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超越吉凶

一、对吉凶的全新认知

  1. 吉凶与利害的区分:在《易经》的理念中,吉凶与一般所认为的利害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行事,即使面临看似不利的情况,如亏本或被欺骗,但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这也是一种得,即为吉。反之,若不依《易经》之理,即便获得很多利益,最终也难以守住,必然是凶。这表明利和害只是短暂的现象,而得失才是具有长期影响的效果。就像“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领导的严格要求看似苛刻,却能让人练就一身本领;而过度的宠爱则可能使人放纵,养成不良习惯。我们应将利与害综合起来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2. 理想与吉凶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理想,心中只专注于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去过分关注结果是吉是凶,那么在他的世界里就不存在单纯的吉凶之分。比如史可法,在面临困境时,他选择坚守,认为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即便面临死亡也毫不畏惧,因为这是由人自己决定而非命定。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会陷入对吉凶的纠结之中,甚至将吉凶的判定交给命运,这是更为糟糕的情况。

二、自然无吉凶及人生的必然律

  1. 自然中的无吉凶现象:在自然世界里,事物的发展并不存在人类所定义的吉凶。例如一朵花的开放与凋谢、一只兔子的死亡或一只虫子的生长,这些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属性。吉凶只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比如一只狗,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狗的感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保持平常心,在小事上不要标新立异,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2. 人生的必然律:人生常常陷入“吉吝凶悔”的无奈循环之中。当一个人处于顺利之时,容易变得吝啬,比如有钱人多半很吝啬,而没钱的人反而可能更大方。这种吝啬会逐渐引发问题,导致凶的结果。当面临凶的处境时,人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后悔,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去面对和化解;另一种是找理由,为自己的过错开脱,这种无心改变的态度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这个循环不断重复,使得人的情绪起起伏伏,难以摆脱。

三、跳出必然律的方法及趋吉避凶之道

  1. 反其道而行与兼顾并重:要跳出人生的必然律,就需要采取与常规相反的做法。例如有钱人不吝啬,穷人懂得节省,这样就能改变现状。同时,像客厅中挂的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四君子画,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兼顾并重的理念。中国人考虑事情非常长远,孩子出生时父母就开始为其未来谋划,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在其中得到证明,现代科学表明草木也会听音乐,人对万物都有影响,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切。
  2. 趋吉避凶的具体方法:趋吉避凶就是要挣脱人生的必然律,做到后悔在先。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这件事的后果,避免事后后悔。比如说话做事要注意“时位中应”,考虑时机是否合适、场合是否恰当、身份是否相符。像广播在不合适的时间播放不适当的内容,就会引起不适。吃饭时看电视也不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专心吃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孔子在参加丧礼时不会唱歌,这就是根据场合做出的正确选择。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刻刻谨慎,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做一件事,就能挣脱必然律,立于不败之地,这完全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与命运无关。将吉与悔联系在一起,当顺利时不要得意忘形,要尊重别人;获得财富时要保持勤俭,帮助他人。

四、谦卦带来的启示与《易经》的价值传承

  1. 谦卦的内涵与启示:在《易经》的 64 卦中,谦卦是唯一一个所有爻辞都是吉没有凶的卦。谦卦是地山谦,山躲到地底下,象征着谦虚的境界。谦有两个层次,艮谦和坤谦。第一爻“谦谦”,意味着人要时刻约束自己;第二爻“鸣谦”,当工作出色被赞美时,不应受其影响,保持平常心;第三爻“劳谦”,有功劳还谦虚,这种人非常了不起;第四爻“撝谦”,要发挥谦的美德,对上对下都保持谦虚,尤其是作为领导,要礼贤下士,给年轻人表现的机会;第五爻“护谦”,作为组织的领导者,要维护谦的风气,不能破坏;第六爻“鸣谦”,当一个人成为大佬时,可以批评不谦虚的人,帮助维护谦虚的风气。
  2. 《易经》的价值与传承:孔子对《易经》的最大贡献是将其从占卜的书提升为哲理书,并且这些哲理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易经》的价值和作用,传承并善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把《易经》运用到各行各业中,通过了解其象、数、理,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地球村时代,文化冲突是最大的问题,全世界都在加紧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先把中国的文字和思维弄清楚,从而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