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简介
《系辞传》主旨在于通过深入剖析《易经》的哲学意义,将其从单纯的占卜术数提升为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它不仅追溯了《易经》的产生情况与来源,探讨了《易经》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还详细阐述了不同卦象的构成及其功能。其作用在于为后世提供了对《易经》的深入理解和全面阐释,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代表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
《系辞传·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白话文注解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乾是天、阳、男等属性的象征,坤是地、阴、女等属性的象征。 万物按照高低顺序排列,形成了贵贱的等级。 动与静都有一定的规律,刚与柔的属性由此确定。 同类事物聚集在一起,不同类的事物各自分开,由此产生了吉凶。 天上的日月星辰形成了一定的形象,地上的万物也呈现出各种形态,这些都表明了事物的变化。 因此,刚与柔相互作用,八卦之间相互影响。自然界中的雷霆和风雨使万物生长,日月的运行形成了寒暑交替。 乾代表男性的阳刚之气,坤代表女性的阴柔之美。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白话注解
乾代表创造和开始,坤代表形成和完成。 乾的属性是容易理解,坤的属性是简单实用。 容易理解的事物容易被人们接受,简单的事物容易被人们遵循。 容易理解的事物会得到人们的亲近和支持,容易遵循的事物会有所成就。 得到亲近和支持的事物可以长久存在,有成就的事物可以发展壮大。 能够长久的事物体现了贤人的德行和智慧,可以发展壮大的事物是贤人的事业和贡献。 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理解了天下的道理。掌握了这些道理,就可以在天地间安身立命了。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白话注解
圣人设立卦象,通过观察卦象来理解吉凶,刚柔相互作用产生变化。因此,吉凶是得失的象征;悔吝是忧虑的象征;变化是进退的象征;刚柔是昼夜的象征。六爻的变化,代表了天、地、人的三极之道。因此,君子安定居住的地方,是《易经》的顺序;君子乐于把玩的东西,是卦的辞语。因此,君子平时观察卦象和玩味辞语,行动时观察变化和玩味占卜,这样就能得到上天的保祐,吉祥而没有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白话注解
彖是解释卦象的;爻是解释变化的。吉凶是描述得失的;悔吝是描述小瑕疵的。无咎是善于补过的。因此,贵贱取决于位置,大小取决于卦象,辨别吉凶取决于辞语,忧虑悔吝取决于正直,避免无咎取决于悔过。所以卦有大有小,辞有险有易;辞的意思,是指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白话注解
《易经》的道理与天地是相吻合的,所以它能全面地描述天地之间的规律。 抬头观察天文,低头观察地理,因此可以了解阴阳的原理和原因。 追溯事物的初始,再思考其终结,所以可以理解生与死的道理。 精气构成了物质,而游魂代表变化,因此可以了解鬼神的状态和性质。 《易经》的道理与天地相似,所以不会违背自然规律。 《易经》的道理遍及万物,而且有益于天下,所以它是全面而不过分的。 它的道理广泛而不偏颇,乐于接受天命,所以不会感到忧虑。 安于本土并注重仁爱,所以能产生爱。《易经》涵盖了天地间的变化而不过分,它曲折地形成了万物而无所遗漏。它通晓昼夜的道理,所以神奇且没有固定的形态。《易经》本身也没有固定的形式。
白话注解:“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相关的例子
1、想象一棵树。这棵树的“精气”可以理解为它的生命力、生长力和营养。当这棵树生命力旺盛、营养充足时,它的“精气”就强,表现为茂盛的树叶和树枝。这就是“精气为物”,即生命力与物质形态的结合。然后,当这棵树经历干旱、疾病或其他环境变化时,它的“精气”会受到影响,开始发生变化。树叶可能会枯黄,树枝可能会萎缩。这就是“游魂为变”,即由于“精气”的变化导致物质形态的变化。通过观察这棵树的变化(物形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状态。比如,如果树干有蛀虫,可能意味着树的“精气”受到了损害。同样地,如果树在一段时间内生长得非常快,也可能意味着它的“精气”非常强。
2、这与中医的望闻问切有相似之处。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症状(物形变化),如脸色、舌苔、脉象等,来推断其体内的气血、阴阳状况(精气状态)。
3、相士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气色等(物形变化),推断其命运、性格和内在的吉凶(精气状态)。
因此,无论是树、人还是其他事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一理念都强调了观察外在的变化(物形),从而理解内在的精气状态和变化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白话注解
