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易例卷上

元和惠栋撰

太极生次

繋土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乾凿度曰:孔子曰:易始于太极。郑注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太极分而为二,七、九、八、六,故生天地。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万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则不迁其性,不淫其德矣。故各得自成者也。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

三统历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春阳中,秋阴中,易两仪之中也。即天地之中。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即四正四维,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朝聘会盟,易大业之本也。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传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虞氏注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乾、坤生于春,艮、兑生于夏,震、巽生于秋,坎、离生于冬,故四象生八卦。」

礼记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正义曰:必本于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极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气既极大而未分,故云太一也。○未分曰一,故谓之太一。未发为中,故谓之太极。其理一也。

吕览大乐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高注:两仪,天地也。出,生也。两仪出阴阳,栋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则阴阳即四时也。」

太易

乾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初者,气之始也。元气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见也。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地,质之所本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虽含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言万物莫不资此三者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老子道经曰:「道常无名。」○礼记曲礼正义引河上公注云:「能生天地人,则当大易之气也。」

八卦由纳甲而生,故繋辞曰:「在天成象。」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古只名象,皋陶谟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是也。至周始有「三易」之名。然春秋传曰:「见易象。」则象之名犹未亡也。夏建寅,象首艮,故谓之「连山」。商建丑,象首坤,故谓之「坤乾」。坤以藏之,又谓之「归藏」。夏商占七八,文王演易始用九六,以变者为占,故谓之「易」。○说文据秘书曰:「日月为易。」

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虞仲翔注曰:字从日下月,坎为月,离为日,故仲翔注繋辞曰:易谓坎离。盖坎上离下,成既济定,六爻得位,利贞之义。既济彖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象之名易,其取诸此乎?

荀慈明注易,以乾在二者,当居坤五;在四者,当居坤初;在上者,当居坤三;坤在初者,当居乾四;在三者,当居乾上;在五者,当居乾二。如此则六爻得位,所谓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合于坎离之义。此说最为名通,当本诸汉经师。故当时兖、豫言易者皆宗荀氏,而九家易以荀为主,谓之荀九家。惜其书已亡,李氏集传所载者仅三之一耳。

祭义曰:「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而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元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太卜。

论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而知天命,正指学易时。易者,赞化育之书也。其次为寡过。夫子以易赞化育,其义详于中庸,而言无大过者,谦辞。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于晚而喜易。序易序卦、彖、繋、象、说卦、文言,不书杂卦。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汉书儒林传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淮南泰族曰:「易之失鬼。」注云:「易以气定吉凶,故鬼。」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汉书儒林传曰:「蜀人赵宾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无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

蜀才本作「其子」,读为「荄兹」。荀爽亦主此说。刘向曰:今易「箕子」作「荄兹」。古音其、亥、子、兹同物。明夷体坤,坤终亥出子,故云其子之明夷。班固不通易,反以宾言为非,非实录也。

参同契曰:「日月为易。」虞翻注云:「字从日下月。」○说文曰:「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秘书在参同契之先,魏伯阳盖有所受之也。汉书儒林传曰:「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商瞿,姓也。以授鲁桥庇子庸,姓桥名庇,字子庸。子庸授江东𫘛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齐即墨成至城阳相;姓即墨名成。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班固曰:「诗、书、礼、乐、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为之原。」阮籍曰:「文王系其辞,于是归藏逝而周与兴。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故谓之易。」

纪瞻曰:「昔庖牺画八卦,阴阳之理尽矣。文王、仲尼系其遗业,三圣相承,共同一致,称易准天,无复其余也。」褚澄曰:「易弥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情,虽有象数为宗,盖无体不可以一体求,屡迁不可以一迁执也。」

颜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画,兼卦终于六爻。

伏羲作易大义

伏羲用蓍而作八卦,而筮法亦由之而始。后人专谓筮法者,非也。作八卦者,所以赞化育。圣人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赞化育之本也。」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五为虚。土生数五,成数五,二五为十,故有地十。太玄经五五为土。月令中央土,其数五,亦是成数。

