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竟是武林秘籍?手摸手教你《降龙十八掌》|金庸武侠和《易经》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看金庸武侠剧,经常讨论什么角色最强,什么武功最厉害,经常幻想自己也能学个一招半式当个武林大侠,直到长大了独到《周易》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时候梦想的武林秘籍竟然大部分出自《周易》。
一、金庸武侠与周易的不解之缘
(一)人物与周易
在金庸的小说中,段誉虽不喜武功,却对《易经》情有独钟。他与南海鳄神的对话中,大谈《周易》的厉害,让南海鳄神听得一头雾水。《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更是一生精研易理,桃花岛的布置阴阳变化、乾坤倒置。就连他弟子陆乘风的归云庄也是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设计,寻常人根本无法进出。这些人物不仅景仰《周易》的神奇,还将其运用于对敌之中,展现出深厚的易学底蕴。
(二)武学原理与周易
金庸小说的武学原理深受《周易》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周易・系辞上》中提到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思想贯穿于金庸小说的武学体系中。例如,洪七公的 “降龙十八掌” 纯刚,周伯通的 “空明拳” 至柔,练到一定程度就难以再有进展。而《九阴真经》由于刚柔相济、阴阳互补,能够越练越深。这体现了金庸认为武功太刚或太柔都不是最高深的境界,只有阴阳平衡、相生相克,才能使武学达到更高的层次。这种思想赋予了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以深刻的哲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精彩的武侠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降龙十八掌的招式解析
(一)亢龙有悔
出自《周易・乾卦》,为降龙十八掌根本,强调适可而止,不可贪功冒进。在《周易》乾卦中,“亢龙有悔” 处于上九爻,代表着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正如金庸笔下洪七公对这一招的评价:“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亢’是极威猛、极神气、极高极强的意思…… 可是就在这时,它的威势已到了顶点,此后就只有退、不能进了…… 做人做事,都须留有余地才好。” 这一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张弛有度、过犹不及的智慧。
(二)飞龙在天
同样来自《周易・乾卦》,威力奇大,展现实力,象征君子大展宏图。在乾卦中,“飞龙在天” 处于九五爻,象征龙飞在天上,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对王公贵族有利,喻帝王在位。在降龙十八掌中,这一招腾跃半空,居高向下轰击,威力奇大,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气势,如同君子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处于高位,大展宏图。
(三)见龙在田
也是《周易・乾卦》,转守为攻,可拆解敌人擒拿,顺势反攻。在《周易》中,“见龙在田” 为九二爻,表面上讲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在降龙十八掌中,这一招可转守为攻,拆解敌人擒拿后顺势反攻,就像龙出现在地表之上,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威严。同时,这一招也强调了在适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抓住时机,实现逆袭。
(四)潜龙勿用
源于《周易・乾卦》,讲究积蓄力量,不轻易出手,是防御之招。在乾卦中,“潜龙勿用” 处于初九爻,意思是开始时龙要潜伏在水里,不可乱动。在降龙十八掌中,这一招讲究积蓄力量,不轻易出手,是一种防御之招。当面对敌人的攻击时,先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再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五)其他招式
如或跃在渊、时乘六龙、六龙回旋、履霜冰至等招式与《周易》的对应及含义。“或跃在渊” 出自《周易・乾卦》九四爻,意思是龙从深渊跃出,没有灾祸。在降龙十八掌中,这一招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在地上,不在天上,而在半空中,可进可退,具有灵活性。“时乘六龙” 在《周易》中虽无明确对应爻辞,但六龙齐出,浩然势大,盖地铺天,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气势,与《周易》中乾卦所代表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六龙回旋” 虽无直接《周易》对应,但可以理解为龙的灵动与变化,与《周易》中龙的形象所代表的变化和活力相契合。“履霜冰至” 初时似柔弱无力,但后劲无穷,对应《周易》坤卦初六爻 “履霜,坚冰至”,代表阴气渐重,从霜到冰的发展过程,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后劲力量。这些招式都蕴含着《周易》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使降龙十八掌不仅是一种武功招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三、降龙十八掌的哲学内涵