阴与阳的交替即是道。继承这种交替的是善,而使其完成的是天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它但却不知道,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君子之道)的是非常稀有的。 君子之道既显现于仁德,又深藏于实用之中,能够催生万物自然而然地不与圣人同忧。 这是最大的道德和事业!拥有万物称之为大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称之为盛德。 生命的生长称之为易。形成的形象称之为乾;效法称之为坤。穷尽数学得知未来称之为占卜。通晓变化称之为事。阴阳的不可预测称之为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白话注解
《易经》是如此广大和高深。说到它的远大,则无法被限制;说到它的近处,则安静且正直;说到它与天地之间的关联,则它是完备的。 乾的属性是其静止时专一,其动时正直。因此,它产生了大的变化。 坤的属性是其静止时收敛,其动时展开。因此,它产生了广大的变化。 《易经》的广大与天地相配,其变通与四季相配,阴阳的意义与日月相配,简单明了的美德与最高的德行相配。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白话注解
孔子说:《易经》是最完善的了!《易经》是圣人用来崇尚道德和扩展事业的。 崇尚知识而谦卑礼仪。崇尚效法天道,谦卑则效法地道。 天地设立了位置,《易经》的道理在其中运行。 成就天性并持续保持,《易经》就是通往道义的大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白话注解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复杂现象,模仿其形态,并象征其应有的事物,这被称为“象”。圣人又观察天下的动态,观察其相互关联的地方,以实行应有的礼仪,并通过卦辞来判断吉凶。这被称为“爻”。通过这种方式,象和爻描述了天下的极致复杂性和动态性,却不被其恶和乱所影响。在言说和行动之前,都要进行模拟和讨论,以完成其变化。
<雷泽中孚>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白话注解
孔子说:“君子在自己的居所中,如果他说的是善言,那么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响应他,更何况是近处的人呢?如果他说的不是善言,那么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反对他,更何况是近处的人呢?” 言行是从自身发出的,影响的是民众;行动是从近处开始的,影响的是远方。 言行是君子的关键。言行的好坏决定了荣辱的主宰。言行是君子感动天地的原因,怎么能不慎重呢!
<天火同人>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白话注解
孔子说:“君子的道路可以是出仕或隐居,可以是沉默或言语。当两个人心意相通时,他们的力量可以切断金属。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话语,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泽风大过>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白话注解
孔子说:“如果将东西放在地上就可以了,但还要用白茅作为垫衬,这样谨慎到了极点。虽然白茅很薄,但它的作用却很重要。如果用这种方式去谨慎行事,就不会有任何失误。”
<地山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勤奋工作但不自夸,有功绩但不自以为有德行,这是非常厚道的行为。一个人应该将自己的功绩放在别人之下,言行要德行深厚、礼仪恭敬。谦虚的人会努力保持恭敬的态度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乾为天> 上九: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地位高贵却没有实权,地位高却没有人民支持,有贤能的人却处于低位并且没有得到帮助,这样行动就会招致灾难。”
<水泽节>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言语是产生混乱的阶梯。君主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臣子的信任,臣子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生命的安全。机密的事情如果不保密就会导致失败。因此,君子应该谨慎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计划。”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雷水解>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创作《周易》的人,大概对盗贼的情况有所了解吧?