大衍之数五十三才五行毕举于此矣故以作八卦

三才者,京房章句曰:「日十也,月十二也,星二十八也,合之为五十。」三统历曰:「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乾,天也。坤,地也。艮,人也。」艮为星,星主斗,故斗合于人统。后世三统之说本此。其德圆而神,故四十九。七七故圆而神。其一天之主气也,即昊天上帝,道之本也。○马融以为北辰。分而为二以象两,乾坤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挂一以象三,六子也。天地人并生于太初。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举两仪而三才在其中矣。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明堂之本也。归奇于扐以象闰,定朔之始也。象两、象三、象四时、象闰,是为四象。四象由分二而生,故云两仪生四象。四营而成易,太初之气,寒温始生,故云易也。三气相承,十有八变,乾坤各三画,故成卦。六子三索而成,故八卦而小成,所谓「四象生八卦」也。引信三才,触类而长之,以成六十四卦。圣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毕矣。大衍之数有三才,故「分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卦亦有三才,有兼才。大衍之数有五行,播五行于四时,故「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为明堂之位,故说卦「帝出乎震」三节皆陈明堂之法。明堂以听朔为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而合朔之法正,故「归奇于扐以象闰」。王者坐明堂听朔行政,明堂月令由是出焉,所以赞化育也。伏羲用蓍作八卦,以赞化育,其道如此。始于幽赞,终于向明。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言明堂之法取诸离。蔡邕引说卦谓虽有总章以下五名,而总谓之明堂。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也。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繋辞所谓「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也。

伏羲作八卦之法

圣人之作易也,以至诚能尽其性,立天下之大本,故「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谓「蓍之德圆而神」也。「分二则有阴阳」,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挂一则有三才」,所谓「参天」也。揲四归奇,则「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所谓「两地」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则人道立而三才具。「兼三才而两之」,立六画之数,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也。六画而有六十四、八八之数,所谓「卦之德方以知」也。

繋下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揲卦之时,尚未有画,故仲翔曰:「不道乾坤者也。」

乾六爻二、四、上为阴,则坤之位也;坤六爻初、三、五为阳,则乾之位也。故用九、用六之法,乾二居坤五,坤五降乾二,乾四居坤初,坤初居乾四;乾上居坤三,坤三居乾上。坤称用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故称用也。大衍太极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虚五而可衍。大衍之数五十,虚一而可用。一与五皆道之本也。一者,大也;五者,极也,故谓之太极。○洪范:五,皇极。郑注云:极,中也。杨子曰:中和莫尚于五。

元亨利贞大义

易道晦蚀且二千年矣,元亨利贞乃二篇之纲领,魏晋已后注易者皆不得其解。案,革彖辞曰:「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晦亡。」虞翻注云:悔亡谓四也。四失正,动得位,故悔亡。离为日,孚谓坎,四动体离,五在坎中,故巳日乃孚。已成既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故元亨利贞,悔亡。与乾彖同义。人乾文言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荀爽注云:乾升于坤为云行,坤降于乾为雨施。乾、坤二卦成两既济,阴阳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也。是汉已前解四德者,皆以既济为言。庄三年谷梁传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乾凿度曰:天地不变,不能通气。郑玄注云:否卦是也。又曰:阴阳失位,皆为不正。注云:初六阴不正,九二阳不正。故虞翻注下繋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盖乾必交坤而后亨,爻必得位而后正。若四德专谓纯乾,独阳不生不可言亨,二、四、上爻不可言贞。既非化育之常,又失用九之义。原其所以,因汉末术士魏伯阳参同契用「坎离」为金丹之诀,后之学者征创异说,讳言「坎」、「离」,于是造皮肤之语,以释圣经。微言既绝,大义尤乖。殊不知圣人赞化育,以天地万物为「坎离」,何嫌何疑而讳言之乎?今幸东汉之易犹存,荀、虞之说具在,用申师法,以明大义,以溯微言。二千年绝学,庶几未坠。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利贞

