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读易杂谈

阅读现代人的易学的文章,无不是“之乎者也”,无不是“某某曰”,无不是“玄之又玄”,又或者某个人不经验证的一家之言,难通大义。

回想起初学易经的时候,满脑子的雾水,也曾请教过他人,苦无良师,逢人便问“如何学易?”,有说“天干地支”;有说”梅花六爻”;有说“谶纬卦气”;有说"八字命理"...最后感叹,他人可能也未必是良师!

走过弯路发现,自己学《易》尚浅,只是能辨别了基本的真伪优劣。基于我探索易学所走的弯路,决定写一篇记事,本篇不讨论易的道理,只当随笔杂谈。

1、现代人的作品,抄袭泛滥,伪作成山

起初学习疑惑颇多,所以经常搜集前人的注解,每次感叹他人之学“高山仰止”,每到精妙之处都觉得不可思议。曾读《高岛易断》觉的一个日本人怎么又这么高的见地呢?后经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我又找了一本书,发现颇多相似,一想这个高岛吞象不过如此嘛!但是找到的这本书其中也有前后矛盾,左右解释不通的地方,当时就很疑惑,于是继续追查,原来是现代人写的!谁抄谁的不言而喻!

一直查阅当代的资料,有时候也想想古人的典籍也有很多,自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基础,而群经之首即为《周易》,所以就翻阅《四库全书》里的经、史、子、集,和《儒藏》里的易学经典,感叹易学的丰富,记录在案的易学书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在我疑惑解开的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伪作,几百本易学经典,你只需要从中选取一段两段,或者挑选三几本融合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加上点谶纬卦气之说,运用点“之乎者也”,一样能够瞒过大量的读者。然而,即使是再怎么混淆,再怎么提炼融合依然不能逃离其本意,依然有蛛丝马迹可寻,更过分的是,有些甚至将古人的意思曲解,流于弊陋,简直误人子弟!古代的书籍很多没有标点符号,在断句的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不对就是另一个意思,所以当代“大师”们“断章取义”的时候是真的“断章取义”,当读到原本才知道,当代的书籍是多么可笑。

《四库全书》《儒藏》以及流于坊间的易学古籍,已经成了现代“易学大师”的知识和灵感的宝库,随用随取,以此谋利者不在少数。

读古人易学经典,如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李光地的《周易折中》、杭辛斋的《杭氏易学七种》...无不是不厌其烦的添加“某某氏曰”,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整本书里都是对前人的思想加以注解,在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要么疏解(解读的意思),要么纠正历史流变导致的谬错。而读到当今社会的几位“大师”的易学作品,尽然没有一处提到他人观点,全是自己的观点,开局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觉得南怀瑾说的很对“我不读当代人的书”,虽说对于我们这个层次来说是一种狂妄,但是我觉得我们为何不直接去读古书呢?

当然这里也应该感谢致力于整理古籍的学者们,他们与当代的“大师”们不同,这些学者们默默无闻,只是单纯的将古籍再次整理排版,让古籍重现于世。

2、满篇“之乎者也”

“于墨海幽深之底,吾编织文言之锦绣,遂成炫耀之瑰宝,其幽邃之韵,非寻常俗目所能透视。非唯吾之创作因之而古韵飘逸,更令观者心魄迷离,恍若置身于瑶池仙境,瞩目于璀璨明珠。文言者,乃先贤之灵魂之韵,其内在之深邃,非浅薄涉猎者所能穷尽。故尔览吾之篇章,若觉迷雾缭绕,非吾有意炫技,实乃文言之玄奥所致。尔之所惑,实乃文言深邃之所在;尔之所疑,乃其神秘莫测之所藏。此乃尔之所崇仰,亦吾以文言自显风华之缘由。”

上述是AI整理的下面这句话:

“当我在我的作品里加几句文言文,我就有了‘Tree new bee’的资本,因为你看我的作品会很高级,因为你看不懂,你就觉得高级,你就认为这是好的,我就是故意这样来掩盖我内容的空洞和不协调”。

怎么样?是不是高级?直接读唐、宋、元、明、清的注解,都没有这么拗口!

3、卦气谶纬之学泛滥

谈到“纬学”时,这通常指的是汉代以后对《易经》进行解释和阐发的一系列著作和学派,它们以“纬”字命名,是因为这些著作和学说被视为对《易经》“经”文的补充和解释,如同天上的纬线补充和解释经线一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纬学”这一名称本身并不是《易经》经典文献中的术语,而是后世对这类解释和阐发作品的统称。

“纬学”发展一定是后于孔子的,其中可追溯到西汉的京房、东汉末年郑玄。两者距离孔子是440多年和600多年。京房开创了《京氏易学》,郑玄则注有《易纬》一书。

纬学的创作往往是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并假托经文经义,牵强附会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但是也间接融入了大量的其它学科内容,比如天文历法学,星相、天干地支、谶、堪舆、图腾...