“负”指小人之事,“乘”指君子之器,如果一个小人却“乘”君子的器具,盗贼当然就想夺过去了。上级对工作轻慢不认真,下属又凶暴无礼,盗贼就会想着来攻击他们了。财物收藏得不严实,容易诱发人的盗心;女子打扮得妖艳入时,容易诱发人的淫心。《周易》中说“负且乘,致寇至。”这是招致盗贼的原因。
"负且乘,致寇至"的相关例子
"负"有背负、自负、负担等意思。"乘"有占据、乘坐出行工具。“器”是一个泛指,比如君子之位,君子之荣,君子之物,君子的资源。
因为“负”在古汉语中确实有多重含义,“负”被理解为“自负”,君子“具器不傲”,这里强调的是小人对自己的过度自信或者骄傲,强调了小人占据了原本属于君子的位置或资源。例如一个人得到一件好看的手饰不能像君子那样收敛,反而到处炫耀,这就是招致盗贼的根源。
再比如一个没有才德实力的人,占据了不该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就会被他人所觊觎。刘邦和项羽曾约定,谁先打进咸阳谁是汉中王,结果刘邦先入咸阳,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人马,实力悬殊。刘邦若不放弃汉中王这个称号,必将招致灾难。这里并不区分谁是君子小人,也是符合“盗之招也”这个基本的道理。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白话注解
天数:13579。地数:24678。天地各有5个数字,两两配合从而各有相应的关系。天数相加是二十五,地数相加是三十,天地之数相加总共是五十五,这就是生成变化、运行鬼神的数字基础。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大衍筮法步骤
关于大衍筮法发的每个步骤象征意义,这里并没有详细指出,详细的步骤可以搜到基本的步骤视频和图解。
第一:找五十根筷子。古人是用蓍草,现在这东西不好找,所以用竹子,筷子,牙签等等代替就好。我使用的是五十根筷子。
第二:取出一根,放在上边。这一根象征的是天道,从头至尾是用不到的。然后把剩下的四十九根,随机分成左右两堆。
第三:从右手边那一堆,拿出一根,夹在自己左手。有人说了要夹在哪根哪根手指之间,其实无所谓,随便夹起来,只要舒服不掉下来就行。
第四:然后用右手,先数右边那堆,四根一组,直到剩下四根,或者四根以下。把剩下的那几根拿起来夹到左手。
第五:再数左手边那一堆,也是四根一组,直到剩下四根,或者四根以下也夹到左手。
第六:把左手夹的筷子,全部放到一边,暂时不用。(例如刚开始从右手堆拿出一根,右手边余数三根,左手边余数一根,总共就是五根。放在一边)。
第七:把剩下的筷子,重复(第二步到第六步),这样的操作一共需要操作三次。
第九:等于这个操作总共进行了三次。最后坎左右两本剩下的筷子,四根一组已分完,看看左右两边一共有几组(通俗来说就是剩余蓍草除以四)。记住,是三次过后剩下的筷子,不是夹在左手不用的那堆。
第十:最后剩下的筷子只有四种情况(24根、28根、32根、36根),分组只能是四个情况:6组,7组,8组,9组。其中6为老阴、9为老阳作为变爻,7位少阳,8为少阴作为不变的爻。用比记录下这个爻。
第十一:三次操作得一个爻,一共六个爻需要操作3*6=18次,即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本卦和变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白话注解
策就是策算,就是蓍草推算,《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两者相加总共是三百六十,这恰好与一年的天数相等。乾、坤两篇的蓍草策略总和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这对应着万物的数量。因此,通过四次操作就能完成《易》的占卜过程,通过十八次变化就能形成一个卦象,进而得到八卦,这是小成阶段。如果进一步引申扩展,触类旁通,那么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探究和解释了。
显明道的神奇和德的品行,因此可以与它交流应答,可以保佑神明。孔子说:“知道变化之道的人,也就知道神的作为了吧。”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白话注解
《易》有四个圣人之道:用来指导言论时崇尚使用它的卦爻辞。用来指导行动时崇尚使用它的阴阳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崇尚使用它的卦象的形象。用来预断吉凶时崇尚使用它的占卜。
因此,当君子有所作为或行动时,如果询问《易经》,易就会通过卦爻辞来回答。这种回答非常迅速,就像回声一样。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白话注解
无论事情是远是近,是深奥还是简单,易都能预知未来的情况。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微的易理,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三才五行或阴阳之数参合五位的变化,错综其数字的推演变化规律来解析事物。