(一)刚柔并济
降龙十八掌兼具儒家与道家两门哲理,既非至刚至猛,其最高境界乃是刚柔并济。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道家则主张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降龙十八掌将两者融合,在出招时刚猛有力,如飞龙在天、震惊百里,展现出强大的攻击力;而在发力的同时又留有余地,如亢龙有悔,体现出儒家的 “泰极否来,否极泰来” 以及道家的 “柔弱处上” 的思想。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使得降龙十八掌在实战中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对手和情况。
例如,在萧峰与慕容复、丁春秋、庄聚贤三大高手的对决中,萧峰的降龙十八掌刚猛无比,一招一式皆有开天辟地之势,但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收力,避免过度消耗内力,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郭靖在与蒙古大军的战斗中,也是凭借降龙十八掌的刚柔并济,既能以刚猛之力击退敌人,又能以柔劲化解敌人的攻击,坚守襄阳数十年之久。
(二)仁义之道
心中有 “仁”“义” 才是真正的降龙十八掌,这体现了其深刻的道德内涵。儒家倡导 “仁”,即爱人、关心他人;“义”,即正义、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降龙十八掌的使用者,如萧峰、洪七公、郭靖等,都是心怀仁义之人。他们使用降龙十八掌,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保护百姓、维护正义。
萧峰以降龙十八掌威震武林,在聚贤庄之战和少林寺之战中,他虽然身处绝境,但始终坚守仁义之心,不愿滥杀无辜。洪七公以降龙十八掌夺得 “北丐” 之称,他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对邪恶势力毫不留情。郭靖以降龙十八掌力抗蒙古大军,死守襄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体现了降龙十八掌所蕴含的仁义之道,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总之,降龙十八掌不仅是一种强大的武功招式,更是一种蕴含着儒家与道家哲学以及仁义道德内涵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柔并济、积极进取、爱人正义等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降龙十八掌在金庸武侠中的地位
(一)英雄之技
萧峰、洪七公、郭靖等英雄皆以降龙十八掌威震武林。他们凭借此掌法在江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萧峰以降龙十八掌在聚贤庄之战、少林寺之战技冠群雄,面对众多高手的围攻,他的降龙十八掌刚猛无比,将敌人一一击退。洪七公则以降龙十八掌夺得 “北丐” 之称,在第一次华山论剑时就技压群雄,让其他四绝对降龙十八掌的威力十分认可。郭靖以降龙十八掌力抗蒙古大军,死守襄阳数十年之久,无数蒙古武士和西域高手死于此掌之下。他们三人不仅是武功高强的英雄,更是心怀仁义、为国为民的大侠。降龙十八掌成为了他们英雄形象的重要标志,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英雄之技的强大魅力。
(二)绝世武功
降龙十八掌被誉为天下第一掌,是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绝学。在金庸小说中,厉害的武功比比皆是,如独孤九剑、黯然销魂掌、六脉神剑等,但唯独降龙十八掌不是最厉害的武功,却是名气最大的武功。它的招式名称取自《周易》,原名降龙廿八掌,后由萧峰用自身所感及义弟虚竹逍遥派武学天山六阳掌的精要,化繁为简合力创出此天下第一刚猛掌法。在新修版天龙八部中降龙廿八掌被称为天下第一掌;三联版天龙八部中降龙十八掌更是号称天下第一。降龙十八掌无愧巅峰外功,其威力巨大,硬抗降龙十八掌的没有一个完全承受住的,鸠摩智被打内伤,扫地僧断了肋骨,慕容复被打跑,庄聚贤被打残,丁春秋被打招架不住,三成功力梁子翁内伤,黄老邪也是躲避不敢硬接。历代修习降龙十八掌的仅有三人掌法大成,萧峰删改招数,让掌法威力更强,他是最精通降龙十八掌的人;洪七公掌法由外及内,练出一身刚猛霸道的内力;郭靖学会完整版《九阴真经》,将至阳至刚的掌法,融合九阴至阴至柔的暗劲,让掌法上升了一个层次,成为刚柔至极的天下第一掌法。降龙十八掌作为丐帮两大绝学之一,传承已久,是武林中绝世武功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