虞仲翔注易,以易之「利贞」,皆谓「变之正」,及「刚柔相易」、「乾升坤降」之类。案荀子臣道篇曰:「上下易位然后贞。」此说与易合。但荀子专指汤武,则有不尽合耳。

天地之始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干宝注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圣人弗之论也。」余谓圣人言「太极」、「太一」,礼运言「元」、言「一」,即天地之先也。但不言「无」与言「先天图」耳。

象五帝时书名

「象」者,五帝时书名也。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此历书也。象以典刑。皋陶谟俗称益稷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书也。予欲观古人之象,此易书也。易曰:「在天在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圣人因天,故治天下之书皆名「象」。周礼六官称六象,悬于象魏。故春秋传命藏众魏,曰:「旧章不可忘也。」韩宣子聘鲁,见易象,犹沿五帝之名,则「象」为书名无疑也。

八卦

伏羲时止有八卦,参天两地而有六画,故有六十四。其六十四卦之名,则后人所加也。

兼三才

兼才之说:乾称「天行」;坤称「地势」;坎称「习」,习,袭也;离称「两」,两地之义。震称「荐」,荐,再也;巽称「重」,艮称「兼」,兼三才之义。兑称「丽」,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习,亦习也。皆有「重」义。系下所谓「因而重之」也。

易初爻

乾初爻曰:「潜龙勿用。」坤初爻曰:「履霜,坚冰至。」虞仲翔以乾初为「积善」,坤初为「积恶」,故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史记太史公自叙曰:「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渐久矣。」仲翔注易云:「坤消至遁艮,子弑父;至否坤,臣弑君。」是其义也。易甲子卦气起中孚,甲子即初九也。繋辞论中孚九二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即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也。故曰:「正其始,万物理。」「始」即初爻。此当是易传之阙文,而易纬引之,非易纬之本文也。「正其始」一作「正其本」,「本」与「始」皆为「初」也。初最微,故曰「毫厘」,即诗之「德𬨎如毛」也。初九「积善成名」,初六「积恶灭身」,故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繋辞:「忧悔吝者存乎介。」介谓纤介,初之类也。参同契曰:「纤介不正,悔吝为贼。」

虞氏之卦大义

之卦之说,本诸彖传,而杂见于荀慈明、姚元直、范长生、侯果、卢氏诸人之注。惟虞仲翔之说尤备而当,今从考之。乾坤者,诸卦之祖,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离、兑,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复、临、泰、大壮、夬,阳息之卦,皆自坤来。遘、𨔵、否、观、剥,阴消之卦,皆自乾来。而临、观二阳四阴,大壮、𨔵四阳二阴,泰、否三阳三阴。又以例诸卦,自「临」来者四卦:明夷、解、升、震也。自「𨔵」来者五卦:讼、无妄、家人、革、巽也。自「泰」来者九卦:蛊、贲、恒、损、井、归妹、丰、节、既济也。自「否」来者九卦:随、噬嗑、咸、益、困、渐、旅、涣、未济也。自大壮来者五卦:需、大畜、暌、鼎、兑也。自观来者四卦:晋、蹇、萃、艮也。自乾坤来而再见者,从爻例也。卦无剥、复、夬、遘之例,故师、同人、大有、谦从六子例,亦自乾坤来。小畜,需上变也。履,讼初变也。豫自复来,乃两象易,非乾坤往来之谓也。頣、小过,晋四之初、上之二也。大过、中孚,讼上之三、四之初也。此四卦与乾、坤、坎、离反复不衰,故不从临、观之例。师二升五成比;噬嗑上之三,折狱成丰,贲初之四,进退无恒而成旅。皆据传为说,故亦从两象易之例。屯、蒙从坎艮来,屯,刚柔始交。蒙,以亨行时中。亦据传为说,不从临观之例。因繋辞、彖传而复出者二,暌自无妄来,蹇自升来,皆二之五。其后李挺之作六十四卦相生图,用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说,至于三而极。朱子又推广之,而用王弼之说,名曰卦变,且以己意增益,视李图而加倍。至作本义,又以二爻相比者而相易,不与卦例相符。论者谓不如汉儒之有家法也。