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以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完全掌握易数的变化,就可以确定天下的卦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微的易理,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白话注解
《易经》本身既不能思考,也不能行动,它安静地摆在那里,但圣人感悟后创作了它,用它来描述探讨天下的本源。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圣的人,谁还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究天地万物之道的工具。只有深入探究(唯深),才能通晓天下万物的志向;只有关注细微的变化(唯几),才能成就天下的事业;只有具备神圣的品质(唯神),才能不需刻意追求速度却能迅速达成目标,不需刻意行动却能达到目的。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白话注解
孔子说:“《易经》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呢?《易经》能够开启万物,成就事业,包含了天下万物的道理,如此而已。” 因此,圣人通过《易经》来通达天下的志向,确定天下的基业,解决天下的疑惑。 因此,《易经》中蓍草的德性是圆通而神奇的,卦象的德性是方正而明智的,六爻的意义是易于表达和展示的。 圣人用《易经》来净化心灵,隐藏于秘密之中,与民众共同承担吉凶祸福。
神奇地知晓未来过去,谁能做到这样呢! 古代那些聪明睿智的人,他们神奇而强大但并非靠武力征服。 因为他们明了天道,了解民情,通过兴神物来为民众提供指导。 圣人用《易经》来斋戒心灵,使自己的德性更加神圣和明亮。 因此关闭的门称为坤卦,打开的门称为乾卦。一关一开就叫做变化。来来往往永无止境就叫做通达。 能够看到的叫做象,能够形成一定形状的叫做器。 制做并使用它就叫做法。利用它进出有度,民众都使用它就叫做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白话注解
《易经》中有一个太极,它产生了阴阳两仪。阴阳两仪进一步产生了四象。四象又进一步产生了八卦。八卦可以用来确定吉凶,吉凶又能够产生伟大的事业。因此,最伟大的法则和象征就是天地。最伟大的变化和通达就是四季的更替。最显著的象征就是太阳和月亮。最崇高的地位和财富就是富贵。圣人能够完备万物并使它们发挥功用,建立成就并使它们为天下人谋利。探索深奥的道理、探寻隐藏的真相、深入挖掘并确定天下吉凶的人,没有比卜筮和龟甲更伟大的了。因此天生的神奇之物,圣人会效法它。天地的变化,圣人会效法它。天显示征兆来预示吉凶,圣人会模仿这些征兆来预测吉凶。黄河中出现了河图,洛水中出现了洛书,圣人会效法它们。
《易经》中的四个基本象征,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这四个基本象征可以表示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状态和变化,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卦辞和爻辞是用来告知和指导人们的。通过运用《易经》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人们可以预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从而做出决策和行动。因此,“吉凶”是《易经》用来“断”的,也就是用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
第十二章
<火天大有>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祐’就是帮助的意思。上天所帮助的是顺应天道的人,人们所帮助的是守信的人。履行诺言并思考如何顺应天道,又崇尚贤能的人。因此,《易经》说‘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所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白话注解
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意思。”那么,圣人的意图难道就无法被理解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来充分表达意义,设置卦来区分事物的真伪,编写卦辞来完整表达言论。变化和通达以充分利用利益,鼓舞和舞动以充分展现神韵。”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白话注解
乾坤是《易经》的核心吗?乾坤形成排列之后,《易经》就建立起来了。如果乾坤被毁坏,就无法看到《易经》。如果《易经》无法被看到,那么乾坤几乎就要停止了。因此,超脱于形体之上的称为“道”,依附于形体之下的称为“器”。通过变化和裁剪来称之为“变”,通过推广和实施来称之为“通”,将它们用于民众生活称之为“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白话注解
因此,那些关于《易经》的卦象,是圣人用来揭示天下深奥道理的。他们模拟各种形态来象征事物的适宜状态,因此称之为“象”。圣人用来观察天下万物的变化,并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他们制定出各种礼仪来规范行为,并通过卦辞来判断吉凶。因此称之为“爻”。
