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伊川易传》简介

《伊川易传》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理学家程颐注解《周易》的哲学著作,也被称为《周易程氏传》或《程氏易传》。这部作品共4卷,大约15万字,由程颐在涪陵写成,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当时程颐66岁。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命题,强调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与象即是理与事的体用关系。

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借解释《周易》卦辞爻象来阐明义理,易象反映天地万物之物象,易理则概括了天地之理。他认为理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社会等级、人生道德的由来,书中还包括了阴阳、动静变化的思想和关于理欲的观点,反映了程颐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的较系统的哲学思想。

《伊川易传》从元代开始被列为科举必读书,其哲学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有过重大影响。程颐的这部作品不仅对《易经》的解释有独到之处,而且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

程颐的《易传》在成书后,由于程颐本人对这部书非常重视,他去世后传本不一,杨时曾加编次。但在宋元时,其书编卷仍不一致。清康熙间吕留良定为4卷,汇入《二程全书》,后涂宗瀛又作校订。

《伊川易传》作为程颐理学思想的主干,是程朱学派的理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熹的《四书集注》同样重要。程颐的这部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