占卦

易林补遗:京房占法,一爻动则变,乱动则不变。若然,一爻变为九六,二爻以上变为七、八也。愚谓左传所占卦,如云「其卦遇蛊」,「其卦遇复」,穆天子传「其卦遇讼」,皆六爻不动也。其云遇艮之八,及晋语「遇泰之八」,皆二爻以上变,仍为七、八而不变也。

左氏所占皆一爻动者居多

左氏所占云云。案易林补遗论京房变法,第六爻为宗庙,纵动不变,其余一爻动则变,乱动则不变也。此言甚有理。穆姜筮往东宫,遇艮之随,则云艮之八是乱动不变。

阴爻居中称黄

文言曰:「天玄而地黄。」故爻辞称黄中者,皆谓阴爻居中。坤六五:黄裳。离六二:黄离。遁六二:黄牛;革初九,黄牛指二。鼎六五:黄耳。

扶阳抑阴

公羊:日食伐鼓。义曰:「求乎阴之道也。」注云:求,责也。此抑阴之义。○又曰:充阳也。充,崇也。此扶阳之义。

董子繁露曰:「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天地之所为,阴阳之所起也。或请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阳灭阴也。阳灭阴者,尊压卑也。固其义也。虽大甚,拜请之而已,无敢有加也。大水者,阴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贱伤贵,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胁之,为其不义也。此亦春秋之为强御也。」故变天地之位,正阴阳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难,义之至也。

阳道不绝阴道绝义

剥上九曰:「硕果不食。」

乾凿度曰:「阴消阳。」言剥当九日之时,阳气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谓之剥,言不安而已。复彖曰:「朋来无咎。」坤彖曰:「东北丧朋。」泰九二曰:「朋亡。」

白虎通曰:「诸侯世位,大夫不世,安法?所以?诸侯南面之君,体阳而行,阳道不绝;大夫人臣,北面,体阴而行,阴道绝。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此阳不绝、阴有绝之效也。

阳无死义

乾文言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荀注云:「存谓五,为阳位。」

豫六五曰:贞疾,恒不死。象曰:「恒不死,中未亡也。」○案,荀注文言曰:「存谓五,为阳位;亡谓上,为阴位。五中阳位,故中未亡。」是阳无死义。

论语:「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包咸注云:「天生德者,谓授我以圣。惟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是时夫子研极易理,知命之学,故有是语。韩非子解老曰:「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荀子儒效篇曰:「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中和

易二五为中和,坎上离下为既济。天地位,万物育,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阳阴虽交,不得中不生,故易尚中和。二五为中,相应为和。」○说文曰:「和,相譍也。」和即和也,譍即应也。

师九二曰:「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乾凿度曰:「师者,众也。言有盛德,行中和,顺民心,天下归往之,莫不美命为王也。行师以除民害,锡命以长世,德之盛。

彖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荀注云:「谓二有中和之德,而据群阴,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荀注云:「中谓五,朋谓坤。朋亡而下,则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临六五曰:「知临,大君之宜,吉。」乾凿度曰:「临者,大也。阳气在内,中和之盛,应于盛位,浸大之化,行于万民,故言宜处王位,施大化,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词也。」

文言曰:利贞者,性情也。述曰:易尚中和,故曰和。贞者,情性,情和而性中也。圣人体中和,赞化育,以天地万物为坎离也。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注云:「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朱子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诚则不能独,独者,中也。故未发为中,已发为和。」张湛列子注云:「禀性之质谓之性;得性之极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子曰:「大本者,天命之性;达道者,循性之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至诚之事,所谓赞化育,与天地参者也。中和于易为二五。繋上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故言天地位。

又曰:「仲尼曰:君子中庸。」又曰:「仲尼祖述尧舜。」仲尼,孔子字。汉安昌侯张禹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此篇论中和之义,故篇中两举仲尼,以至诚属之,以致中和之事归之。中和者,既济也。孔子论定六经,以立中和之本,而赞化育。下篇所云「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是也。孔子无位而当既济,故子思两举表德之字以明之。

又论强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马融传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失中庸则无以至道,故曰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复帱、持载、含容者也。」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赵岐注云:「中者,履中和之气所生,谓之贤。」