要深入揭示天下的深奥道理,需要依赖于卦。要引导天下万物的变化,需要依赖于卦辞。要应对和调整变化,需要依赖于变通。要推广和应用知识,需要依赖于通达和理解。要使事物变得神奇和光明,需要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努力。默默地取得成就、不言而自信、这都取决于人的德行。
《系辞传·下》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白话注解
八卦已经形成序列,那么其中的象征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那么爻的变化规律就在其中了。 当刚与柔相互推动,变化就在其中产生。 将解说附在卦辞后面,用来指示吉凶悔吝,表明卦的变动趋势。 吉凶悔吝的产生,都是由于卦的变动所导致的。 刚与柔是构成事物的基础。 事物需要适应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 要坚守正道才能克服吉凶的变化。 天地的法则,是用来坚守正道以观察万物的。 日月的运行规律,是坚守正道来确保光明照耀的。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坚守于一个根本原则的。 乾卦的特点是明确地告诉人们它很简单易懂。 坤卦的特点是柔顺自然地告诉人们它是简朴的。 爻的意义就是效仿卦的意义。 卦象的意义就是象征事物的意义。 爻与象的变化在内部产生影响,吉凶结果则显现在外部,功业可以从变化中看出,圣人的真实意图则隐藏在卦辞之中。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大的财富是拥有地位。 如何保持地位?答案是仁爱。 如何聚集民众?答案是财物。 管理财务、端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这就是义的体现。
第二章
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白话注解
在很久以前,包犠氏统治天下。 他抬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形。 他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地上的适宜之物,近的取自自身,远的取自其他事物。 于是他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通晓神明的德行,并分类万物的特性。 他发明了用绳子编织成网来捕鱼和狩猎,这大概是从《离》卦中得到的启示。 包犠氏去世后,神农氏继位。 他砍削木头做成耜(古代的一种农具),揉木头做成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并利用耒耨(古代的一种农具)的便利教化天下百姓,这大概是从《益》卦中得到的启示。 他在正午设立市场,聚集天下百姓和货物进行交易,交易完成后各自离开,这大概是从《噬嗑》卦中得到的启示。 神农氏去世后,黄帝、尧、舜相继统治天下。 他们通晓事物变化的规律,让百姓不感到疲倦。他们通过神秘的手段教化百姓,让百姓适应这种变化。 《易经》中的道理是:事物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则能通达,通达则能长久。 因此,“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无所不利”。 黄帝、尧、舜穿着衣裳统治天下,这大概是从《乾》、《坤》两卦中得到的启示。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白话注解
把木头挖空做成船,把木头削尖做成桨,船和桨的便利可以帮助人们渡过不通畅的地方,到达远方,给天下带来利益。这大概是从《涣》卦中得到的启示。
使用牛来拉车,骑着马来运载货物,能够负重行远,给天下带来利益。这大概是从《随》卦中得到的启示。
把大门重重设防,敲击梆子警戒,以防备盗贼入侵。这大概是从《豫》卦中得到的启示。
把木头砍断做成杵,在地上挖个坑做成臼,利用杵和臼的便利来帮助万民。这大概是从《小过》卦中得到的启示。
把木头弯成弓弧,把木头削尖做成箭矢,利用弓箭的威力来震慑天下。这大概是从《睽》卦中得到的启示。
上古时期人们住在洞穴里或者野外露宿,后来圣人把他们带到宫室里居住,有了屋顶和四壁来遮蔽风雨。这大概是从《大壮》卦中得到的启示。
上古时期人们在埋葬死者时只是用柴草厚厚地覆盖尸体,葬在野外,不封土堆也不种树作为标记。后来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葬法。这大概是从《大过》卦中得到的启示。
上古时期人们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和治理事务,后来圣人发明了文字和书契来替代这种方式。百官用它来治理事务,万民用它来互相考察。这大概是从《夬》卦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白话注解
因此,《易经》的本质是象征。这些象征是用来模拟事物的。“彖”是指卦辞,用来描述事物的基本特性;“爻”则是指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的六个符号,用来模拟天下的动态变化。因此,吉凶的产生和变化就变得明显了。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白话注解