简单的来讲就是一些神秘的东西融入其中,有些是当时的高端学科,比如历法的推算和24节气太阳的观测,比如天干地支,音律,五行生克,十二消息卦,中医相关的等等,都有助于理解易,能达到相互补充。这些也分别开创了很多预测学经典,比如六爻梅花,站长做过六爻归魂卦占病统计,准确率相当的高,归魂概念的由来就是京房提出的八宫卦,这都和卦气谶纬之说有关,这些又不能完全归类于谶纬之说,因为它们也形成了独自的学科并经过历史的验证。

但是从历史的文献来看大多数都被学者痛批,因为存在大量的伪作,有些就是胡编乱造,但是就今人论,依然有大多数人还在搞这一套,有些甚至走火入魔“孜孜不倦”,有这些时间,不如思考现代科学的知识。

你一定见过各种排列的卦象图说,很多图的产生也是臆想,但是会让你在上面花费很长时间,有可能还是错的,这一类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有,而现在网络发达,这一现象更多,如果一个新手掉进这里面是很不容易出来的,可能学了几十年还在里面打转,甚至成为执念。

4、本末倒置,强干弱枝

4.1、本末倒置

一提到易学,大家就引用《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就认为易经有很多很多,认为学不过来,其实真正的《易》就《周易》卦爻辞,以及各位易学家的注解罢了(包括《易传》),其他所有都是它的延伸,你只有理解了这个概念,你才能知道如何去讨论《易》,从哪儿着手,理解每个人所指《易》的概念范围,才能更好的知道别人在讨论什么。易“广大悉备”在于它突出的是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其中,并不是说它本身非常庞大,而是它能适用于万事万物

数学“广大悉备”,运用很多的有航天,但是航天本身不能代表数学,只能说数学适用于航天领域的计算研究,能够很好的和航天科学相互结合,但是不能说航天归于数学。

上述也提到《易》和很多学科都有结合,比如天文历法、星象学、音律、堪舆、相术、八字、中医、道法... 今人统称这些为《易》,反而大家讨论的时候各说各话,八字讨论八字的易,中医讨论中医的易,堪舆讨论堪舆的易...包括后面融入的很多概念(五行的概念、天干地支的概念、纳甲),要注意的是这是后期融入其中的,是另一个概念相互结合起来的,读“经”和“传”能够明显的察觉到。而现代人很少提及,也很少有对概念学术的融入做一个历史时间轴。

4.2、强干弱枝

孟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上面所讨论的那么多学科,随便拎一个出来就够你学一辈子的了,想要全部掌握那是痴心妄想,如果以《易》本身为根本,其他触类旁通,反而能够看清楚《易》的本来面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学习航天的原因,只有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才会特定的去学习相互综合的知识。

易的精髓就在《周易》原本里,解开的钥匙就是《易传》,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呢?如果花相对少的时间,去研究其本来面目就能掌握60-70%;那我们为何要花一辈子去研究它的枝节呢?你只有强化它的主干,从主干上向上爬,而后找到你想深入的领域做深入的探索,这样才不至于每一个学科都是半瓢水。比如你想学习《梅花易数》,你只有通读《易传》以后,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梅花易数》,任何一个分出来的领域都不能够完整的描述《易》的全部面貌,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梅花易数》是小道,而是说你要想在这个领域拔高,你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地基,你要想在航天上走的更远,数学一定是强大的根基。

5、现代思维去思考古人的意思

现代人甚至不能区分公历、阳历、阴历、农历有何区别,你又能指望今人能学出个啥呢?

  • 公历:是西方历、格里历,是根据太阳规律研究的历法,五年一闰日;
  • 阳历:在民国之前是干支历,和公历的区别是没有闰日概念;
  • 阴历:是观察月亮的规律的一套历法,因为误差较大,准确说并没有成套的历法流行,而是小农社会人们普遍的观察月亮规律推算时间的习惯;
  • 农历:阴历+阳历的结合,太阳规律+月亮规律+闰的制度=农历; 阳历(干支历)在日历的体现就剩下24节气。

之前换生肖是以农历大年初一,还是以立春为界限,网络上争论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换相是大年初一,不是立春,这是错误的。说白了本质上并不了解传统文化;立春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24节气以冬至最冷(日影最长,远日点,太阳在南回归线),为什么我们老祖宗不以冬至为分界线,而是以冬天和春天的分界线(立春)为传统文化的新年第一天呢?这就是四时(四季)的概念,不会把一个季节分两半,古人认为立春才是四季轮回的第一天,冬至是阴阳消长的分界点(例如:邵雍《冬至吟》认为冬至是一阳来复)。

