。以二柔居中,异于四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

韩康伯曰:有贵贱也。

崔觐曰:三,诸侯之位。五,天子之位。同有理人之功,而君臣之位异者也。

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崔觐觐曰:三处下卦之极,居上卦之下,为一国之君,有威权之重,而上承天子,若无含章之美,则必致凶。五既居中不偏,贵乘天位,以道济物,广被寰中,故“多功”也。

其柔危,其刚胜邪?

侯果曰:三五阳位,阴柔处之,则多凶危。刚正居之,则胜其任。言邪者,不定之辞也。或有柔居而吉者,得其时也。刚居而凶者,失其应也。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荀爽曰:以阴易阳,谓之广。以阳易阴,谓之大。易与天地准,固悉备也。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崔觐曰:言易之为书明三才,广无不被,大无不包。悉备有万物之象者也。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崔觐曰:言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道,两爻为一才,六爻为三才,则是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即三才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

陆绩曰: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谓之“爻”者也。

爻有等,故曰物。

干宝曰:等,群也。爻中之义,群物交集,五星四气,六亲九族,福德刑杀,众形万类,皆来发于爻,故总谓之物也。象颐中有物曰噬嗑,是其义也。

物相杂,故曰文。

虞翻曰:乾阳物,坤阴物。纯乾纯坤之时,未有文章。阳物入坤,阴物入乾,更相杂成六十四爻,乃有文章,故曰“文”。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干宝曰:其辞为文也。动作云为,必考其事,令与爻以相称也。事不称义,虽有吉凶,则非今日之吉凶也。故元亨利贞,而穆姜以死,黄裳元吉,南蒯以败,是所谓文不当也。故于经,则有君子吉,小人否。于占,则王相之气,君子以迁官,小人以遇罪也。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虞翻曰:谓文王书《易》六爻之辟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谓至德矣,故“周之盛德”。纣穷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终以焚死,故“殷之末世”也。而马、荀、郑君从俗,以文王为中古,失之远矣。

是故其辞危,

虞翻曰:危,谓乾三。夕惕若厉,故“辞危”也。

危者使平,

陆绩曰:文王在纣世,有危亡之患,故于易辞多趋危亡。本自免济,建成王业,故易爻辞危者使平,以象其事。否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包桑之属是也。

易者使倾。

陆绩曰:易,平易也。纣安其位,自谓平易,而反倾覆,故易爻辞“易者使倾”,以象其事。明夷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之属是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虞翻曰:大,谓乾道。乾三爻,三十六物,故“百物不废”。略其奇八,与大衍之五十同义。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虞翻曰:乾称易道,终日乾乾,故“无咎”。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恶盈福谦,故“易之道”者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虞翻曰:险,谓坎也。谓乾二、五之坤,成坎离,日月丽天,天险不可升,故“知险者”也。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虞翻曰:阻,险阻也。谓坤二、五之乾,艮为山陵,坎为水,巽高兑下,地险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能说诸心,

虞翻曰:乾五之坤,坎为心,兑为说,故“能说诸心”。

能研诸侯之虑,

虞翻曰:坎心为虑,乾初之坤为震,震为诸侯,故能研诸侯之虑。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

虞翻曰:谓乾二、五之坤,成离日坎月,则八卦象具。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娓娓,进也。离为龟,乾为蓍,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谓莫善蓍龟也。

荀爽曰:娓娓者,阴阳之微,可成可败也。顺时者成,逆时者败也。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虞翻曰:祥,几祥也,吉之先见者也。阳出,变化云为。吉事为祥。谓复初乾元者也。

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虞翻曰:象事谓坤。坤为器,乾五之坤成象,故“象事知器”也。占事谓乾以知来。乾五动成离,则玩其占,故“知来”。

侯果曰:易之云为,唯变所适。为善则吉事必应,观象则用器可为,求吉则未形可睹者也。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虞翻曰:天尊,五;地卑,二,故“设位”。乾为圣人。成能,谓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故“成能”也。

崔觐曰:言易拟天地,设乾坤二位,以明重卦之义,所以成圣人伏羲文王之能事者也。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虞翻曰:乾为人,坤为鬼;乾二五之坤,坎为谋;乾为百,坤为姓,故“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朱仰之曰:人谋,谋及卿士。鬼谋,谋及卜筮也。又谋及庶民,故曰“百姓与能”与。

八卦以象告。

虞翻曰: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则八卦象成,兑口震言,故“以象告”也。

《爻》、《彖》以情言,

崔觐曰: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以备万物,而告于人也。《爻》谓爻下辞,《彖》谓卦下辞,皆是圣人之情见乎系辞,而假《爻》、《彖》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虞翻曰: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离,故“刚柔杂居”。艮为居,离有巽兑,坎有震艮,八卦体备,故“吉凶可见”也。崔觐曰:言文王以六爻刚柔相推,而物杂居,得理则吉,失理则凶,故“吉凶可见”也。

变动以利言,

虞翻曰:乾变之坤成震,震为言,故“变动以利言”也。

吉凶以情迁。

虞翻曰:乾吉坤凶。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故“以情迁”。

是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

虞翻曰:攻,摩也。乾为爱,坤为恶。谓刚柔相摩,以爱攻恶。生吉以恶,攻爱生凶,故“吉凶生”也。

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虞翻曰:远阳,谓乾。近阴,谓坤。阳取阴生悔,阴取阳生吝。悔吝,言小疵。

崔觐曰:远,谓应与不应。近,谓比与不比。或取远应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远应,由此远近相取,所以生悔吝于系辞矣。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虞翻曰:情,阳。伪,阴也。情感伪生利,伪感情生害。乾为利,坤为害。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

韩康伯曰:近,况比爻也。易之情,刚柔相摩,变动相逼者也。近而不相等是,必有乖违之患也。或有相违而无患者,得其应也。相须而偕凶,乖于时也。随事以考之,义可见矣。

或害之,悔且吝。

虞翻曰:坤为害。以阴居阳,以阳居阴,为悔且吝也。

将叛者,其辞惭。

荀爽曰:谓屯六三往吝之属也。

虞翻曰:坎人之辞也。近而不相得,故“叛”。坎为隐伏,将叛。坎为心,故“惭”也。侯果曰:凡心不相得,将怀叛逆者,辞必惭恧。

中心疑者,其辞枝。

荀爽曰:或从王事,无成之属也。

虞翻曰:离人之辞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侯果曰:中心疑贰,则失得无从,故枝分不一也。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荀爽曰:谓睽上九之属也。虞翻曰:震人之辞也。震为决躁,恐惧虩虩,笑言哑哑,故多辞。

侯果曰:躁人烦急,故“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

荀爽曰:游,豫之属也。

虞翻曰:兑人之辞也。兑为口舌,诬乾。乾为善人也。

崔觐曰:妄称有善,故自叙其美,而辞必浮游不实。

失其守者,其辞诎。

荀爽曰:谓泰上六城复于隍之属也。

侯果曰:失守则沮,辱而不申,故“其辞诎”也。爻有此象,故占辞亦从矣。

虞翻曰:巽人之辞也。巽诘诎,阳在初守巽,初阳入伏阴下,故“其辞诎”。此六子也。离上坎下,震起艮止,兑见巽伏。上经终坎离,则下经终既济未济。上系终乾坤,则下系终六子。此易之大义者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