阳卦中多包含阴爻,而阴卦中多包含阳爻。这是什么原因呢? 阳卦通常是单数爻组成,而阴卦则是双数爻组成。这些卦的德行是什么呢? 阳卦象征一个君主和两个百姓,这是君子的处事之道。 阴卦象征两个君主和一个百姓,这是小人的处事之道。
第五章
<泽山咸>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天下的人不用思考和忧虑的是什么?天下的人尽管看问题的途径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天下的人不用思考和忧虑的是什么?太阳落山后月亮就上来,月亮下去了太阳又出来了,日月不停地相互轮转才产生了光明。冬季过去后夏季就来临,夏季过去后冬季就到来了,寒暑不停交替才形成了岁月的流逝。过去的岁月只会消失,未来的岁月才会永存,消逝和存在的互相感应而产生了利益。像尺蠖一样先屈曲再求伸展,像龙蛇一样先蛰伏再求新生。专心致志地领悟道的真义,就能得到它的精髓并灵活运用;利用它来安身立命,就能崇尚和光大德的修养。超过这个范围的东西就难以理解了;能深入了解并把握其变化规律,那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了。”
<泽水困>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白话注解
孔子说:“自己不该被困却偏偏被困其中,名声一定会受到污辱;自己不该依靠的却偏偏去依靠,身体一定会遭受危害。既遭受污辱又身处危害之中,到了死期将至的时候,妻子又怎么能看得见呢?”
<雷水解>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苍鹰是飞禽;弓箭是器具;射苍鹰的是人。君子要善于藏器于身并把握好时机行动起来,还有什么不利的?行动起来不犹豫不脱靶,因此说行动起来才能有收获。这是说要成就事业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才能行动的人。”
<火雷噬嗑>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小人不会羞于做不仁的事、不会害怕做不义的事、不会在无利可图时被勉励、也不会在没有什么危险时受到惩罚。小小的惩罚和教训对小人来说就是大大的警戒了。这就是小人的福气。
<火雷噬嗑> 上九:何校灭耳,凶。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白话注解
不坚持不懈地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而一个落得身败名裂、自我毁灭的人,是他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 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酿大祸。 不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不作长期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是难以成名成家的。 没有平时的为非作歹、怙恶不悛,也不至于导致杀身之祸。 小人认为做小善事没有益处而不去做,认为做小恶事没有什么害处而不去除,因此恶行积累起来到无法掩盖的程度,罪行大到无法解脱的程度。
<天地否>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那些遭遇危险的人,是因为他曾经太安于享乐,不注意周围的危险;那些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它曾以为自己可以长久地存在下去;那些动乱的朝代,是因为它曾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治理好国家。因此,一个君子在安稳的时候不会忘记潜在的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会忘记灭亡的可能,在治理的时候不会忘记动乱的因素。只有这样,他自身才能安全而国家才能得以保全。
<火风鼎>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言不胜其任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的德行浅薄却地位尊贵,智慧有限却野心勃勃,能力不足却担当重任,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受灾祸的。是说他不能胜任。
<雷地豫>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白话注解
孔子说:“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人真是神啊!君子上交不谄媚,下交不轻慢,就是因为他们了解这种变化啊!‘几’是指事物微小的变化,是吉利的先兆。君子看到微小的征兆就采取行动,不等一天过完。
像石头那样坚固不破,何必用一整天呢?事情的吉凶已经很明显了。君子既能了解事情的细微之处,又能了解事情的明显之处;既能了解事情的柔软之处,又能了解事情的刚强之处。这样的君子真是万众的希望啊!”
