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周易 —— 传统文化里的璀璨瑰宝,大道之源的独特地位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掘,人类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利用古卜来预测吉凶,而《周易》的发生史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一、源远流长的周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周易》经历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的成书过程。伏羲画八卦,他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作出了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时的八卦只有卦象符号,没有文字。到了周文王时代,他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将卦两两相叠,变成了六十四卦,并有三百八十四爻,还分别给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了 “卦辞” 和 “爻辞”。春秋末期,孔子作《易传》,将自己学易的心得融入其中,《易传》又称为 “十翼”,它对《周易》经文的解读,使得《周易》更加完整和深刻。到了西汉,《周易》被列为学官的经书之一,尊称为 “易经”。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占卜起源,到《周易》的最终成书,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它见证了中国文化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周易》不仅是一部卜筮之书,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政治伦理知识以及哲理性的生活知识。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的精神风貌,记录了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水平。同时,《周易》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从原始的神人交感观念向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的转变,其理性成分大大提高,系统性也更为增强。
二、多元的性质与影响
(一)对哲学的深刻影响
《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哲学道理无一不来源于《周易》里的哲学思想。儒家讲究 “中庸” 思想,其中的仁、义、礼、智、信,是《周易》中持中守正所揭示的天道固有品格思想的重要体现。老子从《周易》乾、坤生育万物的卦象,提出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光辉论断,为世间万物起源画出了图谱。
(二)在军事学中的体现
孙武以《周易》为基础建立军事理论体系,将其思想运用到战略战术中。《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其哲学思辩,而受到《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 “变” 的发展观,正如《孙子兵法》中说:“变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周易・系辞下》的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惟变所适” 相通。二是孙子的辩证思想表现在阴阳 “两点论”,对易学的阴阳学说,灵活运用了奇正、虚实、劳逸、安危、迂直、勇怯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概念。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念,《周易》融合成一个相互贯通的整体,孙子在军事上也运用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战争综合考虑。四是矛盾互相转化的问题,《周易》注重阴阳互变矛盾转化,《孙子兵法》也强调在军事战争中的矛盾转化。
(三)对天文学的推动
《周易》中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促进了天文图的诞生。《周易》里有两段话奠定了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方针和路线,一是 “观天文”、“天垂象,见吉凶”,二是 “观乎天文以察事变”。新加坡大学郑延通教授认为《周易》是一本天文著作虽不准确,但《周易》中确实有丰富的天文学内容,如书中记载了太阳黑子。古代天文学与《周易》关系密切,很多天文学家都和《周易》有着密切联系,如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赵崇祚被称作 “周易宗师”,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魏徵也研究过《易传》的象数理论并在历法制定中借鉴。《易传》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中医学的理论根基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源于《周易》,将阴阳五行等运用到医学方面。中医学界历有 “医易同源” 之说,《周易》与《黄帝内经》共同采用的基本范畴是阴阳、五行、气、神、象数等,从而构成了相同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用《周易》的六爻观念,提出了三阴三阳相协相调的 “六经” 理论。《黄帝内经》将五行作为五种功能属性而加以运用,建立藏象管理,把五行五脏作为人体生命乃至宇宙万物的中心。
(五)为历史学提供珍贵资料
《周易》保存了殷末周初的历史资料,有助于全面认识当时社会。《周易》卦爻辞就其本质说,是卜签之辞,属巫术性质,但上古时期混沌一片,文史哲杂然一体,卜签之时,原始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经验积累和古老的比兴手法,一齐涌入卜签者的思维世界,自然也就为今人再从多种角度去诠释卦爻辞提供了可能。
(六)在文学中的价值
《周易》经文中有不少民歌民谣和文学理论,对后代文学产生影响。《周易》运用 “比兴” 的手法比《诗经》还早,其 “象” 与《诗经》的比兴是 “为表里” 的关系。文学之 “意象” 理论源出自于《周易》,“象” 是 “意” 的载体,“圣人立象以尽意”。从文学角度看待《周易》卦爻辞,有诗歌价值、小说价值、寓言价值等,在先秦文学史的研究里,卦爻辞是重要的;在追溯中国古代诸种体裁的文学肇始发端中,卦爻辞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七)在其他方面的痕迹
在数学、化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书法、绘画等学科中都能看到《周易》的影响。比如在美学方面,《周易》的哲思之美、智慧之美、语言之美等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在书法绘画中,其象的思维方式和对自然的观察感悟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总之,《周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渗透到了众多学科领域。
三、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实至名归。从时间上看,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在其之后的发展中,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从内容和地位上来说,它基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的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而哲学的核心是儒、道,儒、道的渊源正是《周易》。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等各个领域,都以《周易》为鼻祖。
(二)儒道之源,阴阳之论
儒道两家对《周易》推崇备至,都将其奉为经典,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各自学说,实则各取所需。儒家更多地继承了《周易》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如 “君子终日乾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积极奋进,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道家则更多地继承了阴柔、混隐、不争的一面,如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等,强调贵柔守雌,无为而无不为。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孔子之爱,实用价值
孔子晚年对《周易》几近痴迷,他感叹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但孔子却对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学感兴趣。他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使软弱的人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胆大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孔子五十岁以后,当了鲁国的太宰,开始接触到被视为国家最高机密的《周易》,从此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读《易》韦编三绝”。经过反复琢磨,将编连竹简用的熟牛皮绳子都磨坏了好多次。
四、周易的智慧与当代意义
(一)超越时空的智慧总结
《周易》作为古老的经典,其智慧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它所提供的符号体系,如阴阳八卦等,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而《周易》的符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阴阳的概念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同时,八卦所代表的不同属性和特征,也可以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对各领域的启示
在音乐史领域,《周易》的智慧也能给予启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蕴含着阴阳的变化和平衡。例如,音乐中的节奏有快有慢、音符有高有低、音色有刚有柔,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阴阳的体现。通过对《周易》阴阳平衡思想的借鉴,音乐家可以创作出更加和谐、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在企业领导决策方面,《周易》的变易思想可以提醒领导者要敏锐地感知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如同《周易》中的卦象一样,需要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的形势。同时,《周易》中的中庸思想也可以指导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避免走极端,寻求平衡和协调,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利益。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传承是基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周易》的内涵和价值,将其智慧传承下去。可以通过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周易》。同时,创新是关键,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对《周易》进行创新发展。例如,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多媒体等,将《周易》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学习。此外,还可以将《周易》的智慧与现代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相结合,为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通过传承与创新,才能让《周易》这一古老的经典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