礼器曰:「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郑注:大明,日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郑注:象日出东方而西行,月出西方而东行也。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郑注云:交乃和。○案,礼,中也。乐,和也。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上下相应,故云和之至也。扬子太玄曰:「五为中和。」又曰:「中和莫尚于五。」

法言曰:「立政鼓众,莫尚于中和。」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龙之潜亢,不获其中矣。是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其近于中乎!」惕跃近中,犹忠怒近道。

庄子消摇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拣补注云:天地之正,犹天地之中。易之九五、六二,即天地之正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

诗尚中和

荀子劝学篇曰:「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乐尚中和

周礼大司徒曰:「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案:中和为六德之二。

周礼大宗伯曰:「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案,天交乎地,故以天产作阴德;地交乎天,故以地产作阳德。礼天地之中,故以中礼防之。乐天地之中,故以和乐防之。在易,二五为中,相应为和。

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荀子劝学篇曰:「乐之中和也。」

淮南精神曰:「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高诱曰:「万物以背为阴,以腹为阳。身中空虚,和气所行。为阴,故肾双,为阳,故心特。阴阳与和,共生物形。君臣以和,致太平也。」

荀悦申鉴曰:「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礼器曰:「因名山升中于天。」卢植注云:「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于天。」后汉祭祀志注:

「项威注汉书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于天。祭土为封,谓负土于泰山,为坛而祭也。」

君道尚中和

洪范五行传曰:「王之不极,是谓不建。」郑注云:「王,君也。不名体而言王者,五事象五行,则王极象天也。天变化为阴阳,复成五行。极,中也。」建,立也。王象天,以情性复成五事,为中和之政也。王政不中和,则是不能立其事也。

建国尚中和

周礼大司徒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狭丰邑之未宏,陋谯居之犹偏,求中和而经处,揆景纬以裁基。」注:周礼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阴阳之所和,故曰中和也。

春秋尚中和

三统历曰:「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师古:日中谓中和之气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师古曰: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所谓天地之中。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公羊疏云:「案三统历云春为阳中云云,贾、服依此以解春秋之义。贾逵春秋左传注云:取法阴阳之中,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欲使人君动作不失中也。」说文禾字云:「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和从禾。」

淮南汜论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中和

白虎通曰:「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从革。」董子繁露曰:「天有两和:春秋为和,以成二中;冬夏为中,在易二五为中,相应为和,即天地之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其上。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则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是故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和自北方之所起,而西方和成南方之所养长。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下之所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止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此至诚之赞化育。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此至诚之尽性,与术士之养身异。男女之法,男女,即坎离也。下云: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法阴与阳。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堪舆以四月癸亥、十月丁巳为阴阳交会。阴气起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繋下曰:阴阳合德。虞注云:「合德,谓天地杂,保太和,日月战。」三统历曰:「阴阳合德,气钟于子,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俱盛,终岁而乃再合。」

又曰: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天地之经生,至东方之中而所生大养,至西方之中而所养大成。一岁四起业,而必于中。中之所为,而必就于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半也。其气为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始复天地之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太极即大中,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又云: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命,喜怒止于中,爱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地天泰而天地泰者,二五易位成既济,故云天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

君道中和

越纽录曰:范子曰: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悦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

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

白虎通曰:易曰:黄帝、尧、舜氏作。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又曰: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夏者,大也。明当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当为中和之道也。

周书度训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法言先知篇曰:「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又曰:「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刚则甈,柔则坯。注云:甈,燥也。坯,慢也。言失和也。」龙之潜亢,不获其中矣。是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上跃居五,其近于中乎?进德修业,故近于中。圣人之道,辟犹日之中矣。不及则未,过则昃。易气从下生。卦无先天。

荀子成相曰:「文武之道同伏羲。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干宝注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圣人弗之论也。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还。」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上繋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春秋谷梁传曰:不求知所不可知者,智也。而令后世浮华之学,强支离道义之门,求入虚诞之域,以伤政害民,岂非谗说殄行,大舜之所疾者乎?