<地雷复>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白话注解
孔子说:“颜回这个孩子啊,他的道德修养已经接近于完善了吧?他对于自己的错误能够马上知道,知道了就不会再犯第二次。“
<山泽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言致一也。
白话注解
天地之间充满絪缊之气,万物由此演化而醇厚。男女两性交合,万物由此化生。爻辞是说必须专一。
<风雷益>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白话注解
孔子说:“君子首先要使自己安稳下来,然后才去行动;要使自己心态平和,然后发表意见;要确定与某人已经建立了关系然后才请求帮助。君子能做到这三点,就能完美了。如果处于危难中而轻率行动,百姓就不会支持;如果恐惧而轻率发言,百姓就不会响应;如果没有交往而突然请求帮助,百姓就不会给予。如果得不到支持与响应,那么伤害就会到来。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白话注解
孔子说:“乾坤两卦是《易经》的门户吗?”乾卦代表阳性的事物;坤卦代表阴性的事物。阴阳两性合起来具备德性,因而刚柔有了形体。可以凭此体现天地的创造之功和神明的德性。八卦的名称虽然繁多但并不超越实际情形。《易经》通过考察事物的类别来揭示成败吉凶的道理。它揭示过去并预测未来、微妙而明显、深入浅出、恰当命名、辨别事物、正言断定、应有尽有。八卦所称的名称虽然很小但它们所指的类别却很大。《易经》的意旨深远、文辞精美、语言婉转而中肯、事情直白而含蓄。
凭借阴阳之道来帮助民众行动,以明确他们得失的原因和结果。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白话注解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经》的人,大概有忧患意识吧?
所以《履卦》是道德的基础,《谦卦》是道德的柄权,《复卦》是道德的根本,《恒卦》是道德的稳固,《损卦》是道德的修整,《益卦》是道德的丰裕,《困卦》是道德的辨别,《井卦》是道德的居地,《巽卦》是道德的制度。
《履卦》象征和顺而达到目的。《谦卦》象征尊贵而光明。《复卦》象征在细微之处辨别事物。《恒卦》象征混杂但不会厌倦。《损卦》象征先难后易。《益卦》象征长期丰裕但不炫耀。《困卦》象征困境中也能通达。《井卦》象征居于适当的位置并不断迁移。《巽卦》象征权衡和隐秘。
《履卦》以和顺行事,《谦卦》以节制礼仪,《复卦》以自我认知,《恒卦》以统一德行,《损卦》以远离祸害,《益卦》以兴办利益,《困卦》以减少怨恨,《井卦》以分辨义理,《巽卦》以行使权力。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白话注解
《易经》这部书不是远离现实的,它所阐述的道理是经常变化的。它变动不定,周流于六个爻位之间,上下的位置没有固定不变的,阳刚和阴柔相互变易,不可视为固定的常则,只有变化才是它所适应的。 它的出入进退都有一定的准则,使人们知道如何戒惧。同时又明了忧患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导和保护,我们就应该像面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谨慎。在初次接触这些言辞时,我们应该遵循其中的原则,并仔细斟酌其方向。一旦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有着固定的典章和常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适合的人,这些道理和法则是不会白白地运行的,它们需要真正理解和实践的人去传承和发扬。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白话注解
《易经》这部书,是探究事物的原始本质,把握其最终结果作为本质的。六爻交错,表示不同的时序和事物。 开始时难以知晓,到了上爻则变得容易理解,这是由于初爻是事物的开始,而上爻是事物的终结。初爻的爻辞可以用来模拟事物的开始,而最终的爻辞则预示着事物的终结。 如果要综合各种事物来阐述道德,辨别是非,那么中爻是不可或缺的。
唉!如果要预测存亡吉凶,那么观察卦象和爻位就可以知道了。有智慧的人只要观察卦辞和彖辞,就能思考出大部分答案。
第二爻和第四爻虽然功用相同但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善恶性质也不同。第二爻多誉,表示柔顺得位;第四爻多惧,表示阴柔失位。这是因为第四爻更接近阳刚之主(五爻君主爻)。 柔顺之道不利于过于远大的目标;其要点在于无咎。柔中之道才能发挥柔顺的作用。
