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快速查找

点击下列表格会自动跳转对应64卦

选择上下卦会自动跳转对应64卦

卦名
象名

《周易集解》简介

《周易集解》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古籍,由唐代学者李鼎祚所撰。这本书在易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李鼎祚虽然生平事迹不详,但他在易学方面的造诣深厚。他以秘书省著作郎的身份,汇集了前人易学研究的成果,创作了这部《周易集解》。在编撰过程中,李鼎祚以严谨的态度,广采博收,对易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从内容上看,《周易集解》是对《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仅是对《周易》的注解,更是对易学思想的梳理和升华。李鼎祚在书中引用了众多前人的注解和观点,包括子夏、孟喜、焦赣、京房等三十五位易学大家。他将这些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易学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此外,《周易集解》在注解方法上也颇具特色。李鼎祚注重从卦象、爻辞、彖辞、象辞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不仅对经文进行了逐句逐字的注解,还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揭示了经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这种注解方法既有助于读者理解经文的本义,也有助于读者领悟易学的精髓。

从影响上看,《周易集解》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后世学者研究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后来的易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可以说,没有《周易集解》,易学的研究和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总之,《周易集解》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易学著作,它对于易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通过阅读《周易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易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周易集解 * 原序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后人矣。

其书《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鼎祚《自序》止云十卷,无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称十卷,与焘说同。今所行毛晋汲古阁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称王氏《略例》附於卷末,凡成一十八卷。与诸家所说截然不同,殊滋疑窦。

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故又与朱睦《序》不符。

盖自宋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今详为考正,以祛将来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见,则姑仍以毛本著录。盖篇帙分合,无关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

其书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案卢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观、伏曼容、孔颖达(案以上三十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规、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经义考》所补考)等三十五家之说。

《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