干令升此注,若豫知后世有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诸人,造先天图以乱圣经者,而谆谆言之如此,其卫道也深矣。即此一节注,便当从祀文庙。

古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

即二升坤五义

乾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述曰:临坤为田,大人谓天子。阳始触阴,当升坤五为天子,故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述曰:德成而上,故曰君德。疏云: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谓德已成而居坤位,故云君德也。

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奏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不居其位。」汉书艺文志易家:「韩氏二篇,名婴。」伏羲作易,分布六爻,以五为君位,阴为虚,阳为实,故用九之义。乾之九二当升坤五,以坤虚无君,九二有君德,故升坤五。坤为田,五为大人。经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中而不正,升中正之位,故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不得其人,不居其位,谓六居五,失位当降也。此论易爻升降之理如是,非三代之法。故自夏禹受舜禅而传子启,大人世及以为礼矣。宽饶不揆时义,动以五帝之法相绳,故太子庶子王生以宽饶欲以太古久远之事匡拂天子,宜其为文吏所诋挫也。

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郑注: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睦,亲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郑注:「传位于子。」案,大道既隐,谓伏羲作易之大道不行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赵岐注云:「有道之世,小德小贤乐为大德、大贤役服于贤德也。阳大阴小,阳升阴降,故阴为阳役。」

墨子:公孟子曰: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公卿大夫。公孟子即公明子,孔子之徒。

文选四十七引墨子曰:「古者同天之义,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

周书殷祝曰: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汤退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孔晁注:让诸侯之有道者。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宜久处之。久居天子之位。汤以此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三千诸侯劝之也。与诸侯誓曰:阴胜阳即谓之变,而天弗施;逆天道,故不施。雌胜雄即谓之乱,而人弗行。雌胜雄,女凌男之异,逆人道,故不行焉。故诸侯之治政在诸侯之大夫。治于从。言下必顺上。汤即位,君臣之道立,故举阴阳雌雄之理以明之,即易之大道也。

中庸:「子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郑注云:「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以易言之,六居五是有位而无德,犹当时之周王也。九居二是有德而无位,犹孔子也。乾二居坤五,是圣人在天子之位也,犹文、武也。故孔子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纬书所论多周秦旧法不可尽废

中正。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何为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战国策曰:秦客卿造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弗失中。

升降,升降即上下也。

吕览五月纪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两仪,天地也。出,生也。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犹形。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浑读如衮冕之衮。沌读近屯。离散合会。是谓天常。天之常道。尚书大传曰:「书曰:三岁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训曰:积不善至于幽,六极以类降,故黜之。积善至于明,五福以类升,故陟之。」

扬子太玄曰:「阳推五福以类升,阴幽六极以类降。」升降相关,大贞乃通。○案,阳升阴降,阴阳得位相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故云大贞乃通,犹经言「元亨利贞」也。

大衍之数五十一章即伏羲作八卦之事后人用

之作卜筮,即依此法。左传之卦说。承乘。应。当位不当位附应。

易重当位,其次重应,而例见于既、未济彖辞。既济彖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此言当位也。未济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此言应也。未济六爻皆不当位而皆应,易犹称之,则易于当位之外,其次重应明矣。六十四卦言当位者十三卦,履九五,嗑。否九五,贲。临六四,噬六五、 六四,遁二、五,正。蹇彖及六四,居巽九五,位正。中九,兑九五、涣九五。 位,节九五, 位中也。中孚五。既济。言不当位者二十二卦,需上六、降三三,师六三,见五象。履六,否六三、豫六三,晋九四、临六三,睽六三,噬嗑彖及六三、四,大壮六五,解九四、夬九,萃九四,困九四、六三。见上象位。震六三、三,归妹彖六三、九四,旅九四。未得兑六,中孚六三,丰、小过彖。「刚失位」及九四,未济彖及六三。言应者十七卦:蒙二、五、五, 「比」。师二,小畜五,履、咸、同人二、五,二,大有、睽。豫五,临二五、五,无妄二,恒。遁五 二,革二,鼎二、

五,孚中。而皆于彖辞发之。世应附游归

京房易积算法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八纯八纯,俗本作六世,讹。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