第三爻和第五爻虽然功用相同但位置不同,第三爻多凶险,第五爻多功绩,这是由于贵贱等级的不同所致。其中是否柔弱危险而刚强胜出呢?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白话注解
《易经》这部书,内容广大无所不备。它包含了天道、人道和地道三个方面的内容。 同时兼备天、地、人三才的卦象,每卦又有两爻,所以叫做“六爻”。这六爻并不是其他的,而是代表了天、地、人三材之道。 因为卦象所代表的“道”是不断变动的,所以称之为“爻”。因为爻有阴阳等次序之分,所以称之为“物”。因为卦象中的各种物象相互交错杂糅,所以称之为“文”。如果卦象中的文辞不当,那么吉凶祸福就会随之产生。
这句话是在讨论《易经》中的卦象和爻位。在《易经》中,每一个卦象都有六个爻位,这些爻位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和状态。
“道有变动,故曰爻。”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用爻来表示这种变化。每一个爻位代表了一种特定的状态或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状态或阶段会发生变化。
“爻有等,故曰物。”这里是说,爻位之间有阴阳、吉凶等不同的等级和次序,这种等级和次序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关系。因此,通过观察爻位的等级和次序,可以了解事物的属性和关系。
“物相杂,故曰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种不同的事物之间会有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交错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图案或结构,这种图案或结构就是所谓的“文”。通过观察这种“文”,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卦象中的“文”不适当或者不正确,那么就会产生吉凶祸福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卦象中的“文”,可以预测事物的吉凶和发展趋势。
简单来说,这句话是在解释《易经》中卦象和爻位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观察爻位的变化、等级、交错关系以及适当的“文”,可以了解事物的属性和关系、预测发展趋势以及判断吉凶祸福。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白话注解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殷朝末年,周朝兴盛的时期吧?也就是在文王和商纣王时期的事吧?因此,其卦辞和爻辞中充满了警戒和忧患意识。 在《易经》中,那些容易遭受危险的事物被视为平稳,而那些看似安全的事物却反而会倾覆。这种道理非常广大,可以应用于各种事物。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白话注解
乾,是天下最刚健的象征,其德行恒久而简易,能洞察险阻。坤,是天下最顺从的象征,其德行恒久而简明,能认知阻碍。
《易经》能够表达人心,能深入诸侯的思虑,确定天下的吉凶祸福,成就天下的事业。因此,《易经》所表现的变化和行动,吉祥的事情都有吉祥的征兆。
通过观察卦象可以了解器物的形状和功能,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天地设立了各自的位置,圣人成就了万物的才能。人的谋划和鬼神的谋略相互结合,百姓也能参与其中。
八卦用象征的方式传达信息,爻和彖用言辞表达意义,刚柔相互交错居处,吉凶祸福就可以显现出来。变动所带来的利益和吉凶祸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迁移。因此,爱与恶相互冲突导致吉凶的产生,远近关系的取舍导致悔吝的产生,情感的真假相互感应导致利害的产生。
《易经》所表现的情形是:亲近而不相互适合就会带来凶险,有时会带来损害、悔恨和吝惜。将要背叛的人其言辞会露出惭愧之意,内心疑惑的人其言辞会散乱无章,吉祥的人言辞少而简明,浮躁的人言辞多而杂乱,诬蔑好人的人其言辞游移不定,失去操守的人其言辞卑屈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