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一

易璇玑易类

提要:

等谨案:易璇玑三卷,宋吴沆撰。沆字德远,临川人。绍兴十六年,与其弟澥诣行在献书。澥所献曰宇内辨,曰历代疆域志;沆所献曰易璇玑,曰三坟训义。澥书皆不传,沆三坟训义为太学博士王之望所驳,亦不传,惟此书仅存。

凡为论二十有七:曰法天,曰通六子,曰贵中,曰初上定位,曰六九定名,曰天地变卦,曰论变有四,曰有象,曰求彖,曰明位,曰明君道,曰明君子,曰论养,曰论刑,曰论伐,曰辨圣,曰辨内外,曰辨吉凶,曰通卦,曰通象,曰通爻,曰通词,曰通证,曰释卦,曰释系,曰存互体,曰广演。每九篇为一卷。

自序谓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传疏之失。其大旨主于观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其曰璇玑者,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处璇玑以观大运」语也。胡一桂称沆尚有易礼图说,有或问六条,图说十二轴,今未见其书,殆亦散佚。惟其环溪诗话为人所记者,尚载永乐大典中,今别著录于集部云。

——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

易璇玑序:

臣自少学易,病其难明,求诸圣人之言,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又求诸明彖之言,曰:「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臣自是诵易之彖,浸历岁时,涣然冰释,然后知自彖而求易无不得,舍彖而求易无不惑。彖也者,易之门户,而象之管钥也。

臣学彖既有所省,以次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稍见诸儒缺失,因拾其余遗,窃为议论。以谓易之道莫大于乾坤,而圣人以天为法,乃作法天。六子之用,初无定体,变而通之,存乎其人,作通六子。乾坤六子皆以中道为贵,作贵中。中也者,二五之位也,而六爻之位互分阴阳,去其初、上则不足以成章,作初上定位。践其位者,非六即九也,六、九之名当定于自然,而先儒以人事加之,于理未安,作六九定名。位既定,则六十四变决非偶然,作天地变卦。卦变之说,不一而足,先儒考传或失其正,论其至当,不过有四,作论变有四。

泥于辞,不知象之可贵,则不见天地之蕴奥,作有象。明象之端,莫先于彖,作求彖。圣人之作易,非直为卜筮而已,所以崇帝王之德业,辨君臣之名位,而定君子小人之分也,乃作明位、明君道、明君子。君子之德足以养人,然后刑可议,刑可议而后伐可致,作论养、论刑、论伐。盖圣人之旨不明于天下,则教道不立,教道不立,内外不分,而吉凶无辨也,作辨圣、辨内外、辨吉凶。

易之为道,变动不居,卦无定象,爻无定辞,不可以有执也,乃作通卦、通象、通爻通辞。苟期乎通而无一定为证,则失之泛泛无统,作通证。事有一定而未免于疑者,重卦、系辞是也,作释卦释系。互体之说,虽不可泥,而亦不可废,作存互体。

如是而易略备矣。凡物既备,则当思其未备者以广之,作广演而终焉。凡二十七篇,分为三卷,上以明天理之自然,中以讲人事之修,下以备传疏之失,庶几上补圣时崇广经术之意,名之曰易璇玑云。

绍兴十六年夏五月,抚州布衣臣吴沆谨序。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