再比如子时,现代人好多都分早子时和晚子时,早子时是今天凌晨(00:00-1:00),晚子时是今天晚上(23:00-24:00),其实这是很大的谬论,传统文化里人们不会把一个时辰切两半,就如同四季不会从冬至那开始把冬季切两半,而现代人的时间观点,是以西方思维为标准,比如西方历的元旦永远和冬至接近(因为都是太阳历,元旦比冬至晚8-9天),西方观念里年的分界点是以“最冷”为分界线,天的分界点是以“最晚”为分界线,是“卡着时间点”的,而传统是“卡着时间段”的。

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规律去解读古代人的智慧,是驴头不对马嘴。

6、引用混乱,毫无章法

语言是会流变的,概念是会被曲解的,

例如:“最狠不过负人心” 变成了 “最狠不过妇人心”,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字虽没变,古人指的是修为自己,现代人指的是自私自利,意思已经曲解!

例如: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只有熟读《易传》你才能理解,“君子”和“大君”相对,“小人”和“大人”相对,和我们说的君子小人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古代平民见官自称“小人”,称呼官员为“大人”,包括现在语言里也称呼家里成年人为“大人”,“小人”一说变成了“小孩”。这是以家庭概念喻国家,一个家庭男子要养育女眷和孩童,要以身作则来正家风;如同地方父母官要养育教化百姓;如同国家要养育教化子民;而一家之主如果过于慈爱娇宠,子女家眷就会轻慢,从而失去威信,家风就会松散懈怠,就不能达到正家风的目的,而一家之主过于疏远家庭成员就会招致大家的抱怨甚至怨恨,所以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治理地方,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道理,保持适度的距离,既不失亲民之风,又不过于亲近,以免失去威严。

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语言是会流变的,意思是会曲解的,因为和《周易》创作背景接近的有《诗经》《尚书》,所以严谨的易学大师们都会参考年代接近的典籍,努力还原当时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非常注重时代环境和语言流变。读《易传》的时候会引用《论语》,引用儒家早期的典籍作品来解读,还有《说文解字》来理解字词的流变,现代人有先进的考古理论,所以部分学者会参考甲骨文里的造字思想,因为甲骨文就是古代卜筮的记录,对于爻辞卦辞的参考意义非常大。

而观现代人的讨论,大多数都是引用唐、宋、元、明、清的典籍,还有后世诸儒的作品,有些甚至是伪书,这是本末倒置的,当然不是后世没有贤才,而是引用不分年代,拿来即用,看似每个字词都有出处,实际上左右矛盾,自证自解,不但自己没有充分的理解其中意思,还会误导一大帮人。引用也应该有个章法,做学术讨论不是单纯的分为古人和现代人,而是要考虑历史时间轴,古人有智慧的很多,没有智慧的也有很多,不加严谨的思考就去引用的,无非就是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留心者一眼便能看出内容的空洞和理论的拙劣

7、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说到古书,古人有智慧的很多,没有智慧的亦多!真学很多,伪学亦多!

《易》大致上能分几大类,角度不同分的种类也不同,以象数理本没有太多界限,但是你依然能够看出大致分类,这么多书,你一定要能够区分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不值得学习的。我的建议是从易学大家入手,从一些权威的古籍入手,南怀瑾曾说过“我不读现代人的书”,这个观点乍一听很狂妄,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先能够区分自己在茫茫《易》海里的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学完了权威大家的内容,再去探索分支,探索独家独到的见解。否则在一个小道里来回挣扎,走的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8、《易》的多面解读与自我反思

讨论《易》有很多种手法,乘承比应滞; 是否有应; 是否当位; 中位; 君位等,但是大家都很浮杂,基本上都是自说自话,很少见有人去讨论这些。

易是什么?易什么都是,又什么也不是,它就是一个杯子,你装水是水,装沙子是沙子。

易是一个容器,具有承载功能,孔子拿来当传道受业解惑的工具,国学家认为《易》是文化,堪舆家认为是风水,占卜预测者认为是梅花六爻。

骗子拿来当幌子,故弄玄虚的人拿来当由头。

系辞传“神无方而《易》无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易》本来没有形体,是这些门类让它有了形体,即使是我们说《周易》原本,也有大多数六爻爱好者对齐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不用爻辞象曰。

六祖说“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正因为《易》的包容性,才有了各种差异,所以我一直认为,读不懂《周易》未必是一件坏事,当你读不懂的时候你就会去思考,你会尝试用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识去理解,是对过去的自己作一次总结提炼,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在告诉你,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儿有了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可这都是读别人,只有读《易》是在读自己,你愿意在里面放什么它就是什么。然而自己的经历未必就是大道,君子以同而异,在总结自己的过程当中重建自己,参考古人的智慧来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一个人读完《易》或者别人的注解而没有自己的想法,那等同于没读一样。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