易乾凿度曰:三画成乾,六画成卦。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为天。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注云:「天气下降以感地,故地气动升以应天也。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

又云: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分于二,清浊分于二仪。通于三,阴阳气交。人生其中。缺,故为三才。于四缺。盛于五,二壮于地,五壮于天,故为盛也。终于上,

左传昭五年正义曰:「卦有六位,初、三、五,奇数,为阳位也。二、四、上,耦数,为阴位也。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位相值为相应。阳之所求者阴,阴之所求者阳,阳阴相值为有应。阴还值阴,阳还值阳,为无应。」

干宝易蒙卦注曰:「蒙者,离宫阴也,世在四。」

谦彖曰:「谦,亨。」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谦也。谦者,兑世,五世艮与兑合,故亨。」

噬嗑初九:「屦校灭趾。」干宝曰:「屦校,贯械也。初居刚躁之家,震为躁卦。体贪狠之性,坎为贪狠,震为阴贼,二者相得而行,故云。以震掩巽。巽五世,故掩巽。强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屦校之刑也。」恒彖曰: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荀爽曰:恒,震世也。巽来乘之,震三世下体成巽,阴阳会合,故「通,无咎」。长男在上,长女在下,夫妇道正,故「利贞,久于其道也」。

解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二世。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动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故「甲拆」也。

益六三曰:王用享于帝,吉。干宝曰: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王用享于帝」。在巽之宫,三世。处震之象,是则仓精之帝同始祖矣。井卦曰:改邑不改井。干宝曰:水,殷德也。木,周德。夫井,德之地也,所以养民性命,而清洁之主者也。自震北行,至于五世,震五世井。改殷纣比屋之乱俗,而不易成汤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干宝曰:丰,坎宫阴世,在五,以其宜中而忧其侧也。坎为夜,离为昼。以离变坎,至于天位。五为天子,日中之象。殷,水德,坎象。昼败而离居之,周伐殷居王位之象也。勿忧者,劝勉之言也。言周德当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

下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九家易曰:夬本坤世,五世下有伏坤,书之象也。坤为文,上又见乾,契之象也。乾为金,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决也。取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壮进而成夬,大壮,坤四世。阳进成夬。金决竹木,为书契象,故法夬而作书契矣。

刘禹锡辩易九六论曰:董生述毕中和之语云:国语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按,坎二世而为屯,屯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故谓之八。两卦至归魂始变为九。京房乾传曰:「精粹气纯,是为游魂。」陆绩曰:「为阴极剥尽,阳道不可尽灭,故返阳道。道不复本位,为游魂。例八卦。」先曾王父朴庵先生易说讳有声,字律和。曰:「硕果不食,故有游归。」

又曰:「阴阳代谢,至于游魂。」繋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朴庵先生曰:「此易纬以游魂为鬼易也。」

乾彖曰:「大明终始。」荀爽曰:「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家君曰:乾游魂于火地,归魂于火天,故曰「终于离」。坤游魂于水天,归魂于水地,故曰「终于坎」。

干宝序卦注曰:需,坤之游魂也。云升在天而雨未降,翱翔东西之象也。王事未至,饮宴之日也。夫坤者,地也,妇人之职也,百谷果蓏之所生,禽兽鱼鳖之所托也。而在游魂变化之象,即烹爨腥实以为和味者也。故曰:需者,饮食之道也。

又讼卦注曰:讼,离之游魂也。离为戈兵,北天气将刑杀。讼主八月,圣人将用师之卦也。

随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荀爽曰:随者,震之归魂。震归从巽,故大通。震三世下体成巽,至归魂始后,本体动爻得正,故「利贞」。阳降阴升,嫌于有咎,动而得正,故「无咎」。蛊彖曰:蛊,元亨而天下治也。荀爽曰:蛊者,巽也。巽归合震,巽三世至游魂皆震也,故「元亨」也。蛊者,事也。备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荀爽曰:谓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九家易曰:谓阳起子,运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巽。既成,转舍于离,「坤」万物皆盛大,从离出,与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

家君曰:乾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巽也,故言「乾成于」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